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安全管理技术(收集3篇)
民航安全管理技术范文篇1
【关键词】民航通信导航监视危机问题
引言:现阶段我国的民航业发展比较迅速,民航飞行过程中,会受到天气以及鸟群等因素影响,会对民航飞行安全带来很大安全隐患。通过民航通信导航监视危机问题管理研究分析,就能从理论上为实际危机的消除提供支持。
一、民航通信导航监视技术及其系统分析
1.1民航通信导航监视技术
民航通信导航监视是保障飞机飞行安全的重要基础,监视功能主要是对飞机平台采取多样化技术手段,来获得飞机所处环境的各种状态数据,根据这些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保障飞机飞行的安全性。民航通信导航监视系统的功能比较多样,可对地形以及气象和交通等层面进行实时监视,对地面管控掌握飞机飞行状态提供了保障[1]。随着通信导航监视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能够形成独立和协同监视的技术支持局面,能有效保障民航飞行的安全性。
1.2民航通信导航监视系统分析
民航通信导航监视系统是通过多个子系统所构成的,主要是讲通信系统和导航系统以及监视系统进行的有机结合。其中在通信这一子系统当中,就是信息通过某一物质从传送者到接受者过程。通常通信按照信号的特征能进行分类,分成数字通信和模拟通信,这是通过信息源借助通信设备利用信道发送到接收设备上,从而便于接收者对信息进行接收。在通导航监视系统中,通信系统是比较关键的,对保持空中和地面的沟通联系有着保障作用。民航通信导航监视系统当中的监视子系统,主要是地面管制机构对飞机航向和安全的监督,在发现了飞机出现故障问题时会及时性的通知,以及对危机进行及时处理。民航安全到达目的地离不开这些子系统的支持[2]。民航通信导航监视系统中,导航子系统是地面上管制机构结合设备显示出消息,在通信设备应用下为飞机进行指导和控制航向的应用系统。通过导航系统的应用,就能保障飞机安全的到达指定目标。
二、民航通信导航监视危机现状及危机问题管理措施
1、民航通信导航监视危机现状分析。民航通信导航监视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经济的迅速发展过程中,民航事业的进步也比较迅速。民航中对通信导航监视系统的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主要是地面管制机构的系统不够完善,飞机在飞越大洋的时候只能依靠程序进行管制,飞行途中有飞行员依靠设备向地面管制发出信号,在交流信息方面就存在着一定困难。我国当前的信息导航监视系统还相对简单化,在对导航信息备份的手段也不完善[3]。受到飞行区域限制,机场停靠飞机量就会增加,一些机场在地理环境因素影响下,就会对民航的平衡发展产生阻力。通信导航监视系统的监视不全面以及系统的失效问题还比较突出。
2、民航通信导航监视危机问题管理措施。加强民航通信导航监视危机管理。在危机管理工作中,先要在设备管理以及维护运行方面进行加强,避免设备在正常范围遭遇到损害,保障设备在规定范围内安全使用。这就需要重视设备的更新以及升级应用,严格遵循说明要求进行保养维护。机场管理部门要聘请专业人士,对民航通信导航监视系统进行检查,保障系统的良好运行。然后设备启用前的档案建立工作要能妥善实施,对系统运行情况作出详细的记录。通过在这一层面充分重视,就能有效保障民航的飞行安全性。充分重视对卫星技术的应用。随着我国航空技术的迅速发展,在民航通信导航监视系统应用中,就要充分发挥卫星地面站的作用,对民航陆地通信进行及时有效的改善。把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民航中进行应用,从而保障民航的飞行安全性。购置机载终端设备以及科学应用,在国内卫星无线电定位导航系统的研究工作方面积极开展,这些都是用于解决民航通信导航监视的危机问题。完善危机管理制度。民航通信导航监视系统的作用发挥,需要构建完善危机管理制度,良好的制度是安全的基础保障,能有效避免或减少危机问题的发生。从具体的管理制度建立上,要建立避免危机产生的措施,在机场通信导航中执行p岗制,要能科学的搭配班组人员[4]。从技术层面提供支持,构建多级分层次的检查制度以及不定期检查制度等,然后就是要将通信导航监视设备以及资料备份工作完善实施,发生失误就要及时性做好补充工作。从这些层面进行完善,就能保障管理制度的作用积极发挥。
结语:民航通信导航监视危机的出现,不管是人为因素还是非人为因素,都要在管理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在完善的危机管理制度的应用下,保障民航的安全性。通过从理论层面对民航通信导航监视危机管理的研究分析,希望能有助于实际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王健宇.关于民航通信导航监视设备校飞方案的探讨[J].中国新通信.2016(20)
[2]马艳茹.民航通信导航系统的设计浅析[J].中国新通信.2016(17)
民航安全管理技术范文篇2
[关键词]民航交通管理;人为因素;管制改革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航空运输业不断增长,中国已经成为全国第二大航空市场,航空安全问题被提升为国际关注问题。良好的航空交通管理是确保航空安全飞行的重要前提,可以使飞行员按照管理规范要求飞行,使地面系统与空中人员取得联系,安全有效使用空域,确保每一次的飞行效率和安全。但从目前航空业的空中交通管理来看,空中交管发展面临新时期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必须解决当前空中交管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才有利于我国航空事业的国际化发展。
1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现状
