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音乐教学反思(收集8篇)
低年级音乐教学反思篇1
一、“游戏”带领学生趣味学习音乐。
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尔基曾经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在教低年级儿童学习音乐时,把音乐学习的过程变成一个个好玩的游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注意力,增强学习趣味,活跃课堂气氛,本堂课我设计了“读名字”、“转圆圈”、“呱呱琴”等音乐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边玩边学。
二、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音乐新课标所体现的一个核心的理念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主动的参与,自由的探索,从而更好地体验、理解音乐,如今教师就是一个设计者的角色,尽量地把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通过各个活动的参与,学生会觉得许多知识和答案是他们自己探寻、体验得来的,而不是老师直接告诉得到的,这样他们更有种满足感。
三、点燃了创造的火花
新课标指出: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所以我们教师要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质,其实在我设计的音乐活动中,很多地方都提供了学生的创造空间:比如,探索音的长短,尽量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同地敲击方法,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探索碰铃发出短音。
低年级音乐教学反思篇2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情感这一主题,通过让学生了解中国台湾的历史、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等相关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感受、理解中国台湾与祖国大陆不可分割的历史事实和海峡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尊,坚定祖国一定要统一的信念与决心,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教学中,学生从“听,赏,唱,演”中感受和体验音乐的情感和风格,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分析比较,达到了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目的,同时也较好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即准确掌握歌曲的典型节奏、歌曲演唱,表现歌曲的情绪。以多形式创作、练习进行歌曲表现,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良好习惯与合作意识,进而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艺术表演能力。通过多媒体教学,观看图片,由情感作为主线贯穿,让学生了解中国台湾的历史、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等相关知识,并了解半屏山的民间传说以及歌曲歌词所表达的情感,由而引发出祖国大陆与中国台湾不可分割的历史事实和海峡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和爱国之情,引导学生用歌声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在歌唱方法教学中,教导学生做好歌唱的状态,用较深的气息支持发声,唱歌中要以连音为主,装饰音要唱得自然,歌词咬字要清楚,把握好歌唱的情感。
在创编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在体验歌曲的情绪意境中,运用多种形式积极创编表演,从而使学生在表演中进一步丰富情感体验,提高对音乐的表现力。通过“比一比,演一演”这种创作形式,更好地表现了歌曲的内容,锻炼了学生的自学、创新、合作能力,同学们非常积极勇跃参与。
这节课我体会最深的是在教学中必须抓住教材的特点,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创设情景,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营造一种愉快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愉悦中学到知识、增强学生的自学、创新、合作能力。
