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起点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范文

高中历史知识(收集3篇)

来源: 时间:2024-12-26 手机浏览

高中历史知识范文篇1

知识是智慧的火花,能使奋斗者升起才华的烈焰;知识是春耕的犁铧,一旦手入生活的荒径,就能使田地地芳草萋萋,硕果累累。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历史中国近代政治史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政治史知识1近代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和主要侵华方式

(1)阶段特征

①1840~1894年:军事上以赤裸裸的武力侵华为主,经济上以商品输出为主,英国在侵华过程中占据明显优势地位。

②1894~1931年:在军事上和政治上,以“以华治华”为主(扶植傀儡政权),以武力侵华为辅;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③1931~1945年:以日本武力侵华为主,日本妄图独霸中国。

④1945~1949年:以美国政治侵略为主,美国干涉中国内战,美国商品独占中国市场。

(2)主要侵华方式

①发动侵华战争: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

②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

③侵犯中国主权:开辟租界、控制关税、破坏司法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强占租界地、划分势力范围等。

④干涉中国内政、操纵中国政权:控制清政府、操纵北洋军阀政府、扶植蒋介石反动政府等。

⑤割占中国领土:割占了中国的香港岛、台湾等地区以及东北、西北的大片领土。

⑥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破坏辛亥革命、阻挠北伐战争、支持反革命政变、帮助蒋介石进攻解放区等。

⑦经济侵略:勒索赔款、倾销商品、输出资本及掠夺原料、土地、劳动力、资源等。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政治史知识2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探索实践

(1)革命道路探索

①中共二大提出了最低革命纲领,但是从革命道路上基本上照搬了俄国的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

②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

(2)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①八七会议旗帜鲜明地清算了国民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②1935年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了党内存在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逐步走向成熟。

(3)政策的调整

①1935年瓦窑堡会议,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②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共产党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③全民族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开辟了敌后战场。

④抗战胜利前夕,召开中共七大

⑤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重庆谈判并签署了《双十协定》,在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上为争取和平与民主取得了主动权。

⑥渡江战役胜利后,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政治史知识3二战后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形成原因

(1)第一阶段(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末)

(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

中美关系走向缓和,最终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并正式建交。原因:美国侵越失败,在美苏争霸中相互削弱并处于劣势,迫使美国调整对华政策;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成为世界上不可忽视的力量;美国霸权政策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中国得到世界人民特别是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

高中历史知识范文篇2

【关键词】历史教学重视处理

一、重视知识信息处理的原因

重视知识信息的处理,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必然要求。

首先,从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来看。高中学段历史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更好地把握现实和未来,并为其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从历史教学的任务来看。历史教学的任务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过去的人和事,也就是历史知识;二是引导学生学会认识过去人和事的途径和方法,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其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是为后者服务的,后者是重点,是中心

再次,从历史教学本身的特点来看。历史教学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历史教材所提供的历史知识,是对历史发展过程的记载而不是历史本身。历史教学要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教材这一手段,使学生去感知、理解和把握动态的、复杂的历史运动过程,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任务、特点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决定了历史教学必须将知识信息的处理作为中心内容并坚持不懈,贯穿始终。

二、处理知识信息的基本原则

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明确教学的基本思路和方向,是有效地处理知识信息并使教学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进行的保证。笔者认为,历史教学中知识信息的处理应注意遵循整体性原则、理论性原则、针对性原则。

1.整体性原则。所谓整体性原则,是指从教学的整体内容出发,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认识和处理整体内部各要素的地位、作用、属性,揭示其内部的各种内在联系,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信息并进而形成理性认识的教学原则。

2.理论性原则。即历史知识信息的处理要以历史理论为指导。

历史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进行历史思维的核心,也是开发和发展历史思维能力的关键,更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指导性理论。历史教材中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评价,充分体现了历史理论的运用;历史概念更是理论思考的产物。

3.针对性原则。即历史知识信息的处理要根据历史教学的目的、方向、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有的放矢的来进行。具体说来,应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知识信息处理的针对性。

一是在高考的功能上坚持“两个有利”的原则,即有利于高校选拔具有良好学习潜能的优秀新生,有利于促进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二是在考查方向上坚持在考查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历史学科能力;三是在考查方法上,坚持将多种因素和谐地、实质地结合起来,统一于试题之中。二是对教材知识进行归纳、综合、分类处理,突出内在联系;三是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多角度立体分析,形成全面认识;四是对具体知识点进行深化、拓宽、拔高处理,加深理解,凸现隐性知识;五是加强理论渗透,突出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良好历史思维能力,力求智能的统一和同步发展。突出了以上几点,不仅能增强知识信息处理的有效性和目的性,而且也为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历史教学改革向深层次发展。

