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起点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范文

幼儿口腔保健教案(6篇)

来源: 时间:2025-09-25 手机浏览

幼儿口腔保健教案篇1

成都市金堂县妇幼保健院儿科,四川成都610400

[摘要]目的为了解全县托幼儿童健康状况的变化趋势,更好地对各托幼园所进行营养指导和加强卫生保健管理工作。方法对全县近5年托幼园所的儿童体检结果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龋齿、低体重、贫血及生长发育迟缓有明显降低,儿童肥胖率明显增加。结论加强托幼园所的营养指导,转变家长的健康观念,注重儿童体格锻炼,加强合理膳食的宣传,仍是我们需要努力加强的工作。

[

关键词]托幼儿童;健康体检;分析及建议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4)05(c)-0123-02

为更好地对托幼儿童进行营养指导,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各托幼园所的卫生管理工作,有效降低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率,进一步提高儿童整体营养和健康水平,我们在2007年3月—2011年6月对全县辖区内所有托幼园所共计101578人次进行健康体检,并对体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金堂县辖区内所有托幼园所受检儿童共计101578例,其中男童53527例。其年龄性别分布如下:男童1岁~、52例,2岁~、1586例,3岁~、9781例,4岁~、13806例,5岁~、16106例,6~7岁、12196例;女童1岁~、31例,2岁~、1575例,3岁~、8512例,4岁~、12356例,5岁~、14642例,6~7岁、10935例。

1.2方法

体检采用指针式体重秤附身高计,最大称量:160kg,最小分度值:0.1kg。身长测量范围:80~210cm;身长最小分度值:0.5cm。所有测量工具都经过校正,并经计量部门鉴定合格。Hb测定以左手无名指为取血部位,用希森美康800i血球仪测定。

1.3标准

对全县范围内托幼园所儿童0~4岁儿童年龄别体重、年龄别身高及身高别体重参考值,为2006年WHO推荐的评价标准;5岁以上或身高>120cm的儿童评价标准采用1997年WHO推荐的标准(2006年版WHO标准无5岁以上儿童标准)。低体重:轻度:均数-2SD≤年龄别体重<均数-SD;中度:均数-3SD≤年龄别体重<均数-2SD;重度:年龄别体重<均数-3SD。生长发育迟缓:年龄别身(长)高<均数-2SD。消瘦:身(长)高别体重<均数-2SD。肥胖BMI>P97th(BMI=体重[kg]/身[长]高的平方[m2])。贫血为hb<110g/L。

2结果

数据录入见下表1,通过SASV8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χ2检验进行体检分析,低体重检出率2007年为3.51%,2011年为1.77%(χ2=120.86,P<0.01)。发育迟缓检出率2007年为9.87%,2011年为2.94%(χ2=887.24,P<0.01)。消瘦检出率2007年为0.34%,2011年为1.05%(χ2=62.88,P<0.01)。肥胖检出率2007年为0.63%,2011年为1.15%(χ2=26.42,P<0.01)。贫血检出率2007年为6.83%,2011年为4.06%(χ2=153.07,P<0.01)。龋齿检出率2007年为32.67%,2011年为16.71%(χ2=1401.63,P<0.01)。体检结果的各指标检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从我县托幼园所儿童体检近几年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龋齿、低体重、发育迟缓及贫血的发生率有明显降低,但消瘦与肥胖近年来却有明显增多的趋势。

口腔疾病的发生与社会条件、生活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口腔卫生保健是预防口腔疾病、增进身体健康的重要环节[1]。龋齿又是儿童口腔疾病中最常见问题。龋齿已被WHO列为影响身体健康的第3大疾病,如果儿童龋齿得不到控制会进一步发展到牙髓,影响恒牙萌出与萌出后恒牙的质量[2]。我县托幼儿童龋齿检出率由2007年的32.67%降至2011年的16.71%,防龋工作在我县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说明儿童口腔保健工作已引起托幼园所及家长的足够重视。一方面由于广大家长、保健医生口腔保健工作得到明显加强,另一方面说明近年来坚持口腔涂氟防龋工作已经初见成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仍应加强托幼园所的口腔保健工作,指导儿童的合理膳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少吃糖,鼓励多进食纤维性食物,锻炼儿童的咀嚼功能,坚持涂氟防龋的的预防措施,同时加强科学刷牙方法的指导及口腔保健知识的普及,避免服用四环素类药物使牙釉黄染。继续加强幼儿口腔卫生指导,对已经存在的口腔疾病要及时治疗,以保证儿童口腔的正常生长发育和恒牙的正常萌出。

