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环保设计案例(6篇)
绿色环保设计案例篇1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技术;设计原则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了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环保问题。绿色建筑属于一种生态建筑,与传统的建筑相比,绿色建筑的能源系统更加生态化、多元化。在对绿色建筑进行设计时,相关的设计人员应该坚持绿色建筑的整体美化原则和简单高效的原则,不断改变传统建筑行业的高污染、高耗能状态,根据不同的绿色建筑项目选择更加合理的设计技术,比如,太阳能采暖技术、水资源循环技术等。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绿色建筑,从而促进低碳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2绿色建筑
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建筑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建筑企业为了保证自身的市场竞争地位,就开始重视绿色建筑。绿色建筑主要指的就是对某建筑进行设计时,把土地、能源进行有效利用,将一切能用到的资源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降低资源的损耗,从而实现人与自热的和谐发展。与传统的建筑相比,绿色建筑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绿色建筑能够把当地特有的资源和材料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前提下,争取最大限度降低能源的消耗,从而保证建筑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2)采用绿色建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省能源,尤其是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比如,德国的绿色建筑在消耗能源时几乎接近零;(3)在具体的绿色建筑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首先对当地的地理情况进行仔细分析,对房屋的通风性和采光性进行有效设定,从而使得人们居住的环境能够达到最佳的采光效果[1]。
3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
3.1整体美化的原则目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愈发重视建筑技术的整体美感。因此,建筑企业的相关设计人员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一定要遵循整体美化的原则,要把设计的建筑与周围的环境有效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整体美感的目的。与此同时,设计人员在设计绿色建筑时,还应该多关心当地的生态环境,不能为了施工建设而破坏当地的环境生态平衡,同时,设计人员还应该充分利用好天然的地势地形,做到因地制宜,减少环境污染,给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3.2简单而高效的原则在进行绿色建筑时,还应该注重能源的利用问题。设计人员应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比如,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并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重视人工智能化设计,从长远角度考虑问题,坚持简单而高效的原则,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节约能源,从而保证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3.3健康而舒适的原则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舒适的居住条件,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设计人员应该保证室内畅通,让室内的环境处于舒适的温度湿度[2]。与此同时,还应该要有良好的空气流通,要保证采光功能,从而让用户能够在健康而舒适的环境中生活。3.4同步化设计原则建筑企业要想真正实现节能环保功能,不是只从一个环节入手,而是应该从整个设计过程进行节能。设计人员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应该从多方面考虑问题,比如,方案构思、前期分析、各专业深化初步设计等,同时还要控制好施工图纸的设计,争取达到低碳、节能的要求。
4设计绿色建筑中的技术问题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绿色建筑设计技术起步较晚,目前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绿色建筑设计技术的研究力度,保证绿色建筑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在建设绿色建筑时,不管是设计方还是需求方都应该进行及时沟通,一旦遇到突发的情况,双方应该聚到一起尽快找到合理的方法进行解决,以免耽误建设进度,从而保证建筑的质量。
5绿色建筑设计的技术选择
绿色建筑设计的技术选择是一项比较有技术性的工作,由于不同的绿色建筑项目不同,所使用到的能源、材料、人力等都有所不同。因此,相关设计人员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技术选择时,应该因地制宜。5.1设计方案针对绿色建筑而言,设计方案的选择显得非常重要。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选择时,相关的设计人员应该对绿色建筑项目设计的需求进行仔细分析,同时也可多借鉴一些国外优秀的案例,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建筑的具体情况,把自己的独特想法融入到设计方案中,从而达到绿色建筑的目的。此外,设计人员还应该凭借自己以往的工作经验,确立建筑中自己的视角,把自身所学到的知识在设计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利用,从而保证绿色建筑设计的更加合理化。5.2太阳能采暖据相关调查显示,之前传统的采暖方法主要是以煤炭燃烧为主。但在实际燃烧过程中,总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比如一氧化碳等,过多吸入一氧化碳,会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同时,在燃烧的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够发生温室效应,也会给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因此,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开始使用太阳能采暖,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资源,采用太阳能取暖能够降低成本,避免环境的严重破坏。5.3水资源循环在进行具体的绿色建设设计技术选择时,设计人员一定要注意水资源循环利用的选择。众所周知,水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在进行绿色建筑建设时,应该充分利用好水资源,保证水资源的循环利用。5.4环境绿化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越来越严重,如果现在人们还不重视对环境的绿化,那么我国的经济发展势必会走下坡路线。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对环境的绿化,对我们周边的生活环境移栽高大乔木,乔木有吸收路面热量的能力,同时还能够提高氧气的含量,从而给人们建造一个舒适、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6结语
