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起点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范文

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6篇)

来源: 时间:2025-09-01 手机浏览

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篇1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8-022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8.142

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包含着创新教育教学策略和思想、创设教学环境与条件、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创新愿望、提高美术实践中的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内容。而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必须着重研究如何激发学生创新愿望与动力等因素,这涉及到的不但是心理问题,还涉及到外界环境问题的研究。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注重与创新意识相对应的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对以上两个方面的综合性培养则成为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创造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学生的创造力一旦被有效激发,会反过来加强创新愿望的实现,并成为创新意识培养中的一个动力因素。所以,对小学美术学科在创造力表现方面有必要进行一些探索。首先,对美术不是人人感兴趣。有兴趣的孩子会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自觉的创新意识、独特的创新能力,而对于不感兴趣的人不等于与美术学科绝缘,他们只是在学习的自觉与不自觉中,由于相对自我实现的能力受到某些制约而暂时得不到培养和发挥,从而降低了学习愿望。因此,对学生自我实现能力的培养与重视,成为了培养学生兴趣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其次,美术教育中要使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和发挥作用,必须结合小学美术学科特点,努力开启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由于美术教育中形象语言的多样性、具体性,其有益于学生多角度、多方式去思考问题。又由于这种教育应用于大多数人,对于创新意识的普遍提高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努力提高美术教育中这方面的功能,并结合现阶段社会实际,挖掘有价值的课题,使这种教育潜移默化地形成一种素质,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会起到更加完善而有效的作用。

明确了培养的概念与方向,必须研究的是目标实施的具体落实。

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W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就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理念,掌握创新方法

一直以来不少教师在保守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墨守成规。而在当今形势下,转变教育观念是每位教师必须跨越的一步。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应站在时代的高度,树立美术教育中创新教育的理念,掌握创新教育的方法,把美术教育的功能重新定位,并作为一种全新价值去追求。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受到新观念的冲击而得到开启。另外,美术教师除了有创新的理念,还必须有创新的方法,并注意教学的立足点不是让学生学到什么,而是让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发现。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成为创新氛围的制造者,创新火花的点燃者,创新实践的促成者。”

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的能力,就必须创设美术教育中的新课题、新模式和新方法

创设新课题、新模式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近年来美术教育实践已涌现出不少有创新价值的课题设计。比如,形状的发散思维造型,手工设计中根据废弃材料借形造象,中国画中的借迹造形,以及有些一反常规的思维设计等课题,都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起到一定的促成作用。但这类课题还不够,还必须继续开发。同时,还要从深度和广度中与之配套更多有特色的教学新方法,如让学生不依赖条件,自由发挥想象和思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索新渠道,发挥想象能力,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等。对此,笔者曾经借鉴德国创新教育先驱格罗佩期的创新教育观念,做过一次教学尝试:在一节手工课中,只提供一些泥沙、蛋壳、花生、黄豆、碎布、树叶和棉线给学生,要求每位学生做一件完整美观且互不相同的手工作品。此外不做任何讲解,由学生自由思考制作。结果学生完成的手工作品不仅形式多样,而且还富有新意。虽然有些还欠缺完整,但我们能看到一种潜在的创造意识,而这种潜在意识就在于敢打破常规,不加强束缚的教学得到激发和体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撕纸艺术、指头画等,发挥了材质与工具的特性,并让学生在传统观念与传统技法中发现它的缺陷,提出新的观点,创立新的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教育要注意探索新的教学形式,并有意识地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教学观念,开拓学生视野,创设发挥想象力的表现空间,运用现代材料与工具发掘新课题。

三、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的能力,就必须要重视学生创新心理与探索精神,培养兴趣,引发学生积极创新的意识和参与实践的动力

