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护理论文(6篇)
快速护理论文篇1
关键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安全自动装置;理论与技术系统发展
Abstract:howtoensurethesafeoperationofpowergrid,avoidfailureandchainreactionistheelectricpowerdevelopmenturgentneedtoaddresstherealproblem.Throughthesystemtoresearchtheinterconnectedpowergridlargebasicstructure,operationcharacteristicsandtheweaklink,andexistingrelayprotectionandautomaticdeviceinthetheory,technologyandsafetysystemdesignproblems,itwaspointedoutthatinthecomputer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development,andonthebasisofsolvingthetheproblemandtheneedtofurtherthecontentofresearchanddevelopmentdirection.
Keywords:electricpowersystem;Therelayprotection;Safetydevice;Theoryandtechnologysystem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M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世界的电子、通讯地、计算机等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为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的技术进步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同时,电力系统的发展也对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仍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这就促进科技工作者做出很大努力,并取得明显成效。
一、继电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技术发展现状。(一)国内继电保护方面。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期,晶体管继电保护得到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晶体管保护主要的技术进步体现在保护的逻辑回路,应用电阻、电容、晶体管等元件构成的触发器、时间电路和门电路。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微机保护主要是单片机保护。但这些保护同之前的常规保护相比,具有维护调试方便、可靠性高、灵活性好、附加功能多等诸多优点。另外,就微机高压线路保护而言,在功能与构成上,也至少有四个大变革:①相间距离保护I、I、I段各自独立;②接地距离保护得到广泛应用;③纵联距离保护的阻抗元件独立于后备距离保护之外;④综合重合闸中的选相元件分配到纵联、距离、零序等各种保护中。进入21世纪后,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技术融入到微机保护的硬件设计中。例如,在保护中可以由DSP在每个采样间隔内完成全部的相间阻抗和接地阻抗计算,完成电流、电压测量值的计算,并进行相应的滤波处理[1]。(二)国内安全自动装置方面。随着GPS同步和高速光纤通道的联网以及相量测量单元(PMU)的全网布局,使电网中远隔千里的各关键点的各相量,如同近在眼前。因此,基于PMU的广域测量系统(WAMS)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高度重视。不同于SCADA系统,PMU/WAMS提供的广域数据特点为:①带有统一时标的高速采样;②高速的数据传输;③可提供瞬时值及相位值;④可提供暂态或动态响应。(三)国际先进水平比较。在电网构架方面,美国、日本都强于我国。但从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而言,无论是继电保护技术(包括可靠性、快速性、实现技术、运行水平等),还是继电保护原理(反映故障分量、躲过振荡、非全相运行中又发生短路、tl适应重合闸等)以及安全自动装置方面,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同我国相比,某些方面不如我国,总体上我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二、我国继电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面临的问题。“西电东送、南北互供、全国联网”是我国电网发展的总方针。西南部省份向东部地区输送电力将达到2000万kW,交直流输电线路超过20回;西北部省份将采用750kV和330kV电磁环网东送电力,晋东南一南阳一荆门采用了交流1000kV特高压远距离输电。所以,如何避免故障时的连锁反应,保证远距离和大功率输电断面的运行安全性是电力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在这方面,欧洲“11.4”大停电给我们敲响了警钟[2]。
高性能的继电保护是保障电网安全运行的第一道防线,因为任何坚强的网络都必须快速、可靠地切除故障元件。但是,任何坚强的网络在一系列的元件被切除后都有可能变为薄弱网络,而保证故障元件被继电保护正确切除后剩余网络的安全性,高速有效的安全稳定控制系统是安全运行的第二道防线,紧急控制系统是第三道防线[3]。因而,此三道防线即继电保护、安全稳定控制系统和紧急控制系统是保障西电东送和全国联网运行关键技术。
三、继电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技术研究发展方向。对于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而言,一方面要应对“西电东送、南北互供、全国联网”能源战略的新挑战,另一方面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又为其提供了技术基础。目前,正在进行和应当开展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高性能新原理的继电保护研究。随着DSP的应用和微机处理速度的越来越高,使得保护装置可以采用很高的采样频率和做相当复杂的运算处理;电子式TA、TV的应用,可以更真实地反映故障时的暂态分量;另外信号分析工具也有了许多发展,例如小波分析方法等。这些,都为暂态量保护的实现和基于波形系数、小矢量算法等自适应方法的应用提供了基础,有利于进一步加快保护动作速度、提高保护的整体性能。反应故障暂态量的保护新原理:主要不是滤除而是利用故障暂态分量,区分元件内、外部故障,利用单端(或两端)暂态量实现线路保护全线速动。