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起点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初中作文 > 初中周记

《彷徨》读后感(整理10篇)

来源: 时间:2025-11-14 手机浏览

《彷徨》读后感篇1

结局和大多数读者所不能接受的一样,我也觉得不能够满足最初的期待。

但其实最大争议还是要数书中对于被害者家属对于未成年罪犯的复仇行为。

日本的少年法究竟是在保护未成年罪犯还是让他们自新?法律只考虑了未成年罪犯的生命权,却无视被害者生存的权利以及被害者家属的痛苦。由此看来,长峰走上复仇之路一点也不意外。

从一开始的长峰绘摩被害,牵扯出伴崎敦也和菅野快儿的诸多恶行。两人多次强暴少女并拍摄录像,并将此作为向别人炫耀的资本。被他们注射毒品折磨致死的绘摩也仅仅是一个玩具而已。尸体被随意地抛弃在河面上,还妄想着让尸体就这样一直往下流飘去,让真想就这样不了了之。

对于侵害过的人,他们觉得这些人自杀了反而会少一些烦恼。

他们和久冢刑警说的一样,“即使被逮捕到法庭上,他们所流出的泪水也只是对于即将到来的惩罚的恐惧,而不是对于被害者家属深深的忏悔。这样的人就该被惩罚,而不是保护起来。抛开所谓的公正法治,作为一个普通的旁观者,也是希望他们能够得到长峰的复仇。”

而教育出来这样孩子的家庭,同样也有责任。只生不管养的父母是不配于作为父母。如果没有能力教育好他们做人,那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将他们生下来。还是别的家庭遭受这么大的痛苦,祸害整个社会。

被胁迫者即共犯中井诚在整个案件的进行中启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作为间接的告密者,他的行为直接影响了案件发展的方向。

长峰得知伴崎的住所,看到了自己女儿被侵犯的录像以后,一怒之下杀了回来的伴崎,然后踏上了寻找快儿的复仇之路。

看到有一个罪犯得到惩罚,终于出了一口恶气。通过此次的案件后诚身边的人都避而远之,而他好像有了一些理解。

忽然间,诚觉得自己好像理解人活着的意义了。不单单只是吃饭呼吸那么简单,还包括和周遭的人之间的联系与互相关怀。

后来出现的和佳子是个纠结的人。她多半就是旁观者的化身,既想看到长峰所追杀的对象得到应有的惩罚,又不想看到长峰真的杀了他。她隐匿长峰的行踪不让警察发现,又一边劝着长峰去警局自首。

和佳子的父亲隆明知道女儿所做的一切后,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脱离犯罪的嫌疑。最让人感动的,便是他对女儿和佳子说的一句话:

“我或许很胆小很懦弱,但爱女儿的心不会输给他。”

还有最后拿着刀冲向快儿的鲇村。虽然行为不太恰当。但同样是被害者家属的写照。

在警察局里看过录像发出长嚎的他,对加害者伴崎,快儿的憎恨应该不比长峰少。

对于参加追捕的刑警,虽然在心理上支持长峰的行为,却不得不摆正自己的位置,为了维护法律的完整而追捕长峰。

最后开枪的织部应该也是一样。

织部最终还是选择了开枪,长峰最终没有完成自己的复仇。有时候小说的剧情并不会迎合大众的期望,或许这样会更引发人对人性的深思吧。

彷徨之刃,是无知少年在犯罪与正途的彷徨;是丧女之父在复仇与自首的彷徨;是警察司法在人情与法律的彷徨;是普通大众在人性与道德的彷徨。但每个人都会做出自己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彷徨》读后感篇2

《彷徨》是先生目击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的“分化”,一方面披露了妥协性,又一方面正在“转变”,社会的力量需要有人领导!然而曾被“新文化运动的”所唤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则又如何呢?——在这样的追问下,产生了《彷徨》。在这方面,主要表现了那些从黑暗中觉醒,满肚子不平,憎愤,然而脑子里空空洞洞,成日以不平与牢騷喂哺自己的灵魂,但同时肩负着旧时代的重担,偏见,愚昧,固执,虚无思想,冒险主义,短视,卑怯,——这样的`人们。

