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起点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数学七上知识点总结(收集3篇)

来源: 时间:2024-07-27 手机浏览

数学七上知识点总结范文篇1

一、注重预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课前必须预习,只有通过预习,才能带着问题去听讲,提高听课效率。由于七年级学生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状态,进入中学后,需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但他们在小学听惯了详尽、细致、形象的讲解,刚一进入中学就遇到“急转弯”往往很不适应,他们虽然有求知欲和思考能力,但自学能力是较差的。七年级教材涉及数、式、方程,这些内容与小学数学中的算术数、简易方程、算术应用题等知识有关,但七年级数学内容比小学内容更为丰富,抽象,复杂,在教学方法上也不尽相同;而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与中学生也不尽一致,他们往往认为看书就是预习。因此,找不出要点,也不知自己有无问题,上课时只得把老师讲的内容“胡子眉毛一起抓”。显然,这样做“疲劳有余,效果不佳”。为此,在上某一新课前,应给学生介绍课型、特点及预习方法。如对概念课,一般是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为学生编排相应预习题,让学生看书思考去找答案,达到预习的目的。

二、注重听课方法,向45分钟要效率

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因此,学生只有掌握好正确的听课方法,才能使课堂上的45分钟发挥最大的效益。宋代朱熹在他的“三到读书法”中说过的“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可见听课必须专心。我结合数学课的特点,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必须做到“四到”即“心到、眼到、耳到、手到”。所谓心到:是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要求学生会围绕老师讲述展开联想,理清教材文字叙述思路;要善于从特殊到一般,学会分析、判断与推理。遇到问题后,要多想几个“为什么”,思考一下“怎么办”。只有会想,才能会学,也才能学会。

眼到:是要善于观察,勤看。既要观察老师表情和手势,因为数学上有许多抽象的概念,通过教师的眼神、手势往往会表达的更生动、更形象,利于理解。又要仔细观察知识语言的表现,多方面增加感性知识。耳到:要求学生学会听,要听出教师讲述的重点难点,听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问题的实质所在;旧知识要耐心听,新知识要仔细听;跨越听课的学习障碍,不受干扰;听完一节课后,概念的实质要明确,主次内容要分明。手到:一是严格按要求进行操作,掌握技能。二是学会做笔记,根据教师讲课特点和板书习惯,抓住中心实质,在理解基础上扼要记下重点、难点;思路有时也可以记下。教师形象比喻,深入浅出的分析等,尤其是技能的形成必须亲手操作才能逐渐形成。显然,在上面“四到”之中,“心到”是关键,善于动脑,勤于思考,是学好数学的先决条件。

三、注重复习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面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及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本上,使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复习方法上,让学生学会归纳知识,整理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知识的能力。通过比较可以明确本质,辨析异同,从而收到举一反三是效果;通过联想,可以建立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有利于形成知识网络;通过概括,可把零碎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便于记忆,利于掌握,并灵活运用。

数学七上知识点总结范文篇2

【摘要】七年级是学生时期的重要阶段。进入七年级,学生将不再是只顾玩耍,不思虑任何事的懵懂顽童,此时的他们将开始进入塑造个性,形成人格,独立进行思考的青春期。七年级的学生对新生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七年级的数学课程的编写很贴近生活,也充满着趣味性。作为老师,如何根据这个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课程准备,并利用好这些特点,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是我们作为老师应该慎重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将对培养七年级数学学习兴趣做出探讨,希望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所裨益。

关键词数学;学习兴趣;建议;学习习惯

1.前言

成为七年级的学生,代表着自己开始脱离父母全方位的呵护模式,踏上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旅程。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了学前教育和小学的磨砺,具备了一定对事物的分析判断的能力,对新接触的事物很敏感,而对于七年级的各科课程,更是兴趣盎然,满怀期待。七年级的课程是对小学阶段课程的全面升级,此时开始进入科学性与趣味性兼备的过渡时期。数学作为逻辑思维敏感的学科,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数学科目本身的难度不可忽视,往年一些学生起初对数学很感兴趣,后因方法不合适等原因,导致丧失对数学课的兴趣,甚至排斥数学课的例子有许多,因此,作为数学老师,要尽可能利用好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科目本身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科目学习的兴趣,以便为学生以后学习更深层次的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几项措施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老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只有让学生主动学习,才能使他们真正学到东西。下面笔者将提出以下几条建议,希望对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有所帮助:

2.1把握教学初始阶段,奠定学习基础

在七年级学生本身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促使下,面对新教材,他们内心往往会萌生一定要好好学习的积极思想,这对于此阶段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作为数学老师,面对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求,一定要在教学初始阶段狠下功夫,多花心思,使学生对数学课留下积极的深刻的印象。由于七年级数学教材本身与生活联系很紧密,又兼具趣味性,老师可以通过组织相应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体会数学科目与生活的联系,还可以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验证教材所说结果是否正确。这样在不断动手参与的过程中,相信一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应注意的是,在这些活动过程中,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心理和情绪变化,一旦发现有学生出现害怕、失望、不自信的情绪,要立即进行鼓励、安慰,让学生重拾信心,避免因受打击而丧失兴趣的情况出现。

2.2课堂的趣味性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

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直接作用,课堂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果的好坏,因此,各位数学老师要加大对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确保课堂充满活力,充满新奇,以带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实现:一、运用引入思想,丰富课堂表现形式。为增加课堂趣味性,老师可以采用表演、动手比赛的形式,进行开发思维,调动课堂学习氛围;还可以进行集体讨论,分组探究问题的答案,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求真知。七年级数学教材上有很多实践性课题,身为老师,应当充分利用好这些课题,让同学分成实践小组,对不同的课题进行实践证明。在实践前,老师要针对不同的课题给同学们留一些问题,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自己找出答案,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在实践结束后,要让他们自己总结经验教训,帮他们养成总结思考的习惯。当然,老师应该在实践过程中,对同学们进行指导,还要注意同学们存在的问题,帮助同学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在实践中取得进步。

2.3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没有学习方法的学习,就好像无头苍蝇乱转,很难寻找出路,也是对时间和精力的极大浪费。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要注意对学习方法的培养。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一个人终生受益。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尤其是在七年级这个各种思想正处于塑形时期的阶段,更要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数学教材中,本身就有许多发散思维的题目,就是为了适应新时期教改的需要,人才培养的需要。所以,老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及时出示阅读题,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答案,注重题目内容含义;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审视能力,让他们在观察的过程中进行思考,而不是漫无目的的观察,尤其是对因果变换的观察,应该成为日后同学们观察图形、观察实验的基本感知;要培养学生的讨论和总结习惯,通过引导性问题的设置,可以让同学们通过讨论,进入相应的教学课程的学习,这样的途径,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要学的理论知识。总之是推动同学们不断进步的巨大动力,在每次实验或讨论等活动过后,应让同学们及时进行总结,可以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让同学们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3.结语

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对新生事物无比渴求的时期,对大千世界的事物,他们都有着浓厚的兴趣。数学作为思维缜密的学科,既有无限的奥秘,又有相当的难度,作为老师,要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既要让同学们感知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又让他们不至于因为受打击而丧失兴趣,甚至于放弃学习。只有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尝试和努力,才能让学生对数学更感兴趣,才能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苟怀德.七年级数学兴趣教学法初探.《教育界》.2013年31期

[2]解必刚.浅谈七年级数学兴趣教学.《吉林画报(教育百家B)》.2013年5期

数学七上知识点总结范文篇3

关键词:七年级;数学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260-01

就七年级学生来说,从小学步入初中,完全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学习课程增多,知识结构发生变化,以及教学内容和思维方式的要求发生了改变。这些都使得七年级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基础教学,做好从小学到初中的过度,并结合学生实际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关于七年级数学教学的体会:

一、上好每节课,取得学生的信任

七年级学生会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产生害怕的心态,认为进入初中后数学的知识将会变的非常复杂,从而产生担心、甚至恐惧的心理。而教师就要及时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态。所以我在第一节课安排的是“生活中的数学”,在教学活动中我模拟生活、结合生活,赋予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变单调乏味的数学学习为一种体验、一种享受,去关注学生的情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才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七年级的新生的兴趣很大程度受老师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第一堂课的机会,凭借教师优异的教学素质,敏锐的数学智慧来感染学生,征服学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这将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承上启下,抓好小学与初中的衔接

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总是要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抽象、从单一到综合的这一过程。整个认识过程是不能割裂,更不能随意地跳跃的,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这一认识过程。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了解学生,要立于善于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自觉主动地在学中问、问中学,同时抓好六七年级数学知识和衔接,搭好桥梁是让学生能较为容易完成这一认识过程的好方法。因此最初的数学教学不是急于讲授新课,而总是花一周左右的时间去了解学生们在小学阶段里对数学知识掌握的基本情况,接着才开始向学生传授新内容。

学生在小学阶段对非负有理娄的认识经历了六年多的时间,而到了中学经过五六个星期的课程就把数的概念扩充到有理数域,同时还得完成相应的五则运算,所以教师得注重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由旧知识引入新内容,在学生自己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上,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从而使学生把新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过程中,为以后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更好地奠定牢固的基础。

三、放慢教学进度,关注适应性不佳的学生

不同的学生由于悟性不同,基础各异,在面对新的数学内容时适应能力自然有强有弱,有的学生在这种新的内容和授课方式的转变中适应得快,自然数学成绩就比较的好,有的学生适应能力不强,数学成绩就落后得多,其实对于七年级数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学生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原来的基础好坏并不起决定性作用,更关键的是要看谁能在新内容和新授课方式下,适应性更强。这时我的策略就是放慢教学进度,等待那些一时半会适应不过来的学生。但是可能有一个问题出现,就是教学任务完不成,其实只要学生能很好的适应初中数学内容和新的授课方式,后半期适当加快教学进度也是可行的。如我在七年级入学一个半月只安排学习第一章有理数的内容,到了后面学生进入状态后适当加快。

四、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意义

在方程引入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际问题,在学习方程的整个阶段,都应该关注应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方程教学中,教师要是引用一些学生相对熟悉、直观的事例来作对比和示范,可起到化抽象为具体的效果。比如有这样例题:你坐过出租车吗?请你帮小明算一算,连云港市出租车收费标准是:起步价(3千米以内)5元,超过3千米的部分每千米1.5元,小明乘坐了x(x>3)千米的路程。请写出他应该支付费用的代数表达式,经过简单思考显然学生很快可以得出:1.5(x-3)+5=1.5x+0.5。接下来,老师拓展问题:若他支付的费用是23元,你能算出他乘坐的路程吗?然后学生列出方程等式进行解题,1.5x+0.5=23,得出x=15。与学生生活中的实际紧密相连,,有助于学生理解方程等式的意义。

五、加强作业讲评,巩固学生学习效果

作业讲评是课堂教学反馈的基本手段,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巩固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作为批改作业的后续工作,进行高质量的数学作业讲评,对七年级教师的事前准备提出更高的要求:做好批改记录、设计讲评步骤以及注明详讲、略讲与不讲范围,力求透彻分析典型的错误和方程这一章节的代表性题目。简而言之,对于存在共性或知识性的错误必须进行详讲,而属于个别或习惯性的错误可以略讲或个别指正。因此,在讲评作业过程中,不能仅仅机械地给出标准答案,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寻求解题的方法。对于存在争议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畅所欲言,教师加以适当引导和归纳总结。特别有的习题的集体方法多种多样,并且综合应用许多知识点,通过讨论让学生加深对方程章节知识点的认识,进行各个知识的串联分析,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七年级数学是小学数学的延续,又是中学数学的起点,只有让学生扎实掌握七年级数学,才能学好更高年级的数学知识,乃至学好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