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的过程(收集3篇)
企业信息化的过程范文篇1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企业信息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9-0097-02
计算机网络技术极大程度上加快了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以互联网网络为主导,将全球各地无数企业纳入到一个“地球村”中,让众多企业真正的走出了国门,登上了世界的舞台。新时代带来的除去新机遇之外、还有新的竞争对手、新的竞争机制、新的企业比拼。新情况下,如何加快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企业内部的应用,如何让其产生积极的有利的作用,诸多企业纷纷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考察,本文根据广大的社会现象,论述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归纳总结出以下具体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应用策略。
1认识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企业信息化的定义
当今社会,计算机的普及已经随处可见,而计算机网络更是遍布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计算机网络技术,即是通过局域网、互联网技术等,通过建立建设一系列的网络平台,来进行远距离的通信交易,实现企业信息的传播。企业信息化含义,指的是企业和企业之间,通过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进行交流交换信息的过程,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远距离交流通信,促进企业相互合作与共同发展,实现社会利益的整体扩大,符合历史的进步性和前进行的特点。当今社会条件下,信息就意味着财富,及时的信息获取可以解除企业的燃眉之急,为企业生存发展提供全方位的社会信息资源,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增强提供先天优势。
2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应用方式一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企业信息化中运用的第一种方式就是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是以开放的因特网为载体,在计算机硬件设备的操作下,进行的商业商务活动,最终以实现网上购物、网上交易和在线支付为目的的新型商业运营模式。电子商务的主要操作方式包括电子广告、网上购物、电子支付与结算以及网上售后服务。在电子商务的进行中,一般而言根据不同的交易对象,电子商务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为三种模式:B2B,B2C和C2C三种模式。其中B2B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B2C是指企业与个人之间的交易,C2C指的是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个人交易。当今社会条件下,三种模式交叉发展,相互衬托。例如,以阿里巴巴公司为主的淘宝网上,阿里巴巴公司与各个淘宝店铺是B2C交易模式,各个淘宝店家与网上顾客之间的关系则是C2C交易模式。在淘宝网上,B2C与C2C两种模式交相回应,不可分割,这也是电子商务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此外在以B2B为主的交易模式则主要表现在各个企业自行建设的企业网站上,诸多企业在网上开设了展示产品的“交易窗口”,每天都有巨额的订单被其他企业签订,为这些网站建立的企业带去了丰厚的利润,这样的网络交易模式同样归属于电子商务,是一种典型的B2B的交易模式。
3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运用方式二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第二种运用方式就是网络财务。网络财务,顾名思义即是通过互联网技术,通过硬件设备计算机存储大量会计数据,对会计资料进行核算、分析、预测、判断、控制和监督,为企业财务管制提供准确便捷可靠的数据信息。当今社会交通信息技术的发展,由于市场需求、原材料供应等多方面原因,企业已经开始全国乃至全球设立工作区域,那么实现企业财务在各处各地的统一管理,就务必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计算机网络技术有着高度的共享特性,消除了各地财务因为时间地域差别而带来的时间差干扰,增强了企业各地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彼此共享从根本上改变了财务和业务互不对称的滞后现象,实现了财务的动态及时管理。同时网络财务还有一项重要的延伸功能――结算支付电子货币化。电子货币相比传统交易货币有着不需要支票、汇票、现金等纸质货币的特点,它是网上虚拟数字。由网络财务企业和个体用户根据自我需要,在网上进行交易买卖的活动,具有支付功能,并且与现实银行金融机构挂钩,实现了经济真正意义上的跨地域发展。
4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运用方式三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运用方式三即电子档案。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当今企业档案资源管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相比较传统档案工作以纸质文件材料为工作对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巨大区别在于通过数字电脑进行操作、传输处理文件并保存,由档案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共享,有着传统档案管理模式无法媲美的优越性。电子档案可以根据用户的不断发展,不同的需求,不断的修改和补充信息数据,电子文件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迅速、有效、多角度的整序,不同的整理户可以根据不同需要,进行有个性化的档案编辑,进行新档案形式的更换等等。