美术教育是一种形象塑造与审美欣赏的特殊文化教育,它在使学生艺术素质提高的同时,也不断使其它素质走向完善。重视各种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中不可避免也不能忽视的问题。首先,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的动力来自于主动积极的学习心态,这种心态的无形动力就是学生在痴迷执着的探索和标新立异的表现中获得满足的成功感和鼓励。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应创设宽松的环境,使其创造性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而对于那些大胆探索、敢于标新立异、思维偏离常规的学生应给予鼓励,培养他们的兴趣,强化他们的独创性。对于那些敢于猜测、提出设想的学生要加以引导,充分发挥他们的灵感与直觉的作用,让他们得到更新的灵感、更新的启示和顿悟。其次,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观因素,如加强创新动机、信念、意志与情感的培养,培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自信、自重、好独立思考和勇于进取的心理特质等。

四、多种形式和多角度开展各类美术活动,刺激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学生实践能力的发挥

美术活动是美术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种形式和多角度地开展各类美术活动,能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实践,并在实践中使创新意识成为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要想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其实践能力,就必须拓展美术活动的广度。比如,在美术作品比赛、展览一类活动中进行扩充,加入如一分钟绘画表演、即席挥毫、新观念造型展示等。

总之,在小学美术教育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中,探讨的方法很多,注重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创新主体心理的研究以及新的教育实践的探索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但有助于学生拓展思路、激活思维,使美术教育更趋成熟。

参考文献:

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篇2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意识

一、当前大学生计算机创新能力的欠缺

(一)学生缺乏创新的意识。意识决定物质是哲学中的重要命题,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的欠缺,从很大程度上讲是由于创新能力的意识不够,即很多人包括学生、学校都没有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何谈进行创新性的学习和训练。缺乏创新的意识是决定了很多的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没有创新能力的最直接的因素,不利于其今后的发展和学习。

(二)忽视了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忽视了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是导致当今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创新能力欠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很多的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不是自身的创新能力差,而是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创新对于个人、社会、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创新可能给整个社会的变革起到的积极作用,因此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很不到位。

(三)创新精神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冲突。从很大程度上说,很大的大学生还没有从传统的教学中走出来,大学的教育更加突出的是人性化的教学,对于个人的自主学习和学习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但是很多的大学生还是难以摆脱传统的学习方式,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的是较为灵活的学习方法,而不是传统的应试教育,传统的应试教育束缚了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关系到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几个因素

(一)学校的创新理念。学校的理念和方针决定了一个学校的发展情况,对于学校的发展起到指引的作用。学校的创新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一个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学校能够以较强的前瞻性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很好的机会,制度和理念的提出可以促进其他方面的建设,例如学校会因此而引进必备的硬件设施,来保证学生进行必要的实践课程,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日常教学创新观念的渗透。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强化创新理念,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创新理念的提出会逐渐渗透进学习中去,对于学生的观念起到一些思想上的指引,在无形中会强化他们的认识,使得他们意识到自己在创新能力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为他们的今后发展提供理念上的支撑。日常教学生活是学生的学习知识和能力提高的直接来源,通过这种方法的渗透,有利于他们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三)学生自身的潜质。学生个人的潜质也是关乎到其创新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因为计算机专业的学习是较为困难的一门学科,对于学生的能力和科学理性的思考都有很高的要求。工科的学习中在很大程度上说需要学生的自身潜质的支持,个人潜质直接关系到其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其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是学生成功的重要的一个要素。

三、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善于摆脱传统僵硬的教学方式。创新能力从本质上说,就是要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思路,摆脱传统的呆板僵硬的教学模式,在这个基础上有所突破才是至为重要的。这对于教学有着较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学生能够从根本上重视起来,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将学习方法变活,有意识地运用先进的学习方法来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自身的能力,不断地实现自我提高的过程,为今后的发展提供条件,从而实现创新能力的飞跃,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实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活化,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实现能力的飞跃,这样才能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支撑。

(二)在教学中融入实验研究等科学方法的训练。计算机专业的学习需要较高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大量的实践来支撑,通过实验研究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素质。在教学中不断地融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较为完善的设备支撑和理论支持,结合自身的发展能力,从而实现自身能力的发展和飞跃,这是至为关键的。通过有目的地训练,能够将自己的理论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能力,使得创新能力有更快地发展和进步。在教学中融入实验研究等科学方法的训练,是一种较为综合的方法,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创新能力。

