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起点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高危新生儿的护理措施(收集5篇)

来源: 时间:2024-12-06 手机浏览

高危新生儿的护理措施篇1

【摘要】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IRDS),又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多见于早产儿?剖宫产儿?产母患有糖尿病或妊高症的新生儿?临床表现为生后或生后不久出现呼吸困难?青紫,伴有呼气性,鼻翼扇动及三凹症,呼吸音低,有细小湿罗音为特征?本文阐述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以此降低早产儿的死亡率?

【关键字】呼吸窘迫综合症;预防措施;治疗方法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onatal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NRDS)是一种由于新生儿的机体受到损害后出现的急性的肺损伤,并发类似于肺表面活性物质(PS)缺乏?肺透明膜病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现阶段,我国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这方面研究较少,基本处于起步时期,相关医疗人员专业技能匮乏?笔者根据多年临床诊断经验,总结该病的特点,分析该病的高危因素,总结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下文作具体阐述?

1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预防措施

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能有效的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使新生儿健康的成长?预防该病首先要掌握该病的临床特点及产生该病的高危因素等?笔者根据多年临床诊断经验总结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具有发病的时间窗宽,辅助通气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高等临床特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产生的高危因素有:早产儿;糖尿病孕妇;宫内窘迫和出生时窒息?

根据NRDS的临床特点及高危因素可以一下几点进行防治:①尽可能避免对孕周不足39周的孕妇行剖宫产,最好在宫缩发生后行剖宫产?②对有难产高危因素的孕妇应做好产前监护,及早发现胎儿宫内窘迫及宫内发育迟缓,及早采取相应措施,减少胎儿发生窒息?③对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高危因素的产妇,应加强产前监护及产后婴儿的护理,避免新生儿发生窒息?④加强患儿的呼吸管理?预防感染及合理喂养,特别是对重度窒息新生儿应严密监护,防止发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2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新生儿一旦确诊为NRDS,应及早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下文就几种不同的治疗措施具体说明?

2.1B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临床验证表明应用压力为8cmH2O的气泡式鼻塞持续正压通气(B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具有良好效果?BNCPAP治疗方法以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在某医院分娩出生,生后半小时收入病房的早产儿36例为研究对象?胎龄在27~37周,羊水实验泡沫实验,出生时无胎粪吸入?无严重窒息和其它严重心肺疾病?治疗分为预防组和治疗两组,各为21例?15例?预防组应用BNCPAP前没有出现呼吸窘迫情况,胸部X片无异常?治疗组15例均以出现呼吸窘迫情况,胸部X片有程度不同的RDS表现(一级:6例,二级:6例:三级:5例,四级:4例)?其中男10例,女5例,剖宫产4例?两组新生儿均予经皮血养饱和度监测?心电监护?抗生素预感染?静注维生素K1防治出血性疾病?抗干扰素预防感染?监测血气?部分或全部静脉营养?每2h松动鼻塞1次并经口和经鼻腔吸痰?插胃管并根据其腹胀的情况定期开放胃管排气等处理?

研究对象在出生半小时内用BubblenasalCPAP?初调值:压力为8cmH2O;氧流量为6~8L/min;吸氧浓度预防组和治疗组分别为25%~30%?40%~50%,使经皮血养饱和度在90%~95%;吸氧温度在36.8℃~37.3℃?在治疗时当吸氧浓度达到55%,压力大于等于10cmH2O,而患儿经皮血养饱和度小于90%,PaCO2大于60mmHg,pH小于7.2;或者有严重的常规治疗无效的呼吸暂停,即给予气管插管注入PS并改用常频呼吸机治疗?预防组在应用BNCPAP24~48h后未出现呼吸窘迫症状;治疗组在吸氧浓度为21%的情况下,患儿经皮血氧饱和度大于90%,无气促及三凹征?无呼吸暂停或心动过缓等情况?

