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礼仪(6篇)
礼仪礼仪篇1
礼仪是什么?礼仪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可是现在不讲礼貌的人越来越多了,为我们的民族抹黑,是我们在外宾面前丢尽了脸面!
尊老爱幼——顾名思义就是尊敬老人,爱护小孩子!
那一天,我和几个同学一起走回家。在路上我们无意中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老爷爷牵着一个懵懂的小男孩走在过道上,对面一个大姐姐像老爷爷这冲来,老爷爷连闪躲也来不及,一下子被撞倒摔到地上,那个大姐姐假装往后退了两,三步,紧接着就破口大骂:没长眼睛啊!××!×××××,××××!”(注意:以上×”表示脏话。)老爷爷委屈的说姑娘,明明是你撞我的呀!”是呀,是呀。”路上的行人也帮老爷爷打抱不平。大姐姐就在众目睽睽之下走了。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礼仪之邦,作为祖国的一员,我们因该遵守礼仪!
六年级:顾昕奕
礼仪礼仪篇2
孙梅读大四了。渐渐地,孙梅的父母发现,孩子越来越注意打扮自己了。一两个月才回家住上两天,这两天里至少有大半天在化妆。用孙梅自己的话说,现在的企业特在意员工的形象。马上就要走上社会了,可不能再像学生那么土了,得赶紧接轨,把自己包装得时尚一点,以提早为将来的求职做准备。
从此,孙梅花在学习上的精力越来越少,总天忙着去做健身、美容、购物。功课也越来也吃紧,倒是花费越来越大,而且全身的“行头”非名牌不用。孙梅父母说,她现在脾气越来越不好,动不动就和他们顶嘴;生活费是以前的两倍多,还总怪父母“太抠”,不支持她将来的就业。
到了大四下半学期的时候,孙梅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但经过两个多月的奔波,她的同学基本上都落实好了工作,只有她还在“等消息”。
现在就业压力很大,作为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必须有自己的特长。虽然用人单位在意员工的外在形象,但那也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而已。一个和父母都处不好关系、不求上进、只在意物质享受的人,很难想像,他能给主考官什么好印象;同样,也有理由怀疑他能真正为讲求团队、务实、上进的现代型企业带来什么效益。
校园礼仪
学校是一个既严肃又活泼,既庄严又亲切,既紧张又文明的地方。这就要求有合适的礼仪规范,不但是教师为人师表的体现,也是学生良好教养的要求。所以,学校礼仪,既是衡量一个学校文明素质的标尺,也是展现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社会窗口。
我们这里主要讲的是大学的校园礼仪。
一、教师的礼仪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神圣职责。而教师仪表又是整个师者风范的重要内容之一。
可以说,教师仪表的好坏,对于学生的价值标准、审美标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示范和影响作用。
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对学生做到:一幅仪表风范,一张笑脸相迎,一句好话回应,一双眼神鼓励;一颗爱心相待。
为此,教师的仪表就要符合两个要求:具有职业美,即衣着、发式要整洁大方,符合教师形象;还要有风度美,即气质、举止稳重端庄,姿态动作落落大方,有着教师的内在修养。这样一来,就有四点需要注意:
衣着要整洁。姑且不论其穿着的质量好坏、新旧如何,或者是否是高档的名牌,只要能做到端正、妥贴、干净,扣子扣得好、上下熨得齐,都会给人以清新、高雅之感,会使学生感到可敬可亲又可爱,无形中成为学生的榜样。
否则,如果衣冠不整,甚至穿着裤衩和背心、拖鞋去上课,就会给学生留下不修边幅、不懂礼节的坏印象。
服饰要大方。这主要是指服装和发式方面不要过于追求时髦华丽。一般说来,教师的服装式样宜庄重、清新和自然。服饰色彩不宜太鲜艳,太刺眼,应以素雅、含蓄为佳。
如果穿上奇装异服,打扮得花里胡哨,觉得不知道是看“服装模特”还是听课。既影响了教学效果,也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举止要稳重端庄。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必定要在举止、姿态方面反映出来,作为教师,更要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
注意公众形象。在公众场合,应注意自己的言谈和举动;在社会上更要成为遵守文明规约的典范,为他人做出榜样,不能给“教师”丢人。
教师之间相遇,一般都应主动热情地招呼对方。早晨相见,道声“早”;课间相见,可互个点头微笑;临下班则互道声“再见”!这样会使大家感到好似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里。
青年教师和学生相处,因为年龄差不多,态度可以随和一些,也可以主动招呼学生。这样有利于和学生打成一片,并有利于教学工作。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在任何场合,都应自觉地保持良好的仪表,待人接物温和自然,举止态度谦恭庄重。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戴、信任以及社会的敬重。
二、学生的礼仪
因为大学生即将走上社会,但又是学生,处在社会和学校的“交集”中。鉴于这种特殊性,从礼仪角度来说,应该注意的是:
礼仪礼仪篇3
客方式。茶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的茶会是为了进行交易
和买卖。后来,茶会推而广之,成为一种用茶点招待宾客的社交性聚