民航交通管理是通过借助科技力量对飞机的全程飞行状态进行掌控,规范飞行路程、遵守空中交规,确保航班良好安全飞行,使管理体制与国际标准相符。随着综合国力不断上涨,地方航空业发展加快了步伐,空中交管制度的实施可有效促进了民航事业的发展。当前民航交管部门主要采取三点措施实施航空管制。首先通过采购国外先进、完善的交通管理设备,协助我国航空业更好进步发展;然后学习国外先进交管制度措施,利用国外成功管制经验和成果,来完善当前我国民航的不足,提高我国民航的实际空中管理能力;最后依靠国家技术力量,由政府各方面大力扶持,提高民航自身管理技术水平,成立科研小组,组建优质管理团队,对交管所需的管理技术进行研发和应用。
2制约民航空中交通管理安全运行因素
2.1人为因素对交管的影响
交通管理的制定和制定者主体是人,人的心理变化、技术能力和其他因素都会影响到交管的性质。若飞行中管理人员受外界或自身影响发生不安、紧张等心理变化,此时管理人员只能依靠工作经验对问题进行处理,从而缺乏对当前问题的有效判断和分析,以至于出现恐慌状态。我国航空业的进步,其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使大多员工短时间无法从理论或实践上得到较好掌握,由于技术不足,对设备运行中的问题难以察觉,对突发事件没有应对能力。另外航空业的发展,业务量不断增多,工作人员除了白天工作还需要晚上加班,过量的任务量使身体产生疲劳,不能全心投入工作,从而影响到工作情绪,可能产生焦躁等负面情绪影响正常工作。以上种种人为因素都时刻影响着交管的有序、规范及安全性。
2.2设备因素对交管的影响
大部分航空公司的设备管理制度较落后,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民航业发展有上涨趋势,随着电子技术的应用,新设备管理缺乏适用的管理细则;在设备设施使用上,重要是技术基础设施严重缺乏,关键技术掌握仍在国外,部分设备陈旧,存在潜在危险;民航管理人员结构分布中年轻人占有比例大、知识层次高,而自身具有的艰苦创业、积极奉献、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还有待培养提升;另外民航空管对突发故障的应急能力有限,来自民航系统外的非设备因素对设备安全管理能力影响严重,周边环境恶化,对管理设备使用的干扰现象普遍存在。民航交管设备自改革开放以来,使用的通信、导航、雷达等多种设备都引进国外,通过我国航空业几十年的发展,其整体技术水平得到完善和改进,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导致部分设备没有充足的冗余配置,对交管的运营带来风险。因此根据航空设备配置资源量大、科技含量高、设备投入资金大、设备更新换代快等特点,对航空交管设备实现“一主、二备、三应急”的配置要求还需一段路程。另外不同民航企业的特殊性,设备使用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技术要求也有新的标准。
2.3管理因素对交管的影响
在当前民航管理体制中,并没有一套完善和健全的安全组织体系,难以保障系统运营的安全性。在空中管理体系中,安全的技术和高稳定设备是保障运行安全性的前提关键,也是实现民航管理系统运营控制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但实现其技术和设备功能,并保障其安全性,还需要有一套相辅的管理制度,将安全管理深入落实到管理体系建设中,实现民航管理的稳定性和高效性。而目前我国民航在空中管理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管理出现实效性差、反馈程度低等不利因素,还有待制定与自身相符的高效、安全管理机制,从而更好协助交管安全管理。
3新时期民航空中交管面临的挑战和发展
3.1民航交通管理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民航空中交通管制实施统一管制、分别指挥的体制,空军和民航在各自划分的管制区内行驶管制权,这种管制体系存在自身弊端,区域划分不统一、结构不合理,民航区域划分较少,使得我国丰富的空域资源得不到合理、有效利用,不利于当前快速发展的民航经济效益;飞行指挥的不统一,可能导致在同一空域由多个指挥,需要临时改变飞行状态的需要请示多层指挥,容易误事,出现事故。而根据我国民航运输业的发展趋势,已远远超出了民航运输业增长的速度,在空中交通量和飞行运力上,中国航空运输业位居前列,预计2023年在册飞机运输增至4360架。因此,以目前的情况看,仅20%的民航空域远远不足以满足我国民航事业的发展,必须重新合理配置空域资源,促进民航业未来发展。
3.2民航交通管理新时期发展
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航空业务覆盖范围逐步扩大,航空运输业将面临庞大的市场需求,预计未来20年,我国民航旅客运输量将保持10%以上的增速,航空运输载运人均年乘机次数为0.57次。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航空市场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航空运输业地位越来越重要,为国际航空市场带来巨大需求。落后的航空管制导致空中交通拥堵,空域制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应抓住当前形势和机遇,进行合理空改制,进一步优化空域资源,实施相对集中管理,统一规划,优化飞行路线,推广区域导航技术应用,提高航空运输保障力。确保出行畅通,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确保空中交通安全。
作者简介:周田,1982年生,男,汉族,浙江杭州江干区人,大学本科学历,助理工程师,从事空中交通机场塔台管制工作。
[参考文献]
[1]朱霄羽.有关民航空中交通管理运行中的不安全因素探讨TD327.3(A).建筑工程,2014.
