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起点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成人大专毕业总结(整理2篇)

来源: 时间:2024-07-27 手机浏览

成人大专毕业总结范文篇1

关键词:学习倦怠;毕业生;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41-02

学习是学生在学校的主要工作,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职业性很强的活动。有关研究显示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学习倦怠的现象。学习倦怠是大学生沮丧、疲乏、不满意、焦虑、抑郁等消极学习心理的表现[1],反映了大学生对待学习负面的态度,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由于毕业生处于人生的转折时期,学习倦怠已经让他们引起了很严重的厌学情绪,妨碍了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毕业班的学生出勤率低、学习效果差、厌学情绪高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学校教育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2,3],但目前有关毕业生学习倦怠的研究很少,对他们学习倦怠的现状也缺乏一定的认识。鉴于此,选择某高校不同专业400名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分析毕业生学习倦怠的状况,为高校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随即整群抽取重庆某高校3个专业400名毕业生为研究对象,收回有效问卷382,回收率为95.5%,问卷采用个别施测的方式。

2.研究方法。本文调查采用已有研究人员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表》[4]。该表分为3个维度,共20个项目。其中情绪低落维度包含了8个项目,反映了学生不能很好处理学习中的问题,表现出焦虑、倦怠、沮丧等消极情绪;行为不当维度包括6个项目,反映了学生逃课、不听课、迟到、早退和不交作业等行为特征;成就感低维度包括6个项目,反映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体验的能力不足等方面的低成就感受。该量表采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的五级记分,其中“完全不符合”记1分,“比较不符合”记2分,“不确定”记3分,“比较符合”记4分,“完全符合”记5分。该表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834,分半信度为0.836,基本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

二、调查结果

1.学习倦怠状况。表1显示了大学毕业生确实广泛存在学习倦怠的情况。调查表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法,因此项目中间值为3分。将《大学生学习倦怠表》的得分总分高于60分者视为学习倦怠者,总分在40~60分者视为不确定的中间状态,总分低于40分者视为不存在学习倦怠者。调查结果显示,总分高于60分者有174人,占总人数的45.5%;总分介于40分与60分之间的有78人,占总人数的20.4%;总分在40分以下者130人,占总人数的34%。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确实存在严重的学习倦怠现象。

表1学习倦怠情况统计表

2.不同特征学生的学习倦怠差异。以性别、专业、来源和就业情况为分组变量,以学习倦怠各维度和倦怠总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下。

表2不同特征样本的t检验结果

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毕业生的学习倦怠在性别和专业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就业和生源地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在学习倦怠总体水平上,男生和女生存在显著性差异,且男生在行为不当、成就感低和学习倦怠总体方面高于女生。对于不同专业,工科专业的学生在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和学习倦怠总体上高于理科。

三、结果分析

1.学习倦怠总体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接近1/2的学生处于学习倦怠状态;只有1/3左右的学生为真正的学习不倦怠者,而剩余近1/5的学生处于不确定状态,而这种不确定却潜藏着一定的危机,在学习倦怠学生和一些不利因素影响下,这些学生很可能转变为学习倦怠者。这调查结果表明,毕业生已处于严重的学习倦怠状态,倘若这种状态继续恶化,将对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2.性别影响。男女生在学习倦怠各维度和总体情况都存在着显著性差异,除在情绪低落方面,男生低于女生外,其余三方面男生都高于女生。可见,男生总体的学习倦怠水平要高于女生,这与实际上课过程中的情况比较吻合。男生普遍就业形势比女生好,所以他们在情绪低落方面好于女生;然而,相对女生而言,男生课外活动比较多,自律能力差些,且男生责任感较重,压力大。所以,在大学生处于毕业班的这个特殊阶段,男生表现出的学习倦怠现象超乎寻常,普遍高于女生。

3.专业影响。调查结果显示,专业是学生学习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不同专业毕业生的学习倦怠存在显著差异。据统计调查,工科毕业班课程安排比较多,致使工科学生学习压力较大,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倦怠现象高于理科。另外,在就业前途上,理科学生意识到没有工科好,这致使学生在压力下具有好好学习的良好动力。所以从整体上看,工科学生学习倦怠现象明显高于理科。

4.就业影响。从就业形势看,工科虽然比理科好,但很多签订就业合同的学生多处于一种比较盲目的状态,找到一个工作后还想找更好的,或者认为工作签好了,没有上课学习的必要和心情了。不成熟的心理导致他们情绪低落,不愿意上课和成就感低。另外,没有签订工作合同的学生就业压力大,心情烦乱,有的要外出找工作,所以也存在学习倦怠现象。因此,就业与否对学习倦怠影响不是很大。

5.生源影响。调查结果显示,不同生源的毕业生在学习倦怠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农村学生虽然经济条件、社会关系不如城市学生,但经过三年的大学学习,他们在专业知识、视野、见识和学习压力等方面与城市学生相差无几,因此,农村生源的毕业生与城市学生在学习倦怠上差异性较小。

参考文献:

[1]单常艳,叶玉清.高校毕业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665-667.

