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书读书心得(整理3篇)
哲学书读书心得
读台湾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此书特引人入胜。以往读哲学书籍,往往让人生厌,读了一点,常弃之不读了。而此书如一个巨大磁场,把我吸引了过去,爱不释手。我想应该是书的独特之处吧。它把传授哲学原则、哲学知识放在了一个次要的位置,它的首要目标是点燃读者对智慧的爱,引导读者去思考世界和人生的.重要问题。他精道的论述,平易的语言,仿佛让我看到了作者就是一个证人,证明哲学其实不是一个枯燥的东西,而是处处闪烁着智慧和思考的光芒。
读了此书,我感觉人生离不开哲学。人类天性都渴望心灵的自由,能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和压力,越来越感受到做一个人的喜悦。爱智慧,爱哲学的思考,它由如人生的一盏明灯,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该往哪里走。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曾说过一句名言:“没有经过反思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竞争的加剧,社会的浮躁,人们已经很难保持一颗平常心了。芸芸众生在滚滚红尘中追名逐利,熙来攘往,就是没有时间停下来反思:“我这样忙忙碌碌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一生中如果没有对这些问题反思过,那么,你这一生根本上讲是毫无意义的,是到世上白走了一遭。不管你是亿万富翁,还是高官显贵,统统都成了行尸走肉。
哲学让我们去思考这些人生问题,并不是真正能寻找到一个标准答案,其意义促使我们去反思、去认识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这让我想起了《红楼梦》第一回里在跛足道人唱完《好了歌》后,甑士隐随即和了一首,其最后两句是这样的:“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都是为他人做嫁妆。”
说的是我们这些芸芸众生生在滚滚红尘,也就是“他乡”中,“乱哄哄”地追名逐利、金钱美色,而竟忘了自己的“故乡”在哪里,因此,到头来,也只能是“为了他人做嫁衣裳。”既然红尘是“他乡”,那我们的“故乡”在哪里呢?也就是我们到底是从哪里来到这个红尘的呢?“故乡”显然在红尘以外。我们从“故乡”来,借助于父母的结合,给我们肉体凡胎。我们就用这肉体凡胎,到世间来走一遭,来体验人生、体验爱情,也体验痛苦。体验完后,我们还是要回到我们的“故乡”。
但有很多人在红尘的花花世界中经受不住种.种诱惑和考验,他们沉迷于各种各样的“名利场”、“官场”、“情场”或“赌场”,最后出卖了灵魂,迷失了自我,再也找不到回“故乡”的路,成了“回不去的人”。他们的灵魂也就是随着他们肉体客死在红尘这个“他乡”。
读此书,让我突然明白:学习哲学,学会哲学的思考人生,可以让我们找到人生的“回乡“路。人生不正如求学,要努力修行,最后可以得到解脱。让我们摆脱身体的惰性和软弱,得到心灵的自由。
哲学书读书心得
学生问:“人生有什么意义?”
老师答:“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你可以不断地询问‘人生有什么意义?’”
开篇这个对话勾起了我对此书的兴趣,这样的回答真是有意思,不是确切的从正面来回答学生“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而是侧面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实这个回答等于没有回答,可正是这个回答,显示出老师的智慧所在。
翻开此书前,一直觉得“哲学”这门学科永远和我沾不上边际,觉得这种书中充满着奥妙和深不可测的智慧。可是翻阅完后,我的思想有了180度大转弯。原来,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套哲学理念,和哲学家们的区别在于,他们将他们的所思所为系统的呈现给了众人,让大家明白他的做人道理;而我,盲目的在成长中成长着,此刻,借助一张张纸上的字,来认识自己,分析自己,从而做好自己。
哲学源自希腊的“爱智”,不是拥有智慧,而是热爱智慧。通过此书认识了柏拉图、苏格拉底、孔子、老子等哲学家及他们的哲学思想,说真的,傅佩荣老师的文字很吸引人,觉得句句都很有必要读下去,对应着他的分析,将自己的行为与之对应比较,让我发现原来自己的人生理念是偏向孔子的儒家风格,原来自己和哲学的关系这么密切。