[2]朱雅峰.我国民航空中交通管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1.
民航安全管理技术范文篇3
1.1人为因素对交管的影响
交通管理的制定和制定者主体是人,人的心理变化、技术能力和其他因素都会影响到交管的性质。若飞行中管理人员受外界或自身影响发生不安、紧张等心理变化,此时管理人员只能依靠工作经验对问题进行处理,从而缺乏对当前问题的有效判断和分析,以至于出现恐慌状态。我国航空业的进步,其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使大多员工短时间无法从理论或实践上得到较好掌握,由于技术不足,对设备运行中的问题难以察觉,对突发事件没有应对能力。另外航空业的发展,业务量不断增多,工作人员除了白天工作还需要晚上加班,过量的任务量使身体产生疲劳,不能全心投入工作,从而影响到工作情绪,可能产生焦躁等负面情绪影响正常工作。以上种种人为因素都时刻影响着交管的有序、规范及安全性。
1.2设备因素对交管的影响
大部分航空公司的设备管理制度较落后,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民航业发展有上涨趋势,随着电子技术的应用,新设备管理缺乏适用的管理细则;在设备设施使用上,重要是技术基础设施严重缺乏,关键技术掌握仍在国外,部分设备陈旧,存在潜在危险;民航管理人员结构分布中年轻人占有比例大、知识层次高,而自身具有的艰苦创业、积极奉献、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还有待培养提升;另外民航空管对突发故障的应急能力有限,来自民航系统外的非设备因素对设备安全管理能力影响严重,周边环境恶化,对管理设备使用的干扰现象普遍存在。民航交管设备自改革开放以来,使用的通信、导航、雷达等多种设备都引进国外,通过我国航空业几十年的发展,其整体技术水平得到完善和改进,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导致部分设备没有充足的冗余配置,对交管的运营带来风险。因此根据航空设备配置资源量大、科技含量高、设备投入资金大、设备更新换代快等特点,对航空交管设备实现“一主、二备、三应急”的配置要求还需一段路程。另外不同民航企业的特殊性,设备使用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技术要求也有新的标准。
1.3管理因素对交管的影响
在当前民航管理体制中,并没有一套完善和健全的安全组织体系,难以保障系统运营的安全性。在空中管理体系中,安全的技术和高稳定设备是保障运行安全性的前提关键,也是实现民航管理系统运营控制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但实现其技术和设备功能,并保障其安全性,还需要有一套相辅的管理制度,将安全管理深入落实到管理体系建设中,实现民航管理的稳定性和高效性。而目前我国民航在空中管理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管理出现实效性差、反馈程度低等不利因素,还有待制定与自身相符的高效、安全管理机制,从而更好协助交管安全管理。
2新时期民航空中交管面临的挑战和发展
2.1民航交通管理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民航空中交通管制实施统一管制、分别指挥的体制,空军和民航在各自划分的管制区内行驶管制权,这种管制体系存在自身弊端,区域划分不统一、结构不合理,民航区域划分较少,使得我国丰富的空域资源得不到合理、有效利用,不利于当前快速发展的民航经济效益;飞行指挥的不统一,可能导致在同一空域由多个指挥,需要临时改变飞行状态的需要请示多层指挥,容易误事,出现事故。而根据我国民航运输业的发展趋势,已远远超出了民航运输业增长的速度,在空中交通量和飞行运力上,中国航空运输业位居前列,预计2023年在册飞机运输增至4360架。因此,以目前的情况看,仅20%的民航空域远远不足以满足我国民航事业的发展,必须重新合理配置空域资源,促进民航业未来发展。
2.2民航交通管理新时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