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起点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范文

农村消费市场(收集3篇)

来源: 时间:2025-07-24 手机浏览

农村消费市场范文篇1

Abstract:since1998,ourcountryinsistedthatexpandsthedomesticdemandpolicy,developsthedomesticmarketpositively,thestimulationdomesticconsumptiondemand,hasmadetheverytangibleprogress.However,lookingfromthemiddleimpoverishedmountainousareacountrysideconsumermarket,thedemandstillobviouslyinsufficient,marketdevelopmentasthenia.Middleactivationimpoverishedmountainousareacountrysideconsumerdemand,develops,middlethepromotionregardingtheimplementationmiddletheeconomytohavetheimportantmeaning.

关键词:消费水平消费环境观念

Keywords:Consumptionlevel,expenseenvironment,idea

作者简介:邢红星,出生于69年8月2日,性别,男籍贯:山西洪洞县城内工作单位:山西省洪洞县委党校职务:教师,职称:讲师,

一、中部贫困山区农村消费市场的现状

(一)消费整体水平低

中部贫困山区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纵向比较有较大的提高,但相对于东部地区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总体上还处于低水平阶段;而同期城镇居民的人均生活费支出是农村居民消费性支出的3.53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大体上相当于1995年城镇居民的水平,城镇与贫困山区消费水平相差大约10至15年。尤其是东部之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差距大。2004年,东、中部之间农村居民平均生活消费支出之比为2.13:1。

(二)消费环境较差

中部山区农村消费环境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商业网点少。“买大件到城里,油盐酱醋找个体,日用百货赶大集”是山区农村市场的显著特点。有的农民到中心镇赶集要走几十里山路,村社的便民商店少,物品不全。二是基础建设落后。中部农村地区山高坡陡,交通闭塞,土地贫乏,没有任何时候资源。生活消费性基础设施的改善缓慢,突出表现在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供水、供电、电视信号接转等问题没有很好解决等,一定程度特约了农民对家用电器、农用机械、信息商品的追求。特别是由于交通不便,一方面使农副产品运不出,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又加大了工业品的运输成本,提高了农村市场工业品的价格水平,使得农村市场运行不畅,效率低下。三是市场管理落后。由于山区农村市场分散、边远,执法力度较弱,监管难以到位,在交易过程中往往缺乏公开、公正、公平的准则规范,导致市场秩序混乱。一些不法分子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扰乱市场,骗农坑农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假家药、假种子、假化肥大量充斥农村消费市场;压级压价、强买强卖、欺行霸市等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屡见不鲜,大大影响了农村市场的发育水平。

二、影响中部贫困山区农村消费市场的原因

因受“量入为出”,“勤俭节约”传统观念影响,“经济、实用”是中部贫困山区农民消费的主要特征,积累重于消费的观念在山区农村仍占主导。表现在:一是农民吃、穿、用、住、行等方面一般舍不得消费或花钱进行物质享受,其购买对象以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为主;在生活消费中,购买的消费品多半追求的是实用、价格适当、质量稳定耐用,以低档为主,而对美观、舒适、艺术性等要求相对较低。二是由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理性消费明显不足,不良消费现象突出。这一点在婚丧嫁娶的互相攀比、大操大办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三是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农民在教育、养老、住房、医疗等方面的预期消费支出压力比城镇居民大,促使农民解决温饱后的一个较普遍的选择。

三、解决中部贫困山区农村消费市场的对策

中部贫困山区农村消费市场能否激活关键在于实施中部开发相结合,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基础每件,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

(一)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

中部山区增加农民收入,一要围绕中部开发战略,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如结合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工程建设等项目,发展特色农村小城镇建设,重振乡镇企业,增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增强小城镇的辐射带动力。三要加速劳务输出,千方百计市场增加农民的非农业收入。四要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一方面中央和省(市)级应加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向中部贫困地区农村重点倾斜,保证农村教育、医疗和基层政权运转的必要开支;另一方面加强对农村旧房改造、饮用水工程等,农民生产生活中数额较大的投资消费行为要简化手续,放宽政策,减少各项收费,鼓励农民消费。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费环境

一是结合中部开发,国家应加大对中部贫困山区基础设施投入,下大力气多方面筹集资金,解决好供电、通水、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问题;要加速农网改造工程,提高运营质量,降低农村电价;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增强广播电视和电信的覆盖率,畅通市场信息,为更多机电产品进入山区家庭创造条件。二是加快山区农村市场建设,延伸商品销售农副产品、生产资料和日用工业品市场,鼓励企业在农村设置代销点、开便民店或通过连锁经营、制、配送等方式,向农民提供物美价廉新商品;同时引导农民直接进入流通领域,搞活商品流通。三是规范农村市场,整顿市场秩序。要加大对城乡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让货真价实商品占领农村市场,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和消费热情。要杜绝乱收费、乱罚款,打击欺行霸市、地区封锁等,确保农民和利益不受侵犯。四是加强售后服务,提高面向农民的服务质量。要针对农民的消费心理和需求,改进营销策略,以薄利多销的方式让利于民,发展自己;要解决好耐用消费品售后维修等方面的配套服务问题,在销售产品的同时服务也向农村延伸。