《彷徨》中有不少热情向光明的人物,但这些人物也不少缺陷,梦想着深山大泽丛林伏莽的“消生”。现代人不能没有缺陷,因为现代人是前代人的后代,而且是长期被压迫下的人们的后代,又是被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所包围,被种种偏见与愚昧包围。但是,先生并不以为这种缺陷是“命”定的,是天老地荒终日如斯的,正因为他并不信永远会如此,所以他要无情地剥露这些缺陷的所以然与根源,也正因为他不信,所以他借着“无有”写他的渴望,而《离騷》的句子——“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他的渴望的暗示。

玖着《彷徨》,我感到一阵阵的痛苦,为那时凄惨的现状而痛苦,为那时麻木的人群而痛苦,然而在这痛苦之中,我又为有先生这样清醒的人们而感丝丝安慰。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铁肩担道义”的勇者,独立潮头,振臂呼喊,这样,时代才有希望,历史的车轮才能向前推进!

《彷徨》读后感篇3

彷徨是苦闷的,彷徨是迷茫的,彷徨是无处宣泄的,彷徨就像游走在荒原上的孤魂,不知该何去何从,不光是身体的无处归依,更是灵魂的无法寄托。前方在哪里,有前方吗?真的有前方吗?那又在哪里?二十年代的中国,黑暗、混乱、动荡不安,满目疮痍,热血的青年奋起反抗,期望毁灭这个千疮百孔的旧世界。于是有了“五四”运动,鲁迅写下了《呐喊》,向腐朽的封建社会发出了沉重的宣战。“五四”运动后是新文化阵营的分化时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从,“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象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曾经,他满怀希望,然而这希望,终是破灭了。他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出路似乎总是在未来,而不是在现在,于是他彷徨了,《彷徨》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便是题名《彷徨》的来由。他在《彷徨》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又证明了鲁迅是十足的智者,是坚强的斗士,虽然彷徨,虽然苦闷,但仍然求索,不轻言放弃。仍然在锲而不舍地抨击着封建社会,表现了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他的人生是一个圆,有彷徨,有苦闷,但没有放弃。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如此,在生活的重压下,总是会有那么一点多多少少的沉重感。压力来源于责任、和期盼,承受,是我们面对压力的方法,我们承受着亲人与故人对自己寄予的热望和要求,我们承受着来自世俗的各种恶意和善待,我们承受人生变故中的各种打击和煎熬。

古老的中华民族同样承受得太多太多了,原始部落的茹毛饮血,奴隶制的非人压迫,欲挣脱铁链的那一声声叹息,封建社会的精神枷锁,外来列强的欺凌,八年的抗战,年的内战,终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华夏五千年,社会的每一次前进,是用无数的血与泪、无数的生命铸就成的。

我们永远无法挣脱的东西,叫生活。鲁迅冷冷道来,铺开了生活绝望的巨网。网中的人可以选择挣扎或不挣扎,而结果都是一样的。灰暗阴冷的调子挟裹着湿冷的风席卷而来,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在生活的泥沼中沦陷,无论他或她以何种姿态与生活对话,无论他们是逆来顺受地妥协麻木不仁地顺逐还是孤独地守望心灵月亮。而鲁迅站在高处,热肠挂住,冷眼看穿,如一个造世主看着他的子民们匆匆奔赴命运既定的悲剧走向。

读着《彷徨》,我感到一阵阵的痛苦,为那时凄惨的现状而痛苦,为那时麻木的人群而痛苦,然而在这痛苦之中,我又为有鲁迅这样清醒的人们而感丝丝安慰。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铁肩担道义”的勇者,独立潮头,振臂呼喊,这样,时代才有希望,历史的车轮才能向前推进!

