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起点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范文

识字教学案例(6篇)

来源: 时间:2025-06-29 手机浏览

识字教学案例篇1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与办学行为的日益规范,课程设置日趋完善,学生在校时间相对减少。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教师原有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了越来越明显的变化:为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不仅要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及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及业务素质,还要认真钻研教材,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教研上下功夫,向教研要质量,向教研要效益。然而,广大教师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缺乏系统提高专业知识、专业理论及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时间和机会,仅靠专家的指导远远不能惠及每一位教师,教师大规模的外出学习也难以实现。利用校本教研方式――教学案例研究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项简易、实用的教研形式,是有效拓展教师教学视野、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平台。

一、在教学案例研究过程中,我们一起探讨

我校现有英语教师26人,其中80年代参加工作、经过短期英语培训上岗的老教师6人,他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缺乏系统的专业理论与知识;80后青年教师11人,他们经过了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专业知识丰富但教学经验相对不足。基于我校英语师资水平现状,我们采取了以老带少、以少促老的研讨方式,每个年级备课组老中青相结合,以年级备课组为单位积极开展教学案例研究。在教学案例研究过程中,我们认真钻研教材,主动查找资料、探索教法、制作课件,自觉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及专业知识和国内外有关的教育信息资料。我们同学科教师坐在一起,在备课组长、教研组长的组织下对某一教学案例共同研究、探讨,相互得到多角度、多层次的指导和帮助,通过一个个的教学案例研究,研究出了一个个好的教学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1]:“瞻前顾后”试卷讲评法

试卷讲评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发现问题、查漏补缺、规范解答、开阔思维、提高能力。上好讲评课对巩固学生双基,培养学生能力及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初三复习阶段,学生要做大量专项训练、综合训练等应试练习,高效、高质量的讲评课显得尤其重要。然而,我们发现仍有部分教师在试卷讲评中按顺序逐题讲解、分析,讲评一份试卷或一套练习题动辄要花费两三节课时,效果虽好但费时太多。因此,我们以“如何讲评试卷更有效”为教学案例展开研究,根据自主合作学习型课堂的特点,遵循山东省潍坊市教育科学院“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三讲三不讲”原则(即讲重点、难点,讲易错点、易混点,讲易漏点;学生已经学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学不会的不讲),经过多次听课、反复研讨,最终形成了“瞻前顾后”试卷讲评法。我们利用这一在教学实践中取得的教学案例研究成果,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少走弯路,少做无用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是课前延伸,分析考情。在讲评前,把试卷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初步自查自纠,进行错因分析或合作交流,互查互助互补。教师认真研究试卷,分析考情,统计出错率,找出具有共性的典型问题,选择讲评题目。

二是课内探究,精讲点拨。教师在通览试卷、了解学情的前提下抓住重点、难点讲典型。根据试卷批改的情况把握全局,将主要精力、时间集中到精选出的重点、难点、疑点及出错率高的典型题目上并重点分析、讲解、点拨。对学生已会的题目干脆不讲;对较难的题目或对出错率较高的题目,鼓励、引导学生合作讨论解决;对学生合作研究仍解决不了的题目,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讲解,帮助学生对错误成因进行分析,找出学生出错的根源,再辅以相应的练习,讲解正确思路,耐心点拨启发,直至学生豁然开朗。

三是课后拓展,精练提升。精练是讲评的拓展延续,是根据试卷讲评反馈的情况进行的矫正补偿,是巩固讲评效果的必要环节。教师依据讲评情况,再精心设计一份针对性的变式练习题,作为讲评后的矫正补偿练习,让易错易混的问题多次在练习中出现,达到矫正、巩固的目的。

二、在教学案例研究过程中,我们一起反思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说过,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窄的经验,只有经过反思,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并对后继教学行为产生影响。如果教师仅仅对在教学过程中获取的经验沾沾自喜而不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那么我们的教学水平有可能长时间停留在原地止步不前。对一名教师来说,用自己的教学案例初步研究成果完成教学任务后,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体会和想法,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沮丧,但更多的是对在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的不足之处的反思。课后,大家再次坐在一起,让授课教师说说自己使用教学案例研究成果的体会和想法,或是听完一节课,听课者说一说对执教者在课堂中使用教学案例研究成果的评价。然后根据学情主动对教学案例研究成果进行反复研讨,及时调整、整合、增减研究成果内容,进行再度设计,形成一个个相对好的教学案例、教学方法,使其对指导课堂教学更科学、更有效。在教学案例研究活动中,我们围绕教学案例研究成果在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反思,各抒已见,相互交流,促使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使我们的教学案例研究成果更完善、更科学。

案例[2]:以字母、单词负载音标教学法

音标教学有助于学生识记单词,是得力的英语学习工具。通过音标教学,学生可以正确规范发音,自己学会拼读单词,这将为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扫平学习英语的最大障碍。然而,初一新生虽然经过小学英语学习,但有不少学生到初一后仍未掌握英语单词的拼写和发音规律,没有独立识词的拼读能力,出现见词不会拼读,背单词靠死背单词字母顺序,甚至为了记单词读音给单词加注汉字或汉语拼音的现象,使得单词读不准,记不住。随着学习的深入,记不住的单词越来越多,学习兴趣渐渐消失,最终导致了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落伍,两极分化随之产生。因此,我们把“初一如何进行有效的音标教学”作为教学案例研究,历经5年的反复研讨,“以字母、单词负载音标教学法”日臻完善,在近几年的初一音标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一教学案例,分别获山东省潍坊市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创新成功案例金点子奖和山东省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

一是规范字母读音,为学习音标奠定基础。正确的字母读音是学好音标的基础,引导学生反复听英语字母录音、唱英语字母歌,为学生提供标准的英语字母读音,为下一步学习音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按所含元音音素把字母分类教学音标。引导学生找出26个英语字母分别含有的元音音素,然后把含有相同元音音素的字母归类;利用“除辅音学元音”的方法,把元音音素从字母中分解出来,指导学生反复练习直至学会认读元音音标。