三、处理知识信息的主要方法

科学、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意图能否实现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历史知识信息的不同类型和构建整体性、立体性、有序性知识体系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吸收、借鉴各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于对知识信息处理的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

1.整合教材,建立知识结构。现代学习方法理论指出,将所学知识条理化,序列化并内化于原有的知识系统,是掌握和运用知识的唯一正确法则。据此,整合教材,建立知识结构,就成为处理历史知识信息的首要问题和必要方法。

2.范例解剖,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效率。范例是指那些隐含着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本因素的典型事例。处理历史知识信息的过程中突出范例解剖法的运用,就是使学生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学习加深对同类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的效率。

3.问题驱动、扩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正是由于问题的不断出现,才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知,使思维不断向深度、广度上扩展。据此,在对知识信息的处理中,必须根据历史知识的特点和教学要求,针对学生知识和认知上的薄弱点,以深化、扩展知识为目的,设计出简明、切题、恰当而又富有针对性的问题,使学生不断感到自己在掌握和理解知识上还有这样或那样的“空白点”,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入研究,达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

4.类比联想,活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类比联想就是通过联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问题连接起来加以类比和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受到新的启示,产生新的思路,得出新的结论。这种思维活动具有多维发散性、知识迁移性和虚拟性的特点,是促使思维由浅入深、由分散到整体、由无序到有序、由平面到立体的重要方法。

高中历史知识范文篇3

一、高中历史课英语知识运用的必要性

首先,这是培养学生记忆能力的需要。教师在传授科学概念时,不能把现成的概念简单地原封不动地交给学生,而应通过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来掌握概念。世界近现代史教材中出现的人名、地名等概念多生僻冗长,难念难记。这时如果教师还其“庐山真面目”(绝大部分是英语),学生运用已有的英语知识来记忆,将会起到事半功倍之奇效。如在讲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教材提到卡尔.本茨制造出第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我立即指出,目前德国的世界名车“奔驰”便是本茨的音译,在香港则译作“宾士”。由于其新奇和独特,学生马上有了深刻的记忆。类似事例不胜枚举,如历史人物:马可.波罗--MarcoPolo,华盛顿--Washington,拿破仑--Napoleon,莎士比亚--Shakespere,斯大林--Stalin

历史地名:萨拉托加--Saratoga,滑铁卢--Waterloo,冬宫--WinterPalace,珍珠港--PearlHarbour,雅尔塔--Yalta,

历史概念: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工业革命—IndustrialRevolution,苏维埃--Soviet,雅尔塔体系—YaltaSystem,安理会—TheSecurityCouncil

其次,这是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需要。心理学告诉我们:“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可采用有趣的与变换的形式,防止学生觉得单调枯燥。”

如在讲述“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节时,讲完一战的过程后,用两三分钟穿插一段一战中出现的新式武器及相关趣闻----如飞机(plane,最初在空中用石头和标枪等互相攻击);坦克(tank,原义为水柜,因其外形与之酷似);超级大炮(supercannon,德国在一战后期发明,炮筒有12层楼高,射程可达100km)等----学生们定会开怀大笑、兴趣倍增。又如“第二国际和列宁主义的诞生”一节,本身内容很枯燥,如果结合芝加哥(Chicago)大罢工,谈一谈五.一劳动节(MayDayorInternationalLabourDay)的由来及芝加哥公牛队(ChicagoBulls),想必会注入不少活力。

第三,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需要。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到来的今天,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而“思维必须以大量的信息为基础,如果储存的信息量越多,创造性思维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可能性就越小,即便有,也属偶发现象。”毫无疑问,适度地引进英语知识,本身便可增加学生的信息量,除此之外,有时还可以解决仅用汉语无法突破的疑难问题,这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导向。

例1、翻开美国地图时,你会发现很多中文地名以“新”字开头,如新罕布什尔州、新泽西州、新墨西哥州、新奥尔良。当然,学生们很容易猜到它们的原名里有“new”这个词(分别为Newhampshise、NewJersey、NewMexico、NewOrleans,其实NewYork也是----即纽约,译法不同而已),但这是为什么?一则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为纪念故乡,往往在故乡的地名前加“new”作为新地名如新罕布什尔、新泽西、新奥尔良、纽约等;二则美国曾在北美大肆侵略扩张,往往在旧地名前加“new”作为被占领地的新地名,如新墨西哥。

例2、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很多人误读为“好(Hao,四声)望角”。如果知道它的原文是CapeofGoodHope(即“美好希望之角”,新航路开辟时,迪亚士最早发现,意指绕过这个海角,就有希望到达梦寐以求的印度),正确读音(Hao,三声)便自然明了。

例3、关于垄断组织的形成,很多同学对它积极的作用没有深刻印象。如果告诉他们垄断组织的最高形式托拉斯的原文是trust,有“信赖、信任”之意,即企业间相互信任才联合的,则必然会有积极的一面。