绿色建筑设计是一项非常复杂且系统的工作,与传统的建筑相比,绿色建筑更加具有环保价值和资源充分利用的能力。因此,相关的建筑设计人员应该根据不同的建筑项目采用合理设计技术,坚持整体美化的原则和同步化设计原则,不断改变之前传统的建筑方法,采用太阳能采暖、水资源循环等相关技术,从而使室内设计符合用户多元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牛犇.绿色建筑开发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
绿色环保设计案例篇2
关键词:化学实验绿色化环保意识
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基本途径。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若将绿色化学的思想贯穿日常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树立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们以绿色化学的思想理念为指导,对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部分实验进行了绿色化的设计与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以人教版初中化学“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这个实验的绿色化设计为例加以阐述。
一、问题的提出
人教版初中化学课本P124页“实验7-1”(2001年6月版)安排了“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P125页有关于燃烧所必需的三个条件的问题讨论,内容为“本实验由教师演示,且在通风橱中或抽风设备下完成”,但对于大多数初中校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若按照书上的设计方案,在第一步实验中学生看到: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都没有燃烧。但在实验过程中,由于红磷暴露在空气中燃烧,使教室里弥漫着一股很浓的五氧化二磷的气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体健康。第二步实验中,用导管向水底的白磷通入氧气(或空气),由于导管与白磷的接触面积较小,水下白磷会到处“乱跑”,部分白磷会浮上水面燃烧,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并且实验结束后白磷常有剩余,若不及时处理,对环境将造成严重污染。基于以上几方面的原因,必须对此实验进行绿色化的设计与改进。
二、化学实验绿色化设计的实践
根据绿色化学实验的基本理念,即减少用量、循环利用、回收再用、再生、拒绝使用危害物等,在保证操作安全、实验现象明显的基础上,对以上实验进行绿色化设计的研究,结果如下:
1.实验药品、试剂用量的绿色化设计
根据绿色化学的要求,结合白磷有毒的性质,实验中选择尽量少的白磷,而且让红磷得到再利用。
2.实验过程的绿色化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课本P124页关于“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的设计:
实验7-1: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上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如图7-4),观察现象。若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如图7-5),观察现象。
图7-4燃烧的条件图7-5白磷在水下燃烧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上述实验进行了绿色化的改进设计,方案如下:
方案1:(如图1)将吸干水的白磷、红磷加入到短粗口径试管内,塞上橡皮塞、再将试管同时浸入热水里,观察现象。实验结束后,取出盛红磷的试管留着下一班的学生实验时用。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既防止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危害人体健康,又节约了药品,减少了污染。
方案2:(如图2)在方案1的基础之上,将橡皮塞改为了单孔塞,且增加了导管和气球。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避免橡皮塞因试管内气体热膨胀而松动,提高实验成功的几率并且较安全。
若将图7-5中的直角导管换成较短的直角导管并接上一个倒置的漏斗(如图3),将热水里的白磷用小漏斗罩住,通入空气,排尽漏斗内的水,让白磷在水下漏斗内安全的燃烧,并且漏斗还起到固定白磷的作用;氧气的供给装置最好选择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装置(如图4),因为该方法简单易操作,但要注意的是注入过氧化氢后要及时的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防止内部压强过大,氧气从分液漏斗下端跑出,导致实验失败。
图1图2图3图4
实践证明:改进后的实验不仅无需在通风橱中进行,而且可由学生分组实验。
3.水中剩余白磷和试管中剩余红磷的绿色化处理
实验结束后,白磷和红磷的回收和处理便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我们结合本实验后废渣和废液的处理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处理该废液可能的途径和方法,经过小组讨论,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废液处理方案。学生经过研究,提出多种研究方案,如将白磷燃烧后的剩余物及洗涤废水倒入教师指定容器内,再加碱液中和处理后排放。又如在上述方案2中,将单孔塞换成双孔塞,并增加一个装有碱性溶液的滴管,白磷燃烧后立即处理掉其生成物,防止打开橡皮塞后造成二次污染。
三、化学实验绿色化设计的思考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通过对实验方案的绿色化设计,实现了实验过程无污染、零排放。而对该实验的探究和讨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而且强化了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学生敢于对书本实验进行探讨、质疑,并自己动手设计改进实验,对实验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分析。通过这样的实验设计改进,真正实现“在实验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科学素养也得以提高。
由此可见,对于教材中某些污染比较严重的传统实验进行绿色化的设计与创新,会大大解决实验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使师生在良好的实验环境中工作和学习。这样环境教育将不再是口号,不再是形式,而是可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鲍正荣.化学实验的绿色化改造.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0(3):287.
