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起点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范文

我的读书心得(整理6篇)

来源: 时间:2025-09-27 手机浏览

我的读书心得篇1

每天都有一些小生命诞生,但是有些孩子,他们跟我们有点儿不一样。《我是白痴》这本书中的彭铁男就是一个特别的孩子。弱智孩子彭铁男在学校被人欺负、嘲笑;在外面被人利用、疏远;在家里被妹妹讨厌,被妈妈嫌弃。而不知情的他,依然以善良天真、开朗乐观的态度,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读这本书时,我的内心是快乐的,为“白痴”彭铁男单纯可爱的行为感到好笑;读这本书时,我的内心是愤怒的,为“白痴”彭铁男不公平的待遇感到心疼;读这本书时,我的内心是温暖的,为“跛脚”和班长林佳音对待“白痴”彭铁男的那份真诚和善良感到欣慰。

作者王淑芬阿姨希望读者看了这本书后,改变心中的一些想法,对弱者多一份尊重,多一份关爱,多一份帮助。我想所有的读者都能都会跟我一样,在字里行间萌生了一颗温软同情心…

尊重——爱的基点

书中“跛脚”拍拍“白痴”的肩膀,说:“其实,在心态上,你比多数人聪明多了。”“白痴”也笑了,他喜欢“跛脚”拍他的肩。“跛脚”是“白痴”最好的朋友,因为“跛脚”的言行处处体现了对“白痴”的尊重。

书中的“白痴”让我想到了家附近巷口弱智的阿英。每次看到她,我就加快脚步,低下头拼命跑开了。一次,我与妈妈一同去学校。转过巷口,阿英又站在家门口,高声向我打招呼说:“囡,去上学啊?”一种厌恶感油然而生。我皱着眉头,愤愤地说:“怎么那么倒霉,又碰上了!”正准备跑走时,妈妈一把将我拉住,示意我站定,面带微笑对她说:“对哪!阿英,你赶快进去吧,天那么冷,站门口会感冒的。”阿英流着鼻涕,裂开嘴说:“我不冷,不冷!”妈妈拿下自己的围巾,系在她的脖子上,转身对我说:“这是阿英阿姨,下次路过一定要打招呼。”我轻轻叫了一声:“阿英阿姨好!”霎时,阿英阿姨的目光柔和了,咧开嘴笑了。我的内心忽然间被触动了——书中的“白痴”也好,生活中的阿英也好,凡是智残人士更需要我们的尊重。

接纳——爱的延伸

书中,杨老师来家访时,对“白痴”彭铁男的妈妈说:“虽然他智商不高,只有七十,是属于可能性智能不足,但是如果好好教,也能进步的。”书中的美术老师说:“很多智力不好的人,反而有艺术潜能呢!”我身边的自闭症儿童小迪就证明了这一点。

小迪是我参加“关爱自闭症儿童”公益演出时认识的。无论我怎么逗他玩,他都面无表情。排练时,一个简单的动作,我教他几十次,甚至上百次,可他还跟不上拍子,甚至还莫名其妙地哭闹。为此,我打起了退堂鼓。演出中心的余老师告诉我:“小迪特别需要我们的宽容和接纳,你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几天后,当我再次牵起他的手教他动作时,他没有反抗,还时不时地将身体靠向我这边。那天表演结束时,我把小迪带到他妈妈面前,转身要离开时,小迪竟然拉着我不肯松手。他妈妈感动得眼里噙着泪花,拥抱着我手说:“小朋友,谢谢你,帮我们小迪打开了心门”。后来,小迪有了明显的改善,在画画方面的天赋显现出来了。也许,智残人士的一生,没有我们这么精彩,但若我们包容他们,接纳他们,定有奇迹发生。

