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起点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范文

水稻栽培技术与管理(6篇)

来源: 时间:2025-07-26 手机浏览

水稻栽培技术与管理篇1

因此,精确栽培技术更有利于水稻获得高产。

关键词:精确栽培模式;水稻;干物质;产量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533129

我国是全球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以稻米作为主食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0%以上[1]。黑龙江是我国重要的粳稻主产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2016年水稻种植面积在400万hm2以上,约占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的13.3%,获得较高的产量对于保障我国口粮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水稻精确定量栽培[2-4]理论为指导,以“精苗稳前、控蘖优中、大穗强后”超高产技术为核心,通过壮秧培育精确化、栽插规格精确化、施肥与水分管理精确化等方面的优化集成,创立适宜黑龙江省水稻高产超高产的精确栽培新模式。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6年4―10月份在方正县方正水稻研究院(N4532′,E12813′,海拔400m)试验基地进行,该区域属东北寒地稻作区,为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日照时数超过4400h。年均气温2.6℃,年均降水量516mm。

1.2试验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为龙稻18,属于粳型常规水稻品种。

1.3试验设计

试验设2个处理,分别为:常规栽培模式。作为对照,按当地高产田进行施肥和水分等管理。施纯氮180kg/hm2,氮肥以基肥:返青肥:分蘖肥=5:3:2施入,P2O570kg/hm2和K2O50kg/hm2做基肥一次性施用;水分管理:前期灌水较深,中期排水晒田,之后再灌水,完熟初期开始排水;精确栽培模式。通过培育壮秧,精确施肥,节水灌溉等集成的优化技术。氮肥精确施肥(参数以目标产量每100kg需氮量为1.8kg,肥料当季利用率为40%,土壤当季供氮量按7.2kg/667m2计算。目标产量按650kg/667m2计算,施纯氮168kg/hm2),氮肥以基肥:分蘖肥:穗肥=5:3:2施入,分蘖肥于返青后施用,穗肥在倒2叶施用,P2O570kg/hm2和K2O50kg/hm2做基肥一次性施用;水分管理:前期浅水灌溉,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3~5d排水晒田,之后灌3~5cm的活水,进行干湿交替灌溉,完熟初期开始排水。小区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小区面积为300m2。于5月18日插秧,每穴栽插3~4株,株行距为30cm×13.3cm。田间日常管理措施与当地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相一致。

1.4测试项目及方法

在分蘖期、拔节期、齐穗期和成熟期,每个小区取地上部具有代表性的水稻植株样5穴并将其分为叶、茎鞘和穗3部分。所有样品先放于105℃烘箱杀青0.5h,然后在80℃下烘干至恒重,并称重。在收获期,每个小区取1m2样品,用于实际产量的测定;将移栽后各小区标记好的10穴水稻进行考种,用于测定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

1.5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采用MicrosoftExcel2003绘制相关图表,并用SPSS17.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最小显著极差法(LSD)进行方差检验。

2结果分析与讨论

2.1结果与分析

2.1.1不同栽培模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由表1可知,精确栽培模式处理较常规栽培模式处理的产量增加9.1%,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2.1.2不同栽培模式对水稻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由图1可以看出,在分蘖期和拔节期,2个模式之间的茎干重、叶干重和总干物质重无显著性差异;在齐穗期,精确栽培模式的总干物质较常规栽培模式显著提高14.2%,而茎干重、叶干重和穗干重分别较常规栽培模式明显提高14.1%、11.8%和17.7%;在成熟期,精确栽培模式处理的叶干重显著高于常规栽培模式处理,增幅达19.9%,而茎干重、穗干重和总干物质重均略微有所提高,分别为6.2%、2.6%和5.5%。

图1不同栽培模式对水稻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2.1.3不同栽培模式对水稻产量构成的影响

表2显示的是不同栽培模式对水稻产量构成的影响。与常规栽培模式相比,精确栽培模式的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分别增加2.7%、5.4%和4.7%,且结实率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2.2讨论与结论

2.2.1讨论

从本试验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精确栽培模式的水稻产量显著增加,这与叶丹杰等[2]的研究结果一致。水稻精确定量栽培要重点把握4大关键技术,即:壮秧、密度、施肥和水分管理。按照当地插秧时间的要求以及秧龄的适宜天数,在适宜的播期范围内对具体播种日期在大棚内进行科学安排,以期培育壮秧。根据黑龙江省近年来水稻的种植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的栽插密度以30cm×13.3cm为宜,每穴3~5苗为宜。氮肥施用总量的科学定量需要从水稻的需肥规律、土壤供肥规律和肥料利用效率等3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5]。本试验通过目标产量和氮肥精确施肥计算得出的氮肥用量较常规栽培模式低12kg/hm2,且目标产量与实际产量相接近,大大地提高了氮肥的利用效率。从本研究的2种水分管理发现,精确栽培模式的水分管理能够节约灌水,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可作为水稻生产中有效的水分管理方式。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适应性广,但栽培理论系统性强,要结合当地的气候资源、水稻生产等特点,将其本土化,变得简单、实用,容易操作,应用于水稻生产实践,服务于农民。

