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儿童(6篇)
贫困儿童篇1
【关键词】膳食调查;营养状况;儿童;贫困区
【中图分类号】R179R153.2R15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08)03-0213-02
DietandNutritionalStatusofRuralSchool-agedChildreninZhejiangProvince/HUANGLi-chun,DINGGang-qiang,HESheng-liang,etal.ZhejiangProvincialCenterforDiseasePreventionandControl,Hangzhou(310009),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dietandnutritionalstatusofruralschool-agedchildreninZhejiangProvince,andtoprovideevidenceforthedietaryintervention.MethodsByrandomsampling,1196childrenaged8-12wereselectedfromruralareasinZhejiangProvince.Dietarysurveywith24-hourrecallandphysicalmeasurementwereperformed.ResultsEvaluatedbytheChineseDRIs,thedietaryintakesofenergy,carbohydrate,vitaminC,calciumandzincwereinadequate.Theintakefrequenciesofmilk,fruit,vegetable,beanandbeanproductswerelow.ConclusionNutritionaleducationshouldbeperformedforteachers,parentsandstudentstoimprovegrowthandnutritionalstatusofruralchildren.
【Keywords】Dietsurveys;Nutritionalstatus;Child;Povertyareas
学龄儿童所获得的营养不仅要维持生命活动、生活与劳动,更重要的是还要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这个时期的膳食营养状况对个体的一生和群体的素质都有重要的影响[1]。2006年9-12月笔者对浙江省农村3个贫困地区学龄儿童的膳食营养状况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根据浙江省统计局2004年公布的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名单,采取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了3个县6所小学的三、四年级学生,共调查1196名,其中男生615名,女生581名;8岁学生171名,9岁317名,10岁401名,11岁225名,12岁82名。
1.2方法
1.2.1膳食调查和营养评价采用3d24h回顾法,调查膳食摄入情况。调查人员经过培训,在膳食调查前召开班主任会和家长会,由班主任和家长协助学生填写问卷,调查人员现场确认后收回。根据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评价学龄儿童的膳食结构;根据调查对象的食物摄入情况,结合食物成分表[3],计算营养素摄入量,以中国居民营养素推荐摄入量(RNIs)[4]为依据评价学龄儿童的膳食营养状况。采用EpiData3.02录入数据,SAS8.0软件分析调查对象的食物摄入情况。
1.2.2体格检查和评价按照卫生部《学校卫生情况年报表填报说明及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身高、体重的测量,以《1995年全国7~22岁身高标准体重值》作为评价标准。身高标准体重值在90%~110%为营养状况良好,低于90%为营养不良,超过110%为超重,超过120%为肥胖[5]。
2结果
2.1营养状况营养不良检出率为22.94%,正常率为55.94%,超重率为11.22%,肥胖率为9.89%。
2.2食物摄入情况调查对象的粮谷类食物摄入量偏低。豆类及其制品平均每人每日摄入量达到了50~100g的合理范围,但是消费率仅有65%。肉类平均每人每日摄入量在75~100g的合理范围内。奶类的平均每日摄入量为102g,低于每日250g的合理摄入,而且消费率也仅有43%。蛋类平均每日摄入量为43g,略低于每日50g的合理量,消费率只有61%。蔬菜的消费率较高,但人均每日摄入量不足。水果的摄入严重不足,消费率低至34%。见表1。
与推荐量相比,能量摄入偏低,蛋白质摄入达到了推荐量,维生素E和铁摄入达到了推荐量。钙摄入量远未达到推荐量,8~10岁组儿童钙摄入只占RNIs的60%,11~12岁组儿童钙摄入只占RNIs的40%。8~10岁组儿童锌的摄入量占RNIs的80%,而11~12岁组男孩锌的摄入量只占RNIs的56%,11~12岁组女孩锌的摄入量也只占RNIs的66%。维生素A摄入在推荐量的83%以下。维生素C摄入量在推荐量的65%以下,11~12岁组儿童维生素C的摄入量在推荐量的50%以下。