儿童的生长发育是反映社会生活条件和健康水平的最好标志,可以客观地衡量其生活状况[3]。从儿童体格检查结果来看,我县托幼儿童低体重、消瘦和发育迟缓检出率分别为2.78%、0.61%及6.1%。低于20010年全国的3.6%、2.3%及9.9%[4]。说明我县儿童营养状况整体较好,并且由于政府对儿童健康问题的高度重视,我县托幼儿童的低体重率、发育迟缓率有逐年降低的趋势。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仍应继续加强幼儿园营养膳食管理,制定有效的幼儿营养膳食管理方案,提供合理的营养食谱,定期进行营养分析,为幼儿的身体发育提供有力保障。

小儿单纯性肥胖症在我国呈逐步增多的趋势,目前约占5%~8%。肥胖不仅影响儿童健康,且儿童期肥胖可延续至成人,容易引起高血压、糖尿病、胆石症、痛风等疾病,对本病的防治应引起社会及家庭的重视[5]。小儿肥胖极易随着年龄增长出现一些因肥胖而伴随的自卑、焦虑甚至拒绝与同龄儿交流的异常心理疾病发生。儿童肥胖率在我省的农村和城市分别为5.93%和3.51%[6]。我县儿童肥胖率0.91%,虽明显低于本省,但从近几年的检出率变化趋势看也有明显的升高,且男童肥胖率较女童肥胖率明显增高,有统计学意义。与2006年全国九城市儿童单纯性肥胖调查结果显示男童超重、肥胖检出率高于女童[7]吻合。这与部分家长传统的育儿观念、儿童饮食习惯不良及缺乏必要的体格锻炼有密切关系。所以在着力控制营养不良性疾病发生的同时,我们还必须要预防营养过剩。从婴幼儿时期着手干预,改变家长的育儿观念,纠正儿童的不良饮食习惯,制定科学的膳食计划,加强体育锻炼,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定期体检,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及早干预。

小儿贫血在近几年检出率有降低,但在托幼儿童中发生率仍较高,而缺铁性贫血以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严重危害小儿健康,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常见病之一[8]。贫血严重者易致食欲减退、异食癖、腹泻、口腔炎等消化系统症状;也可有烦躁不安或萎靡不振,记忆力减退,智能低于同龄儿。严重者甚至可引起不可逆损害。因此,做好卫生宣教工作,使全社会尤其是家长认识到贫血对小儿的危害及时做好预防工作:鼓励母乳喂养;做好喂养指导,及时、正确添加辅食。保证托幼园所儿童的膳食平衡,加强托幼园所的膳食管理,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养成不偏食、不挑食的好习惯,这些都是我们在当下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工作。我县为劳务输出大县,很多儿童都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由于经济条件限制或不能接受新的膳食观念,所以继续转变家长的营养观念,仍是我们需要努力进行的工作。

通过近几年体检数据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我县人民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在托幼儿童中的常见问题的检出率都有明显的降低,如:龋齿、低体重、生长发育迟缓。但我县作为劳务输出大县,很多儿童都在空巢家庭中长大,由于溺爱和健康意识的落后,贫血和消瘦的检出率仍较高。现代儿童由于不良生活习惯且体力锻炼过少,导致小儿单纯性肥胖发生明显增加。

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不仅要继续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努力降低儿童常见发育问题的发生率。更要追踪儿童体格发育异常和疾病变化情况,加强体弱儿的管理,让儿童身体和心理都健康。

[

参考文献]

[1]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1.

