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起点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范文

后现代主义思想(收集3篇)

来源: 时间:2025-09-04 手机浏览

后现代主义思想范文篇1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传统;复古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3-0039-01

建筑有着自身漫长的发展历程,但是建筑美学却是一个新兴学科。建筑美学融合了美学与建筑学的内容,是艺术美学、建筑学的重要分支。罗杰斯・思克拉顿被看作是建筑美学的创始人。建筑美学在中国也算是一个新兴学科,但却处在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研究和探讨当代中国建筑美学对丰富中国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让中国建筑设计行业有很大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以“鸟巢”和世博中国国家馆等场馆的兴建不仅给予中国还给国际建筑设计界以极大的震撼,体现了中国建筑设计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面对现有的成绩中国建筑设计又要何去何从,是立足于本民族特色还是跟上国际建筑潮流的发展是中国建筑设计师们面对的一大问题。

在我看来,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大发展为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的进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环境。同时,国内外建筑设计的信息交流让很过国外设计理念和思想不断涌入国内,不仅拓展了国内的建筑设计的形式还丰富了建筑美学的理论内容。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师应该在吸收国际建筑理念的同时融合中国传统建筑思想,走出一条既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又跟得上国际建筑设计潮流的发展道路。

如何吸纳中西方建筑设计理论,融汇中西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众多的建筑设计中华裔著名设计师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可以说是后现代设计的典范。设计师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天人合一、曲径通幽等观念,凭借酒店周围山势,在房屋高低错落的清淡、静穆氛围中寻求灵动性和超越性的中国传统思想。在这一方面,香山酒店区别了国际连锁饭店的统一建筑模式。在考虑传统建筑元素的同时,设计师还不乏运用现代建筑元素。比如,在建筑材料方面,设计师运用了大量的玻璃和轻金属材料;在于自然相结合的方面,不仅仅依靠于中国传统模式而加入了光影艺术效果使建筑本身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的融合在同一空间之中。另外,从建筑的总体格局来看,酒店运用了矩形横式的造型,这是当代建筑设计中常用的建筑风格。

香山酒店作为一个成功的后现代建筑设计的代表表现了中国建筑设计对“后现代”的理解。那么“后现代”对中国建筑设计意味着什么,有什么样的影响?

首先,中国的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站在历史主义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传统是国外后现代主义给我国当代建筑设计的一个提示。但是如何在建筑中运用传统元素?国外建筑师往往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传统元素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内容;另一方面把传统的精神和形式运用到当代设计之中。这些也是中国很多设计师所追寻的,即在传统的语境下寻找出适合当代的建筑设计方式。在我看来,重新审视传统、认识传统和运用传统是当代建筑师们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对于传统的认识要避免对其仅单一性的看待,导致了对民族传统形式的粗浅理解,从而导致对传统理论研究的空泛性。深入于历史环境中,深入挖掘传统精髓才能让我们正视传统。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只有深入传统,在传统中找出自身的“个性”和现代性才能让其更加大放光彩。

后现代主义思想范文篇2

关键词:文学流派美学价值美学走向

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社会,20世纪70-80年代达到高潮。后现代主义的美学思想在西方文学中独树一帜且对二战以后的美学、哲学、社会学等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引起社会各研究者的重视。

一.后现代主义的流派及其美学特征

(一)荒诞派戏剧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荒诞派戏剧不再尊奉上帝,最高信仰和绝对价值业已不存在,人性的崇高已经无法对抗世界的虚无和荒诞。现实主义的崇高被卑琐所取代,同时滑稽性掩盖了悲剧性,自弃性替代了探寻性。人性已彻底被异化,人性情感沦丧,人变成了只会求生的动物,成了物的奴隶。

(二)新小说派

新小说也叫“反小说”,兴起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新小说类似于罗兰·巴特的“零度写作”,作家采用照相和电影拍摄式的方法不带感情地客观记录。新小说逻辑认为:“人被外部的物排挤或同化,人丧失了主体地位,没有了情感,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都已经陌生,一切就像迷宫,人的思索和情感已经在精神异化中麻木、死去,作家只能记住迷宫般的世界和人的内心。”在罗伯·格里耶的《窥视者》中可见一斑。

