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起点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初中作文 > 初三作文

语文诗歌赏析(收集7篇)

来源: 时间:2025-07-03 手机浏览

语文诗歌赏析篇1

一、抓关键字词

一首诗歌中,往往就是几个字或某一个字最具有表现力。

如: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锁在本诗中意为笼罩,生动的表现了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以及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的.凄凉、忧伤之情。

答题格式:某字,意思,生动具体的表现了什么在某一方面的什么特点。

二、抓表现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借史抒怀、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事喻理、化静为动、以动衬静、虚实相生、想象、联想、对比、象征等。

如: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诗人运用以动衬静的写法,表现了禅院的幽深寂静。

答题格式:手法,表现了,抒发了

三、抓诗人情感

诗言志。诗歌总是作者有感而发,有表达怀才不遇的苦闷(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有通过描写边塞雄浑奇异风光来表达为国建功、忧国思家的矛盾心理(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等等。

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运用对比,揭示了在封建社会里,无论朝代的兴衰,受苦受难的总是百姓这一社会现实,表现了作者对百姓悲惨命运的深刻同情。

答题格式:诗句理解,通过,表现了,表达了

语文诗歌赏析篇2

诗歌赏析复习

诗歌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白描、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诗歌练习:

1.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作简要分析。

2.除夜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简要分析。

3.从军行(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1)诗的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军旅图?简要分析。

(2)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简要回答。

4.雨晴(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

5.夏意(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2)衬托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请举诗中的一例进行赏析。

6.新晴(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第二句中“无人”两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本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具体赏析其艺术效果。

诗歌练习答案

1.(1)答:以送者对行人的'口吻,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怅然凄苦的思想感情。

(2)答:“春江正渺茫”写春江烟云迷漫,辽远而又含混,一如离人迷茫无奈的心绪,景中有情,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2.(1)答:作者通过除夕夜在冰冷的旅馆里,青灯寒光如豆,诗人影只孤孑,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凄然的意境。

(2)答:不直写自己思念故乡,却言故乡思我,能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婉曲含蓄。

3.(1)答:“日色昏”极言大漠风沙遮天蔽日,也烘托了军事形势的紧张;“红旗”即写色彩的明丽,也写军队的强劲凌厉.由此构成了一幅在大漠苍苍、天昏地暗之中,一支大军半卷红旗,卷尘挟风,奋勇挺进的画面。

(2)答:因为军队主动骁勇,战事大捷喜人,所以整诗洋溢着轻快振奋的感情基调。

4.(1)答:对比。用“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两相对比,表现了作者面对满园落红残春油然而生的叹惜之情。

(2)蜜蜂、蝴蝶见此残景,也大失所望,纷纷绕墙而去,它们相信春色正在邻家院子呢,这也让作者也不由地怀疑“春色在邻家”.作者把原无理性的蜂蝶赋予“人”的智慧,把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

5.(1)答:表现了凉爽、清幽、宁谧的“夏意”.主要通过小院的深幽,竹席的凉爽,正午树阴满地,诗人安然入睡,时有流莺清韵传来,来构成一个别于炎夏的夏意意境。

(2)示例:用榴花明丽,红艳如火与庭院绿树,清荫遍地相映衬,既在色彩上红绿相缀,又在光线上明暗相映,能给人流丽而清邃的感觉.

用末句“流莺时一声”来衬托前三句所营造的宁谧幽静之境,以有声衬无声;也以动衬静,以莺之流飞,让整个画面陡然灵动丰满起来。

6.(1)答:既写出了作者在久雨新晴后,面对青苔满地、绿树浓郁,却无人共享、共语的遗憾心情;也为下联“唯有南风旧相识”铺垫,为上下联之间的枢纽之词。

(2)答:三四句以“南风”为主角,用拟人的手法把这位“旧相识”写得趣味盎然.“偷”显示“南风”的诙谐,似有意与老朋友开玩笑;“开”“翻”写与老朋友的熟识程度,其关切之情可见.可以想象在“无人”的情况下,“南风”将带给作者多少安慰。