会形式。茶会既属于宴请的一种形式,又属于会议的一种,因而它具
有宴请和会议二者的特点,从而在形式上较为自由,在气氛上更为融
洽。在公务活动中,茶会主要是为交流思想、联络感情、洽谈业务、开
展公务等目的。茶会礼仪,就是指人们在各种茶会活动中应遵守的
礼仪。
茶会准备礼仪
茶会准备礼仪,是指茶会组织者在茶会准备阶段应遵守的礼仪。
正确拟定茶会的形式
茶会形式多种多样,有品茶会、茶话会、音乐茶座等。一般庄重、
高雅的茶友间相聚多用品茶会;单位集体座谈某种事项用茶话会;娱
乐、消遣性聚会宜安排音乐茶座。
选择合适的茶具
在招待客人时,茶具应有所讲究。从卫生健康角度考虑,泡茶要
用茶壶,茶杯要用有柄的,不要用无柄茶杯。目的是避免手与杯体、
杯口接触,传播疾病。茶具一般应选择陶质或瓷质器皿。陶质器皿
以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为佳。不要用玻璃杯,也不要用热水瓶代替
茶壶。如用高杯(盖杯)时,则可以不用茶壶。有破损或裂纹的茶具
是不能用来待客的。
选择合适的茶叶
由于是茶会,客人对茶叶的要求可能较高。不同的地区,饮茶的
习惯不同,应准备的茶叶也就不尽相同。广东、福建、广西、云南一带
习惯饮红茶,近几年受港澳台影响,饮乌龙茶的人也多了起来。江南
一带饮绿茶比较普遍。北方人一般习惯饮花茶,少数民族地区,大多
习惯饮浓郁的紧压茶。就年龄来讲,一般地说,青年人多喜欢饮淡
茶、绿茶,老年人多喜欢饮浓茶、红茶。不同情况下,应准备不同的茶
叶,但都应该有特色。
布置要得当
品茶会布置要有地方特色,对茶叶和茶具的准备和摆布都有讲
究。茶话会则比较随便一些,可加摆糖果、瓜子等。音乐茶座更加自
由、活泼,乐曲准备比茶更重要,有时可以用饮料代茶。
二、茶会进行的礼仪
茶会开始
主持人应热情致辞欢迎应邀者光临,并讲明举办茶会的目的和
内容。一般来说,茶会就座比较自由,讲话也不要求有严格的顺序,
可随感而发,即席发言。当比较生疏的客人发言时,主持者应介绍发
言人的身份,以便大家有所了解。
奉茶的时机
奉茶,通常是在客人就座后,开始洽谈工作之前。如果宾主已经
开始洽谈工作,这时才端茶上来,免不了要打断谈话或为了放茶而移
动桌上的文件,这是失礼的。值得注意的是,喝茶要趁热,凉茶伤胃,
茶浸泡过久会泛碱味,不好喝,故一般应在客人坐好后再沏茶。
奉茶的顺序
上茶时一般由主人向客人献茶,或由接待人员给客人上茶。上
茶时最好用托盘,手不可触碗面。奉茶时,按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
后男宾,先主要客人后其他客人的礼遇顺序进行。不要从正面端茶,
因为这样既妨碍宾主思考,又遮挡视线。得体的做法是:应从每人的
右后侧递送。
斟茶的礼仪
在斟茶时要注意每杯茶水不宜斟得过满,以免溢出洒在桌子上或
客人衣服上。一般斟七分满即可,应遵循“满杯酒、半杯茶”之古训。
续茶的礼仪
茶会中陪伴客人品茶要随时注意客人杯中茶水存量,随时续水。
应安排专人给客人续茶,续茶时服务人员走路要轻,动作要稳,说话
声音要小,举止要落落大方。续茶时要一视同仁,不能只给一小部分
人续,而冷落了其他客人。如用茶壶泡茶,则应随时观察是否添满开
水,但注意壶嘴不要冲着客人方向。
饮茶的礼仪
不论客人还是主人,饮茶要边饮边谈,轻啜慢咽。不宜一次将茶
水饮干,不应大口吞咽茶水,喝得咕咚作响。应当慢慢地一小口、一
小口地仔细品尝。如遇漂浮在水面上的茶叶,可用茶杯盖拂去,或轻
轻吹开,切不可从杯里捞出来扔在地上,更不要吃茶叶。
其他注意礼仪
我国旧时有以再三请茶作为提醒客人应当告辞的做法,即端茶
送客。因此,在招待老年人或海外华人时要注意,不要一而再、再而
三地劝其饮茶。
茶会结束时的礼仪
茶会进行到一定程度后,主人要适时地宣布茶会到此结束。茶
礼仪礼仪篇4
1.餐桌举止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们在出席各种正式的会餐时也是比较讲究的,但是在现代风俗变迁和发展中,有进步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有对传统的观看来,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而且危害人体。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养,重视以饮食来养生滋补,但我们的烹调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破坏,因此营养问题也许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2.餐桌气氛上的差异
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中国餐桌上动。西方人平日好动,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中国人平日好静,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
3.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
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谱的使用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西方人总是拿着菜谱去买菜,制作菜肴,但相比起来,还是一个非常机械的东西,而这导致了西餐的一个弊端)))缺乏特色。当人们身处异地想品尝当地美食时,肯定是不会有人选择肯德基或麦当劳之类食品的。另外,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确,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使其毫无创造性。令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中国烹调不仅不追求精确的规范化,反而推崇随意性。翻开中国的菜谱,常常发现原料的准备量、调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而且中国烹调中,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爱好特点有变化。同样是一道/麻婆豆腐,为四川客人烹制和为苏州客人烹制,所用的调料肯定是不同的。而在西方,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面对不同的食者,都毫无变化。
