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文化(收集3篇)
戏曲文化范文篇1
淮北戏曲是安徽省的重要戏曲范式,是长远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瑰宝。本论文首先从多个方面分析了淮北地区戏曲的发展现状。其次,本论文试图以淮北戏曲在高等院校文化中的推广为契机,探讨它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
淮北;戏曲;高等院校;文化
1淮北戏曲发展现状概述
1.1戏曲的创作剧目趋势与观众娱乐需求相背离
淮北戏曲的创作领域现状突出问题是缺乏创作型的人才,影响淮北戏曲的营销情况,造成剧团并不怎么排戏的后果。由于生计的原因,本来就奇缺的创作型人才由于改行之后更加凤毛麟角。很多剧团出现了编剧、导演以及作曲家等戏曲创作人才空缺的现状,不得不嫁接甚至是移植剧本、特邀导演。噱头以方言为主,俏皮则显露于道白。显然,对淮北戏曲一窍不通、没有生活来源的外行人编剧、作曲,无法创作出具有当地韵味的陌生剧、别地戏与外埠曲的。淮北戏曲的作品大幅度地衰微也必不可免。部分剧团多年都无法整出一出新的戏曲,可以坚持演绎通俗化的大众型戏曲自然捉襟见肘。能够完整地出现一幕戏曲的演出日渐没落,虽然名家名段的戏曲演绎方式还能够风行于戏曲的演出市场,因为就淮北戏曲的完整性而言,自然不是正常的现象,反而预示着衰亡的征兆。
1.2淮北戏曲的演出市场不景气
从最近几年的发展趋势而言,淮北戏曲的演出市场日渐呈现出萧条的态势,从而造成淮北戏曲演出剧团难以为继的现状。淮北地区的各类剧院,在数年之前就由于戏曲演出的尴尬处境而大多数变成了录像厅、影剧院、卡拉OK厅等多类型的娱乐场所。剧团虽然在剧目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然而只能演出几天即难以为继,因为上座率最多才5-6成,甚至只有2-3成。单个剧目若能够连续性地出演几十场实属罕见,一般情况下,淮北戏曲的剧场演戏场景多为惨淡经营。部分大投资的戏曲剧目,也只能上演1、2场不得不草草结束。在业内中,有这样的评论:戏曲的观众是领导,评委是专家,目的在于获奖,最后的归宿是仓库;“不演不赔,少演少赔,多演多赔[1-2]。
2淮北戏曲在高等院校文化的可行性措施
2.1开设戏曲专业课程,邀聘专业教师
淮北地区的高等院校须开设当地的戏曲专业,有意识地吸取并借鉴同类优秀戏曲教育领域的经验,基于淮北地区的戏曲及其教育特征的基础上,确定可行性的教育培养策略,目的在于培养出有一定戏曲艺术素养、拥有并熟习淮北区域戏曲的表演技能并可以登台演出的人才。引入全新的教育方式与方案,把以往淮北戏曲所采用的“口传心授的方法有机地整合到高等院校的戏曲教育过程中,发挥优势,规避不足,显现出戏曲专业的教学特色,从而淮北的戏曲文化培养优秀的人才。此外,淮北地区高等院校还须构建起高水准与高素质的师资团队,邀请聘任具有专业素质的戏曲教师执教高校学生。组织构建淮北地区的戏曲科研机构进行探讨,聘请戏曲表演的艺术专家前来高等院校进行讲课教戏或是排练指导,有可能的话开设有关的戏曲课程,比如说常见的课程有《戏曲赏析》、《戏曲表演基础》等。
2.2打造高校戏曲社团,赢取戏曲学生群体
