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起点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范文

劳动实践读后感(收集3篇)

来源: 时间:2025-10-08 手机浏览

劳动实践读后感范文篇1

张瑞敏曾说过:“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劳动改造人。通过这次社区服务劳动,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想应该是我们在劳动中明白了许多平时不懂的道理。慢慢的长大了,改变自己。劳动中,我知道了许多自己的不足之处。

平时,在家的时候爸爸妈妈都把我们当宝一样的伺候,这次我们算是亲身实践了,而且我们都努力的去做了。我们做了将近半天的活,包括拖地、扫地、擦窗等。最后当事情全部完成的时候,我们松了一口气,嘴角露出一丝笑意。刚开始劳动是有点累,但很高兴,有种成就感。就像一群人坐在一起吃着你做的菜,心里会很幸福高兴。

我感触深的是万事都不是那么容易的,只有自己不断克服困难才会成功,做事要认真踏实。假如我不去认认真真地做一遍,就发现不了自己的不足。工作也一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只有自己体验了才会知道。自己付出了多少,就得到多少回报。只有认真做了,才能有所得。认真学习了,会有好成绩;认真工作了,会有成果。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不管结果如何,那个过程自己肯定是受益的。这次劳动并不是很难,想想父母每天都要工作,辛苦挣钱供我们读书,而我们只要坐在教室里学习,没有负担,我们没有理由不认真学习。

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生活,想到父母小时候连吃都吃不饱,更别说读书,比起父母来,我们幸福多了。或许赚钱这么辛苦,甚至比这样更辛苦。一想到父母,我真的觉得好愧疚。因此,我在心底暗暗的下决心,以后一定要让父母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让父母以我为骄傲。

从这次劳动中,我还明白了我们应该尊重和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这样的一次劳动对我的身心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想不管以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得认真负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这样所得到的和所收获的经验和价值是值得学习和珍藏一辈子的。

社区服务活动的报告

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那份热情。正因为如此,我才渐渐地懂得了一个道理:要创造自己的事业,就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凭着一个人对工作的执着、坚定的信念会指引着他走向完美的事业之路。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里,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体会到了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这时才发现自己是最幸福的。因为我还在学习的阶段,还没能真正地接触事业,没能真正地了解到工作的难处和辛苦。

想起来,还是觉得自己现在还是不错的了,能在这么好的环境下读书,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是这一次社会实践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同时也给了我一次记忆深刻的经历。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件自己该做的事。社区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出生牛犊的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原本以为自己已经学会了一些基础的知识就够用了,可到了实践的时候才知道原来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以后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不能只安于现状,一定要奋勇直前。

人是在不断前进中成长起来的,虽然会有很多坎坷,但总是会有办法解决的。做人不怕失败,最怕失败后永远不能站起来。一定要相信自己,因为我总是对自己说“勇敢点,挫折?怕什么,风雨过后一定会有彩虹的。

于是,我便有着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克服自己在成长中的困难,坚定不移地朝着自己奋斗的目标前进。我相信,自己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1.暑期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报告

2.走进社区社会实践报告

3.居委会社会实践报告

4.最新大学生假期社区服务支教实践报告XX字

5.寒假邮政局社会实践报告

6.社区志愿者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7.农村社会实践报告

8.大学社会实践报告

劳动实践读后感范文篇2

关键词:生产劳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演变;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2

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贯彻“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时的主要生产劳动形式

(一)公益社会劳动

主要是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劳动、绿化学校和街道、在实习园地工作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在党的八届三中全会后,曾经掀起了“红专问题”与“参加体力劳动”的辩论,引出“参加体力劳动是不是知识分子改造的必由之路?”等争论,并使得大学生纷纷走出课堂,在公益劳动中积极改造自己的思想。

(二)勤工俭学

随着报刊、杂志发表的大量宣传勤工俭学文章,勤工俭学活动在高校开展起来,形式主要有组织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农村副业和手工业生产劳动、基本建设工地和运输业的劳动、校内外的服务性劳动和工业生产劳动等。[1]

(三)校办工厂

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和《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要求,大学校在可能条件下可由几个学校联合设立附属工厂或者作坊,一切有条件的大学应当设立附属农场。“高校六十条”中还明确规定校办工厂必须安排学生劳动,并规定了学生每年参加劳动的时间。由此,校办工厂成为这一时期学生进行生产劳动的另一种形式。

(四)大炼钢铁

1958年8月的北戴河扩大会议后,形成了全民炼钢的高潮。同年9月26日《山西日报》的社论《以钢为纲大搞教育革命》,号召教育也要以钢为纲。与此同时,全国普遍停课,有的高校还建立起小炼钢炉、小炼铁炉,各地高校师生投入到大炼钢铁运动中。

