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内科专科理论知识(收集3篇)
呼吸内科专科理论知识范文篇1
【关键词】内科,呼吸;安全隐患;意外事件;干预;护理
呼吸系统的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据2006年全国部分城市及农村前十位主要疾病死亡原因的统计学,呼吸系统疾病(不包括肺癌)在城市的死亡原因中占(13.1%),在农村占第三位(16.4%)。随着国家基层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呼吸内科住院人数日趋上升,如何快速有效的给予病人合理的内科护理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呼吸内科护理经验,总结呼吸内科护理常见的风险及其对策,现报道如下。
1呼吸内科护理之中存在的问题
1.1护理管理工作不完善
护理管理监控是护理管理工作中衡量护理人员工作水平的标准,亦是优秀护理质量的重要保障。然而大部分的护理管理检测只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其形式较为单一,考核内容多死板、无创新,导致对护理人员临床操作技能的忽视,导致许多护士遇到突况时往往手足无措,未能对患者进行紧急有效的处理,预见性与协调性较差,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机,影响患者病情预后,更严重者威胁患者生命,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1.2心理护理形式化
每天护理查房都在说心理护理,但很多护士根本没有亲自到患者身边给予心理护理,关心了解患者的情况,要不有的护士就依靠学生去做,由于学生没有临床经验,沟通解释不到位,观察能力不够,患者的心理变化没有及时发现,最后有的患者割腕自杀了都不知道。
1.3与护理工作操作有关的潜在风险
护理人员在护理实际操作工作中,经常也会由于不注重细节而导致了一些潜在风险的发生,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肺性脑病患者由于使用呼吸兴奋剂,往往会出现躁动,这就使得使用的药液漏出来,如果不能及时地进行拔除,药液外渗出之后不能及时地进行处理,那么,就会导致患者发生局部性的肿胀,甚至发生皮肤坏死。
2应对对策研究
2.1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医疗环境
重视管理呼吸内科病房环境,在盥洗室或过道里应有防滑提示的标志;发现地上污湿现象,及时予以清洁、擦干;病房设备管理带出现问题,及时与后勤部门联系,督促及时维修。
2.2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
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观察力、过硬的技术,及时果断的处理是架起患者对护理人员理解与信任的桥梁,最关键的措施就是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科室根据护理人员工作年限、学历等制定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培训计划,尤其加强对新上岗护理人员的业务进行严格的培训与考核,使之能熟练掌握呼吸内科疾病护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专科技能。提高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合格者才能单独值班。熟练掌握各项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急救技术,做到在工作中能井井有条,抢救患者时忙而不乱,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鼓励科室护理人员在工作之余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同时选派护理骨干外出进修。
2.3训练突发状况紧急处理
许多护士遇到突况时,由于临床经验相对不足,往往手足无措,未能对患者进行紧急有效的处理,而错过最佳救治时机,影响患者病情预后,更严重者威胁患者生命,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因此,加强护理人员突发状况紧急处理的训练尤为重要。对护士定期进行突发状况情景模拟,反复加强应对练习,培养护士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意外突发,护士可以冷静思考,快速对患者病情作出准确判断,并进行安全有效的处理,具有较好的预见性和协调性,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了保障。
3结论
呼吸内科常规护理对患者的康复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有效合理的内科护理对于预防与治疗疾病都有着重要意义,但是护理人员还应注意到呼吸内科护理工作同时还存在不少风险,出现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或由于护理人员自身专业素质,或由于医院管理制度不完善。作为护理人员,我们要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逐一解决问题。因此,护理人员要完善服务意识、增加知识储备,提高技术水平,做好记录、沟通、操作、核对工作以避免风险
事件的发生。医院管理者要完善规章制度、改善环境、合理配置人员,将风险系数降到最低,为患者营造一个安全人性化的护理环境。
参考文献:
[1]范高丽.反思呼吸内科护理的安全与防范[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9):200
[2]杨冬梅,赵霄霞,刘海英.人性化护理在内科中的实施及其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4):11-12
呼吸内科专科理论知识范文篇2
【关键词】呼吸系统;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1105-01
随着居民对基层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我国亟需大量合格的全科医生。但是我国全科医学起步晚,目前全科医生培养中尚存在缺乏专职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全科医生的临床带教多由专科医生完成的问题。