应在高等院校打造属于大学生的戏曲社团,并由大学生自主地进行管理,举行多元化的戏曲活动,形成自己的特色,在学生团队中产生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戏曲爱好者加入到该社团中来。戏曲社团可以在每周设定确定的活动。例如,可以在每周末进行戏曲的排练,聘请艺术家或是资深社员对成员进行辅导。戏曲社团还可以聘请全省高校的文学博士生导师以及安徽省的京剧院等表演艺术家作为社团的指导教师,每周进行固定化授课与排演。社团还须和当地的其他高校学生戏曲社团联谊,定期地进行戏曲相关的经验交流、社团戏曲演唱会等活动,并通过互联网的是构建网站和论坛,及时地活动的相关通知、活动的总结与回顾、艺术经验汇总、出演的资讯与社团成员探讨等内容。通过对淮北戏曲的相关学习后,社团成员会对它形成一定的艺术感知力,并能够感悟到淮北戏曲中包孕着深厚的中华传统的民族文化与道德,会意识到炎黄子孙不懂得芭蕾舞没关系,但不允许不了解我国的戏曲文化,因为没有观众即等于没有戏曲。
2.3和地方的高等院校合作,建设淮北戏曲的教育基地,谋求共同的发展
淮北地方戏曲院团与当地高等院校通过合作,从而实现相关专业教师与高校学子间的交流,进而能够较好地整合有关艺术方面的教育资源,并形成合力效应,获得多元化的共赢目的。在全国高等院校普及淮北戏曲之际,不单单是高校学子得到益处,也有力地推动了淮北戏曲院团的进一步建设,加强了与淮北地区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扩大了演出的阵地,强化了整个团队的演员的素养。此外,在淮北戏曲走进高等学府的同时,也有意识地汲取了一些现代化的因子,添加了一些新的题材,强化了剧目的演出性与舞蹈性等特点,也突出淮北戏曲的知识性、娱乐化与通俗化等多种特征的整合。就地方戏曲的教育工作中而言,这也有利于淮北戏曲不再被束之高阁中,而走向广大的青年学生,从而拓宽了研究的成果,提升了学术的影响力。就淮北地区的高校而言,也使得大学的校园文化生活更为多姿多彩,提高了大学校园的文化品位,也能够让高校社团成员获得了不少的锻炼机遇,从而提升排练与出演的水平。
2.4学校引进淮北戏曲并举办戏曲文化讲座
在校园中积极引入戏曲不仅能够遏制戏曲观众老年化的趋势,培养年轻化观众,更重要是的在学校内部营造一种传统文化的氛围,强化传统文化的传播。戏曲进校园不仅可以宣传、普及传统文化,让当代大学生对戏曲的偏见有所改善,让大学生不仅仅只了解戏曲的文本、舞台的表演,更重要的是被戏曲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所熏陶。同时,学校还应该充分发挥各方资源,联合戏曲表演艺术家、研究戏曲的专家,在校园内定期举办戏曲文化讲座。在戏剧家和研究人员的切身教导下,引导当代大学生对其兴衰史有所了解,品评民族文艺文化,这将带动大学生深入了解国内戏曲文化,被其所感染,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内涵,这也是一种民族精神的教育和洗礼,更是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
3结束语
戏曲是人类在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重要成果,她也和高校文化所推崇的“求真、求善、求美与求上的理念相吻合。将淮北戏曲与高等院校的教学相结合,这样不仅能够营造出极富人文素养的高校艺术文化氛围,同时也能够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推广优秀文化艺术,强化青年学子喜爱我国民族优秀文化与艺术的心理。
作者:张宏伟单位:淮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范成达.对地方戏剧团生存现状的思考[J].中国戏剧,2013(04):111-114.
[2]候大伟,孙丽萍.民族传统艺术还能传承多久[J].太原日报.2014.5(9).