语文诗歌赏析篇3

1.(20xx·河南郑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旅居安南

杜审言

交趾殊风候,寒迟暖复催。

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开。

积雨生昏雾,轻霜下震雷。

故乡

(1)请简要解说诗歌的中间两联是如何围绕首联来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诗歌的尾联与杜审言《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中的后两句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回答问题,注重把握诗句描写的景物,然后分析景物的特点和与首联的关系。先分析颔联的具体内容,上句写安南因为是亚热带气候,所以在冬天的时候还2)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写作手法和抒发情感两个角度分析。写作手法方面,《旅居安南》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即故意夸张安南与京都的距离;《渡湘江》使用了反衬的手法,比如“南”“北”的反衬,人、水的反衬等。抒发情感方面,《旅居安南》主要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渡湘

答案(1)颔联描写的山果、野花是对“寒迟”“暖复催”的具体化表述,颈联描写的积雨、昏雾、震雷是对“交趾殊风候”的具体描写,中间两联围绕“殊风候”表现交趾四时不同的景色和气象。

(2)不同点:《旅居安南》尾联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渡湘江》的两句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相同点:都表达了诗人遭遇贬谪的悲凉情怀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20xx·安徽省合肥市第一次质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题。

州宅堂前荷花

范成大①

凌波②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①范成大(1126—1193),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②凌波:水面之上。

(1)本诗颔联描写精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从:①描写手法(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白描、工笔、点面结合、衬托、渲染、触觉和视觉等);②抒情手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③结构方式(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伏笔照应、铺垫);④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2)本题考查古代诗歌对比鉴赏的能力以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该题,要联系周敦颐的《爱莲说》的相关内容,相同点都是表达对荷花的喜爱之情,本诗中“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展现了荷花的高尚品格,与《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一致。不同点,还应该看到本诗的尾联“想得

答案(1)颔联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荷花晨昏各异的神态与风韵。“有意十分开晓露”准确写出清晨荷花带着晶莹的露珠尽情绽放的风姿,“无情一饷敛斜阳”生动地再现荷花在落日的余晖中敛起花瓣冷艳庄重的情态。

(2)相同点:两首诗都抒发了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并且借花喻人,表达出坚守理想和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

不同点:本诗尾联,诗人由州宅堂前的荷花,想到自己家乡石湖的荷花以

3.(20xx·山东省淄博市一模)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春日游北园寄韩侍郎

周朴

灼灼春园晚色分,露珠千点映寒云。

多情舞蝶穿花去,解语流莺隔水闻。

冷酒杯中宜泛滟,暖风林下自氛氲。

仙桃不肯全开拆,应借余芳待使君。

(1)请对颔联“多情舞蝶穿花去,解语流莺隔水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赏析诗句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内容上可以从表达的情感、诗人的主旨、塑造的形象、烘托的氛围、营造的意境等方面来答题。结构上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①是否照应标题;②是否承上启下;③是否存在转折;④是否存在蓄势、伏笔,是否前呼后应;⑤是否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⑥是否为下文抒情(揭示主旨)作铺垫;⑦是否以2)本首诗的情感是思念亲友的情感。解答此题先简单地翻译一下:诗人春日游园,面对艳丽的春色,见蝶舞,听莺鸣,暖风氤氲,表达出喜爱之情;桃花不肯全开,像是在等待着韩侍郎。然后再总结情感:表现了诗人对春天景物的喜爱和对友人韩侍郎的思念。

答案(1)运用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蝴蝶多情、流莺解语,作者把蝴蝶人格

(2)表现了诗人对春天景物的喜爱和对友人韩侍郎的思念。诗人春日游园,面对艳丽的春色,见蝶舞,听莺鸣,暖风氤氲,表达出喜爱之情;桃花不肯全开,像是在等待着韩侍郎,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4.(20xx·东北师大附中等三校联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