生活在一个相对民主,相对自由的世界的我们,承受着属于我们这一代的承受。有悲伤,有泪水,但作为人,高级的动物,我们应该挺起胸膛,伸直腰杆,呼一口新鲜的空气,像我们的祖祖辈辈那样勇敢地前行吧。

《彷徨》读后感篇4

中国何人领呐喊,文坛从此感彷徨。——斯诺

在微风的拂动下,书页缓缓翻动,一个鲜明的人物跃入眼帘——祥林嫂。她没有沉浸在丧夫的痛苦中,为了生存她来到鲁镇,开启了一段崭新的生活。30来岁的她能干、对工资要求也不高,很快得到了鲁四老爷一家的重用。后来她又再次嫁人,过上了相对稳定的生活。可命运弄人,她的丈夫与儿子相继死去。她被婆家无情地赶了出去,为了生活,她再次回到鲁镇。出于情面,鲁四爷一家又收留了她,却不再重用他。在人们的污言碎语中,她用尽自己一生的积蓄,为寺庙捐了条门槛,只是想减轻自己犯下的罪过。多年以后的一个祝福之夜,她死在了漫天飞雪中,无人问津。

闭上书页,我沉思着,回想着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她的死说明了封建社会里劳动妇女,受到封建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联合绞杀,反映了封建制度的罪恶。青蛙在池塘边歌唱着,仿佛在为身在这和平的年代而窃喜。一轮圆月高挂在天空上,俯视着人间,或许它见证过历史的变革。不知怎的,我突然想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当时的鲁迅。想到鲁迅,也无非是其极具特点的直立的头发、一字须、严肃不苟言笑的脸,让人心生敬畏,但也只是了解这些了。

打开浏览器,抛开那些人尽皆知、熟记于心的信息,了解到此书出版于辛亥革命期间,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让他有过一段时间的迷茫,《彷徨》的出现正体现出当时的社会的黑暗及其对新社会的探索。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鲁迅一生的写照。他年轻时去到日本留学,想成为医生,救治国人,可在日本的求学经历让他意识到,中国问题不是人们身体上的疾病,而是思想上的麻木,所以他毅然决然的弃医从文,想改变人们腐朽的思想。他的一篇篇文章,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对其的讽刺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他也曾参与新文化运动,呼吁人们改变封建思想。他著有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在文学上有很大造诣。辛亥革命的失败让鲁迅先生极为失望,他也曾迷茫过,可他不曾停下探索的步伐,创造了中国文化上的一次又一次的辉煌。

看着满天的星辰,再看着杂乱无章的桌子和满是红叉叉的作业本。我突然发现我不应该这样堕落下去了。我要坚持!于是,我开始奋斗,不再思绪飘散,不再怨天忧人。我要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拿起笔,挥洒汗水。此时此刻的我,有坚定的信念,纵使要历经千难万险也终将站于峰顶。我不会害怕挫折,即使明天迎接我的刀山火海,我仍会向前!因为我坚信,汗水是成功的润滑剂!我是火烧不尽的野草,再猛烈的火焰也不会让我惧怕!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我将会变得更加坚韧。所谓的光辉岁月,并不是以后闪耀的日子,而是无人问津时,对梦想的偏执。

鲁迅坚定不移的精神,让我不再迷茫,是指引我前进的方向。

《彷徨》读后感篇5

近日里读了《彷徨》,让我深深地感到鲁迅先生那种深厚、愤慨,如同匕首投枪,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困难心情。

《彷徨》收录1924年的《祝愿》、《在酒楼上》、《肥皂》和1925年的《孤独者》、《伤逝》、《离婚》等,共11篇。《彷徨》虽然反映了鲁迅在20年头中期的思想苦闷,更多的留意了学问分子的苦痛和挣扎,但也表现了他不断探究真理、找寻出路的珍贵精神。同《呼喊》相比,《彷徨》较多的流露了作者当时愁闷、彷徨的心情,但对于社会的分析和批判同样是醒悟和深刻的。