三是利用英语字母注音教学音标。分别给26个英语字母加注音标,引导学生反复听、读。利用“除元音学辅音”的方法,把16个辅音音素从字母中分解出来,引导学生学习以上音标。因为学生已经会读字母,个别音标忘记了读音也可以根据字母读音推出该音标的读音,使得学生可以较快掌握以上音标。

四是根据单词注音教学音标。摘录小学课本中的简单易读的单词并注音,把26个字母中未包含的音素从摘录的音标词中分别分解出来,指导学生完整地学习48个英语音标。帮助学生将音标和单词字母的排列对照比较,了解主要的字母、字母组合及其读音规则,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拼读音标词,尽量根据读音规则记忆单词,培养学生的拼读及记忆单词的能力。

五是从理论上讲解、归纳,系统地学习音标知识。在学习以上音标知识的基础上,把所学48个音标编成相应组进行教学,如把辅音按清、浊对应教学,把元音按单、双元音分组教学等;指导学生初步分清元音与辅音、长元音与短元音、单元音与双元音、清辅音与浊辅音,讲解一些简单的发音要领,要求学生仔细听音、观察口形、认真模仿。

三、在探讨、反思过程中,我们共同成长

几年来,我们在教学案例研究活动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共同进步,年轻教师向老教师学习课堂管理经验、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的指导;老教师向青年教师学习较标准的口语及专业理论知识。经过多年的教学案例研究实践,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教学案例研究是一种实用性强、简便易行的教研活动形式,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平台。

教学案例研究有效地调动了教师学习教育理论、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在长期的教学案例研究活动中,我们深深感受到教学案例研究对教师专业知识、专业理论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教学案例研究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及理论素养,这就促使教师带着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深入地学习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和理论,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及理论水平;另一方面,教学案例研究要求教师用语言把自己的研究思路及设想表达出来,这就在无形中提高了教师的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自身素质。教学案例研究把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教师既是行动者,又是研究者。教师通过对教学案例的描述、分析,既可以加深对教学理论的理解,又可以通过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使自己的教学行为科学合理,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教学案例研究改变了教师的教研意识――从“被教研”走向了教研自觉之路。在教学案例研究初期,教研活动还没有引起一线教师的认可与重视。为了完成上级教研部门安排的教育教学案例与论文征集、课题立项、推选优质课及教学能手等任务,学校领导不得不指令性地安排某几位教师完成;部分教师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不善于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临近晋级评优,不得不冥思苦想,硬着头皮东拼西凑出几篇毫无新意的文章,或在一些非正规的报刊上发表几篇自己也不知所云的所谓教育教学论文。这种被动的功利性的教研形式,不但损坏了教师的自身形象,也使教研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但随着教学案例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研意识逐渐由懵懂走向成熟:我们建立了自己的微博、博客,记录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做;积极参加各级教研部门组织的教研、教改活动,积极撰写教育教学成功案例、教育叙事、教研论文,积极申请研究课题等等,教育教学研究逐渐成为了我们的自觉行为。几年来,我们把教学案例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好的教学案例和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加工、润色、升华,成为我们的一己之见,以论文的形式在省、部级报刊发表,有的在县、市、省级教研部门组织的论文评选中获奖。

识字教学案例篇2

(湖北文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湖北襄阳441053)

摘要:基于前期的问卷调查结果,提出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的教学内容,说明教学案例和教学策略,介绍在新生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进行教学实践的情况。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案例驱动;教学实践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项目(2013B202);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14370)。

第一作者简介:杨建强,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信息安全和无线网络技术,xfxy_yjq@126.com。

0引言

几年前,国内的一些学者已经对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议[1-4]。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大学生的信息安全教育问题并未引起大多数高校的重视。尽管如此,智能手机和计算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却开始影响大学生对信息安全的认识。为了把握目前大学生的信息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情况,为大学生的信息安全教育提供参考,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受电脑普及,特别是智能手机在学生中流行的影响,目前的大学生对信息安全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不过,大学生的信息安全知识非常有限,缺乏系统性;他们的信息安全意识也不足以应付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调查结果还表明,大学生普遍非常重视信息安全教育,希望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信息安全知识,并建议采用案例驱动的教学方式[5]。基于调查结果,我们对信息安全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提炼,设计了教学案例和教学策略,并在部分班级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进行了教学尝试。

1教学内容

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①信息安全知识及防范技术;②信息安全法律法规;③信息安全伦理道德[1-2,4,6]。其中,第一部分是重点,第二、三部分也可以安排到法律基础、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中[5]。信息安全内容非常庞杂,在计算机专业的信息安全课程中,通常需要30多个学时来完成理论课的教学。这意味着,要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嵌入信息安全教学内容,必须精简信息安全教学内容,压缩授课学时。所以,选择哪些信息安全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就变得非常重要。我们认为,所选择的内容应该涵盖信息安全最基本的知识点,同时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学生学习后,能够对信息安全有一个系统的把握,掌握最基本的信息安全知识,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同时掌握实用信息安全防御技能。表1为知识单元及其对应的知识点。

2教学案例设计

根据前面给出的信息安全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可以设计出11个教学案例,其知识点的对应关系见表2。

案例1、2是与恶意软件有关的两个典型案例。案例3是经典密码案例。因为现代密码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借助经典密码有助于学生理解现代密码的有关概念。案例4、5应用非常广泛,是了解公钥密码技术非常好的案例。案例6比较常见,不过学生通常并不知道它的作用及背后的工作机制。案例7、8、9都是比较典型的安全事件,学生或多或少都了解一些。案例10中的工具是学生容易忽视,但却非常重要的安全工具。这些工具所涉及众多的信息安全知识也是学生需要了解或掌握的。案例11与学生日常使用的智能手机相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技能。

另外,除了知识单元①⑧没有专门设计教学案例外,其他知识单元都有相应的教学案例。不过,知识单元⑧实际上与大多数案例都有关系,其知识点可以放在其他案例中讲授。知识单元①是对信息安全基本概念的介绍,受学时的限制,不建议设置教学案例。

3教学策略设计

总体上来说,信息安全的教学主要围绕表1的知识单元顺序进行。各知识单元的教学策略如下。

知识单元①。以图例的方式简单描述信息安全事件的一些发展趋势,比如近几年恶意软件的发展趋势图、网络攻击变化趋势图等,然后给出信息安全的含义、目标、需求和意义。知识单元①大约需要10分钟讲授完毕。