3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浙江省农村贫困地区学龄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为22.94%,略高于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全国水平[6]。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全国7~13岁农村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为24.4%[7],本次调查农村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与之接近,超重和肥胖患病率与大城市[8]接近。可见,目前我国农村儿童也面临营养缺乏导致的营养不良和营养失衡导致肥胖的双重挑战。提示在农村儿童营养改善工作中要注意儿童营养状况的差异,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项目。
调查发现,学龄儿童粮谷类和薯类的摄入量偏低,肉类摄入充分。粮谷类和薯类含碳水化合物多,是膳食能量最经济的来源,而肉类提供的脂肪不能给神经细胞供能,神经细胞的能量来源只能是碳水化合物[9]。我国传统膳食是以粮谷类食物为主,这样的膳食结构对于预防各种慢性病有益,而薯类作为粗粮,也是被鼓励食用的[10]。学龄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的关键阶段,不能忽视粮谷类和薯类的摄入,动物性食物要适量。
调查还发现,学龄儿童膳食中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普遍缺乏,比较严重的是钙、锌和维生素C缺乏。钙摄入不足是我国居民膳食中的普遍现象,与奶类的消费率和摄入量低有关。农村居民奶类摄入量较城市居民更低,且随着家庭收入的增长,奶类消费量增加[11]。儿童钙摄入不足,直接影响骨骼生长发育。膳食中维生素C的缺乏与蔬菜水果摄入不足有关。平衡膳食宝塔推荐蔬菜每日400~500g,水果100~200g。此次调查结果与推荐量差距较大。水产品中的锌含量丰富,适量摄入水产品可以预防锌缺乏。因此,在下一步工作中需要特别开展针对农村学龄儿童增加蔬菜水果、奶类、豆类以及水产品摄入的营养干预。另外,如果某些营养素在当地的食物供给条件下难以满足,为尽早改善儿童营养状况,除了营养科普知识的宣传外,使用儿童型营养补充剂也是一个好办法[12-13]。
4参考文献
[1]葛可佑.中国营养科学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80.
[2]中国居民膳食专家委员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文集.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209-213.
[3]杨月欣,王光亚,潘兴昌.中国食物成分表2002.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2.
[4]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458.
[5]白呼群.中国卫生统计报表学校卫生情况年报表技术规范.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31.
[6]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研究组.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42-158.
[7]杨晓光,翟凤英.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三:2002居民体质与营养状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7.
[8]王陇德.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一:2002综合报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1.
[9]陈炳卿.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7.
[10]顾景范,杜寿芬,查良锭,等.现代临床营养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74.
[11]翟凤英,杨晓光.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二:2002膳食与营养素摄入状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8-31.
[12]翟凤英,易国勤,赵丽云,等.儿童型营养补充剂对学龄儿童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影响的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7,28(6):487-488.
贫困儿童篇2
关键词:儿童;贫困;美国;民主