绿色环保设计案例篇3
关键字:生态化建设建筑设计绿色生态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伴随我国国民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逐步提升,现阶段民众对建筑需求有居住向舒适性,环保型方向转变,建筑绿色化是现代建筑整体发展趋势;实现建筑现代化,质量最优化的同时应注重建筑绿色化和生态化建设。因此,应充分认识建筑绿色化设计理念,并采取相应设计措施。
一:绿色化建筑设计理念及设计原则
所谓绿色化生态设计,即是在确保建筑质量和建筑体使用年限的同时为居民营造健康,舒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因此在进行绿色化建筑设计的同时,应秉承和谐统一基本理念,共同营造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应遵循如下设计原则:
因地制宜
在现阶段,随着城乡一体化以及城镇化建设的大力开展,大量绿色自然资源被破坏,城镇生态化,绿色化建设进程受阻;因此,为在有限土地资源中建立高效空间体系和高层建筑,应秉承“因地制宜”原则,利用可供使用的自然资源并施以人工等方式,将自然资源和绿色生态充分利用,并且通过开展地下空间研究,将绿色化建筑理念融入现代化建设中,形成全方位,多面化有机立体绿色生态网络。
2.地域特征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文化各异,气候条件相差较大。因此,在进行绿色化生态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地域地理因素和气候因素及建筑机理特征,例如:南北建筑由于风俗不同和气候条件不同,出现民房建筑结构和相关设施等具有差异性。
在绿色生态化建筑设计中,利用各不同区域地域特征进行生态化建设是现阶段建筑设计观的重要原则和设计理念。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党中央强调,在新时期现代化建设中,应充分遵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基本思路,发挥人在自然生态中的主导地位和关键因素,在生态化基础上,建立人与自然协调统一关系,确保人与自然共同发展。
在建筑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方针,并在现代化设计中兼顾自然生态与人的协同发展;使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到建筑运营等过程进行生态保护性设计,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力度。
二:生态建筑方案设计
在我国传统建筑设计中,注重建筑结构,形态以及对称性,未充分考虑建筑元素,环境和周边能源等不可变因素。为确保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和建筑系统,兼顾设计,施工,技术等良性循环体系,笔者认为,现阶段生态建筑方案设计应遵循如下几点:
1.整体规划设计
为保证良好采光率和节能型以及绿色环保等建筑特性,在进行建筑整体规划设计中,以生态为基础进行周边环境,资源,经济和社会生态调节。
具体设计方式中,可根据各建筑住宅职能分区不同设计相应建筑属性,并从形体,能源,朝阳方向等方面综合考虑。例如:在进行主卧或次卧设计中,应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和日照规律,减少设计不当造成的采光率偏低或影响日常生活等情况。
再者,针对建筑区域绿化问题,应考虑小区区域内基本绿化设施,道路绿化铺设,楼道绿化建设等,重点加强此方面建筑区域的绿化工作,加强建筑区域和周边环境的生态性,确保绿色化建设进程在现代化建筑设计中的充分利用与体现。
绿色建筑材料选择
在实现建筑绿色化设计中,建筑材料选择至关重要,针对传统建筑耗损量大,排耗大等情况,强化绿色建筑材料选择是进行建筑设计安全性,环保性设计的重要标准。
2.1绿色材料选择要求
在建筑设计中,应选用环保,清洁,大型化的建筑新型材料,例如:建筑结构选择中,由于轻钢材料在抗震性,质量,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优势,可用轻钢材料取缔钢混结构材料,或采用无水混凝土材料等,确保建筑结构材质绿色化需求。
而在建筑配件或相关设施材料选择中,伴随民众对生态化,健康性建筑需求,尽量选择生态建筑材质,使用低能耗,高性能的绿色水泥制品或无毒材质。
2.2玻璃材料选择