《彷徨》中有关农村题材的作品,都是表现农村妇女命运的。《祝愿》中祥林嫂的悲剧性命运,是对封建礼教吃人的又一次有力控诉。《离婚》是鲁迅先生最终一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深刻地展示了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现实,说明农村妇女的命运并没有变更。《彷徨》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夫学问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心。最触动我灵魂深处的是《祝愿》。《祝愿》是《彷徨》中的名篇,里面有一个我们众所周知的人物祥林嫂。她作为一个受羞辱,受迫害,被剥削,被奴役的中国劳动妇女是富有典型性的,她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她的生活遭受,思想轨迹及被扭曲的性格充分暴露了旧社会对劳动妇女的深重压迫,尤其是精神捶残。《祝愿》把目光关注于农夫身上,深刻地展示了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农夫的现状,揭露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凶残本质。祥林嫂的凄惨命运说明在这个社会中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也说明这社会的冷酷、麻木。而这一切,正反映了先生对这种气场,对这一社会的剧烈不满,厌恶以至气愤。

《彷徨》是先生目击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的分化,一方面披露了妥协性,又一方面正在转变,社会的力气须要有人领导!然而曾被新文化运动的所唤醒的青年学问分子那么又如何呢?在这样的追问下,产生了《彷徨》。在这方面,主要表现了那些从黑暗中觉醒,满肚子不平,憎愤,然而脑子里空空洞洞,成日以不平与牢骚喂哺自己的灵魂,但同时肩负着旧时代的重担,偏见,愚昧,固执,虚无思想,冒险主义,短视,卑怯,这样的人们。

读着《彷徨》,我感到一阵阵的苦痛,为那时凄惨的现状而苦痛,为那时麻木的人群而苦痛,然而在这苦痛之中,我又为有先生这样醒悟的人们而感丝丝劝慰。每个时代都须要这样铁肩担道义的勇者,独立潮头,振臂呼喊,这样,时代才有盼望,历史的车轮才能向前推。

《彷徨》读后感篇6

《彷徨》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作品。鲁迅爷爷写小说多用辛辣笔调讽刺当时的反动派。这部小说集有十个小故事,每个故事都蕴含深刻的意义,都让我叹为观止。因为本人水平有限,不宜篇篇俱到,所以挑选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故事来谈点自己的感受。

故事名叫《祝福》,主人公为四十多岁的女长工祥林嫂。故事起初阶段,祥林嫂在鲁镇还是一个十分受欢迎的人,后遭不幸——丈夫得瘟疫死了,儿子也被狼叼走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毁了。于是她被鲁镇的人视为丧门神,没有人愿意接近她,更没有人同情她。她无依无靠,对人世间没有了半点念想,最后自杀了。

为什么祥林嫂在遭遇不幸后不仅得不到应有的同情反而会不受欢迎呢?为什么祥林嫂要自杀呢?这便是我要探究的问题了。

祥林嫂是不幸的,因为她是在没有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就被剥夺了劳动的权利。况且她是个品行端正的人。她本可以得到人们的`同情,再找个夫家继续她做长工的工作活下去的。况且它是弱势群体的一员,不应该受到关怀吗?

但是,故事中的鲁四老爷可不这样想——祥林嫂丧了家室是不吉祥的,有些事是不能让她做的,祭祀是一项神圣的作业,再看祥林嫂笨手笨脚,万一打破用具可不得了。既然这个祥林嫂碍手碍脚干不了什么事,还得白吃我的粮食,不如重新找个干活的好手。

祥林嫂不明白自己怎么就被鲁四老爷这正人君子厌恶了。封建礼教使她相信自己是肮脏的。于是糊里糊涂去捐门槛,想要赎回一个清白的名份。孰不知被寺庙里一群贪财好利的小人,榨干了所有的积蓄,名声还是臭的。

当祥林嫂拖着疲惫的身子从寺庙走向她的“家”——鲁四老爷的宅院时,这个家的大门已经被鲁四老爷严严实实地关上了。

终究,祥林嫂被鲁镇上她以性命相托付的、唯一的“亲人”——鲁四老爷抛弃了!

自杀的念头是在“浑浑噩噩”好几年,实在是孤苦无依才冒出来的。临死前,她极认真地,极庄重地问读书人鲁迅:“你说人死了之后到了阴曹地府,能与家人见面吗?”鲁迅惊愕了:好端端的人怎么会问这样的问题呢?是啊!好端端的人为什么会想死?

