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起点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范文

雕刻浮雕的制作方法(6篇)

来源: 时间:2025-10-23 手机浏览

雕刻浮雕的制作方法篇1

关键词:石雕源流范围运用

中国的雕刻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它的丰富多彩,如石雕、木雕、砖雕、泥塑等不同材质表现出来的雕刻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实用性和装饰性,并在不同的领域里发挥着应有的作用。雕刻艺术按用途划分有建筑雕刻、宗教雕刻以及观赏、陈设性雕刻等;按工艺划分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和圆雕等。作为雕刻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的石雕艺术,在我国民间石雕工艺渊源久远,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

一、石雕的源流

石雕是以青石、沙石、花岗石、大理石等为材料的雕刻艺术品。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就出现有石雕作品,如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石雕人头像,还有出土的商代大理石石虎、石鸟。迄今为止河北石家庄出土的一对西汉石人是我国最早的大型石雕。东汉以来,佛教传入中国,由于佛教艺术的盛行,而使宗教石雕得到较快的发展,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及莫高窟的石雕造像代表了这个时期石雕艺术的巅峰水平。东汉武氏祠前有一对石狮子,是我国陵墓石狮最古老的作品,形态逼真,鬣毛清晰可见。著名的西汉霍去病陵墓石雕群是汉代石雕的代表作。这些石雕不追求自然形体的逼真摹写,而是重视结构形式的韵律,力图通过动物的跃动瞬间以及内在结构来表现动物旺盛的生命力,达到形神兼备、静中欲动的艺术效果。霍去病墓石雕以高度概括的雕刻手法而不同凡响,其独特、雄浑、沉厚、简洁的艺术风格,反映了汉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相对集中于历代石窟造像与陵墓石雕作品中。保存至今的六朝、唐、宋时期的石窟造像与陵墓石雕为数众多,为我们探求石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宋、元以后,石雕艺术向世俗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民间石雕、工艺石雕、建筑石雕逐渐成为石雕艺术的主流。明清时期石雕艺术除广泛用于建筑石雕以外,小型佛像、陈设小品、印纽等观赏性作品极为流行,石雕题材形式多样,技艺精湛,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

二、民间石雕的题材范围及运用

民间石雕的题材内容,以写实性人物、动物、花鸟居多。大致有三个方面。

1.吉祥图案。“吉祥”这两个字最早见于先秦战国时期的《庄子》一书。书中有“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之语,自古就是福寿喜庆的祝吉之词,也是国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依照世俗的观念,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加官晋爵、子孙满堂、富贵永年。因此,吉祥的内容是多福、添子、增寿。还有如“吉庆有余”“龙凤呈祥”“天官赐福”“麒麟献瑞”“松鹤延年”“麟凤吉祥”“一路连科”“狮子绣球”“封侯挂印”“太师少师”“天马行空”“福”“寿”等,都是人们祈盼吉祥的重要内容。

2.戏曲人物、古代英雄、神话传说以及日常生活,如“渔樵耕读”“杨家将”等。

3.避邪纳福的吉祥物与祥瑞的动物。如狮子、麒麟、凤凰、大象、鹿、仙鹤、蝙蝠及十二生肖等。

近代民间石雕广泛运用于建筑的诸多部位上,如民间建筑的梁枋、廊心墙、台基、栏杆、门狮、柱础、门枕石以及桥梁、石牌坊、石碑、镇庄兽、拴马桩以及陵墓雕刻等。其中典型的民间石雕,如石牌坊、石狮子、拴马桩、门枕石、石桥、柱础等,都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特色。