这一方面已有诸多研究,例如:文献[4]分别对暂态量保护元件的特性和利用单端暂态量检测单相接地故障的方法进行了分析。(二)广域信息条件下的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研究。“输电断面”保护系统的研究也就是利用输电断面的广域运行信息,预测单元件故障被切除后输电断面其它元件的运行状态,动态改变后备保护定值或与安全自动装置配合动作,以避免非故障元件被连锁切除。(三)不依赖系统模型和参数互联电网暂态稳定紧急控制理论与技术研究。为了构建继电保护、安全稳定控制和紧急控制的一体化系统,保证互联电网效益的充分发挥和系统运行的稳定与安全,需要开展不依赖模型、参数的预测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具体如下:(1)基于同步相量测量的发电机摇摆轨迹的预测理论及方法。即利用稳态和暂态下测得的功角、角速度和功率等,研究针对各机组动态轨迹进行准确、快速的超长时预测算法;(2)全网稳定性实时预测理论与算法研究。即研究故障中、故障后机组实测不平衡功率、功角相对角度中心之间的变化轨迹,以及轨迹的变化特征同不稳定边界、控制量的关系,获得暂态不稳定的快速预测判据与实时控制的算法;(3)全网稳定性实时控制系统的实现技术研究:即利用关键厂站和输电断面的同步相量测量设备、预测算法和超实时的不稳定边界判据,解决互联电力系统的实时控制技术。(四)自适应最小潮流断面的互联系统解列理论与方法研究。互联系统失稳后,应当按功率尽可能平衡的原则,采取自适应的解列手段解列,以防止事故扩大导致大面积停电。研究如下:(1)快速识别失步机组模式的理论。根据平衡点处变换矩阵和特征向量的性质,直接计算机组摇摆轨迹,快速获得系统的失步模式;(2)振荡中心的自动捕捉与解列面的自适应确定。研究系统的失步模式与失步断面中实测电气量间的关系,以及由实测量确定失步及振荡断面的问题,并选择潮流较小失步断面的断路器跳闸。
四、结论。(一)我国在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领域具有良好的技术基础,立足于国内的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解决面I临的新问题是确实可行的。(二)继电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研究暂态量等新原理保护,提高动作速度和可靠性;研究输电断面保护,防止故障切除后的连锁反应导致大面积停电;发展新的稳定性预测和控制原理,构建继电保护、安全稳定控制与紧急控制一体化系统;自适应的解列控制等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快速护理论文篇2
【关键词】快速康复护理;胃肠手术;胃肠功能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6)3-0079-02
doi:10.14033/ki.cfmr.2016.3.04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医院护理模式由过去的单一疾病护理方式逐渐过渡为以预防、保健、康复等多维度的综合性护理方式。护理人员也从以往的被动进行局部护理干预法转为主动全面的护理干预。近年来出现快速康复理论已进入临床各科,在临床护理方面也有研究者开始实施[1]。据报道,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可使患者尽快摆脱疾病困扰[2]。胃肠道手术因创伤大、麻醉刺激、腹部代谢过度等可至患者术后胃肠蠕动功能降低或无,致使产生腹胀或排气、排便困难等胃肠功能障碍症状,从而影响其术后康复。胃肠手术后尽早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对患者疾病转归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对外科胃肠道手术患者实施快速康复护理干预,并与常规的护理干预进行对照,以探讨快速康复护理在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康复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4月-2014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外科住院进行胃肠道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快速康复护理组,每组50例。常规护理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32~75岁,平均(55.1±2.6)岁;肠穿孔11例,肠梗阻25例,直肠癌14例。快速康复护理组男33例,女17例;
年龄31~77岁,平均(52.4±2.40)岁;肠穿孔10例,肠梗阻
26例,直肠癌14例。所有患者行开放腹部胃肠道手术治疗,均知情同意。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护理组采用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即患者术后进行常规禁食、肠外营养支持、胃肠减压措施;术后48h由责任护士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适度活动,主要为双侧上下肢的活动,每隔2小时进行1次,每次持续5~10min,另外每隔2h帮助患者翻身1次;术后72h后指导并帮助患者坐起,并嘱其每隔2h主动翻身1次;术后96h后帮助患者下床进行适度活动。快速康复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快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包括:(1)心理护理。围手术期,患者通常伴有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心理负担重。故护士需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使其给予患者关心、照顾,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持,提高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术前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及围手术期注意事项,解释术后可能出现的胃肠道反应和身体恢复情况,使其了解手术过程和疾病相关情况,从而减轻其对疾病和手术的恐惧感。患者住院期间主要通过护士给予心理支持,所以护士需掌握一定的心理护理干预的方法,针对每个患者的心理问题,与其沟通交流,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减轻其心理压力,纠正其不良情绪[3]。(2)早期活动。术后帮助患者每隔2小时翻身1次,待其生命体征平稳后嘱其取半坐卧位,以利于腹腔内渗出液流入盆腔,降低感染的风险,同时可预防上行感染引起膈下脓肿;半卧位可减轻手术切口所受的张力,缓解疼痛,利于切口愈合。胃肠道在创伤、物等刺激下,可引起肠胀气、腹胀等症状,通过常翻身、早期活动利于胃肠平滑肌蠕动功能恢复,尽快排出肠道内的残留气体,减轻腹胀。(3)胃管及引流管。确保胃管内通畅,可及时吸出残留胃液,减少肠腔内积气和积液,缓解腹胀,利于切口尽快愈合。确保引流管通畅,可及时把腹腔内渗血、渗出液引流出体外,预防继发性感染、脓肿的发生。每隔2小时挤压1次引流管,防止引流液黏附引起引流管堵塞,并固定好引流管,避免受压导致扭曲不利于引流液流出。(4)按摩。术后6h后由责任护士协助患者进行腹部按摩,患者取仰卧位并屈髋、屈膝,护士四指并拢,着力点在掌腹部,环绕患者脐部进行按摩,沿手术切口的两侧自上而下进行按摩,每隔10天一次,15min/次,按摩力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宜,不宜过快。腹部按摩可促进腹部肌肉组织血流灌注,增强胃肠平滑肌舒张力,改善淋巴防御功能,促进胃肠道的分泌,改善胃肠道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4]。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进食时间、排气时间、第1次排便时间和腹泻、便秘情况。记录患者术后下床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设定α=0.05为检验标准,P
