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心得体会(6篇)
临床护理心得体会篇1
论文关键词:护理专职教师临床实践质性研究
论文摘要:目的深入了解护理专职教师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的真实感受,以探讨其参与临床实践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措施。方法运用质性研究中的深入访谈法,对12名护理专职教师进行深入访谈,并及时进行记录,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提炼出主题。结果从访谈内容中提炼出两个主题:护理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现状(认到重要性但参与积极性不高);影响参与临床实践的因素(包括对效果的不确定、角色冲突、缺乏归属感、潜在的职业危害及经济顾虑)。结论教师普遍认为临床实践是护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参与临床实践现状并不理想,这主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与自尊的需要等得不到满足有关。
临床实践可以提高护理教师实践操作的能力和信心,提高其护理理论和实践授课能力。临床实践是护理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许多高校]安排专职教师以短期进修、见习带教等方式参与临床实践工作,以提高护理专职教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防止学校教育与临床实际脱节。目前国内也有关于护理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报道[,但多以临床实践的经验介绍等一般性报道和临床实践现状的量性研究为主;在影响临床实践的因素上也主要从教学和科研任务重、工作量大、没有足够的时间下临床等客观因素出发,没有从教师需求角度进行分析,不能全面反映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以曾参与临床实践的高校护理专职教师为访谈对象,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深入了解他们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的真实心理感受,并结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从另一个角度探讨影响护理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因素,并提出改进措施。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立意取样法于2008年12月至2009年1月有目的地选取12名从事护理教学的初级和中级职称教师进行质性访谈。年龄28~37岁中位年龄295岁;男1人,女11人;其中已获得硕士学位者6人,硕士在读6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5人;有临床实际工作经验者(不包括实习经历)人。
1.2方法
本研究在征得受访者同意后,采取深入访谈法,以获取受访者的真实感受及体验。访谈以“请您谈谈您对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看法及您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的感受”为主题展开。访谈尽量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具体时间不限,以受访者认为已经较准确全面地说出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的感受为止。在访谈过程中对访谈内容进行录音,并及时将访谈录音内容逐字记录。将记录的资料进行分析,提取与本研究有关的内容并进行归类,形成相关主题,并返回受访者处求证。在资料分析处理过程中尽量以受访者原话呈现,对部分表述不明确的内容经核实后予以修正。
2结果
2.1主题一:护理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态度
2.1.1认识到重要性在访谈中,12名护理专职教师均表示出临床实践是有必要的,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有帮助。“每次学生听我讲在临床碰到的实际例子的时候学习兴趣会更浓一些,对书本的知识也更容易理解”;“如果我给学生举的例子是我在临床实际碰到的,会讲得比较生动,会有自己的体会,不会干巴巴的,而且举例的时候更自信一点,如果是虚构的病例总是怕与实际不符,说的时候感觉底气不足。”
2.1.2参与积极性不高
受访教师对参与临床实践的意愿及态度存在个体差异,但总体来说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仅有2名教师表示非常愿意并喜欢参与临床实践。“我很喜欢下临床,可以学到很多新的知识,长时间不去就发现很多东西跟不上了”“;上次去医院的时候她们正好要体格检查考核,很多护士不会,我在学校正好教这部分内容,我就示教了一次正确的检查方法,我觉得有这样一个平台让临床老师和学校老师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挺好的。”8名教师存在愿意但不喜欢参与临床实践的矛盾心理。“我心里是很想去临床的,但在医院又觉得呆着不舒服”“;我是愿意去的,但是现在每次去的时间太短了,匆匆忙忙的。”2名受访者在访谈中表现出不愿意或不喜欢的态度。“如果可以不去临床那我就不想去了”“;我不愿意去,在那里基本学不到什么知识,浪费时间”“;目前这种临床实践的方式根本没有什么意义”。
2.2主题二:影响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因素
2.2.1对效果的不确定
是否能学到知识是影响护理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重要因素。“有些科室带教老师比较认真,我觉得学得挺多的,那我还是很愿意去的”“;除了附属医院外,最好还能去一些其他的大医院,这样能学得更多”“;带教老师既带实习生又带我们的话,一般我们就没什么操作机会了”;“我以前在临床已经工作了好几年,护理操作也很熟练,但是临床实践还是跟着护理带教老师做日常护理工作,这样基本学不到什么,我希望能让我自己去学我想学的东西”“;不同年资教师应有不同的临床实践方式及目标。”