美国,这个世界第一的超级大国,在其文明、先进、灿烂的资本主义“民主文化“下,经济上取得了二战后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因此老百姓过上了富裕的生活。然而,自从20世纪七十年代末,美国贫富差距开始日益增大,加速了其两极分化的社会格局,形成了自“经济大萧条”以来的最困难的经济发展时期,人们在这个期间的创业机会变得十分渺茫。加利福尼亚州的硅谷地区算是美国一个最富有的地区了,这里有着像Google、Facebook和Apple这样的一些大的科技巨头公司。然而,即使在这里生活的一些孩子们也难逃贫困的噩运,他们有的住在帐篷里,有的住在流浪汉救助所里,甚至有的只能睡在垃圾堆里。这些“讽刺性”的视觉冲击与那些当地硅谷大公司的繁华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无论是在硅谷,还是整个美国,几乎每个角落里都存在着这种现象,但似乎像硅谷里的这些大公司们对眼前所发生的一切并不是很关注,甚至有些反感,他们不敢正视现实,更不愿意出台一些解决方案,而是选择了逃避。然而,这些问题是无法回避并且是必须要解决的。笔者作为一个中国人,无法有见地为他国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但经过多方考证,综观美国一些权威人士的论点,总结出以下几条普遍的解决措施,现展示给我国读者,希望能起到一定的介绍作用,更希望这些措施也能对我国类似的儿童贫困问题的解决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一、提高贫困儿童家庭的住房补贴
住房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是非常昂贵的,尤其是在硅谷地区。因此如果政府能够提高这些家庭的住房补贴的话,那将大大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据美国儿童保护基金会报告表明,提高联邦住房补贴能够减少美国20.8%的贫困儿童家庭,也就意味着有二百三十万的贫困儿童脱离贫困线。达到这个目标每年需要二百三十亿五千万美元。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和鼓励那些为贫困家庭提供住房补贴的私人机构,尤其像Facebook,Apple或者Google这样的大公司。
二、提高贫困儿童家庭的最低工资保障
绝大多数低收入家庭是无法负担得起抚养孩子昂贵的费用的,所以提高他们的工资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据国会研究中心数据表明,现在国家对低收入人群制定的最低收入标准远远低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那个年代为了应付通货膨胀给老百姓带来的疾苦,国家将最低收入标准提高到了每小时9.27美元,而现在的标准是7.25美元。据美国儿童保护基金会分析,要想改变贫困儿童家庭的现状,联邦最低工资应涨到每小时10.10美元,并且那些靠小费为主要收入的工人最低工资应该涨到每小时7.07美元,只有这样才能降低美国贫困儿童家庭的比例,至少能降低百分之四,也就意味着将有四十万美国贫困儿童脱离苦海。一位调查人员特意调查了位于爱达荷与华盛顿边境的地区,该地区就是采取了以上措施来改变贫困儿童现状的。该地区将最低收入标准由原来的7.25美元每小时提高到了9.47每小时,这样一来全年的收入将提高4618美元,这对于那些贫困家庭来说简直就是雪中送炭。该调查人员采访了一位该政策的直接受益者,一位27岁的加油站工人AmandaPalmen,据她所述,提高后的工资差额足可以让她的两个女儿享受更加舒适的生活,避免了突发事件所带来的经济方面的生活压力。
三、加大对幼儿园的投资力度和提高早教期的补助标准
如果一个孩子能够进入质量高的学前教育机构进行学习,那么他就更加有可能接受高中教育,将来长大成人后的收入也就会相应提高。每个美国孩子都应该拥有这样的机会和权利,这与美国建国以来所奉行的那句名言是相辅相成的:“Allmenwerebornequal(人人生来平等).”此外,提高儿童早教期的补助标准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据儿童保护基金会报告,如果政府每年花费53亿美元来用作早教期儿童的补助金,那样将会减少百分之三的儿童贫困率,也就是说有三十万儿童会摆脱贫困厄运。据国家教育统计中心权威数据表明,在美国只有百分之四十的儿童接受早教,而相对比较而言,在冰岛几乎有百分之百的儿童能够接受免费的早教,也就是说冰岛基本没有贫困儿童。
四、对贫困儿童家庭直接进行现金救助
贫困家庭最缺的就是什么呢?回答的更直白一点就是“钱”。政府为何不尝试直接给他们发现金来让他们自己来决定怎样支配这笔钱呢?北卡罗莱纳州曾经为彻罗基族人(北印店人之一族)一年支付两次津贴来作为他们的生存费用,由此一来,当地整个社会治安得到了改观,社会弊病得到了遏制,然而我们却想不到,这笔费用是从何而来呢?它们来自的收入。1996年的时候,该州的部落理事会决定,将所得收入的一半用来救济这一万五千少数民族,他们的孩子也就成了这些补助的直接受益者。一位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用二十年来研究这一问题,他跟踪调查了1420个孩子,将他们进行对比性研究,那些没有接受过这些救济金的孩子和接受过救济金的孩子的结果是令人瞠目结舌的。对于那些最贫困的家庭来说,每年四千美元的救济金足可以降低了百分之二十二的未成年人犯罪率,他们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健康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而且百分之四十的孩子的行为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无论是美国的孩子还是中国的孩子,都不应该遭受贫穷带来的痛苦,因此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这个美好和谐的世界大家庭里的孩子努力吧!
参考文献:
[1]EmGriffin.AFirstBookatCommunicationTheory[M].TheMcGraw-HillCompanies,Inc,2000.