(二)转变消费观念购买力

贫困山区农民较低的收入水平,决定了他们在消费行为上要精打细算,讲究经济实惠,注重数量,忽视质量。根据农民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的这个特点,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引导转变;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引导,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消费氛围,自觉抵制封建迷信、、婚丧事大操大办等不良消费习惯。

农村消费市场范文篇2

关键词:农村家电;消费市场;探讨

前言

2007年中国GDP增长11.4%,其中消费、投资、出口的拉动分别占4.4%、4.3%、2.7%,表明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正在加大。但在农村由于消费不协调,消费水平低等特点。从而使得农村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率贡献份额下降,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一、制约农村家电消费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决定消费支出的最重要因素。近年来,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呈现出两个明显特征:一是总体水平偏低,二是内部收入差距拉大,直接制约了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张。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由1985年的1.86倍,扩大到1990年的2.2倍、2001年的2.89倍、2003年的3.23倍。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是3255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0493元,绝对差距是7283元,相对差距是1∶3.22,城乡差距较改革之初增长了66%。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尽管农民收入同比增长,但占全社会居民总收入的比重仍在下降,农村市场消费能力明显偏弱。

2.农村家电消费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也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消费

目前,中国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商品供应体系还不完善,很多地方和企业在工业消费品的设计、生产、供应上,多是面向城市需求,而适合农村消费市场特点的家电产品开发严重滞后,有效供给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家电消费市场市场的发展。况且在工业消费品生产领域,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较为普遍,现在市场大部分的商品都是针对城市消费市场,而适合农村特点的家电产品不多,从而影响整个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发展。

3.农村家电消费环境较差,影响了农民的消费积极性

农村消费环境的落后是制约农民消费需求实现的重要因素。目前,由于中国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影响着农民消费的实现,限制了农民消费的更快增长。农村基础设施落后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农村市场网点少,购物环境差,商品的品种和款式也单调,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限制了购物选择面。

其次是缺水缺电,严重制约了家用电器的普及。绝大部分农村的生产、生活消费基础设施无论在数量、布局、规模方面,还是在档次、质量、科技含量等方面,与城市相比,差距悬殊。一些地区供水、用电、道路、电视信号接转站等基本问题仍未解决好,家用电器等商品的普及严重受到限制,甚至出现了“买回的冰箱变成了碗橱、洗衣机变成米缸”的笑话。目前,全国自来水受益村只有4381个,普及程度仍较低。农村形容说:“电动洗衣机,人工上下水”;很多省份虽然消除了无电村,但是供电时间限制、电压不稳等问题也一直影响着电器商品进入农户;电讯基础设施因农村资金短缺、点多面广、铺设线路投资太大,一时难以满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基础设施使用费用远高于城市。据一份关于农村电价情况的调查报告:除了山西每度电在0.40元左右外,相当一部分省、市、自治区为0.60元~0.80元,高的达到2元~3元,远高于城市0.42元的平均电价水平,农民购头家电买得起用不起现象较为普遍。另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对住户的调查反映:农村电话费偏高,也是制约电话使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再次是交通不畅,制约了农村商品的流通。由于交通不便,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运不出去,不能及时换回货币影响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工业品不能顺利运过来,加大了工业品成本、抬高了价格,严重制约了农民消费需求的实现。

二、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对策及建议

(一)政策支持

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消费市场的环境

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处于升级价段,以“老三大件”为主要耐用消费对象的时代已经结束,而以彩电、冰箱、收录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和农业作业器械、运输机械为主要消费对象的新的消费热点正在形成。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农业投入不足,供电、供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已不能适应当今农村经济和农村市场发展的需要。因此,促进农村家电需求的增长,当务之急是要完善同消费配套的基础设施。其中关键问题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满足消费需求的效率和效果,是阻碍农村家电消费市场的最大的非制度性因素。鉴于此,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农村的基础设和科技的投入,确保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以保证农村水、电、交通、通信、医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基本到位。而农村地区电网、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不仅方便了农村居民的出行及信息流通,更重要的是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水果蔬菜的流通、水产养殖业以及非农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业等的发展作用更为突出,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对电话、电视、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据有关专家测算,电价下降40%,并提高信号接收质量,每百户彩电拥有量将新增11.5台。如果实现村村通自来水,洗衣机每百户拥有量将新增22.6台。