2.2.2角色冲突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教师的特殊身份让他们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承受巨大的压力。“碰到自己教过的学生也在那里实习,总觉得挺尴尬的,所以有时候尽量避开,不和他们一起工作”“;有一次我和一个学生跟同一个带教老师,当时学生说有个患者的静脉不好打,让我去打,当时我觉得心理压力挺大的,如果我没打进,那觉得太没面子了”;“带教老师一般也不教我们,她们觉得我们也是老师,可能比她们懂得更多,就让我们自己看看,不会和我们主动说一些相关知识”“;我怕万一做错了会被护士笑话”“;当学生的时候自己做得不好觉得是理所当然的,现在做老师了,总觉得如果做得不好会被人嘲笑。”
2.2.3缺乏归属感
是否有归属感也是影响老师参与临床实践的因素。“我比较喜欢去我熟悉的科室,那里的护士、医生都认识了,感觉好一点”“;跟在医生后面查房时,医生都很奇怪地看着我,如果护士长能先介绍一下我可能会好些”“;刚去科室的时候,谁都不认识,不知道要做些什么,挺难受的。”
2.2.4潜在的职业危害
部分教师表示对参与临床实践工作的安全问题及职业危害存在顾虑。“万一因为我的操作不当,发生医疗事故该怎么办?”;“我们不是经常在医院,所以很多操作都生疏了,带教老师有时候也不敢放手让我们做,说实话她如果真让我做,我也不一定敢”;“真不想去下临床,医院病毒、细菌这么多”“;被患者使用过的针头扎伤,万一这是个艾滋病患者怎么办?”
2.2.5经济顾虑
“临床实践与其他工作任务相比较,在各方面都不平衡,下临床也不算工作量,又没有补贴,还不如多上几节课”“;我每个月还要还房贷,如果不上课去下临床或者外出进修,其实经济压力挺大的。”
3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护理专职教师普遍认为临床实践是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临床实践能为教学提供丰富的临床实例及密切联系实际,提高授课质量和效果。但教师临床实践的积极性并不高,大部分人在表示愿意参与临床实践的同时也表现出不喜欢的态度,因此目前参与临床实践的现状并不理想。根据访谈的结果,结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分析,教师不主动进行临床实践的现象可能为各个层次的需要尚未满足所致。
3.1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与受访的12名教师访谈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人认为目前的临床实践方式学不到知识,不能达到临床实践的目的及效果是影响其临床实践积极性的主要原因。护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仅教授护理操作相关知识,还包括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等,这就要求护理专职教师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不仅需要熟悉临床护理工作内容,还应重点了解疾病相关知识、临床新技术新进展等。目前护理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以直接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方式为主,难以学习到护理工作以外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医院缺乏相应的带教制度,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带教老师对带教方法和内容也存在困惑。在两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专职教师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会产生枯燥乏味、学不到知识的感觉,不喜欢参与临床实践。
3.2尊重与自尊的需要
教师在参与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仍以教师的角色要求自己,觉得教师应懂得更多,当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面对自己曾经的学生,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护理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往往不被患者、护士及医生所理解和认同,他们认为教师就应该在学校上课,来医院能做什么?这些都影响了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积极性。
3.3爱与归属的需要
护理专职教师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因此对临床工作环境及医护人员不熟悉。陌生的工作环境、缺乏共同的话题导致教师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产生孤独感及缺乏归属感。另一方面,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时间较短,医院也缺乏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相关管理制度,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医院没有提供工作服、储物柜等,而这些更加重了教师的无归属感。归属感缺乏会导致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缺乏激情、责任感不强,影响教师临床实践的积极性。
3.4安全的需要
由于医院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医护人员常暴露于多种危害因素中,护理工作的潜在职业危害影响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积极性。随着患者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教师对临床实践中护理安全问题的关注开始增加,也导致教师对参与临床实践工作存在顾虑。这就需要相关部门提供政策支持,以保障教师的临床实践工作。