由于民众审美观念发生实质性变化,因此应注重玻璃材料在现代化建筑中的运用。伴随现代化技术不断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作用下,各类绿色保温玻璃材料陆续开发,例如:吸热玻璃,电敏感玻璃等均是现代化建筑设计中不可获取设计元素,在扩大此类绿色环保材质在建筑中的使用,可将其组合为符合构造模式,完成建筑生态保温及采光要求。
2.3太阳能材料选择
在做好绿色材料选择方面,由于太阳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且无污染,无噪音,循环使用等优点,在建筑设计中,充分运用太阳能电池与建筑材料构建有效结合,强化利用太阳能作为建筑集热器和相关建筑温控设施,并将能量以电池储蓄的形式存储,达到用户热能需求量。
太阳能电池结合建筑材料会成为新型建筑材质,因此应强化太阳能在现代化建筑中的普及度和应用,是进行绿色化,生态化建筑设计的重要措施。
结束语:
建筑设计与科学技术的完美结合是进行可持续化发展,并实行超低能耗建筑的重要保证,因此在现代化建筑设计中,应做好上述几点,确保舒适性,高品质与生态化建筑的深入融合,进一步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方玲;饶永;;对皖南古民居生态建筑设计中适宜技术运用的思考[A];2010年建筑环境科学与技术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王海龙;;试论生态建筑观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3]方玲;饶永;;对皖南古民居生态建筑设计中适宜技术运用的思考[A];2010年建筑环境科学与技术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绿色环保设计案例篇4
关键词:绿道;规划设计;地域特征;佛山新城
1绿道综述
1.1绿道概念
“绿道”源自英文单词“greenway”,由“greenbelt”和“parkway”拆解而成。Green表示自然存在,包括自然或半自然的环境;way则表示通道,包括动物和人的生活廊道。
引用CharlesE.Little著作《GreenwayforAmerican》中所下的定义:绿道就是沿着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1]。
在美国,绿道发展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第1阶段为1860~1900年代,早期的绿道,如波士顿公园系统;第2阶段为1900~1945年代,主要为风景园林师规划的绿道,如国家公园管理署(NPS)的公园道(Parkway);第3阶段为1960~1970代,生态学影响下的绿道规划;第4阶段为1980~1990年代,此阶段兴起绿道运动,强调绿道的多样化游憩需求及可达性。第5阶段为1990年代至今,绿道在理论和实践全面展开[2]。
世界上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绿道始建于1867年,是FrederickLawOlmsted设计的美国波士顿公园绿道系统。该公园绿道系统通过林荫大道将绿地和各类开敞空间联系起来,就像一条翡翠项链环绕在城市周围,因此也称之为波士顿翡翠项链(图1,2)。
由于认识到了绿道网络在环境保护、经济利益、美学上的巨大价值,美国各州从20世纪中叶开始对各类绿地空间进行了连通尝试。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了“greenway”的概念,但是其正式提出还是在1987年的美国总统委员会的报告中。该报告对21世纪的美国作了一个展望:“一个充满生机的绿道网络......使居民能自由地进入他们住宅附近的开敞空间,从而在景现上将整个美国的乡村和城市空间连接起来......就像一个巨大的循环系统,一直延伸至城市和乡村”。此后,绿道这一概念开始被广为接受。
1.2国内绿道的理论研究及实践
我国第一次较为系统地引入介绍绿道是1992年的《美国绿道(AmericanGreenways)简介》,文中直接使用“绿道”作为“greenway”的翻译[3]。最早较为详细诠释这一概念的是张文和范闻捷的《城市中的绿色通道及其功能》一文,对国际上很早就提出的“greenway”进行了介绍[4],此文将“greenway”翻译成“绿色通道”,国内后续研究普遍使用了“绿道”和“绿色通道”。
经过了十几年的相关研究,国内的绿道研究已逐渐趋于成熟,相关理论研究以及实践案例大量涌现。目前,国内绿道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包括国外绿道理论介绍、国外绿道实践案例介绍和国内绿道理论与实践介绍[5]。而国内绿道理论的研究又主要包括:①俞孔坚教授从景观生态学和文化遗产角度进行的绿道生态和文化保护功能的研究;②刘滨谊教授从绿地系统和绿地生态网络角度进行的绿道生态和游憩功能的研究;③金云峰教授从我国绿道规划整合到城乡规划体系尤其是纳入到城市绿地系统法定规划及实践中进行了研究[6];④吴必虎教授的“环城游憩带”理论研究;⑤余青教授从风景道的角度出发进行的区域绿道中的旅游开发功能的研究。