协助——爱的升华

书中,阿生妈妈说:“像铁男这样的孩子,你就要教他做事,学一些本领,以后,就靠这些本领吃饭。”可“白痴”彭铁男的妈妈嫌弃儿子只会吃,为这样的儿子感到羞耻,为这样的儿子低头叹息。如果她能教“白痴”煮面,将自己的面摊交给“白痴”,那“白痴”日后的生活就有保障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每次去乐清图书馆,我都会碰到一位身穿洁白工作服的姐姐,看到她的工作证,我才知道她也是一位智障人士。她总能快速而又有序地将读者归还的书重新放回到书架上。每天她忙碌着,充实着,快乐着,她脸上洋溢的笑容像花儿一样灿烂。在舅舅公司里,我也看到了两位聋哑人在装配间忙碌着。过年时,当舅舅把工资递给他们时,他们笑得合不拢嘴。年底,在妈妈的微信朋友圈里看到好多叔叔阿姨都在转发:特殊学校学生洗车,一次10元。许多爱心人士人纷纷驱车赶往。协助这些弱者,教他们生存的技能,为他们提供一些就业机会,让他们自食其力,这难道不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吗?

我们无法改变弱智者的智能、身心障碍者的残障,然而我们却可以改变对他们的态度。让我们一起用爱尊重他们,一起用爱接纳他们,一起用爱协助他们,一起用爱填补他们的缺陷,一起用爱丰富他们的人生,让善良无助的他们跟我们一起、快乐幸福地共享同一片蓝天。

爱,需要我们一起!

我的读书心得篇2

教师不仅要懂得课堂教学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运用一定的组织艺术,努力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心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参加远程研修,我有如下:

一.课堂尽量化。

尽量避免用母语进行教学,是进行外语课堂教学的原则之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为了使小学生的思维尽快地与英语联系起来,在英语课堂组织教学中要尽可能使用英语,做到课堂英语化,以排除对母语的依赖和母语的干扰。小学阶段是学习英语的关键期之一。尽管他们刚涉及英语,掌握的单词和句型甚少,但我们应该从节课起,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由于这时所学一般都是词义具体的单词和,教师完全可以借助于直观手段来教,帮助学生尽快对内容的理解。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眼神、手势、动作、表情等形式。以此来培养学生直接理解、直接学习和直接应用英语的习惯,初步形成直接用英语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做到情景化。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必须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用英语进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运用所学语言成功地达到某种目的后的愉快。这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英语学科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要使小学生能够在40的时间内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情景,做到教学情景化。

首先,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应有地向学生传授课堂用语和日常用语,如:”who’sondutytoday?”“goodmorning/afternoon.”“howareyou?i’mfine,thanks.andyou?”。建立如dailytalk或2至4人一组的“pairwork/groupwork.”的makedialogues等制度,来加强英语课的语言氛围。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利用实物、图片、幻灯、简笔画、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创设情景。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分角色进行模拟,让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教学内容。再次,通过游戏活动来表现情景。因为游戏是小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小学生都喜欢课堂教学游戏,游戏会令他们动起来给学习带来快乐,是机械的句型操练起来变得生动、活泼、有趣味。游戏活动能使抽象语言内容变成一种具体、形象的情景,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竞争性等特点,能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某些技巧来组织英语课堂教学。

在英语单词或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人物名字作主语进行或创设情境,以加强学生对所学单词或课文的理解。如姓名举例法:如在上课时发现有的同学走神、做小动作、低头或看其它书籍等,教师可以抓住时机,运用这位学生的名字作为主语造句或创设情境。这样既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增加英语教学的真实性,又可以起到提醒学生的作用,真可谓妙趣横生、一箭双雕。

四.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英语教学方法也要有所改变,这就要求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课堂上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学生就往往采用相应的学习方法,它直接影响着的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努力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围绕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进行教学。可采用”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来作为确定学习状态的特征变量,从而为促进学习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服务。由于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根据知识技能、顺序、结构和学生的初始能力的特点做出安排的,所以可以直接拿来使用,在此基础上,按照知识技能的相对完整性,可将教学知识技能发展序列分成几个教学环节。一般来说,除了第一节课以外,每一课教师所要进行教学的内容不外乎三个部分:

①复习已教过的语言;

②教学新的语言如词汇、语音、语法和句型等;

③进行各种形式的听、说、读、写训练活动。为此,一般采用”五步教学法”;即:复习、介绍、操练、练习、巩固。在每一个步骤当中,教师的作用都有所不同,如采用口、笔头练习、测试、听写、提问等复习方式;利用实物、图片、借助动作、猜谜、接龙式提问、简笔画等介绍新的语言项目;通过分排或分行、两人、小组等进行操练;通过做游戏、扮演角色等方式提高运用语言能力;充分利用和”复习要点”,练习册中的练习,口、笔头练习等加强学习运用的能力,以加深印象,巩固记忆。教师要在教学中自始至终观察全班学生的反应,要随时根据情况变换自己的角色,保证所教的内容大家都能接受,达到完成课堂的整体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小学英语教学,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让学生在”乐”中学,”乐”中练,变苦学为乐学真正做到”乐而好学”。

我的读书心得篇3

这个假期,因为我眼睛扩瞳,所以看不清近处的字,怎么办呢?我急得愁眉苦脸。

就在这时,我的妈妈想出来一个办法说:“我和姐姐给你读书,你要非常认真地听。”我点头表示同意。

读了一天又一天,一夜又一夜,书终于读完了。

我感觉我们应该同情高尔基,他十一岁就被迫离家出走,到城里一家“时代鞋店”当学徒,认识了表兄萨沙;在轮船后舱当洗碗工,监工等等。艰苦的生活没有打趴下高尔基,反而把他锻炼成一个坚强、正直的人。

作者很喜欢读书,还向“玛尔戈王后”借了书,读过的书不计其数:《圣经》、《巨灵》、《君主论》等等,自己也写过诗。世界优秀文学像雨露一样,滋润着他的心田,使他不致枯竭。

1884年秋,高尔基去喀山大学学习,但梦想很快就破灭了,迫于生计他不得不打工,他认识了小偷巴什金,他原来还是师范学校的学生,高尔基还结识了很多农民、城市平民,在喀山的一段生活对他有着重要影响。

高尔基的书反映了沙皇的黑暗统治和女人的卑贱地位,同时我也领悟到在逆境中成长,可以磨炼人生。

我的读书心得篇4

于永正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

朗读的亮点,不仅体现在学生朗读得声情并茂上,即“结果”上,更体现在老师的引导上,即“过程”上。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就不容易,更不要说读得有感情了。我把读正确、读流利当作硬任务。它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为确保每个学生达到读正确、读流利,于先生是严字当头,“一字未宜忽”,就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逗号和句号要读出区别来,叹号和问号要读出不同来。张田若先生说:“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首先看全班学生是否把课文读熟了。”所谓“精读”,就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这期间离不开老师的必要讲解和朗读示范。老师的范读也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因此,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好、朗读好,万万不可缺少了老师的范读。课堂上先生和学生经常互读,互相朗读是“对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把“对话”只是理解为“你说我说”,也包括“你读我读”。过程真的比结果更重要。有过程,才有方法可言,才有能力可言。指导学生把书读好的“过程”,更是他追求的亮点。

在语文阅读中,文本语言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学生必须以它为凭借,披文得意,人情悟理,学习思想,接受熏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认识、学习的对象,阅读时不仅要接受信息,更要认识掌握载体本身。”这里说的“载体”即语言文字。阅读教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披文得意”,在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品味、消化、积累、运用课文的语言。“意文兼顾”,才能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样品味过之后,接着我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带进课文中——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表达出来。这时学生的朗读生动而感人,最后的落脚点还是读。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

总之,语文教学的亮点在“语文”里,在“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里。特级教师李梦钤说过:“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有法儿。”确实如此。当教师把教材真正读懂了,读出味儿来了,教学方法也就随之而来了,自然语文课也上得较简单了。

