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起点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范文

美术与绘画的区别(收集3篇)

来源: 时间:2025-09-07 手机浏览

美术与绘画的区别范文篇1

摘要:绘本不仅能透过生动的文字来了解故事,更能在多姿多彩的图画中增加读者天马行空的想象世界。因此,绘本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带进了幼儿园,广泛应用到各种活动中,当然也包括美术活动。剪贴画是小班幼儿的主要绘画手法之一,用各种颜色和质地的纸剪贴作画是小班所喜爱的,他们喜欢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以绘本为依据,通过剖析绘本美术价值、寻找剪贴画的创作内容、拓展展示的空间等有效地将绘本与剪贴画整合,使其更有利于培养小班幼儿的审美能力、想象力、观察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小班幼儿;绘本;剪贴画;整合

幼儿美术是一种表达性艺术。美术即语言!在儿童文字和口头语言还未发展完善的时期,美术作为一种符号语言是儿童表达其对世界的认知、情感的一种最为常用的方式。图画书是以图画叙事为主的语言教育读本,里面蕴含着丰富的美术元素。如何把儿童美术活动与图画书阅读结合起来进行有效的整合性学习,从而既发展儿童的美术能力,又加深儿童对图画故事的理解。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较为新颖的研究课题。浙江省宁波市第三幼儿园是浙江省一级幼儿园,该园自办园以来,一直以儿童美术活动的开展为主要特色课程和重点研究课题。自2012年始,园就对儿童美术活动与图画书阅读活动进行了整合性教育探究。2015年,该园全面、系统地开展的“美术即语言:基于图画书阅读的幼儿表达性美术教育活动的行动研究”作为浙江省年度教育规划课题正式立项(课题编号:2015sc070)。历时5年的研究,该园积累了一些研究成果,在此,我们择其部分课题研究成果以论文方式呈现给大家。旨在抛砖引玉,为儿童美术与图画书阅读的整合教育提供一些新的研究经验和思路。

通过剪贴画的运用,丰富幼儿的美术表现方法,让幼儿更有兴趣参与到美术活动中。但是现在的剪贴画教学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形式单一:一般以集体活动为主。通过教师创设一个简单的情境或故事儿歌引入,然后引导幼儿根据要求制作与设定相符的剪贴画。例如《红红的苹果》,以故事导入,引导幼儿为苹果宝宝“穿衣服”,即剪好小碎纸,一小张一小张地贴在画有苹果形状的白纸上,直到把苹果宝宝的全身都贴满。

2.后续无连贯性、拓展性:对于剪贴画活动,教师一般在活动结束后缺乏后续的有效跟进。例如《美丽的花园》,让幼儿剪出小花,并布置出花园的小场景,活动后那里主要成为一个班级的环境欣赏区(装饰区),个别孩子还会在区域活动时为那里继续添加小花朵。但仅此而已,对于故事情景的连贯发展、不同领域或思路的拓展也就随着活动结束而结束了。

3.发展空间单一:剪贴画在集体活动进行完以后,个别教师会提供与活动相符的一些活动材料置于活动区域(美工),当然也有止于活动的情况。

绘本是指图画书,英文名称为PictureBook,指的是文字与图画相辅相成的图画故事书,表达特定情感和主题的读本,通过绘画和文字两种媒介在不同向度上交织、互动来说故事的一门艺术。在绘本中,图画不再是文字的点缀,而是图书的命脉,甚至有些绘本,一个字也没有,只用绘画来讲故事。绘本中存在着很好的剪贴画素材,这些作品比较适合小班幼儿欣赏、模仿与运用,例如,《小黄与小兰》《田鼠阿佛》《好饿好饿的毛毛虫》《噗噗噗》等等。我们可以从绘本中学习剪贴画的技法以及运用方式,同时也能以剪贴画的形式改编适合于小班幼儿理解的绘本。

综上所述,基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美术经验、水平,剪贴活动在小班的有效运用以及绘本对幼儿的积极意义,尝试将剪贴画与绘本进行整合教学。下面以《小蓝和小黄》为例来谈谈绘本与剪贴画的整合性教学策略:

策略一:精析绘本,挖掘适宜的整合点

在绘本分析、整合过程中,应该注意以幼儿的年龄特点、绘画特征以及幼儿本身的绘画经验为依据。挖掘绘本中有易于幼儿的美术元素,并进行分解、辨析,从而在应用中更好地为幼儿服务。

策略二:依托绘本,寻找创作的内容点

在深入剖析绘本后,以绘本为依据,需要进一步寻找创造所需要的技法、材料。

1.循序渐进,巧用技法

剪贴、撕裂、粘贴,并且创作出完整的作品,对于小班幼儿而言,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在发展这些技能的时候,却能使幼儿体验到极大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对于小班幼儿而言,他们的手部小肌肉发育还不完全,因此对于精细动作的运用不是很灵活,并且手眼协调有待加强。剪贴画的创作过程有助于发展孩子在运动技能和视觉感知方面的协调能力。当幼儿专注于制作好玩的形状或有趣的肌理时,控制力也会逐渐增强,并能慢慢剪下或制作出想要的形状。

2.来源生活,巧妙选材

剪贴画被称作“环保艺术品”,从名称中就能看出,它是一种变废为宝的美术创作,因此过期报纸、杂志、墙纸废料、色纸、碎布块、毛线、邮票、果皮等都能成为剪贴画的材料。

策略三:仿制绘本,拓宽展示的空间点

对于绘本,不仅仅是引导幼儿模仿而已,我们需要通过了解与模仿进一步对绘本深入地拓展,即仿制,让活动更连贯、有趣并具有延展性和可持续性。

1.运用不同材料仿制绘本

学习和理解绘本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对绘本进行仿制。除了寻找与之相符的操作材料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寻找新的材料进行再次仿制。让幼儿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观察、对比、探索,发现生活中可以利用的,或者与绘本内容有联系的资源(材料),然后运用到自己的绘本中。当然,对于小班幼儿而言,有些内容有一定的难度。那么,也可以借助家长资源,通过家园共育进一步促进幼儿成长。

2.运用仿编故事仿制绘本

小班幼儿虽然语言能力有限,但能在教师(或成人)的引导下简单地仿编,从而为仿制绘本提供新的素材。

(1)个别情节、句式的仿编,促进绘本仿制

主要是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观点,开展热烈的讨论,并运用简单的一句话仿编情节,为仿制绘本提供新的素材。

(2)更换绘本中的个别元素,促进绘本仿制

换元思维在创造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对事物整体认识的基础上,更换个别元素可取得新的或最理想的创造。在创编过程中,可通过换元思考,让幼儿编出新的作品。

当然,也可以让幼儿将自己想要表达却表达不完整的内容或无法有效表达,又或者由于性格原因不愿表达、害怕表达或想表达却一时找不到倾诉对象的,亦可通过图符语言进行记录表达。例如《小黄和小蓝》中,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他们变成绿色后,还可以一起去哪里玩。并制作剪贴画,用图画的方式记录。让幼儿自己的表达、想法能通过自己的方式保留,便于自己的回忆与他人欣赏、了解。通过图符语言与口头语言的有效互动,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让幼儿有多重途径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

通过绘本与剪贴画的整合性教学。我们发现小班的幼儿对于绘本阅读的兴趣更高了,他们也慢慢地乐意携带一些家中的绘本来幼儿园进行交流。喜欢在阅读区看书,和其他小朋友聊聊自己(或自制)的绘本书。小班幼儿的绘画兴趣也比以往有所提高,在自由活动或一日活动的过度环节中,他们乐意在美工区剪剪贴贴、做做玩玩,并有一定的坚持性。同时在做与玩的过程中,小班幼儿的手部小肌肉力量有明显的增强,能较好地使用剪刀,剪出的线条、图形比较光滑,甚至个别幼儿已经能剪出较为复杂的图形。这些都反映了绘本与剪贴画的整合性教学策略是有利于幼儿语言、动作以及绘画发展的。今后将进一步尝试其他绘画形式与绘本相整合,摸索出适合小班的绘画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贡丽亚.幼儿剪贴画教学初探[J].快乐阅读,2015(4).

[2]余礼海.剪贴画与画剪贴[J].幼儿教育,1985(3).

