《巨人的陨落》读后感(整理7篇)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篇1
终于得空来写书评。天呐我哪有资格来评论这本书,每一章节每一个人物细节的描写都让我惊叹于作者的缜密。
我最害怕的是我被一家之言蒙蔽了眼睛。我在教科书里遇见的列宁没有狂躁,丘吉尔没有这么残忍好战,托洛茨基也没有如此软弱。当然作者写出来的也只是他们的一面,他们依然伟大,只是也和常人一样存在些微瑕疵。我只是个普通人,但在某些事上我却会对自己十分苛刻,那份执着更多情况下是在毁灭自己,不管是精神心态或者是健康。我不允许自己的失败弱小无力,我想成为一个完人,可是哪里有完人?
我依然有讨厌的人物。奥尔加的傻菲茨的傲列夫的无良都让我恨的牙痒痒,领导者的无能与自私带来了数以百万千万计的生命陪葬更让我唏嘘不已。我庆幸生在一个和平的国度,感恩生活的美好。
看了这部书里的爱情,我对这件事情更加的谨慎了。我羡慕茉黛和沃尔特,但却一次次的为他们间的`感情感到担忧,会不会输给旁观者的态度?会不会输给柴米油盐?他们一起经历了战争的隔绝所以每一天都在感谢心上人在身边,可是这种由失去造就的珍惜始终让我觉得有些唏嘘。我更喜欢格斯和罗瓦,他们之间的惺惺相惜倒是让我觉得多了份真实以及美好。
小人物的崛起让我读的酣畅淋漓!爽快!耶稣比利说我们不靠出身,我们要看的是清醒的头脑,未来是我们的!OK我会好好努力的。我会去努力学习比利的坚韧,格里的隐忍,艾瑟尔的自强,茉黛的独立,米德里尔德的大胆,诸多诸多。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朝着内心的理想努力奋斗吧。艾瑟尔花了七年才重新走进议院,我的时间还长。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首先被吸引的是本书大局面的掌控的写法,由于本书涉及国家范围较广,作者能有条不紊的即没有漏掉也没有忽略,并且做到对每个地域的描写都那么生动使我非常感动,对一个国家一个时期的描述精简且充分,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其次,本书对英、法、德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描述,对沙皇俄国的封建帝国主义的.描述都非常的详细生动,对于一个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来讲,通过一本书了解资本主义的政府形式,选举方式,人民生活,土地所有权,工厂及工人的社会力量和社会地位,通过通读全文读者能在心里形成一个基本概念,对各同一时期的不同社会形态有一个横向的认识。
另外,本书对一战的从起因到发生到过程及结束的描述能使读者能更全面的认识到一战的本质,通过描述从战争开始到结束的过程中各个国家从贵族到普通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意识的变化更形象贴切的分析了战争。
最后,在本文中从沙皇俄国由布尔什维克代替,英国的工党执政的社会变化中读者可以体会到改革与革命的不同,特别是沙皇俄国的工人由底层人民革命后变成无冕的贵族给人的启示,值得我们深深思考。
最最后,本书与我常看的书的特别之处在于作者的角度不是那么强硬,他只是一个如同上帝一般的旁观者,对没种社会形态持相同的态度,即不故意损毁某一政党也不故意歌颂某一组织,也许这正是我们需要的寻求真理的道路!
非常荣幸能读到如此美妙的书,也非常遗憾读到的这么晚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篇3
不得不说肯·福莱特在《巨人的陨落》里教给了我们一个非常便捷的写作方法,这种方法与浇筑铁器是差不多的,先做个模子,然后往里面到倾倒铁浆就可以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样吧,大家是怎么记住书中人物的?依靠人名?出于某些原因,我对书中人名恐怕有点脸盲,我全是依靠国籍和职业来记的。不错,书背后的简介概括得很好——威尔士的旷工,美国的大学生,俄国兄弟,英格兰伯爵,德国特工。这么多条线索,真是为难作者,好在故事讲的不错,读起来还是很能满足消遣。爱国青年,感情泛滥,个性鲜明,除了俄国兄弟的形象笔者个人感觉刻画的不错,而其他人,似乎都是在讲一个人故事——这个人名为“正义”与“热血”。
我还了解到有条对肯·福莱特的评价是这说的——“善于描写爱情。”而我认为值得肯定的是,肯·福莱特在《巨人的陨落》里对爱情的描写是十分大胆以及冒险的。毕竟嘛,乱世儿女,爱情当然也要奔放洋气啦。作者深谙通俗小说的爱情套路,以性写爱,简单粗矿,引人瞩目。
最后再说说此书的主题吧,战争、生命、成长。在作者世界观的框架下,这三者都表现得都很有张力,起码对于相同世界观的人是机具感召的。但我对于历史一直有一个不解的.疑问:是少数人托起一个时代,还是一个时代成就了少数人?而这本书并不能给我一个合适的答案。或许让非典型的人物叙事承担宏大的历史观还是略显乏力的吧,也可能是翻译腔的问题这本书的文字读起来愈发显得仓促。
总的来说,故事不错,人物扁平,热血太过,为性写性。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篇4
从小我对历史便没有太多兴趣,感觉这些历史事件似乎离我很遥远。这本书却让我对一战二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真实的历史事件随着小说中五个家族人物的爱恨情仇而展开。
小说里的五个家族分别分布在“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因此作者着重描绘了这些国家之间的战争纠纷。印象深刻的“索姆河战役”中德国在英军炮火轰炸下艰难的战壕生活;正式战争开始前英德两国士兵们越过无人区,在平安夜里互相问候,交换礼物;英国指挥官愚蠢无能直接把十几岁的年轻小兵推到战场的.无人区,列队站立成为德国枪口下的炮灰。
主角之一是俄国的工人阶级,当时沙皇的统治下民不聊生,人人为了一个面包可以牺牲很多东西,极境下最底层的革命者奋力崛起推翻沙皇,那一刻我似乎亲生经历了这热血沸腾的年代。