民间工艺是民间艺术中的一枝奇葩,而民间石雕运用在建筑装饰中,尤其是用于明清时期的建筑石雕装饰,因其有逐渐消失的趋势而更显弥足珍贵。

运用于建筑中的民间石雕艺术之一的石牌坊。牌楼即牌坊,是我国一种古老的建筑形式。牌坊直接渊源于汉唐时期的里坊门、其形制与古老的衡门、乌头门和棂星门有关。明朝中期,坊门的结构渐趋繁杂,形制也越来越高大,逐步演变成牌坊。牌坊以“一间两柱”为基本形式,即竖立的两柱间横接一至两根额枋,上下两根额枋之间镶牌或透雕的花板;柱要深埋,还要箍“夹杆石”以求稳定。大型的牌坊可横向展开成“三间四柱”“五间六柱”等。牌坊的形制相当自由,甚至可以使用一般民间建筑禁忌的斗拱,屋顶由斗拱承托形成楼檐。牌坊的斗拱、额枋、夹杆石和屋顶都是重点装饰的部位。如:位于广西钟山县玉坡村的“荣恩石牌坊”古建筑,是广西有名的最具地方特色的古建筑之一。该牌坊位于该村廖氏宗祠前,是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该村进士廖世德为纪念其祖所建。牌坊占地10.30平方米,四柱、三间、五楼、庑殿顶,宽6.18米,进深1.66米,通高7.32米,通体青石建造,牌坊满布圆雕、高浮雕和低浮雕。用料宏大厚实,石柱立在石基座上,柱前后均设抱鼓石,起护杆作用,其中,中柱正面抱鼓石上镂雕石狮,明间正楼庑殿正脊两端饰有反尾上翘鱼鸱吻,正中为保护陆顶,四斗拱间为透雕花窗,横枋下正中石匾竖刻楷书“恩荣”二字。花抬枋及枋间的石板为高浮雕和透雕镂空的“双龙戏珠”“双狮戏球”“麟吐玉书”“丹凤朝阳”“八仙贺寿”“鱼跃龙门”等十多组玲珑剔透、寓意深刻的题材。在表现手法上不同的建筑部位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起护栏作用的抱鼓石的两侧用的是线刻的表现手法,起到了整体而不破环原有牌坊的柱式结构。而花抬枋及枋间的石板则应用了高浮雕且近似于圆雕的表现方法,突出了牌坊最主要而显著的位置的“双龙戏珠”和“双狮戏球”。而四斗拱间采用了低浮雕的表现手法,以丰富牌坊的内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主题的作用。整个牌坊从正面到背面的雕工精致细腻,刀法娴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2000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运用于建筑中的民间石雕艺术之二的石狮子。传说佛祖释迦牟尼诞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从此狮子被逐渐神话,人们认为它能避邪护法,而成为佛法威力的象征。狮子又被称为“百兽之王”,人们认为它可镇百兽。由于东汉开始,历代帝王陵墓石兽中均沿用石狮子护陵,用以避邪镇墓。狮子还常成为菩萨的坐骑和寺庙的建筑装饰。古代官制三公、三孤之首名太师、少师,官位显赫。大狮、小狮谐音太师、少师。“太狮少狮”图案比喻为高官厚禄、财富与权力的象征,多见于民间建筑门饰雕刻。狮子的形象被融入中国文化中,成为最具民族特色和民间色彩的典型艺术形象,深受百姓的喜爱。传说雄狮与雌狮在一起嬉戏,狮子的毛会缠在一起滚为球,球内会生出小狮子。“狮子滚绣球”“太狮少狮”图案寓意祛灾祈福、子孙繁盛、财源滚滚。广泛用于石牌坊、桥梁、望柱、建筑小品、门枕石、拴马桩等雕刻上。如:石龙桥位于广西钟山县石龙镇镇府门前,横跨于石龙河南北两岸,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建于光绪年间,全长40米,宽5.2米,高12米,正拱跨度14米,副拱跨度7米,整座桥全用青石拱建而成,未用丁点灰浆联结,充分显示出我国桥梁建筑的高超技术和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石龙桥桥堍两端各置石狮子一对,两石狮怒目圆瞪,虎虎生威,桥面两侧石栏、望柱、华盖内侧饰满浮雕图案,望柱外侧分别阴刻着“龙蟠东水”“石锁珠江”八个雄健的横幅大字,两石栏上分别雕刻有“双龙戏珠”“双凤朝阳”“八仙贺寿”“沣矶访贤”“三顾茅庐”“巧借东风”“西湖借伞”“十八相送”等神话传说和戏文掌故。这些图案在技法上都应用了浅浮雕和线刻的表现手法,刻工细腻、形象生动,使大桥溢彩流金、熠熠生辉,不但体现出清代浮雕艺术的精湛,也体现了清代戏曲艺术的兴盛,说明清代文化艺术之繁荣。石龙桥是一座融建筑、雕刻、造型、戏曲艺术于一体的古石桥,在建筑及雕刻上都有较高的造诣,为广西古石桥中所罕见。2000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运用于建筑中的民间石雕艺术之三的拴马桩。明末至近代农村的石雕工艺品。在农村宅院用来拴马、牛等牲口的一种石雕桩。流行于陕西渭南地区,陇东、山西、广西一些地区也有类似作品。拴马桩的材料多为青灰石、黑青石。石桩分为桩头、桩颈、桩根三部分,其重点在桩头圆雕。雕刻题材丰富,有人物、动物、神话故事人物等,其中以石猴、人与动物等造型居多。多应用圆雕、浮雕与线刻相结合的手法对石桩各部位进行装饰。圆雕造型浑厚、稚拙、粗犷,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与生活情趣。

运用于建筑中的民间石雕艺术之四的门枕石。也叫抱鼓石或门墩,是一种石材做成的极具结构功能和艺术欣赏价值的建筑构件,位于大门的门轴下。主要功能为承托大门起转动门轴的作用。门枕石突出门外的部分称为门鼓石、门墩,是装饰的重点。做成圆形的称为圆门鼓,做成方形的称为方门鼓。门墩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传统文化、佛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三个方面。门墩上的“狮子绣球”“五福捧寿”“九世(狮)同居”“白猿偷桃”“三羊开泰”“刘海戏金蟾”“麟吐玉书”“岁寒三友”“暗八仙”等图案,内容丰富,多姿多彩。由于封建礼教及权势的规矩制度,使得应用在建筑上的装饰图案纹样也有官位等级的差别。官位等级高的门墩图案丰富且雕工精致,官位等级低的门墩图案极少甚至没有,就一简单的方柱或圆柱门墩。门墩上的图形大多采用低浮雕或线刻,极少用透雕。浮雕栩栩如生,给人很强的视觉效果;透雕更是剔透玲珑,令人叫绝。我国各地民居的门枕石类型繁多,风格迥异。如:唐介祠位于广西省全州县凤凰乡翠西石冲村内,唐介,现广西兴安县高尚乡江东村人,宋仁宗时为御史里行。在宋一代,其后人有八九人中进士,人丁繁衍,由于家族兴旺人多,其中一支迁至全州。为纪念先人,而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兴建了这座唐介祠,该祠砖瓦木结构,有天井厢房,分上下两座。大门两侧分别立两个抱鼓石,鼓石上蹲踞着两个小狮,整个抱鼓石包括鼓、鼓石,小狮子应用了高浮雕与低浮雕相结合的表现手法,雕刻精致,不失为一件极好的石雕艺术品。该祠保护得相当完好。