(三)将教学与时展相结合,突出创新精神。任何一种学科和专业的学习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有机地实现学科知识与时代的链接,这才是学习的本质所在。对于计算机的学习更是如此,计算机本身作为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必须将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与时代、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做到知识的“实用性”,实现知识的价值才是至为重要的。将计算机的学习和时代的发展结合起来,是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实用性是知识从课本到社会的有效过度,不仅仅能够实现知识价值的提升,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本身的创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实现个人的发展。

四、结语

计算机专业对学生的最主要的要求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也只有创新能力才能够更快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加快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离不开学校的培养,同时也需要学生个人的努力钻研才能够有所突破,从根本上抓起,有效地改善教学的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创新能力的训练,促进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鹏,杜玉越,戚梅.新形势下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1(1).

[2]童少娟.论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现代商贸工业,2009(7).

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篇3

关键词:创新地理教育生活化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教育的创新是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的重要保障。

地理教育是学生培养爱国情操重要途径之一,认识地理环境、培养地理技能和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育基础。通过地理这门学科的学习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地理学习能力,学生能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地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应该学会运用所学的地理理论指导实践活动,培养环保意识。创新地理教育,能使地理知识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能使地理教学课堂更加活跃有生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是能力素质的最高层次。创新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创新的前提是“双基”,对地理科学而言,“双基”是指基础地理知识和基本的地理技能。通过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技能的熟练掌握,提高创新能力,锻炼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三者互相交融、互相影响,构成了创新人才所必备的素质。在激发创新意识的同时,增强创新能力;在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锻炼创新思维;在培养创新思维的同时,激活创新意识。

二、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加强创新的渗透

1.教师“创新”性地导入课堂。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注意创新性的导入,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良好的学习情绪,促使学生带着一种自觉主动的心理走近教学内容,去学习、去探索、去创新,从而实现学习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乡土素材导入课堂。家乡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一提到家乡的地理知识,学生就会产生一种亲切感,迫切想知道这些奇特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这种用乡土地理知识导入课堂的创新性导入,入情入理,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教师也可以通过音乐导入课堂,不同的地域产生的音乐不同,不同的地域的音乐特色不同,地域独特的地貌、水文、气候、宗教、经济特色,在当地音乐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2.营造“创新”的课堂气氛。

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起引导作用的师生和谐、民主、平等、自由的创新气氛,形成一种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教师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总结本小组的讨论结果,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地域自然规律,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和网络化,把握知识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更好地把握主干知识。在深刻理解并掌握所学地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创新,从而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创设新颖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地理知识,使学生获取更多、更新颖的地理知识。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该节课的课件,在课堂上播放学生收集的课件,自己总结自己课件的内容,再通过课堂讨论,掌握所学的地理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使用网络的能力及自学能力。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思维,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地理教育创新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生存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

1.留心日常生活,收集教学素材。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观察到各种地理现象,包括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运用这些现象组织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长一双‘地理眼’,多观察生活,把看到的地理现象与地理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生活化的教学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容易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沉积作用形成的黄河三角洲、东营港口、黄河故道、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区、胜利油田的石油工业都是身边宝贵的、鲜活的教材。如饮食:南甜北咸,东酸西辣;服饰:居民习惯穿藏胞;民居:北方房屋墙体厚、屋内有火炕,南方人习惯睡木床或竹床。还有,日本人爱吃鱼,中东的一些国家把旅馆建在了屋顶上,东非高原出了许多优秀的中长跑运动员,等等,这些都有着地理方面的原因。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谚语、成语、诗歌等与地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谚语:天上积雨云,地上雨淋淋――云与降水的关系;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季降水与冷锋之间的相互关系;一阵春风一阵暖――春季降水与暖锋之间的关系;春雨贵如油――我国春季降水少的特点。如成语:滴水穿石――流水的侵蚀作用;飞沙走石――沙漠地区的风力搬运作用;沧海桑田――地壳不断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2.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使教学生活化。