3.5生理的需要
对于少部分青年教师,刚刚成家立业,积蓄较少,有的还需承担房贷等压力,经济因素仍是影响其临床实践积极性的原因之一。
4对策
可见,要提高护理专职教师临床实践的积极性和热情,应从满足教师各层次需求的角度出发,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改善教师临床实践现状及提高临床实践效果。
4.1建立个体化的临床实践模式
目前,我国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模式主要有短期进修、参与临床见习带教、不定期下临床了解新技术新进展等方式。应根据教师的不同工作年限、工作经历及个体化需求,建立相应的临床实践目标、方式及内容。
4.2完善相关专职教师的临床实践制度
包括专职教师临床实践的管理制度及培训制度。学校应与临床实践基地共同合作,制定相应制度,以加强专职教师临床实践的管理,提高临床实践效果。帮助教师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及新同事,以减轻无归属感;在带教方式上,尽量安排高年资带教老师提供一对一带教,以提高带教质量;管理制度中还应包括对进行临床实践的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提供护理安全的保障。
临床护理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妊娠期;高血压;临床护理
妊娠期高血压(HDCP)病又称之为妊高症,是妊娠期妇女的常见病及多发病,主要是妇女在妊娠20w后发生继发性高血压、水肿、蛋白尿三大临床症状,可伴有多脏器损伤,严重时可出现子痫、昏迷、胎盘早剥、DIC等症,严重威胁着孕妇、胎儿和新生儿的生命安全,也是引起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临床上主要采用扩容、镇压、解痉等方法积极治疗,降低临床死亡率。同时对妊高症患者进行科学的妊娠期和围生期的临床护理,能够帮助患者恢复和改善病情,同时也能有助于胎儿的顺利分娩。本文探讨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临床的护理体会,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2月~2013年5月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108例,年龄23~45岁,其中初产妇85例,经产妇23例,高血压家族史15例。轻度妊高征65例,占60.19%;中度28例,占25.92%;重度15例,占13.89%。其中剖宫产的有61例,经阴道分娩的有47例。所有患者经检查均符合妊娠期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1.2方法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消除其心理顾虑;及时进行病情观察以防异常情况的出现;进行产时、产后护理,严密监测产妇及新生儿的生命体征。
2护理体会
2.1心理护理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不同程度的不良情绪,如紧张、不安、焦虑、对胎儿发育的恐惧等,这些不良情绪在不同程度上对患者的治疗产生影响,严重者可使病情加重,此时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在对这类患者进行护理时要主动倾听患者的感受,耐心解答患者的疑虑,详细解释某些药物对患者造成的不适,以消除其顾虑。指导家属参与并与其讨论保健知识,以获得良好的合作并帮助孕妇稳定情绪,以保证孕妇的分娩。
极配合治疗[1]。
2.2病情观察密切观察孕妇的生命体征,如血压、脉搏、胎动以及胎心率等生命体征,若患者出现胸闷、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应立即报告主管医师,以防病情及进一步加重,并协助医师进行对症处理[2]。同时经常听胎心音,观察宫缩变化,必要时可给予胎心监护仪进行监测。若患者出现抽搐的情况,应加床栏以防坠床,并进行专人护理并记录;护理昏迷患者时应保证呼吸道的通畅,同时预防褥疮的产生。
2.3药物护理对于妊高症患者首选解痉药为硫酸镁,在应用本品时应密切观察,若过量则易引起不良反应,严重者可致中毒,表现为膝腱反射消失、尿量减少,严重者可致呼吸肌麻痹甚至心跳骤停等中毒表现。在出现中毒症状后立即拮抗镁离子,临床多选用10%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来对症治疗。在应用利尿药时应观察有无低血钾症状,预防性低血压的出现,在用药期间若有异常出现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3]。
2.4产时、产后护理分娩时,严密监测产妇的血压、胎心、胎动、宫缩以及产程等情况,在宫口全开后,进行会阴侧切以缩短第二产程,保证母婴的安全。胎儿娩出后应立即清理呼吸道,以防窒息;为产妇测1次/h血压,在产妇血压稳定后测1次/4h;要求产妇尽早排尿,减少阴血的流量。尽早辅助产妇进行母乳喂养,进行新生儿预防接种等[4]。
3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为临床上产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在产后易并发感染性抽搐、产科出血等疾病,同时也是导致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上通过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进行精心细致的临床护理为治愈本病成功的前提和关键,同时还可有效的提高临床治疗疗效和护理效果,显著降低孕产妇及新生儿产后并发症的发生机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周亚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68例临床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26):302-303.