2.2.2结论

水稻精确栽培模式的产量显著增加,主要是由于结实率的显著提高,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此外,精确栽培模式在关键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均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梁健,李军,李晓峰,等.淮北地区水稻品种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及氮素吸收利用特性[J].作物学报,2016(08):1188-1200.

[2]~丹杰,陈少婷,胡学应,等.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增产效果与经济效益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0(03):34-35.

[3]凌启鸿,张洪程,丁艳锋,等.水稻高产精确定量栽培[J].北方水稻,2007(02):1-9.

[4]凌启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理论与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水稻栽培技术与管理篇2

摘要介绍了不同稻作方式的特点,通过对其生育期、经济性状、效益、成本的比较,并考虑当前农村的劳动实际,提出了“发展机插稻、提高直播稻、扩大麦套稻、稳定抛秧稻”的未来水稻生产的思路。

关键词水稻耕作方式;特点;种植表现;发展思路

近几年,因周边以及劳动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农村迫切需要一批既有利于水稻高产、稳产、优产,而又能够大幅度地省力、省工、节本的轻简栽培技术[1-4]。当前楚州区的稻作方式越来越向多样化发展,其主要有手栽稻、机插稻和直播稻3种。其中,常规手栽稻面积约1万hm2,机插稻面积约1万hm2,直播稻面积约4.67万hm2,分别占全区水稻总面积的15%、15%和70%。从这些年稻作发展趋势来看,直播稻发展进度最快,从2004年的0.33万hm2发展到2009年的4.67万hm2,已成为楚州区水稻生产主要的种植方式;手栽稻和机插稻发展缓慢或者呈下降趋势。

1不同稻作方式的特点

1.1手栽稻

手栽稻与肥床旱育秧配套后,与传统的湿润育秧相比,具有省秧池、省水、省种、省工、节本的优点,表现出对条纹叶枯病较好的抗性,特别是通过生化制剂的配套应用,使该项技术更简便,操作更简单,秧苗素质更好,秧龄弹性较大。栽后秧苗爆发力强,分蘖快。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较多,出现了移栽劳动力不足的情况,因移栽工作量大,导致移栽时基本苗得不到保证而直接影响到每公顷穗数,从而影响到产量和效益。

1.2机插稻

机插稻具有省工节本、通过建立机插秧协会等形成产业化、可推进规模化种植等优点。但生产上对大田的整田质量要求较高,机手操作不当易出现断垄缺株等现象;同时由于行距较大,影响足穗,部分迟插的田块产量得不到保证,特别是6月22日以后机插的一般在7500kg/hm2左右。

1.3麦套稻

麦套稻具有秸秆还田、免耕不育秧、环保、省工节本的优点。生产上必须过好四关,一是全苗匀苗关,二是杂草关,三是杂稻关,四是倒伏关。

1.4抛秧稻

抛秧稻具有省工节本、操作方便、产量稳定、可推进规模化种植等优点。生产上抛秧时对田面整地质量要求较高,特别是抛植后如遇大雨易造成漂秧。同时田间杂草必须防除到位。

1.5直播稻

直播稻具有操作简便、不需秧池、省工节本、稳产高效的优点。同时避开了1代灰飞虱的盛期,减轻了条纹叶枯病的危害。生产上必须注意的问题有:一是草害较重;二是后期群体过大易倒伏;三是后期如遇低温,不能安全齐穗。

2种植表现

2.1生育期分析

对同一品种(徐稻3号)不同稻作方式的生育期进行了系统跟踪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稻作方式对同一品种生育期的影响很大。徐稻3号不同稻作方式的全生育期变化,从麦套稻的157d减少到直播稻的129d,减少了28d;徐稻3号的总叶片数从手栽稻的17叶减少到机插稻、抛秧稻、麦套稻的16叶,直播稻总叶片数最少,只有15叶。全生育期的缩短主要减少在拔节前。直播稻比手栽稻全生育期减少24d。其中,播种至拔节天数减少13d,占总减少天数的54%;拔节至抽穗天数减少5d,占21%;抽穗至成熟天数减少6d,占25%。因此,全生育期差异主要表现在营养生长期的缩短。