雕刻浮雕的制作方法篇2

关键词:纸浮雕;立体思维;创新能力;想象力

纸浮雕是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形象概括夸张,线条简练,装饰感强,制作简便,技法丰富,富于装饰性,它是结合了绘画和雕塑之美,别有趣味。是一种以不同质感的硬卡纸为材料,经过剪、切、折、卷、叠、粘等多种手段,把平面的纸制作成具有凹凸的立体造型,在光线的照射下,产生立体光影效果,有一种别样的美感,深受人们的喜爱,尤其在幼儿园中的应用最为普遍。所以,纸浮雕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中必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纸浮雕的立体造型设计制作是教学的难题,如何设计纸浮雕的教学?探究出最佳的教学方案,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成了我的课题。我在教学上采用了化繁为简法导入新课,授课中采用小创作的基本练习法、探究欣赏法、创新思维设计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立体设计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

一、用化繁为简法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对纸浮雕的学习兴趣

纸浮雕的教学方法一般是用欣赏法导入新课,教师把准备好的教具纸雕作品或其它的雕塑作品让学生欣赏,学生赏过之后赞叹之声叠起,等到进入纸浮雕这个课题设计制作时,学生都认为立体的形象太难做了,他们被纸浮雕立体的表面难度吓倒了。因为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偏弱,平时缺少接触和训练,造成了畏难情绪。为了化解学生的畏难情绪,在导入新课中我采用了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把一张平整的纸面团皱,打开后纸面就有凹凸不平的两种皱褶,纸面有了立体的效果。此简单的方法让学生立刻明白,只要把平面的纸设计成凹凸的造型,就能制作成立体图案。其次,教师演示,把平面的五角星折叠成立体的图案,折叠后的立体五角星马上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种简单有效的导入法立竿见影,一下子吸引了学生,激起他们对纸浮雕学习的兴趣,觉得纸浮雕的立体制作不一定很复杂,有时也简单有趣。此导入法也让学生初步感知、领略了纸浮雕的凹凸立体折法的神奇。

二、在基本技能练习中穿插小创作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立体制作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纸浮雕的基本技法练习中,尽可能多地穿插小制作、小创作的传授练习,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简单的立体形体的作品制作,让他们找到成功的乐趣,逐步引领他们成为实践的探究者。在直线折中,先用铁笔或刀轻轻划痕后,依划痕折叠,使平面纸张产生凹凸起伏的变化。在圆形折法中,先用圆规画几个大小的圆形,剪开一条半径切口,然后再折。在切刻、切形中,先将纸依形剪切,再配以折、弯曲、使之产生丰富的立体形态。在卷曲中,对纸条进行加工,使之变形,产生空间变化。在压的技法练习中,利用圆头工具(如笔帽)将纸边压变形,则整张纸有了圆润的立体感。在上述的纸浮雕技法练习中,结合基本折法演示,把简单的形体经过巧妙的设计与制作,把它塑造成立体的造型。例如,采用花的图片进行设计,花朵用圆形折法,再加一点叶子用直线折法,一幅花的立体造型就创作完成。这种小创作的训练,既巩固了技法的练习,又培养了学生的立体设计的思维能力,也让学生找到了创作的乐趣和成就感。为了让学生的创作设计出更有新意和更多样化的作品,请学生欣赏优秀的纸雕作品是必不可少的。

三、用探究法欣赏纸浮雕作品,培养学生求新求异的立体思维能力

欣赏作品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创作设计灵感,解决创作设计中的难题。因此,欣赏中要求学生对作品认真观察,欣赏它们美的同时,还要注意探究作者是如何对纸浮雕作品进行几何化形象设计;如何夸张变形;应用什么纸张材料;加工手段用什么技法等。例如,在欣赏猫、蚂蚁和花的纸雕作品时,引领学生感受几何化的形象设计魅力,猫的脸和眼睛、蚂蚁的脸和身子都用圆的几何形的造型来归纳设计,制作用圆形折法,作品的形象显得生动而可爱。花朵是用圆或椭圆形的造型来归纳设计;而狐狸作品的设计是突出“尖”和“眯”,以表现它的灵气;牛是夸张有力的角,以表现它的强悍。如此夸张设计它们的造型,形象就变得活灵活现,同时物象的神韵也就具备了。当然材料的特性处理也是很重要,也是值得关注的,它可实现纸的材料、工艺和形象三者的高度艺术统一,突出材质美。在纸浮雕作品的欣赏教学中,是应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和实物展示相结合的欣赏方法,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纸浮雕,开阔他们的视野,打开了求新求异的立体思维能力,感悟技法的实践应用,培养了学生的立体想象力、创造能力和现代设计的思维能力。