戏曲文化范文篇2
【关键词】送戏下乡;戏曲文化;传承
一、“送戏下乡”的重要意义
中国戏曲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由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并流传开来的,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极富特色的各地方文化的代表,有着鲜明的特色和很高的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戏曲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表演形式已经很成熟,服饰扮相漂亮,行当丰富,唱腔优美,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和名片。在影视媒体等艺术形式出现之前,很长的时间里,中国戏曲一直是文化宣传的主体,深受人们喜爱;在内容上,戏曲的主要题材大多为生活小戏、历史故事、英雄人物和民间传说等,中国戏曲在令人赏心悦目的同时,也起到了教化民众的作用,其很好地浸染和熏陶了民众的思想道德,增强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此外,“送戏下乡”缓解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一直以来,农村都是思想文化宣传的薄弱点,农村生活单调乏味、沉闷,文化设施匮乏,文化产品又很少进入农村,这就导致农民精神生活出现空虚等现象,进而出现了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的生活方式。送戏下乡则成为调节农民生活的一剂良药,让农村再次出现和谐、安乐的气氛,它以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节目宣传科学、反对迷信,宣传进步、反对落后愚昧,引导农民的价值走向。
二、实施送戏下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剧种选择不符合群众喜好。目前,农村中的群体大多为老人和孩子,这些人有的喜欢京剧,有的偏好越剧、黄梅戏等,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性别的群众,喜欢的戏曲有所不同。而上级在送戏下乡的时候,在剧种选择上并没有考虑到群众的喜好,调查也不深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送戏下乡的效果。(二)戏曲题材单一,没有新意。很多送戏下乡的剧目十分单一,大多为表演了几十年的老剧目,这些剧目虽然都是经典剧目,但是在表演时,观众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进而造成观众流失。这样下去,势必会影响演员和剧团的积极性,同时也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要,起不到宣传新生活、新风尚的目的。(三)抽空送戏下乡行为。在送戏下乡的实施过程中,很多送戏下乡活动最后都成为了应付差事的举动,农民有闲时,院团因为排练任务重不来表演;当农民忙的时候,一些院团却又抽空来应付了事。如此,在时间的选择上二者就出现了矛盾冲突。
三、如何切实做好送戏下乡活动
(一)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送戏下乡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此,农民的需要才是送戏下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施送戏下乡之前,上级部门应对演出地农民的生活习惯、劳作休息时间分配等进行调查了解,确定演出时间,开展前期宣传。同时还要了解农民的喜好等。演出结束后及时掌握农民的反馈意见,并将其作为改进院团演出质量的依据,增加院团的服务意识。当农民群众对送戏下乡表示了认可,送戏下乡活动才能算是取得成功。(二)创新下乡的剧目。送戏下乡活动是为了贯彻十八大精神的长期政策性活动,因此,活动的组织者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这个活动的生命力,并创作出更多更好、能够反映我们伟大时代的作品。作为创作的主体,文化馆和剧团要高度重视送戏下乡的重要意义,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组织好每次送戏下乡任务,提高服务质量。