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培训考核总结(收集3篇)
护理培训考核总结范文篇1
【关键词】基层医院;新护士;规范化;培训
新护士从完成护理院校的相关教育后刚踏入工作岗位,往往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在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沟通和应急处理能力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欠缺,必须在独立值班前进行强化培训,提高其理论和技能水平的同时,提高其在临床工作中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1]。而对于基层医院来说,护理人员的缺乏导致其不可能有大量的培训时间,往往仅有1年的培训周期,在以往没有规范培训措施的情况下许多新护士不能很快的完成从学校到医院的转变和过度,不能在培训周期内达到要求[2]。就此广东省中山市东凤人民医院于2010~2012年开展规范化培训策略进行新护士的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对象选取为2010~2012年新入护士50名,均为女性,专业包括护理42名,助产8名;学历包括中专4名,大专40名,本科6名。
2培训策略
2.1总体内容培训的总体内容包括岗前培训、理论培训、技能操作培训、科室内培训以及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培训措施等,培训周期为1年,给每位新入护士入职时发一本规范化培训手册,手册包括培训内容、考核内容、病例完成情况、参与抢救人次、组织护理查房、护理不良事件、考勤等,培训计划由护理部和科室共同制定,护理部和各科室按照制定的计划如期进行培训和考核,并把培训和考核内容记录在培训手册上,转科前由科室进行评定,培训结束后护理部对整年的培训考核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2.2培训形式
2.2.1护理部培训
2.2.1.1岗前培训岗前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医院概况、规章制度、福利待遇、护理职业生涯、医院感染知识、心肺复苏、服务礼仪与沟通等。优质护理服务、整体护理服务是护理工作的核心,让护士们掌握护士礼仪、行为规范和沟通技巧尤为重要[3]。
2.2.1.2理论培训由护理部主任和科室护士长组织集中培训,重点是培养护士们的临床综合处理能力,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护理安全与细节管理、护理不良事件的防范与处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评判性思维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如何保证患者的舒适与安全、护理核心制度、护理十大安全目标、护理应急预案等。
2.2.1.3操作培训把50项基础护理操作分成两类,一类为各科均有的操作,一类为专科操作或在某科室接触较多的操作,如生命体征测量、静脉输液等划为一类,而搬运、洗胃等划为急诊专科,轴线翻身法划为骨科,胃肠减压划为普外科等。
2.2.2科室培训
2.2.2.1培训内容每个科室安排一个教学秘书,由护士长和教学秘书根据自己科室的特点和结合护理部的要求制定培训计划,包括入科介绍、专业知识小讲课、护理查房、病例书写、危重患者的抢救配合及专科护理操作等。
2.2.2.2个性化培训除了科室内制定的统一培训计划,带教老师会根据所带护士的不足之处做出培训重心的调整,让新护士更好的学习和调整自身的不足,明确自身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在带教护士的指导下有计划的完成。
2.2.3考核形式护理部组织每月1次理论和操作的考核,理论考核内容主要为三基理论和培训后的理论知识,操作考核为集中培训的共性方面的操作。轮科结束前科室护士长和教学秘书对新护士进行考核,内容主要为专科方面的知识和专科技能。
3培训评价
除了岗前培训考核和全年专业成绩考核外,在为期一年的培训结束后由护理部出题进行年终考核,考核包括理论和技能两大部分,对新护士培训手册的各项成绩进行汇总整理,每项考核总分均为100分,60分为合格。各项考核结果显示新入50名护士均能顺利通过,达到合格标准,见表1。
4讨论
对于基层医院而言,护理队伍的缺乏一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这就造成了新护士们培训时间短,培训节奏快,培训强度大的问题,如何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新护士的培训让她们更快的适应工作是培训措施的重点。因此作者认为只有制定和实施规范化的培训策略才能更好的让每个新护士都有着更适合自己的培训策略,在短时间内调整自己完成培训,更快的融入临床,为患者的健康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凌玉.从护士执业考试看新毕业护士的在职培训.中华护理杂志,2007,42(3):260-261.