四、用创新思维法引导设计,培养学生创造新形态的能力

雕刻浮雕的制作方法篇3

关键词:徽州民居;木雕刻;美学;工艺

徽州古民居以其清新秀雅、宛如水墨画般的艺术风格,在中国众多民居体系中独树一帜。幽静的天井、高高耸立的马头墙、淡雅的黑白色调,还有精美的砖、木、石三雕,共同构成了徽州民居的重要特征。而“三雕”中以木雕的艺术价值最高,数量也最多。在现存的徽州古建筑中,精雕细琢的屏门隔扇、花台栏杆等随处可见。

一、徽州木雕的历史成因

徽州木雕之所以如此兴盛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人文条件。首先,徽州位于皖南山区,树木茂盛,当地民居就地取材,建筑均以木结构为主,这一点决定了木雕的绝对优势;其次,徽州人历来重视读书教育、科举考试,因此当地人文化素养很高。明清时期的徽州在文化和艺术的很多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比如徽派版画、新安画派、徽剧等等,均对徽州木雕工艺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再次,当地徽商富甲一方,有心大兴土木修建宅邸,有但碍于明清时期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所建房屋必须遵循庶民百姓的规格,因此徽州民居外观看似简单质朴,但内部却极尽精美之能事。而当地人在建宅时的争奇斗富往往在于雕刻水平的精湛,题材上是否另辟奇径,这样就促成木雕刻艺术越来越臻于完善和成熟。

二、独特的美学特征

1.传统文化的精彩诠释

儒家思想由于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推崇,一直是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徽州宗族社会更是以儒家思想的“仁”和“礼”为准则,形成了严格的宗族制度和道德伦理规范。这也成为了徽州木雕审美基调。在木雕题材上多以“忠孝节义”为主,历代帝王都提倡“以孝治天下”,因此以“孝道”为主题的作品很多:其次还有“中庸”“忍让”“忠义”“读书及第”等也常作为表现主题。例如,“二十四孝图”“桃园三结义”“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等等,都是徽州木雕常见的题材。

除了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以外,徽州木雕也渗透着传统的民俗文化。在传统装饰图案中,吉祥文化的表现是一个重要内容,它体现着普通百姓关于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比如,对于“福禄寿”“子孙满堂”“四季平安”等题材的表现。此外,民间的戏曲、神话、历史典故也常见与木雕的内容中,如“八仙过海”“瑶池琼会”“文王访贤”等。

2.象征性的表现手法

徽州木雕在表现传统文化题材时,往往并不是直白地将场景或物体雕刻出来,而是采用象征性的手法寓意,通过其他事物使观者产生联想。这种象征手法在徽州木雕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程式化,表现上有了固定模式。象征性的几种常见表现手法,有谐音比喻,比如花瓶与四季花卉的组合,象征四季平安,蜂窝和猴子组合表示“封侯”,喜鹊和梅花象征“喜上眉梢”。有以物喻意,石榴和葡萄的图案象征着“多子”,仙桃表示长寿等,也有隐喻的手法,常见的装饰图案“暗八仙”,雕刻八仙的法宝来比喻八仙。还有夸张的比喻,为了表现春天或夏天的场景,将牡丹或莲花雕刻的比人还大,突出季节的特征等等。

3.功能与装饰的完美结合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之一就是实用性与装饰性完美结合,徽州民居更是如此,绝大多数装饰构件本身就承担着结构的作用,很少有纯粹为了装饰而存在的构件。徽州木雕非常注重实用功能,装饰只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融建筑结构和装饰艺术于一体。徽州木雕很少有单独的雕刻作品,大多附着在建筑构件之上,并根据所处的位置和作用设计雕刻形式。例如透雕的雀替,是稳定枋和柱联系的重要结构;垫粱和牛腿雕刻层数一般不多,以免破坏其功能性:屏门和窗扇上常采用细木格子,使门和窗在分隔空间的同时,也能实现室内与天井的空气对流:此外,细格子木雕也起到了固定挡风皮纸的作用,加强纸张的坚固度。

三、精湛的雕刻工艺

徽州木雕在动工之初,设计者已经有了规划,特别是大木作,如梁、枋、斗拱、雀替上的雕刻,使用什么题材和雕刻方式,既要美观又要重视实用,不能影响梁柱承重功能,这需要工匠有很丰富的经验。从雕刻的种类来讲常见的可分为浮雕、透雕、线雕等。

1.浮雕

浮雕是在木料上将所要表现的图案突起,它有圆雕的特征,但观赏面只有正而,由三围空间变成二围空间。浮雕又可以分成高浮雕和低浮雕两种。高浮雕的起位高,料体厚,层次很丰富,一般有两、三层甚至七、八层,有进深和空间感。这种雕刻手法一般用在大木作上,例如撑拱、牛腿、梁垫等。低浮雕的起位较低,对雕刻的形象压缩比较大,有落差不大的高低起伏,徽州木雕常在门裙板、或者窗子和屏门隔扇的下面经常用这种手法雕刻花鸟走兽、八宝博古等题材,刻画非常细腻。

2.透雕

穿插于圆雕和浮雕中的一种特殊工艺,即雕空、镂空、挖空,刻意去掉形象外的虚体部分,使圆雕、浮雕通透,产生灵动的空间感。根据工艺和效果的不同,徽州民居的透雕常见垂直透雕和多维透雕。