在实践方面,在珠江三角洲绿道网实践之前,国内绿道的实践还停留在绿道理论的利用论证和规划设计方法的探讨阶段,而没有实质性的实践成果。随着珠江三角洲绿道网络实践的成功,这一现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国内多个城市已经或者正在规划建设绿道网络。如嘉兴市的“两环、八放射、三连”的生态绿道网络;无锡市的“三环、三带、八滨水、十六沿路”的绿道网络体系。
目前最受关注也是建设最为成功的是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绿道网络建设,在建或已经建成2372km的珠三角省立绿道网,并计划在此基础上新建8条省立绿道,使省立绿道总长度达到8200km。本文所研究的案例就是位于广东省立4、6号绿道之间的佛山东平新城绿道,是沟通2条省立绿道的城市型绿道。
1.3研究意义
近些年来,以传统增长方式为特征的快速城镇化和非农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张,已经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冲击。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环境恶化问题促使政府官员以及专家学者开始对这种粗放的增长方式进行反思,并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绿道建设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城市试图扭转这种困境的尝试之一。目前虽然国内多个城市提出绿道建设计划,但缺乏系统完善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总结。佛山新城绿道的实践为规划设计方法的归纳和提炼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2佛山新城绿道规划案例分析
2.1项目及基地概况
佛山新城规划区面积约31km,被列为佛山九大社区绿道示范区之一。在佛山绿道网建设规划中,根据目标功能不同,将绿道分为省立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三级。佛山新城绿道属于连结4号和6号省立绿道的城市绿道,其主要起到沟通省立绿道和丰富新城内部绿道网络的作用(图3)。
2.2规划设计策略分析
①在珠三角绿道实践之前国内相关的绿道建设经验基本空白,因此需要在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全新的规划设计方法探索。
②东平新城位于佛山市“2+5”组团的中心组团,是佛山市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的地区。由于区内城镇化进度十分迅速,因此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景观特色面临被现代快速消费式文化所吞噬的可能性在逐步加大。在绿道规划设计中如何保护和体现地区文化也将是一个重要议题。
③规划区内现状用地关系复杂,用地破碎度较高,而绿道是一个对系统性要求很高的绿色网络系统,因此在规划中协调绿道沿线的各类用地,保证绿道的连通性是本次工作的一个重点。
④规划区内大量的工业用地和仓储用地严重制约了新城环境的整体提升。随着新城的发展这些用地必然会变更用地性质,但原先工业活动遗留下来的问题,如土壤贫瘠,水体污染,植被缺失等势必会影响绿道系统的布局走向。
⑤规划区内及周边过境交通繁多,容易对绿道网络形成分隔,如何处理好绿道与道路之间的关系是又一个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
⑥规划区内自然条件总体优良,东平水道穿城而过,东平水岸植被资源丰富,区内水系众多鱼塘密布。区内已经建成世纪莲体育场,体育公园等一批大型公建和绿地,因此具备了一定的环境基础。但是,局部如厂库区,村庄周边自然环境破坏较为严重。
2.3解决思路及方法
由于绿道实践案例在国内很少,所以项目组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思想,对欧美及日本的若干城市型绿道案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主要包括美国波士顿公园系统(图4)、美国丹佛大都市区绿道系统(图5)、美国休斯敦廊道规划、英国伦敦东南绿链、德国鲁尔区绿道系统、日本横滨绿道(图6)以及日本琦玉绿道(图7)。