同时,在保留大量经典曲目的同时,也要积极创作新曲目,宣传正能量,宣传农民身边的新人新事、好人好事,引领潮流,宣传正确的价值观和精神导向。要敢于深入群众中去,由群众品评节目的好与不好,根据群众意见进行改革与创新,进而创作出更为优秀的经典剧目,增加送戏下乡的吸引力。(三)统筹规划送戏下乡。送戏下乡的组织者要做好送戏下乡的统筹规划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送戏下乡的最终目标是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其次要充分考虑到群众的精神需求,根据群众的需要和喜好精选下乡的剧种剧目,确定合理的戏种以及戏目的比例结构。最后要建立考核机制,对于表现不好的下乡院团,可由农民投票淘汰。以此激励演员要加强学习,增进个人素质和专业能力,提高表演质量。通过这些举措,最终真正实现送戏下乡的初衷。
戏曲文化范文篇3
[关键词]地域文化;戏曲生态;常州;明末清初
戏曲的区域研究著述颇多,“牵涉及于剧作家、剧本、导演、演员、观众、剧场及环境等各个与戏曲有关的环节,并与政治、经济、、社会习俗和传统文化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1]1地域戏曲生态为各组成部分指向明确、联系紧密的地域戏曲表现,其生成依托于地域文化。明清之际的常州地区为江南富庶之所,其地坐拥太湖、北濒长江,毗邻苏杭平原,气候湿润、风物清嘉,在地域文化上显现出鲜明特质,并主导着其地戏曲生态的形成,不妨以此为例,探究地域文化主导下戏曲生态的被动形成。
一、三吴重镇、八邑名都――商品经济繁荣下的戏曲生存
“江东之州,常州为大”,明清常州府面积近六千平方公里,涉及今之常州市区及武进区,无锡市及所辖宜兴市、江阴市,兼及现今靖江市。其地处太湖流域,倚长江天堑,隋大业年间,南北大运河开通后,给沿岸城市以崛起的空间,常州亦因运河之便利而迅速成为繁华都市。其地经济富庶、人文兴盛,素有“中吴要辅”、“江左名区”之美誉。唐代开始,便是交通枢纽、赋税要地。“常州为江左大郡,兵食之所资,财赋之所出,公家之所给,岁以万计。”[2]5303至明清时期,因着运河的交通优势,常州逐渐成为“舟车引百越,襟带控三吴”[3]316的重要城市,上达京师、下通苏杭,南北往来,无不由此途出。交通的便利带来了交流的通畅,随着漕运的北上南下,地处江南腹地的常州地区,以含蓄却不封闭的态度,与南北诸城市如北京、南京、苏州、湖州等地保持着频繁的交流,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以无锡纺织业为例,早在明前期,无锡即有“布码头”之名。当时,“许多布商都聚集在控江(北)门外莲蓉桥南,在它周围有很多航船码头”,形成了一个布商角逐的热闹场所。在经历明末时局混乱、层层盘剥等因素影响下的萧条之后,清初,无锡棉花供给日趋充足,织布业逐渐恢复发展。时无锡北门外“米豆行为朝廷代办漕粮,引来了各地粮商。各地粮商在卸脱粮食后,就乘便带回无锡的布匹”[4]106-108。在商品流通平台的良好构建基础之上,清中期以后无锡织布业迅速发展,规模大大超过明代。
常州风光秀美,山水明媚。其地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故宋时即有“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明清时期,统治者劝农垦荒,兴修水利,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复兴。同时,包括常州的梳篦、无锡的丝织、铜活字印刷业等在内的常州地区手工业也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前行,常州地区成为全国较大的商埠,亦为赋税主要来源地区之一,在国家财政中起着重要作用,时称“江南赋甲天下,又大半出于苏松常镇”[5]645。
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的富足生活让市井民众的精神消费需求相继而起。作为植根于民间的通俗文艺体式,戏曲逐渐成为了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并因之获得了广泛的生存发展的空间。在常州地区,具体表现为民间演剧的兴盛。康熙《常州府志》卷九《风俗》记载,
(五月)二十八日,为郡城城隍生日。是日,云车亦大集,演戏设祭。……七月初三日,武进县城隍生日,庙建不久,神即以塑像日为生日,是日亦演戏设祭。