2.2经济性状分析

实收产量以机插稻最高,平均产量为9000kg/hm2;其次为手裁稻,平均产量8850kg/hm2;第3位是抛秧稻,平均产量为8700kg/hm2;第4位是麦套稻,产量为8400kg/hm2;直播稻单产最低,平均产量为8250kg/hm2。单位穗数以直播稻最高,平均穗数达388.5万穗/hm2;机插稻、抛秧和麦套稻穗数都在360万穗/hm2左右;手栽稻穗数最低,平均穗数为322.5万穗/hm2。每穗总粒数最高的为手栽稻,每穗总粒数为121粒;机插秧和抛秧比手栽稻少5~6粒;麦套稻和直播稻比手栽稻少10~12粒。结实率以手栽稻最高,为92%;其次为机插稻和麦套稻,比手栽稻少2%~3%;抛秧和直播稻最低,平均为85%~86%,比手栽稻低6%~7%。千粒重最高的是手插稻,平均为27.5g;其次为机插秧,为27.3g;最低的是直播稻,为25.5g。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手栽稻的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居首位,而穗数最少,原因是移栽时移栽质量未得到保证,移栽密度较小。

2.3效益分析

从种植效益看,效益最好的为机插稻,纯效益为6465元/hm2,比手栽稻高1155元/hm2;其次为直播稻,纯效益为6090元/hm2,比手栽稻高780元/hm2;第3位是麦套稻,纯效益为5880元/hm2,比手栽稻高570元/hm2;第4位是抛秧稻,纯效益为5865元/hm2,比手栽稻高555元/hm2;手栽稻最低,纯效益为5310元/hm2。

2.4成本分析

由于稻作方式的不同(特别是直播稻、麦套稻减少了育秧程序中的秧田管理成本和移栽、抛栽工序),各种稻作方式的成本差异较大。总成本最高的为手栽稻,平均达8850元/hm2,其次为抛秧稻、机插稻和麦套稻,最低的为直播稻,平均为7110元/hm2。分析手栽稻的成本,成本高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秧田育秧管理成本高,手栽稻和种子成本最低,但秧田管理成本较高,秧田管理成本比直播稻高420元/hm2;二是大田移栽成本高,大田移栽成本高达1530元/hm2,比机插稻高855元/hm2。

3发展思路

3.1发展机插稻

机插稻是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有机结合的产物,是减少农业劳动力、扩大种植规模、提高种稻效益的有效稻作模式,是未来水稻发展的方向。当前需做的工作主要是发展机插秧协会组织,完善机插秧配套栽培技术,尤其对如何保证机插秧的质量和时间,攻足穗数等环节上做好研究,确保这项技术健康稳定发展。

3.2提高直播稻

这项稻作方式2004年开始小面积应用,现正逐步向淮安市楚州区扩大,已成为利用面积最大的一种轻简稻作方式。目前这种稻作方式在全省面积也在逐步扩大,农业专家在全省各地举办多期技术培训。因此,楚州区应加大技术力量,对目前群众自发进行的栽培管理措施进行研究,结合现有先进的水稻栽培技术,进行组装配套,提高直播稻的栽培管理技术水平。

3.3扩大麦套稻

麦套稻不育秧、不耕田整地、不栽秧,秸秆还田,解决了麦秸焚烧难题,培肥了地力、改良了土壤,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栽培管理措施研究深入,较好地解决了全苗、匀苗、杂草稻、倒伏等问题,是淮安市重点推广的水稻轻简稻作方式。在前两年示范推广的基础上,建议加大培训、宣传和推广力度,扩大其应用面积。

3.4稳定抛秧稻

抛秧稻具有明显的省力、省工、高产、高效、操作简便的优点,受到农民的欢迎,淮安市楚州区应用范围主要集中在渠北片的席桥、季桥、钦工等3个乡镇。这些地区的群众已熟练掌握该项技术,所以应用面积一直比较稳定。

4参考文献

[1]陈洪礼,蔡建华,田文科.不同轻型稻作方式技术经济分析与应用前景评价[J].耕作与栽培,2007(4):25-26.

[2]杨进,罗文秋.水稻免耕旱育抛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5(4):25-26.