点绛唇·丙寅①秋社前一日溪光亭大雨作

张元幹②

山暗秋云,暝鸦接翅啼榕树③。故人何处。一夜溪亭雨。梦入新凉,只道消残暑。还知否。燕将雏去。又是流年度。

【注】①丙寅,宋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当时秦桧执政,张元②张元,南宋主战派,曾入仕途,后因词得罪秦桧被削除名籍,长期闲居。③“暝鸦接翅啼榕树”,指傍晚乌鸦啼声不断,一个接一个回到榕树宿巢。

(1)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故人何处。一夜溪亭雨”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概括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题干问的是“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故人何处。一夜溪亭雨’的妙处”,本2)题干问的是“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概括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

答案(1)①以“故人何处”设问,以“一夜溪亭雨”形象作答,含蓄不尽,意味深长(或耐人寻味)。②寓情于景,词人在溪光亭一夜未眠而听大雨之声,间接回答了因不知故人何在而产生的深深的惆怅、忧虑与思念之情,拓展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2)①对时局黑暗的感慨。前两句写秋云暗山,暮鸦归巢悲啼,是社会时局的象征;②“故

5.(20xx·江西南昌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注】

孟浩然

出谷未亭午,至家已夕曛。

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

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

衡门犹未掩,伫立待夫君。

【注】“精思观”,湖北襄阳附近名胜。“王白云”为孟浩然同乡好友王迥,号白云先生。两人结伴出游,中途走散。

(1)诗的颈联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前两联,从描写方法这一角度,简要分析孟浩然诗风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要抓住诗句的主要意思和意象分析,有樵夫、草虫,环境是寒冷的夜里,樵夫和草虫都消失在夜色里。从中透露出诗人情感上的失落之情。(2)本题考查诗歌的.风格。从描写的角度分析,前两联描写了诗人不到中午时去干活,到晚上才回来;回望下山的小道,只见成群的牛羊。诗人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了一幅简洁清淡的图画。

答案(1)颈联写樵夫隐没于夜色,草虫因夜寒而吞声,暗示朋友还未到

(2)这两联都用白描的手法,首联交代诗人出谷和回家的时间,次联写回望下山的小道只见成群的牛羊。显现其诗风“清淡”的特点。

6.(20xx·河南六市二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

【黄钟】人月圆

倪瓒

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注】。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当时明月,依

【注】越王台:在今浙江绍兴县西南,为当年越王勾践点兵复仇处。

(1)简析“明月”这一意象在全曲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曲在写景上很有特色,请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明月”是当时的,寄寓作者对故国往事的追怀;作者用明月的亘古不变反衬世事的变迁、朝代的更迭,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

(2)①一句一景。“鹧鸪啼”“东风草绿”“残照花开”

【诗歌鉴赏】这是一首吊古抒情之作,写作者重登越王台所引起的怀念故国、追忆往事的惆怅心情。开头两句记登临吊古事和因之而引起的“伤心”感情。“鹧鸪”三句是描写句,寓情于景。作者登上越王台,听见鹧鸪的悲啼声;放眼望去,只见残阳下的衰草、暮色中的山花,全笼罩着。

语文诗歌赏析篇4

一、从诗歌的标题看诗人写诗的缘起及情感的触发点

感弄猴人赐朱绂

罗隐

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

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着绯。

“弄猴人”是驯养猴子的杂技艺人。唐代黄巢起义爆发时,唐昭宗逃难,随驾的伎艺人就有一个耍猴的。“弄猴人”把猴子驯养得很好,居然可以随朝站班。唐昭宗很高兴,便赏赐耍猴艺人五品官职。五品官袍为红色,即“赐朱绂”。这位杂耍艺人则被称为“孙供奉”。昭宗赏赐孙供奉官职这件事本身就很荒唐,从侧面也表明了唐昭宗昏庸至极,亡国之祸临头,不急于求人才,谋国事,而仍在赏猴戏,图享乐。对罗隐来说,这件事却是一种辛辣的讽刺。他寒窗十年,读书赴考,十试不中,依旧布衣。与孙供奉的宠遇相比,他不免刺痛于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用自己和孙供奉的不同遭遇作鲜明对比,以自我讽嘲的方式发感慨,泄愤懑,揭露抨击皇帝的昏庸荒诞。