活人对这个问题实在很难理解,鲁迅在祥林嫂强大的眼神力量逼视下,慌张地搪塞道:“应该可以吧。”就急匆匆地离开了。

对祥林嫂而言,活着已经没有任何念想了,死就是一种解脱。死后是怎样的生活无从考证。读到此处时,我由衷祝福祥林嫂在九泉之下能与家人团聚。

祥林嫂的悲剧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悲剧,祥林嫂是封建等级制度、封建礼教的牺牲品。站在今天的角度看过去,好像不可思议,但事实就是那样。

读了《祝福》这篇故事,我觉得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很幸运也很幸福。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的姿态,来珍惜当下这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幸福生活。

《彷徨》读后感篇7

第一次买《彷徨》大约是十年前,那时刚来上海参加工作,住在科学院的青年教师公寓。公寓附近有个热闹的古玩市场,每周六的清早总会有一两个旧书摊挤在真假古董之间。渐渐地淘到了七六年版的鲁迅全集,纸张均发黄却又崭新。算了算,不管厚薄,均价五元每本,虽然不看,心里还是乐滋滋。

第一次看《彷徨》是又过了两年,那时已找到一份在上海的工科院校教书的工作。写本子、生孩子、买房子,生活扑面而来,把自己烤得焦头烂额。当站在讲台,面对着一脸冷漠的学生,听着自己空荡荡的声音,开始了怀疑人生。产假连着寒暑假,于是开始读鲁迅全集。生吞活剥完了,鲁迅先生已不是中学教课书的模样了,有些开始理解钱理群老师和孔老师的鲁迅评说,记住了有个一身黑气的孤独的人,叫做魏连殳。然而,更重要的是,冥冥之中,仿佛获得了言说不清的力量。

第二次读《彷徨》是在今年,买了孔老师的《地狱彷徨》,看孔老师的解读又痛快又沉重,忍不住又读了原著。就这样,对着《地狱彷徨》读《彷徨》,将浅薄的感受谈一谈,算是读后感。

读完孔老师的全书,最直接的感受是:孔老师太厉害!因为仿佛永远不能想象,自己在课堂上的讲授可以直接出版为正式的书籍。可以做到课堂讲述无知识点错误、思路清晰、讲解系统,偶尔也能生动有趣、促进思考,但要做到像孔老师的课堂那样霞光万丈,只能高山仰止。这背后,孔老师得要下多少备课的功夫啊!仅看对《幸福的家庭》的副标题“拟许钦文”四个字的解读(P46-57),自己能对哪个概念、定义能做如此洋洋洒洒、活活泼泼地讲解?孔老师哪里是在工作时间备课,他一定是时时刻刻地琢磨、研究,又在生活中应用,才能把课堂深深地演绎到每个普通读者的心里。再来看第323页,孔老师对魏连殳描述祖母画像的解读,“这很像英国王尔德写得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是一种唯美主义的写法。鲁迅的小说是非常自然地融合了他所知道的他所掌握的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学知识、技巧。”试问,自己在教学、科研中有没有采用先进的方法?知不知道最先进的技术呢?孔老师能如此解读,他也一定知道世界上最先进的教育学知识、技巧。这使我又想起孔老师在微博中说过的话,“我们应学杨子荣,有一枪打灭两盏灯的功夫”。读孔老师的书,促使自己要认认真真地工作、踏踏实实地做学问。

当站在讲台上,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怎么对待他们呢?孔老师的书是一面镜子。在第67页,他对《幸福的家庭》中“主妇头发”的解读中写到:“老舍、沈从文也是无情地讽刺这些青年的,但因为他们是局外人,他们的讽刺比较轻松,鲁迅的讽刺就比较沉重,因为他还要爱护这些青年。”读这段话时,我的眼里噙满了泪水。另外,在第226页,孔老师对《高老夫子》的解读中写到:“他(鲁迅)批判新式的西式教育其实是新的奴隶教育”,这和以前孔老师在微博中说过的“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资本主义半殖民地的打工仔”,促使我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