在对美国几个较为成功的绿道案例进行研究后发现,美国的城市型绿道建设实践将游憩功能放在较为重要的位置,主要为市民提供休闲锻炼和亲水亲自然的场所,同时也兼顾了生态、游憩和社会文化等功能。
伦敦东南绿链绿道建设侧重于将各类包括公园、湿地、游憩园、名胜古迹、各类公建等在内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的进行连通,通过绿色空间的建设控制了不合理的建设活动,有效地保护和改善了伦敦的公共开放空间。伦敦东南绿链的路线与公共交通路线相互交织,具有很好的可达性,无论是乘坐公共汽车或是地铁,都能方便地进入绿链。绿链内部标识系统也十分完善,民众可以根据标识明确方向或避免危险[7]。
德国鲁尔地区的绿道实践则偏重于棕地的更新恢复和地区植物群落和物种的恢复。
日本横滨以及琦玉的绿道则主要以城市河流为依托建设,侧重于滨水环境的保护利用,偏重于滨水游憩功能。
在综合研究国外绿道案例的前提下,确定了本次规划设计的目标“活力水城,生态绿城,飘香花城”。明确了此次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包括:本土性原则、生态性原则、连通性原则、多样性原则、人性化原则、适度性原则、协调性原则、统一性原则。
2.4绿道规划设计方法
①针对快速城镇化带来的文化的缺失,规划提出要充分挖掘和突出基地的人文特色,尊重地方风俗习惯和民族景观特色,立足于地方历史文化遗迹的有效保护,来展现地方风情。
②结合现有水系、地形和植被等自然资源特征,尽可能地使绿道均衡分布于规划区域,为地区的生物物种修复和生态环境的提升提供条件。
③将规划区域的绿色廊道进行连通,使其形成稳定的网络体系,提高其抗扰动能力。优选绿道节点与路径,以加强自然、历史和人文节点的沟通和联系。
④针对不同职业、年龄和文化层次人群的需求,打造功能形式多样的绿道及节点。通过对绿道类型的划分和后期管理方式上的差异,体现各类绿道的价值。
⑤区内绿道交通主要以步行、自行车、观光车、游船等慢行交通为主,同时完善绿道的标识系统、照明系统、信息系统、应急救援系统,以保障游人的安全。
⑥绿道选线充分考虑包括自然生态、地理气候、经济发展、用地权属在内的各类制约因素,合理控制开发规模及建设量,以达到高质量的建设目标。
⑦规划应综合生态环境、政策要素、城镇布局和地方意愿等因素,协调各方需求,综合确定规划方案,制定总体与阶段发展目标。
⑧最后应统一规划思想与工作方法,坚定地贯彻规划原则,合理规划设置各类绿道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形成衔接良好、系统完善的绿道网络系统。
3结语
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绿道能够发挥其经济和生态效应,为城镇居民提供慰藉和绿荫的场所,促进身心健康,并降低卫生成本,并为保护和展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提供承载介质。而这就要求我们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绿道选线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尊重地域文化、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总结出具有地域性规划设计方法,并将其贯彻落实带绿道规划建设和后期管理的全部活动中去,最终构建起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绿道网络。
(收稿:2013-12-14)
参考文献
[1]CharlesE.Little.GreenwayforAmerican[M].JHUPress,1995.5.
[2]金云峰,周煦.城市层面绿道系统规划模式探讨[J].现代城市研究,2011(3):33-37
[3]叶盛东.美国绿道(AmericanGreenways)简介[J].国外城市规划,1992(3):44-47.
[4]张文,范闻捷.城市中的绿色通道及其功能[J].国外城市规划,2000(3):40-42.
[5]胡剑双,戴菲.中国绿道研究进展[J].中国园林,2010(12):88.
[6]金云峰,周聪惠.绿道规划理论实践及其在我国城市规划整合中的对策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2(3):4-12
[7]张云彬,吴人韦.欧洲绿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园林,2007(8).36-37.