[2]韦永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4,27(4):276.
临床护理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心血管;冠心病;内科护理;诱发因素;预防对策
在临床当中,冠心病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有一个清晰的解释,目前较多的认为和体内的脂质代谢紊乱有着一定的相关性。在临床冠心病发病危险因素当中,主要是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以及吸烟;其次则是糖尿病,肥胖以及神经精神方面的因素;再者为一些无法改变的因素,比如家族遗传史、性别(男性)、年龄等[1、2]。本文对我院137例临床冠心病患者的诱发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并对其予以了有针对性的临床预防措施,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具体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3月~2010年7月我院137例临床冠心病住院患者,男79例,女58例,年龄41~82岁,平均67岁。其中125例患者有心绞痛病史,43例患者有心肌梗塞病史。
1.2方法
对137例临床冠心病患者的诱发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并予以针对性的临床预防措施,重点对患者进行疾病基础知识、日常饮食、心理调护、规律运动、合理服用药物等相关方面健康教育。
1.3诱因分析
1.3.1运动量的突增及情绪的变化:多数患者在发病前出现过较为急速的运动或者是情绪的波动,从而进一步引发了相关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1.3.2气候的多变:问卷结果显示,天气的较大变化往往对许多老年人的户外活动以及血液循环造成了一定影响,从而使得疾病的发生率有所增加,;
1.3.3本组患者中75例(54.7%)体重超标,61例(44.5%)糖尿病,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血脂、血糖等相关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一定的相关性。
1.4预防措施[3、4]
1.4.1疾病基础知识教育:认真向患者讲解临床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的预防疾病的主动性;
1.4.2合理调整日常饮食:低胆固醇、低饱和脂肪酸、低盐饮食,适当补充VitC、B、E;
1.4.3积极心理调护:帮助患者树立平和乐观的心态,及时有效的调节心理平衡;
1.4.4的良好运行;
1.4.5合理服用药物:积极遵医嘱服用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相关疾病的药物,有效的控制临床各项相关性指标。
2结果
通过对患者实行有效的临床预防措施以及相关的内科护理,患者的医疗保健知识以及自我保健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疾病的临床复发频率有了较为明显的减少,患者的愈后康复有了较好的改善,同时也增强了护士的责任心,形成了较为和谐的医患氛围。
3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中老年健康的最大疾病之一。依据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饮食习惯和临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较为密切的相关性,平素喜食高脂肪及高胆固醇等食物的人群,其心血管病的发生率通常比较高。运动量的突增及气候的多变在心血管疾病诱发因素中所占的比例最高,因而加强临床心血管内科的护理质量及管理对于提高临床疗效有着积极的意义。心血管疾病护理质量也已经逐渐受到了临床医护人员的普遍重视。提高心血管科临床护士的管理水平及服务质量已是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的关键所在[5]。
本文通过分析心血管疾病当中冠心病的临床发病的诱因,并就其预防措施及内科护理体会做出相应的总结得出,对冠心病患者实施正确健康的教育,及时的实行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提高患者自我保健能力,减少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复发率,最大限度的降低临床死亡率以及更好的提高心血管患者的生活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参考文献
[1]马慧霞,马淑芳.心血管疾病一般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15):236-237.
[2]郑军,洪波,张世范,徐迪辉,杨俊峰,孟辉,高明,林勤燕,唐娜.硝酸甘油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0,(1):70-72.[3]刘延凤.浅谈心血管疾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09,8(25):168-169.