2结果
2.1两组术后进食时间、排气时间、第1次排便时间比较
快速康复护理组进食时间、排气时间、第1次排便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术后进食时间、排气时间、第1次排便时间比较h
组别进食时间排气时间第1次排便时间
常规护理组(n=50)94.8±10.496.6±33.523.8±11.2
快速康复护理组(n=50)40.8±5.368.41±18.316.7±9.5
t值29.62712.8945.271
P值0.0000.0000.000
2.2两组患者术后腹泻、便秘发生情况
快速康复护理组患者术后腹泻、便秘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两组患者术后腹泻、便秘发生情况例(%)
组别腹泻便秘
常规护理组(n=50)10(20.0)12(24.0)
快速康复护理组(n=50)3(6.0)4(8.0)
字2值4.3324.762
P值0.0310.029
2.3两组术后下床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比较情况
快速康复护理组患者术后下床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3两组术后下床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比较情况
组别下床时间(h)拔管时间(h)住院时间(d)
常规护理组(n=50)49.7±15.340.1±10.920.2±10.6
快速康复护理组(n=50)35.6±12.230.4±9.112.6±3.8
t值9.7527.3485.284
P值0.0000.0000.000
3讨论
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与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及患者本身及其家属支持密不可分。本研究结果显示,快速康复组患者术后下床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比常规护理组患者明显缩短(P
护士在临床护理中对胃肠手术患者术后恢复可产生更积极有效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快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是对常规护理措施进行全面的改良,以期获得更满意的效果。患者术后早期即进行适度活动有利于胃肠道蠕动功能的恢复,增强食欲,缩短进食时间和排气时间,进食可增加胃肠道内容物,进一步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功能,促进粪便的形成而缩短第1次排便时间;另外,改变可诱发胃肠道反射,使胃肠道蠕动呈集团式,利于肠道内容物迅速排出[5-6]。围手术期护理包括术前、术中、术后全过程的护理,此过程根据时间不同分为手术前期、术中期、术后期。护士在各个时期的职责是评估患者的心理、生理状况,针对其心理问题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以消除其对手术的恐惧感、紧张感,积极配合手术[7]。术中给予安全有效的护理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术后加强护理,协助患者进行早期活动,尽早摆脱疾病困扰,恢复各项生理功能,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尽早痊愈[8]。本研究结果发现,快速康复护理组患者术后不仅进食时间、排气时间、第1次排便时间比常规护理组短,其腹泻、便秘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说明快速康复护理还可有效降低腹泻、便秘等并发症。
经过快速康复护理的实践,笔者发现,患者健康宣教及对医护工作配合程度是快速康复护理的关键和难点,护士通过强化护理方法指导,与患者及其家属保持密切的沟通,共同给予患者支持,从而促进了患者术后康复。然而本研究尚存不足,如胃肠功能恢复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未考虑患者其他基础疾病,样本量偏小等。故本研究结论可能存在偏颇,至于快速康复护理的效果是否具有可重复性,尚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加以证实。
总之,快速康复护理措施可促进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从而促进术后机体的康复,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江志伟,李宁,黎介寿.快速康复外科的概念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3,6(2):131-133.
[2]张丽华,叶平江,王佳,等.快速康复护理对结肠癌患者术后恢复及降低医疗费用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46(13):71-72.
[3]欧竹君.快速康复外科在肺切除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4):59-60.
[4]谢少华,黄爱微,余儒.快速康复外科用于开腹胆道探查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0,61(4):331-332.
[5]刘静.快速康复护理对泌尿外科患者术后康复及并发症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77(11):99-100.
[6]刘菁,张芹,汤琼,等.术前胃肠道护理干预对老年全麻腹腔非胃肠道手术后肠功能恢复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41(32):66-67.
[7]李秀娟.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胃肠手术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杂志,2011,77(5):32-33.