这类标题的诗歌还有很多,如《逢入京使》《剑门道中遇微雨》《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夜上受降城闻笛》等等。

二、从标题探寻诗歌的感情倾向

惜牡丹花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惟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看。

历代多愁善感的诗人,对于伤春惜花的题材总是百咏不厌。而白居易这首《惜牡丹花》却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此诗一反常情,却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颖立意表现了对牡丹花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此种怜惜之意、伤春之感从标题中的“惜”字可见一斑。

这类标题的诗歌还有《悯农》《伤田家》《春怨》《书愤》《哭晁卿衡》《怀吴中冯秀才》《桃林夜贺晋公》《汾上惊秋》等等。我们要找准凝聚诗人情感的那个字眼,看其词性、成分、情感特征、内容及涉及对象,从而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

三、从标题看诗歌的'意旨,即诗人写作本诗的目的意图

阅读下面的诗句: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有两个标题,其一为《闺意》,这个标题可以暗示读者此诗写的是闺中新妇的心意。首句写成婚,次句写拜见公婆。由于拜见公婆是一件大事,所以新妇一早起了床,在红烛光照中装扮,等待天明,好去堂前行礼。这时,她心里不免忧虑,自己的装扮会不会讨公婆的喜欢呢?因此,后两句便接写她基于这种心情而产生的言行。在用心梳好妆,画好眉之后,还是觉得没有把握,只好问一问身边丈夫的意见了。由于是新妇,当然面含羞涩,于是之后的低声一问,便合情合理了。

这首诗的另一标题为《近试上张水部》。这个标题可以帮助读者明白诗歌写作的意图。唐代士子在参加进士考试前,时兴“行卷”,即把自己的诗篇呈给名人,以希望得到其称扬并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是水部员外郎张籍。张籍当时以擅长文学又乐于提拔后进而与韩愈齐名。朱庆馀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官的要求,因此写下此诗,看看是否投合主考官的心意。此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

朱庆馀呈献的这首诗得到了张籍的回复,张籍也回赠了朱庆馀一首诗,即《酬朱庆馀》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在这首诗中,张籍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歌喉俱佳,因此必然会受到人们的赏识,暗示他不必为考试而担心。

四、从标题推知诗歌的具体内容

如《过故人庄》《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早发白帝城》《秋晓行南谷经荒村》《润州听暮角》《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这类诗歌的标题往往对诗歌的内容有明显的提示或概括作用,诗人常常会把诗作叙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缘起等内容在标题中向读者作交代。因此,赏析这类诗歌时抓住标题中交代的主要事件,就会把握住诗人在其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语文诗歌赏析篇5