水稻栽培技术与管理篇3

关键词水稻;直播;高产;栽培技术;安徽宣城;宣州区

中图分类号S511.0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3)17-0042-01

水稻直播工序简便,用工省,便于机械化播种。水稻直播栽培技术农民易于掌握。近年来,宣州区大力推广直播稻一播全苗、化学除草、抗倒栽培等农业技术措施,在早稻和一季稻栽培上得到了普及。

直播稻在栽培上必须根据其群体大、个体小等生育特点,防止其前期滋生杂草、中期群体过大、后期易倒伏的特点,栽培过程中实行控制群体、促进个体、增加积累的栽培方式。水稻直播是一项简便、高效的栽培模式。生产实践中要根据水稻直播栽培的特点,整田时精耕细作,平整地块,掌握好播种时期,一播全苗,浅水湿润灌溉,培育壮苗,氮、磷、钾肥合理使用,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防止后期倒伏,综合防除杂草,搞好病虫害统防统治是水稻直播获得高产的关键措施。

根据多年来宣州区水稻直播生产实践,现将宣城市宣州区水稻直播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精耕细作,平整地块

全苗是水稻直播夺取高产的基础[1]。水稻直接播种的是催芽的稻谷,因此对整地要求比较严格,需要做到田平、泥溶。首先要精细整田;其次是在田块内以2.5~3.0m按“川”字形和田块四周开好排水沟,同时达到药物化除不伤稻芽的要求[2]。

2适期播种,一播全苗

适期播种是保证全苗和安全齐穗的关键措施[3]。选择适合宣州区的高产优质品种,早籼稻在常年旬平均气温稳定12℃以上即可播种,宣州区4月上旬,抓住冷尾暖头抢晴播种。播种前做好种子处理,播种量一季常规粳稻为60~75kg/hm2,早籼稻为90kg/hm2。播种方法有撒播、条播、点播等方式,播后轻蹋谷入泥,视天气情况上浅水护芽或保持畦面湿润状态。播种时,要避开大风大雨天气,千万不可仓促播种[4]。

3科学肥水管理

播种后至三叶期的肥水管理是保证全苗的关键。基肥宜采用全层施肥法,即结合稻田翻耕,将50%~60%的氮肥、100%的磷肥、50%的钾肥在耙田时一次性施入。苗期追肥要及早施用,四叶期前后进行追肥。中稻、单季稻和后期缺肥的早稻在拔节、抽穗期要适量追肥[5]。控制氮肥用量,特别是后期追肥要根据苗情长势适量施用氮肥,增加钾肥用量,能够起到很好的防止倒伏效果。对浸种催芽的稻谷,播种后应保持田面湿润。早稻见芽后,如遇寒潮,宜灌浅水层保温护芽,至幼苗1叶1心时应结合早施“断奶肥”灌水[6]。

应采用浅水灌溉、分次烤田的方法。早期应进行浅水勤灌,在分蘖期至幼穗分化前进行排水晒田,烤田宜分次轻晒。分蘖期以浅水分蘖为主,待总茎蘖数达到计划有效穗数的80%时,及时排水搁田,并多次轻搁,一般搁到田土不陷脚为止。孕穗至抽穗期间歇灌溉,以后常灌“跑马水”,干干湿湿[7]。

4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强化重大病虫监测与预警;大力推行现代植保新技术,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8]。

直播稻后期群体较大,田间通风透气差,易造成病虫危害,因此要全面推广统防统治。早稻用药以防治纹枯病为主,兼治螟虫。一季稻重点防治纹枯病[9]、稻瘟病、稻曲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等,做到适时科学合理用药,降低病虫害损失,夺取水稻丰产丰收。

直播水稻的田间环境有利于杂草发生,其表现为出草早、草量多、时间长、威胁大。水稻化学除草是否成功,直接影响到水稻高产栽培的成败。

直播稻田前期的秧苗覆盖率低,往往形成苗草齐生,造成严重草荒。目前化学除草是防除直播水稻杂草的一项经济有效措施,前期除草,一般在播种后2~5d内,选用35%丙草胺·卡嘧磺隆可湿性粉剂900~1200g/hm2,对水450~750kg均匀喷雾。杂草生长以后,选用二氯喹啉酸防除稗草;稗草、千金子生长严重的田块,选用五氟磺草胺(稻杰)和氰氟草酯(千金)防除。

5参考文献

[1]吴爱珍.水稻直播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5,11(3):14.

[2]胡林军.直播水稻高产栽培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1999(3):17-18.

[3]关术平,周世兴,王海英.水稻超稀植高产栽培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4):113-114.

[4]张栩,薛应征,王书玉,等.河南省沿黄水稻优质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4(9):15-16.

[5]张康永.水稻旱直播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11(6):16.

[6]陈立荣,张冬民,叶守民.马铃薯、水稻复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4):78,80.