垂直透雕垂直于浮雕平面,两面可观,多见于菱花门窗,隔扇、屏风等镂空部分,达到采光透气的效果。多以精美的花叶例锦祥文等构成视线焦点,或以四方连续组成规律图案。多维透雕用于虚实相间的圆雕中,根据立体图形的动态趋势,多视角,多方向透雕,造成维度、大小、深浅不同的虚空间。这种工艺需要使用特制的弯曲的刀,因为一些孔洞是一般的木雕刀很难达到的。

3.线雕

线雕通常就地随刀雕压出花纹,依靠线条的造型组合来雕造形象,常与其他的雕作形式结合使用。例如梁坊通常就以线雕或低浮雌图案装饰,其中梁坊两端纹饰较简,多用鱼鳃纹:中间可以雕绘花卉、动物、人物等形象。

结语

徽州木雕以优美的形式从属于建筑物,它既作为建筑构件的一部分支撑着数百年来屹立的徽州民居,同时又给质朴的建筑添上浓淡相宜的点睛之笔。精美的徽州木雕与民居粉墙黛瓦的清丽形象组成一幅淡雅自然、质朴无华的画卷,于青山绿水间向世人展示它的美。

参考文献:

[1]周言君,明清民居木雕精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汪立信,鲍树民,徽州明清民居雕刻,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3]长北,江南建筑雕饰艺术,徽州卷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雕刻浮雕的制作方法篇4

关键词:石雕源流范围运用

中国的雕刻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它的丰富多彩,如石雕、木雕、砖雕、泥塑等不同材质表现出来的雕刻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实用性和装饰性,并在不同的领域里发挥着应有的作用。雕刻艺术按用途划分有建筑雕刻、宗教雕刻以及观赏、陈设性雕刻等;按工艺划分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和圆雕等。作为雕刻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的石雕艺术,在我国民间石雕工艺渊源久远,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

一、石雕的源流

石雕是以青石、沙石、花岗石、大理石等为材料的雕刻艺术品。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就出现有石雕作品,如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石雕人头像,还有出土的商代大理石石虎、石鸟。迄今为止河北石家庄出土的一对西汉裸体石人是我国最早的大型石雕。东汉以来,佛教传入中国,由于佛教艺术的盛行,而使宗教石雕得到较快的发展,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及莫高窟的石雕造像代表了这个时期石雕艺术的巅峰水平。东汉武氏祠前有一对石狮子,是我国陵墓石狮最古老的作品,形态逼真,鬣毛清晰可见。著名的西汉霍去病陵墓石雕群是汉代石雕的代表作。这些石雕不追求自然形体的逼真摹写,而是重视结构形式的韵律,力图通过动物的跃动瞬间以及内在结构来表现动物旺盛的生命力,达到形神兼备、静中欲动的艺术效果。霍去病墓石雕以高度概括的雕刻手法而不同凡响,其独特、雄浑、沉厚、简洁的艺术风格,反映了汉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相对集中于历代石窟造像与陵墓石雕作品中。保存至今的六朝、唐、宋时期的石窟造像与陵墓石雕为数众多,为我们探求石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宋、元以后,石雕艺术向世俗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民间石雕、工艺石雕、建筑石雕逐渐成为石雕艺术的主流。明清时期石雕艺术除广泛用于建筑石雕以外,小型佛像、陈设小品、印纽等观赏性作品极为流行,石雕题材形式多样,技艺精湛,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

二、民间石雕的题材范围及运用

民间石雕的题材内容,以写实性人物、动物、花鸟居多。大致有三个方面。

1.吉祥图案。“吉祥”这两个字最早见于先秦战国时期的《庄子》一书。书中有“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之语,自古就是福寿喜庆的祝吉之词,也是国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依照世俗的观念,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加官晋爵、子孙满堂、富贵永年。因此,吉祥的内容是多福、添子、增寿。还有如“吉庆有余”“龙凤呈祥”“天官赐福”“麒麟献瑞”“松鹤延年”“麟凤吉祥”“一路连科”“狮子绣球”“封侯挂印”“太师少师”“天马行空”“福”“寿”等,都是人们祈盼吉祥的重要内容。

2.戏曲人物、古代英雄、神话传说以及日常生活,如“渔樵耕读”“杨家将”等。

3.避邪纳福的吉祥物与祥瑞的动物。如狮子、麒麟、凤凰、大象、鹿、仙鹤、蝙蝠及十二生肖等。

近代民间石雕广泛运用于建筑的诸多部位上,如民间建筑的梁枋、廊心墙、台基、栏杆、门狮、柱础、门枕石以及桥梁、石牌坊、石碑、镇庄兽、拴马桩以及陵墓雕刻等。其中典型的民间石雕,如石牌坊、石狮子、拴马桩、门枕石、石桥、柱础等,都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特色。