[3]钱钰.浅谈幼儿剪贴画的指导策略[J].幼教天地,2015(85).

美术与绘画的区别范文篇2

壁画的功能不断扩充,除了艺术家用来表达对环境、政治和社会等议题的思辩之外,近年来,更成为地方政府彰显社区特色和提升经济价值的工具之一,彩绘村和彩绘巷弄如雨后春笋般在台湾和世界各地陆续出现,这些景点透过游客拍照、打卡和上传图片分享至网络社群,迅速形成观光热潮,成为今日生活的一个特殊现象。本文将藉由台湾彩绘村案例,说明“壁画造镇”与社区文化、美感与经济之间所产生的冲突与融合,并探讨壁画作为公共艺术在社区发展上的意义和局限{1}。

一、点、线、面,原创与复刻

台湾壁画造镇的脉络有迹可循。最早从零星分散各地,由教师带领学生彩绘的校园或社区围墙;或由艺术家个人深入社区的艺术行动计划,例如:台西蚵贝镶嵌壁画;或由多位艺术家驻点创作的艺术街坊,例如:嘉义县北回归线艺术行动或台南市海安路的蓝晒图;到由政府或民间企业资助,融合各艺术形态和媒材的艺术村,例如:台北市宝藏严艺术村、台北市东区粉乐町和高雄驳二特区等。

然而,壁画造镇的热潮要从台中市的“彩虹眷村”开始说起。彩虹眷村(见图1)是一个以独特视觉美感吸引人潮的成功案例。尽管素人画家黄永阜先生一开始的目的并非观光事业,却因画满整个即将拆除的眷村墙面和道路,意外吸引大量人潮和各地媒体争相报导,最后更因其艺术价值而被市政府破格保存。这几年来,彩虹眷村壁画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开发许多日常生活文具用品,在当地和网络贩售,创造许多经济价值。此后,利用彩绘墙(村)吸引人潮的策略被其他社区大量复制,造就处处皆有彩绘村的现象。

二、壁画造镇在社区文化、美感和经济上的争议

可惜,并不是每一个彩绘墙(村)都是好的案例。彩绘热潮兴起后,许多以美日动漫画为主题的彩绘街道蓬勃出现,例如:台南市大内区石林里、台南市善化区胡家里和嘉义县新港乡南仑,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以日本动画“龙猫”为主题的彩绘村。这些动漫壁画与地方特色几无关联,画在任何一个社区墙面都显得没有历史深度也没有文化根源,更可惜的是完完全全地移植外国文化,不但突显台湾原创艺术的贫乏和外来流行文化的强势移植,更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商标权和智慧财产权。彰化县福兴乡福宝村的日本动画“海贼王”涂鸦墙,就是一个被告侵权的案例。

除了“同质化”的模仿形式外,壁画的美感是另一个值得讨论的议题。其实,一系列红砖白墙乌瓦的村庄,加上群树环绕,绿荫盎然,单纯就很美,为什么还要在墙上涂上花花绿绿的图案呢?这些问题也逐渐引起艺文界人士的思考和讨论,并发起护墙运动。为了突显社区特色,打造知名度,许多社区试图模仿彩虹眷村富有童趣的涂鸦,却无法与社区环境和建筑相融合,反而显得突兀,不禁让人觉得不如不画。例如,台南市下营区的小熊维尼村,用填充的方式将粗糙拙劣的小熊画像和其他卡通图案画满许多空白的墙面,没有美感,也谈不上文化连结,让人不知所以。反之,嘉义县新港乡板头村的“交趾剪黏艺术村”是众多彩绘村中,能兼具传统民间艺术和环境美感的案例。壁画由当地师傅结合庙宇建筑工艺和马赛克拼贴创作壁画,并融入自然农村风光,细腻地创作出不同于手绘的拼贴美感。