贫困儿童篇3
[关键词]农村儿童;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安置形式;受教育机会;平等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9)03-0009-04
近年来,随着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农村贫困问题逐渐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不断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不仅有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渐消除农村贫困现象,也有助于整个社会劳动力水平的提高。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贫困地区农村儿童是否获得了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影响其获得平等受教育机会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直面的问题。
一、研究对象
根据美国城市地理学家纳塞姆对农业社会的定义,我们以2005年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1%人口的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选择其中符合农业社会定义的A省作为研究选点范围。根据现场考察,我们最终选择A省B县C镇作为研究区域。C镇以农业经济为主体,农业人口占全镇人口的97.1%,少数民族人口占全镇人口的53%,具有财力薄弱、缺乏自我发展能力等贫困地区农村共有的一些特点。同时,C镇存在多种学前教育安置形式,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农村学前教育的整体状况。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C镇203名刚刚升入小学的儿童的养育者以及数名学前教育机构和教育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
本研究主要采用半结构访谈的方式。对家长的访谈旨在了解儿童的文化背景资料,包括家庭养育环境、养育者受教育状况、儿童学前教育经历等。访谈内容主要包括:(1)儿童的学前教育经历如何?几岁开始接受学前教育?进入哪一类学前教育机构?接受学前教育的时间有几年?未能进入学前教育机构的原因是什么?(2)家庭基本情况如何?家庭成员有哪几位?是否为留守儿童?家庭收入情况如何?家庭成员的受教育情况如何?(3)家长为什么希望孩子进入学前教育机构?学前教育机构的收费情况如何?学费是否合适?如果学费上涨,是否还会送孩子进入学前教育机构?选择这所学前教育机构的原因是什么?
学前教育机构和教育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包括各级学前教育管理人员和当地学前教育机构的负责人。访谈内容主要包括:(1)当地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是什么?管理体制如何?(2)开办学前教育机构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3)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的基本情况如何?经费来源是什么?(4)开办学前教育机构的过程中存在什么困难?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不同学前教育安置形式
在实地调研中笔者发现,尽管C镇居民都将小学开办的学前教育机构称为学前班,但实际上小学附属学前教育机构包含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学前儿童为招生对象,教室上挂着学前班的名称,使用学前班教材;另一种是以小学一年级学生和学前儿童为招生对象,教室上挂着一年级的名称,使用一年级教材。与当地教师将这两种学前教育机构统称为学前班不同,笔者认为后一种不宜被称为学前班。
有学者曾经分析过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并且将这一教学组织形式称为“幼小复式”或“幼-复式”,但笔者认为这两种称谓都有不妥之处。“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儿童合编在一个班级里,采用直接教学和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的方式,在同一节课内由同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复式教学的核心在于不同年级儿童进行的是不同内容的学习,而C镇的这种班级组织形式是“不同年级儿童在同一时间内进行同一内容的学习”,不具备复式教学的特点,因此不应该被称为复式班。基于C镇的这种班级组织形式是将“学前儿童混合在一年级学生中进行跟读”,笔者将这种学前教育机构命名为“一年级混读班”(简称“混读班”)。
通过实地调查,本研究确定了C镇现有的三类学前教育安置形式为幼儿园、小学附属学前班(简称“学前班”)和混读班。