(二)组织支持

1.政府的支持

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现阶段农村融资渠道有限,正规金融缺位,资金市场运作极不规范。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乃当务之急。农村要探索建立一个由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等多样化金融机构组成的、具有相互竞争、内部互补的农村金融体系。同时要探索建立农民贷款担保体系,分散农民贷款风险,健全融资渠道,进而启动农民长期抑制的消费需求。比如,农民的住房消费、家庭耐用消费品消费、教育消费等。

其次要加强对农业的金融支持,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持,在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农业银行农村网点的撤并,管理权限上收;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的农业发展银行只承担粮、棉、油收储贷款业务,不与农民个人发生信贷业务,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无暇顾及;农村信用社自身难以满足农民的借贷需求,这种金融供给抑制,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于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服务战略应进行调整,特别是对农村信用社体制的改革,发挥其支农主力军作用。通过农村信用社来推行小额信贷以满足农民的借贷需求。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新的特殊的信贷方式,专门为具有一定潜在偿债能力的收入较低的农民提供信贷服务,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增加收入。

农村消费市场范文篇3

【关键词】农村消费市场;制约因素;发展措施

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已经从传统的以供给决定需求的阶段转变为需求决定供给的阶段,尤其是当全球经济处于低迷时期,国内的需求更是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健康运行。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快速增加,隐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对于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消费市场发展不完全,农村的消费没有完全释放出来。因此,发掘农村的消费潜力,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对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消费市场的特征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在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采取了以城市和工业为中心的发展策略,从而形成“城市分割”的二元格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与高度发展的城市相比,农村仍然保留了很多传统的特征,从而使得农村消费市场有自己的特征。这些特征不仅制约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和转型,而且也是制定公共政策,促进农村快速发展的依据。

1、农村消费细碎而分散

由于自然环境、经济模式和历史文化等原因,使得我国农村居民分散在广阔的土地上,以自然村、湾、屯等小型聚落的方式存在。在历史的深化过程中,不同规模的集市,充当着乡村社会的物流中心。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尽管农村的面貌有很大的改变,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农村的聚落依然众多而分散,没有也不可能形成像大城市一样的人口集中的社区,商品必须分割成无数的细小份额,导致农村消费市场数量极其众多,而且规模非常小,难以建立起集中的大型消费市场。

2、农村消费市场层次性强

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国经济发展非常不均衡,既存在城乡之间的差别,又存在区域之间的悬殊。这种不平衡,反映在农村消费市场上具体表现为:首先,农村消费潮流跟随而落后于城市。据相关专家计算,我国农村消费市场与城市消费市场存在十年的差距,一种商品在市场流行十年后才会成为农村的主力商品,商品潮流从城市缓慢转向农村。其次,因为特殊的经济发展政策和地理环境,我国经济发展显示出由东到西的渐次发展势态,农村消费市场自然也显示出相同的趋势。再次,农户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而且生产决定消费。因此,在消费时,他们将生产需求放在第一位,首先选择化肥、农药、种子、农用机具等;在消费需求时,物质性消费先于精神性消费,在保障基本的生活物品,如粮食、油、盐、衣物、电器以及建房后,才考虑精神消费。另外,我国农村消费市场还受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各地的消费观念、消费传统也有很大的差异。

3、农村消费市场季节性突出

我国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可支配资金来源的形式和方式。正因为这种日趋多元的经济结构,农村消费市场的季节变动性更加鲜明。首先,不同产品有明显的淡旺季之分。春夏季是作物的生产期,家庭的消费都是围绕着生产展开,生产性消费挤占其他消费;在秋、冬季农作物已经收获,农村的婚嫁也比较多,这时农户有能力和精力去购买消费品,如添置家具、衣物、送礼、办酒席等。其次,春节集中了农村大部分消费。之所以如此,除了农村一直重视“过年”、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等因素之外,最根本的就是外出务工劳动力绝大部分都会返乡过年,他们带回来大量的现金,加上亲人团聚,使农村春节消费市场导致火爆,消费量占全年很大部分。再次,农村消费市场的季节性还表现为由于政策因素或者社会风气导致的潮流性消费,如家电下乡导致电器大量消费、建房潮等。

二、制约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因素

1、农民收入低制约消费能力

尽管自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取消农业税,国家实行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后,农业快速发展,农民的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并不断增加。据统计,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19.01元,比2005年增长81.8%,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9%。其中,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9%。但是,近年来,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增长持续放缓。而且,相比于城镇居民201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9109元,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依然非常大。农民绝对收入低下,城乡发展不均衡,严重抑制了农民的需求,降低了农村的消费能力。