为庆祝城隍等地方神的生日而演出戏曲是江南民间庙会的重要节目,百姓以此作为娱乐和庆祝的表达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总体而言,明末清初商品经济的发展并未改变整体经济结构,常州地区依然还是处于小农经济的态势中,并未形成特点分明的市民阶层与具有影响力的平民曲家,戏曲较多的还是出现在文人士子的府邸,常地戏曲活动因之呈现出浓郁的文人习气。
二、人文盛于海内――文化风尚与戏曲表现
常州地区,乃人文荟萃之地、学风昌盛之邦。近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在《常州高材篇・赠丁若士履恒》中就有“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6]133之赞。
早在三千多年前泰伯奔吴,定都梅里,常州地区便成为吴文化的发祥地。经济的发达、山水的明秀、文化的积淀孕育了灿烂的文明。延陵季子的仁德之心与谦让之礼,构筑了常州文化的深层底蕴。“故垂两千年,文教被于吴,吴尤盛于延陵。”[7]630文艺的兴盛是常地文化繁荣的重要佐证,而历代文化名人中不乏常地人氏的身影。东晋的顾恺之是我国杰出的古代人物画大师;南北朝时期,“诗人皇帝”萧衍和昭明太子萧统及其《昭明文选》让作为齐梁故里的常州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深深印迹。
从隋唐至明代中期是常州地区文化迅速发展阶段。科举制度的盛行及地方官员的提倡,为常州地区文化发展营造了浓厚的氛围。唐代状元萧颖士,博学高才,是后来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古文运动”的先驱者,声名远扬海外。据《新唐书》载:“倭国遣使入朝,自陈国人愿得萧夫子为师者”,后因“中书舍人张渐等谏不可而止。”[8]5768著名诗人李绅,艺文节操兼备,与元稹、白居易同为诗坛主将,肇始了中唐时期的新乐府运动。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任常州知府,继承并弘扬了崇文重教风尚,苏轼也曾多次来到常州,并曾买田阳羡,最后仙逝常州。南宋迁都临安,常州为其屏障,获得新的发展契机,人文兴盛、名人辈出。南宋四大家之一尤袤,五岁能为诗句,十岁有神童之称,十五岁以词赋闻名,同时他也是著名的藏书家,其《遂初堂书目》堪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版本目录。元代,倪瓒将文人画推向了“高逸”的境界,对明清两代江南画家的影响尤大。明初,常州地区文化迅速复苏。吴中四杰之一徐贲,能诗,擅画山水,笔墨清润,亦精墨竹,同时在书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诣,又称“明初十才子”之一。蒋孝编的《南九宫谱》,为南曲填词的规范之书。至嘉靖年间,“唐宋派”创始人唐顺之,文武双全,博学多才。他的“本色论”,对当时和以后的文学创作和批评,均有积极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明末至清,是常州地区文化的繁荣期。在明末动荡的政治局势下,政治家、思想家顾宪成、高攀龙重建东林书院,指摘时弊、议论朝政,与阉党作无畏的斗争。军事家卢象升在民族存亡之际,英勇抗击清兵。戏剧家粲花主人吴炳不仅创作出入《画中人》、《绿牡丹》等著名传奇,同时也是忠于民族、誓不降清、绝食而死的伟丈夫。清初,阳羡派领袖陈维崧驰骋词坛,计六奇的《明季南略》、《明季北略》保存了明清之际的重要史料。其后常州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孟河医派等的兴起都从不同角度影响着中国古代思想史和文化史的发展进程。如此,都为常州戏曲的发展与繁荣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且长久的“风教”思想的追求以及民风的淳正,都使常州地区戏曲生态呈现出“雅正”的特色。
三、文质相倚――“风俗”主导下的戏曲统一与分化
常州地区所辖区域,在历代行政区划的变革中虽有调整,但区域范围基本稳定,文化源流与外在表现呈现出分化中的统一。高攀龙曾如此论到:“毗陵为泰伯端委之地,山川平衍,习尚得文质之中。出周以来,风气日开,至宋而益著。”[9]583高攀龙用“文质之中”来形容常州的风俗习气,大约道出了其精髓:温文儒雅与刚直磊落的融合。这一典型特征不断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六朝以前,常州地区崇尚勇武,好相攻击;六朝以后,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及生产技术,常州地区被大规模开发,风物清秀、物产丰饶,与此相应的便是文教的兴盛。隋唐科举取士制度促使常州学风更炽,至宋时,常州“人性信直,黎庶淳逊,敏于习文,疏于用武。”[10]11常地民风由重武转向尚文,到明清时期更是发展到了极致。作为江南重要区域,明清常州以学术鼎盛、才人辈出而著称。据南京图书馆藏光绪十八年(1892)壬辰刻本《毗陵科第考》,卷五《国朝甲科》统计,从国朝顺治四年(1647)丁亥吕宫榜至光绪十八年(1892)壬辰刘福姚榜,仅常州所辖武进、阳湖两县就出现了四百多名进士。
