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收集3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范文篇1
在我校“三分语文课时制”课题研究的背景下,我们大胆地引进了《读者》、《读本》、“图书馆”“阅览室”和“互联网”等时文资源,把这些资源与现行苏教版教材进行有机整合,达到优势互补,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让学生走进更为广阔,更为丰富的学习空间中去。
不断开发和丰富课程资源,其根本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根据这个整合目的和作用,我们展开了大胆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
一、辅整合
这种整合出于理解和思维的需要。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总会遇到可能是共同的、也可能是个别的困难和障碍。从帮助学生理解与把握教学重点,扫除这些疑难和障碍的目的出发,教师引进一些能起辅助作用的时文进行阅读与讨论,这样的课文与时文的整合往往是很必要的,是有实效性的。例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狼》专题的教学中,学生充分认识到狼的狡诈、贪婪、凶残,认识到狼也有令人感动的伟大的母爱,也认识到狼作为生态链中的一环是必不可少的等。但谈到“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狼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一观点时,学生半信半疑,我们及时引进《与狼共舞》、《师从与狼》(《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参》P374)这两篇文章,让学生了解到:人类的祖先在与古代狼群的一代代的共同生活中,结成了密切的合作关系,狼群能帮助人类进行大型的狩猎活动,以及人狼共生的故事――罗马城的起源。人类还从狼群里学会了许多和社会学有关的知识,如领地意识、等级制度、人类社会最初的基本行为规范和公共秩序等。这些都是人类种群能够在无情的自然选择面前战胜其他物种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引进这些时文,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狼”。又如,在教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高尔基《海燕》时引进郑振铎的《海燕》,高尔基的《海燕》借“海燕”这一黑色精灵的形象歌颂革命者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但在郑振铎的《海燕》中“海燕”这一形象寄托着作者对故乡的无穷的思念、眷恋之情。同样是“海燕”这一意象,作者寄托的情感却完全不同。通过这一整合,让学生明白咏物抒怀类的文章中的“物”已不仅仅是客观世界中的物了,它已经带上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要正确理解文章主旨即所抒之“怀”,一定要联系作者的经历及写作背景等因素。
二、补充性整合
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所涉及内容了解得更全面,我们适当引进课外时文,对课文教学进行补充。这种补充性的整合也是很常见的。如在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时,引进《语文读本》(江苏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77页《向沙漠进军》。通过整合让学生认识到两篇文章的写作目的不同,前者重在说明“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唯物主义观念”这一道理,后者则是通过沙漠如何危害人类的说明,阐述怎样向沙漠进军的科学道理。两篇文章尽管同一题材,但因写作目的的不同,所写内容截然不同。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介绍了沙漠,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了沙漠。又如教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济南的冬天》时补充《济南的秋天》(网上下载)让学生感受到济南山水的美,真正读懂“上帝把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这句话。在教《小石潭记》时补充《钴姆潭西小丘记》,作者着力描写了小丘环境景物的优美,同情小丘长期被弃置的命运,借以抒发自己怀才受谤、久贬不迁的感慨。这样一补充,学生理解《小石潭记》中的“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就完整多了,容易多了。
三、对照性整合
课文与时文有机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应在整合的过程中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激发他们研究问题的热情,开拓他们的思维空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窗》时,引入《语文读本》(江苏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117页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女巫的面包》和莫泊桑的《项链》,让学生在比较讨论中归纳出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和作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让人在激越的思绪中受到心灵的震撼。
在比较整合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同”,还要“寻异”。在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诗词《卜算子・咏梅》时,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其探究精神,让学生把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进行对比阅读,要求学生从意象情感到形象的刻画等方面再一次品味。最后达成共识:陆游的词从“驿外”到“断桥”冷落地点的推进,从“寂寞”到“黄昏”的愁苦环境的点染,在“独自愁”的基础上加上“更著风和雨”,最终出现梅花愁苦无告而又节操不改的清高形象。陆游的“无意苦争春”和的“俏也不争春”表层意象看似相同,但内在意味不同。陆游词是表现梅的凄苦而清高,则是显示梅的无私而豁达,赋予对象以革命者的情怀和思想境界。在这样对照比较的阅读过程中,又使学生受了一次审美熏陶。在教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我的老师》时,与《语文读本》(江苏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34页上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整合,会让学生欣赏到同一题材风格迥异的两篇文章,但它们同样精彩。再如教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松鼠》一文时,引入《辞海》上“松鼠”词条,让学生品味“生动”与“平实”这两种不同风格的说明语言。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范文篇2