快速护理论文篇3
方法:选择病人100例,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按两种不同的静脉穿刺法进行穿刺,对两组患者疼痛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病人共100例,观察组无痛率18.7%,对照组无痛率9.4%。
结论:快速直接穿刺血管法明显优于常规斜刺法。
关键词:静脉穿刺无痛技术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387-01
静脉输液是每个护士职业生涯中一项最常见最基础的操作技术,但静脉穿刺失败及疼痛是最常见的不良后果,使患者对此技术操作产生紧张甚至害怕,也给护理人员带来困扰。因此,提高穿刺技术及提倡无痛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需行静脉输液的患者100例,连续静脉输液一周以上,男性:36例共行静脉穿刺250次,女性:64例共行静脉穿刺450次,年龄:18~60岁。
1.2方法。
1.2.1分组。采取自身对照的方法,以日期的单数为观察组,双数为对照组。
1.2.2观察组。采用快速直接穿刺血管法,在穿刺部位垫无菌巾,在其上方约6cm[1]处扎止血带、末端朝上,消毒皮肤,嘱病人握拳使静脉充盈,左手拇指固定静脉及绷紧皮肤,右手持针或注射器,针尖斜面朝上。静脉输液针尖与皮肤呈25°~30°角,由静脉正上方快速直接刺入皮肤后迅速稍压低针柄潜入血管,速度约0.5~1.0秒,针梗进入0.8~1.2cm。
1.2.3对照组。采用常规斜刺经皮下再潜行入血管。
1.3评价标准。固定专人进行操作并在静脉穿刺后询问患者的感受。疼痛反应:从两方面评估,客观标准以为疼痛指标;主观标准按麦克弗来从护理角度给疼痛作出的定义[2],由病人感觉并陈述有无疼痛为指标。采取数字评分法,用数字代替文字表示疼痛的程度,0分表示无痛,2分表示疼痛:进针时病人皱眉,肢体抽动,口中发出嘘声或叫声明显。1分表示轻微疼痛。
2结果
3讨论
3.1通过两组病人观察,快速直接穿刺血管法对组织产生的疼痛明显小于常规斜刺法。本文结果表明:观察组无疼痛率是对照组的2.09倍;观察组疼痛轻微率是对照组的1.07倍;观察组疼痛明显率是对照组的0.70倍。分析原因,常规斜刺法,皮下组织损伤相对较多,进针速度越慢,疼痛越明显。快速直接穿刺血管法针尖与皮肤角度较大,对肌纤维不易产生牵拉及损伤,速度快,对皮下组织及神经末梢的刺激低,所以疼痛低。
3.2快速直接穿刺血管法,加大进针角度,在血管正上方快速直接进血管,减少了皮下组织损伤的机会,所以病人疼痛感觉较轻。临床护理工作中,在确保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同时,解除或减轻疼痛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3]。通过临床实践,快速直接穿刺血管法无过多程序,操作方法简单,易于掌握,是一种可行的能减轻病人静脉穿刺疼痛的有效方法。总之,静脉穿刺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基本操作之一,减低该操作的疼痛反应使之人性化,对于提高护理质量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如姬,鲍曼玲等.护理技术.全国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教材.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40
快速护理论文篇4
【关键词】儿科新护士带教方法
【中图分类号】R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813―01
新护士是护理队伍的新生力量,但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和沟通技巧,专业技能以及应急能力欠缺等是护理队伍的高危人群【1】。患儿是一个特殊群体,由于急症多,病情变化迅速,年龄小,沟通困难,有效抢救时间较为短暂,使护理带教增加了难度,因此对新入科护士系统、规范的培训,不仅是医院护理人才培养和选拔的基础,也是患儿入院期间安全和舒适的保证。为保证儿科新科护士带教效果,提高新科护士工作能力,通过岗前培训,详细制定带教计划,情景模拟演练,带教老师护理行为展示等方法等取得一定成效,现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回顾性分析2008年-2011年度我科新入科的118名护生的带教和考核情况,其中中专16人,大专生78人,本科生24人,12名带教老师和3名护士长。
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内容包括老师的授课能力,带教方式及效果,操作技能,工作态度。
1.2.1制定详细的带教计划我院是专科医院,许多科室的护理特点具有相似性,所以要了解每个科室的带教计划,分散学习重点,避免过多重复学习。护理部负责新入科护士带教总目标的制定,包括管理要求,风险控制,考核办法,激励措施,我科室根据护理部的总目标和我科特点制定带教计划,包括教学内容,阶段考核,出科理论考试等。
2带教方法探讨
2.1重视儿科护士的岗前培训儿科门诊人员流动大,新入科护士进入科室后,帮助新入科护士尽快熟悉环境,消除心理压力。护士长和带教老师,进一步详细介绍科室的环境,布局,各科物品的放置,本科室的护理点,各项规章制度,各班职责及各班的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使其尽快熟悉工作环境,消除陌生感。带教老师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充分营造一个护患融洽祥和的气氛,减轻新入科护士的恐惧心理。岗前培训可以帮助新护士尽快转变角色,使其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护理工作者。在角色的转换中,心态的调整尤为重要,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用独立自信的心态和精神面貌适应新的生活和工作。其培训内容包括医院规章制度职业道德规范安全防范知识及礼仪礼规护理文件书写规范院内感染相关知识以及急救技能等。