[2]曲静,卢淑兰.邢台县2008—2010年幼儿园儿童体检结果分析[J].河北医药,2011,33(13):2032-2033

[3]张庆巧,孙兰虎,王秀娟,等.3~6岁幼儿生长发育趋势分析[J].江苏卫生保健,2010,5(12):36

[4]卫生部.中国0~6岁儿童营养发展报告(2012)[R].2012.

[5]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75.

[6]刘敬涛,蒋迎佳,许跃忠,等.四川省5岁以下儿童营养现状分析[J].四川妇幼卫生,2013,8(5):44.

[7]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协作组,首都儿科研究所.2006年中国九城市七岁以下儿童单纯性肥胖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3):174-178.

幼儿口腔保健教案篇2

【关键词】龋病;乳牙;危险因素;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R17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451-01

龋病是儿童最为常见的口腔疾病,儿童乳牙患龋不仅可引起牙体硬组织的缺损和崩解,影响儿童的咀嚼和营养吸收,还会对儿童的正常心理发育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为全面地制定儿童尤其是龋高危儿童龋病预防的综合措施,本研究对3~6岁儿童进行口腔龋病检查并向家长发放问卷,分析影响3~6岁儿童龋病发生的因素,建立龋病回归模型并对儿童患龋危险性进行预测。

1材料和方法

1.1样本选择

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首先按照城乡人口比例,在每个区随机抽取3个街道或乡镇,从随机抽取的街道(乡镇)中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私立或公立幼儿园的3~6岁儿童,要求所有调查样本无全身系统性疾病。共纳入样本1650名,其中男孩897名,女孩753名,平均年龄60.9个月。

1.2儿童龋病检查

根据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中有关儿童龋病的标准,将牙齿的窝沟点隙或光滑面有明显的龋洞或明显的釉质破坏,或明确可探及软化洞底或洞壁的病损记为龋齿。使用CPI探针证实视诊所判断的咬合面、颊舌面、邻面的龋坏。检查在人工光源下,以视诊结合探诊的方式进行。

所有幼儿园儿童的龋病检查由2名专业口腔医生进行,龋病状况的记录由1名口腔保健医生完成。医生之间及同1名医生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均大于0.85。

1.3研究因素及变量赋值

根据儿童龋病病因学及学者的研究结果设计问卷,将儿童乳牙患龋相关危险因素归纳为生长发育、饮食习惯、口腔行为、家庭情况、生活环境、干预措施6个方面共16个变量进行量化赋值,发放问卷让儿童家长填写。共发出问卷1650份,收回1523份,样本丢失小于10%。

1.4统计学分析及模型建立

采用SPSS13.0软件将各项数据生成图表,先对各变量进行单因素X2检验,观察其与儿童龋病之间是否具有相关关系,然后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全部纳入,进行回归分析,建立最终回归模型。将相关因素进行变量交互作用检验,观察是否存在自变量间的相互影响,对模型进行测试,评估模型的拟合优度,根据模型对儿童患龋危险性进行预测。

2结果

2.1患龋情况

1523名受检儿童的患龋情况可见,受检儿童的乳牙患龋率为71.77%,龋均为4.70,龋面均为7.43。其中36~48、49~65、66~81月龄儿童的患龋率分别为56.80%、71.68%和78.31%,不同月龄儿童的患龋率有统计学差异(P

儿童龋齿在乳牙列中的好发牙位从高到低依次为:上颌乳中切牙、下颌第一乳磨牙、下颌第二乳磨牙、上颌第二乳磨牙、上颌第一乳磨牙、上颌乳侧切牙、上颌乳尖牙、下颌乳尖牙、下颌乳中切牙、下颌乳侧切牙。左右同位乳牙龋齿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上下同位乳牙除尖牙外龋齿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

2.2各因素与儿童龋的相关关系

对问卷中涉及的各因素与儿童龋的关系进行分析可见:月龄、进食碳酸饮料频率、睡前进食、进食奶制品频率、开始刷牙年龄、家长受教育程度、托幼机构、居住地、家长的口腔保健知识、局部用氟与儿童龋显著相关(P