以思乡为题材的诗歌很多,流传下来的经典名句更是数不胜数。那么在赏析此类题材的诗歌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的这联诗,道出了人们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深沉执着而又殷切之情。就是在今天,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歌曲,仍可车载斗量。在唐宋诗词中,直可汗牛充栋,其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什,千古传唱不衰,至今依然能激发读者强烈的怀念故乡的纯真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经典之说,用在乡思类诗词的鉴赏上,也是完全适用的,所不同的是要抓住这类诗词的特有景象。首先要抓住篇中的“月”。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诗人们移情于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的感情,并以之象征人世间的聚散。先以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中那皎洁的月亮将清辉洒满庭院,一片白茫茫的,很自然使人联想到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故园、故人之思自然蕴含其中。后两句转为写“秋思”,这个“秋思”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故园、故人、情人都可以包含其中。十五的月亮照在庭院,也照在家乡,“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人正“举头望明月”,在这团圆之夜,我的家人,是否也和我一样,都在苦苦地思念着远方的亲人?结尾一句很有讲究,诗人要表达的意思是今夜我的“秋思”最为深长,但在表现形式上却采用了“不知秋思落谁家”的疑问句式。这种既非自问,也非问人,更非反问,充满伤感的话语,把读者带进了月明人远,思悠怨长的境界中去,显得意韵深邃,回味无穷。尤其是一个“落”字,化虚为实,新颖妥贴,掷地有声,不同凡响。又如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罗邺的“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顾况的“此夜断肠人不见,起看残月影徘徊”,卢纶的“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都是用“月”抒发乡思的名句。我们可以用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来出这样一道题来加以巩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诗中的`残月对表现乡思之情起到何种作用?请作简要的分析。”回答前应做这样的考虑:诗中的残月和该联中其他五个景物的描写共同构成一幅画面,极富羁旅行役的色彩,并联系学过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即可作出正确的回答:“诗中的残月既衬托出诗人羁旅天涯的孤苦伶仃的形象,又和‘鸡声’等景物的描写共同熔铸出浓烈的乡思之情。”其次要抓住篇中的“雁”。秋去春来的候鸟鸿雁,和月亮一样,也是触动诗人们乡思的重要媒介,因而在乡思类诗词中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我们先以杜牧的《早雁》(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来做个典型分析:诗人写早雁惊飞,四散逃难,将咏早雁和咏逃避战乱,背井离乡的人民切合在了一起。再写早雁南飞经过首都长安上空的情景,衬托出逃难的早雁孤飞时的悲凉情怀,加上“数声”悲啼,更显出境界之凄凉,情景妙合无垠。又写了诗人对鸿雁的深情叮瞩,同情它们惊飞离散,也怜悯它们有家难归,还为它们的将来做了打算,真是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可以说整个乡思之情都笼罩在“雁”中。而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韦应物的“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刘禹锡的“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白居易的“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李益的“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等等,都是以“雁”达乡思的典范之作。我们可用陈均的《九江闻雁》(烟波渺渺梦悠悠,家在江南海尽头。音信稀疏兄弟隔,一声新雁九江秋。)出道题:“‘一声新雁’和‘九江秋’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是否合情?为什么?请作简要的分析。”回答前可作这样的思索:可把这一句改造为一个复句:正因为有了“一声新雁”,所以人们才觉得“九江秋”来了。对于远离故乡的人来说,闻雁而思乡是带有普遍意义的。然后就能做出如下正确的回答:“‘一声新雁’和‘九江秋’构成因果关系,看似很不合情,却是顺理成章,因为大雁南飞代表了秋天的到来,而这新雁一声最能触动人的乡思。”其三要抓住篇中的“柳”,这一点在《赠别诗词鉴赏要诀》里已经论及,不再赘述。

抓住篇中的梦境描写,是解答这类诗词的一大关键。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以古人有诗云:“梦境原虚幻,情真幻亦真。”记梦必须写景,这样,抒发乡思之情就有了依托;梦境往往是奇特的。

语文诗歌赏析篇6

诗歌赏析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学生应该学会赏析诗歌作品,体会诗歌蕴含的美学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但是许多学生觉得诗歌赏析高深莫测,不知从何下手。其实,借助联想和想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赏析诗歌时披文入情,尽赏其妙,更好地感受诗歌的内涵。那么,在诗歌赏析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呢?