(三)黑色幽默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用荒诞形式和寓言表现人面对外部世界的重压和异化而感到的无可奈何的生存梦魇感的黑色幽默派出现。荒诞派作品意识不到世界和自身的荒诞,而黑色幽默派意识到了自身在荒诞环境中被戏弄却无可奈何的生存处境。黑色幽默派侧重揭露权力压迫和规训带来的荒诞,但又绝望于荒诞的外部解决,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就是此种典型的黑色幽默。

(四)垮掉的一代

上世纪50年代“垮掉的一代”沿袭荒诞派传统,主体把人生当成游戏和滑稽剧进而更陷入彻底虚无,用自我放纵的精神癫狂表达无政府主义式的反抗。金斯堡的《嚎叫》和凯鲁亚克《在路上》吼出了“垮掉的一代”的心声,表现自我的放逐。

(五)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以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为典型代表,它风行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拉美。拉美自身的神话传说、魔幻传统为它奠定了良好的魔幻现实主义基础,同时它又借鉴意识流和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来表现拉美面对西方国家军事独裁的不知所措及反抗政治、文化掠夺和侵蚀的无力、梦魇感。拉美精神上的没落、孤独和死亡感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地文学展现。

二.后现代主义西方文学的美学价值

(一)审美倾向

1.后现代主义文学注重表现人物的自我破碎,主体表现很不明晰。它在塑造人物时极度强调表白自我的话语欲望,讲述完整的故事不再以人为中心。在这里,人物往往表现出变形和扭曲,且以自我戏拟的形式出现,沉默、颓废、自嘲和反英雄思想,人没有主体意识。科学替代了理性,符号替代了人,人不再高贵伟大、温柔美丽、睿智机警反而成了滑稽可笑、渺小卑琐的代名词,因为人没有了思维和情感。

2.后现代主义文学塑造的情节夸张而荒诞。后现代主义大力提倡“零度写作”,展示中立的态度,内容消失了,世界只是一片不值不提的“碎片”。后现代主义的作品情节用虚构性和荒诞性的场景替代传统的以人为中心的叙事,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人物的命运不再是重点,人被拉离毫无意义的现实世界却被拉进一个满是幻想的野蛮世界,动态变化代之以僵化重复,虚构的荒诞“体验场”取代了社会和现实。

3.后现代主义文学打破了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的界限,亚文学倾向明显。后现代主义文学不再拘泥于通俗文学、大众文学、“严肃文学”以及乡土文学等的分野,贺卡祝词、明信片甚至影视文学、流行歌词、广告中也出现后现代主义风格作品,文学的多元化格局形成。

4.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形式复杂多样。作家追求艺术形式与技巧的创新,追求阅读和写作的,所以常常表现出不确定性和随意性。作品内容不再围绕中心有着完整、统一的和谐而是被非中心的局部、偶发和不连续地游戏叙事取代。文本制作强调过程、形式、行为、语象和上下文而不再解释作品。

(二)表现形式

1.传统小说形式及内核的解构:元小说和反体裁。后现代主义主张元小说创作,作家们不断地显示小说的虚构性,写作成了对本体、对写作本身欺骗性的揭露。作品情节支离破碎、成分混乱、颠倒,人物怪异、重复,情节荒诞不经、扑朔迷离,内容残缺不全没有终极意义可追寻。

2.文本意义与价值的解构。后现代主义文学把反传统推向了极致,它否定作品的规范性、整体性、目的和确定性,无限制主张开放、多样和相对,反对任何模式和规范以及中心对文学创作的制约。它试图解构所有,甚至小说、诗歌以及戏剧,不论形式还是叙述本身。因此后现代文学中的艺术范围无限扩大,俗文学、街头文化、广告语等经过包装也登上了文学艺术的圣殿,不仅如此,文学艺术被“技术化”、“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后不再是阳春白雪而成为日常消费品和商品。

3.文本深层内涵的消解。后现代主义作家不再表现对社会的认知,他们怀疑一切、否定所有,不再追求文学的终极价值、不再承担文学家神圣崇高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职责。后现代主义作品展示人生痛苦、再现颓废和幻觉、暴力和死亡,充满了颓废的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以及悲观绝望的情绪。