结果表明预防组21例研究对象中有17例未出现NRDS,预防成功率为81.0%?4例新生儿6~8h后出现NRDS,其中2例继续治疗6h症状逐渐改善;2例于生后6h行气管插管注入PS并改用机械通气,存活1例,死亡1例?应用成功率为95.2%,病死率为4.8%?治疗组15例研究对象中,14例治疗3h后血气改善,治疗7~9h后临床症状改善,1例6h后行气管插管注入PS并改机械通气,最终存活?治疗成功率为93.3%?虽然BNCPAP预防及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具有良好效果,但也有一定的副作用?例如,BNCPAP造成的最普遍的肺外症状是鼻部损伤?因此对于使用BNCPAP治疗患儿来说,鼻部护理十分重要?在治疗中部损伤可以通过调整鼻塞的大小?定期松动鼻塞?加用海绵垫等措施减低或避免?

2.2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目前治疗为肺表面活性物质(PS)替代治疗及机械通气治疗,是新生儿期机械通气的最常见因素?高频震荡通气(HFOV)是一种以高频活塞泵或振荡隔膜片前后移动产生振荡气流,使少量气体送入和抽出气道的通气,气体的吸入及呼出均为主动过程?其氧合作用是依赖获得最佳肺容量来维持功能残气量?本方法以已确诊的32例NRDS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治疗方法是在患儿出生6小时后内给予固尔苏替代治疗,然后使用SLE呼吸机进行HFOV治疗?HFOV初调参数为:平均气道压(MAP)9~12cmH2O,振幅(P)20~5cmH2O,以胸部震动为准,频率10~15Hz,吸氧浓度(FiO2)0.6~0.8?之后根据血气分析?临床表现?心电监护等调节参数,当患儿病情及胸片好转,生命体征稳定,自主呼吸强,血气分析正常,HFOV参数下调至:平均气道压(MAP)5~7cmH2O,吸氧浓度(FiO2)0.4,撤离呼吸机?

32例患儿经HFOV治疗后无一人发生肺气漏现象,NRDS患儿均治愈出院?HFOV治疗法更很好的促进二氧化碳的排出,能使患儿短时间内PaCO2下降迅速?大家都知道PaCO2有其正常范围,过高为二氧化碳储留,过低常常为过度通气?另外在用HFOV法治疗NRDS时,必须在短时间内频繁监测动脉血气,根据其快速下调参数,防止过度通气以减少并发症?此外,高频通气发生肺气漏较常频通气(CMP)少,因为HFOV使用时平均气道压(MAP)及肺容量相对恒定,肺泡避免或减少了一张一弛,更稳定,避免了气压伤和容量伤?

在用高频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时需要特别注意,HFOV能快速降低PaCO2,PaCO2与脑部血流变化密切相关,波动过大增加早产儿的脑室内出血机会,使用HFOV时,必须频繁监测血气分析,若不能做到,则建议非重症NRDS仍使用CMV治疗?

3结语

综上所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常见的疾病,严重威胁了新生儿的生命安全?作为儿科医护工作者我们应不断汲取国外相关技术,不断探索创新更加先进治疗手段,尽最大力量降低新生儿呼吸窘迫征给新生儿带来的疼苦,最大程度减少死亡率?

参考文献

[1]陈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特点和高危因素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

[2]PolinRA,Sahni.NewerexperiencewithCPAP[J].SeminNeonatol,2002,7(5);379-389.

[3]MorleyCJ,DavisPG,DoyleLW,etal.NasalCPAPorintubationatbirthforverypreteminfants[J].NewEnglandJMed,2008,358(7);700-708.

高危新生儿的护理措施篇2

【关键词】围产儿;围产儿死亡率;死因;预防措施

--------------------------------------------------------------------------------

作者单位:265701龙口市人民医院产科围产儿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文化、医疗保健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反映围产期医疗、保健的一个重要指标。现将我院产科2002年~2011年10年中168例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2002年~2011年10年间在我院出生的围产儿死亡登记本,围产儿死亡报告卡及死亡病例共168例。

12标准按照我国统一实行的围产期Ⅰ[1]即妊娠满28周(胎儿体重达到1000g或身长达35cm)至产后7d所发生的死胎、死产及新生儿死亡病例168例为统计对象,计算围产儿死亡率,分析围产儿死亡原因,提供预防措施。