壁画造镇的另一个目的,是以社区的“故事性”吸引人潮(见图3),创造社区经济价值,但如何在社区经济发展、居民生活质量和文化永续经营之间取得平衡,也成为新的社区课题{2}。新竹县横山乡内湾村是最早以当地漫画家刘兴钦的《阿三哥和大婶婆》作为特点的城镇,主要推广客家文化、历史和饮食。在约2002年的时候,店家没有很多,但卖的都是很地道的小吃,例如:牛浣水和野姜花肉粽。我特别记得牛浣水,一个大碗中有个大大圆圆的白色麻^,泡在温热的黑糖姜汁中,那是一家有着红眠床的民宿老板特别招待的。民宿老板神采奕奕地说:“牛浣水就是牛在水里玩水的意思。”他说,小时候在田里玩,下雨了跑回家,奶奶都会做一碗这样的小点心给他去去寒。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这个牛浣水,但他让商品有了故事,这个故事是和文化历史结合的,特别有意义。

可是,十年后,内湾老街变得和多数知名的老街一样,少了淳朴味,商店和路边摊比邻而居,并列道路两旁,到处都是无地方差别的复古童玩,以及打着客家名号的小吃和各地方特产汇集。虽然更多人认识了内湾,但真正在意客家文化和社区历史的游客又有多少?社区经济发展和文化永续经营之间,也付出了一点代价。总体来说,壁画造镇所带来的人潮和经济价值奠基于社区文化,两者共生共存,店家和社区若要永续经营,彩绘村就不能只是追求短暂的商业利益或游客拍照打卡的一次性旅游,而是希望藉由壁画的艺术价值传承社区的文化与历史,创造社区的永续价值。

三、透过艺术,耕耘社区文化

哲学家宋薇在她的公共艺术与城市关系的评论中曾说过,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各个城市之所以不同于彼此的核心关键。Hein表示,公共艺术强调作品与设置地点的紧密关系,作品必须呼应地方人文及空间特性,并与观者产生互动。壁画作为公共艺术,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要彰显的是一个社区的文化和精神。我思忖着,究竟彩绘热潮过后,留下的斑斓壁画对社区居民有什么意义?我想,回到壁画造镇的初衷,不该只是追赶流行热潮,而是应着墨在文化耕耘和社区关怀。如何让社区精神和历史记忆透过艺术继续传承,将会是重要的思考方向。由官方主导的壁画造镇若能放慢脚步,除去快餐式地在每面空白的红砖古墙上,涂上看似绚丽却文化空洞的涂鸦;若能引导艺术家和居民参与壁画创作的过程,对社区的历史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关心和了解,共同找出社区本有的特色与对未来的期望,尊重当地人文风景,共同培养对土地的关心和情感,也许将能为社区带来不可估量的价值。

注释:

{1}“壁画造镇”在本文定义为,相关私人或政府单位策略性地将壁画用于形塑社区文化亮点和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的营销策略与现象。

美术与绘画的区别范文篇3

[中图分类号]:J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4--01

一、架上绘画的起源与发展

架上绘画源自英文“EaselPainting”。“Easel”指能够支撑画面,并且能够用于作画的木框,即画架。“Painting”指绘画。从广义上说,“EaselPainting”泛指一切架上绘画。从狭义上说,“EaselPainting”就是以油画、水彩或蛋彩画等标准技术法完成的可携带尺寸的创作或美术绘画作品,以区别于其他像壁画、装饰艺术、插图和商业广告设计这类绘画。架上绘画肇始于十三世纪出于祭祀需要的木版画,直到15世纪时,架上绘画才有了模型,到17世纪荷兰小画派的诞生才意味着架上绘画进入了辉煌阶段。这首先是由于文艺复兴时代适应新兴市民阶级出现而产生的审美趣味所致。画架、画框、画板、画布乃至画室的出现,促进了架上画的产生、发展。架上画反过来也推动了它们的改进、完善。凡?爱克等人在油胶粉画法的基础上改进形成的用松节油调制的颜料,取代了绘制壁画的蛋清颜料而成为绘制架上画的主要颜料,使作画时颜色易于调和,便于用笔,可层层覆盖,画面色彩鲜亮、富于光泽和细微变化,有利于对光线、瞬间的情感氛围的表现,使画面效果更适合于社会的审美要求,绘画技巧也由此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架上画的产生使肖像画、静物画、风景画乃至风俗画得以独立出现于画坛,它还使美术教学从早期壁画的师徒传授方式转向画室和学院教学,到19世纪,学院教学的方法、手段、目的均以架上画形式为主。西方绘画也是以架上画形式传入中国的,它成为国内油画等创作与教学的主要方式。架上绘画的产生是绘画功能、材料、技巧、形式、教学方法和美学意义上的一次革命性转折,架上绘画在美术史上有着非比寻常的地位和辉煌的历史。1