5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应当及时关注到新技术下的安全问题,当今互联网存在诸多不速之客,他们有意或者无意之间会对企业网络信息造成巨大破坏,主要的方式有计算机病毒、黑客入侵、企业网站防火墙漏洞等。对这三种常见的企业信息隐患,下出一一详述。
1)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指的是电脑突然黑屏、蓝屏、死机网络中断等现象,计算机病毒多来自互联网,具有很强的潜伏性和隐藏性,这会使得人们不容易发现它的存在,而无法对它做出及时的处理,由于计算机病毒具有较强的破坏性和突发性,一旦触发其就会造成计算机系统的严重损坏,甚至不可修复,而电脑中存录信息也多半销毁不再存有。
2)黑客入侵。黑客指的是对计算机技术方面非常精通的人,他们有着对计算机技术近乎病态的追逐探究态度,以极限的技术水平自傲,是一群拥有极强网络编撰技术天赋的方面的人才。黑客入侵,主要指的是黑客以高新未出现过的技术,入侵众多网络使用者的私人空间,进行破坏或者盗取等不法行为,而黑客入侵活动,多半会造成企业数据库被盗数据丢失,企业系统瘫痪等诸多不可挽回的损失。
3)信息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如今大多数企业都会为自己的企业建立一个网站,通过企业网站进行网络化的技术管理,然而计算机网络建设之初,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因为计算机网络建成之初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很不成熟,而时下新技术高新科技的出现,无意中原始网站就出现了不可避免的纰漏,这种纰漏给网站或者企业网页本身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部分不法人员甚至可以通过漏洞进驻企业网站网页删除修改企业信息,给企业本身带来巨大的损失。
6企业信息化过程应对网络技术问题的对策
企业在进行网站建设网站维护电子商务等计算机网络技术活动时,除去要注意电子病毒、黑客入侵、网站纰漏外还应该对此类安全隐患进行探究,安排布置防范工作,防范于未然。其中就技术方面有以下几项。
1)防火墙技术。防火墙作为计算机的一项电子病毒隔离技术已经被广为运用,它立足于计算机和互联网之间,能够很好的隔离病毒,避免恶意电子并木木马对计算机程序的恶意纂改破坏。
2)杀毒软件。当计算机受到木马等电子病毒侵扰、黑客入侵之后,计算机程序以及数据库会受到巨大伤害,这个时候对计算机进行维护补救工作就需要运用到了杀毒软件。杀毒软件的原理是通过鉴别计算机病毒和正常程序,删除清理病毒恢复计算机的正常运作,最大程度的保护计算机数据库数据的准确完整无缺。当今市场条件下,杀毒软件种类众多,这个时候人们就需要考虑自己使用的计算机的性能和它的特点,选择相匹配的计算机杀毒软件,而不是盲目的哪个贵就买哪个,而在安装之后,更应该安排相关计算机技术人员定时定段的杀毒以及系统维护,做到技术维护和人力维护同步进行,将各种电子病毒等网络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彻底处理,真正的做到防患于未然。
总结,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面向社会的每个角落,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当积极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人才,建立符合新时代条件下的企业管理机制,发展具有企业本身特色的网络技术商业活动,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与产品效应,树立品牌观念,全球化意识才能真正的增强自己在当今激烈市场经济下的综合竞争力。企业只有遵循时代的潮流走在时代的前列,不断的更新理念,更新知识人才储备,树立科学健全的发展观,才能真正的走出国门,迈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季泽洋.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商贸周刊,2014(1).
[2]罗红华.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现状[J].科技传播周刊,2011(10).
企业信息化的过程范文篇2
论文关键词:生产,信息化,问题,人才培养
生产与运作系统是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实现“投入→变换→产出功能的综合体;它是企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生产运作管理,是指为了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对生产运作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的总称。生产运作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生产运作管理不仅包括生产运作系统的运行管理,而且包括生产运作系统的定位与设计管理,可以认为是选择、设计、运行、控制和更新生产运作系统的管理活动的总和,狭义的生产运作管理仅局限于生产运作系统的运行管理,实际上是以生产运作系统中的生产运作过程为中心对象。本文的生产管理体制信息化是以狭义的生产动作管理系统为研究对象的。
整个社会正在兴起一场信息化的浪潮,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它的影响已深入到企业的全过程。不仅影响企业的技术,也影响企业的管理,作为企业运行的核心—生产管理系统受到社会信息化的影响越来越大。
一、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的的推动作用
1、生产过程趋向全面自动化