临床护理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急诊;眩晕症;临床护理
眩晕症是临床常见的急诊病症之一,可占到耳鼻喉临床治疗的15%―20%,也可占到内科急诊治疗的5%左右。眩晕症主要是患者对于空间产生障碍,在生理及心理方面出现了带有运动性质的幻觉,一般来说,眩晕症多发于中老年人,但是目前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1]。我院在急诊眩晕症治疗中应用临床护理模式,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98例急诊眩晕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后符合眩晕症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87例,女性患者111例,年龄为31―77岁。所选择的198例患者常见的临床病症为视线模糊、走路摇晃甚至无法行走、复视等,主要的伴随症状有头晕、恶心、耳鸣、呕吐、四肢无力等。
1.2方法
对这198例急诊眩晕症患者进行临床护理,主要护理方式如下:
1.2.1观察病情
眩晕症发病常伴有一些伴随症状,患者很容易出现恶心、呕吐、活动出现障碍等,因此,在急诊眩晕症的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应当观察患者病情,看患者是否出现了颅内压值增高的现象。此外,护理人员需要重点观察患者的血压、瞳孔、心率、语言表达能力等,若患者出现肌无力等现象,护理人员要及时与医生沟通。
1.2.2病史询问
护理人员应当在患者入院后询问其病史,既要保证语言的简练,还要避免出现遗漏现象。护理人员需要询问患者或患者家属,此前是否受过颅脑外伤、是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此外,护理人员需要询问患者家属,患者在发病时的具体情况,并将患者病史进行详细记录,反馈给医生。
1.2.3心理护理
由于眩晕症的伴随症状相对较多,且时常出现复发,导致患者出现焦虑、痛苦、不安等心理因素,甚至出现不配合医护人员的现象。护理人员需要重视患者存在的不良心理因素,多安慰患者,积极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基本需求并尽量满足。护理人员还需要多向患者讲解眩晕症成功治愈案例,鼓励患者克服困难。此外,护理人员还要尽量多安慰患者,消除患者紧张、不安的心理,以免患者在长时间紧张情绪下出现不良应激反应[2]。
1.2.4饮食护理
护理人员需要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在治疗眩晕症期间需要进食清淡、营养价值较高的流质食物。若是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呕吐现象,护理人员应当减少患者的饮食摄入量,可以让患者采取少食多餐的形式进餐。护理人员应提醒眩晕症患者及其家属,在治疗过程中,不能进食任何辛辣、油腻或刺激性较强的食物,以免影响具体的治疗效果。
1.2.5输液护理
急诊眩晕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经常会接受输液治疗,治疗眩晕症的很多药物都含有扩张血管药物或莨菪类药物,护理人员若是在为患者进行输液的过程中没有掌握好输液的具体速度,这类药物就会给患者造成心悸胸闷、精神障碍等症状,严重时会使患者出现幻觉。这样一来,不仅无法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还会给患者带来新的心理压力。此外,护理人员在为眩晕症患者进行输液的过程中,还避免二次输液的发生,以免给患者带来额外痛苦。
1.3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效果可分为治愈、好转及无效。治愈:患者在治疗一周后眩晕症症状消失,随访半年到一年内无复发现象;好转:患者在接受治疗一周后部分症状消失,随访半年至一年内有一至两次复发;无效: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眩晕症症状没有任何改善现象,甚至加重,随访期间出现了多次复发。
2结果
本研究所选取的198例急诊眩晕症患者在经过临床护理后治疗无效例数为27例,无效率为13.6%,病情好转65例,治愈例数106例,治疗总有效率达到86.4%,说明临床护理对于急诊眩晕症患者的治疗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3讨论
在临床疾病治疗中,眩晕症是急诊常见的病症之一,在人群中的患病几率可达到1/20,仅次于疼痛与发热。眩晕症是头晕症状的重要亚型体现,也是耳鼻喉科医生、内科医生等的常见主诉。目前,眩晕症多发于中老年患者,但已经有向年轻患者发展的趋势。
目前,临床对于眩晕症的发病机制还尚无明确结论,这也导致了眩晕症在具体诊断与临床治疗中存在较大困难,医生对于眩晕症的病因、病情未来发展等经常缺少明确的认知[3]。眩晕症带有较强的反复性,患者即使在接受治疗后也经常会出现病情反复的现象,且眩晕症伴有较多的并发症状,会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在此背景下,在急诊眩晕症治疗过程中配合应用临床护理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院在急诊眩晕症治疗的过程中,应用了临床护理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也使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在具体的临床护理中,我院的护理人员从多方面入手,对患者的眩晕症病情进行仔细地观察,详细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还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及心理安抚,以此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等。此外,护理人员还很重视患者的饮食、输液等方面内容,保证了临床护理的全面性。通过开展临床护理,我院急诊眩晕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达到了86.4%,且患者在治愈之后基本没有出现复发现象。由此可以看出,我院在急诊眩晕症治疗中应用临床护理,不仅保证了患者的治疗疗效,也避免了患者病情出现反复,有效保证了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
结语:
在急诊眩晕症患者的治疗中配合应用临床护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丽萍.眩晕症57例临床护理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3):142-143.