2.2制定带教计划带教组长制定详细的带教计划,了解每个科室的带教计划,分散学习重点.针对门诊新科护士知识的欠缺,有针对性的安排各科形式的学习(1)大讲课,每月定期安排门诊突发紧急事件的情景模拟训练的学习和演练。(2)小讲课,带教老师利用工作的间隙讲解小儿静脉穿刺方法,如选择血管,进针角度,胶布固定,健康宣教等。(3)阶段考核(4)出科理论考试
2.3规范化培训形式好的培训形式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情景模拟演练病案讨论分析护理查房操作示范及多媒体教学等培训形式受到了新护士的欢迎。根据不同的培训内容,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才能提高新护士的学习兴趣,提高培训效率。
2.3.1病案讨论分析将平时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差错详细记录,每月进行业务学习和病案讨论,新入科护士依次发言。通过对案例的学习和分析讨论,加强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认识如何杜绝差错的发生。
2.3.2情景模拟演练情景模拟教学法通过模拟儿科门诊救护全过程,为新护士提供逼真实践场景的有效方法。在情景模拟中,新护士成为主要角色,分别扮演患者,家属,医生,护士四种角色进行模拟实训。带教老师对关键环节进行控制,评价新护士对病情判断准确性和操作水平,并提出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要求新护士自己解决,并针对每位新护士存在的问题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使可以使新护士更快更好的适应抢救工作的需要,考验突况时快速评估,合理安排优先顺序,准确判断,争分夺秒,为抢救赢得时间。儿科门诊多发病和常见病有:药物过敏性休克,输液反应,高热惊厥,肺水肿,空气栓塞,吸氧等。通过情景模拟演练,加深了印象,模拟环节设置问题调动了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将所学理论知识迅速转换为实际工作能力。
2.3.3多媒体教学随着我国护理工作层次结构逐渐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更需要多渠道,多途径的再教育形式。多媒体教学,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课件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在护士面前,结合图片、声音、文字,把抽象的理论变成生动的画面,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进一步提高了学习效率,活跃课堂气氛,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
3讨论
为了保证护理队伍是一只优秀的生力军,我们要认识自己的带教职责,对新入科护士要有责任心,有耐心,规范自己的行为,把护理伦理教育放在首位,注重自身修养,不断灌输人文关怀的理念。将课本知识应用于实践,“一帮一”带教或小组带教,实行双向考核,形成比、学、专、帮、带的良好氛围,才能让新入科护士调动程度性和主动性,迅速成长起来,在工作岗位上多付出,多学习,尽快掌握好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更快更好的适应儿科门诊室的工作,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来鸣,泮淑慧,杨明丽等.临床护理缺陷分析与危机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922-923.
[2]赵杰刚,陈士芳,李转珍等.临床护理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1,26(17):65-68.DOI:10.3870/hlxzz.2011.17.065.
[3]花蕾,侯淑肖,邵文利等.实习护生受临床护理教师影响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8,23(3):51-53.
[4]连丽虹.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急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1):171-172
[5]高爱煜,高祖海.新护士规范化培训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1.1191-93
快速护理论文篇5
【关键词】快速康复;直肠癌miles术;护理
近年来快速康复(fasttracksurgery,FTS)已经在欧美国家广泛应用,随着减轻围术期应激反应、疼痛控制等新理念的出现,传统外科正在经受着潜移默化的革新。FTS理念是指围术期采用各项有效措施,以减少手术病人的生理及心理创伤应激,使病人获得快速康复,尤其在结直肠癌、胃癌手术中已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快速康复外科和传统的手术比较有病人无需清洁灌肠,禁食水时间短并且较好地管理病人疼痛等优势。而对于行直肠癌miles术的病人,快速康复的应用无论是在病人的营养保障、心理干预及术后早期自我护理都具有明显效果。我院胃肠外科2012年11月至2013年1月应用快速康复理念对10例直肠癌miles术患者进行护理,效果较好,护理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0例患者,年龄27-65岁,平均49.2岁,60岁以上1例,50-60岁5例,45-49岁2例,25-40岁2例。经结直肠镜、直肠活检诊断为直肠癌。病人术前均无梗阻症状和远处转移。