知识单元②。引入案例1,因为很多学生都遇到过U盘病毒,所以教师可以指出U盘病毒是一种蠕虫病毒,然后给出蠕虫病毒的特征、危害。之后以一个感染了蠕虫病毒的U盘为例,演示手工清除U盘蠕虫病毒的过程,同时提醒学生防范U盘感染病毒的方法。对于案例2,以生活中发生的手机恶意软件(大多是木马程序)事件为例,比如“超级手机病毒”事件,手机扫描二维码中毒事件等。然后指出木马的特征,与蠕虫的区别。指出手机恶意软件传播的途径及危害。告知学生防范恶意软件的方法。比如,下载软件的时候注意来源是否可靠,别人的评价如何;为手机安装软件的时候,注意软件所请求的权限是否超出了它的功能;安装安全软件等。之后,指出传统病毒与蠕虫、木马的区别,并简单介绍其他类型的恶意软件及流氓/间谍软件。最后,提醒制作恶意软件是计算机犯罪行为,将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并给出计算机犯罪的含义,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条文说明。这部分内容大约需要40分钟完成。

知识单元③。首先说明加密的目的,然后给出密码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明文、密文、密钥等。然后引入案例3,通过一个4×4阶的矩阵,演示整个“矩阵换位加密”过程,加密一个包含正好16个字符的明文。然后指出哪些是明文、密文和密钥。说明消息超过16个字符时的处理方法。然后指出“矩阵换位加密”中的密文字符仅仅是明文字符改变位置的结果,这叫置换;指出某些经典加密算法中的密文字符是不同于明文字符的另一类字符,这叫替代。之后,给出现代对称密码的基本原理,即现代对称加密算法本质上是置换和替代的多次重复。此时可以给出DES算法的框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对称密码的基本原理。最后,指出目前广泛使用的对称加密算法3DES、AES等。这部分内容大约需要20分钟完成。

引入案例4,打开显示有下载软件的SHA1或MD5值的网页。提问学生是否知道SHA1或MD5的作用。然后指出SHA1或MD5是哈希算法,其作用是生成数据的指纹,可用来检测对原始数据的更改。接下来引入案例5,打开带有数字签名文件的属性对话框。比如QQ安装程序,查看数字签名的详细信息,指出数字签名的含义和作用,并说明QQ安装程序是经过腾讯公司签名的,如果显示“该数字签名正常”,则该程序是原始程序,否则被修改过,不要安装。接下来继续查看数字签名对应的数字证书,查看数字证书中的哈希算法(通常是SHA1)和签名算法(通常是SHA1RSA)。此时,就可以讲授公钥密码的一些概念了。和对称密码对比,指出公钥密码的特点。告诉学生RSA是流行的公钥密码算法。当学生记住这些概念之后,就可以指出数字证书的作用了:保证公钥的真实性。然后告诉学生证书对话框中的公钥。接着,进一步说明数字签名及验证签名的大致过程,并以QQ安装程序为例进行说明。到此,公钥密码、数字签名和数字证书的概念已经讲授完毕。建议进一步向学生说明,他们所看到的数字证书,实际上是由权威机构签名并颁发的,在证书路径上可以看到签名的权威机构,并让学生看一看计算机上已安装的“受信任的根证书颁发机构”列表。这部分内容大约需要30分钟完成。

知识单元④。引入案例6,打开启用了安全连接的网页,比如中国银行的“个人客户网银登录”,提问学生该网页与普通网页有什么不同?然后,单击浏览器上的小锁,让学生看到“连接是加密的”字样;单击“查看证书”,告诉学生这个证书如果是被信任的,则说明所访问的网站是官方网站。接下来,打开铁路12306网站,单击“购票”,指出证书不被信任时电脑的表现。单击“继续浏览网站(不推荐)”,单击浏览器上方的“证书错误”,提醒学生注意显示的信息。进一步“查看证书”,解释不被信任的原因。接下来,说明如果所访问的网站的确是官方网站,如何让计算机信任它。根据需要,可以进一步说明“受信任的根证书颁发机构”的作用。到这里,就可以指出https与SSL的关系,以及SSL的作用了。之后,简单介绍一下SET的作用,并指出SSL和SET在应用上的主要区别。

引入案例7,如果有现成的钓鱼网站,直接打开它。如果没有,则找一个以往钓鱼网站的图片示例。比较真实网站和钓鱼网站的差别,指出钓鱼网站的危害性,并给出被钓鱼网站欺骗的实际案例。然后,指出识别和防范钓鱼网站的方法,比如通过网址识别、启用浏览器的假冒网站检测功能等。告诉学生不要轻信邮件、QQ、微信、微博等上面的链接,特别是要求给出敏感信息的链接。同时提醒这种网络欺诈行为也是一种计算机犯罪。案例6、7所涉及的知识点大约需要30分钟完成。

知识单元⑤。引入案例8,给出典型的示例,比如2014年1月21日的国内大量网站无法访问这个事件。然后指出拒绝服务攻击的含义,并说明拒绝服务攻击只是网络攻击的一种形式。然后指出其他攻击形式,比如传播恶意软件、钓鱼网站、邮件欺骗、社会工程、网络窃听、网络扫描攻击等。给出网络攻击的目的、一般过程,以及防范技术和方法,比如防火墙及IDS。同时提醒学生,网络攻击也是一种犯罪行为。

引入案例9,指出从2011年年末开始,因特网用户资料不断遭到大规模泄露。打开与此相关的网络新闻报道,提问学生是否资料遭到泄漏。然后给出用户资料遭到泄漏的两种原因:用户资料库泄漏和撞库。告诉学生目前第一种情况越来越少,更多的是第二种情况。提醒学生不要在不同的网站上使用同样的账号和密码,特别是密码,否则会遭遇撞库攻击而影响到其他账户的安全。另外密码不能太简单,不要用生日、电话、QQ号码、亲朋好友宠物的名字等作为密码。案例8、9所涉及的内容大约需要30分钟完成。