临床护理心得体会篇5
1临床护理教学的概述
临床护理教学是护理理论与实践的纽带,是学生体会护理的过程,其功能就在于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经历,让学生形成自己的专业价值和独特风格的临床工作方式[1]。在临床教学中,它主要包含临床护理教师、教学过程及方式以及教学评价等内容。其中临床教师素质结构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未来临床工作能力的高低,优秀的临床带教老师及带教方法可以让学生将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不断在实践中提高对理论的感性认识,从而培养她们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临床护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1护理教学管理体制问题就目前而言,我国各方面都在不断进步,医学也是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医院也设定了相应的临床护理学论文管理体系,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信息反馈系统以及临床带教评价系统,所以出现了临床带教老师积极性不高,工作目标不明确以及工作体系处于不稳定状态,同时因为没有对临床教学行为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而只是回顾性的总结,也没有真正提高临床护理教学的效率。
2.2带教老师问题老师是影响学生学习临床护理的直接来源,但是我国国内的带教老师出现诸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首先是教师师资力量的薄弱。我国未建立临床带教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大多数临床护理教师并没有教师资格,而是由具有临床经验的护师组成的,故而知识面会狭窄一点,并且实践与理论联系的内容较少,从而使学生更注重医学操作,而忽视了对患者心理方面的护理。其次是教师缺乏正确的教学理念。对于大多数带教教师来说,他们并未接受过正规的师资培训,也缺乏科学的教学理念,所以当护生入科时,他们并不会做合理的教学计划,从而带教的随意性很强,教学步骤随意更改,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出现混乱。最后是教师教学模式的陈旧。去医院进行临床实习的护生有本科生、大专生,也有中专生,他们所受的教育不同,但是临床教师的带教模式却仍限制在传统的"学生看,老师做;学生与老师一起做;学生做,老师看",缺乏个体性。另外,在带教过程中,大多注重操作示范,而对操作步骤未能给予充分的解释,使护生一知半解,从而降低了陪护生学习的主动性。
2.3学生方面问题虽然说护理教学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但是护生要想真正获得该门学科的知识,就还必须要让自己更完善[2]。就目前而言,我国实习护生还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因为护生们缺乏工作热情,所以在人际沟通方面显得很疲乏。现代社会中,独生子女占多数,护生当中有不少,所以他们一般娇生惯养,缺乏责任感,社会竞争意识也薄弱,对就业也没有热情和主动。所以在临床护理当中,他们对自己遇到的问题不会主动去寻求老师的帮助,对于患者提出的问题也缺乏沟通的技巧。另一方面,护生在学习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以后,到临床的时候却发现他们的操作技能甚是缺乏,从而开始对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产生质疑,使自己而对临床护理出现了停滞现象。
3临床护理的教学模式
我国的临床护理教学模式一直是传统的"一带一"师徒式的带教模式,教学手段非常单一,对学生个体也缺乏针对性,也正因为教学模式的单一给护生的教学带来许多的不良影响,所以我们要结合本国的国情,借鉴国外的临床护理教学,开创具有特性的教学模式。
3.1模拟教学模式模拟教学就是指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工作情境中的部分或是全部方面进行模仿或临床,同时对工作情境中的部分情节进行集中训练,让学生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也犹身临其境,从而更能理解单一的理论知识。另外,由于观察患者的反应也是护士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为了让学生在临床中有负担,临床教师就需要通过各种模拟方式来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
3.2双元制的教学模式双元制教学模式是指学生的教学活动一元在医院,另一元在学校,让学生在医院接受护理技能的培训,在学校接受理论文化的学习,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又可以提升护生的整体素质[3]。因此,这种模式很好地将医院与学校,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立足于全面发展学生的教学模式。不过双元制的教学模式同其他模式一样,需要制定完整、合理的实施方案,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协调好医院与学校的关系。
4结语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教学是护理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既是教育,也是临床,教育随着临床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临床因为教育的发展而进步,所以如果我们能教育出更多的好护士,就会让社会上更多的人得到周到、满意的护理。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民对护理的要求逐渐提高,人民不仅追求身体的护理,还需要心理的护理,这就需要护生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要求他们在临床的过程中,注重对患者心理的了解,与带教老师有效联系,从而获得与患者有效沟通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颖,于冬梅,韩竹.探讨如何提高护理专业本科生临床实习教学质量[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25(09):125-127.