1.2手术方法全麻下行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即miles术。切除范围包括乙状结肠远端肌群系膜、全部之长、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区域淋巴结、全脂肠系膜、肛提肌、坐骨直肠窝内脂肪、肛管于周围约5cm直径的皮肤、皮下组织及全部肛管括约肌,与左下腹行永久性结肠造口。
1.3结果10例手术顺利,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肠造口护理良好,病人均较好掌握造口居家护理知识。
2护理
2.1术前护理患者按FTS理念做好围术期心理护理,术前无需常规禁食、禁饮及肠道准备,采用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后早期进食及下床活动。患者术前不行清洁灌肠,服用番泻叶及今辰清等导泻剂,术前晚灌肠1-2次。午夜禁食,术前3h给少量多次葡萄糖液体,对不能确定手术时间的静脉补充葡萄糖。胃管不常规放置,如有需要术中麻醉后留置胃管、尿管。
2.2术后护理
2.2.1饮食护理待患者麻醉清醒后,生命体征平稳给予少量多次饮水。术后早期(约6小时)开始应用肠内全营养制剂,维持并修复肠粘膜屏障,改善病人营养状况。腹部听诊闻及肠鸣音即可开始进食。术后造口开放后进流质,1周后进软食,2周后进普食,提高饮食的质和量,即要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以豆制品、蛋、鱼等为最佳,另加菜汤、果汁等加强营养,尽快恢复体质。此外,饮食要定时,定量,食品调配要适当,选择易消化少渣食物,避免太稀或粗纤维太多的食物;酒类、辛辣类食物要适当控制;脂肪摄入不能过量;产气类食物要根据个体差异注意控制。还要注意饮食卫生,进食应有规律,防止腹泻、便秘等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
2.2.2早期活动病人麻醉清醒后鼓励病人在床上活动四肢,在护士的指导和看护下可取半卧位坐起,持续时间为10-15分钟。由于术后48h内采取镇痛泵持续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最大程度地减低了病人的痛感,因此于24h后拔除胃管和尿管就鼓励病人下床活动,可借助快速康复助步车行走,持续时间约为20-30分钟。
2.2.3心理康复指导肠造口虽是治疗疾病的措施,但患者往往很难接受,常会表现出悲观、失望、焦虑和不安的心理反应。因此,要主动关心和照顾患者,详细介绍同类患者治愈的病例,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增强治疗信心。由于实行了快速康复,病人禁食、水时间缩短,术前清洁灌肠减少,下床活动时间提前,患者心理上感觉安慰,紧张情绪明显减轻。
2.2.4肠造口护理由于实行了快速康复理念,病人减少了放置胃管、尿管的痛苦并且实行了有效的疼痛管理,24h后就开始指导病人进行造口自我护理,尽快帮助患者掌握造口居家护理知识。
2.2.4.1造口袋的使用我科使用的是康乐保造口袋,用袋前先用清水将周围皮肤洗净,待干,然后涂上皮肤保护膜保护皮肤,袋口贴放于造口处接盛粪便,袋尾用配套夹子封闭,袋内积有粪便时可打开尾端夹子倾倒,同时可配合使用灌洗壶冲洗,避免感染和消除异味。如使用的是其它造口袋产品,最好选用透明造口袋,可以观察造口局部情况和粪便性状。若患者肠内产气较多、气味较大,可选用带有除臭片的造口袋。
2.2.4.2肠造口观察正常肠造口颜色呈新鲜牛肉红色,表面光滑湿润。术后早期肠粘膜轻度水肿属正常现象,1周左右水肿消退。如肠造口出现暗红色或淡紫色提示粘膜缺血;若局部或全部肠管变黑,提示肠管缺血坏死。肠造口高度一般突出皮肤表面1-2cm,利用排泄物排入造口袋内。
3小结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是以病人为中心的具体体现,通过麻醉、围手术期护理的改革极大地减少了患者的不适,将FTS应用到直肠癌miles术患者,对于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营养支持、早期活动、心理干预、肠造口的护理、缩短住院日等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快速护理论文篇6
关键词: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盐冻机理,板底灌浆,预制拼装,快速修复
水泥混凝土路面在使用期间,不仅承受着数千万计的轮载作用,还经受着环境中温度、湿度等周期性变化的影响,最终导致各种损坏的出现。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交通荷载逐步向重型化发展,不仅交通量大幅增长,而且超载、超限现象日益严重,导致路面加速破坏,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养护任务日益艰巨。因此,加强养护与维修,延长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使用寿命,是公路养护部门面临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1盐冻破坏的影响