阅读时感受颇深,还不时告诉自己,这么一本充满着哲学知识和智慧的书,只读一遍是没法消化的,以后有时间就应该翻开看看,慢慢的彻底将里面的内容吸收消化掉。也许远大的人生目标还没有在心中成形,可是具体的生活态度应该很明确,就是让自己每一天都过的很踏实,也让亲人和朋友对自己感到踏实,坚实走好每一步,人生就会迈一大步。
这本书包含的内容太多,以至于翻到最后一页,我就将书中的一切忘得干干净净,可是,它明明影响着我。
哲学书读书心得篇3
暑假拜读了台湾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是傅先生的讲义,被评为“最佳通识课程”,我读了以后觉得实至名归。书中从古至今,兼顾中西方的主要哲学家的主要观点,侧重于人生与文化,以哲学的思辨方法贯穿其间,引经据典,可读性很强,语言通俗。整日奔波于家庭、学校之间的我们,在假期里,借这本书静静地审视一番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一直以来,觉得人生就是一场现场直播,自己描绘的是自己的生活。殊不知,在不经意的生活中包含着如此多的哲学。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学哲学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幸福,更快乐,傅佩荣先生认为幸福、有意义的人生应该是:有工作可以做,有人可以关怀,有痛苦可以受。
首先,现在就业压力很大,相对于那些奔波于求职而不得的人,自己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爱自己的人,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有志同道合的同事,我内心感觉很幸福。
工作能激发活力,养老院将老人分为两组,一组每人负责照顾一盆花,另一组的老人什么事都不做,纯粹是休息养老。在身体状况相似的前提下,第一组老人比第二组老人,平均多活两年。由此可知,有工作可以做,哪怕是照顾一盆花,也会激发更强的生命力,活得更久。这个调查研究结果,让我深深体味“工作”的重要。
由此想到自己年迈的母亲,今年77岁,四年前,父亲因为身体多方面的疾病,失去了行走的能力,我很担心,年迈的母亲也会因为照顾父亲而病倒,但是,我发现,每次回家,母亲像以前一样,不断地告诉父亲家里的变化,给他一日三餐,体检显示:母亲的身体很健康。在父亲过完百日后,我把母亲接到了济南,我不忍心让操劳了一辈子的母亲再为我做什么,我在心里说,让母亲好好休养。一日,小哥来电话称,小妹你的想法太奇怪了,千万别让母亲什么事都不做,母亲身体力行可以做的,都让母亲去做。如果她一旦发现自己什么也不能做,会加快母亲的衰老。果然,母亲第一次独自在院里遛弯回来,开不了门,站在门外怎么也打不开。虽然之前,我们已经演练过很多次,但还是过了很久才打开。母亲自言自语,说,哎,老了,连门也打不开。我听到了,母亲内心的失望。相对于父亲在世时,母亲在家一日三餐,洗洗涮涮,犹能自理。开学后,七点半,我和老公上班,孩子上学,家里几乎全天只有母亲一人,我得想办法让母亲觉得自己可以做些什么,让她有点成就感。我就让母亲负责照顾家里的小鱼和花花草草,每天给他们喂食和浇水,自己操作按摩垫,不几天,母亲欣喜地告诉我,小鱼长大了,因为坚持按摩,自己的身体很舒服,在花园里遛弯时,看到了藤上挂着几个南瓜,哪里的石榴长得很好……
我想,母亲在这几年里,保持很好的食欲,身体依然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那个和自己相濡以沫了一辈子的人需要自己,不管年轻时有多少次争吵,现在,他需要自己,这是支撑母亲的强大支柱。
其次,有痛苦可以受,一个人在受苦受难的时候,难免会怨天尤人,如果一时想不开,甚至可能自暴自弃,走上自杀的绝路。关键在于人生是不断改变的过程,人只要活着就会逐渐老去,在遇到苦难时,激发潜能面对考验,结果增加了自己的专长,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让我想起,上海信息技术学院的邬宪伟校长,他用一句话概括自己不到30岁破格评为教授,最终成为上海名师、全国名师、校长。“凡是能够成为专家或名师的都是在能力边缘的极限上工作后锻炼出来的”,他是因为自己的学生将自己逼到能力极限的边缘。所以,要把握受苦的机会,主动而积极地改变自我,让自己变得不一样,任何一种或大或小的痛苦,都提供了一次让自己提升转化的机会,提升转化的可以是身,可以是心,也可以是灵,生命会变得不一样。
我们不必奢望无灾无难的人生,却要在面临痛苦的挑战时,主动而积极地以改变自我,来展现生命的不同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