低年级音乐教学反思篇3
《大中国》是一首节奏感很强的乐曲,给人的感觉是热烈、奔放的,与我们平时教孩子唱的儿歌不同,可能孩子们的在幼儿园里接触到像这样的乐曲比较少,所以在听到音乐时,很快的随着乐曲美妙的音乐不自觉的有节奏的拍起手来,嘴里还不停的唱着。我想这就是音乐的魅力的吧,孩子们在无形中感受到了曲子的豪放所在,所以随着乐感不由自主的快乐的手舞足蹈起来。
这个活动是第一课时,在欣赏第一遍歌曲时,绝大部分幼儿都非常投入,而且听的也相当认真。听着听着,有的幼儿还轻声跟唱起来,欣赏完一遍后,马上有幼儿说出了歌曲的题目,但在我提问你听到歌曲里唱了什么吗?有些小朋友都说部清楚,我在课后意识到这时因为幼儿对一些地名还不熟悉,我应该在课前有个经验的铺垫。在欣赏完第二遍后,听的仔细的.幼儿说出了歌曲中许多的歌词,如:“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中国,我爱你。中国,祝福你”;“还有珠穆朗玛峰”、“青藏高原等”。我马上拿出那幅中国地图,围绕地图进行了声情并茂的讲解,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接着我让幼儿边哼唱歌曲边有节奏地摆动身体,看样子幼儿对《大中国》这首歌曲还是挺感兴趣的。
通过倾听、理解、欣赏、表演,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景色,再次浮现在幼儿的面前,让幼儿在感受歌曲旋律的同时,既愉悦了身心,又丰富了幼儿的想像。我想音乐的魅力也就在于此。《大中国》在我们的歌声中圆满结束。反思这次活动,美中不足的是,幼儿在交流探索结果时,有些幼儿回答的太罗嗦,我没有及时把他们的语言进行提炼,把孩子们局限在一个框框中,让他们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而没有发挥幼儿主动性。
低年级音乐教学反思篇4
《音乐家海顿》是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安排的内容是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交响乐之父”——奥地利音乐家约瑟夫·海顿的作品。在音乐家故事中,以本课的两首听赏曲目《第四十五交响曲》(告别)和《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为线索,讲述了两首首作品命名的由来,并根据这两首交响曲在力度上的突出特点,穿插了“力度术语和记号”的学习,使学生在交响曲的听赏中,获得关于力度表现力的第一印象,为学生今后学习和运用力度记号奠定良好的基础。
由于孩子们对于“听赏”的兴趣不甚高昂,特别是像本课的.这种无歌词的交响乐作品,我采取了由故事中的曲名由来听赏音乐的办法来激发学生听赏的兴趣。
在导入本课时,我先让孩子们自己听音乐看故事,了解音乐家小档案。学生一看是“听赏音乐”,都露出了颓丧的表情。于是,我从孩子们争议的作曲家国籍“奥地利”的“地”入手,纠正读音后再将孩子们的兴趣引导到音乐家上,进而开始音乐家的故事。并事先告诉孩子们故事中介绍了音乐家海顿两首作品命名的由来,读故事后告诉我是哪两首作品。让孩子们有针对性的读故事。
《第四十五交响曲》为什么叫《告别》?孩子们用语言简述后,我让孩子们带着介绍的一知半解听音乐,说说初听后的感受。很多孩子都发现了曲首的音乐旋律强,好像有很多乐器在演奏,快结束时音乐旋律很弱,好像都没有演奏者了。我在肯定孩子们的发现后,我要求孩子们再听音乐,在听到有演奏着的离开时“举手”示意我。有了针对性,孩子们听的自然也就认真了。
随着故事的发展,我将听赏曲目引导到《第九十四交响曲》上,从它的别名《惊愕》上来激发学生听赏的兴趣。为了保持学生们的兴趣,我没有要他们听全曲感受为什么叫“惊愕”,而是让他们先听乐曲短小的主旋律。旋律中的ff记号,让孩子们“惊愕”的不得了,对乐曲的听赏兴趣也有了。接着,我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书上书写的主旋律中,是什么记号让他们觉得“惊愕”,从而引入对力度记号的学习。通过“拍手”和“模唱”干活搜力度加号的变化后,再来听《第九十四交响曲》,学生对力度记号改变乐曲风格的表现方法也有了一个了解。
这堂听赏课,孩子们参与是非常积极的,在对力度的表现上也是非常的有兴趣。教师通过讲解、提示,启发了孩子们的思维,激发了他们的听赏兴趣。无聊的交响乐也能静下心来听赏了,音乐知识的学习也不再枯燥,为孩子们今后的感受和鉴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低年级音乐教学反思篇5
音乐反思性教学则是指运用教育教学的有关理论,对课堂教学的教育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思考,从中归纳出成败得失,为不断优化后续教学提供重要的条件。因为吸取教训,能更好地促进教学内容的选择、组合、调整;教学目标的设计、达成;教学策略的合理、优化,才能使课后的反思性真正起到反思、调整、改进后续教学的积极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音乐审美能力。所以每学期对自己的一次教学反思是很有必要的。那么,音乐教学应该从那些方面进行反思,反思后又该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呢?