在接受调查的203名儿童中,接受过学前教育机构教育的儿童共有173人,其中具有幼儿园教育经历的儿童有59人,具有学前班教育经历的儿童有71人,具有混读班教育经历的儿童有43人,其余30人没有在学前教育机构中接受过学前教育。
统计结果显示,性别差异与学前教育安置形式的选择不存在显著相关,但是民族差异与学前教育安置形式的选择存在显著相关(入幼儿园就读的儿童中大部分为汉族儿童,苗族儿童很少有机会进入幼儿园),留守与否与学前教育安置形式的选择也存在显著相关。
2.选择不同学前教育安置形式的原因
调查发现,在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机构教育的30名儿童中,有64.5%的儿童养育者是因为居所附近没有学前教育机构而没有将孩子送入学前教育机构,12.9%的儿童养育者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放弃将孩子送入学前教育机构。这一发现与已有的相关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导致学前儿童未能接受学前教育机构教育的最主要原因是“无机构或机构位置远”和“家庭经济问题”。
为了进一步分析家庭经济因素与儿童是否接受学前教育机构教育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经济学研究中的“教育支出负担率与人均收入之间的相关”的研究框架,考虑到C镇农村家庭在学前教育机构的实际支出主要是学费支出,所以重点考察家庭人均年收入与学费之间的相关,特别是不同人均年收入水平家庭在“对于目前学费的接受程度”和“学费上涨多少比率后就不送孩子进学前教育机构”上的差异。调查结果显示,儿童入园(班)率随着儿童家庭人均年收入的提高而提高,但是家庭人均年收入水平与儿童入园(班)率之间未达到显著性相关;家庭人均年收入水平与“对于目前学费的接受程度”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人均年收入水平越高,家庭对于学费的承受能力越强)。但与“学费上涨多少比率后就不送孩子进学前教育机构”之间没有显著性相关。这一调查结果说明,家庭收入水平与对学费的承受能力之间存在相关,学费上涨会给家庭带来更大的经济压力,但是儿童的养育者不一定会因此放弃让儿童接受学前教育。
至于家长送儿童进入学前教育机构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72.8%的养育者是为了“让孩子接受教育”,28.3%的养育者是因为“家中无人照顾孩子”,21.4%的养育者认为“学前教育机构地点方便”,很少有养育者是因为“学前教育机构保教质量高…‘孩子能得到足够营养”而将儿童送入学前
教育机构。
在阐述选择不同学前教育安置形式的原因时,89.5%的养育者考虑的是“离家近”,19.1%的养育者是为了让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很少有家长会考虑学前教育机构的等级高(0%)、保教质量好(5.8%)、将来可以上好的学校(4.6%)等原因。
三、分析与讨论
1.贫困地区农村家庭对学前教育机构教育需求迫切
作为一个经济发展滞后的贫困乡镇,劳务输出已经成为C镇重要的收入来源。由于大批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激增给在家留守的老人增加了育儿压力。老人们自己必须劳动以维持生计,尤其是在农忙季节,早出晚归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很难尽到照顾孩子的责任。只要孩子会跑了,老人就想着送他去学前教育机构。如果附近没有学前班,老人也会想办法将孩子送到小学一年级混读。因此尽管农村学前教育机构需要收取一些学杂费,但是总体费用十分低廉,所以在C镇将年幼孩子交给学校看管的需求十分强烈。另一方面,外出务工不仅带来了家庭经济收入的增长。而且增强了农民对城市以及现代城市文明的认同,随之产生了强烈的教育需求,他们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从小开始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学前教育在农村日益受到重视。此外,独生子女政策、外出务工等因素也大大提升了农村家庭对学前教育的消费能力。
2.贫困地区农村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存在一定差异
C镇现有的学前教育机构无法满足农村家庭对学前教育的迫切需要,许多学前儿童没有机会进入学前教育机构。在三类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学前班、混读班)中,在政府开办的幼儿园接受教育的幼儿人数不到全镇幼儿总数的1/3;大多数幼儿是在小学附属学前班中接受教育,这些学前班全部实行混龄编班,实施统一的课程,这就意味着进入学前班后儿童要重复学习直至到龄进入小学;还有相当一部分幼儿进入小学一年级跟读,他们同样要在一年级中重复跟读直到自己升入一年级。