4.叙事风格零散化:拼接、蒙太奇。后现代主义第一种叙事风格就是元小说所展现出来的暴露叙事行为,一边讲故事一边揭露其虚构性的本质。其次,后现代主义作品叙事零散、破碎化,不注重整体性,着意展现过程、局部、行为,没有中心所以它们往往任意拼接,人物超越时空界限任意穿行,因此蒙太奇式的组合大行其道。

三.后现代主义西方文学的美学走向

(一)走向现实主义

后现代主义作家早期经历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以及现代主义的反叛、超越和悖离后逐渐放弃了实验性的文本。“元小说”、“新小说”与“反小说”渐渐被放弃,后现代主义作家开始回归现实主义。他们试图抛弃文学形式、题材、技巧上的标新立异,渐渐回到注重文学作品本体的传统上来。很多作家已经在许多社会问题上发出了声音,这些问题诸如历史的反思、社会的不公及权利的滥觞,社会的高速运行对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冲击等。

(二)走向人文主义

后现代主义作家经过多元化的价值和标准解构后,没有走进预期中出现的“怎样都可以”的世界,他们呐喊出世界的荒诞和无序、失衡的价值、破灭的理想,之后作家们开始反思,开始重新建构精神家园。人文精神的复归势在必行,这体现在上世纪70年代法国的人文主义小说中,人们开始重新寻找精神寄托,重建理想,重拾信仰,找寻人的主体价值。

(三)走向审美标准、价值、体验多元化

后现代主义强调打破“一元化”走向多元开放化。在这个大背景下,文本的规范性、逻辑性、统一性被打破代之以多元化、不确定性和语言游戏、话语实验,曾经大一统的文学审美标准、价值和体验变得更加多元并且向不同的趋势发展。在这种影响下,作家和作者都得到了解放,作家可以忽略过去单调统一的故事情节、人物刻画和文学本身意义而对创作有新的理解,用灵活多元的创作方式和手法建构作家本身与外部世界沟通的桥梁,同样,读者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选择不同范式、不同价值和思想的著作从而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多元化给文学的松绑让我们看到了各种文化自由的交锋。

(四)走向大众、通俗、商品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实用主义影响下,文学艺术已渐趋实用化、商品化和功利化。作者与大众之间的界限式微,个人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分享自己的情绪。网络空间、微博以及手机文学成为平常,后现代主义文学必须适应当今社会文学的发展趋势从而走正确的道路。

大众化的文学参与势必带来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文化不再是少数精英的特权和这样就会带来审美标准的多元化和层次化。二是全民参与文化创造,武侠小说、校园小说、言情小说以及通俗小说的出现即是其表现。然而,要注意的是对通俗化的理解,通俗不是低俗和恶俗,通俗意味着文化受众的范围和层次扩大,不是文学价值的平庸和低俗,后现代主义在大众化、通俗化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这一点,要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有正确的预期和引导。

【参考文献】

[1]刘美岩.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发展及其普遍性探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146-148

[2]宁静,叶倩,赵伯飞.后现代主义西方文学的哲学基础及美学走向[J].经济师.2011(10):12-13

后现代主义思想范文篇3

关键词:现代社会;消费社会;审美

一、本雅明

本雅明具有非常强烈的大众主义倾向,乐于接纳大众文化的审美潜力、大城市空间中街头漫步者的审美潜能。他深受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强调人们总是热情投身于一系列泛化的感官体验与情感体验,无论是不断出现的日常消费中心,还是那些由文化工业所产生的广泛的符号文化商品及其体验。

新巴黎的过街商业场点是本雅明《单向街》的主题,这些消费文化的“梦幻世界”,过街商业场点与百货商店是本雅明幻觉效应的具体表现,本雅明试图以此来表明“商品崇拜特征中非生物性”。他认为大众媒体,尤其是电影,可以去证明现实是一种幻觉,而不是简单复制幻觉。

二、齐美尔

《货币哲学》研究的研究重点主要云集在新柏林、街头闲逛者及消费者的体验方面。展览建筑的审美维度进入齐美尔的视野,商品的审美特征正是展览建筑即时性与虚幻性的回应。齐美尔试图为现代生活世界中的审美领域提供基础,将时尚与现代生活的过度刺激、支离破碎和神经亢奋相联系。随着大城市的发展而加剧,现代人所面临的将是无从追赶的多元风格和更为夸张的时尚。