工业时代的动力机械工具不会自动调节和控制,缺乏灵活性,不能处理偶然性事件,因此需要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神经系统的作用,弥补动力机器的缺点。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推进,电子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自动控制技得到迅速发展,当前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工具体系(见图1)新增加了操纵与控制系统,成为智能化的生产工具。它们能够在生产者的控制下通过感测系统获取劳动对象的信息,通过通信网络传递信息,通过智能系统处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再生与劳动对象打交道的策略信息,再通过通信网络把策略信息传递给控制系统,后者按照策略信息的指引调节和改变劳动对象的运动状态,达到改变劳动对象的目的,完成生产劳动的过程。在这种生产过程中,自动化的操纵与控制系统克服了机械化的缺点,能进行自动控制和调节,并能处理各种随机事件,使劳动者开始从直接的生产过程中退出来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从处于生产第一线的车间转移到对控制系统发出指令的控制室和操纵台,从直接的生产过程转入间接的控制和操作,使生产真正达到了自动化。
2、生产过程趋向柔性化
生产中使用的灵活的制造系统,在电脑的指挥下,可以通过自动控制和调节随时改变机器的行为模式。从而改变产品的款式,根据不同的需要生产不同型号的产品。人们把这种生产称为柔性生产。当前,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推进,电子工业、汽车工业、飞机工业领域已经开始广泛应用这种灵活制造系统,工业时代盛行的标准化的刚性生产方式正在被灵活的柔性生产方式所取代。其优点是既能节约成本,又可以灵活及时地满足市场上多样化的需求。
3、生产活动趋向“分散化
在机械化、工业化的大生产中,生产同一种产品的各种功能的机器必须集中在一起,这样可以缩短生产过程的空间距离,节约中间产品的传递成本和时间,机器的集中决定了劳动力的集中,机器对劳动力的吸收和需要程度决定了劳动力的集中规模。大工厂、大企业、大城市都是这种集中型生产方式的产物。集中可以有效的利用各种生产要素,收到规模效益,但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造成各种弊端,比如废气、废水、废物的过度集中,地区间劳动力需求的不平衡等。
企业信息化的推进和智能化的生产机器的应用,为抑制不断集中的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主要原因就在于信息科技的大发展使机器的体积不断缩小,使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劳动力的数量不断减少。这样,当代企业在劳动力的数量上、厂房机器所占据的空间规模上都比传统的制造业要小。生产管理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使企业间的生产协作变的更加顺畅,受空间的影响将越来越小,减少企业“扎堆现象。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个人拥有计算机和计算机进入家庭,使得人们可以在家里从事和完成本来必须到企业或工厂的车间、办公室才能从事的和完成的工作。
总之,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制造业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技术和新的生产方式。在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建立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在开发决策支持系统(DSS)的基础上,通过人机对话实施计划与控制,从物料资源规划(MRP)发展到制造资源规划(MRPⅡ)和企业资源规划(ERP);在生产和营销上,有集开发、生产和实物分销于一体的适时生产(JIT),有不断消除浪费的精良生产,也有供应链管理中的快速响应和敏捷制造,以及通过网络协调设计与生产的并行工程、虚拟企业和电子商务等。
二、生产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的问题
1、信息意识方面
在制造业生产信息化的过程中,生产基层由于有自动化的基础,所以对生产一线KPI和信息标示认识深刻,反而车间管理层面的信息意识由于信息应用的断层而显得信息驱动能力不足、数据决策能力薄弱。
信息意识的一致性是影响生产信息化顺利进行的重要人文因素。企业全员对“生产数据如何沉淀为信息,信息如何精炼为情报认识越为统一,图2中三个区域的重叠面积越大。
(l)个人关心的信息:个性化的报告,分析结果,指标等。
(2)驱动生产日常运行的信息:生产信息、设备信息、产品信息、供应链信息等。
(3)驱动企业领先的情报:竞争KPI、成本领先优势情报、技术领先优势情报、行业最佳实践等。教育员工等待信息的输入已经无法满足解决现代制造中数据多、信息有、知识少、商业情报生成慢的矛盾。
2、信息能力方面
现代的信息能力不只体现在获取信息的能力,而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信息的能力、表达信息的能力、发挥信息作用的能力、信息协作意识与能力、信息免疫能力同样都非常重要。对生产运作管理人员而言,获得信息已经没有任何问题。挑战是如何关联商业要素,并利用信息加速决策,提升各项管理水平。
3、信息责任方面
举个例子,操作员修改原始生产数据从而掩盖操作错误。生产管理人员修改原始生产数据从而得到更好生产性能评价;质量管理人员拷贝历史质量数据从而减少工作量;管理层修
改原始数据使得企业生产看起来更加符合环保安全生产的要求;或者通过修改统计模型博得更多投资者的青睐。我们既然认识信息对企业责任的重要性,就应该实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在追求和形成信息的过程中参与有诚信的团队合作。
4、信息化目标方面
生产信息化,尤其是制造业生产信息化的核心目标是建立解决生产能力与客户要求的主要矛盾的手段。在IndustryWeek制造业调查后发现“在给生产运行带来有的所有挑战中,客户的要求和成本的增加名列前茅。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工作的连续改善和效率提升已经不再是可选方案,而是参与竞争的必备能力。