反思这一时期的生产劳动形式,首先值得肯定的是我们党非常重视劳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的作用。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钱俊瑞就提出,为了有效地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应当把学习与参加劳动生产等结合起来,才能收到大的成效。通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高等学校应抓住三个东西:一是党委领导;二是群众路线;三是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2]其次,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上,还存在劳动过多、劳动时间过长的问题,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学的质量以及师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我们党逐渐认识到摆正教育与生产劳动关系的重要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纠正高校师生在生产劳动上过多、过长的问题。

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期,提出“实行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过程中的主要生产劳动形式

(一)“半工半读、半农半读”

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被当作一种教育同劳动相结合的新型学校,[3]“就是一种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和一种半工半读的工厂劳动制度。”[4]形式主要有:隔周轮换、隔双周轮换、隔三天轮换等办法,后来还补充了“四四制”的形式,即“四小时工作,四小时读书,这是厂校完全结合的”,“工厂即学校,学校即工厂”。[5]高等学校是半工半读试验的重点,有的通过厂(农场)校合一的途径实行半工半读;有的创办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并确定大学的办学方针为“两个结合”,即学习与劳动相结合、政治与业务相结合;有的文科院校附设工厂,或者迁到农场,办成半工半读或者半耕半读的学校。截止到1965年底,全国66所高等农业院校中,已经试行半农半读的37所,半农半读学生数占在校学生数的15%。[6]

(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的“同吃同住同劳动”

这一时期城市和乡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又一律称为“四清”运动。[7]自浙江省委组织1963年大学毕业生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后,从1964年冬季开始高等学校文科师生分批下去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5年高等学校理工科师生从暑假起分期分批参加“四清”运动。有的高校利用原定当年的劳动时间、社会调查时间进行,有的高校利用两年的寒暑假时间进行。

反思这一时期的生产劳动形式,半工半读和半农半读学校是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的试点产物,“学习与劳动相结合,政治与业务相结合”的办学方式,在当时被认为是培养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的最佳方式,代表着社会主义教育和共产主义教育的长远发展方向。[9]究其实质,一方面带有浓厚的“左”的指导思想色彩,过高地估计了当时高校尤其是文科院校所受资产阶级思想和修正主义思想的影响严重,错误地认为文科毕业生将来会掌握国家的上层建筑,有发生“和平演变”的危险;另一方面,在这场由高校文科生为重点、理工科生后来也加入进来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采取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形式,促使大学生积极参加实际斗争和生产劳动,在实践中提高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

三、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至七十年代末,在“”中的主要生产劳动形式

(一)“七・二一工人大学”里的“两化”

“七・二一工人大学”源自1968年7月21日为《人民日报》的编者按清样中加写的一段话:“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10]同年9月上海机床厂创办了“七・二一工人大学”,各地纷纷效仿。至1976年7月,全国“七・二一工人大学”增加到一万五千多所,学员发展到七十八万多人。[11]“七・二一工人大学”被当作实现“两化”的重要途径,即: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按照规定,整个大学期间,学员既要进行脱产学习,又必须定期回到车间参加劳动。

(二)朝阳农学院的“几上几下”

反思这一时期的主要生产劳动形式,无论是“七・二一工人大学”里的“两化”,还是朝阳农学院的“几上几下”,都带有深深的“”时期的历史烙印。首先,它们与这一时期“开门办学”的教育思想相吻合。早在1966年7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中国人民大学七名学生给中央和的信,建议实行“崭新的文科大学学制”,提出“学生每年要有一定时间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13]同年底,中共中央指示,认为学生可以有计划地到厂矿和工人一起上班、一起劳动、一起学习。1968年底《人民日报》转载《红旗》第五期发表的调查报告《“土专家”和农业教育革命》,提出农业院校要统统搬到农村、要从“土专家”中招收、教学内容要联系各地区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从1969年起,包括高等学校在内的全国各级学校以“五七指示”为纲领,组织师生下厂、下乡参加劳动,实行“开门办学”。生产劳动,成为转变学生思想的主要手段。其次,它们最终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负面影响。“七・二一工人大学”“不是什么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无产阶级的工具。它首先是政治大学。”[14]最终沦为破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在学习朝阳农学院经验的过程中,朝农经验被散布为“大学就是大家来学”、要把各类大学办成“政治大学”等谬论,一些农、林、医、师范等类院校纷纷迁往农村,或建立分校、教学点等,不少农林院校几经搬迁,一些工科院校也在农村建立分校,不仅耗费了大量物资和资金,而且大批校舍被占、大量图书和仪器等设备被毁坏,造成很大损失。

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至今,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主要生产劳动形式

(一)“以知识服务社会”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教育部号召大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群众和社会服务,“只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才是青年知识分子成长的唯一正确道路”。[15]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各级各类学校把组织学生适当参加一定的物质生产劳动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各地高校掀起了“以知识服务社会”的多种劳动形式,例如,清华、北大等首都14所高校的学生代表利用暑假期间,组成“好儿女志在四方参观团”;南开大学团委组织学生利用寒假期间开展“让南开校徽在祖国各地闪光”的为民服务活动;辽宁省各高等院校组织大学生开展“把知识献给人民”的活动;上海高校发起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鼓励大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为社会提供技术性劳动服务;有些高校激励大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积极进行自主创新创业;还有些高校积极组织学生到社会企事业、部队、农村或机关服务社会。