学校教育必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把地理课本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在实践中的用处,从而在“学习”中“应用”,在“应用”中“学习”。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需要。

如在讲到《地图》一节时,教师可以买几张当地市区的交通图,然后把全班同学分成几组,把几组学生分别带到不同的地方,让他们徒步走回学校并在地图上标出所走的路线,这样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对地图三要素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再如让学生调查身边的环境污染现象,体会到环境污染对人类生活的危害,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倡导学生保护环境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除亲身体验、实地实践外,地理教学还有很多实践形式,如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赛、办手抄报、自制地理教具模型等,应多种形式并用。

参考文献:

[1]钟青兵.地理教育要面向学生生活[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2).

[2]沙秉祥.地理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尝试[J].中小学电教,2009,(8).

[3]谭成权.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创新观之我见[J].新课程(下),2011,(3).

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篇4

关键词:创新能力意义现状培养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异、经济发展逐步趋于全球化。面对社会进步的新挑战更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是新世纪人才规格的特点。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在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到了强国富民的理论高度。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和改革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

一、什么是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最高体现,是一个人全面发展潜质的必然结晶,具有综合性、发展性、创见性和开拓性的特点。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能力等。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时展的需要。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尤其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知识经济是主要依靠知识创新和知识广泛传播发展的,创新是它的灵魂,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培养的规格取决于时代的要求、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在新形势下,面对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也有了新的要求。这就是要求大学生成为既要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同时又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因此,每一个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全方位更新观念,落实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顶尖人才,使中华民族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1.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

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给自己将来的奋斗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往往仅满足于毕业后能找个好工作或是考取研究生,忽略了自己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相当淡薄,更谈不上创新欲望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的激发。

2.缺乏创新技法的能力

我国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应试能力较国外学生具有很大的优势,有创新的灵感,但在动手能力与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方面却远远弱于外国学生。

3.缺乏坚持创新的毅力

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在智力和创新情感的共同作用下,创新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的能量。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兴趣的深度、广度、稳定性及效能上,都有相当的发展,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需要具有坚强的毅力。大学生能够意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缺乏毅力,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虎头蛇尾,见异思迁,甚至放弃追求。

四、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1.注重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要有创新能力,就应具备独立获得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靠教师在教学中正确的引导和学生本人有意识的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形成。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要向学生说明自学能力对工作和成才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应该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把讲课和自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其次,应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2.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实验、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如设计竞赛、与教师一起做课题,学习教师的分析过程和操作方法,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要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小组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思维创造能力。

3.注重创造意识和人格的培养

激发学生对创新设计的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有利条件、捕捉机遇、探索事物的本质,努力实现创新目标。给学生营造一个开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挖掘创新潜能的宽松环境。所谓创造人格体现在兴趣广泛、勇于探索、意志坚强、有自信心和责任心等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4.注重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不是一种单独的能力,而是一种多能力构成的综合能力。它与情绪、兴趣、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紧密相关。非智力因素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运用非智力因素,充分开发与调动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积极性,使他们通过个人的努力钻研、认真实践,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地认识尚未认识的客观世界,主动去探求新的真理,不断去开创新的领域。通过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来提高他们的创新力。

5.注重营造激励创新的环境

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是教师和学生间的相互配合的过程,因为创造过程是对原有知识和信息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颖的、独特的创造过程。所以从大学生本身来说,他们应该利用各种各样的机会汲取知识,积累素材,为从事创造性活动作准备。同时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创造环境,其教育方式可以是多角度、多方位的,如技能竞赛、开展第二课堂、结合生产实践进行教学等,营造激励创新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提高创新能力,逐步形成创造思维的良好习惯,提高综合素质。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细致、艰苦的工作,需要高校教师的高度责任心、渊博的知识和对学生无私的爱。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能认识到这一点,并且踏踏实实地体现到教学工作当中,那么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工作必将得到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君施.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2).