三、布迪厄

布迪厄关注到了人数急剧增加的新型小资产阶级在社会空间中的上升轨迹。新型小资产阶级,又称“新”型知识分子,是提供符号产品与服务的新型小资产者,注重消费文化影像与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时刻扩张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使之合法化,对世界怀有积极的态度。他们与旧式的小资产阶级、劳工阶级划清了界限,在创造性娱乐、自我陶醉式的情感探索和建构社会联系中不断摸索,试图以霸权的方式扩大自己在知识、符号产品方面的福祉,以文化资本对抗经济资本。

他同时在《区隔》中指出,品味是文化商品的一种阶级标志,他试图勾勒出不同品味的社会场域。在相同的社会空间中,“高雅”意义上的文化与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都有同样的轮廓。然而,阶级或职业的结构图示是由“以群体所拥有的资本构成与数量为基础性结构原则”形成的。

文化资本是布迪厄研究的另一重要领域。他认为文化资本是具有自己的、独立于收入或金钱之外的价值结构,相当于转化为社会权力的能力。文化的权力模式和文化积累的过程有三种形式:1.嵌入的;2.对象化的;3.制度化的。然而文化资本的特殊形式的合法性、原来符号等级的合法性及文化资本场域的结构特征不是固定不变的,这种变化本身应被当做一个过程思考。特殊的群体为使他们各自特殊的文化资本形式的利益最大化,在彼此相互依赖斗争之中被紧紧联系在一起,其结果便是文化领域符号等级的变动过程。

四、鲍德里亚

鲍德里亚强调,从生产性到再生产性社会秩序转变的过程中,技术与信息的新形式占有核心地位:在再生产性社会秩序中,由于人们用虚拟、仿真的方式不断扩张地构建世界,因而消解了现实世界与表象之间的区别。他对后现代仿真世界的描述基于这样一种假定:信息技术与商品生产的发展导致了后来扭转决定论方向的“指意文化的胜利”。

随着社会生活的规律的消解,社会关系更趋多变、更少通过固定的规范来结构化,消费社会也从本质上变成了文化的东西。记号的过度生产和影像与仿真的再生产,导致了固定意义的丧失,并使实在以审美的方式呈现出来。大众在其中被搞得神魂颠倒,找不出任何固定的意义。媒体的过度生产导致文化超负荷,从而引起了意义的爆炸,产生了一个仿真世界和超现实空间,人们由此超乎规范性与分类之上,从而生活在一个关于是在的审美光环之中。他认为,后现代主义导致社会的终结,社会联系的纽带被肢解了,有秩序的社会变成了一个乱七八糟的无序的大众聚合。对他来说,正是现代社会中影像生产能力的逐步增强,影像密度的加大,它的致密程度,所涉及到的无所不在的广泛领域,把我们推向了一个全新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实在与影像间的差别消失了,日常生活以审美的方式呈现出来,即出现了仿真的世界或后现代文化。当代仿真世界已经看到了心灵慰藉幻觉的终结,理论的视野及其深度如同现实一样被掏空了,实在与影像之间的矛盾消解了。

他注意到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电讯大众传媒的关键作用。电视过多地生产了威胁我们真实感知现实世界的影像与信息。符号文化的胜利导致了一个仿真世界的出现,记号与影像的激增消解了现实与想象世界之间的差别。这意味着“我们生活的每个地方,都处在对现实的‘审美’光环之下”。“社会的死亡,真实现实的消失,这均使人产生对现实的怀旧;令人着迷地、不顾一切地追寻真实的情感,真实的价值,实实在在的性”。

鲍德里亚的消费文化,实际上就是后现代文化,“毫无深度”的文化,在这样的文化中,一切价值都被重新评估,艺术已赢得了超越现实的胜利。“超现实世界”,一个通过消费主义和电视而堆满了记号、影像与仿真的世界,导致不稳定的、审美意义上的、对现实的光晕。文化无处不在,积极地融合着社会结构与社会联系,并使它们以审美的方式呈现出来,它强调灵感与视觉感觉的即时性与紧张感,而这又为消解了中心的主体提供了最原初的、弥散化的之情。

参考文献:

[1][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

[2]张芳德,费瑟斯通消费文化的审美维度,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