在进行单因素分析时因无法排除混杂因素的影响,X2值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因素与儿童龋病相关性的大小,X2值越大,该因素与儿童龋病相关的可能性越大。按X2值从大到小排前10位(不包括自由度df=1的因素)的因素为:月龄、家长受教育程度、进食奶制品频率、睡前进食、进食碳酸饮料的频率、开始刷牙年龄、家长的口腔保健知识、子女数目、进食甜食频率。性别、每天刷牙次数、牙膏种类和家庭收入这4个因素与儿童龋病的发生无相关性(P>0.05)。

2.3儿童龋病模型及患龋危险性的预测

2.3.1儿童龋病模型建立将上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全部纳入,进行回归分析,进入最终回归模型的因素为:月龄、托幼机构、居住地、进食碳酸饮料频率、进食奶制品频率和睡前进食。该6个因素的分级标准,由其各自相应的回归系数及比数比值可知,对于那些月龄较大或很少进食奶及奶制品的儿童,其患龋风险相应增大;公立性托幼机构、无睡前进食习惯、很少进食碳酸饮料或居住于城市的儿童,其患龋风险则相应减少。

对所有结果变量进行变量交互作用的分析,未发现变量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说明模型中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是相互独立的,所建立模型具有可信性。

2.3.2模型检验对模型进行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P=0.784,表示模型拟合良好,该模型可对儿童患龋危险性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测。

3讨论

儿童龋病的发生要求有敏感的宿主、口腔致龋菌群的作用以及适宜的底物,而这些底物又必须在口腔中滞留足够的时间。研究证明,喜爱碳酸饮料和睡前进食的儿童的患龋率较高,而经常喝牛奶或其制品的儿童的患龋率较低。原因是喜爱碳酸饮料和睡前进食的儿童让大量的蔗糖、葡萄糖、果糖等长时间停留在牙齿上,延长了致龋菌的产酸过程,促进了细菌对牙面的附着以及细菌间的相互附着,并影响菌斑的渗透性,从而降低或阻止了唾液的缓冲能力,使牙齿长期暴露在酸性环境中,引起牙齿的酸蚀脱矿,龋坏发生;而牛奶或其制品因含丰富的钙、磷、蛋白质及多种与唾液成分相似的物理和化学物质而具有明显的抗龋和抗脱矿作用。本研究结果也显示,经常喝碳酸饮料、睡前进食的儿童容易发生龋病,而经常进食奶或奶制品的儿童不易患龋。

参考文献

幼儿口腔保健教案篇3

关键词:手足口病;小儿;健康教育;护理效果;分析

手足口病是因为肠道病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疾病,能够引起手足口病的病菌有20多种,是一种常见的疾病[1],严重的影响了患儿学习、生活以及健康。手足口病,以5岁以下的幼儿居多,一般会伴有口痛、低热、厌食、手部、足部、口部会长小溃疡,一般一周之内可以自己痊愈,过于严重者则会出现肺水肿、心肌炎、脑膜炎等。所以幼儿患上了手足口病时,家属应予以高度重视,尽快就医,如果患儿不能够及时就医,严重者会出现死亡。除了相应的治疗以外,护理工作非常重要,通过护理工作,有效的保持了患儿的健康,降低了幼儿并发症等的发生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是入选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11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符合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标准;患儿的家属均了解本次研究的目的,均自愿进行本研究;116例患儿中没有精神性疾病、传染病患儿,均可以完成本次研究,不会中途离院。入院后116例患儿进行了检查,患儿在临床上均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发热、小溃疡、红疹、水泡等症状。116例患儿按照不同的护理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其中对照组男患儿30例,女性28例,年龄平均(4.4±0.5)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29例,年龄平均(4.8±0.3)岁。两组一般资料无太大差别,治疗结果可相互比较。

1.2方法将116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儿为58例,对照组为常规的护理方案;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上健康教育,做好相应的护理干预,同时注重患儿的入院指导、疾病宣讲、饮食干预和生活指导等。