宋代以后,常州地区虽存在武风衰微、文风日炽的现象,但是吴地刚直无畏的文化特性仍深蕴于民风之中,并与诗书礼乐之文教有效融合,从而促使常州地区风习呈现出“敦气节、尚廉耻”的新特质。文天祥《常州》诗之序言中说:“北兵愤其坚守,杀戮无遗种,死者皆忠义之魂,哀哉!”常州民众对于元军的英勇抗争可见一斑。明末甚嚣尘上的党争中,以无锡顾宪成、高攀龙为首的东林党人对于气节的坚守,亦展现出刚直无畏的文化特质。最有说服力的证明,便是顺治二年(1645)八月的江阴守城战。顺治二年,清兵南下,常州地区之江阴士民共推典史阎应元主城守,军民力战两月余,杀敌无数。在这场战役中,二十四万清军疯狂围攻,江阴人民坚持守城八十天,终因力量悬殊,粮食罄尽,清军用大炮破城,守城军经过英勇巷战,全部壮烈牺牲。清统治者残暴地下令屠城,但如韩《江阴城守纪》所记“四民骈首就死,咸以先死为幸,无一顺从者。”其刚烈英勇由此可见。正直勇敢、忠义无畏与礼乐诗教、温文儒雅的辩证结合,便是常州地区戏曲活动生成的文化基础。
当然,常州地区民风的文质合一,在不同地区又会有些许的差异,正如董文骥所说:“水土之风、之俗,分言之则二,合言之则一。武进之土多丘陵原隰,故曰‘毗陵’,厚也。其民刚柔中,文质半。无锡之土多川原,其民柔,文胜质。宜兴之土多山林,其民刚,质有其文。江阴之土多坟衍,其民刚,质胜文。靖江之土多沙衍,其民刚柔半,质胜文。五土五民,此五邑之大略也。”[11]629就戏曲表现而言,无锡、宜兴俨然成为戏曲重镇,不管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两县曲家总数、已知戏曲创作数量、现存戏曲创作数量、家班数量分别占常地诸县总和的80.8%,90.7%,97%,53.8%。作为常州府治所在地,武进诚如其“刚柔中、文质半”的特点,其戏曲活动不温不火,曲家及创作数量列于中间位置,但家班数量却名列首位,占常地家班总数的38.5%。而靖江、江阴实为戏曲活动的边缘地带,曲家及相关戏曲创作、家班数量稀少,戏曲活动资料凤毛麟角,如此就造成了常地戏曲活动严重不均衡现象。
统一的地域文化本质形成了常州地区较为一致的人文风格与戏曲表现,而略有区分的人文地理差异以及经济、政治斗争等多方面的不同因素,必然造成常地五县明末清初戏曲活动上的区别,这无疑再次佐证了地域文化对于戏曲生态的影响之重要。
参考文献:
[1]陈芳:《乾隆时期北京剧坛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2]梁肃:《朝散大夫持节常州诸军事守常州刺史赐紫金鱼袋独孤公行状》,《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二,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
[3]乾隆:《过常州府城八韵》,《御制诗集》二集卷六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04册,。
[4]王赓唐、冯炬:《无锡史话》,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5]莫天颜:《水利足民裕国疏》,贺长龄等编《清经世文编》卷二十六《户政*理财上》,中华书局1992年版。
[6]龚自珍:《常州高材篇・赠丁若士履恒》,郭延礼选注《龚自珍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7]董文骥:《常州艺文序》,《常郡八邑艺文志》卷六下,续修四库全书第917册。
[8]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二百二,中华书局1975年版。
[9]高攀龙:《续毗陵人品记序》,《常郡八邑艺文志》卷五下,《续修四库全书》第917册。
[10]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上篇卷二《江苏》,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1]董文骥:《常州风俗序》,《常郡八邑艺文志》卷六下,续修四库全书第917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