通过建立以下为核心的生产信息化目标,才能建立参与竞争必备能力。生产建模:建立产品模型,建立工厂模型,建立生产事件模型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建立工序模型。通过这些模型建立设备变量,连接控制系统激活数字化工厂。生产执行:详细计划、排程及变更、批次执行、批次分析、批次跟踪等。性能分析:根据控制系统数据自动更新产品在生产线上的变化和移动;手自动从控制系统的数据捕获生产信息、消耗信息、质量信息、质量失控报警、OEE、生产灰色区域判别、停机跟踪等、连续计算等。其他信息系统整合:与其他系统如ERP的数据和信息的整合。
三、面向生产管理信息化的人才培养创新
1、现代生产运作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现阶段我国制造业生产运作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高等教育培养方式。这种方式由高校开设工商管理专业,以培养生产运作管理人才。培养的人才理论功底扎实,学习能力强,但缺乏实践经验,并且理论容易脱离实际,毕业后无法马上从事制造业生产运作管理岗位的工作。
②各类培训咨询机构开设培训班的培养方式。这类模式是由专门的从事人力资源咨询培训的公司开设培训班来培养生产运作管理人才。这种方式专门针对制造业某个领域的生产运作管理人才组织培训,培训的内容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且培训方式灵活、程序简单,故可以迅速培养大批生产运作管理人才。
但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由于培训周期短而使得理论功底不够扎实,更关键的是各地培训机构鱼龙混杂,水平不一,无法对其培训质量进行控制,培训的内容也各不相同,培养出的人才良莠不齐,也严重阻碍了各地生产运作管理人才的交流。
③企业内部培养方式。一些有实力和眼光的企业通过定期对其生产运作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得生产运作管理人员能够掌握最新的生产运作管理知识和技巧,从而提升企业的运营实力。像海尔公司的海尔大学、摩托罗拉公司的摩托罗拉大学等一些著名公司的培训机构,都定期对其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另外也有一些企业与高校合作对其管理人员进行委托培养。这种培养方式对于企业生产运作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很有益处。
鉴于以上三种模式的不足,我们认为,加强学校、产业、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整合各方资源,优化办学体制与机制,建立国家教育培养体系、企业培训、中介机构培训、地方政府培训相结合的生产运作管理人才综合培养体系,是培养制造业发展所急需的复合型生产运作管理人才的有效途径。
2、现代生产运作管理人才培养知识体系的创新
现代制造业人才培养必须依据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使得从关键技能工到工厂厂长都有一套不同生产岗位应该掌握的知识理念和方法工具。制造业整理生产管理能力国际培训课程暨国际生产管理师培训课程体系(IMMP)就是一套系统的制造业人才发展的培养体系,它将生产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为生产经营活动的总体管理:包括生产活动的基础知识;生产活动的计划与控制;生产活动的评价进程方法;生产活动的问题解决;第二层为中间环节制造与采购管理,包括制造活动的基础知识;制造活动的计划与控制;制造活动的进程方法;制造活动的问题解决;第三层为工作岗位的管理,包括工作岗位的基础知识;工作岗位的计划与控制;工作岗位的进程方法;工作岗位的问题解决;第四层为基本作业指导与自我管理,包括生产活动的一般常识;正确作业的进程方法;作业评价的基础知识;作业问题的改进方法。
IMMP课程体系涉及到制造业的各个环节,包括:一个理念(价值最大化),两个流程(生产对象的流程、生产主体的流程),三个步骤(计划、控制、评价),三个环节(设计、规划、制造),四项作业(加工、检验、搬运、仓库),四种职能(生产、销售、财务、人事),五个要素(人、机、料、法、环)和五个目标(质量、数量、交货期、成本、安全)。我们相信,随着IMMP课程体系在我国的推广,以及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生产管理理论的研究和相关培训标准的运用,将会有效地解决生产管理信息化条件下生产运作管理人才的培养问题。
参考文献:
[1]隋志华.一汽模具生产管理信息化实践[J].航空制造技术,2010(7)
[2]马晓辉.社会信息化条件下生产方式的变革[J].聊城大学学报,2008(2)
[3]山银华.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的特性研究[J].价值工程,2010(20)
[4]陈本松.浅谈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资讯,2008(12)
企业信息化的过程范文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创新与继承
一、企业信息化的本质
企业信息化实质上是利用现代管理技术改造企业管理模式的过程,是信息技术与管理思想的结合,它带来的并不是简单的技术创新,而是一次轰轰烈烈的管理创新,是一场深刻的观念转型,它对企业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
1.企业信息化是企业的内在要求。就拿制造业来说,为什么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原因是制造业的管理流程复杂、业务数据庞大、竞争要求的柔性不足、管理效率低下,如果不通过信息化建设来改善这些问题,企业的竞争能力就会不足。如果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对此认识不足,而把信息化简单的理解成业务的电脑化操作,甚至个别领导者把信息化当成花边和噱头,结果注定失败。种什么种子、结什么果。对信息化建设的不正确认识,将导致悲剧的发生。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何况是失之万千。
2.企业信息化是一场革命。流程的再造与重组,改变的不仅仅是电脑替代手工操作,很可能是一大堆设备和人员的冗余和太多的管理真空,企业很可能由此造成短暂的混乱和倒退,企业的管理者你准备好了吗?企业信息化需要人才的层次将大幅度提升,如果没有一定的人才储备,一定会出现无用的人员太多、有用的太少,看戏的人多、演戏的人少,很可能使付出巨大、千辛万苦得到的系统不能正常运转,企业的管理者你准备好了吗?