1.3护理方法

1.3.1常规护理为了让患儿了解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医护人员应向患儿以及家属讲解关于口腔类疾病的发病原因、危险因素、预防方法、治疗方法、临床治疗进展及治疗注意事项等,让家属全面了解自己的疾病。向患儿讲解口腔疾病的主要特点,强调饮食对治疗的影响,纠正患儿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让患儿坚持治疗。

1.3.2健康教育①了让患儿和家属更加了解手足口病,向患儿已经家属发送健康宣教小册,掌握相关的健康知识。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让家属了解手足口病产生的原因、临床表现,以及预防方法。并且让患儿和家属对手足口病的了解,减少焦虑和担心。②卫生教育。医护人员对患儿以及家属进行生活健康指导,注意通风,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避免交叉感染,并需要做好患儿的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患儿的床铺保持干净,口腔清洁,饭前和饭后都需要进行漱口。幼儿家属需做好幼儿的保暖工作,预防幼儿出现感冒、咳嗽等症状。③用药教育。患儿的手、足、口部涂药之后,患儿家属需要注意,患儿此时不能立即饮水或进食,保障药效的正常发挥。④饮食干预,饮食需要既能保证热量和营养充足,又需要对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有一定的限制。制定科学、合理、健康的饮食计划,多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尽量以易消化的清淡饮食为主,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多样化饮食,保证患儿的营养充足。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少量多餐。⑤出院后的护理。患儿在出院后,需要遵循医护人员的嘱咐合理科学用药,并且对患儿和家属进行手足口病预防的宣讲,让家属注重患儿的个人卫生,经常饮水,定期对玩具、餐具进行消毒,提供合理的饮食,提升患儿的免疫力。

1.4统计学方法统计学分析采用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对比通过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通过卡方检验;P

1.5评定方法治疗显效:患儿身体基本恢复,低烧症状消失,水泡、红疹消失。治疗有效:干预护理后患儿的感染并发症大大的降低,患儿身体基本恢复,低烧、水泡、红疹基本消失。无效:患儿身体并未恢复,低烧、水泡、红疹症状并未消失。评定标准:根据患儿的护理前和护理后的健康知识了解程度进行评分,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进行评分。

2结果

所有的患儿都进行了护理,其中58例患儿及家属采取了健康教育,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疗效,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以及家属对于手足口病的认知、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儿和家属的治疗的心态、饮食习惯、睡眠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对照组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81.03%,而观察组的满意度达到了96.55%。

3结论

患儿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由于患儿的抵抗力较差,手足口病的病情较急,如果不及时治疗,结果难以料想。由于患儿家属对于患儿患病的原因不明确,并且很多的患儿家长极为缺乏经验,导致对疾病时会产生恐惧,所以医护人员安慰和鼓励家属,消除家属因患儿病情而产生的消极情绪[3]。在患儿治疗期间需要医护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干预,耐心的向家属介绍手足口病出现的原因、传播方式、传播范围,预防方式,以缓解家属的紧张。减少家属的疑虑,并尽最大努力获取他们的信任,有利于患儿的治疗。

健康教育应用在小儿手足口病护理中,其教育结果十分有效,降低了家属对患儿病情的担忧,提高了家属和新生儿的生活质量[4]。综上,在入院时对患儿和家属实施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提高了治疗质量,在临床治疗上是值得推广使用的。

参考文献:

[1]唐俄.针对性护理干预联合健康教育在小儿手足口病感染防控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学工程,2015(12):981-982.

[2]杨英梅.个性化护理配合健康教育在小儿手足口病感染防控护理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05):1268-1269.