工作中还有斗争,比如问领导讨薪。工资总被扣,找领导,领导会一直和你说这讲那,最后,被扣得也没被追回来。除了学校、领导有问题,自己有没有问题?,《奇异的上访——解读《离婚》》中,孔老师写到:“她这么激烈地反抗,骨子里还是奴性”,又继续讲到:“爱姑其实没有斗争主体,她并不知道为什么而斗争”,并深刻地指出:“真正的'封建并不只是在统治者那里,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是合谋的关系”。孔老师的话促进了我的思考。

除了工作,生活呢?看看孔老师对“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的解读(P363),想想身边的离婚的朋友,审视一下自己偶尔冒出的羡慕仅在家带娃的宝妈们的念头,孔老师的话让人保持清醒。《弟兄》中“直面本我,做好自我,走向超我”,则直接教导我们怎样生活。当身边的名校毕业的佼佼者们“变了,这个变并不是所谓思想上的背叛,而是生活中的一种软实力使人在谋生的路途上,自然而然地就消磨了勇气,消磨了志气”(P103)时,孔老师的《平戎策与种树书》又鼓舞你如何在“绝望后又新生(P283)”。

最后,对于爱读书的人,孔老师在《最大的力量是黄三——解读《高老夫子》上》中有醍醐灌顶般的指导:“你们学好了鲁迅就知道,中国所有的重要问题都是怎么回事,你好好地读一读毛泽东,就知道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地狱彷徨》全书都闪烁着孔老师的智慧,让人又笑又哭又叹又想,批注常常画满纸面。仅从个人工作、生活和读书三个方面简答地小结了读后感,摘抄、整理出上文,以表达对孔老师的敬仰,对多年所受教诲的感激。

《彷徨》读后感篇8

如今都市生活笼罩在一片雾霾之中,人们是否感到彷徨,不为人所知。但在封建时期的旧社会中人们身处一个乌烟瘴气的社会却不自知,唯有那新文学一派的人意识的了,在那个“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社会中,新文学的代表人物——鲁迅先生为世人感到彷徨。

无论是鲁迅本人,还是他笔下的人物,都是在看与被看中所彷徨的。鲁迅先生少年时怀着一颗救国的心到日本留学,一开始的他以为国人的病是可以靠医学可以救好的,可是,在他看到日本人处决中国人的时候,日本同学看不起中国人,他醒悟了中国人患的病是心病,他毅然决然的放弃了在日本继续学习的机会,回到国内,通过文字来唤醒国人的灵魂。他在看与被看中觉醒,弃医从文。

细细想来,鲁迅笔下的人物也大体实在看与被看中反映社会。“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将会过去,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要来临。”祥林嫂无疑是鲁迅笔下著名的人物,她一开始期待这美好的生活,但却在一次次无情的遭遇中失去了对生活的期望,最终走向死亡。祥林嫂一开始是五叔家的帮工,日子过的还算不错,但她的婆婆却让她改嫁,最后丧夫丧子,被人看的目光也不一样了,原本以为捐个门槛就可以洗清罪过的她,最后还是惨死街头。与其说杀死她的是寒冷,不如说是世人的目光,她失去了原本应该属于她的东西,人们的目光使她生活在冷漠与无情之中。

我们永远无法挣脱生活。鲁迅冷冷道来,铺开了生活绝望的巨网。网中的人可以选择挣扎或不挣扎,而结果都是一样的。灰暗的调子挟着湿冷的风席卷而来,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在生活的泥沼中沦陷,无论他或她以何种姿态与生活对话,无论他们是逆来顺受地妥协麻木不仁地顺从还是孤独地守望心灵月亮。而鲁迅站在高处,热肠挂住,冷眼看穿,如一个造世主看着他的子民们匆匆奔赴命运既定的`悲剧走向。

孔乙己也是鲁迅笔下一个栩栩如生的角色,咸亨酒馆是他经常去的地方,他虽然是个读书人,但却始终与功名无缘。鲁迅先生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将孔乙己这个人物逼真的描绘了出来,孔乙己最后因为偷窃被人打断腿后最后一次出现在咸亨酒店了,之后就再也不见踪迹了。是否真有孔乙己这个人,现在也无从考证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那个时代,像孔乙己这样的人物绝不在少数,鲁迅先生深刻的剖析了当时的社会现象。