我的读书心得篇5

这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名叫《我的大学》。

这部里有《来到喀山》《杂货铺老板》《当面包师傅》《到乡下去》这几篇文章。主要讲了在阿廖沙十六岁那年,背井离乡,怀着一点上学的希望,去了喀山。但是,他想上大学只是一个梦想,不能实现。希望破灭后,阿廖沙为了生存而奔波,住在破房子里,卖苦力,和流浪汉接触,在面包房工作……而且,他在面包房的时候,听到了一件很不愉快的事——他的外祖母去世了。在过了一段时间后,阿廖沙上了一只拖船,离开了喀山,来到了里海地区……

读了这个三步曲,我深深的被高尔基小时侯因为读书而遭受的许多的耻辱、欺凌所震撼,还感受到了高尔基小时侯渴望读书、拼命读书的不懈精神。在这个记录高尔基童年和青少年生活的小说中,我体会到了高尔基对人们恶习的曾恨,对自由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正是由于对社会的强烈感受和对文学的热爱,他刻苦写作,终于成为了一名影响全世界的作家。我想:名人之所以被人所敬佩,是因为他们往往做出了常人做不到的成绩。对照自己优越的生活环境,我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以高尔基为榜样,自加压力,奋勇拼搏,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读完之后,我有很多感想,在当时的苏联、俄罗斯有多少像阿廖沙这样的青年,历经重重困难,却没有上到大学,还经历了可怕的事实:外祖母去世了,多不好的消息,多无法让人接受,外祖母是阿廖沙生活中的伴侣,是最关心阿廖沙的,是本书里最光辉的人物之一,可她却去世了,为什么好人死得快,坏人活命长呢?还有,我还喜欢阿廖沙坚强的品质,他做事坚定不移,坚贞不屈的品格,也值得我们学习,还有,他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性质、性格,反正,和坏没有关系,只和好有关系。而且,他并没有放弃那一丝的希望,经过七天七夜的乘船航行后,来到了里海地区。

这一段经历,也可以算是阿廖沙最伟大的、最让人受益的大学了。

我的读书心得篇6

谁喊住了我,我被文章的题目给深深吸引了!读完题目后,我陷入了沉思,是谁喊住了我呢?原来是刘老师的文章题目,喊住了我!

它让我驻足欣赏,名家的题目是怎样让读者开始思考与共鸣的!如果这是刘老师给我出的命题作文,我该怎样构思呢……

当我走了,谁会记得我呢?这个话题又让我再次陷入了沉思,是我的至亲,是我的好友,是我生命中的每一个人?也许吧,他们会记得我,但最终我应该还是会被遗忘在时间的长河吧!

刘老师说,你生命中的人,对你的记忆可能只是暂时的!因为他们也是人世间匆匆忙忙的过客!

当我走了,我生命中出现的滩芦苇会记得我。当我走了,那棵被我无意踩倒又长起来、身子歪斜的碱蒿会记得我。当我走了那棵树,会记得我。

多少年后我如烟似风的魂儿飘过时,谁会喊住我?是那堵残破不倒的土墙,年复一年的草木,是一朝一夕的炊烟。

除了它们,还会有谁记得你,会喊住你呢?

感恩遇生命中遇见能记住我一切,用心去感知你们的存在!

原文(选段)

当我走了,那滩芦苇会记得我。那棵被我无意踩倒又长起来、身子歪斜的碱蒿会记得我。那棵树会记得我。当树被砍掉,树根会记得我。根被挖了,留在地上的那个坑会记得我。树根下的土会记得我。

多少年后我如烟似风的魂儿飘过时,谁会喊住我?谁会依旧如故地让我认得我的前世?

能挡住我风一样的魂儿的,必定是那堵残破不倒的土墙。能缠住我烟一般的魂儿的,除了年复一年的草木,除了一朝一夕的炊烟,还会有谁呢?

……

这让风中缥缈的我逐渐有了意识,让早已成一缕烟、一粒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