幼儿口腔保健教案篇4

【关键词】儿童;龋病;发病因素;预防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609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73-02

龋病是危害儿童口腔健康的最常见且患病率高的常见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龋病列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和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WHO也指出,防治龋病是核心的口腔保健工作,是衡量一个国家物质进步和精神文明的标志之一。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结构的不断改变,学龄前儿童龋病的发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危害人类的健康。龋病不但可引起局部感染、可继发牙髓、根尖组织疾病、恒牙发育、对儿童面颊部生长发育有影响,而且由于疼痛引起进食减少,对营养素的摄入减少,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本文对2013年10月对辖区内1135名学龄前儿童进行饮食习惯及口腔保健与龋病的关系进行调查,以探讨儿童龋病的发病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预防。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10月对自贡市大安区马吃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4所幼儿园的3-6岁1135名在园儿童进行口腔健康状况的体检,开展龋病筛查。

1.2方法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儿保医生按照《预防口腔医学》第5版教材中龋病的诊断标准[1]进行筛查,牙齿窝点隙、光滑面有明显龋洞,或有明显釉质下破坏,或可探及软化洞底或洞壁的病损,则记录为龋齿。在自然光线下使用口镜和探针进行口腔视诊和探诊,受检者取坐位或站位,生活习惯的调查则设定统一的调查表由儿童家长填写。

2结果

2.1不同性别儿童患龋率研究证实男童和女童患龋率无明显的差别,男童为33.17%,女童为39.21%。其中,接受检查者男童630例,女童505例,男童患龋齿209人次,女童患龋齿198人次。

2.2各年龄组儿童乳牙患龋率及龋均辖区1135例儿童中,患龋病者407例,患龋病率为35.83%。随年龄增长,患病率逐年增高。

2.3生活习惯儿童生活习惯与龋齿患病率有密切关系,由辖区内1135名儿童家长填写生活习惯的调查表显示,睡前经常喜好吃甜食、零食的儿童龋齿病率高于睡前少吃甜食、零食的儿童;父母对儿童口腔卫生不太重视、没有给予正确指导帮助清洁口腔、睡前没有使用含氟牙膏刷牙或刷牙频率较低的儿童,龋齿病率高于经常使用含氟牙膏刷牙的儿童。

3讨论

3.1不同年龄组儿童龋病发病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食物过精过细,粗纤维素等洁齿物质减小,随着年龄的增长甜食和零食的摄入量也增加,给龋齿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2]。因此家长应对儿童饮食进行调节,多吃对牙齿有益的食物,如五谷、杂粮、蔬菜等,并食用含钙较高的蛋类、肉等,少吃含蔗糖的食物。

3.2儿童龋齿与口腔卫生和生活习惯相关医生向家长宣传母乳喂养对于牙齿成长的好处,给予科学指导添加辅食。了解婴儿出生后头6个月有可能患龋病及口腔黏膜感染,母乳喂养儿无需饮温开水,而人工或混合喂养儿的食物残渣易残留口腔,因此,需要每次喂完后饮一点温开水清洁口腔,睡前不给小儿甜食饮料。4-6个月时,乳牙开始萌出,应安排婴儿第一次看牙,以防新萌的乳牙患龋病,影响后续乳牙及恒牙的发育。每日早晚2次使用无菌纱布或者指套为小儿清洁乳牙。幼儿期:3-6岁时小儿乳牙全部萌出,3岁以前开始刷牙有很好的预防龋齿的作用,避免牙周组织发炎,以致影响恒牙正常发育,它可以弥补儿童刷牙不彻底带来的患龋风险。正确刷牙可以减少或消除病原刺激物,去除牙菌斑、软垢和食物残渣,清除口腔中的大部分细菌,保持口腔卫生,维护牙齿和牙周组织健康,是防龋的重要环节[3]。

学龄前儿童的口腔保健关系的儿童的健康成长,开展健康教育是预防龋病行之有效且效果最好的措施[4]。医务人员走出医院,步入社区、学校、幼儿园,通过新闻媒体向广大群众宣传爱牙知识,开展有效的口腔健康知识传播,提高家长对龋齿危害性的认识,转变家长的错误观念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儿童不良的饮食结构,对幼儿园的儿童膳食进行科学管理,适时监控幼儿园的膳食营养情况。培养儿童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儿童从人幼儿园开始建立口腔健康检查档案。

着眼于未来,教育部门提倡家长树立正确的口腔保健意识和习惯,指导小儿正确刷牙具有重要意义,使龋齿发病率降至最低,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口腔清洁习惯、定期检查习惯和正确就医习惯,确保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卞金有,胡德渝.预防口腔医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35-284.