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篇5

关键词:实践教学;创新训练;专利意识;知识产权;技术创新

0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正在各个领域被真正的重视起来。高等教育环节更是如此。在高等院校的实践教学中,改革创新已形成一定的势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实践教学成立了工程训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的实践教学主要分为认识训练、金工训练和创新训练三个层次的实习。1998年开设创新训练以来,已形成一定规模,走在了全国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的前列。为进一步提高创新训练的水平,跟上新时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创新训练在不断总结、完善的基础上提出,创新训练不但要提高本科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工程意识和综合素质,还要提高他们的专利保护意识。使他们明确有关知识产权系列知识。

1形势严峻观念更新

在我国加入WTO之后,要适应世界经济发展形势。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发达国家为在今后获得国际竞争的优势,纷纷建立知识产权制度,强化知识产权来实施本国战略。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纷纷来中国申请专利,占领市场。外国企业不会把先进技术白白送给我们,仅靠引进,只能是跟在别人后面,永远不会站在发展的前沿。技术创新需要知识产权保护,现在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系统。有利的推动了技术创新向高层次发展。故此,我们创新训练要看到世界的发展,提高专利意识。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建立起知识产权的保护概念。

2创新训练也是培养专利保护意识

我们在创新训练中,分三个阶段对学生的专利意识进行引导和培养。

(1)创新训练初始提出要求

创新训练的宗旨是自己设计、自编工艺、自行加工。

在创新训练方案设计阶段,要求学生进行市场调研。首先查阅专利资料,不能有侵权行为。调研报告要有查询相关专利内容。理工科院校是培养未来工程师的摇篮。对学生的训练是根据社会的需要,体现全面发展。他们是未来的发明专家或制造专家,必须训练他们掌握专利的保护意识。

在当今社会上,对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时有发生。在文化市场尤为突出。如盗版的音像制品、刊物书籍等。已经给国家、单位、个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高等院校的创新训练是在国家知识产权体系不断趋于完善的形势下发展起来的,专利是创新发展的前提。在参加创新训练的学生中,有的对专利知识认识不足,有的在以前创作中没有专利方面的常识,增经吃过大亏。例如,99级的一个学生在高中的时候,正是三级六面体魔方盛行。他对魔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突发奇想,自己设计制作了一个五阶六面体魔方。参加当时省级青少年发明创造大赛。由于缺乏专利意识,他并不知道该种魔方已被发明过。在最后离一等奖只有一步之遥时,被别人控告抄袭,功败垂成。

(2)在创新训练方案审查时实质检查

在创新训练开始后,对所有创新小组提交的产品创新方案进行筛选,依据是三个特性、两个分析。

创造性

技术创新必然是创造性构思的结果,一个完全的创造应当是设计出前所未有的新产品或应用从未使用过的新技术。对现有的产品进行改进设计使其增加新的功能或提高其性能,或改变制造工艺使旧技术的应用更加完善合理,最终提高了效益,可认为是局部性的创造。

实践性

创新是知识的流动过程,训练的特点是实践。学生学完了技术基础课程,头脑里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有些是显性的(如定理、公式),有些是隐性的(如知识之间的联系及某种经验)。这些联系和经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挥和积累,才能在知识的不断流动中真正掌握这些知识。

创新训练实际上包括了机械设计训练、工程图能力训练、造型设计训练、操作技能训练等实践环节。学生们就是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流动、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

综合性

一项创新产品的产生,应当是创新活动中科技知识的综合及人的智力、体力综合的结果。创新训练所实现的知识综合,不是板块式的机械结合,而是在知识流动中的一种有机溶合,创新训练中人的智力综合也是非常重要的。

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是要对产品进行全面分析。对于制造有无限制。重要的尺寸参数是否完整。他的重要功能能否实现。加工工艺是否合理。加工制造周期是否符合创新时间要求。

场调研分析

学生要做市场调研。调研报告内容有:学生所设计产品的市场情况,产品的制造成本预算,主要是专利方面的查询。要求专利方面有查询报告,使学生在专利方面充分提高认识,明确知识产权意识,这也是创新训练的一个重要目的。

