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研究课题申报(收集2篇)
道德与法治研究课题申报范文篇1
(一)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时代背景。1996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从法律上确定了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由此也拉开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序幕;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要求,高职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新阶段。蓬勃发展的高职教育,带动高职教师人数迅速增长,1999年我国共有专科学校474所,专任教师8.82万人;2013年高职学校1321所,专任教师43.66万人①,教师的成长将助推学校的发展。现阶段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需要一大批能够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高技能人才,对高职教育提出了人才培养质量要求。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5年教育部先后出台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均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师是关键。(二)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时代背景。2011年国务院召开的征询政府工作报告座谈会上,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顾京教授向温总理建言:“高职教育的教师队伍所需的能力是有别于其他类型教师的,对他们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给予重点的研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3年)》首次提出“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2016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提高评审科学化水平”。2017年1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了“评价更为科学,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的改革方向,力争通过3年时间,基本完成高校教师等职称系列的改革任务。教师职称评审体系的构建目的在于激发教师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智力效应,做出最大成绩。高职学校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决定了其教师评价机制应当区别于普通高校。本文研究了15个省(市、自治区)②的高职学校教师高级职称评审办法(学校具有教师中级职称评审权,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承担高级职称评审),均力求融入职业教育特色。
二、评审办法
各地评审办法适用于高职学校从事教育教学的专业技术人员,包括专任教师及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评审体系包括4个部分:资格资历条件、教育教学条件、科研条件与破格条件。资格资历条件参照普通本科的标准制定,包括学历、资历、教师资格、职称计算机、英语、继续教育等;教育教学、科研与破格条件体现了职业教育特点。(一)教育教学条件。教育教学是学校的核心工作,体现了对教师“教书育人”的要求。1、课堂教学条件。课堂教学包括教学工作量与教学效果。授课课程、课时数要求,专业课与基础课教师不同:专业课教师要求授课2门课程,其中有1门实践课程或指导过实训,课时数最低要求为120课时/年,最高为300课时/年;基础课教师课时数最低要求为150学时/年,最高为320学时/年。为改变以往“重科研轻教学”局面,教学效果和质量也成为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包括督导专家听课评议、学生评教和院系考察推荐等,内蒙古自治区自2015年增加了“说课评价”环节。学生评教作为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申报者须合格,湖南、山东、江苏、天津等地的申报者须有优秀等级1-3次。2、实践教学条件。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要求,专业课程教师应具有“双师”素质。申报者需达到任现职期间行(企)业工作(顶岗、兼职、咨询、调研或技术服务、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等)的累计时间要求(5-6个月);或取得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或专业技术资格。3、育人工作条件。教师不仅是“授业者”,同时也是“教育者”。首先申报者需有承担辅导员、班主任、班导师,或指导社团、社会实践活动等工作经历。同时申报者还应在工作中承担“传帮带”的角色,包括指导青年教师、示范教学或学术讲座等。(二)业绩条件。业绩条件包括教学业绩、科研业绩与社会服务。1、教学业绩条件。教学业绩的衡量指标包括:教书育人奖励、指导学生获奖及教学改革与研究情况。教学改革与研究主要包括教师承担的教学建设与研究项目(含教学改革项目、课程建设项目、专业建设项目、教材建设项目、教学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项目、教学基地建设项目等)、教学研究论文论著(教材)、教学改革与研究奖励等。2、科研业绩条件。科研业绩的衡量指标包括论文论著、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强调的是论文的质量和主持科研工作的能力。论文数量要求副教授3-5篇、教授5-10篇;质量要求各地标准不同,常用方式是规定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的数量(副教授2-4篇、教授2-5篇)。科研业绩条件各地均有考虑学科差别,常见方式是分文理科设定,其中艺术类(音乐与美术)与体育类的条件另设。重庆细分为9类学科(包括政治与法律类、思想政治教育类、财经类、管理综合类、文化教育类、体育学、农医综合类、理学综合类、工学综合类)设定条件;江西根据承担的教学任务(年均课时>200、<100<=200、<60<=100)设定条件。3、社会服务条件。高职教师肩负着教学工作和社会服务工作双重任务。社会服务工作包括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咨询以及高技能人才培训。申报者需具备承担重大横向项目、授权实施的发明专利、技术推广、被政府采纳的咨询报告等条件,强调科学研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破格条件。对于确有真才实学,取得高质量、标志性成果的突出拔尖人才,可打破评价指标标准化,不受学历、资历、职称外语、计算机条件的限制,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综合各地的条件:破格教授需教学、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政府奖励或国家级政府荣誉称号;破格副教授则需获得省(部)级政府奖励或省(部)级政府荣誉称号,奖励等级要求与排名要求各地有所不同。(四)评审方法。职称评审一般都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的方法。适合定量评价的指标,如教学工作数量、科研成果数量等;适合定性评价的指标,如教学工作质量、科研成果质量、思想道德表现等。申报者先要通过学校内部学科组对其德、能、勤、绩平时考评与定期考评情况进行评议,然后推由教育主管部门委托的临时专家评委会进行最终评审。
三、问题与思考