例4、1929--1933年的大危机,英语原文不是TheGreatCrisis而是TheGreatDepression,笔者认为这是为了突出这场危机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巨大的破坏性(由此陷入经济大萧条时期,所以也有人译为“大萧条”),因此不用一般使用的“Crisis”来表示“危机”。转贴于

第四,这是培养“大历史”综合能力的需要。历史学科包罗万象,其内容几乎涉及中学所开设其他所有科目。在历史教学中适度地运用英语知识,不仅有利于历史知识地掌握及能力的提高,也自然的有助于英语的学习。而英语的普及,也是我国入世后与世界接轨的必然要求。人教社2001年出版的世界近现代史,数学,物理,化学等系列高中新教材(试验修订本)在建国后首次附录了“部分中英文词汇对照表”,人教版、人民版及上海高中新课标教材延续了这个传统,这是与时俱进的体现。大势所趋之下,历史高考命题中出现英语材料将很有可能是一个必然发展方向,上海普通高考历史卷从2002年开始每年都有一道包含英文材料的选择题,似于此初露端倪。其2002年第33题为:

一部英文著作的中译本有一句话误译为:“康熙帝曾经阅读郑观应的著作”。经核对,原文为:“EmperorKuangHsuhadreadtheworksofChengkuangYing”。问题出在KuangHsu帝是谁。问题:

⑴请写出KuangHsu帝的正确译名,并运用历史知识说明理由。

⑵这是一部研究中国近现代化的专著,它为什么会谈到郑观应?

第一问因为题中中文提示很多,不用考虑英语也可作答,但很明显是直接以英语材料为试题载体。其实如果学生知道一些“韦氏拼法”(80年代以前外国人翻译汉语人名和地名的整理规则)的基本常识,凭读音就可直接判定是“光绪”。

另据专家所言,教育部已将“大中小学外语教学改革一条龙”工程列入议事日程,很多外语教育专家更提出了“中学一门外语过关”的伟大设想,其具体内容笔者总结为“语法过关,词汇5000,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笔者认为,将来的更多的历史高考试题里出现少量甚至大段的英文史料也将不足为奇。

二、高中历史课英语知识运用的可能性

虽然历史课上英语知识的运用很有必要,但在实践中行的通吗?笔者经过四年的摸索认为,如果只是适度的引进英语知识,而不是全部用英语讲授历史课(即所谓双语教学,笔者认为它目前在我国普及的条件太不成熟),依目前绝大部分高中学生的英语水平接受没问题,对于90年代后毕业后的青年教师讲授也不难(大多通过英语四级)。最大的障碍恐怕是很多老师能讲而不敢讲,心理上存在恐惧,或是苦于无从下手。笔者就此总结了“三步走”的战略,以资参考。

第一步,自然切入,单词为主。切入点选世界近现代史,讲外国事,说外国语,学生不会感到突兀,老师也可逐渐适应。所涉英语主要是重要的人名和地名,如华盛顿--Washington、滑铁卢--Waterloo等。朗读的同时最好有英语板书,注意发音要标准,书写要正确。尤其是第一节课,一定要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印象,以便于接受。这一步的适应期应不少于半学期。

第二步,循序渐进,加入词组短语,名言警句。学生们一旦适应,还限于人名地名他们就会感觉不过瘾,这时就有必要提升一个高度。如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工业革命—IndustrialRevolution,菲特烈大帝信奉的“强权即公理”—Mightisright.伟大思想家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Knowledgeispower等。这一步的适应期也不少于半学期。[更多历史英语可参考《全球通史》(英文版)、华南师大编《世界近现代史》(英汉对照读本)等]

第三步,水到渠成,按需所取。有了第一步打下的基础及第二步的深入,师生都已完全适应,这时便可以全面推行,不限于世界史,不限于历史概念和名言警句,即可在历史课上按需所取。如突出某节课的焦点“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conflict”,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去思考You’reyourhead,thenyouwillfindaway.委婉地劝诫—Bequiet,please.对同学反应的高度赞扬--Excellent.但是,按需所取决不等于滥用乱用,以不影响课堂教学为限,尤其是那些与历史没有直接关系的英语,这也是历史课堂教学运用英语知识需要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

对于这个新事物,学生们的反应如何?在四年的摸索中,笔者做过多次专门的问卷调查,他们都是一致欢迎,而且感觉效果很好,收获颇多。如:“可以一举两得”,“若坚持记录下来,会成宝贵的积累”,“某些单词若不指出(以后)很难有机会看到”,“不用死记,再看到时也会有印象”,“有利于学科间的交叉联系”等。这些欢迎和鼓励也是促使笔者坚持不懈地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