[7]刘祥臣,卢兆成,丰大清,等.水稻覆膜湿管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初探[J].河南农业科学,2010(8):40-42.

水稻栽培技术与管理篇4

关键词水稻;旱育;宽行密植栽培;增产增效

水稻旱育宽行密株栽培技术增产增效试验示范是一整套以水稻旱育秧、宽行密株栽培为主,结合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等配套的水稻栽培模式[1,2]。浙江省桐庐县旧县街道2007年引入进行试验示范,采用“旱育秧、强化栽培、宽行密株、测土配方、植保统防”等水稻旱育宽行密株栽培技术体系,为桐庐县水稻的增产增效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市场经济和农产品优质无公害的需求。该地水稻不论是原有品种还是栽培技术现状,都难以适应优质稻米加工的需求。为了从根本上提升桐庐县水稻产量和品质,促进水稻生产由产品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2007年该县引进优质水稻品种“中浙优1号”,在桐庐县旧县街道进行了面积72hm2的试验示范。其目的在于节本增效,逐步寻求适合本地水稻栽培的技术措施。

通过2007~2009年的试验示范结果调查,示范方72hm2单季稻平均产量8782.5kg/hm2,产值17565元/hm2,纯收入8835元/hm2;比桐庐县平均对照栽培增产982.5kg/hm2,增收1965元/hm2。由此说明,水稻旱育宽行密株栽培技术是一项投入少、效益好的先进实用技术,具有节种、节水、节工、节肥、节约秧田等特点,对于全面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节本增收效果显著。

1增产措施

1.1秧田培肥

前1年冬季种油菜和青菜作秧田的秧苗素质最好,地上部百苗干重比不培肥的提高0.5g以上。前1年冬季种油菜和青菜的秧田带蘖率为66.8%,而冬季空闲田的秧田带蘖率反为36.9%。

1.2播种期与播种量

与常规育秧比较,降低播种量可以明显提高秧苗素质,使水稻抽穗提前,增加每穗粒数,降低空秕率,提高千粒重,提高水稻成熟度,改善大米品质。播种期与播种量是影响秧苗素质的重要因素。旱育稀播处理的秧苗壮,插后返青快,抗逆性强,产量高。根据试验,中浙优1号品种宜选择5月12~15日播种,播芽谷30g/m2左右为宜,播种量为225~240kg/hm2,秧本比为1∶20左右[3]。

1.3旱育秧田基追肥

前1年种油菜和青菜的土壤,本身含有大量的有机质,一般不安排施有机肥。旱育秧做畦时,用含氮、磷、钾各15%的复合肥600kg/hm2,均匀撒施在已经杂草清理好的畦面上,拖拉机干打松土,准备做畦播种,秧苗出苗后分别在一叶一心期和二叶一心期追施46.4%尿素112.5kg/hm2,实践表明,规范化旱育秧,秧田期追肥能明显提高秧苗素质,促进群体发展,提高分蘖成穗率,实现优质高产。

1.4旱育秧栽培密度

秧苗宜在4.5叶左右移栽,单本插,保基本苗16.5万株/hm2左右,行株距30cm×20cm。宽行有利于通风透光,提高土温,增加有效穗,达到增穗、增粒、增粒重的目的。

1.5旱育秧肥料施用

施纯N150~225kg/hm2、P2O5120kg/hm2、K2O60kg/hm2。基肥占75%,分蘖肥占15%,穗肥占10%。穗肥施含氮、磷、钾各15%的复合肥75kg/hm2,在播种后60d时追施效果较好。根据调查,在旱育壮秧浅插的条件下,氮肥施用量210~225kg/hm2,可保证水稻产量和经济用肥,防治水稻贪青晚熟不利等因素[4]。

1.6水稻大田基肥施用

全层施肥,肥料入渗较均,肥效不易散失,有利于诱导根系向下生长,可提高肥料利用率,均衡供应整个生长期内对养分的需求,进而达到高产、稳产。

1.7培育壮秧和秧苗素质

第1叶鞘长度以少于3cm的秧苗分蘖成穗率高,因此应采取控水控温措施,严防第1叶鞘过度伸长。秧苗带蘖移栽,其成活率较高,在82.3%左右,未成活蘖多于7d内死亡,生产上要采取浅插、插后浅水层等措施管理,提高秧苗带蘖的成活率。旱育秧与常规育秧相比具有发根力强、根系生长旺盛的特点,在分蘖肥的使用上应宜早不宜迟,旱育秧分蘖节位在1~8节,其中以3~6节为优势节位,生产上应采取有利措施,促进低节位分蘖早生快发,促使其健壮生长。