民间工艺是民间艺术中的一枝奇葩,而民间石雕运用在建筑装饰中,尤其是用于明清时期的建筑石雕装饰,因其有逐渐消失的趋势而更显弥足珍贵。

运用于建筑中的民间石雕艺术之一的石牌坊。牌楼即牌坊,是我国一种古老的建筑形式。牌坊直接渊源于汉唐时期的里坊门、其形制与古老的衡门、乌头门和棂星门有关。明朝中期,坊门的结构渐趋繁杂,形制也越来越高大,逐步演变成牌坊。牌坊以“一间两柱”为基本形式,即竖立的两柱间横接一至两根额枋,上下两根额枋之间镶牌或透雕的花板;柱要深埋,还要箍“夹杆石”以求稳定。大型的牌坊可横向展开成“三间四柱”“五间六柱”等。牌坊的形制相当自由,甚至可以使用一般民间建筑禁忌的斗拱,屋顶由斗拱承托形成楼檐。牌坊的斗拱、额枋、夹杆石和屋顶都是重点装饰的部位。如:位于广西钟山县玉坡村的“荣恩石牌坊”古建筑,是广西有名的最具地方特色的古建筑之一。该牌坊位于该村廖氏宗祠前,是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该村进士廖世德为纪念其祖所建。牌坊占地10.30平方米,四柱、三间、五楼、庑殿顶,宽6.18米,进深1.66米,通高7.32米,通体青石建造,牌坊满布圆雕、高浮雕和低浮雕。用料宏大厚实,石柱立在石基座上,柱前后均设抱鼓石,起护杆作用,其中,中柱正面抱鼓石上镂雕石狮,明间正楼庑殿正脊两端饰有反尾上翘鱼鸱吻,正中为保护陆顶,四斗拱间为透雕花窗,横枋下正中石匾竖刻楷书“恩荣”二字。花抬枋及枋间的石板为高浮雕和透雕镂空的“双龙戏珠”“双狮戏球”“麟吐玉书”“丹凤朝阳”“八仙贺寿”“鱼跃龙门”等十多组玲珑剔透、寓意深刻的题材。在表现手法上不同的建筑部位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起护栏作用的抱鼓石的两侧用的是线刻的表现手法,起到了整体而不破环原有牌坊的柱式结构。而花抬枋及枋间的石板则应用了高浮雕且近似于圆雕的表现方法,突出了牌坊最主要而显著的位置的“双龙戏珠”和“双狮戏球”。而四斗拱间采用了低浮雕的表现手法,以丰富牌坊的内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主题的作用。整个牌坊从正面到背面的雕工精致细腻,刀法娴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2000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运用于建筑中的民间石雕艺术之二的石狮子。传说佛祖释迦牟尼诞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从此狮子被逐渐神话,人们认为它能避邪护法,而成为佛法威力的象征。狮子又被称为“百兽之王”,人们认为它可镇百兽。由于东汉开始,历代帝王陵墓石兽中均沿用石狮子护陵,用以避邪镇墓。狮子还常成为菩萨的坐骑和寺庙的建筑装饰。古代官制三公、三孤之首名太师、少师,官位显赫。大狮、小狮谐音太师、少师。“太狮少狮”图案比喻为高官厚禄、财富与权力的象征,多见于民间建筑门饰雕刻。狮子的形象被融入中国文化中,成为最具民族特色和民间色彩的典型艺术形象,深受百姓的喜爱。传说雄狮与雌狮在一起嬉戏,狮子的毛会缠在一起滚为球,球内会生出小狮子。“狮子滚绣球”“太狮少狮”图案寓意祛灾祈福、子孙繁盛、财源滚滚。广泛用于石牌坊、桥梁、望柱、建筑小品、门枕石、拴马桩等雕刻上。如:石龙桥位于广西钟山县石龙镇镇府门前,横跨于石龙河南北两岸,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建于光绪年间,全长40米,宽5.2米,高12米,正拱跨度14米,副拱跨度7米,整座桥全用青石拱建而成,未用丁点灰浆联结,充分显示出我国桥梁建筑的高超技术和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石龙桥桥堍两端各置石狮子一对,两石狮怒目圆瞪,虎虎生威,桥面两侧石栏、望柱、华盖内侧饰满浮雕图案,望柱外侧分别阴刻着“龙蟠东水”“石锁珠江”八个雄健的横幅大字,两石栏上分别雕刻有“双龙戏珠”“双凤朝阳”“八仙贺寿”“沣矶访贤”“三顾茅庐”“巧借东风”“西湖借伞”“十八相送”等神话传说和戏文掌故。这些图案在技法上都应用了浅浮雕和线刻的表现手法,刻工细腻、形象生动,使大桥溢彩流金、熠熠生辉,不但体现出清代浮雕艺术的精湛,也体现了清代戏曲艺术的兴盛,说明清代文化艺术之繁荣。石龙桥是一座融建筑、雕刻、造型、戏曲艺术于一体的古石桥,在建筑及雕刻上都有较高的造诣,为广西古石桥中所罕见。2000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运用于建筑中的民间石雕艺术之三的拴马桩。明末至近代农村的石雕工艺品。在农村宅院用来拴马、牛等牲口的一种石雕桩。流行于陕西渭南地区,陇东、山西、广西一些地区也有类似作品。拴马桩的材料多为青灰石、黑青石。石桩分为桩头、桩颈、桩根三部分,其重点在桩头圆雕。雕刻题材丰富,有人物、动物、神话故事人物等,其中以石猴、人与动物等造型居多。多应用圆雕、浮雕与线刻相结合的手法对石桩各部位进行装饰。圆雕造型浑厚、稚拙、粗犷,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与生活情趣。