一、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的画面

淡墨点染是画家经常采用的一种绘画方法。诗人写诗也是这样,时常运用饱含色彩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歌的画面美。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的画面美,使作品中的人物、景物、场景等描写转化为头脑中活生生的画面。这种联想和想象,是读者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对诗歌形象性描绘的再创造,能够把诗歌中的人、事、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感触到”的真实情景。

例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课文《山行》,其原文是:“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全诗仅28个字,却言简义丰,对景物的描绘形象逼真。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描绘,展开联想和想象,眼前会呈现出一幅清新、生机勃勃的画面:一条小小的石径,斜斜地横卧在面前,几度盘旋回绕,伸展到了遥远的山上。在峰峦高峻,树荫浓密的地方,缕缕白云冉冉升起,在这山高云深的地方还居住着人家。在这寒冷寂静的环境中,诗人抒发的不是凄凄惨惨的情感,而是催人向上的情感。由此可见,展开联想和想象能够再现诗歌的画面美,享受诗歌美的意境。

二、展开联想和想象,领会诗歌的意境

诗歌讲究意境,“意”是指对客观景物的描写,“境”是指在客观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思想情感。诗歌都是“意”与“境”的结合,在诗歌赏析中,学生从诗歌中的.“意”去展开联想和想象,可以领略诗歌的“境”。

以学习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上的街市》一文为例,全诗虽然短小,但是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使诗歌意蕴深刻。诗歌开头由现实生活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又由天上的明星联想到地上的街灯,再联想到天上的街市。地上灯、天上星,都是点状的发光体,它们的相似点,成了诗人展开联想的基础,激发了诗人创作的灵感。街灯像明星、明星像街灯,这种由实到虚的联想,创造出了一个充满幻想和诗情画意的意境,赋予了“星空”独特的意象,表达了一种缥缈、空虚、寂寞的思绪。至此,诗人又进一步展开联想,由物及人,由街市联想到民间传说,描写天上神仙的生活。此时此刻,诗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牛郎织女的故事,但诗人却按照自己的意愿,对这个民间故事进行了创造。将悲剧化为喜剧,以此反衬作者对现实的失望、不满和对前途的渺茫,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光明、幸福生活的向往。联想和想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而且有助于读者运用联想和想象获得言外之“意”,象外之“境”。

三、展开联想和想象,分析诗歌的形象

阅读文学作品,需要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诗歌也不例外。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也是一个作家思想、人格的写照。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赏析诗歌时,要抓住能够体现人物形象的个性化的描写来展开联想、想象,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例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秋思》,其原文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全诗虽短,但获得了极高的赞誉,究其根源,是因为它在情感上引起读者的共鸣,艺术表现手法简洁明快,最重要的是塑造了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诗歌的前三句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9种景物组合在一起,描写了一片萧瑟的秋景,渲染了一种黯淡凄凉的氛围。在这萧瑟的秋景中,一个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走的断肠人出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断肠人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得出一个仕途失意、功业无成、孤单寂寞、倦于漂泊的思乡游子的形象。

语文诗歌赏析篇7

《观刈麦》白居易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

2、请用生动的语言展现“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所描绘的劳动场景,并体会这一劳动场景的作用。

农民在田间埋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的筋疲力尽也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体现了农民的艰辛与不易。

《月夜》刘方平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春回大地时诗人的喜悦之情。

2、赏析“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赏析一:这两句运用的主要意象是虫声,又有“新透绿窗纱”补加,运用通感的手法,在声音美之上再饰以色彩美,更给人清新的感觉,于是便美不胜收了。

赏析二:句中“新”包含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有清新之感,又有欣悦之意。

赏析三:这两句写的月夜一角,诗人选取静谧而散发着寒意的月夜为背景,从静谧中写出生命的萌动与欢乐,从料峭夜寒中写出春天的暖意,谱写出一支独特的回春曲。构思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商山早行》温庭筠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描写了旅途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2、赏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六种景物,鸡声、茅店、明月、行人足迹、板桥、秋霜,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渲染了凄清、寂寞的气氛,抒发了长期漂泊他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3、赏析“槲叶满山路,枳花照驿墙”

诗中“落”“照”二字生动传神。“落”字有落叶归根之意,撩人思乡之情;“照”,“照亮”的意思,点染事物赋情于景。指数的白花照亮驿墙,衬托了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的早”的特点。