2结果

21其中表2居首位的畸形指孕期彩超检查发现引产或分娩后临床诊断明确的死亡围产儿。表1中死胎发生130例,其中不明原因15例;有明确原因的依次是畸形引产47例(神经管畸形13例,唇、腭裂10例,先天性心脏病4例,其他各种畸形20例),我们本地从2008年开始免费发放叶酸,怀孕前3个月和妊娠后前3个月共6个月口服叶酸,预防神经管畸形,4年来只有1例神经管畸形,可见效果明显;脐带因素35例,脐带因素所造成的死胎是分娩后检查证实,原因分别是脐带过度扭转、脐带缠绕、脐带真结、脐带反折受压造成胎儿缺氧死亡;胎盘早剥14例;妊娠期高血压12例;妊娠合并糖尿病7例。新生儿死亡31例,其中早产21例,先天性心脏病5例,其他畸形5例。死产6例,4例脐带脱垂,均是2004年以前发生,2007年1例死产的原因是产妇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来院时宫口开全,胎死宫内,不可避免的死亡。2009年1例死产原因是年轻大夫经验、技术不足,处理不当造成死亡,本例死亡是可避免的。

22围产儿死亡率2002年~2011年围产儿死亡率分别是697‰、906‰、722‰、689‰、639‰、859‰、643‰、714‰、554‰、788‰、平均死亡率712‰。

23围产儿死因分析从上述资料中显示胎儿畸形是引起围产儿死亡的首要因素,脐带因素与早产分别占第二位,第三位。其次母体因素和胎盘因素也是造成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3讨论与措施

31在围产儿死亡中以胎儿畸形占首位,与国内报道相符[2],预防出生缺陷要从孕前开始,孕前和孕期消除和避免接触各种危险因素,如环境、饮食等,为胎儿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内外环境。措施包括孕前注射疫苗、预防传染病、孕前筛查弓形体、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孕前和孕早期口服叶酸或强化叶酸食品,预防神经管畸形的发生,孕前治疗生殖道感染和某些性病,孕期不吸烟不饮酒,避免接触有害物质,高危因素做好产前诊断,进行新生儿遗传性、代谢性疾病的早期筛查,以减少畸形引起的围产儿死亡。

32脐带因素和不明原因的胎死宫内在本统计中共50例,可以通过孕期自我监护、胎儿监护、胎儿脐血流图、彩超等预测和诊断,及时治疗,可避免胎死宫内,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33早产在本统计的死亡原因顺位构成比中占第三位,国内早产占分娩总数的5~15%,约15%早产儿于新生儿期死亡[3],胎龄越小,死亡率越高,大多数由胎膜早破,妊娠期并发症或合并症及各种原因引起宫缩造成的早产引起,所以积极预防早产,加强妊娠期并发症或合并症管理治疗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主要措施之一。对于胎龄较小,早产不可避免者,建议产前转诊上级医院,及早治疗早产儿也是避免早产儿死亡的重要手段。

34加强产妇建立保健手册,实行统一管理,按时产检,早发现高危因素,早住院,早治疗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做好胎心监护,自我监护,也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主要措施。

35加强对助产人员及年轻大夫的培训,提高助产专业技术,推广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产房内配备复苏设备,每次分娩应有一名熟练掌握复苏技术人员在场,可保证抢救的成功率。

总之,加强产前检查,预防出生缺陷,防治早产,加强高危妊娠管理,提高助产技术,加强自我监护、胎心监护、产时监护及时发现宫内缺氧,及时治疗,可有效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4.

高危新生儿的护理措施篇3

PDCA循环是上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W.E.Deming)提出的一种全面质量管理方法。PDCA循环法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护理管理方法,通常包括四个阶段,分别是计划、实施、检查、处理,是科学化、标准化的一种管理体系[1]。跌倒是指患者突然发生或非故意倒于地面或比初始位置更低的地方。应用PDCA循环,对患者发生跌倒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根据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患者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记录单》的评分结果,制定不同的护理重点。评分≥10分,属于高危上报者,采取相应预防,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6月我科收治的40名高危跌倒患者为对照组,其中小儿脑瘫16例,脑卒中患者18例,脊髓损伤患者6例;选取2016年7月―12月我科收治的40名高危跌倒患者为试验组,其中小儿脑瘫15例,脑卒中20例,脊髓损伤患者5例,两组病员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预防跌倒的发生,观察组实施PDCA循环法。