运用于建筑中的民间石雕艺术之四的门枕石。也叫抱鼓石或门墩,是一种石材做成的极具结构功能和艺术欣赏价值的建筑构件,位于大门的门轴下。主要功能为承托大门起转动门轴的作用。门枕石突出门外的部分称为门鼓石、门墩,是装饰的重点。做成圆形的称为圆门鼓,做成方形的称为方门鼓。门墩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传统文化、佛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三个方面。门墩上的“狮子绣球”“五福捧寿”“九世(狮)同居”“白猿偷桃”“三羊开泰”“刘海戏金蟾”“麟吐玉书”“岁寒三友”“暗八仙”等图案,内容丰富,多姿多彩。由于封建礼教及权势的规矩制度,使得应用在建筑上的装饰图案纹样也有官位等级的差别。官位等级高的门墩图案丰富且雕工精致,官位等级低的门墩图案极少甚至没有,就一简单的方柱或圆柱门墩。门墩上的图形大多采用低浮雕或线刻,极少用透雕。浮雕栩栩如生,给人很强的视觉效果;透雕更是剔透玲珑,令人叫绝。我国各地民居的门枕石类型繁多,风格迥异。如:唐介祠位于广西省全州县凤凰乡翠西石冲村内,唐介,现广西兴安县高尚乡江东村人,宋仁宗时为御史里行。在宋一代,其后人有八九人中进士,人丁繁衍,由于家族兴旺人多,其中一支迁至全州。为纪念先人,而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兴建了这座唐介祠,该祠砖瓦木结构,有天井厢房,分上下两座。大门两侧分别立两个抱鼓石,鼓石上蹲踞着两个小狮,整个抱鼓石包括鼓、鼓石,小狮子应用了高浮雕与低浮雕相结合的表现手法,雕刻精致,不失为一件极好的石雕艺术品。该祠保护得相当完好。

雕刻浮雕的制作方法篇5

关键词:电脑雕刻技术家具企业生产效率

中图分类号:TS6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6)11-0219-01

1引言

几千年来,家具的生产制造均以工匠手工制作代代延续,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机器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的手工生产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家具行业需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人造板技术进入我国,板式家具逐渐侵占了传统实木家具的市场份额,但近些年来,人们开始注重家具的品质、文化属性,实木家具有回归到了人们的视野中,实木家具中大多离不开雕刻装饰,于是电脑雕刻技术就出现在了家具企业中。

2电脑雕刻概述

电脑雕刻是通过专门软件进行模型制作,然后制作加工路径,再转换成加工代码,利用数控机床完成图案或文字雕刻。德国和意大利等家具制造强国最早应用此技术,国内家具企业对于电脑雕刻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实木家具装饰雕刻和异形部件的开料。北京精雕软件公司和广州圆方软件公司在电脑雕刻技术方面做得较为成熟。

3电脑雕刻技术分类

按照使用功能可分为:

3.1数控加工中心

数控加工中心技术含量最高,功能最全,在一台设备上可以完成开料、不同种类的雕刻、开孔等多道工序,一般由控制机柜、刀库、工件台面和机头组成,加工中心价格较贵,后期维护和保养困难,专业性较强,成本较高。

3.2平面雕刻机

也称三轴雕刻机,设计人员在利用精雕等软件做好浮雕模型,转换成数控机床可识别的G代码,主要通过X、Y、Z三个坐标值控制加工刀具的位置完成雕刻,这种设备在家具企业中应用最多。

3.3立体雕刻机

平面雕刻机有三个轴向,立体雕刻机是通过四个轴向或者五个轴向完成雕刻。四轴雕刻机通过X、Y、Z、A轴四个轴向数据控制刀头加工完成,五轴雕刻机通过X、Y、Z、A、F五个轴向数据控制刀头完成加工。目前家具企业先机器雕刻再手工修饰完成立体雕刻,这样既提升了生产效率,又使雕刻作品生动有艺术性。

3.4激光雕刻机

激光雕刻机受制于技术原因,主要应用于工艺品及极浅的平面雕刻中,它主要是利用二氧化碳激光发射器产生的高能量作用于材料表面,气化材料表面从而完成雕刻。

按照最后成品可分为:

(1)镂空花格。主要是采用切割的方法裁切出中式或者欧式纹样,其加工时二维、矢量雕刻,成品主要用于隔断,板式家具装饰件等。

(2)牌匾雕刻。主要采用区域清底的方法,“阴逼阳成”完成各种字体的雕刻。

(3)浮雕。浮雕又分为浅浮雕、深浮雕和圆雕等。其中浅浮雕和深浮雕采用三轴雕刻机完成,圆雕采用四轴或五轴雕刻机完成。浮雕是实木家具必不可少的装饰件。

4电脑雕刻技术在家具企业中的应用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注重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人们选家具往往更倾向于实木古典或新古典家具,这类家具中雕刻技术就是家具的亮点,是提升家具档次的卖点,自然而然雕刻工艺的好坏就受到了家具企业的重视。雕刻工艺中手工雕刻和电脑雕刻并存,批量生产以电脑雕刻为主手工雕刻为辅成为广大家具企业生产方式的共识。

在家具企业中,设计、打样有经验丰富的师傅手工完成,一旦确定生产时,会有专门的电脑雕刻技术人员参照样品采用精雕等软件制作雕刻模型,加工路径,在输出成数控机床可识别的G代码,控制数控雕刻机批量生产。数控雕刻的工作机头从1个到8个不等,多个机头可同时加工多个工件,所以雕刻机的机头越多,生产效率就越高,企业生产成本就越低。