还有两位女性,一位时英国贵族女爵,一位是平凡的人家的女孩,她们联手为争取女性权利而奔走:支持妇女参政,争取妇女投票权。书中的一个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却在推动历史进程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厚厚的三大本书,看起来却一气呵成。
“我亲眼目睹,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地生长。”
在书中可以看到人们不断的追求美好、幸福、和平、平等,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奋力抗争。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篇5
如此鸿篇巨制对于第一次写书评的人还真是很难驾驭,但既然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就要迈出第一步。
小说描写了一战时期,以英国、德国、俄国、美国的几个代表家族为主线,通过几大家族的兴衰更迭,爱恨纠葛的描写展现了一战的历史画卷。战争的残酷,家族的兴衰,时代的变革。书里保守贵族腐朽的思想,固步自封导致了最终的没落;新兴无产阶级在社会磨练中练就的洞察力及果敢的意志力时期在战争的洗礼中崛起;具有进步思想的年轻贵族既想改变腐朽的现状,又囿于身份的束缚的无奈。
文章印象最深的`是作者从不同主角角度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主角们在战场上的表现是人物性格最直接的体现,国家对待战争的态度能够反应出历史走向的必然性。俄国的腐朽已经深入骨髓,急需一次彻底的变革,旧贵族草菅人命,以格雷戈里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在战争中迅速成长,当格雷戈里在战场上杀死了指挥官标志无产阶级冲破阶级的束缚。以菲茨为代表的保守资产阶级贵族自命出身高贵,自私好面子又缺乏担当,当社会变革威胁到他的利益蛋糕不惜煽动战争。
最爱茉黛沃尔特这对,爱情坚持了整个一战,希望他们能一直走下去。爱情战胜了战争,战胜了分离,战胜了一切阻碍,希望不要输给柴米油盐,浪漫主义。
第二部走起。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巨人的陨落》按照时间顺序,五条叙述线(不同的家庭,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国家)交叉推进。
在一战的历史背景下,讲述虚拟的小人物故事,同时穿插22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非常传统接地气,却十分惹人喜爱,根本放不下手,再次印证内容为王。
其实在阅读的很多时刻,读者是可以预想到接下来的情节。比如俄国的农民格雷戈里本已经攒好钱买好票,马上可以去美国之时,他的弟弟晚上出去搞事情,你就知道要完蛋,格雷戈里肯定走不成。
杀人的弟弟在码头等着哥哥,你就知道坏了,弟弟也许代替了哥哥去美国。虽然一一应验,却仍无碍兴致勃勃地读下去,就是本书的魅力。
福莱特讲故事本领惊人,多线叙述紧凑而全面,文字不出奇却非常不凡。极其赞同有的人评价他是“肚子里装满真材实料但绝不以此刁难读者寻找存在感的好作家。”
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没有堆积如山的资料,绝不可能对一战中各个国家的推进如此地信手拈来。同时,又难得地毫不做作,写出来的东西深入浅出,老少皆宜。我想作者必然是对自己非常严苛的人。
他的小说在出版前,都会请历史学家审读书稿,绝不出现任何史实错误。
所以书中关于真实人物的正面侧面细节,我想都会是他本人的真实外现。比如,英王乔治五世的描写。
众所周知,乔治五世痛恨自由主义者。君主通常是保守派,但某些事件激化了这位国王的反感。他是在一场政治危机中登上宝座的'。他违背自己的意愿,受自由党的首相H.H.阿斯奎斯的胁迫——此人深受公众舆论的支持——遏制了上议院的权利。
如果把所有的描述都摘录出来,我们就会得到一个大概的人物轮廓,而这些都会与史实相符。
这是一位值得仰望的作家。
《巨人的陨落》读后感
今天读了一本叫《巨人的陨落》的书,它讲述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地生长——威尔士的矿工少年、刚失恋的美国法律系大学生、穷困潦倒的俄国兄弟、富有英俊的英格兰伯爵,以及痴情的德国特工……从充满灰尘和危险的煤矿到闪闪发光的皇室宫殿,从代表着权力的走廊到爱恨纠缠的卧室,五个家族迥然不同又纠葛不断的命运逐渐揭晓,波澜壮阔地展现了一个我们自认为了解,但从未如此真切感受过的20世纪。
讲真,对于那些切合实际的历史描写,我也仅仅是当做历史背景来看待的,更让我感兴趣的是每一个人物的命运,尤其是那些面对人生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女人们。这里说一说我印象尤其深刻的一位女性,关于爱情,关于人生.茉黛。她出身显贵、思想独立、为爱敢于放手、敢于放下身段的性情女子。她是英国人,出身显赫,是皇亲国戚,是令人艳羡的女勋爵。同时,她创办报刊,宣扬女权,是旧时代女性想成为却又望而却步的新新人类。这样一个出身贵族又很清醒的拥有个人思想的女人,她的爱情是怎样的.呢?我怀着好奇的心态读着小说。直到她心仪的青年才俊沃尔特的到来。
他们的爱情之路甚是曲折。因为沃尔特是德国外交官,家庭背景也惹人瞩目,他的父亲奥托不同意他们的婚事。一旦他们在一起,沃尔特的前途就毁了,他的家族也会在德国受到重创。因为他娶了敌国的女人。茉黛当然知道在一起的后果,所以她忍痛割爱,主动拒绝了沃尔特的求婚。要知道,只有真正爱你的人才会贴心贴肺的为你着想,哪怕代价是离开你。只有更爱自己的人才会把对一个人的爱理解为不顾一切的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