本学期,我主要是从事中、高年级的教学。必须把握好课堂的前15分钟,提高课堂的效率。为此我对自己的教学安排做了相关的调整,我通常把师生问候,练声及复习前一首曲目的时间把握在前5分钟。通过简短的导入然后直奔主题,这样一来学生能很好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知识。而导入的方式也必须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说,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征,课堂的效率已经可以提高一半。
低年级音乐教学反思篇6
本课的重点是同学们能够用欢快的情绪去演唱歌曲,为了达到这一重点要求,本堂课主要设计是以一场春天的音乐会为主线展开的,从四位音乐家分别演出到合奏将音乐会推向高潮,直至最后大家对这场美妙音乐会的赞叹贯穿起来的,以情感的推动引导孩子们对音乐会的喜爱,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期间还利用了声频作为辅助,让同学们比较容易模仿和理解。本课难点是八分休止符的运用,让孩子们唱准八分休止符以及八分休止符起到的效果,在解决这个难点的问题上,学习歌曲之前,我运用了节奏型的训练,为学习歌曲做铺垫,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这一次新教师观摩课,教研员姜老师及全体教研组老师全程跟踪指导,从3月14日在长青小学的备课,到3月21日二一九小学述课直至3月28日在我校正式上课,所有老师给与了很多指导和帮助,使我思路清晰,方向明确,在此也对教研员及全体教研组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
本堂课结束之后,我最大的体会感受就是,不能整体的很好的掌控同学们的声音,个别同学是可以用老师要求的声音去演唱歌曲的,但是很有同学还是达不到这一要求,还有部分同学音准存在一些问题,我想在今后的课堂上,多带领孩子进行视唱等方面练习音准的训练,希望有所突破,在这里也希望各位老师能够多多提宝贵意见,以便于我更快的成长,让孩子们愉快的学到更多音乐方面的知识。
低年级音乐教学反思篇7
《春天举行音乐会》是人音版三年级小学音乐第二单元的内容,在教学中,我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为核心,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的美,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活动。通过本次教学,我有如下体会:
本课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人人参与。教学中紧紧围绕“春”为主题,从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通过朗诵春天,说春天,模仿春天的声音来引导学生探索和体验大自然中的.各种有趣的声音现象,并进行节奏的模仿:如春雨唱歌:滴答0滴答0等节奏在探索活动中解决了歌曲第一乐段的节奏难点,然后再学习歌曲。通过视、听、说、唱、动结合的活动,开拓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使他们主动参与音乐欣赏,积极参与音乐体验,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始终以音乐为主线,满足了小学生的审美需求。
低年级音乐教学反思篇8
《打花巴掌》是一首北京的儿歌,在学习这首歌曲的时候,我是以谈话法导入的。我首先问学生:有没有玩过拍手歌的游戏,就是同伴两人之间,互相拍掌,嘴里说着一些自编的台词。学生们当然是很激动地说玩过这个游戏,而且都开始玩起这个游戏来了,顿时,教室里就闹哄哄了。之后,我又说,北京的小朋友们,也爱玩这样的游戏,他们的游戏名称叫“打花巴掌”,请学生猜猜“打花巴掌”是什么意思。学生积极地讨论,但是得出的结果,几乎都把这个名字解释成了“打耳光”这样的意思。我及时地纠正他们的错误观点,告诉他们这是因为北京的小朋友在玩这个游戏的'时候,是用说唱的形式结合的,而且在唱的时候,会唱到几个月份,还有几种花,因此才叫“打花巴掌”。
在首先了解歌曲名字的含义之后呢,我便导入新课,请学生聆听《打花巴掌》。低年级的小朋友如果单纯让他们聆听音乐,没有给他们设定问题,他们的聆听的效率是很低的,因此,我首先给他们布置了一个思考题,那就是小朋友们玩这个花巴掌的游戏时,一共唱到了几种花的名字。有了问题,同学们自然会比较认真的去带着问题聆听歌曲。接着,再次聆听的时候,我又给出了更难得问题,那就是,四段歌词,唱到了四个月份,每个月份后面“我们从小爱____”,这个地方,需要小朋友们认真聆听之后,填写上去。这就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了。我要求小朋友分组回答,每个组听一个月份。之后,我把回答的结果都写在黑板上,便于学生记忆。接着,就要来具体学习节奏和旋律了。前面“打花巴掌的,一月一,我们从小爱学习”,这一句所对应的节奏型,需要单独拿出来练习。练习完之后,我还特地提到“的”字,这个字在念得时候,要带点地方口音,要念Dei。
这首歌曲的学习,其实和其他歌曲的学习步骤差不多,只是,这节课中,我觉得收获最大的是,我对学生的创造力感觉很自豪。在按照计划学习完四段歌词之后,为了让学生能够来巩固歌曲,我鼓励学生编创歌词。首先,我编了一段,接着,学生便你一言,我一语,一直编到了十,而且非常押韵。于是,“打花巴掌的,九月九,爸爸就爱喝老酒”等等的歌词一涌而出。当时,我想,创造是孩子的天性,学生其实更喜欢唱他们自编的歌词,因为那些歌词更贴近生活,更易接受。
从这节课中,我觉得创造是艺术生命力的源泉,音乐课程标准也提出,鼓励学生音乐创造,以后的每一节课中,我要尽量地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