雕刻浮雕的制作方法篇6

中国现代漆器雕刻、镶嵌的生产大多遵循传统。在漆艺技法上虽有了一些改变,但一般依然因循过去的雕、嵌、堆、绘,等工艺技法。

一、雕刻工艺的制作过程和技术要求

漆器雕刻种类很多,制作工艺也较为复杂,按制作工艺的不同,分为刻漆、镶嵌、开纹、彩漆描金等。所谓开纹是浮雕的一种雕刻形式,所用的材料广泛,以各种产地的石头为主,尤以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四大名石为最。现在因这些石材越来越少、价格越来越昂贵。一般多用普通的粉石替代。

粉石产于广西,又称广西叶腊石:石料细软,易于雕刻。体质透水性强,常见颜色有白、青绿两种。俗称广西自和广西青,抛光后的石料表面滋润、光泽亮丽,自如羊脂白玉,青如新山玉和山东绿石。

粉石浮雕是漆器镶嵌的配套工艺。分高浮雕,中浮雕、(浅浮雕)。创作者首先需要具有一定的绘画雕刻基础,运用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的方法将描绘的人和物体按比例经过压缩变形,组成画面,使之具有着绘画一样前后层次感和虚实关系。然后以画面色彩为基础将石材开纹雕刻并有限着色。在制作中坚持整体、局部、整体的塑造方法,处理好许多制作上可能产生的压缩关系,即可较好的完成整个作品。由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收藏的大型红木座漆器镶嵌地屏《洛波神游》是当代中国最为优秀的作品。运用粉石的特点雕刻、开纹制作并组合成各种画面或独立成一幅装饰画,使粉石浮雕成为现代壁饰中的一个品种,在现代装饰艺术中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一幅完整的作品要经过选石料、贴样、拉弓、开纹(雕刻)、镶嵌(打磨、组装)、配框等多种工艺。

首先把样稿剪下来涮上浆糊贴在石料上,待干后,用竹弓锯或线锯锯下,再用扁锉修正边缘线,轮廓线即可开纹(雕刻)、出胚。

出胚:粗胚一要求把形象简单明确地表现出来,虽属大致定位,但非常重要,必须做到

1、定位正确:若阴阳面层次的高、低都会影响成品的构图和比例。

2、形体的动态和趋势都要明确清楚。

细胚:在大体块上(粗胚)把形象细腻地(块面形)表现清楚。若在粗胚没有出完整的情况下就做细胚是操之过急的表现,必然会慢、差、费时不讨好。胚出的完整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制作上的进一步发挥。

了手:即精雕细刻,后细不遗,把每一部分的形象细节精确地表现出来。了手要求形象生动逼真,质感强,有深度,线条流畅根脚清楚。

如牡丹花的制作:牡丹花形象的浮雕要掌握牡丹花花形的特点和制作方法。牡丹花的特点:花冠大、复瓣、花瓣肥厚、有裂,叶大、多为三叉九叶,叶柄长,花杆木质,多疤痕、花苞近圆形。花卉浅浮雕时,应该做到花卉在同类产品的雕刻中,花冠全开、半开或含苞,叶片大、中、小要错若有序;牡丹树干的表皮要求做到光茎,有弹性;树根要求做到:根顺树势,根茎稳固,老根苍老,多节多皱多裂。嫩枝要柔嫩,根爪要有力,枝下弯曲有力。

镶嵌(打磨、组装)

将雕刻好的各部分经过砂纸打磨洗净后,抛光,使物体表面细微光洁,平滑,精细,然后按图拼装。

作品的后处理

把刻好的物体经过拼装后,用胶水涂于物体的反面,粘在漆胚上,再根据作品的需要最后定制镜框,这样一幅完整的作品制作完成了。

雕刻工艺即浮雕工艺(漆器中称开纹)的工具

扁锉刀、刻刀、弓、笔、砂纸、刷子、磨刀砖等,这些工具不包括特殊工具或专用工具(雕刻机),如需要可自己定制,因人因物而异。

扁锉刀:用于修正雕刻对象的边缘线和出胚(即木锉)。

刻刀:有大、中、小不等,平口刀、园口刀、斜口尖头刀配备三种即可,具体操作时无一定规律,学员使用时顺手即可。大平口刀用于出胚和雕刻大面积(平面),小平口刀雕刻细部和较小部分,圆口刀雕刻凹凸线条或刻划图案时用,尖口刀用于雕刻根脚等。

竹弓:用于锯下(拉下)雕刻所需的石料。

笔:铅笔HB或B,用于在石料上钩画所需图案。

砂纸:各种粗细型号很多,用于打磨、抛光,,常用的是木砂纸和水砂纸二种,0号铁砂纸也可用。

刷子:用于刷去和清洗雕刻时留下的石屑。

磨刀砖:用于磨刻刀。

二、镶嵌工艺的制作过程和技术要求

漆器镶嵌有螺钿镶嵌、玉石镶嵌、百宝镶嵌等。百宝嵌起始于元代,选用材料最为丰富,它是用金银、宝石、玉石翡翠、象牙二、珍珠、珊瑚、螺钿等天然原材料,精雕细琢成人物、山水、楼台亭阁、花鸟鱼虫等图案的物件,并镶嵌在用大漆制成的漆板上,也可以镶嵌在红木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