2增产分析

2.1旱育秧与常规秧比较

培肥秧田,降低了播种量,改善了秧苗生长环境,为秧苗根系和地上部分健壮生长、培育壮秧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条件,秧苗素质明显提高。壮秧主要表现在秧苗的充实度,发根力、茎粗、干物质量、第1叶鞘等几个方面,其根系发达,养分充足,发根快,抗逆性强,返青早、生长速度快。旱育秧苗移栽到大田返青快,不败苗;而常规育秧苗移栽到大田返青慢,败苗严重。说明在同等肥水措施下旱育秧的秧苗素质较高,通过合理稀植及大田管理,旱育秧的每穗总粒数增多、千粒重增加,空秕率下降,有效穗数减少,产量要素达到了最佳产量水平组合。在大米品质上,提高了整精米率和透明度,提高了效益。

2.2个体发育与群体发展协调

宽行密株基本苗16.5万株/hm2,比常规减少10.5万株/hm2,落田苗54.0万株/hm2,比常规减少79.5万株/hm2。从宽行密株栽培技术角度来看,其结构有利于水稻整个生育期过程,个体能得到充分的发育,协调个体发育与群体发展的关系,为丰产打下基础。

2.3分蘖成穗率及群体质量提高

宽行密株栽培插秧时做到壮、早、稀、浅(壮苗、早插、稀植、浅插),则分蘖发生早、多、快、育秧秧苗素质高,且在较低温条件下(日均气温达到15℃)插秧,主茎生长点分化每片叶片的时间延长,可使其下部叶片叶腑里的一个分蘖原基有较多的分化时间,使形成分蘖的机会增加,早插后昼夜温差大,可诱发分蘖早生快发;早插后低温条件下,秧苗生长缓慢,人为拉长了水稻的营养生长期,使有效分蘖期延长,有效分蘖增多,分蘖成穗率提高。旱秧应适期早播,优势才能越明显,一般比常规育秧分蘖期提前7d,齐穗期提前10d。

2.4结实率和千粒重提高

由于旱育秧秧苗素质高,插得早,行株距大,分蘖早,有效分蘖多,营养生长期拉长,干物质积累多,单株发育好,加之由于宽行密株分蘖多,新根部数量多,保持时间长,后期叶片、根系不早衰,抽穗早,灌浆时间长,成熟好,有利于提高结实率、千粒重和大米品质。

3增产建议

从试验示范效果来看,水稻旱宽行密株栽培技术在桐庐县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但应用此项技术增产增效,提高社会和生态效益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要强化主导品种的宣传推介,优化品种布局;二是进一步统一思想,规范栽培方式;要统一育苗,统一播种管理;三是实现水稻品种由高产型向优质型转变;四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升技术标准和技术到位率,在育秧技术上坚持固定秧田,培肥秧床,适时早育,适量播种量,科学灌水、控温,培育带蘖健壮秧苗。在大田生产上应坚持早插稀植(宽行密株),浅水层管理,坚持控氮、增磷、补钾,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采用节水控灌技术;五是转换推广机制,推行集中商品化供秧,提高技术到位率,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加快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的步伐,促进水稻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4参考文献

[1]姬立军,李鸿.盐碱地水稻旱育栽培技术[J].伊犁农业科技,1992(3):8-9.

[2]黄建兵,万肾宗.水稻旱育栽培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0,28(3):291-292.

水稻栽培技术与管理篇5

关键词:科学理论水稻栽培管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a)-0094-01

水稻,做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一直是我国尤其是南方和东北地区食物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数据统计显示,2011年中国的水稻总产量超过1000万t,而且还有逐年提高的趋势。东北地区,尤其是三江平原区,是我国传统的水稻重要产区,2011年,我国东北三省水稻产量达到3427万t,较2010年分别增加了11.47%和15.67%。目前,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社会对水稻的需求也日益增大,因此,构建水稻高产栽培模型,发展水稻成产已经迫在眉睫。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力量,实现高产的水稻栽培就必须以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为基础,通过技术力量使得水稻栽培管理技术更加地科学有效。以下将从水稻栽培过程中几个环节入手,以科学理论基础对水稻栽培管理技进行探讨。

1做好水稻育苗管理

良好的稻苗是开展高产栽培的基础,所以,首先就要从培育壮苗开始。水稻的育秧苗床要选在地势平坦,背风向阳等,运输方便的地方,而且水稻秧苗适合土质肥沃的土壤中,最好是稍微偏酸的土壤。秧本田比例大小要安排适当,应根据本田地力情况、自然条件、插秧密度、秧苗素质、育苗及移栽方式等确定,一般667m2本田需绿色育苗面积5~7m2即可。做育苗床时,要施用一定量腐熟好的猪粪,一般3~5kg/m2,浅翻10cm,然后耙碎整平。另外,苗床要坚持常年培肥,秧苗移栽后,秧田地要耕作施肥,实行复种