知识单元⑥。引入案例10,首先说明Windows系统已经提供了许多保障系统安全的工具。然后逐个演示Windows系统更新、Windows防火墙、WindowsDefender、MRT和EFS的基本操作。同时说明系统更新的作用及漏洞的含义,说明防火墙的作用,说明WindowsDefender与MRT的作用和它们的区别,说明EFS与对称及公钥密码的关系,并指出使用EFS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接下来,演示Windows账户设置及访问权限设置,指出它们的含义、作用,通过创建新的账户,并设置某个文件夹或文件的NTFS访问权限,让学生切实感受到Windows账户和NTFS相结合的强大之处,促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这部分内容大约需要40分钟完成。

知识单元⑦。引入案例11,给出典型的示例。比如在公共的免费Wi-Fi环境中对信用卡信息进行操作,导致信用卡里的钱款被盗的新闻事件,使用公共Wi-Fi导致手机感染病毒的新闻事件,指出示例中的计算机犯罪行为。然后指出公共Wi-Fi可能带来的两类威胁:个人敏感信息的泄漏,和伪装Wi-Fi攻击。给出防范措施:不登录邮箱、微博,不操作网银等。另外,移动设备Wi-Fi连接仅在需要时打开;开启安全软件的网络保护和隐私保护功能。然后,指出移动设备的其他安全威胁,比如恶意软件、设备丢失等。提醒学生除了采用前面第②单元提到的安全措施,还应该经常备份手机中的重要数据,开启手机锁码功能。这部分内容大约需要20分钟完成。

知识单元⑧。本知识单元的知识点已经分散到他知识单元的案例中了,不需要专门的教学说明。

至此,信息安全的全部知识点都已讲授完毕。可以简单地总结一下所讲授的主要内容,并再次给出信息安全的含义和目标,促进学生对它们的理解和掌握。

4教学实践及效果

在两个2014级新生班级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按照上面的教学策略,我们进行了信息安全的教学尝试。时间安排在计算机网络部分结束之后的两周内,共3个下午,每次2学时,实际使用学时不到6个。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结束之后(三周后),我们再次使用原来的调查问卷对这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回收问卷120份),并和上一次对2013级学生(当时也是新生)调查的结果进行了比较。见表3、表4、表5。顺便说一下,上一次的调查问卷是基于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信息安全学习而设计的,其中有不少题目选项并不适合本次调查,所以表3、表4、表5中的题目选项要比文献[5]中对应的表少一些。

很明显,和2013级学生相比,2014级学生对信息安全术语的了解比例大幅度提升。

结合上一次的调查结果及分析[5],表4中2014级学生对A、B、C三项的选择比例基本上是一致的,说明他们的确比较了解加密等安全技术。选项D的选择也说明了这一点。

很明显,2014级学生比2013级的学生有更强的信息安全意识。总之,经过比较系统的学习,尽管只使用了不到6个学时,学生对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信息安全意识也得到显著的提高。

5结语

信息安全素养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养,许多学者都曾经对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进行过探索[1-4,6-7],但结果不尽如人意。为了找到解决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的有效方法,我们在2013年下半年对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对大学生信息安全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提炼,并把它们融入到11个案例中。在2014级新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我们按照所设计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至多增加6个学时的课时,就可以基本上解决大学生的信息安全教育问题。我们的探索为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付沙,肖叶枝.试论加强高校网络信息安全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5):81-82.

[2]肖红光,谭作文,周亚卉.论大学生信息安全意识教育[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4):29-31.

[3]彭国军,黎晓方,张焕国,等.信息安全意识培养应纳入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体系[J].计算机教育,2008(22):44-45.

[4]陈世伟,熊花.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探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18(1):101-103.

[5]杨建强,姜洪溪,郑毅,等.大学生信息安全知识、安全意识调查及分析[J].计算机教育,2014(13):51-55.

[6]杨建强,李学锋.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探讨[J].襄樊学院学报,2012(2):46-49.

识字教学案例篇3

关键词:编译原理;教学案例;相似性检测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000-00

DesignofanIntegratedApplication-orientedTeachingInstance

in“CompilerPrinciple”

ZHANGNi,YANDi-xin,LUWei-zhong

(SchoolofElectronicandInformationEngineering,USTS,Suzhou215011)

Abstract:Facingtothepracticeproblemsofthelackofthe"compilerprinciple"teaching,thepaperdesignedanintegratedapplication-orientedteachinginstance.Theinstancemakecompilerprinciplecourseascenter,andintegrateusingoftherelationsknowledgeofotherprofessionalcourses,andhasasimilardetectionfunctionwhichcandetectsimilarityofthestudents’project,andverifytheoriginalityofstudents’project.Thedesignandimplementationoftheinstancearecompletedbydifferentcombinationsandexpansionofknowledge.Theinstancemakeupforthedeficienciesinteachingprocess,andalsohasacertainpracticality.

Keywords:CompilingPrinciples;teachinginstance;similaritydetection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于2010年6月启动的为期10年(2010―2022年)的重大改革项目。该计划旨在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1-3]。编译原理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中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在新形势下要求其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巩固理论知识,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然而,由于编译原理课程教学内容不仅包含形式语言、有限自动机、正规文法、正规表达式和LL(1)分析法等理论知识,而且编译的每个阶段都包含大量的复杂算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抽象和难以理解[4]。通过对国内各高等院校教学现状的调查,目前编译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编译教学难点较多[5],实践环节缺少实际应用背景和以及未与其他课程进行有效的融合[6]等几个方面问题。为了达到“卓越计划”培养目标,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探讨如何将编译原理课程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或实际项目和如何加强编译原理课程与其他计算机课程之间的联系的问题,更好地将理论知识点贯穿融合到实践教学或实际项目中。

本文在“卓越计划项目”的资助下,将案例教学法[7,12,13]引入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选取恰当的理论知识点,结合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计算机专业的相关课程,设计了一个能吸引学生兴趣,实践强化的综合应用型教学案例。

1案例设计思想及意义

在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提交作业的形式是源程序的电子文档,这为有些同学拷贝和抄袭提供了便利,不仅影响学生对课程的掌握度,还影响了老师判分的公正性。程序相似性检测技术能够对学生提交的程序设计作业进行检测,验证学生作业的原创性,帮助教师在大量的学生作业中找出相似性较高,即存在抄袭嫌疑的作业对象[11],也有利于发现学生的创新性成果。通常程序相似性检测过程由程序源代码预处理,源代码转化,相似性比较,结果检测四个阶段构成。