临床护理心得体会篇6
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消化道疾病,其病因复杂,既有可能是消化道包括食管、胃、肠道等自身疾病,也可能是其他器官病变引起得消化道出血反应[1],因此,对于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应不单单局限于消化道止血,应清晰病因,了解患者病理,根据其自身机体状态进行护理方案的改进[2]。由此,临床分级护理的使用愈发广泛,对患者及医护人员带了很大的帮助。本次研究中,以临床分级护理与传统护理措施相比较,取得较好成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我院2015年3月~2016年9月间收治的患有消化道出血患者中随机抽取146例,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消化道出血,且均为智力思维正常的人,无智力障碍,且患者及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其中男85例,女61例,平均年龄(48.73±7.59)岁,平均病程(48.72±5.16)d,平均出血量(479.73±285.59)ml,双盲分为临床护理组、传统护理组两组,各73例,两组患者于一般资料间并无显著差异。
1.2o理方法
传统护理组:实施一般传统护理方案,患者入院后对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掌握,了解其过敏史、用药史以及过往病史,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控,对患者进行止血处理。
临床护理组:在一般传统护理的基础上,加施临床分级护理措施。对入院的患者进行生命机体状态评估,根据患者自身状态进行护理方案的制作与实施,其中包括患者的病史、出血量、出血部位、用药史、过敏史、自身心理状态等因素都会影响具体护理方案的制作。具体如下:①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交流,掌握患者的一般情况,针对其病症依据其性格、文化程度方面进行通俗易懂的解释,缓解患者内心的不良情绪,使其树立自信心,并对自身病症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与患者的交流过程中要做到耐心负责,努力缓解患者不适心理,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②出血急性期护理:对患者及时止血镇静护理用药,建立良好,嘱咐患者卧床休息,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蛋白质、血容量以及静脉营养,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腔炎、窒息等并发症。③出血恢复期护理:根据病情采取侧卧位或半卧位,做好心理护理,保持患者心情舒畅,注意病房卫生工作,保持病房内干净明亮,患者自身卫生工作也要注意,防止止湿疹、褥疮发生,注意患者的保暖卫生工作。④出血恢复期护理:指导患者出院用药和健康知识,注意规律饮食起居,可多食用富含维生素、蛋白质食物,禁食油腻、过硬食品,可进行适当体育运动,避免过度精神紧张,学习基本血象知识,能自我识别出血征兆,并掌握基本应急措施,保持乐观心态,出现异常时及时复查。
1.3数据统计
临床疗效:显效,患者临床反应消失,生命体征趋于稳定,潜血试验为阴性;有效,经治疗后,患者临床反应改善,潜血试验为阴性;无效,患者临床反应没有消失,潜血试验为阳性。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差异、再出血率以及护理满意程度差异。
1.4统计学处理
所记录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达,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P
2.结果
将实验数据统计可得,两组患者将护理措施后,出现了较大差异,经护理后,临床护理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远高于传统护理组,且其再出血率以及护理满意程度均高于传统护理组
3.讨论
20世纪以来,社会节奏不断加快,人们饮食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再加上作息的改变,患有消化道疾病的人越来越多[3]。而且,随着社会变革以及人性化理念的加深,传统的护理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医院和患者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创新护理理念给护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方向与灵感[4]。临床分级护理根据患者自身身体情况以及疾病时期进行分级护理,既节省了医护资源,又为患者减轻了负担[5-6]。
综上,以临床分级护理进行对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取得较好成果,可显著减轻患者负担,降低患者不良情绪,增加护理满意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谭利平,涂秋琼,肖红.临床分级护理干预在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西部医学,2016,28(12):1762-1765.
[2]谭炜,戈之铮,高云杰,等.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2,29(11):604-608.
[3]李萍,邱忠伟.临床分级护理干预护理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再出血率观察[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16,23(4):61-65.
[4]阮国永,史薇,姜英杰,等.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止血成功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2,17(6):323-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