2水稻栽培地的环境选择

种植地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水稻产量,我们必须选取较为肥沃而且适合水稻生长的栽培地。只有对将要栽培水稻的栽培地提前进行全面的检测,保证这片土壤的各项指标能够符合水稻栽培的标准要求,才能够真正实现水稻的高产。除此以外,土壤的周围环境以及空气质量也间接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在种植前,必须再次检测土壤指标和确保周围没有污染源。

3水稻种子品种的筛选

种子品种的好坏对于水稻的产量也有关键性的影响,在播种前必须将种子品种进行筛选,筛选出来的种子种必须具有抗病性和高产性。只要严格筛选出优良的种子才能够种出更好更高产的水稻。

4必须做好种子的处理工作

在种子播种之前,通常需要做好以下几个环节,既晒干种子、清洗种子、浸泡种子和种子消毒,这都是种子在播种前必须做好的几大步骤。做好这些才能增强种子的吸水能力、清除种子的病菌、提高秧苗的成秧率、减少水稻在生长过程中的发病率。

5秧盘育秧的水稻育秧方式

我们应该选择背风向阳、土地比较平缓,土质优良、离江水河水等水源较近的菜园或者旱地作为苗床,而且还要配制好适宜秧盘育秧的土壤。在播种前,应该用水反复地清洗苗床,在播种的时候,摆盘中加入土壤,继续加水加土,除掉杂草和及时盖膜。盖种的土壤要比较潮湿,土壤对种子的覆盖要均衡和压实,不能使用带有碱性的土壤。盖好土壤后要采用化学物质将杂草清除,同时,为了防范田间的田鼠,应该在田园周围撒上有毒的诱饵。

6科学合理的移栽技术,合理密植

水稻的移栽技术的质量对于水稻以后生长状况也有很大的联系。从科学的角度来控制秧龄,常规的水稻苗子在秧龄30~40天左右是最好的移栽时间,而杂交水稻最好的时间是在20~30天。移栽的最佳月份是四月份,因为这段时间一般降雨比较多,这样可以提高水稻的结实率。合理地移栽规格能有效的促进水稻茎叶变得粗壮,这样有利于提高水稻的抗病性。在播种过程中,水稻要合理地密植,这样才能让水稻可以更有效的利用阳光、水分和各种营养物质。

7科学的田间管理技术

在大田移栽前,通常在初期要施加足够的肥料,而且要注意各种化学元素的比例,而在后期,可以通过追肥的形式添加土壤中缺少的有机含量,如果有些土壤地质较差,可以采取加量的追肥方式。在水稻生长中,灌水也有一定的要求,要根据水稻不同的生长状况进行有针对性和合理性的灌水,和遵守灌溉“浅水栽秧,深水护苗,薄水分蘖,深水含苞”的原则,这样才有助于水稻对水分的吸收。除此之外,施加的农药的量要适度,可以用加强农药药剂强度的方式代替过度用药,合理地施加农药有助于水稻在生长过程中防止害虫的侵蚀。合理地农药时间有利发挥农业的作用,最合理的时间是早上或下午4点。

8结语

水稻作为全国60%多人口的主食,它的产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只有把水稻种植质量提高,增加稻米的产量,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但是,水稻种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既要注意到种植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又要注意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水稻栽培管理,只有把科学理念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促进水稻的高产。

参考文献

[1]杜雍,春萍,陆甬,等.土壤PH值偏高地区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江苏农机化,2005(3):32.

[2]棉花、水稻高产三大宝――早衰灵、谷哥、硅锌肥――富强“八佳益”牌产品在棉花、水稻高产优质栽培上的应用[J].湖北植保,2010(6):25.

[3]殷国平.植物激素在水稻高产栽培中的应用[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2):66-67.

[4]贾宝艳,王启芝,王伯伦,等.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生理特性及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4(3):173-176.