他伫立在苏醒了的人群的最前端,以笔为剑,刺向敌人的心窝,为棍,敲击麻木沉沦的国民,为杆,撑起中国血染的希望大旗,他点燃了希望的火焰,打破了固执的铁屋,唤醒了沉睡迷茫的灵魂,这就是一代文豪——鲁迅和他的作品《彷徨》。

《彷徨》读后感篇9

犹豫是沮丧的,犹豫是困惑的,犹豫是无处发泄的,犹豫就像孤独的灵魂在荒野中徘徊,我不知道该去哪里,不仅是身体的无助,而且是灵魂的无法维持。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黑暗、混乱、动荡,满目苍夷,热血青年奋起反抗,期待着改变这个千疮百孔的旧世界。“有的退却,有点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像布不成阵的.游勇一样“孤独”和“犹豫”。有一次,他看不到更好的出路,出路似乎总是在未来,而不是现在。他在《彷徨》的书扉页上用了《离骚》的诗:“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求索。“这也表明鲁迅先生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是一个坚强的战士,虽然犹豫,虽然沮丧,但仍然寻求,不轻视放弃,仍然坚持攻击封建社会,表现出农民和知识分子生活在封建力量的压力下“悲伤”,“愤怒”关怀。他的生活是一个圆,犹豫,沮丧,但没有放弃。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这样的,在生活的压力下,总是有一点或多或少的沉重感。压力来自责任、期望和承受。这是我们面对压力的唯一方法。我们承受着亲戚和朋友对自己的渴望和要求,我们承受着生活变化中的各种打击和痛苦。

生活在一个相对民主和自由的世界里,我们承受着我们这一代人的“承受”。有悲伤、眼泪、快乐和微笑,但作为中国的花朵,我们应该抬起头,挺起胸部,呼吸新鲜空气,像鲁迅先生一样勇敢地前进!

《彷徨》读后感篇10

这是一对来自北大励志的双胞胎的传奇故事。哥哥叫苑子文,弟弟叫苑子豪。先是从两个将近两百斤的胖子减肥成功,再是两个人一起考入北京大学。这看似传奇的人生引得了多少人的羡慕,当然我也不例外。但在这本书中,他们成功的背后所付出的日日夜夜的努力实在是令人敬佩与称赞。

两兄弟在这本书中写了他们当时的高中生活,与现在的我们一样年轻又彷徨。书中还写了他们的学习经历、学习压力学习方法以及应对一些突如其来的状况的乐观心态与不懈努力。这本书着实让我心情豁然开朗,让我不那么害怕生命中的那些挫折,要相信那些我无法战胜的、克服的、隐忍的、宽容的,都会令我更加坚强。它告诉我,高中生活的每一天,都值得努力,并且用尽全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以后的自己过上自己想要的人生。

生活马不停蹄地向前,时间让我们成长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开了许多,没什么非我不可,也没什么不可失去。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弟弟苑子豪去参加北大的自主招生的时候,直到铃响的时候他才发现有三科的选择题没涂到答题卡上。那一刻的.他觉得老天给他开了个巨大的玩笑,我看到这里的时候也是十分为他难过。多少个日日夜夜的付出,在看错时间面前不堪一击。面对眼看的加分,北大的梦想似乎离他越来越远。但他没有就此放弃,而是在几个月的低谷里摸爬滚打地坚持并且更加努力,终于在高考时还了他一个公道——如愿以偿地考入北大。并在大学期间,与哥哥一起创了自己的品牌且坚持写作、出书。

再强大的人也会有失败的一天,这世上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硬汉或铁娘子,那些都不过是遇到困难比普通人多挺了一会儿的人罢了。做努力爬行的蜗牛或坚持飞翔的笨鸟,在最平凡的生活里,谦卑且认真地活着。

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假如生活给了你一个巴掌,记得要起来反抗。”每一个无比努力的日子都值得被记住,因为总有一天我会站在最亮的地方,活成自己曾经渴望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