二、新兴艺术形式的出现与冲击

十九世纪末,著名法国美学家达盖尔发明的银版摄影术改变了绘画的命运,画家们开始意识到绘画的“传播”与“纪实”功能逐渐地被摄影所取代。在达尔盖发明摄影术不久,著名历史画家保罗?德拉洛奇说:从今以后,绘画已死。二十世纪以来,架上绘画作为正统艺术高高在上的地位受到了以摄影、电影、电视和互联网艺术为代表的“新媒体艺术”兴起的强有力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艺术界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爆发了一场关于“架上绘画危机”的讨论.,结果是整个西方艺术界都普遍认为架上绘画的前途一片黑暗。1965年,美国著名的极少数主义雕塑家唐纳德?贾德宣布:绘画已死。那么,架上绘画真的要被新兴艺术所取代而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吗?架上绘画与新兴艺术形式之间必然是生死存亡的斗争吗?

三、新兴艺术形式与架上绘画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双方不仅仅是相互对立相互区别的,它们之间也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关系。架上绘画与新兴艺术形式在技术手段上是相互区别的,它们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并且带给人们不同的艺术感受。然而不管是架上绘画还是新兴艺术形式,艺术发展变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关乎人类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和对现实的观察能力这些永恒的问题。一个艺术家,不管是用自己的笔触还是用长短镜头来完成他的艺术作品,他所面临的问题都是如何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内心情感和对世界的感触。从这一点看,架上绘画与新兴艺术形式是一致的是相互联系的。由于矛盾双方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也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架上绘画从新兴艺术形式中吸收了许多新的表现手段和艺术观念,扩展了架上绘画的内涵和边界,极大地丰富了架上绘画的表现空间。例如英国的新现实主义画家弗洛伊德的绘画中我们就能够看出一种类似希区柯克电影手法的神奇效果。而安迪?沃霍尔后期任意在绘画与影像之间行走的工作方法,彻底颠覆了西方当代艺术中绘画性与新技术二元对抗的状态,在安迪?沃霍尔的艺术中,新媒体技术为我所用的,增加了他绘画的多义性和综合性。他的绘画正是所谓经过影像和观念反省后的“绘画”,其实已经是一种新的、具有总体意义特征的新艺术了。2

四、艺术思想使得架上绘画得以存续

任何形式的艺术作品中都包含着艺术家对生命价值的关怀以及对社会深度意义的探究,它真实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想法,深刻的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深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是艺术的灵魂,一件没有思想的艺术品不能称之为艺术品。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的架上绘画作品《自由引导人民》展现了法国大革命中激烈的动荡场面,画中自由女神的形象表现了法国人民为自由而战的英勇壮举,千百年来鼓舞着为自由而战的各国人民。正是作品表达了作者对于对于追求自由的讴歌这样的思想,使得这幅画在世界范围内几乎家喻户晓,更使得这幅画在艺术史上成为不朽的作品。思想对于一件艺术作品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架上绘画不会死亡,死亡的只会是艺术家的思想以及观念,只要思想的火种在,架上绘画就会一直存在下去。3

五、架上绘画是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新兴媒体艺术的兴起拓宽了艺术的表现形式,无论是架上绘画还是摄影、电影、互联网艺术,都只是艺术的具体表现手段,它们具有同等的艺术价值。在现在这样一个及其多元化的时代,每一个艺术的表现手段都有其无法替代的独特性。架上绘画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的特点使它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无法被新兴艺术形式取代,也使它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死亡。绘画这种最为真挚的手工操作,听命于心灵深处的感召,笔触、色彩之间寄寓着艺术家的情感与精神,这无疑使它对人性具有一种超乎技术的亲切感与领悟力。4哲学大师纳尔逊?古德曼曾说:“当我们在美术博物馆呆上几个小时后走出来,会发现眼前的世界不同于原先的世界。我们看到了过去没有看到的东西。而且以一种新的眼光观看。”我想,这就是架上绘画的生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