全科医学是不同于其他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呼吸专科医生如何做好全科医生的规范化培养。首先,呼吸专科医生要接受全科医学规范化师资培训,充分掌握大纲要求。其次,要经常到社区服务中心工作,在实践中提高全科医学理念。通过提高自身能力及素质,在临床带教中注重对全科医生进行全科医学的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ies)[1]的培养。
1全科医学的理念及临床思维
到我院进行岗位培训的全科医生都是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没有系统学习过全科医学。呼吸专科医生要将全科医学的思维和理念渗透到临床代教中,让他们懂得全科医生从临床思维、理念到工作方式与专科医生不同。全科医生是以病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导向的健康照顾,提供的是连续性的医疗服务。全科医学探索和揭示的是社区居民个体表现出来的早期未分化疾病的症状[2]。合格的全科医师,不仅要学会运用全科医学独特的方法,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推理,从错综复杂的线索中找出矛盾并加以解决,还要了解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全方位的知识,为病人制定的处理计划要从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进行。
2呼吸系统常见社区疾病的诊治能力
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等是社区多发病。呼吸专科医生要结合全科医生未来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在社区从事基本医疗服务,社区缺乏高、精、尖医疗设备及全科医生医学基础知识薄弱的特点,临床带教中加强内涵内容教育。重视呼吸系统疾病典型症状、体检及常用的临床操作技能,掌握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治思路。只有掌握扎实的临床基本功,才能让全科医师立足于社区,保证社区医疗水平档次,提高居民满意度。同时让他们了解社区医疗与综合医院医疗的不同特点,充分、合理的利用医疗资源,及时恰当的对社区患者做出转诊决定。
3呼吸系统危重症的识别及处理能力
呼吸系统有许多危重症,如重症哮喘、张力性气胸、重症肺炎、急性肺血栓栓塞症、呼吸衰竭等,如处理不当可危急患者生命。呼吸专科医生在临床带教中要注意对全科医生进行呼吸危重症识别、疾病严重程度判断及处理能力的培养,使之反应灵敏,在紧急情况下处理适当。同时培养其掌握呼叫120急救电话的要点,转运病人前的准备,心肺复苏术,电除颤术及气管插管等急救技术。
4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健康教育及连续性管理能力
呼吸系统疾病中慢性病居多,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均具有较高患病率和致残率。由于居民医学常识的匮乏,致疾病不能早期诊断或者因依从性差导致疾病的反复,致使患者对疾病失去信心,导致焦虑、抑郁症患者增多,生活质量下降。全科医生是在临床一线直接接触患者。这就要求其采用包括集中教育、随访教
育等多种方式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居民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认识和自身处理疾病的能力。同时要掌握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连续性管理技能。以支气管哮喘为例,全科医生要教育患者避免哮喘急性加重诱发因素;了解哮喘防治药物知识及掌握吸入药物的方法,如何进行自我监测;急性发作时的自我处理及如何把握就医指征等内容。通过对患者的教育,增强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
5沟通能力
在临床带教中要加强全科医生沟通技巧的培养。全科医生直接接触患者,如不能掌握沟通技巧会直接影响卫生服务质量。首先,让全科医生了解,有效的沟通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前提,是防范医患纠纷的重要手段。其次,只有通过良好的沟通才能充分的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才能针对性的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在带教中培养针对不同患者采用不同的交流方法,语言上增加亲和性、通俗性、灵活性及知识性。最后,要知道沟通的基础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只有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才能让患者信赖。
6自我导向学习能力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学生的培养方式采用单向授课的讲授法,教师讲,学生听。这种长期习惯的讲授模式导致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差,创新性差。结合全科医生的服务水平要与居民健康需求相适应,要求其不断更新知识,拓宽能力的特点。在临床带教中采用多种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如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PBL)[3]、案例式教学法等。综合呼吸系统症状学中发热、咳嗽、胸痛等具有多学科间交叉的特点,引导全科医生运用多种方法检索相关知识,展开讨论,增强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全科医生与时俱进,从而保证社区医疗水平。
总之,只有具备了以上核心能力,全科医生才能成为合格的、高素质的居民“健康守门人。”
参考文献
[1]杜改燕,齐殿君,王爽等.全科医学住院医师培训实施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4A):1109-1111.