绿色环保设计案例篇5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技术;可持续
要实现建筑行业的更好发展,坚持绿色建筑的发展道路是必然之选。通过建设和发展绿色建筑,不仅符合我国当前所提倡的生态文明理念,加强和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还能够从绿色建筑发展的过程中培育出新兴产业,从而进一步改善民生,在加快城乡发展的过程中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当时我国当前的绿色建筑正处于缓慢起步的发展阶段,绿色建筑的总体数量相对较少,且地域发展不平衡,总体表现为西部地区较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较慢,北方地区较南方地区发展较慢。从整体来看,虽然绿色建筑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一、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
绿色建筑主要指的是在建筑的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实现节能减排,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为住户营造一个更为健康舒适的生存空间,从而实现建筑与自然两者之间的和谐相处。通常人容易形成一个误区,就是将绿色建筑简单的理解为绿化建筑,从含义上来说绿化建筑指的是绿化环境和净化空气两方面,而绿色建筑追求的不只是这两个简单的目标,而是是包括绿化建筑在内的一个更为广泛的生态建筑概念。
二、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
1、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原则
绿色建筑的设计首要应该是与建筑周围的生态环境实现有机的结合,在为人们建设居住空间的同时创造出最佳的环境效益。这要求绿色建筑的设计的过程中将建筑当地的人文景观、历史文化充分考虑进去,并且尽可能利用好当地的地势地形,在因地施材的基础上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2、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原则
绿色建筑提倡节能减排,这需要在绿色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融入先进的现代科技,以实现对太阳能、风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增强对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使用,以提高绿色建筑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性。同时在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作出有预见性的近期和远期规划,为绿色建筑今后的种种可能做好准备。
3、健康且舒适的原则
绿色建筑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应该重视且确保绿色建筑的健康和舒适度。一个好的居住空间需要具备好的空气流通和采光效果,以保证室内的温度与湿度。此外建筑设计的外观、布局都应该体现一定的人性化,尽可能为住户提供一个健康且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4、同步化设计的原则
设计师在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除了具有保护生态文明的设计理念,还应该将设计的思维同步化的体现在绿色建筑设计的各个环节,包括在绿色建筑设计工作的前期分析、策划以及方案的构思、比选,建筑师与设计师应该都应该有一个合作沟通与交流,大到设计方案的拍定,小到各个设计及施工的细节,都应该同步考虑到将低碳、节能要求融入之中,以实现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三、设计绿色建筑中的技术问题
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绿色建筑,在当前的建设设计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绿色建筑在设计和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绿色建筑在建设的过程中为了达到较高水平,通常会选择某一类的指标组合,不同的指标组合在控制成本、技术经验方面有所差异,所以对指标组合的选择可能存在着误区,以至于没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成熟的绿色建筑市场。
其二,在调查中发现,绿色建筑中有部分的指标并没有达到规定的指标要求,这主要是建筑单位没有将相关的材料报告给上级部门,例如地下空间的使用、灌溉的节水方法。
其三,绿色建筑的相关指标相较传统建筑的指标要求,其标准要更高一些。同时,节水与水资源再利用及节能与再生能源这两大类的指标中所涉及技术的利用率相对较低,这可能将影响再生能源使用率及节水的效果。
四、绿色建筑设计技术的选择
1、设计方案
设计文案选择与敲定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这需要设计师在设计文案的过程中,对绿色建筑的设计需求有一个清晰明了的认识。同时,对于国内外较为优秀的绿色建筑设计经验可以适当的借鉴与使用,并在此基础上将设计师自身的独特想法融入到设计的过程中,以不断提升设计师自身的设计水准。
2、太阳能采暖
近些年,较为传统的采暖方式主要是燃烧煤炭和薪柴,但是这有一明显的弊端便是煤炭在燃烧的过程中,会释放出二氧化碳形成温室效应,更严重的是如果煤炭没有彻底燃烧还会产生一氧化碳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在绿色建设采暖设计的过程中,可利用太阳能采暖系统,为住户提供充足的暖气,这不仅成本较低,而且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改善大气环境,充分实现节能环保。
3、水资源循环
水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对水资源的利用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首先是可以通过重视雨水的收集,收集的雨水可以通过静止净化用于家畜的日常饮用水或者是花草的灌溉等。其次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废水也应该采用相应的净化技术以实现其循环再利用,以避免环境的污染与水资源的浪费。
4、绿化环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然生存环境的要求与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在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也应当重视建筑自身的美观以及对建筑周围环境的绿化,例如可以增加花草树木的种植、建设人工活水溪流等等,以尽可能的为住户提供一个更为优美、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使绿色建筑内住户的生活品质能够得到保障。
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在追求着低碳生活,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绿色建筑将是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生态文明与可持续不仅仅中国坚持的发展理念,更是世界范围内倡导的共同观念,因此,绿色建筑的发展不仅仅是设计师、建筑师的责任,更需要我们每一位民众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实现我国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艳晖.我国绿色建筑的设计技术选择分析[J].科学中国人,2016,21:25.