3.企业信息化是一个烧钱的过程。信息化的成本可以分为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直接成本包括:项目咨询费用、硬件的购置费用、软件的采购费用、系统的开发费用、项目的实施费用,资金动则上千万;间接成本主要是企业精力的投入,宣传发动、人员的投入、基础资料的准备、管理流程的修订、制度的配套、各层面的培训等;管理信息化还存在机会成本,信息化的过程和过度需要很长时间,这段时间很可能常量减产或失去一些市场机会,尤其是面临竞争,有些机会是千载难逢、稍纵即逝。即便是信息化的结果很成功,但是巨大的付出,也会让企业的财务状况捉襟见肘。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继承与创新
本文认为企业信息化本身就是创新和继承的统一体,忽略哪一方面或者夸大哪一方面都会直接影响信息化建设的结果。我个人倡导总体继承、适度创新的观点,理由如下:
1.继承先进是管理提升的基础。管理理念的陈旧和管理基础的薄弱,管理者想通过信息化进行突破式变更,要想变更,注定要总体继承信息化软件中嵌入的管理流程和管理方法。众所周知,我国的制造业的发展起步较晚,管理理念比较陈旧,管理基础非常薄弱,这也是有识之士想通过信息化提高工业化水平,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初衷。既然承认自身的不足,就要勇于面对,大胆改革,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信息化的先驱或者原型,都是西方发达国家大企业的成功案例。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经过上百年的凝聚,才逐步形成了今天各种版本的信息化模式,这是不可否认的。而我国的制造业几乎是跳跃式发展,而这种跳跃式因为缺乏深沉积淀,注定是粗放型的,各个企业均存在管理理念的陈旧和管理基础薄弱的问题,尤其是中小企业。在信息化的变革中,我们的企业首先应该学会继承,用好拿来主义。用成功的先进经验,来弥补跳跃中被丢弃的精华。
2.创新是需要一定基础和条件的。企业信息化失败的原因可能不尽相同,但是细细品味和研究这些案例,背后的原因都与未处理好继承和创新是分不开的。为什么一把手工程是企业信息化不可缺少的环节?一把手之所以肯花巨资进行信息化,更看重的是信息化过程中的先进管理方法的引入和吸收。如果只注重创新,否定继承和吸收的话,企业领导者就不会引入成型平台,也不会借助专业咨询队伍,来完成信息化建设。不可否认,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采用成型平台加专业咨询的成功概率是很高的。而只强调企业实际、以我为主进行企业信息化,是鲜有成功的。专业的咨询队伍,本身就是通过输出管理来为生的,如果只强调创新,专业的咨询队伍是不可能与你合作的。而小的咨询和项目实施企业,为了生存很可能会接单,完全按照业主的想法进行信息化项目的实施。但是由于业主的这种创新缺乏普遍性和整理型,随时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往往是领导者的创新点还未实现,新的创新点就会对原来的创新进行了创新。项目的合作方不仅每天疲于奔命,而且会因不断变更设计而影响系统的承接性和稳定性。企业自主研发的软件一般生命周期很短,每隔几年都要推倒重来,摆脱不了这种宿命,原因就在于此。
我们在肯定企业信息化中注重继承的同时,并不反对创新。我个人认为,创新应该是在继承的前提下,通过长时间对继承的深入研究和真正把握后,有条件的创新。对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继承,本身就是创新。另外,企业的信息化是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对国外先进经验的继承,只是完成了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个步骤,要使真正通过企业信息化来提升自己,创新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