性别差异没有显著影响到家长对学前教育安置形式的选择,这说明由于性别差异导致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现象现在已经发生了明显改变,独生子女政策、家庭收入增长以及农村家庭关系的改变等因素正在逐渐改变人们传统的生育观念。家长对学前教育安置形式的选择与儿童是否留守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原因可能是外出务工导致对学前教育机构教育的需求上升,也可能是家庭收入增长所致。家长对学前教育安置形式的选择与民族差异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这可能跟汉族、布依族和苗族之间不同的生活环境、民族特点以及居住地有关:汉族人和布依族人大多居住在平原上,这些区域由于人口集中而设有小学和幼儿园,学前教育机构离家比较近;苗族人大多居住在深山里,居住比较分散,由于地处偏远,住所附近往往只有小学教学点而很少有学前教育机构,邻近村寨的学前教育机构离家非常远。
3.家庭经济因素、居住地和学前教育资源稀缺是影响儿童获得平等受教育机会的主要因素
我们必须承认,尽管家庭收入有所提高,但是贫困地区农村家长对于学前教育的支付能力依然有限,家庭经济因素仍然是影响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重要因素。虽然C镇学前教育机构依然按照A省物价部门2000年确定的相关标准在收费,费用一直保持在极低水平(15元/人・月),但是即使这样,一些贫困家庭的学前儿童依然会因为支付不起学杂费而失去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
同样,居住地也是影响家长选择学前教育机构的重要因素,这一研究结论与国外相关研究结果一致。位于镇上的幼儿园主要招收居住在镇上的儿童,其家长大多从事非农业劳动或者是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收入较高且稳定,以汉族和布依族为主;而小学附属学前班和混读班儿童的家长大多从事农业劳动,收入较低,以布依族和苗族为主。值得一提的是,C镇一些农村家庭因为不满原居住地的学前教育状况而从农村(自然村)迁到镇上,没有能力举家迁到镇上的一些家庭则想办法将孩子寄养在镇上的亲戚家中,以便让孩子能够上镇上的幼儿园。一些居住在镇上的家庭则开始在县城购房,以便让孩子能够在县城接受更好的教育。这种移民现象折射出贫困地区农民对优质学前教育的迫切需求。
和这些有实力举家外迁的家庭相比,大量农村家庭必须接受并且向居住地早期教育资源稀缺的现实妥协。全镇唯一的幼儿园位于镇上,几个学前班均分布在行政村中心位置,偏远山区没有任何学前教育机构。地理位置偏僻造成的入学不便,使许多居住在山区的孩子没有机会进入学前教育机构,或者只能勉强进入小学一年级混读。正是因为农村家庭对于学前教育机构的迫切需求和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混读班在贫困地区农村受到了家长的欢迎。
4.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匮乏的政策思考
C镇儿童令人堪忧的学前教育现状是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的缩影。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匮乏现象看似是财政问题。其实质是政策问题。
在城市优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等政策背景下,农村学前教育处于双重弱势状态。长期以来,农村学前教育处于既缺乏政策支持,又缺乏政府财政投入的状态,发展缓慢,学前教育机构总量不足。与此同时,现有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体制使得有限的政府资源投入过于集中,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地区学前教育资源匮乏。在C镇众多的学前教育机构中,唯一能够获得各级财政支持的学前教育机构就是镇幼儿园,在镇幼儿园就读的儿童往往来自全镇经济收入较高的家庭。对于那些没有任何财政预算支持的学前教育机构来说,学杂费是它们的唯一经济来源,而在这些机构就读的恰恰是那些家庭经济收入相对较低家庭的孩子。
贫困儿童篇4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宁夏盐池县农村贫困地区6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与营养健康状况,为实施儿童营养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中国疾控中心“贫困地区6岁以下儿童营养健康状况调查”方案和问卷,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宁夏部级贫困县盐池县314名6岁以下儿童,测量身高(长)和体重,同时检测血红蛋白,并进行添加辅食状况和儿童膳食状况调查。结果6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1.8%,低体重率为15.9%,消瘦率为5.1%,贫血率14.9%。结论贫困地区儿童营养不良状况严重,儿童辅食添加的时间、质量和数量以及儿童膳食营养结构等急需改善。
【关键词】儿童;贫困地区;营养状况;贫血
为了及时了解我区贫困地区小儿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于2007年9-10月对我区部级贫困县盐池县6岁以下儿童进行生长发育、营养健康和贫血状况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选取我区部级贫困县盐池县,按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盐池县高沙窝镇的营西村、南梁村以及花马池镇的杨柳堡、四墩子村的314名6岁以下儿童作为调查对象。