[2]谢屹.高校毕业班学生出勤率低的原因及其对策[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6):42-44.

[3]李红.高校大学生上课出勤率低的原因及对策[J].高教论坛,2008,(10):51-53.

成人大专毕业总结范文篇2

【关键词】广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

1前言

体育教育专业是广西师范大学开设较早的专业之一,而广西师范大学的体育教育专业在广西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之中是成立最早的,经过40年的努力和发展,已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体育教育人才。近些年来,随着广西高等院校的连续扩招和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广西高等院校的毕业生,特别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在当前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研究分析广西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并寻求对策,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指导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12、2013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

2.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无结构访谈法、逻辑分析法

3结果与分析

3.1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从对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调查中获取了2013―2014届毕业生实际就业的基本统计数据。2012届毕业生109人,实际就业率95%;2013届毕业生79人,实际就业率98%。从近两年的就业情况来看,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率逐年递增,这一情况表明,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仍有较大的挖掘空间。体育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体育方面的教育人才,因此,从事体育教育工作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主要渠道。

就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看,就业成多元化趋势发展,这是因为随着我国体育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大众对体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较多企事业单位接收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这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这两届毕业生进入中学任教共有58人,2012届有37人,占年级总人数的34.0%,2013届有21人,占年级总人数的26.6%。2012届考取研究生7人、占年级总人数的6.4%,2013届考取研究生6人,占年级总人数的7.6%,考研比列较少。在考取公务员方面,2012年考取了3人、占年级总人数的2.8%,2013年考取了5人,占年级总人数的6.3%,考取公务员的毕业生大幅度的上升。值得注意的是毕业生进入事企业工作的人数较多,2012届有35人进入事企业工作、占年级总人数的32.1%,2013届有27人进入事企业工作、占年级总人数的34.2%。这说明,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和体育俱乐部发展良好,这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此外,还有部分毕业生走入社会后自主创业,2012届有14人,占年级总人数的12.8%,2013届有11人,占年级总人数的14.0%。总的来说,调查发现在校从事教育工作、进入部队公安、考取党政机关等这些传统的岗位仍然是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的主渠道,同时,体教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正逐渐多元化,可供毕业生选择的就业渠道越来越多。

3.2影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分析

第一,毕业生综合素质能力有待提高,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计算机水平和英语能力这方面能力较差,综合能力有所欠缺。第二,用人单位注重学历、追求名校毕业生,用人单位片面追求名校从而忽略了教育能力的强弱,致使绝大多数毕业生失去了与他人公平竞争的机会。第三,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现大多数学校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未从根本上认识就业指导在毕业生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就业指导课程开设不到位。第四,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导致了人才培养的统一性突出,但是其灵活性较差,不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不利于学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4促进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4.1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力度,积极推荐毕业生

就业指导要早期化、全程化,高等院校应把就业指导纳入教学计划中,从入学开始就要分阶段、有针对性实施指导。学校也要加强宣传本校和毕业生的信息,扩大影响,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合适的毕业生。

4.2鼓励多渠道就业,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增加社会实践,发展“一专多能”,毕业生在掌握一项或多项特长的同时,也要了解和熟悉其他运动项目。同时,在文字应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应用以及外能等方面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能力。

4.3鼓励自主创业

实现自我就业.自主创业已成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重要的择业渠道,学校应提供及时信息和外部资源,做好个性化服务。同时,毕业生应当依据自身知识优势积极创办科技性、服务性企业,努力实现自我就业的同时还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4.4优化课程设置

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体系和课程设置在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同时,必须考虑相近职业岗位群能力培养的需要,更要注意加强学生对岗位及其内涵变化的适应性和职业范围的弹性选择,注重对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与基础的充实和培养。

【参考文献】

[1]贺敏,高晖.体育人才的供求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01,156.

[2]陈志军.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华章,2012,31,253.

[3]沈雁华,张铎,陈颖.体育院校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82(3):87-89.

[4]赵冰.我国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内容和实施体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4):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