呼吸内科专科理论知识范文篇3
[关键词]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呼吸专科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14)10(a)-0152-03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2000人拥有一名全科医生才能满足新世纪的健康需求。我国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全科医生,以满足《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中提出的“到2023年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的要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是目前最有效的培养方式之一[1]。本院是国家认定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基地之一,于2012年正式启动了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工作,呼吸内科专业是内科学中最重要的分支之一,是全科医生应该重点掌握的基础课程。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的要求,本科临床带教医生对转岗全科医生进行针对性培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现总结如下。
1体现全科医学理念与特色,明确呼吸系统专业培训的要求
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主要是针对符合条件的基层在岗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按需进行1~2年的转岗培训,以提升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为主。全科医生的服务范围主要是社区和家庭,主要职能是为居民和家庭提供初级医疗保健,包括基本医疗、预防、康复及公共卫生服务。根据全科医师的工作特性,要求他们对医疗专业掌握应该是广,而不是专。所以作为培训老师,应该充分贯彻全科医学的理念与特色,明确教学目的,结合实际需要,因材施教,以掌握临床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主,提高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水平[2]。就呼吸内科专业而言,体现的就更为明显。因为呼吸道系统疾病涉及的病种多,常见易发病也多。根据全科医生“宽、浅“的原则[3],对培训内容作了统一要求。①培训内容应紧扣《大纲》要求:对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带教老师对其内容要讲透、讲清,要求学生对此内容要融会贯通,并能运用于实践。对要求熟悉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要求学生对此内容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对要求学会的基本技能,要求学生熟练其操作方法、步骤,并指导学生进行操作。通过呼吸内科的培训,掌握呼吸系统常见病的诊断和处理原则;掌握吸痰术、胸腔穿刺术等操作的适应证;熟悉呼吸系统常见病的处理流程;了解胸部X线、肺功能、血气分析等检查的适应证;通过对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掌握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的方法,胸部X线、常用临床检验及辅助检查结果的判读;具有正确评估及处理重症呼吸系统疾病的能力,识别疾病的不稳定状态及高危状态,掌握转诊指征,并能在上级医生的指导下给予及时、正确的急救与转诊[4]。②对培训的内容进行扩展和延伸:转岗培训时间短,涉及内容多,转岗全科医生基础水平差异较大,对不同地区服务需求不完全一样,大纲培训内容很难进行针对性的考虑,与实际工作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采用一对一的“导师制”,一个指导老师只带教一名学生,根据全科医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出不相同的教学计划,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进行针对性教学[5]。如全科医生来自的地区肺癌发病率很高,带教老师即在肺癌的发病、流行病学、诊断、治疗及预防方面给予重点培训,增加肺癌诊治的新进展尤其介入诊治、靶向治疗等方面的相关内容。如果来自矿区的全科医生,带教老师在慢性阻塞性肺病、尘肺等与粉尘关系较密切的呼吸道疾病方面进行重点培训,让学生了解以上疾病的最新进展,尤其是预防和治疗方面,指导学生进行简易肺功能的操作、吸入装置的使用、呼吸操的锻炼等,以便以后工作中对患者及有高危因素人群的筛选、预防和指导。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帮老百姓看好常见病、多发病,做好预防保健工作,真正发挥全科医生的职能。
2多种教学方式灵活结合
转岗培训的全科医师多来自城市社区和乡镇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知识不够全面,经验不够丰富,社区服务技能缺乏,服务意识淡薄,存在学历低、职称低和知识结构老化等问题[6]。据统计[7],来本院培训的全科医生的学历和基础参差不齐,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为73.6%,中专学历为26.4%,工作3年以上约为52.1%,3年以下为47.9%。为了获得好的教学效果,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全科医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灵活结合,具体方式如下。