1.2内容:
采用国家统一问卷开展调查,包括儿童状况调查、膳食调查、进餐及辅食添加回顾调查等,并进行血红蛋白检测。
1.3方法:
儿童的营养状况评价采用Z评分法,以1978年WHO/NCHS推荐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参考值作为评价儿童营养不良的评价标准,低于标准年龄别身高(HAZ)、年龄别体重(WAZ)、身高别体重(WHZ)2个标准差为中、重度营养不良。统一采取左手无名指指尖血检测血红蛋白,了解贫血状况,6岁以下儿童血红蛋白
2结果
2.1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调查了6岁以下儿童314名,各年龄组儿童人数比例基本均衡。男孩161名(51.3%),女孩153名(48.7%)。2007年全家食品支出5000元的有93名(29.61%)。
2.26岁以下儿童的生长、发育等营养状况:
从结果可以看出6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1.8%,低体重率为15.9%,消瘦率为5.1%。低体重率在该年龄组明显高于其他两项指标(χ2=19.25P
2.32岁以下婴幼儿喂养及辅食状况
2.3.10-2岁婴儿喂养方式及1个月内辅食添加情况:
6个月内婴儿母乳喂养率78.1%,母乳喂养是该地区2岁以下婴儿主要喂养方式。添加辅食有配方奶、奶类、谷类和蛋类,添加率分别11.0%、4.1%、1.9%和1.3%。6-12个月内婴幼儿辅食添加最多的前3位分别为蛋类、配方奶和谷类,添加率分别为28.6%、26.4%和25.2%。12-18个月婴幼儿添加辅食前3位分别为水果类、肉鱼类和蔬菜类,18-24个月婴幼儿添加辅食前3位的分别为肉鱼类、薯类和果汁类。0-2岁儿童摄取铁、锌、钙和维生素A、D补充剂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比例,分别为6.7%、10.8%、40.8%和7.8%。
2.42-5岁儿童近1年膳食情况:
2-5岁儿童膳食主要摄取种类依次为奶类(主要为奶粉)、肉类和淡水鱼类,摄取人数占调查人数的比例分别为52.9%、95.1%和84.3%。除过谷类基本为每日摄取外,摄取频率≥3-4次/月的食品在被调查儿童中的的比例为:薯类82.4%,其次是蔬菜类72.8%、肉类52.4%、蛋类及制品28.1%、奶类及制品12.6%。2-5岁儿童摄取铁、锌、钙和维生素A、D补充剂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比例,分别为5.9%、10.8%、41.2%和8.8%,钙的摄取量高于其他微量元素。
2.56岁以下儿童贫血状况:
6岁以下儿童的贫血率为14.9%,其中男性贫血率19.4%,女性贫血率为10.1%。男性贫血率高于女性(χ2=4.87P
3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宁夏贫困地区6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及营养不良状况比较严重,高于2006年全国营养调查农村相同年龄儿童患病平均水平[1]。这主要与所调查对象处于部级贫困县的农村,群众对儿童的喂养知识缺乏,经济水平低,文化水平落后有关[2]。尤其大部分儿童是留守儿童,家长对儿童膳食营养缺乏足够的重视[3]。调查发现,6岁以下儿童粮谷类和薯类的摄入量较高,但奶类、淡水鱼类及蛋类制品摄入偏低,迫切需要加强蛋白质类食品的摄入,适时足餐添加豆制品和动物性食品可有效降低儿童营养不良情况。6岁以下儿童膳食中铁、锌、钙和维生素A/D的补充很低,尤其是铁制剂,是导致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调查中婴幼儿辅食喂养及儿童膳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铁含量低,单纯依靠调整膳食结构改善儿童铁营养并非有效途径,迫切需要采取特别的措施,如食物强化,妇女营养素补充剂,各种铁剂,儿童辅食的微量营养素强化[3]等,以预防儿童缺铁性贫血。
参考文献
[1]刘爱东,赵丽云,于冬梅,等.中国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现状及其变化趋势的研究[J].卫生研究,2008,37(3):324-326,
贫困儿童篇5
关键词:留守儿童贫困山区教育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广大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加,特别是在一些偏远贫困地区学校,留守儿童占学生人数的比例更是居高不下。这些学生一般都是父母双方都已外出打工,孩子则留在户籍所在地而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只能依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亲属照看。这些留守儿童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很少与父母沟通和交流,缺少父母的关爱,而负责在家照顾的亲属往往不懂得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技巧,要么十分溺爱孩子,要么动辄打骂,容易使孩子形成不健全的人格和心理缺陷。