4.座位的排序
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坐次安排。中国人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西方人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在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对于餐桌的规矩,西方人进餐用刀叉,中国人用筷子。当然刀叉和筷子的用法都有各自的规矩。通过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以及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比较,不仅仅反映了各地的文化传统,还折射出不同民族心理、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关系、社会礼仪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即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而中国文化主张谦虚谨慎、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家庭结构简单;而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家庭结构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多为四代同堂等。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诞粗俗。因此,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研究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对比研究过程中,各自的优、缺点显而易见。这种研究有利于文化的正迁移作用,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促进本民族语言、人文文化的发展。
5.崇尚自由的西方人重分别与个性
在中西饮食文化之中也明显体现出这种文化特征。西菜中除少数汤菜,正菜中各种原料互不相干,鱼就是鱼,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这体现了继承,也有对传统文化习俗的违背。比如就餐时的衣着,要远比过去随意多了,可着中山装、夹克或西服等,这也正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变迁和发展,这正是中西方文化融汇,相互发生正迁移作用最好的。
当今许多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不喜欢吸烟或喝酒,许多人也不喜欢别人在他们的住处吸烟喝酒。而在当今的中国,许多人既吸烟又喝酒,有一种社会怪现象似乎是/不吸烟不喝酒0就无以社交。所以在中国的餐桌上依旧存在吞云吐雾、烂醉如泥的/陋习0,尽管他们知道这有伤风范,但依旧不能禁绝之。想必这就是文化迁移和发展的不完全性、不彻底性的表现,我们有必要在正确理解和认识文化现象的基础上,不断推动人文文化的发展,提高民族人文素质。
礼仪礼仪篇5
可是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讲求平等,那些代表着繁文缛节的礼仪已经不重要了,人们都一个个在淡忘它们了.可我却认为礼仪是重要,一定要传承下去.
记得上次在奶奶家过清时节时,奶奶摆酒弄菜祭拜祖宗.按照往常的礼节,一家人都应该到齐,磕头祭拜祖宗.可是香烛都烧完了,除了我们一家子和奶奶爷爷外,其他人统统没到.舅舅阿姨一个个都说没空来,而且说这种东西都老古董了,不拜也没有关系,气得奶奶饭都吃不下.
我心中也不禁沉觉得有点变扭,心想:祭拜祖宗又不是迷信封建,只是一种思念前人方式和礼节,几句话就搪塞过去,未免太轻视这些礼节了吧.
我的历史老师也曾对欠说中国历史之所以不与世界历史归为一类,那是因为中华的文明礼节是唯一没有断过的,因此中国历史之渊源流长就得宜于此.
礼仪礼仪篇6
一、图书馆的礼仪
咔咔……恩香”唉,这是谁在这么津津有味呢?是我旁边的一位大哥哥,一看就知道他肯定没吃中饭,所以吃的那么香,可是吃的地方不合适,他居然在图书馆里面吃!唉,真是一种异地享受”,可恶的还在后面,我看到他的书十分有趣,就问他能不能他看完了借我,他答应了。谁知,当我兴致勃勃的打开书时,我发现在书的右下角和左下角都留下了他的罪证”,油啧啧的手印,谁看都恶心,我连忙跑过去对他说:哥哥,你把书弄坏了。”可是他竟然瞄了一眼,说:没关系,反正有不是我的。”转身走了,我气愤极了,一个都快初三的哥哥,连这些基本的礼仪都搞不清。同学们,你们在图书馆里,千万不能像那位哥哥一样,要遵守图书馆里的礼仪哦!
二、餐厅礼仪
哎哎,吃吃吃……”此时此刻,有一个饭桌上正发出着惊天地泣鬼神的吼声,这让我都不能好好吃饭了!也许他们很饿,所以狼吞虎咽地,但声音却异常的大,就像真的有一头狼再吃食,连我仅剩的心情都没了!同学们,当你们在餐厅里面用餐时,也要注意你们的礼仪,就算你很饿,也要慢点吃,否则,就是损人不利己!狼吞会让你的胃承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