美国作家伯罗蒙塞尔,出生于1942年,死于1999年,写过《自然之道》本篇文章被选于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以及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选入、六年级下册北师大版第五单元第三课,选作课文时有改动,该书讲述了我和七个同伴以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在南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岛上旅游,因救了一只小幼龟而导致一大群幼龟都成了海鸥美餐的故事。
(来源:文章屋网http://www.wzu.com)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范文篇3
从表1中看出,苏教版教材将基本字表中的277个字安排在第一学段,18个字安排在第二学段,还有1个字安排在第三学段,另外有4个字遗漏。因此,笔者认为苏教版教材确保了基本字表中的绝大多数字在第一学段使学生就能够会识会写,初步达到先认识、会用常用字、高频字的要求。那么余下的23个字如何处理?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看三年级的15个字。如果合理利用现有教材,安排学生提前会识会写,对于学生后续的灵活运用是有帮助的。如第五册教材中出现的“刀”“豆”二字,字形简单,在学生刚入学阶段学习拼音时,就在《认一认》的“刀戈弓矢,瓜果麦豆”中出现并要求认识,“刀”作为偏旁也在教材第四册《沉香救母》一文中的“切”字中出现,应当尝试穿插在一、二年级的课文中做到会写。“班”字在第二册《鲁班和橹板》的课题中已经出现,至少可以先安排为提前认识的生字,如果提前会写,则可以利用“班”来识记第四册中的生字“斑”,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也经常需要用到这个字来书写自己的班级等。“册”字学生虽然使用频率不高,但在每本语文书的封面上都标注着“上册、下册”,学生提前认识完全没有障碍。“窗”虽然字形较为复杂,但在第四册教材识字中以“鸟窝、窗户、窟窿”的词串方式出现,教材安排书写了字形同样复杂的“窝”字,却避开了“窗”,这是不太合理的。“共”字在教材中一直到第五册才出现,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中的“一共有多少?”这个问题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学生早就应该会识会写了,放在第五册的意义不大。“现”字在教材第二册《好学的爸爸》一课中作为会认字出现,其实也可以直接要求学生会写。“谁”在第二册《蘑菇该奖给谁》和第四册《谁的本领大》两篇课文的课题中都有出现,却都没有提出会识会写的要求,可以安排在第二册先认识,第四册再会写。“音”“做”二字是学生在学用字词句中经常需要使用的生字,学生在用“一边……一边……”写句子的时候,经常会写出“爸爸一边开车,一边听音乐。”“我一边做作业,一边听音乐。”等等句式,学生在日常使用中确实经常需要用到,而且“音”在第一册教材的识字中就已经出现,但却没有作为需要认识并会写的生字存在,直到第五册才出现,更显得教材中生字的编排需要调整。“做”在教材第二册《他得的红圈圈最多》中已经出现,此时可以作为需要认识的生字出现,等学生学过生字“故”以后,“做”字再次在教材第三册《的扁担》中出现,用熟字加偏旁的方式掌握“做”的写法就显得顺理成章了。“卫”“尺”“合”“舌”四个字字形简单,“卫”在第二册练习3的成语“精卫填海”中可安排认识;“尺”“合”二字数学课上常见“米尺”“分与合”的字样,学生也可以提前认识;“舌”是生字“话”“活”的一部分,要求提前会写应该不难。“吵”字未找到合适的穿插位置,暂不调整。
其次看四年级教材安排的3个字。“都”字,在第一册就已经认识,到第七册再写,间隔时间太长;“校”字第五册认识,其实学生早就认识自己学校的名称,且学过字形与之类似的“较”“郊”等字,放在第七册书写形同虚设,不能起到帮助低年级学生尽早阅读、写作的效果,也应该提前认识,并掌握写法。“厂”字形简单,无需放到第八册再会识会写;“页”到第九册认识,第十一册才要求会写,实际上学生在第三册学习查字典的时候,早就接触到了“页码”一词,同时教材第三册出现的生字“领”“顶”也都是以“页”为偏旁的字,“页”字提前掌握乃是顺势而为的事情。
最后看遗漏的四个字。对于教材中一直未出现的“狗”“己”“票”“自”这几个字,笔者认为“狗”“票”二字是教材编写者无心遗漏的结果,应当尽快穿插在第一学段的课文中学习,特别是“票”作为“飘”字的一部分,“飘”已经在第三册《水乡歌》要求会写,“票”理应要求学生掌握;“自”“己”二字则是教材在调整课文时疏忽所致,苏教版教材第二册曾经有《我叫足球》一文,正是这篇文章出现了生字“自”“己”,但是现在这篇课文改成了《月亮和云彩》,原文中的“自己”一词就在调整中消失了。当然“自己”一词在教材第二册25课《咏华山》一文中也有出现,而且这一课需要会写的生字有7个,再加上“自”“己”二字,学生应该也可以做到能识会写。总之,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把教材中遗漏或者可以提前指导学生识记的生字,选择恰当的时机,引导学生能识会写,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仅仅是“教教材”。
根据以上分析,小结如表2。
此外,苏教版教材还有两个小细节需要调整。原来的《我叫足球》一课中还出现过生字“运”和“纪”(该字不在基本字表范围内)。教材调整以后,第二册18课改成了《月亮和云彩》,这一课中已经没有“运”字了,但在随后的练习七的“写好铅笔字”一栏中,集中指导学生练习写“辶”的字中,出现了“远”“迎”“运”这三个字。“运”在这个练习中不宜出现,可改为学生已经学过的“边”“这”“连”等。“纪”字被推迟到了第五册再学习,但在教材第三册《孔繁森》一课的课后练习读读抄抄中,依然出现了“年纪”一词,建议把这一词语去掉,或者把“纪”字的学习提前。教材第三册《狐狸和乌鸦》一课中已经出现了需要认识的生字“漂”,第五册生字表中又重复要求认识,建议去掉。
依据上述建议教师可以更好地组织识字、写字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朱立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一年级上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3]陈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一年级下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