在设计案例时,我们用编译原理课程中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算法思想来完成代码相似性检测过程中的源代码预处理和源代码转化两个阶段,使用数据结构课程中学过的字符串比较算法(如最长公共子序列算法等)作为相似性检测算法,可以选择案例开发环境有Eclipse,VC6.0和VS2010等。

此案例以编译原理课程为中心,结合了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计算机专业的相关课程,实现了具有程序相似性检测功能的系统。大多数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案例中给出知识点的基础上,通过对其进行不同组合来完成案例的设计和程序实现,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基础好的学生在掌握已给出案例的基础上选择更难的知识点来设计和实现案例,学到更多知识。使学生通过一个综合案例的设计和实现,巩固了多门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弥补了课程教学中缺乏实践的问题,加强计算机相关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案例相关的知识点

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案例的设计,案例设计应该与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相适宜,能恰当地融入相关的知识点。本案例的相关知识点有:与编译原理课程相关的基于程序设计语言的词法分析程序实现方法(手工方式)和基于LEX的词法分析程序实现方法(自动方式);与数据结构课程相关的一些字符串比较算法,如最长公共子序列(LCS)算法,Halstead算法和RKR-GST算法等;以及有一定的面向对象编程基础,能使用JAVA,C++,C#等其中一种语言编写程序。学生在熟悉和掌握这些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案例的设计和实现。

2.1词法分析程序的实现方法

词法分析程序的工作原理是,从左至右扫描源程序的字符串,按照词法规则(正则文法规则)识别出一个个正确的单词,并转换成该单词相应的二元式(种别码、属性值),以数组、链表或文本文件等形式保存,交给后续模块使用。通常构造词法分析程序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手工方式,即根据识别语言单词的状态转换图,使用某种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如C、C++、JAVA等,直接编写词法分析程序。第二种是自动方式,即利用LEX工具自动生成词法分析程序。

2.1.1基于程序设计语言的词法分析程序

设计的主要思想就是构造出目标语言单词符号的有穷自动机(DFA)。手工方式实现词法分析的程序的步骤分为四个阶段,第一,定义目标语言的可用符号表和构词规则,即目标语言单词的状态转换图;第二,依次读入源程序符号,对源程序进行单词切分和识别,直到源程序结束;第三,对正确的单词,按照它的种别以〈记号类别,属性值〉的形式保存在符号表(数组或链表)中;最后对不正确的单词,做出错误处理。

2.1.2基于LEX的词法分析程序

LEX是一个词法分析器[8]的自动生成系统,它的输入是一个文本文件,文件的扩展名习惯用.l表示,称之为LEX源文件,该文件包含了用户定义的正规表达式以及每个正规表达式相对应的处理动作。LEX的工作原理是将源程序中的正规式转换成相应的DFA,而相应的动作则插入到输出的词法分析器中适当的地方,控制流由该DFA的解释器掌握。对不同的源程序,这个解释器是相同的。LEX最常见的版本是Flex,可以免费得到。基于LEX的词法分析程序设计思路:编写LEX源文件,按要求抽象出正规表达式,同时滤掉输入串中所有的空格、Tab、回车及注释,最终形成.l文件。最后使用Flex编译器生成词法分析程序。

2.2字符串匹配算法

除了数据结构课程已经介绍的字符串匹配算法(KMP算法),本案例还可以使用其他的字符串匹配算法,如最长公共子序列(LCS)算法,Halstead算法和RKR-GST算法等。依据词法分析程序的输出结果(单词符号串),利用字符串匹配算法来度量两个标记串的相似度。本案例提供这些算法的实现思想和源代码,供学生参考和进一步改进。

2.2.1最长公共子序列(LCS)算法

LCS(LongestCommonSubsequence)算法[9]即求两个字符串的最长公共子序列算法。算法的主要思想是用一个矩阵来记录两个字符串中所有位置的两个字符之间的匹配情况,若是匹配则为1,否则为0。然后求出对角线最长的1序列,其对应的位置就是最长公共子序列的位置。其算法由求最长公共子序列的长度Length(l,j)和最长公共子序列LCS(A,B)两步构成。

2.2.2Halstead算法

Halstead算法[10]以源代码中出现的操作符和操作数为计数对象,以它们的出现次数作为计数目标来测算程序容量和工作量。其基本原理是:统计每个程序段中用到的操作符和操作数,最终生成一个特征向量。操作符包括所使用编程语言的关键字、运算符和标准库名称。操作数是指程序段中所有由用户自己定义的符号串。系统为每个待检测相似性的源代码生成一个特征向量之后,再计算每两个向量之间的欧几里德距离,若两个程序段的特征向量之间的距离很小,就可以认为这两段程序很相似。

2.2.3RKR-GST算法

RKR-GST(RunningKarpRabinGreedyStringTiling)是一种贪婪式字符串匹配算法[14],循环求取两个标记串中未被匹配部分的最大公共子串,并根据相应公式求出两个字符串的相似度。对源程序代码进行相似性检测的过程通常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对源程序进行词法分析或语法分析,剔除与程序结构无关的表面元素,产生标准化输出。第二阶段,采用字符串匹配技术两两比较各程序的标准化输出,进行相似度度量,求出其相似度。

3案例设计与实现

本案例要求学生选择一种熟悉的开发平台(VC6.0,Eclipse,VS2010等),依照第二节中给出的基本知识点(学生需提前查阅相关资料,做好预习),通过对知识点的不同组合和扩展,如基于程序设计语言的词法分析程序+LCS算法,基于LEX的词法分析程序+RKR-GST算法和基于程序设计语言的词法分析程序+RKR-GST算法等,设计具有程序相似性检测功能的系统,然后编程实现综合教学案例系统。

在此,将以采用基于LEX的词法分析程序(自动方式)来完成代码预处理及转换,使用RKR-GST算法进行代码相似性检测为例,给出设计和实现程序相似性检测系统的过程。在学生设计和实现本案例前,教师先演示这个已事先设计好的案例供学生参考,让学生对案例实现过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本次设计具体分为代码预处理及转换、将源代码转化为标记串、RKR-GST算法实现及结果分析四个阶段。