水稻栽培技术与管理篇6

关键词水稻;高光效栽培;稻田养蟹;生产效果

中图分类号S511;S96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7)10-0225-01

水稻高光效栽培技术由于光能利用率高、通风透光能力强、抗病能力强、成熟度提高,其水稻产量比常规移栽法增产15%左右。高光效栽培不仅解决了河蟹生长中光照不足的问题,还扩大了活动空间,又因通风透光好、无污染,所以河蟹发育良好且有增收。普遍推广此农业技术给广大农民开辟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途径,并且农药和化肥使用量非常少,对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都有好处。

1选用优质、抗逆、分蘖能力强、高产的偏大穗型优良品种,生产绿色有机大米

这项技术选择通过国家审定的、生育期适宜的当地主推优良品种吉粳81、通禾857(超级稻)等,这些种子有着良好的抗病能力和抗倒伏能力,即使在有洪涝灾害的情况下也能够屹立不倒,为农民减少气象灾害方面的损失。同时,良好的抗病能力也能有效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利于生产绿色有机大米。

2水稻高光效栽培光能利用率高、通风透光能力强,利于水稻和河蟹的生长发育

水稻栽培行向为西南―东北向,角度为磁南偏西20°。水稻栽培行为通风透光大行与栽植水稻小行组成的组合行,通风透光超大行行距60cm,栽植水稻小行行距20cm。在栽植水稻小行上种植2行水稻,株距为15~18cm。由于通风透光能力增强,所以抗倒伏能力、抗纹枯病、抗稻瘟病等抗性都比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水稻高。放养密度为112.5~150.0kg/hm2(每1kg蟹苗200只左右),插秧后15d及时放入大田,此时的活动空间和生态环境条件均利于河蟹生长。此种栽培模式下,土壤环境明显改善、容重降低、含水量增加且具有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1-2]。

水稻高光效栽培能够充分利用12:00―14:00的光照,宽行全株照射时间比常规栽培时间增加3h,地温比常规栽培提高3~4℃,从而使得光合作用增强、生育进程加速、有效分蘖增多且穗大、成熟度提高,低温冷害的年份也收获颇丰。同时,河蟹也能够充分吸收水稻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从而利于河蟹的生长发育,增加河蟹的体重[3-4]。

稻田养蟹充分利用了稻田中水位较浅、水温温度较高、溶氧量充足、饵料丰富等特点,能够为河蟹提供极佳的生长环境,所以河蟹肉质更加鲜美。

3科学施肥和使用农药有利于为河蟹生长打好基础

稻田施肥最好使用有机肥或生物肥。稻田旋耕前施有机肥3t/hm2和生物磷钾肥(硅酸盐钾)60kg/hm2,缓青肥和追肥少用勤施。出穗前40d左右,在进入分蘖盛期时补肥(生物肥700mL/hm2),并且在出穗前25d左右施穗肥(生物肥700mL/hm2)。在插秧前3~5d,使用果尔(24%乙氧氟草醚)封闭除草,用24%乙氧氟草醚乳油750~1000mL/hm2,平耙后田面喷洒,水层3~5cm,保持3~5d后插秧;或者用25%恶草酮,在插秧前2~3d泥浆尚未沉淀时施用,用量1500mL/hm2,甩喷施用,保持3~5cm水层48h。

河蟹主要以杂草为食,能及时清除大部分水田杂草(单子叶、双子叶杂草),同时还要结合田间管理进行人工除草,特别要清除稗草。

4选用无公害农药使作物病虫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河蟹放养前用生石灰975kg/hm2带水15cm消毒,以补钙为目的在大田泼洒生石灰300kg/hm2。农家肥施用过程中及时补充土壤中硅的含量(草木灰),可以有效预防稻瘟病、细菌性褐斑病等病害。一旦发现负泥虫,用人工扫除。水稻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基本上不发生病虫害,同时该项技术可有效防除杂草。实行科学管理,解决稻蟹共生中的矛盾,形成稻蟹共生互利的高效生态系统,使二者都有好收成。

在2016年延边地区发生了百年一遇的罕见洪灾情况下,在水稻高光效栽培方式下依旧获得了丰收。

5栽培方式不仅简便、投资小,而且经济效益可观

稻田放河蟹苗22500~30000只/hm2(112.5~150.0kg/hm2)。2016年{查了2家示范户,结果如下:水稻产量6500~7500kg/hm2,单价为6元/kg;河蟹产量300~600kg/hm2,单价为50元/kg,纯利润为7500~15000元/hm2。

综合分析,此项技术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产出的稻谷是绿色优质米,价格比一般稻谷高1倍。

6结语

利用水稻高光效栽培方式,全面开展养蟹产业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与服务后,不仅节省了成本,而且减少了对稻田和土地的污染,符合国家要求的绿色发展农业的倡导,也使我国广大农民走向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7参考文献

[1]李应森,何文辉.河蟹养殖新技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文静,戴维,侯锡学,等.三维立体强化栽培密度和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2(1):183-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