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的读后感(整理2篇)
关于瓦尔登湖的读后感篇1
梭罗的《瓦尔登湖》,以春、夏、秋、冬四季为线,串联起他在瓦尔登湖畔进行经济实验的始末,留给读者无尽的想像和羡慕。
张爱玲曾经在介绍梭罗的生平与作品时说,梭罗所以在瓦尔登湖进行经济实验,是要证明一项理论:人可以活得更简单,更从容,不必为着追求物质文明的发达,而丧失了人是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作者在《瓦尔登湖》中,以瓦尔登湖为中心,辐射到周围众多地方,描写了他“以兽为邻”,在“豆田”耕种,与“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诸多生活细节,最后作者又以“春”结尾,为我们开启了崭新生活的篇章。
梭罗的目的达到了,他在“结束语”一篇中,这样说到:“我很高兴认识了我的方位……”。
梭罗的散文清新雅致,如春风吹绿了我们干渴的心。梭罗生活的地方是瓦尔登湖及其周遭地区,但他细腻精致的笔调,却把我们带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他谈“瓦尔登湖周围的鸟”,谈“更高的规律”——他认为,从一个特殊的意义上说,他们(渔夫、猎人还有其他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他从个人的农事劳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类法则,令我们视野开阔,高屋建瓴。
在《瓦尔登湖》中,许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让人陶醉。他在描写“湖”时这样写到:“湖是一道风景中最美丽、最富表情的姿容。
它是大地的眼睛。湖边水中生长的树木像纤细的`睫毛,是湖边的装饰品。他周围郁郁葱葱的群山和峭壁是他的眉毛。
”如此富有诗意和浪漫的描述,令我们读者也情不自禁地喜爱上了瓦尔登湖。
在整部《瓦尔登湖》中,自然—直是他写作的背景,以大地为席,以苍穹为盖,梭罗在广阔的天地中像农夫一样耕种、收获,他很高兴,他说:古老的诗歌和神话至少表明,农事是一门神圣的艺术。把滋养和抚育我们的农事当做一门艺术来雕琢,对梭罗来说,这岂不是正中其下怀吗?
在从事农耕的过程中,梭罗仍不忘“阅读”。即使在19世纪梭罗也感慨道:他们深信一本《圣经》的智慧就足够了,余生便在简易读物里荒废天赋、单调地生活。
在商品大潮的汹涌翻滚下,现代人的心灵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质的丰裕,精神的赤贫。我们的胃囊一再填充,而精神的领地却时时荒芜着。
读读梭罗吧。他会把你带入一个我们所抛弃而对我们来说又异常重要的自然的境界。学学梭罗吧:
崇尚简单,发掘人性。接受梭罗的建议:多余的财富只能买到多余的东西。
灵魂的必需品,金钱一样也买不到。这样的忠告如梵音,于我们无异于醍醐灌顶。
徐迟说:“这是一本寂寞的书,恬静的书,智慧的书。”让我们暂且避开闹市、远离尘嚣,追随着梭罗的足迹,去品位寂寞,感受恬静,聆听大师的哲音。
关于瓦尔登湖的读后感篇2
从一开始的慕名而来,到读不下去,也说不清楚是什么原因。再次阅读时,已是半年以后,在闷热的夏天,读亨利的瓦尔登湖,可以读出一丝清凉。1845年3月,作者开始在瓦尔登湖畔树林里伐木造屋,4月中旬,房子的框架已做好,7月4日,“我开始住进我的房子了”,相对于各种豪华居所,林中的小木屋,除了适合作者隐居思考,更让读者透过作者的亲身感受,体会到不同于东方隐士的隐居生活。各式不同的人,按照自己追求和摸索的方式来生活,生活也许才更有意义!在最平凡的生活中去思考,得到的经验和理性的分析,会让自己有能力应对这无序的生活百态以及冷漠的'社会。
1、对于生活的探索,我们必须学会自己苏醒,使自己保持清醒,不靠机械的帮助,而是寄厚望于黎明,就算我们在酣睡之际,黎明也不会抛弃我们。
2、对于阅读,古典作品乃是人类最高贵的记载,读好书,读实至名归的理想的书,这是一种高尚的锻炼。
3、对于离群索居,“我正在冥思苦想之际,纷纷细雨飘落下来,我猛地意识到,与大自然默默地一来二往,没承望会如此甜美,如此友好,在每一滴淅沥的雨声中,在我屋子周围每一个声音和每一个景点,都有一种无穷无尽和难以表述的友情”细微的感受,让作者没想着逃离一开始适应中的隐居。
4、对于瓦尔登湖,在天然景色中,最美、最富有表情的就数它了。它是大地的眼睛;人们观湖,可以掂量出他自己天性的深浅。湖畔水生树木,仿佛是给它镶边的修长睫毛,而四周树木葱郁的群山和峭壁,则是它的悬挑浓眉了。大自然远离尘嚣,独自欣欣向荣。
5、更高的法则,我发现,自己内心深处有一种本能,想过一种更高级的生活,亦即所谓精神生活,对比大多数人都有同感;但我还有另一种本能,却想归入原始阶层,过一种野性的生活。我对这两种本能都很尊重。
6、对于春天,春天的美丽,是我们忽视的,一场细雨过后,草儿长得越发青翠欲滴。湖水解冻,各种草木开始生长,万物复苏,而吸引作者住到树林里来的,就是可以在闲暇,有机会看看春回大地的全部历程。多余的财富只能购买多余的东西,而灵魂的必需品,是用钱买不到的。如果你和我一样,有隐居的想法,确无力付诸于行动,就开始慢慢的阅读感受瓦尔登湖畔,作者的隐居感受和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