1.2.1P:计划(plan)对新入院病人均使用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患者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记录单》对病人进行跌倒风险评估。评分≥10分为高危并上报的患者,责任护士按照评估频次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宣教,落实预防措施,评估单上有评估护士、质控护士、患者家属签字确认。

1.2.2D:实施(do)

1.2.2.1护理部定期对全院护士进行预防跌倒培训,科室再次培训使全体护士能熟练掌握如何使用预防跌倒的评估单。每位患者床头均悬挂警示标识(床头牌插入“安全警示”:防跌倒坠床),评分≥10分患者的腕带有警示标识,加强巡视,做好护理记录。

1.2.2.2防范措施落实到位:①各病房厕所、台阶贴防跌倒温馨提示;②脑瘫儿童的病床四周加贴塑料软垫;③厕所左右加扶手;④清洁工及时处理水渍;⑤严格床旁交接班;⑥及时对患者及家属评价宣教效果;⑦治疗师负责病人的接送工作;⑧行走训练时,家属与治疗师双人陪同。

1.2.2.3评估频次:每周评估一次;病情变化再评估;转科后重新评估;手术后当班评估;住院1月评估一次;病危、大于或等于21分三天评估一次;病重患者每周评估一次。

1.2.2.4如果患者发生跌倒,应迅速采取应急预案,实施救助措施,向护士长汇报,24h内上报不良事件到护理部。科室护士长组织护理人员讨论改进措施,并落实整改。

1.2.3C:检查(check)质控护士对评估单及时检查,护士长观察护士工作动态。护士长不定期检查病人的跌倒措施是否落实到位,有无及时动态评估,病人的依从性是否提高。

1.2.4A:处理(action)每月召开护士会议,对于依从性差的病人及家属,运用鱼骨图进行原因分析,找出根本原因。并做再次计划,从而转入到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1.3统计学方法

\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应用X?进行检验,以P

2.结果

实施PDCA循环后,试验组的高危患者跌倒发生率明显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康复医学科病区与其他病区有所不同,这里收治的大多为小儿脑瘫、脑损伤后的偏瘫患者及脊髓损伤的患者。患者本身有较多发生跌倒的高危因素及外在因素。因此康复医学科是发生跌倒的高危科室,预防工作尤为重要[2]。PDCA循环管理,在康复医学科防跌倒管理中的应用,既增强了护士的责任心,也降低了跌倒的发生率,保障了患者的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高危新生儿的护理措施篇4

[关键词]危重新生儿;转运;院前护理抢救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7(a)-135-02

危重新生儿转运是新生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有效的院前护理抢救是转运成功的前提,也是降低新生儿病死率,致残率和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环节[1]。我院新生儿科自2005年1月~2007年12月31日成功转运危重新生儿337例,转运后的337例中1例因肺出血死亡,占0.29%,22例好转,占6.53%,治愈314例,治愈率占93.18%,现将转运情况及院前护理抢救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2005年1月~2007年12月31日我院转运的危重新生儿337例,见表1。

1.1转运设备与人员

设备及用物:救护车、多功能新生儿转运暖箱、氧气瓶、氧气袋、便携式吸痰机、微量血糖仪、手提式急救箱(内备新生儿喉镜、新生儿复苏气囊、不同型号气管导管、不同型号深部吸痰管、常用的急救药物、输液器、输血管、注射器、头皮针、静脉留置套管针、输液用物等)。

转运小组人员:一名新生儿科医生、护士及急救车司机为一个抢救小组,按排班,随时待命。

1.2转运流程

接诊电话询问详细地址、产妇情况、新生儿出生情况及病情立即启动急救转运系统与转诊医院或家属保持联系到达接诊地点快速评估病情施行抢救措施同时向患儿家属及医院交待病情,签订转诊协议评估抢救后患儿病情变化好转立即转运。