[2]张玲,张绍强.2001――2005年深圳市龙岗区学龄前儿童龋齿防治成效分析[J].现代医学口腔医学杂志,2008,22(1):84.

幼儿口腔保健教案篇5

【关键词】贵州省;少数民族;儿童;健康调查

【中图分类号】R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500-02

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的落后省份,其中少数民族较多,而且,他们都居住在偏远山区,经济来源少,收入普遍较低,多数年轻的父母为了生计都外出务工,绝大部分儿童留守家中,生活由年迈的老人照料。为了了解这些山区少数民族儿童的健康状况,本院对他们进行了健康调查,为以后少数民族儿童的预防保健工作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调查对象系贵州省部分少数民族儿童,2011年8月~2012年8月我们随机抽样2673名少数民族儿童进行了健康调查,其中男1440例,女1233例,年龄2~7岁。

1.2调查方法医务人员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版》的居民健康档案(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表和健康体检表),在居民定居点和学校进行现场调查和体格检查,调查内容包括儿童贫血、营养不良、肥胖和龋齿等情况,采用WHO营养状况的评价方法和卡方检验对结果进行分析。

1.3统计分析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患病率的比较进行卡方检验,以P

2结果

3讨论

据统计,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越来越令人担忧。尤其是在偏远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医疗设施落后,医疗技术差,人们的医疗知识少,健康意识薄弱,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健康问题。尤其是营养不良和贫血等疾病是长期影响农村儿童健康的主要问题。《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2)》把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控制在7%以下,低体重率降低在5%以下,贫血率控制在12%以下[1]。根据2006年WHONCHS推荐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参考值Z评分法[2],本调查统计中发现,贫血和营养不良发病率低,p值>0.05,无统计学意义,与以往的调查结果不同,而肥胖和龋齿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同时,农村工业污染少,生活的自然环境好,再加上医疗技术也有所提高,才改变了以往贫血和营养不良经常发生的局面。龋齿病是一种公认的细菌感染性疾病[3],其发生与生活习惯,口腔卫生等因素相关。儿童多数喜欢进食质软,粘滞性强,含糖量高,易发酵,易滞留在牙齿表面的饮食而导致龋。在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健康宣教差,留守儿童的手卫生知识少,在用手拿食物进食时容易带入很多细菌。同时,口腔卫生执行差,刷牙方法不对,或是因为慢性咽炎等疾病导致刷牙时呕吐就不能坚持刷牙,也会导致龋齿的发生。另外,很多口腔疾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也会导致龋齿病。肥胖是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的伴随现象,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有研究发现中国儿童BMI与体脂和体脂百分比的相关程度更高[4]。根据WGOC(即中国肥胖问题工作小组)推荐的标准[5],从本调查中发现,5~7岁肥胖率最高,达25.89%,p

从本调查研究分析,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贫血和营养不良等疾病已经不是主要问题,肥胖和龋齿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必须改变农村的生活习惯,包括注重手卫生,口腔卫生,重视口腔疾病的及时治疗;改变饮食结构,形成规律的饮食习惯和加强锻炼,燃烧掉过多的卡路里才会使留守儿童获得真正的健康。

参考文献:

[1]忽丽莎,张毅,云南德宏州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0~6儿童营养不良等常见病的调查.中国妇幼保健,2012,6(27):3142-3145.

[2]WHOMulticentreGrowthReferenceStudyGroup.WHOchildgrewstandards:Length\height-for-age,weight-for-age,weight-for-length,weight-for-heightandbodymassindex-for-age;methodsanddevelopment[M].Geneva;WHO,2006.

[3]孙晓旭,杨太全,张永.少儿龋齿发病的影响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12,9(26):3698.

[4]张兰华,刘清,兰州市3~12岁儿童BMI肥胖标准参考值.中国妇幼保健,2012,7(29):4557-4560.

[5]王志宏,郝鸿飞,杜树发等,不同超重参考标准在分析我国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状况中的比较,卫生研究,2004,18(6):740.