天津地处华北地区,冬季下雪后,为维持交通安全,通常在路面上洒盐融雪除冰,结果对水泥混凝土路面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盐冻破坏的主要形式是表面砂浆起壳、粉化、剥落或脱落,并随着盐水渗透深度增加,砂浆成粉酥化向混凝土内部发展,破坏坑穴最深可达10cm,使路面桥面的平整度彻底损失,无法保证行车安全,并有碍路容美观。在水泥混凝土所有耐久性破损问题中,盐冻破坏的速度是最快的,比普通冰冻破坏的速度快约10倍。刚刚建成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或表面结构物,只要在初次降雪时洒了除冰盐,表面砂浆就会开始剥落破损。免费论文。
研究盐冻破坏,有助于解决我市混凝土路面的盐冻耐久性,提高使用寿命,同时也是事关水泥路面在我市的推广和应用,因此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2灌浆稳板技术
通常情况下水泥混凝土路面在运营3~5年后,路基已基本完成固结沉降,产生了差异沉降脱空;同时,接缝填缝料开始老化、脱落,使接缝失去防水功能。在重交通作用下产生唧泥、脱空等病害,面板一旦脱空,板内的荷载应力就会急剧增加,经过少量的疲劳循环后,很快就发生断裂破坏。
为了减少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的脱空破坏,国内外的水泥路面养护规范都要求进行灌浆处理,并将灌浆技术作为断板前积极有效的预防性养护措施来对待。在我国,由于大多数水泥路面的养护管理单位对灌浆稳板技术不熟悉,关键技术并未掌握,加上目前非破损脱空检验技术上的困难,我国大多数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灌浆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脱空发现过迟,灌浆时机偏晚,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的残余疲劳寿命已经不多。其次是灌浆技术不过关,一些关键的技术指标即使在《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中也不明确,灌浆稳板效果较差。甚至有些水泥混凝土路面在灌浆后,并未使面板的疲劳寿命得到延长,反而加速了断裂破坏。
因此,必须对灌浆原材料、配合比、浆体与原基层的强度匹配关系、灌浆压力等关键工艺指标和灌浆质量进行深入的研究。
3断板快速修复技术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快速修复,是相对传统的修复材料和修复方法而言的。采用传统的修复方式,路面要经过长时间的养生才能开放交通,在一些繁忙的交通要道,这种修复方式已不能满足要求。必须采用快速修复材料和快速修复工艺进行养护。针对这种要求,可以采取两种方法进行试验,一是预制拼装形式的断板快速修复技术,即将板块的浇注、养护等工艺放置后场完成,现场吊装并进行接缝处理就能开放交通;二是采用特殊的材料在现场完成浇注、并进行短时间养护就能开放交通的快速修复方法,以满足12h内达到通车要求。
4新技术研究成果
4.1盐冻破坏机理
试验采用剥落量作为评定水泥混凝土抗盐冻性的技术指标。当30次冻融循环的剥落量大于1.0kg/m2时,就判定该混凝土已严重剥蚀破坏,为不合格;反之,则判定该混凝土的抗盐冻性为合格。
研究表明:水溶液结冰产生的膨胀率和膨胀压随着盐浓度的提高显著降低。但在完全饱水条件下,溶液结冰产生的膨胀压均非常高,例如水和4%NaCl溶液的结冰压分别高达40.3MPa和36.3MPa,即使是高浓度溶液,如10%NaCl溶液的结冰压也有25.8MPa,足以使高强混凝土解体破坏。根据溶液平衡结冰膨胀率、膨胀压和毛细管平衡饱水度的数据综合计算分析表明,2%~6%中低浓度盐溶液产生的结冰膨胀压(即破坏力)最大。
盐冻剥蚀最主要的原因是盐使混凝土内部平衡饱水度显著提高,且盐浓度愈高,饱水度愈大,这是除冰盐引起混凝土破坏的最主要原因。
对处于高盐或干湿频繁交替环境的混凝土,盐结晶产生的膨胀也是其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NaCl除冰盐一般无化学侵蚀问题,但CaCl2除冰盐在一定条件下可形成膨胀性的复盐。处于(10±5)℃的20%CaCl2溶液可形成新的水化产物:CaCl2·Ca(OH)2·H2O复盐(2.344,3.144)。这类复盐属膨胀性产物,加剧混凝土化学腐蚀破坏。
试验显示,除Na2SO4外,各种融雪剂、NaCl、CaCl2、尿素和海水均有不同程度的融冰雪效果。不论其化学成分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只要具有融冰雪功能,就会产生盐冻剥蚀破坏,融雪剂不可滥用。
掺引气剂和降低水灰比是提高混凝土抗盐冻性的最主要技术措施。建议在我市水泥混凝土的路桥施工时必须掺引气剂,按《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规定,含气量应控制在5.5%±0.5%的范围内,混凝土水灰比不大于0.40。
建议高抗盐冻性能混凝土尽可能使用Ⅰ型硅酸盐水泥或普硅水泥,禁止使用高掺量磨细石灰石的水泥。除硅灰外,应少掺或不掺矿渣和粉煤灰等各种掺合料。混凝土粗集料应选用碎石,不宜用卵石。当骨料在24h内的吸水率大于2%时,不宜选用。
试验表明:由于钢纤维的热传导性极好,对气泡结构有损伤,钢纤维混凝土的抗盐冻性能较差。在相同的含气量下,混凝土的抗盐冻性能随钢纤维掺量增加而降低。免费论文。
对于有抗盐冻性要求的混凝土结构,应尽可能采用自然养护。如果必须采用蒸养,则蒸养温度宜小于60℃,蒸养前预养静置时间大于10h。
非引气的传统快硬水泥和普硅水泥均不适合于作为盐冻破坏路面混凝土的修补材料。而新型超快硬高强磷酸盐水泥基材料具有非常高的抗盐冻性能,适用于修补因盐冻引起的道路破坏。
4.2板底灌浆技术