护理培训考核总结范文篇2
关键词:消化内科;层级培训;护理;建设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解放军第一五三中心医院消化内科2016年6月~2018年6月护理人员27名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3~34岁,平均(35.7±5.32)岁;学历:本科9名,大专15名,中专3名;职称:主管护师4名,护师13名,护士10名。纳入标准:身心健康,无心、脑血管疾病;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排除妊娠期护士,合并脑器质性疾病,参加调查的依从性不高,以及进修和实习护士。
1.2方法
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实施常规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与考核;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实施层级专科培训模式,具体的实施办法如下。
1.2.1组建层级培训小组,制定培训计划
由科室的护士长、主管护师及骨干护士成立层级培训小组,负责消化内科层级培训工作的统筹安排、培训计划的制定以及培训效果考核等工作。小组成员根据消化内科的护理工作特点、护理人员的结构层次以及以往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结合护理人员的岗位安排、学历层次以及工作能力的不同,制定详细的层级专科培训计划,明确各层级护士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考核标准与要求等,针对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开展定向培训[1]。
1.2.2层级专科培训内容
根据科室护士层级岗位管理的相关要求和各层级护士的工作内容,每个层级护士的专科培训内容包括基础理论知识、专科操作技能、病房管理、沟通技巧、病情观察能力、急救能力、护理文件书写等方面。每个层级的护士除了核心能力培训外,接受各自级别相应的岗位培训,只有在切实履行相应的岗位职责后,才能进入下一级培训。
1.2.3层级专科培训的方式
护理理论知识采用集体授课的方式进行,由科室评选出具有相应资质的护师及以上级别的护士,对下级护士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培训,根据培训计划合理安排培训课程。其中每周授课1~2次,并安排各层级护士相应的自学内容。注重培训方式的灵活多变的,采用视频、图片等方式,使培训内容更加利于护士理解和接受。分别由培训护士对培训内容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估。护理操作技能先由培训护士进行临床示教,下级护士不断练习揣摩,通过培训老师点评和护士之间互评的方式,不断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切实提高专科操作技能。急救能力的培训则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对消化内科常见的急救情形进行模拟演练,锻炼护士的病情观察能力和应急应变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则通过专题讲座和小讲课等方式,针对临床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点环节,针对性开展培训活动。通过晨间提问、业务学习、疑难病例讨论等方式,不断提高临床护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1.2.4考核
考核方式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分为日常考核和季度考核。考核的形势包括晨间提问、闭卷考试、情景演练等[2]。理论考核的成绩≥90分为合格,操作技能的考核≥85分为合格。同时护士长每月进行护理质量监控,将护理质量的考核与护士的个人考核进行有机的结合。每次考核的成绩计入个人的分层培训档案,与护士每月的绩效工资、年底奖金以及个人晋升相挂钩。考核不合格者安排补考并予以一定的处罚措施。
1.2.5定期评估和总结
护士长每月对下级护理人员的培训效果进行总结,修正培训计划和内容。对培训考核过程中表现优异的护士进行肯定和鼓励,并将发现的薄弱环节作为下个月的重点内容进行培训[3]。
1.3观察指标
①护理人员岗位胜任力:统计培训前(2016年6月~2017年6月)和培训后(2017年6月~2018年6月)消化内科护士的综合考评结果,包括护理专业知识、操作技能、急救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分值越高表明护士的岗位胜任能力越强[4]。②护理人员满意度:采用消化内科护士满意度调查问卷,比较分层专科培训前后护士的满意度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1.0软件包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x±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层级专科培训前后消化内科护士的考核成绩和满意度情况经层级专科培训后,护士在专业知识、操作技能、急救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考核成绩均显著高于培训前(P<0.05)。