各地高职学校教师职称评审办法均力求体现对教师的要求,但在职业教育要求不断提高的时代,仍有几点亟待思考。(一)需重视师德考核。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概括为“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各地评审办法中的思想政治条件根据年度考核基本合格、不合格,受警告以上处分或弄虚作假者进行延期申报处理,未将师德考核要求放在首要地位。《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出将对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首要标准,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同时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师德考核档案,将“红七条”的师德禁行行为作为考核指标,对师德表现突出的应优先考虑。师德应为职称评审的首要考核指标。(二)需单独评审专职辅导员。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主体为专职辅导员,《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专职辅导员可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可将专职辅导员单独设组,单独评审”。各地多将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直接纳入教师职务系列评审条件,除课时要求外,均与思政教师统一标准;内蒙古、上海、河北、江苏等地出台了辅导员申报专业技术资格的评审条件,评审指标仍围绕着教学科研,均不利于考核出辅导员的真实水平。《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指出高级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某一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并具备有影响力的成果,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与理论与实践研究,对辅导员的职业能力考核确立了详细指标,可为职称评审参考。(三)需科学合理地评审。各地高职学校教师高级职称评审办法对教学能力、业绩与实践教学都提出了要求,但评委会由教育主管部门临时委托的专家学者组成,评审方式侧重看论文、审科研项目,评审结果偏学术化,具有高技术水平,爱岗敬业、服务一线的人才不能突显出来。为了激励“把论文写在讲台上,写在车间里,写在流水线上”的将研究与技术相结合的教师,2015年黑龙江高职高专教师系列职称实行直接聘任制度;2014年浙江省宣布逐步下放高校教师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权限,淡化资格,强化聘任,解决评价与使用“两张皮”的现象。2017年《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发挥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让真正的人才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
作者:唐鸿铃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俞启定等.审视与反思:我国高职教师职称评审标准的套用问题[J].教师教育研究,2013(1)
道德与法治研究课题申报范文篇2
关键词:传承;儒家文化;培育;四有新人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113
当前教育形势下,我们认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生活能力的提高,是学生文明教育程度的体现,如何让学生适应时展和符合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笔者所在学校根据实际提出了“传承儒家文化,培育四有新人”的教育理念。针对如何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要有“仁爱之心”,爱他人、爱自己、爱祖国,对事情、对他人、多宽恕、多理解,多欣赏;二是要有“时念”,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等;三是要有“文明言行”,别人感觉不舒服的话不说、别人不喜欢的事不做、不给别人添麻烦、不给社会添乱子。具体做法如下:
一、构建书香校园,丰富学生文化生活
我们建议学校建设一个道德大讲堂,定期让师生讲述传统文化与传统道德。建设传统文化道德长廊,由县上知名教育家关振邦先生书写的“仁爱”与“上善若水”巨石摆放在校园花丛中,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有‘仁爱’之心的价值观和“上善若水”的道德品质。开设以儒家学派为代表的特色课程,分年级安排《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唐诗三百首》《宋词选读》《论语》《中庸》《大学》《孟子》《中华上下五千年》。学校确立了“知背景、懂大意、贵激趣、重诵读、有故事、有讨论、有体会、有活动”的经典诵读方式方法。讲故事、朗诵、汉字听写、书画展、阅读之星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结合多年的办学经验,认真学习中央领导“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把办学理念丰富完善为“快乐学习,全面发展,书香校园,健康成长”。学校将教育的落脚点放在了经典诵读上,致力于构建书香校园。
为了更新观念,开辟视野,学习新知,促进成长,近几年学校先后组织一百多人到白银、兰州、北京、上海、西安、银川、南京观摩学习,参观培训,学校秉承“师生学,同成长,练内功,重引领”的宗旨,努力打造学习型的教师群体,确立教师阅读书目,倡导每天教师阅读时间不少于半小时,并做好读书笔记,撰写教育随笔或教学反思。现在广大教师人人潜心学习,工作奋发向上,校园书香四溢,充满了浓浓的文化气息。
二、申报课题,形成校本课程
我们申报了《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价值区向研究》课题,通过研究形成校本课程,借助课程实施,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这项研究课题学校和我所在的团队从2010年就开展工作。2010年我校就由我所在的团队组织编写了校本教材《思想品德教育x本》一书,教材的主要内容,一是公民道德教育;二是如何理解《弟子规》;三是以我校校训校规《守则规范》为基本教材,让学生品读。这本教材在2013年被白银市教科所评为优秀校本教材二等奖。2011年我们申报了《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价值区向研究》白银市教育规划课题,2013年该课题通过鉴定。在此基础上,学校通过推广实施、参观学习,2014年成立了学校社团组织,出版校级刊物《晨钟》,组织了44个社团组织,从校史地方史话,地方地理、文学、美术、音乐、剪纸、体育和各种兴趣活动社团,培养学生的品质,形成了浓郁的校园文化特色。2014年学校又组织本团队教师重新编订《校史》和《现代公民读本》在整合各种德育课程的基础上契合时代特色的教材内容和方法,着力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未来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合格人才。2014年我团队再次申报了省级课题《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价值区向研究》由校本课程到校本活动形成校园文化,这是我们的研究目标和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
三、立德树人是当代青少年的道德价值取向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方针,积极打造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教育体系。对学生加强立德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友善教育、环保教育以各类主题活动为载体的优化教育活动,让校园洋溢正气,充满正能量。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孔孟思想为典型代表之一的,孔子的“仁爱”思想和孟子的“仁政”思想,揭示了做人做事的根本规律,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