2.1临床具体病例讲解
全科医生参与病房病例管理,选取合适病例,实行负责制,参与讨论,带教老师对每个病例进行诊治要点、鉴别诊断、治疗方案的讲解,包括该种疾病临床注意事项、风险及预后评估,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员对疾病有较明确的认识,并且与其他系统疾病相联系,分清异同,不过分强调专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体现出全科医学的理念及思维模式[8]。如胸腔积液的病因,要让学员了解多种系统的疾病均可能导致胸腔积液,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结合胸腔积液的性质、辅助检查,初步判断最可能的病因,作相应的处理。
2.2多媒体教学
通过多媒体视频,能更直观地了解呼吸系统专业的有关内容,除了呼吸系统体格检查、胸腔穿刺、血气分析、肺功能等基本操作的视频外,还包括胸腔镜、纤维支气管镜等更专业的学习[9]。另外呼吸系统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如胸片、胸部CT等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学习和比较。让他们掌握检查和操作的适应证、禁忌证,了解患者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检查。对呼吸系统基本操作,多次看视频,熟悉操作程序,在标准模型上进行反复练习,最后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患者实际操作。
2.3门诊教学
全科医学的本质和宗旨决定了门诊服务是其医疗重点,转岗全科医生将来主要面临的是门诊患者,所以门诊教学也相应成为全科教学的重中之重[10]。在培训计划中也明确规定全科医师的门诊轮转时间。每周2~3个半天,主要以观摩学习的形式,适当病例可以简单问诊和查体,最后和带教老师共同诊治。学员主要学习老师的诊治方法和诊断思维,学习如何与患者沟通交流。
2.4其他培训方式
如每月1次的疑难病例讨论,每周1次的业务学习,定期的社区实践、义诊、健康宣教等,都是学习的好机会。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学习,学员的理论知识、技能操作、临床诊断思维都得到很大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学体制
培训从两方面进行考核。①对师资力量的考核:带教前进行培训,掌握培训重点内容,带教老师为每个学员制订针对性个体化的培训计划,科室质控小组对培训计划的合理性和培训质量进行考核,定期开展座谈会,听取学员的意见,不断完善教学体制;②对学员的考核:按照制订的培训标准对学员定期进行考核,了解学员对呼吸专业常见病诊疗技术的掌握情况,根据考核结果对学员进行再培训,提高培训质量。
总的来说,2年的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看到了不足,还有需要提高和改进的地方,如培训时间短,培训内容比较粗糙;学员实践机会较少等。全科医生培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关系到医疗改革的成败,新形势下全科医生培养的模式和实践路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改进,一定会建立相对完善的全科医生培训体系。
[参考文献]
[1]吴野,张东华,薄红.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现状的分析和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12(3):298-301.
[2]彭晓琼,刘丽萍.浅谈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超声医学教学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0):3175-3176.
[3]刘海波.全科医学转岗培训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J].实用全科医学,2005,3(1):1-2.
[4]王莉.助理全科医生培训规范化培养-呼吸内科培养要求(一)[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3,20(7):25-27.
[5]吴涛,黄亚芳,陈锐,等.北京市全科医学转岗培训学员状况及培训需求调查[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2,33(2):246-251.
[6]赵光斌,林敏,朱艳.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制度实践分析[J].华西医学,2014,29(5):803-805.
[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实施意见(试行)[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3,11(2):121-122.
[8]线福华,路孝琴,吕兆丰.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及其实施中相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2):2498-2501.
[9]张长春,宋涌.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其实施中相关问题探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6):819-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