护理培训考核总结范文篇3
【摘要】目的:了解精神科护理人员密闭式静脉输液操作掌握情况,为实施更好护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护理部首先对全院护士长进行密闭式静脉输液操作培训,明确初步考核标准,然后护理部召开护士大会再由各病区选派一名护士进行现场操作,最后由护理部对全院临床护士进行培训,并进行示范性操作,最后确定密闭式静脉输液操作考核标准,由各病区护士长组织练习后统一在医院示教室进行操作考核。结果:对考核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考核成绩优秀68名,占51.91%;考核成绩达标55名,占41.98%;考核成绩不达标8名,占6.10%。结论:精神科护士密闭式静脉输液操作考核成绩不够理想,严格考核标准,加强分级培训,落实奖惩措施是长效护理管理的关键。
【关键词】精神科;密闭式静脉输液;考核成绩
我院护理部于2008年3~4月对全院131名护士进行了密闭式静脉输液操作考核,了解全院护理人员对密闭式静脉输液操作掌握情况,为护理管理提供基础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131名护士中,男25名,女106名,年龄在20~50岁,平均(32.00±1.26)岁。文化程度:中专40名,大专79名,本科12名。职称:主管护师46名,护师45名,护士40名。护龄
1.2方法:护理部首先以河南省医疗机构护理质量评价标准与方法中规定的《密闭式静脉输液评分标准》为依据对全院护士长进行密闭式静脉输液操作培训,学习评分标准,掌握平分技巧,再由各病区护士长组织本病区护士进行练习并选派一名护士在全院护士大会上进行现场操作,护理部组织全院护士进行现场观摩,最后由护理部再进行示范性操作,确定密闭式静脉输液操作考核标准,由各病区护士长组织练习后统一在医院示教室进行操作考核。《密闭式静脉输液评分标准》满分100分,≥90分为优良,85~89分为合格,
2结果
131名护士中,成绩优良68名,占51.91%;合格55名,占41.98%;不合格8名,占6.11%。不同护龄、学历、职称护士考核情况比较见表1。
3讨论
3.1密闭式静脉输液操作考核成绩分析:密闭式静脉输液操作是护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操作,对纠正病人水和电解质失调、维持酸碱平衡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抢救危重病人时尤为重要。本次考核总体成绩不够理想,成绩优良者51.91%,不合格及合格者占48.09%。
3.2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2.1存在问题:本次考核总体成绩不够理想,成绩优良者51.91%,不合格及合格者占48.09%。不合格及合格者主要表现为操作不规范、无菌观念差、程序不熟悉、人性化关怀不够、一针穿刺失败、滴速调节不准、重视不够等。
3.2.2原因分析:本次考核后护理部对考核成绩不够理想进行原因分析如下:护士长重视不够,没有在病区的训练中做好督促检查;大部分护理人员重视不够,没有达优意识,抱着能达标就行的思想;部分护理人员把技术操作考核当成一种负担;平时精神科密闭式静脉输液操作数量比较少,护理人员真有操作时也不重视;精神科病人的特殊性等等。
4对策
精神科护士面对的病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就要求护理管理者积极加强各级护理人员的基本技能训练和考核,并将其作为护理管理工作的目标列入护士继续教育中,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不断提高护理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4.4.1制订培训计划,规范操作标准,密闭式静脉输液操作培训考核每年一次,纳入护理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考核计划中,在操作中建立规范,在训练中掌握要领,使训练真正起到提高的效果。
4.4.2分层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护理部首先组织护士长学习考核标准,理解内涵,然后召开护士大会进行集中培训,首先由各病区选派一名技术操作骨干进行示范操作,然后再由护理部人员进行点评,最后形成操作考核细则。
4.4.3分层考核与集中考核相结合,护理部每月对护士长进行一项操作考核,每年选择1~2项对护理人员进行集中考核,其他项目由各病区护士长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考核,护士长不及时完成的,护理部在每月护理质量考核中进行控制,护士考核不达标者与奖惩挂钩。
4.4.4护理人员轮流培训:为了提高护理人员技术操作水平,护理部每年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安排部分护理人员到急诊病区进行轮训,以提高护理人员实际操作的机会,实现理论向实际转化,达到提高护士技术操作水平的目的。
4.4.5建立护理部、护士长二级管理体系或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三级管理体系:采取不定期临床抽查、定期考核和技术比武等形式进行强化,达到提高护士护理技术操作水平,确保医院整体护理水平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