4.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实为难得”。请结合全是对此加以赏析。

.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

5.尾联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内容:“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深切的思念。

结构: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照应。

《卜算子·咏梅》陆游

1、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以梅花自喻,借梅花志节高尚(孤高正直)、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表现了词人坚贞不屈的高洁品格,展现失意英雄志士的孤傲形象。抒发壮志难酬的苦闷和炽热的爱国情感。

2、请分析上片写梅花遭遇的作用。

梅花在荒凉的驿站外,断桥边,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的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写自己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破阵子》晏殊

1、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热爱,对青春年华的热烈赞美。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现上片美丽而富有生机的景色。

清明时节后,天气渐渐转暖,海棠梨花刚刚开败,柳絮又开始飞花。春社将近,已见早燕归来。园子里有个小小的池塘,池边点缀着几点青苔,在茂密的枝叶深处,时时传来黄鹂清脆的啼叫。

《浣溪沙》苏轼

1、本词上片三句话三个画面,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分析三个画面间的联系,并分析作者的感情。

簌簌飘落的枣花,轻轻地打落在衣巾上,村子里家家户户的嗡嗡的缲车声萦绕在村子上空,还有那在古柳下穿着牛衣叫卖黄瓜的农人,真是一幅静谧祥和的乡村图画。这一组画面具有很强的立体感,不仅色彩美,而且音乐美。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写出了农人劳动的繁忙以及欣欣向荣的景象。表达了词人对农村恢复生产后的喜悦之情。

2、请简要概括下片内容,并分析作者的心情及表达作用。

下片内容:主要写谢雨神途中行路的艰辛。

“试问”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

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太守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融洽关系写得亲切自然。

《醉花阴》李清照

1、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词通过悲秋伤别抒发了词人的'寂寞相思情怀和浓浓的离愁别绪。

2、试分析“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一句中“透”字的妙处。

一个“透”字不仅写出了秋夜寒气透人肌肤,也写出了词人心灵所感的无比凄凉,突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孤寂凄苦之情。

3、“人比黄花瘦”的“瘦”字与词中哪个字呼应?试分析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与“愁”字呼应。“瘦”生动写出了作者因刻骨的离愁,而腰肢瘦损的形象,有力地表达出了思念之情。

4、最后三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历来为人所称颂,请分析为什么以“黄花”来写哀愁呢?

这句话比喻新奇传神,言情含蓄,以人比花,即景设喻,极其自然。重阳节黄昏菊花清瘦的形象,能生动的写出作者憔悴的形象和淡淡哀愁,加上菊花以优雅高洁为品质,与作者的精神有相同之处。本句写离愁相思之情,不露不俗,含蓄蕴藉。

从表现手法角度: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曳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愁云满布憔悴面容的思妇,情景交融,创设出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讽刺了朝廷,委婉地暗示了自己对于朝廷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一腔爱国豪情。

2、词中称赞孙权,从全词的主旨看其用意是什么?

谴责南宋主和派的昏庸怯懦。表达作者仰慕英雄,主张恢复中原的情怀。

《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

1、这首散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怀古伤今,借写封建王朝的更迭、兴衰,寄寓自己对历史古今变化的感慨——世事无常,封建王朝无论怎样的盛极一时,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2、与《潼关怀古》比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吊古抒怀的。

从人民的命运着眼,感叹历史上人民的深重灾难,概括列国诸侯的兴亡最终结果都成为一抔黄土。

《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1、请找出这首散曲的中心句,并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中心句:“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讽刺了那些仗势欺人、强取豪夺、搜刮民脂民膏的腐败官吏,也流露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2、散曲末尾连用三个“吹”字的作用是什么?

不仅形象具体地描绘了“来往乱如麻”的官船的喇叭声声,更以诙谐的语调揭露出宦官鱼肉百姓的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