[2]牛.绿色建筑开发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1.
[3]刘祝.绿色建筑节水措施的评价及应用优化研究[D].重庆大学,2008.
绿色环保设计案例篇6
绿色包装设计一般遵循“3R1D”原则,使用绿色包装材料,以减少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实行包装减量化,尽可能消除不必要的包装;尽量采用单一包装材料,以便于回收利用;尽量使用环保油墨,以实现绿色印刷;采用可拆卸包装设计,有利于拆卸后回收利用;采用可回收、重复利用和循环使用的包装,减少包装废弃物,保护环境。设计师在进行绿色包装设计时,应从材料选择、结构功能、制造过程、包装方式、储运方式、产品使用和废品处理等多方面,全方位考虑资源利用、环境影响及解决方法。本文,笔者将分享几款绿色包装设计实例,供大家参考。
实例一:包装材料减量化
针对市场上的快消产品,笔者设计了两种包装结构方案,其设计思路是使包装具有环保、省材、节约成本、便携、促销的功能。纸质包装材料容易回收和再生利用,是理想的绿色包装材料,因此,两种方案的包装材料均选择白卡纸。这种包装材料可以采用多种印刷方式和环保油墨进行印刷,印刷效果好;同时考虑到生产加工的便利性,纸盒设计为一片成型结构,便于印刷和模压成型。
方案一包装结构平面设计图如图1所示,采用倒梯形的盘式折叠纸盒,通过锁扣将纸盒的四个角相互卡合固定成型,不需要胶黏或钉针,环保且节约成本;在宽度方向上延伸出两片摇翼,用于固定产品;在两个侧面的延伸部分设计有提手,便于消费者携带。
方案二包装结构平面设计图如图2所示,在盒体的连接处,采用提手和盒盖之间插合的方式连接成型,环保且节约成本;提手与盒体底部为一体,从底部延伸出来,将盒体分为左右两部分,这两部分空间均可进行容装,从而避免产品因相互挤压而发生损坏。
对比以上两种方案可以看出,①包装容积相同,方案一所用包装材料的面积为283200mm2,方案二所用包装材料的面积为272550mm2;②拼版时所用的包装材料面积方案一大于方案二;③两种方案都考虑到了生产、销售、陈列、携带、使用、回收再利用等环节,但方案一在纸盒成型时不如方案二容易组装。综合来看,方案二更节省包装材料,更容易拼版,废料少,结构简单大方,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因此,选择方案二作为最终的纸盒结构,立体透视图如图3所示。
实例二:装潢设计简约化
简约化设计已成为当代包装设计的主流,包装装潢设计应简洁、大方,无须任何多余的装饰,但要确保设计意图的真实表达。如图4所示的啤酒包装,在对这款包装进行装潢设计时,利用了牛皮纸本身的色彩和特质,以减少额外的覆盖性印刷;包装上设计黑色图文,在印刷时不仅可减少油墨的使用量,还可有效减少印刷工序,降低包装成本;该包装采用局部展示结构,可以省去在外包装表面印刷对内容物进行介绍和渲染的文字。这款包装外观色彩精炼、简洁,简化了印刷工序,降低了印刷成本,使包装二次回收更加方便;同时采用了无毒、无溶剂残留的水性油墨或UV油墨进行印刷。
实例三:实用性与趣味性并存
构思巧妙的创意包装不仅美化商品,更可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富有趣味性的包装,更加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图5所示是一款儿童糖果包装设计效果图,包装造型为楔形体,盒盖从中间打开,盒体、盒盖对扣后用手提带穿接,做成小包的样式,便于消费者提带。内包装由七个形状和颜色不同的小纸盒组成,每个小纸盒里面放置不同口味的糖果,一次打开一个包装,清洁卫生。值得一提的是,当小朋友吃完糖果后,外包装可以作为盛装物品的容器,内包装可以作为开发儿童智力的七巧板玩具,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还增加了趣味性,如图6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