幼儿口腔保健教案篇6

[中图分类号]R1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2-260-01

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极少数患儿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因此手足口病多以门诊和居家观察为主,我们要通过现场答疑、讲解、宣传资料等健康教育方式宣传手足口病的基本知识、消毒隔离、对症处理、预防措施。从而消除家长心中的盲目恐慌,让家长认识到普通患儿居家隔离护理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并通过学到的消毒知识、预防措施等居家护理知识,积极参加手足口病护理管理,对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1]。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所有陪同患儿前来就诊的家长或监护人,社区干部为健康教育宣传对象。

2方法

2.1健康教育方式:①现场答疑:由资深医生及参加手足口病培训的人员和家长面对面交流,传递知识,指导行为。此方法简便易行,时间安排灵活,是开展健康教育的基本形式。但应注意语言应通俗易懂,避免过多地使用医学术语。②讲解相关的疾病知识:有针对性地对社区干部及社区卫生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讲解疾病的病因、传染源、传播途径,病情发展经过、皮肤口腔疱疹的护理、消毒方法等,增强他们对疾病的认识,回去后在本辖区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疾病。消除恐慌心理。③文字宣传:多方收集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注意事项、消毒隔离措施等资料,打印成册,向易发年龄的幼儿园、与各社区散在婴幼儿及前来就诊的患儿家属发放。在医院大厅、病房走廊开辟宣传栏,通过通俗易懂的宣传画及文字使患者对手足口病的防治有全面的认识。④示范教育:在就诊患儿的治疗与护理中,严格做好消毒隔离工作,用实际操作教会他们家庭护理方法。

2.2健康教育内容:①疾病知识宣教:有资料显示,入院时患儿家属健康教育需求排在首位的是患儿病情及治疗方案[2]。因此,医嘱开出后,护士应立即给患儿进行治疗,并向家属讲解有关疾病知识包括传染原、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临床特点、疾病的发展及预后、治疗方案、护理措施等。②消毒隔离:将患儿及时隔离,安置在空气流通、清洁、温度适宜的病房内。限制患儿及家属出入。紫外线循环机定时消毒。加强床边隔离,护理不同的患儿,要消毒双手。对患儿的各种用具,如餐具、玩具等应消毒处理,呕吐物及粪便用含氯消毒液处理。③口腔护理:手足口病患儿由于口腔疱疹疼痛,加之发热食欲下降,水分与营养得不到及时补充,必须加强口腔护理,适当补充水分与营养,指导家长多给孩子饮水,饮食以清淡、可口、易消化的流质与半流质,禁食生冷、辛辣刺激性的饮食。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饭前、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并用维生素B2粉剂或鱼肝油涂于口腔糜烂处,以减轻疼痛,使糜烂早日愈合。④皮疹的护理:保证患儿衣服、被褥清洁,衣服要宽大、柔软,床铺平整干燥,尽量减少对皮肤的各种刺激。剪短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物理降温时动作要轻柔,以免擦破皮疹;臀部有皮疹时要保持臀部干燥清洁,避免皮疹感染。⑤心理护理:由于手足口病的聚集流行,大量患儿发病,加上医院的陌生环境均给患儿及家属造成极大的恐惧心理,故患儿入院后,护士应热情接待患儿及家属,并介绍医院环境、病房设施、规章制度,并用温和的态度和语气安慰患儿和家属,爱护体贴患儿,使之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哭闹,争取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3结果

通过医务人员及行政人员在手足口病各个环节采取各种方法反复进行手足口病健康知识教育,消除了家长的恐慌心理,能够认识到患儿居家隔离护理的可行性与重要性,并通过宣传所学到的消毒隔离知识,家庭护理与预防等知识,积极参与患儿护理管理,对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4讨论

在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促进疾病的恢复过程中居家隔离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因此我们选择手足口病患儿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使家属掌握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引导他们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对控制手足口病的发病与流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医务人员在托幼机构、隔离观察室及政府组织的各级人员大会开展手足口病的宣传知识及家庭护理知识教育,让广大民众对手足口病有了共同的认识,从而加强健康患儿的家庭预防工作,减少了疾病的传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