3.1代码预处理及转换阶段

在理解有穷自动机知识点的基础上,结合第二节中给出的设计思想,设计了LEX源文件――LexScanning.l,其中自定义了一些词法规则、getToken()以及printToken()等函数,实现了词法分析功能,同时滤掉了用户源程序中所有的空格、Tab、回车及注释。如图1所示。之后使用Flex编译器将LexScanning.l文件编译生成名为CiFa.exe词法分析程序。

图1LexScanning.l文件

3.2将源代码转化为标记串

在主程序中运行时,通过创建一个线程来调用CiFa.exe文件,进行词法分析,将用户源代码转化为标记串。

3.2.1参数设置

STARTUPINFOsi;

memset(&si,0,sizeof(STARTUPINFO));

si.cb=sizeof(STARTUPINFO);

si.dwFlags=STARTF_USESHOWWINDOW;

si.wShowWindow=SW_HIDE;

PROCESS_INFORMATIONpi;

3.2.2创建线程

CStringcmd=_T("CiFa.exe")+m_file_path_1;

if(CreateProcess(_T("CiFa.exe"),(LPTSTR)(LPCTSTR)cmd,NULL,NULL,FALSE,0,NULL,NULL,&si,&pi))

{WaitForSingleObject(pi.hProcess,INFINITE);

CFilefile(_T("C:\\temp.txt"),CFile::modeRead);

……

dwFileLen=file.GetLength();

pBuf=newCHAR[dwFileLen+1];

pBuf[dwFileLen]=0;

……}

3.3RKR-GST算法

两个程序段之间的相似性即为它们对应的标记串之间的相似性。可将每个标记串看成由若干个子串组成,那么两个标记串中相同的子串就是它们的公共子串,其相似性可用所有公共子串在整个串中所占的百分比表示。公式如下[14]:

其中:|A|、|B|为token串A、B的长度。match(i,j,length):在A中起始位置为i,在B中起始位置为j,长度为n的子串。Matches为公共子串集合。

案例中设计了函数voidGreedy_String_Tiling(tile_type*tiles,char*A,char*B,unsignedMML)循环求取两个标记串中未被匹配部分的最大公共子串,并根据公式求出两个token串A、B的相似度。其中参数*tiles存放求出的所有最长公共子串,*A和*B分别来存放字符串A和字符串B,MML给出公共子串应达到的最小长度。

4系统的测试及结果分析

准备了三个C语言源程序作为测试用例,其中测试用例一(test1.c)和测试用例二(test2.c)有少数变量名不一样和源程序的组织结构稍有差别之外,其他的内容几乎一样。测试用例三(test3.c)与测试用例一和测试用例二在内容和结构上则完全不一样。

4.1test1.c与test2.c的比较

运行程序,点击“浏览”按钮选择要比较的两个源程序文件test1.c和test2.c,点击“词法分析”按钮输出test1.c和test2.c经词法分析后的结果,如图2所示。

图2词法分析结果

接下来,设置相似阈值为5之后,点击“比较”按钮,则进行两个源程序的相似性比较,比较的结果如图3所示。两个文件的相似度为91.089112%,结果符合我们的预想。

图3相似性检测结果

4.2test1.c与test3.c的比较图4给出了test1.c和test3.c的相似性检测结果,过程与上面相类似。相似度为13.265306%,符合我们的预期。

图4相似性检测结果

5结语

本文给出了笔者在编译原理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一个案例。该案例以编译原理课程为中心,结合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计算机核心专业课程,将几门课程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突出“编译原理”课程的实用性。学生在实现综合案例之前,教师通过对已实现案例的演示,让学生有对实验过程及要求有了直观的了解,促使学生设计实现出更好的具有程序的相似性检测功能系统,巩固编译原理和数据结构等课程相关的知识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今后的教学研究中,我们将对该案例进行扩展,使之能分析如.net等高级语言编写的源程序代码,增加一些新的知识点,进而可供高年级学生在课程设计中使用。

参考文献

[1]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性学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5-15.

[2]徐世军,范伟,黄贤英.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专业课程教学实践.计算机教育.2013(13)22-25.

[3]李锋,夏小玲.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践教学.计算机教育.2013(13)18-21.

[4]李冬梅,施海虎."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探索.计算机教育.2008(08):10-12.

[5]张昱,陈意云,郑启龙.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材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5,(7):61-62.

[6]计卫星,陈英等.简析计算机专业知识在编译课程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计算机教育.2010(03):23-25.

[7]秦艳琳,吴晓平.“信息安全数学基础”案例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0(01):141-144.

[8]陈火旺,刘春林,谭庆平等.程序设计语言编译原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

[9]于海英.字符串相似度度量中LCS和GST算法比较[J].电子科技,2011(3):101-103.

[10]Halstead,HowardM.ElementsofSoftwareScience[Z].Elsevier,1977.

[11]张莉,周祖林.代码相似性检测在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计算机教育.2009(13):116-118.

[12]张月琴,孙冰.案例教学法在“大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25):63-64.

识字教学案例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0引言

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是高等院校电气信息类学科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有很强的实践性,还是数字电路系统设计的先导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案例驱动教学法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并完成任务为主的互动式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和个人体验提出解决方案并最终解决问题。

1实验平台

数字电路/ARM7嵌入式系统多功能教学科研平台如图1所示。该平台以FPGA(fieldprogrammablegates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为核心,以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为导向,具有丰富的外设接口以及丰富的设计资源。借助该平台,学生可以使用EDA(electronicdesignautomatic)技?g实现复杂的数字电路设计,不仅能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1],而且能使设计风格更灵活、设计效率更高。借助该平台,可以进行一系列数字电路综合实验设计,借助于案例驱动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2“LED点阵显示”案例驱动教学