(二)社会实践基地

社会实践是促进理论与实际、学生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有效途径,高等学校把劳动教育、军政训练等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这一时期,部分高校开展了“社会实践周”活动,更多高校与社会企事业、部队、农村和机关共建了社会实践基地,积极探索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与服务社会、与勤工助学、与择业就业以及与创新创业等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反思这一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肯定课堂教授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主要环节和基本形式的前提下,仍然强调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必要性。不过,相对于此前的劳动形式而言,这一时期的生产劳动已经抛开单纯的体力劳动形式,更强调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来服务社会。同时,为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继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时,提出了“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把生产劳动作为社会实践的形式之一,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一起纳入教学计划,并在争取和借助社会各种教育力量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为包括生产劳动在内的实践活动形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不过,如何在新世纪新阶段充分发挥包括生产劳动在内的社会实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既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理论难题,更是一个急需解答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4][12]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467-468,470.

[2]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8:857.

[3][5][6][8][9][1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72,388,383,378,372,403.

[7]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版社,1991:470.

[10]建国以来文稿(第1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505.

[11]石云霞.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史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92.

劳动实践读后感范文篇3

音乐阅读课的注意事项

音乐阅读课的目标,通过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持久的兴趣,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丰富情感体验。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想上好音乐课,必须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选择合适的音乐阅读内容好的音乐阅读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内容的选择可以是教材内容,也可以来自课外。

目标明确、具体,便于操作和检测在教学中,有部分老师设计的目标大而空,不切合实际,在实施过程中难以操作。前段时间,笔者所在校的程老师执教了一节音乐阅读研讨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本土教材《如皋号子》。程老师制定了这样三个教学目标:①通过《挑担号子》等民歌的学习,感受劳动的快乐,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②对比欣赏《倒花篮》,巩固对号子风格特点的理解;③通过听、唱、动、想、说等形式的体验,培养学生进行音乐阅读的能力。

课后反思

因为这节课要阅读的内容是如皋号子,其目标应该是通过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如皋号子,初步感受如皋号子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家乡和对民间号子的热爱。从程老师制定的这三个教学目标来看,第二个目标简单明了,一目了然。第一个目标的表述显得有些笼统不够具体,而第三目标显得大而空泛。音乐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综合性的,阅读的内容也应该是多方面的,比如古典音乐、民族音乐,乐器的分类,作曲家的生平事迹等等,但今天我们这节课阅读的内容是关于民歌号子方面的,因此目标设计要具体明确。

我们进行了这样的修改:①通过如皋《田歌打麦号子》和《挑担号子》的品读,感受劳动的快乐,激发学生对家乡及民歌号子的热爱之情;②对比欣赏《倒花篮》,巩固对号子风格特点的理解;③通过听、想、说、唱、动等活动的参与及体验,培养学生阅读号子的能力。

目标检测与反馈

在课堂教学的最后,程老师设计的对比听赏《倒花篮》这个拓展延伸的环节,看似为了达成第二个目标,实则也是对第三个教学目标的检测与反馈。

备课要注意清晰的教学层次要准确、有逻辑性,要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问题的设计要围绕阅读内容,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与手段,都应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讲解、提示,要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聆听、演唱、演奏、编创以及综合性的艺术表演等实践活动中参与品读音乐,形成阅读音乐的良好习惯和能力。

要选择合适的品读方法小学音乐阅读课注重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听音乐、品音乐,在听、品的过程中形成阅读音乐的能力。那么,这个品读过程教师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引导学生品读音乐呢?我们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比如,音乐游戏就是小学阶段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之一。另外,我们还可以根据音乐阅读的内容,尽可能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喜爱的事物入手,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通过听一听、想一想,看一看、读一读,唱一唱、比一比,说一说、演一演等多种实践活动,唤起学生各种感觉器官参与品读。

比如,程老师的这节课,在导入环节采用了多种品读方法。上课一开始,老师通过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学生熟悉的劳动场景,在学生感受、聆听《田歌打麦号子》,同时设计了这样的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视频里的人们在干什么?他们用的是普通话还是方言?采用的是什么演唱形式?通过三个问题的引导,学生在听和看的基础上一下子就了解了:①号子是在生产劳动中产生的;②是用家乡方言演唱的,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③采用了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接着,程老师又继续引导,她随意邀请了三位学生到台前表演打麦,结果发现三位学生打麦的动作不能统一,于是抛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怎样的方法让他们三个人的动作做到整齐划一呢?有学生建议:可以边打号子边打麦。通过大家的亲身体验,最后得出结论:打着号子打麦确实可以使劳动动作整齐划一。

不难发现,程老师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做了精心的设计,其中包含了听、看、说、动等活动,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看是无意的引导,却是教师精心的预设。在润物无声中学生了解了号子的特点和作用,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