如我任教班级的一个张姓小朋友,他成绩较差,上课从不发言,总是回避与老师和同学地接触,胆小,走路也是低着头,身体素质差,不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作业也经常不做,老师安排的其它任务也不能按时完成。通过家访,我对他的家庭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父母远在上海打工,已经几年没回家了,负责照顾他生活起居的奶奶不识字,还是用几十年前她培养自己儿女的理念教育孙儿,认为孩子有饭吃、有衣穿就可以了,心情好时就百依百顺,心情不好了就打骂一通。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打电话与孩子的父母进行了沟通,希望他们能多与孩子交流,想方设法采取不同方式表达对孩子的关爱。通过与孩子的奶奶、父母及其本人的沟通交流,孩子的表现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作为多年在贫困地区担任班主任的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曾经的留守儿童,我认为要使像张同学这类留守儿童能健康成长,勇敢面对生活,绝不是讲几句道理就能做到的,需要学校与家庭紧密配合,老师与家长共同努力,坚持长期、细致、耐心地做工作。
在工作内容上,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要让孩子树立自信心。人如果没有自信,就会迷失自己,看不清前进的方向。每个孩子都渴望进步,每个学生都能进步,鼓励远胜于批评的效应。对留守儿童要高看一等,厚爱一层,在生活、学习给予特别的照顾,使留守儿童感受温暖,充满自信。班主任应该多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要让孩子们不仅把班主任当成传授知识的教师,更要让孩子们从心里觉得班主任是他们可以信任的亲人。可以在班上设立“优点树”,鼓励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让这些孩子把自己的优点写下来,如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了,能独立照顾自己,甚至还要帮助家里做家务活……。可以让孩子大声读出自己的优点,树立自信心。
二是要让孩子感觉到温暖。“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关爱,班主任不仅要学习上多鼓励他们、关心他们,更要在生活上多给他们一些关爱。积极举办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如成立留守儿童学习帮扶小组,评选“留守之星”,每逢节假日开展给父母写信的活动等等,激发他们对学习、对生活的热爱。
三要让孩子们安全成长。由于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发生意外事故,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据统计,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近来一些新闻报道也显示,一些留守女孩受到害由于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因此,要注重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能够保护自己不受非法侵害。要设置安全风险的相关活动或课程,组织各种安全风险模拟场景演练,提高留守儿童对各类风险的认知,增强防范、逃生能力;开设生理卫生知识讲座,严防害留守儿童事件的发生。
在培养方式上,要突出以下三个重点。
一是要争取外出家长的支持。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共同制定留守儿童教育方案。平时,班主任要主动与他们远在外地的父母联系,与家长探讨怎样教育好孩子,积极动员他们想方设法关爱自己的孩子,让孩子们感受到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是父母还很爱他们的。要通过与外出家长的合作,提升培养实效。
二是要争取实际监护人的配合。从当前的现状来看,在家负责照看孩子的监护人,一般都年纪比较大、经济条件差,教育理念落后,对孩子的教育培养往往不能到位。因此,老师要经常深入留守儿童家庭,多与孩子的实际监护人沟通,告诉他们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特别是要告诉他们如何防范安全风险,让孩子不受到非法侵害。
贫困儿童篇6
2022年6月29日上午8点20在方大高新企业园区
二、承办单位
共青团东洲区委员会、东洲区妇女联合会、东洲区总工会
三、参加人员
东洲区委副书记xxx、方大高新企业主要领导、共青团东洲区委员会书记xxx、东洲区妇联主xxx、各乡镇(街道)团(工)委书记、妇联主席、贫困儿童代表、企业职工儿童共计40余人。
四、具体流程
1、启动仪式
(1)方大高新主要领导讲话
(2)东洲区委副书记xxx致辞
(3)与会领导向贫困儿童代表赠书
2、观看党史教育片
3、参观厂区党建长廊
4、贫困儿童做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