提出了板底压浆施工前路面检测的内容和方法,检测内容包括板底脱空的判定、板体使用状况调查、板缝弯沉检测、高程测量以及钻芯试验。其中,板底脱空的判定是调查的重点,主要通过外观判别法、弯沉检测法和探地雷达法进行综合判定。
从压浆效果、施工可控性、应用经济性等因素考虑,通过配合比优化实验,确定混凝土路面板底压浆浆液配比技术指标:灌浆液水灰比≤0.45、竖直管流动度≤140s、水平管流粘度系数应≤49×10-3Pa·s、灌浆液的泌水率应≤1.0%、灌浆液的膨胀率应≥3.0%的要求、根据强度匹配的试验,提出灌浆液的3d强度应满足≥10MPa。
提出了灌浆施工工艺要求,包括制浆、布孔、压浆、清洗、封孔、养生、灌缝、压浆配套处治措施及安全施工的具体要求。
提出了压浆后的评价指标,主要有填充性指标、弯沉检查指标、强度和膨胀性指标及耐久性指标。
填充性指标采用钻孔取芯进行检验,有条件的地方也可采用探地雷达进行论证。要求抽检5%的压浆板块,合格率应达到90%;弯沉检查:压浆处治7d后测量板缝弯沉,小于0.1mm的弯沉值比例应大于90%;在压浆施工过程中,每公里取现场施工浆液做抗压、泌水和膨胀3个指标的试验合格;耐久性指标:板底压浆一年之内,不发生唧泥现象,原有的路面板病害保持稳定不进一步发展。
4.3边角快速修复技术
选用道桥修复材料(超快硬修补水泥),快硬硫铝酸盐水泥及聚醋酸乙烯白乳胶,分析了5种不同配比混凝土的弯拉强度、劈裂强度和抗压强度,及新旧混凝土的粘结弯拉强度、粘结劈裂强度和粘结抗剪强度。研究了旧混凝土界面潮湿状态和界面洁净程度对粘结性能的影响。并结合路用特性,比较不同修复材料的耐磨性。
研究表明:道桥修复材和快硬硫铝酸盐水泥的早期强度都很高,且强度发展快。特别是道桥修复材,不仅快硬早强,而且粘结性能优异。
在快硬硫铝酸盐水泥中掺入适量的乳胶,除了可降低混凝土脆性、提高耐磨性外,混凝土本身的强度和粘结性能都相应降低,因此,应慎用各类有机材料,确实需要加入时,必须通过试验确定合理掺量。本次试验结果表明:综合考虑强度、粘结性能和耐磨性,乳胶掺量不宜超过10%。
界面的干湿及洁净状态对粘结性能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一般旧混凝土基体处于饱和态可提高粘结性能。旧混凝土界面干净时粘结抗剪强度可比界面不做任何处理的高出55%,粘结劈裂强度可高出15%。免费论文。
提出了适用于高等级公路和低等级公路边角修复的胶凝材料类型和工程配合比。
4.4预制拼装快速修复技术
从理论上分析了预制板弯拉强度和几何尺寸的确定方法,阐明了预制拼装修复技术的各道施工工艺,并对预制拼装和现浇修复的经济性进行比较。提出了预制拼装修复技术应用建议。研究表明:预制拼装修复技术是目前所有快速修复技术中用时最短、占用道路面积最小、对道路交通影响最小的一项实用技术。路面修复时间从面板拼装至重新开放交通不超过5h,是真正意义上的无阻碍交通快速修复方法。路面修复后能达到新建路面的使用功能。
综合考虑快速修复路面的使用性能和施工性能,预制拼装板的设计弯拉强度应不小于原路面结构的设计弯拉强度,且宜采用2.5m×2.0m的小板,面板配筋量以满足吊装要求即可。为提高接缝传荷能力,减少热变形破坏,预制板块厚度应与旧板厚度一致。
板间接缝采用碎石和环氧砂浆填塞,顶面用TST改性沥青粘结料密封,既可实现良好的荷载传递,又能防止雨水渗透破坏,使用效果优异。
预制拼装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修复成本小于现浇快通水泥混凝土路面,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养护修复工程中极具应用前景。
4.5现浇快速修复技术
可使用近几年研究开发的SBT-K10快速修补剂,掺加了该修补剂的混凝土初凝时间略大于1h,坍落度不小于3cm,能很好地满足施工要求。且具有早期强度发展快、后期强度不倒缩、脆性低的优点,混凝土在标准养护条件下12h抗折强度超过4.5MPa,抗折强度7d后基本稳定,抗压强度直至90d龄期仍能持续增长。快速修补混凝土在早期具有微膨胀特性,弥补了传统快速修补混凝土收缩大的缺点。
SBT-K10型快速修补剂具有良好的耐久性,用其配制的混凝土的抗渗、耐磨性能优于普通混凝土,28d碳化深度小于10mm;抗冻性能满足《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中严寒地区路面混凝土抗冻标号不宜小于F250的要求。
工程应用结果表明,SBT-K10型快速修补剂与水泥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用其修补路面可满足10h开放交通要求,真正实现了隔夜快通修复”的要求。
5结束语
通过对盐冻破坏机理的研究,提出高抗盐冻性水泥混凝土路面等的设计施工技术原则。这对大幅度提高我市水泥混凝土路面、桥面等结构物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降低维护费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确定灌浆原材料的技术要求;研究浆液配合比、可灌性;分析浆体强度发展规律及其与原基层的强度匹配关系;探索灌浆压力等关键工艺指标和灌浆质量的关系等是灌浆稳板研究的主要内容。灌浆稳板是水泥混凝土路面预防性养护中的关键技术。是保持水泥路面结构完好、保证交通畅通、降低养护费用的必备养护技术之一。
采用快硬材料进行修复,重在研究和挖掘。但特种快硬水泥材料在全国范围内产地、产量有限,不易购买,目前尚未大量普及应用,且价格昂贵,修复成本较高,因此仅能用于少量的应急修复工程。从施工性能及经济性来看,预制拼装是水泥路面快速修复的发展趋势。
加强对盐冻破坏修复方法、板底灌浆技术、预制拼装及现浇快速修复等养护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将为我市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水平的提高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