“LED点阵显示”案例驱动教学需根据任务驱动五步教学法实现,分别为理论讲解(听)、案例教学(看)、强化训练(做)、归纳总结(思)和实战应用(查)。

2.1理论讲解和案例教学

数字电路/ARM7嵌入式系统多功能教学科研平台中8×8LED点阵显示电路原理图如图2所示。由图2知,要想点亮LED灯,只要LED的阳极接高电平、阴极接低电平即可。假定要实现第1个LED灯亮,令DISP-CS7=0,DISP-CS0~DISP-CS6为1,则PNP管(Q9)导通,Q9发射极的3.3V电压即加到第1列LED的阳极,令DISP-D0=0,DISP-D1~DISP-D7为1,则第1个LED灯亮。假定要实现第1列LED灯亮,令DISP-CS7=0,DISP-CS0~DISP-CS6为1,令DISP-D0~DISP-D7均为0,则第1列LED灯亮。

2.2强化训练

根据理论讲解和案例教学,学生能学会如何控制某一个或某一列LED灯亮,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点亮任何一个或者任何一列(行)LED灯。通过实践练习,学生能够轻而易举地点亮LED灯。这个简单的点灯实验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设计电路的自信心,满足学生设计电路的成就感,激发他们对设计复杂电路的渴望。

此时,教师可以适当加大实验难度,如实现LED点阵按列(行)依次点亮。这时,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想法控制LED点阵按列(行)点亮,教师的角色则应该由教变为导,参与学生的设计中并且在适当的时机给予一定的引导。如果学生能够想到可以令DISP-D0~DISP-D7为0,而将DISP-CS0~DISP-CS7轮流置为0,就可以实现LED点阵按列点亮;或者令DISP-CS0~DISP-CS7为0,而将DISP-D0~DISP-D7轮流置为0,则可以实现LED点阵按行依次点亮。此时,教学过程已经从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

一旦学生意识到这个关键的技术点,他们就会立即想到由计数器加上译码器实现LED点阵的依次点亮,因为上述案例和跑马灯的设计非常相似。74154实现数码管和LED点阵的控制原理图如图3所示,其原理可以参考文献[1],学生可以用74154芯片(电路板上芯片)和计数器(由FPGA实现)实现案例设计。LED阵列按列点亮原理图如图4所示,其中的插图即为某列LED灯点亮图。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可能会对系统时钟clk频率(49.152MHz)进行不同的分频,此时,教师应该将任务具体化为肉眼能够分辨出LED点阵是按列点亮即可。

此时,教师可以再次加大实验难度,如实现LED点阵按灯依次点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①假定DISP-CS*为0,设置DISP-D0~DISP-D7轮流为0,可以实现LED点阵第*列LED灯依次点亮;②假定DISP-CS0~DISP-CS7轮流为0,且DISP-CS*为0的时间刚好可以实现第*列LED灯依次点亮完毕;③假定条件成立。一般情况下,学生基于前面的设计体验再加以教师的适当引导,就可以想到借助74138实现LED点阵按灯点亮。

LED点阵按灯点亮原理图如图5所示。当disp_sel[2:0]为0时,74138的输入端会在000~111之间变化一次,此时,co[1]~co[8]便依次出现低电平,则DISP-CS0所对应的LED列就会依次点亮;当disp_sel[2:0]在000~111之间变化时,可以实现LED点阵按灯依次点亮。此时,教学过程已经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为主的互动式教学理念。

2.3归纳总结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过案例驱动式教学,学生要将自己习得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感悟内化为自己的能力,通过归纳总结得出设计规律,拓展设计电路的种类,提升自己设计的能力。

2.4实战应用

在案例驱动的最终步骤实战应用中,教师须要求学生根据相应的资料和提示用LED点阵实现字母和数字显示。资料包括:①PCtoLCD2002的使用;②用MegaWizardPlug-inManager创建ROM的方法;③LED点阵的动态显示原理。提示包括:①使用PCtoLCD2002生成字母或数字的字模,其中字模中1为点亮的LED灯,0为熄灭的LED灯;②字模放在ROM中等待调用;③LED点阵行线DISP-D0~DISP-D7由字模控制,LED点阵列线DISP-CS0~DISP-CS7则由disp_sel[2:0]控制;④LED点阵要稳定地显示字母和数字,需要LED点阵的行和列以极快的频率扫描,基于视觉暂留现象和LED点阵余晖,便得到稳定的设计字符。8×8LED点阵实现字母和数字的原理图如图6所示,其中插图部分是实现显示的数字9、7和字母Y、D。

一般情况下,大约10%的学生可以根据资料和提示设计出电路图并利用试验箱完成设计任务,而这10%的学生又可以迅速将设计分享给暂时没有解题思路的学生,从而形成团结紧张、拼搏钻研的学习氛围。

识字教学案例篇5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实训;案例教学;应用探析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基于课程内容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相关实例,对课程知识所涉及的原理以及知识点进行呈现,并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具体分析,深入掌握相关课程知识点的新型的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实施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法实施的必要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1.从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方面来看

课程教育改革对于课程教学质量的要求步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然而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不管是从教学质量还是从教学效率方面来讲,都无法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势在必行。

2.从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来看

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它是基于教材内容之上,通过实例对课程原理进行体现,最终促使学生将课堂思维与实际操作联系起来,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很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实训课中的具体应用

从上文的阐述中我们已经了解到案例教学在现阶段应用的必要性,那么针对计算机基础实训这一课程,在具体的案例教学中应从哪些方面入手?下文将进行具体的论述。

案例教学法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是案例的恰当选择。在具体的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尤为重要,它是案例教学开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如果选择的案例针对性不强或者内容过于宽泛,极易造成教学主题不明确,教学过程涣散的情况。因此在案例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应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案例,比如Excel的功能以及使用这一章节中,会涉及工作簿以及工作表格的创建与制作等,在表格的学习和制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不规范的操作,案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操作不规范的典型案例,将具体的操作步骤罗列出来,让学生去发现过程中的问题并且给出具体的改进措施,综合学生的观点,教师再对这些案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系统的讲解。通过有针对性的案例精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教学的应用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教学的完全否定,加之此门课程又是基于理论基础上的操作课程,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应处理好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二者之间的关系。比如对计算机的存储单位“位、字节、字”此类概念的理解以及其他概念综述性的知识点,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可能更优于案例教学。可是如果是一些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如利用Word进行文字处理这一部分以及编辑器的使用等内容的学习,可以利用简历作为教学活动开展模板,从文字的录入到对文本进行加工,或者是对字体的处理以及段落的调试等,在插入表格、目录、页眉等效果的过程中应该一边演示一边进行讲解,最后将简历做成图文并茂、便于阅读的文本。通过以简历为教学基础,对传统教学方式和案例教学进行综合,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到Word有哪些功能,并且可以让学生清楚地掌握这些功能。

综上所述,在计算机基础实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对于优化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对案例教学法进行合理的利用,不能因其优势,产生过多地依赖,防止出现对教学质量的负面影响。除此之外,在不断的教学摸索中,教师还应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为将学生培养成为新一代的综合型人才做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崔炜荣.计算机基础实训教学模式设计[J].现代商贸工业,2011(3).