2、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抑制消费意愿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以城市为中心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没有被纳入保障之中,由此形成社会保障的“城乡二元结构”。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国家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建立了如“新农合”、农村养老保障等制度。但总体而言,我国农村的养老、医疗、子女入学、住房等问题仍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农民只能不断压缩消费、增加储蓄,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由于对未来预期支出不确定,大大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心理障碍,普遍存在不愿消费、不敢消费的防守心态,从而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影响农村消费市场的拓展。

3、农村市场体系不成熟限制消费行为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绝大部分农村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阶段,特别是在时期,农村交易被限制在最低范围内,市场体系极不发达。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的集贸建设和商品流通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农村市场体系仍然存在发展阶段,非常不成熟。具体表现为:首先,农村商品流通组织方式落后,目前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主要依靠夫妻店、杂食店等组织方式,大型的连锁经营超市建设刚刚起步。其次,农村市场交易方式落后,我国农村绝大部分消费交易仍采取传统的货、款当面两清的面对面的交易方式,而现代化的电子交易、跨期交易还没有被采用。再次,缺乏有效的市场服务,现代化的商品售后服务、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制度缺乏,使农民对购买商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顾虑重重,消费热情受到抑制。

4、农村消费公共服务不足影响消费意识

市场经济需要政府为其提供支持和保障,特别是对于农村这样的市场发育度低、农民消费保守的情况下,政府的公共服务更是必不可少。我国当前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所致。首先,信借贷服务不健全。目前,农村的信用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农民很难从正规渠道借到款,而且信贷政策“重生产,轻消费”,生产挤消费现象十分普遍,农村消费始终处于紧缩状态。其次,政府市场管理不到位,由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作为,农村市场秩序较为混乱,假冒伪劣商品在占有很大的比重,以至于有人称农村市场为“假货市场”和“假货集散地”。再次,消费者权益保障不够,基层工商执法人员少,监管区域大,导致农村消费维权工作容易出现大量的盲区。农村消费市场的公共服务不足,使农村居民消费意识保守,因害怕权益受到侵害抑制需求。

三、促进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措施

在整个世界经济仍未走出低迷状况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高全社会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发展农村消费市场,激活农民的需求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为此,应该针对农村消费市场的特征,努力消除制约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因素,利用有效的公共政策,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和升级。

1、提高农民收入以增加农村购买力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增加农村的购买力当务之急是要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使农民有钱花。从当前农村的情况来看,应该从以下方面来提高农民的收入:首先,大力支持农业的发展,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依靠“科技兴农”的战略,通过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提高农业投资回报率和整体素质、效益以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完善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农民补贴的力度,通过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多种经营,拓展农民收入来源的渠道。再次,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权益,增加农村“打工经济”的收入。最后,对贫困地区、农户持续帮扶,通过扶贫开发政策,促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以拉动其消费需求。

2、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增加消费意愿

农村保障制度能够有效的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让农民放心消费。要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必须将农民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在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具体而言,首先,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制定适合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障办法;其次,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力度,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再次,完善“新农合”医疗保障制度,使农民不担心看不起病、因病致贫,从而促进消费需求。除此之外,还必须完善农村的求助、优抚制度,解决农村特殊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保证他们的基本消费权益。

3、完善农村消费制度确保消费权益

实践证明,完善的消费制度能够消除消费者的顾虑,提高市场的需求,挖掘消费潜力。我国农村消费制度已经不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下大力气建立和健全。首先,要完善农村消费信贷服务体系,国家应该支持各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在农村开展消费信贷服务,降低信贷歧视和限制;其次,拓展消费财政补贴措施,将“家电下乡”等政策的成功经验应用到其它大件消费品上,通过给农民实惠,拉动农村消费需求;再次,强化市场监管机制,把农村市场监管工作纳入到整个监控体系中来,工商、商务、质监、药监等部门要强化监督职能,强化对农村市场的监管力度,坚决打击不法行为,规范市场秩序;最后,健全消费者维权制度,通过制度建设和举办活动,切实保证消费者权益,杜绝假冒伪劣商品侵害消费者权益。

参考文献

[1]张俊峰.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现状与营销策略.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2]刘广明.农村消费市场开拓的金融支持探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6).

[3]余红军.农村消费市场疲软的原因分析及路径选择――基于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中国商贸,2010(25).

[4]俞玮.促进农村消费市场释放潜力.中国金融,2010(22).

[5]高志敏.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现状、影响因素与对策思考.商业时代,2010(24).

[6]唐正荣.试析农村市场的消费特征及促销策略.调研世界,2010(6).

[7]梁达.关注新形势下的农村市场与农民消费.中国财政,2009(7).

[8]吴孔凡.宏观调控一年来农村消费市场的变化及政策取向.中国财政,2009(23).

[9]徐炳强.论当前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基于扩大内需的角度考虑.中国商贸,20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