1.3院前护理抢救方法

1.3.1评估全面了解病史、检查评估患儿,包括体温、心率、呼吸、面色、反应、肌张力,结合患儿出生时情况,快速作出转运判断。

1.3.2保暖根据患儿胎龄及体重设置暖箱温度,以适宜的外界温度维持新生儿正常体温,促进循环。

1.3.3开放气道开放气道,予以气管插管、深部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氧疗,动态监测心电及血氧饱和度,使患儿呼吸和血氧饱和度维持正常。

1.3.4开放静脉通道至少建立2条静脉通路,如脐部未作处理,应立即在脐静脉施以抢救用药,尽快缓解症状和体征。

2结果

转运后结果见表2。

3体会

新生儿转运是将危重新生儿从基层医院转往三级医院的NICU进行进一步监护、诊断及治疗的主动转运过程,是新生儿急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危重新生儿存活率中极为重要的一环[2]。院前急救是转运成功的前提[3]。必需的新生儿急救设备和经过专门训练的转运小组人员是危重新生儿院前护理抢救及转运成功的基础,熟练的院前护理抢救技术使急救措施及药物能在第一时间内得以实施,及时的保暖、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氧疗及静脉通道的建立,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使患儿的危险情况在短时间内出现转机,从而为成功转运奠定了基础。转运途中的护理抢救是整个转运过程及影响预后的关键[1]。

通过对273例危重新生儿的成功转运,使我们体会到院前及时有效的护理抢救是危重新生儿转运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孙爱莲,郑方舟.浅谈高危新生儿转运网的建设体会[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156.

[2]金汉,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26-129.

[3]阮珊三,傅燕娜,刘光辉,等.危重新生儿转运与院前急救(附156例临床分析)[J].小儿急救医学,2001,8(2):97.

高危新生儿的护理措施篇5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15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患儿男47例,女28例,年龄0~4岁,平均年龄为(2.9±1.2)岁;观察组患儿男45例,女30例,年龄1~5岁,平均年龄为(3.4±1.1)岁。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儿传统的常规护理,医护人员需定时为患儿测量体温、脉搏、呼吸等,注意保持病房的清新、安静、舒适,每日为患儿病房进行消毒处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危险因素管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危险因素分析

①社会因素:目前的医患关系紧张,医疗行业的风险也大大增加,大多数患者对疾病的基础知识缺乏一定的认识,随着时会各阶层对医护人员护理质量的提高,护患信任也逐渐下降。②护患关系:患儿由于其年龄小,对家属的依赖性强,同时儿科护理需要较强的技术性,工作繁重且护理压力较大,部分家属缺乏医学知识,对医护人员的护理要求过分苛刻,极易引发纠纷。③药物的使用:针对患儿的体质应谨慎使用药物剂量,尤其是对于利尿药类型的难以确定使用剂量,治疗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意外发生。不仅如此,患儿天生好动,床位的不确定性也很容易导致医护人员在查对时发生错误,增加了用药风险。④医护人员自身问题:一些医护人员缺乏一定的慎独精神和护理经验,在患儿治疗时没有做到及时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也没有给予及时的应急措施,很大程度上影响患儿的治疗。⑤意外危险:患儿年龄较小,很多组织发育尚不成熟,平衡力较差,好奇心较重且喜好模仿,不能很好的判断出环境中潜在的危险因素,易导致意外事件发生。

1.2.2护理防范措施

①加强危险因素的防范和管理: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流程,并有计划、有目标的实施。医护人员需加强自身的护理技能操作、专业知识、药物知识以及沟通能力。通过培养医护人员的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严格做好各项药物的检查、规范记录病例、仔细并精确测量体重,尽最大可能降低风险发生率。②正面指导:充分鼓励并理解医护人员,使医护人员意识到医疗卫生护理的高风险、高压力,规范自身的护理操作,提高护理质量。③健康指导:医护人员需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加强对患儿及家属的疾病知识宣传和讲解,提高治疗依从性,并讲解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提高安全性,从而减少危险事件的发生。④加强医护人员专业素质:对儿科的医护人员应提高面试要求,避免操作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对在职的医护人员进行加强培训,并定期检验医护人员的护理水平、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鼓励医护人员多学习儿科心理学及营养学,提高患儿护理质量,建立护患信任。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P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为97.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67%,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儿的危险事件发生率为2.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差异显著(P<0.05)。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