识字教学案例篇6

【设计理念】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理论认为,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策略,是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当前中文专业大学生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感到大学课程学习对于将来工作无用,这实际上是对所学专业知识与将来工作内容之间的联系知之甚少的缘故。主讲这个内容旨在引导学生重新认识所学基础知识,具备先行经验,切实感受到学以致用,形成有意义的学习。

【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二年级学生,其中90%以上学生来自云南农村地区,80%左右学生期待能成为中小学教师。学生生源水平一般,课堂教学应重视趣味导向。学生已学习《古代汉语》课程1个月,接触过诸如甲骨文、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之类的概念、术语,未接触过语文教育学。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为授课人主持的校级课题《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与中小学教学的衔接阶段性成果,为适应微课教学需要,遴选其中“象形字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部分内容设计而成,属于跨学科教学。

【教学目标】

1.感受象形字的直观、魅力,喜欢象形字。

2.感知象形字的3个特点。

3.对象形字应用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能认同、思考。

4.课余关注象形字、小学语文识字教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象形字的直观、魅力,对象形字应用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能认同、思考。

难点:辨认象形字,对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没有感性经验,难于认同。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20分钟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激趣导入

1.猜猜下面的甲骨文,您能猜对几个?(多媒体展示6个象形字)

(1)教师导语:今天我们我们学习古代汉语的“六书”并非“六本书”,二是“六书”是讲汉字形体结构的。之所以加上“古代汉语”,是为了让大家感受到学以致用,也感受到古代汉语并非只是教会大家学习讲授文言文的,甚至对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都有直接的关系。

(2)教师提问,并请同学独立思考以上6个字,同桌交流,之后请2位学生发言,尝试辨认。

(设计意图:这6个象形字来源于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1,目的有2个,一是引出下一个片段,展示识字“口耳目”和识字4“日月明”,学生会好奇、惊讶,充满学习兴趣;二是引导学生认识到象形字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间的密切关系。)

二、“六书”简介

1.教师展示并讲解“六书”的出处、班固和许慎对六书的解释。

《周礼・地官・保氏》:“保氏(周代掌管教育的官员)掌谏王恶,而养国子(贵族子弟)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班固《汉书・艺文志》: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许慎《说文解字・叙》: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教师讲解:“六书”的“书”本义为握笔书写,“六书”指汉字的六种形体结构,采用班固使用的顺序、许慎使用的名称。是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本次微课集中学习的是象形字。

2.教师展示3个象形字的图片,请学生辨认,感受象形字的直观性;讲解许慎《说文解字・叙》对象形字的解释。

教师展示并讲解:许慎《说文解字・叙》: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3.师生共同总结象形字的特点

(设计意图:本环节先展示象形字图片,遵循由形象到抽象的认识顺序,由感性经验概括出象形字特点的理性经验,学生在有趣的过程中,悟会象形字的特点,为下一步应用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作好铺垫。)

三、象形字应用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设想

1.提出设想:认识生字;认读和辩解象形字作为声符的读音或者作为形符时本义的范畴。

2.案例枚举:页字旁常用汉字、月字旁常用汉字

(1)“页”字偏旁和头部有关

教师提问:“页”字在学生学习经历中,常见的地方是作为“页码”“书页”的意义,那么小学阶段常用字中“页”字做偏旁的汉字也这样吗?

带着这个疑问,教师出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常用字“页”字偏旁汉字统计:颤、颇、颗、领、颠、额、颈,7个字都和人的头部有关,前三个呢?教师出示《说文》的解释:“颤:头不正也。颗:颗,小头也。颇:头偏也”。可见,也和头部相关。

明确:教师教学“页”字旁汉字时应引导学生关注其和“头部”意义相关的特点,以方便识记汉字和理解其意义。

(2)肉与月易混淆

“月”字、“肉”字作为偏旁,都写为“月”字,那么究竟怎么分辨?教师展示“月”字、“肉”字的甲骨文、小篆字形,解释形体与意义之间的关系。

教师提问:“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常用汉字中有44个汉字用‘月’字作为偏旁,这些汉字到底和“月亮”还是“肉”有关系呢?”

明确:“月”字旁常用汉字,主要和“肉”(身体)有关系,教师在教学“月”字旁汉字是可引导学生关注与“身体”相关这一特点,以方便识记和理解汉字。

四、课堂小练习

1.案例分析

教师展示2个案例:

案例A:有小学生问到“好”字怎么理解,有老师说:“男的和女的结合在一起,当然是美好无比的了。”有老师教“朋”字,对学生讲:“两个月亮耍得好,靠拢了,就是朋友。”

案例B:“礻”与“衤”的强调,如果教师对汉字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凡“礻”与宗教祭祀活动有关,凡“衤”与衣服相关,学生就会分辨出含有这些偏旁的字来。

提示:小组讨论;可利用智能手机登陆“汉典网”查阅“好”“朋”“示”字的字源字形。

2.师生交流

明确:识字教学中拆解汉字是常用的方法,如果能依据汉字学字源字形拆解的话,教学就会更科学、合理。

(设计意图:此环节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突出实践性、启发性,有利于学生思考和举一反三。尤其是尝试引导学生利用手机登陆专业学习网页,查阅资料,有利于正确引导学生课堂上使用手机辅助学习。)

五、课外拓展

1.课外上网观看经典动画片《36个象形字》;了解云南丽江东巴文,感受活着的象形字的魅力。

2.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