例如前面所述,99级的一个学生在创新训练时,认真查阅专利文献,检索相关专利,进行细致分析,总结以前的教训,设计出一个系列产品---《中国魔方》。在创新训练中制作了其中的六棱和五棱魔方。

(3)创新训练后进行申报

创新作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技术设计和加工。有完整性和先进性,有外观装饰,能够实现设计功能。经过适当改进,能够参加学校一年一度的“学生课外科技制作”大赛。为鼓励学生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发生侵权行为,特制定学生申报专利的相关规定,从经济上减少学生负担。有申请专利条件的作品,学校和中训练中心承担专利费用。在2002年创新训练中,有三个创新作品申报了专利。一个作品(《中国魔方》)申报发明专利,两个作品申报实用新型专利。

3专利是技术创新的前提

创新训练是实践教学的常设课程,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教程,他正是教育部提出的教育创新,增强大学生实践环节,提高综合能力的体现。创新训练是为社会发展和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的一种新的尝试。我们国家要建设“小康”生活水平,需要大量既有理论水平、实践动手能力,又具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新型人才,这就对高等教育,尤其是理工类高校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是长期坚持不懈的任务,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的改革创新。:

随着经济和科技改革进程的加快,中国专利保护和创新意识在提高,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和完善地方政策措施,以有效地发挥专利制度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同时推动和引导企业单位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加大专利司法和行政执法力度,为技术创新提供动力。

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篇6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孕育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宝贵契机。因此,做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造就一代适应新时期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显得尤其重要。

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中,高校承担着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的今天,就业对大学的导向性作用更强劲,学生的个性化成才意识和竞争意识更强烈。这些因素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在客观上滋养了一种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负面影响,功利性的学习目的在某种程度上冲击着高等教育,大学的培养观念和方式面临着挑战。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因素

教育因素。我国高校存在不利于创新意识培养的诸多因素。除了传统教育的以书本中心、以课堂中心、以教师中心的影响之外,新形势下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一些高校急功近利的倾向明显,比高楼、比规模、比指标成为一些高校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不仅忽视了学生德育、智育的发展,而且不利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推进。另外,随着学生就业竞争的加剧,一些高校和不少学生,热衷于研究生考试、各种业务考证,以另一种方式陷于应试教育。为此,高校必须改变传统教育观念,解决新问题,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学生自身因素。自主创新心理主要由创新欲望与创新情感两个部分构成。创新欲望是一种求索进取、探寻新知的内在渴求和需要,它的最大特点是求新求异,厌弃陈腐观念,充满探索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中未知领域的巨大好奇心、求知欲。创新情感是创新主体对创新活动的主观体验,它贯穿于创新活动的始终。当前国内高校部分学生缺乏大胆求新的精神,局限于书本知识所教授的定理规律而不思破旧立新、深层次探索,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创新能力的提升。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其一,大学生要注重自己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在大学生学习、实践、生活的过程中自觉形成,体现在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之中。

知识、能力水平是影响自主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知识因素不但指知识的量,还包括知识的质,没有较深厚的知识文化底蕴,以及对知识的获得欲望,要在较高层次的水平上创新是难以实现的。但只有知识还不够,还需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辨别、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实际能力在创新意识形成中,往往比知识更重要。

思维方式是创新活动的工具,不同的思维方式影响着创新意识的形成。我国漫长的农业社会给人们留下了守成、稳健的心理积淀,冒险、开拓、创新精神不足。这种客观环境养成了复古、唯书、崇尚权威的思维,失却了质疑、反思和批判思维。自主创新要有开放性思维而不是封闭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而不是复制性思维、人文性思维而不是经验性思维。

个性特征是指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包括气质、性格、智力、情感、兴趣等方面。一般说来,个性特征直接影响创造性,个性特点鲜明的人富有创造性,而个性平淡的人,则缺乏创造性。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都需要大学生自觉学习、锻炼,没有主观因素的培养和提高,自主创新意识将难以形成。

其二,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