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诗句(6篇)
黄河诗句篇1
提及李白我们自然就与浪漫主义联系起来,的确他的诗文以浪漫著称。杜甫曾用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称赞他,并在《春日忆李白》中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由衷的赞美了李白诗歌创作的飘然思不群,认为他的诗歌天下无人可比。李白生活在盛唐那个时代,诸多因素锻造出了他狂傲自负、豪迈奔放、自然烂漫、桀骜放大这样的个性,使得李白的文学创作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李白诗歌中融入了鲜明个性特征,其文学创作呈现出个性化的特色,无论是意象群的构建,抒情方式、表现手法的运用,还是语言特征、布局谋篇,都体现了他的狂傲自负、豪情万丈、自然烂漫、桀骜放大的主观色彩,这种李白式的文学表现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1在表现诗人强烈的感情上采用雄奇壮美的意象
李白善于选择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意象来表现诗人强烈的感情。他笔下的黄河、长江、昆仑、王岳、清风、明月、大鹏等意象,经常用来参与作家人格的塑造,带有诗人的个性气质,是诗人精神品质及性格的外化形式。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等,把黄河特有的粗狂雄洪的气势,把它奔腾激荡、掀起狂澜的伟大力量,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这是充满着伟大的追求与抗争的河流,是不屈不挠,具有坚定意志和无穷生命力的河流。在黄河这一充分人格化意象中,可以看到诗人崇高的理想、壮伟的胸怀和无以伦比的伟大精神力量,诗人在描写黄河的同时在写自己,即使写景也是抒情。在黄河咆哮的惊涛中,听到了世人的充满激情的呼喊。李白的是在构思的过程中,就创作角度而言,受性格、感情特征的影响,其实构思基本特征是跳跃式的,具有发兴无端、思如泉涌;天马行空、想落天外;从大处落笔大起大落;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峰断之恋,奇幻多变的特点。
2凸显诗人主观抒情时用强烈的自我意识
李白毕生追求独立自由及个性自我张扬,与他炽热的感情和自信豪迈相适应的,他在感情表达上不是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他的大部分诗作都是诗人的直接介入,具有相当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天生我材必有用”表现诗人高度自负、自信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他也流露出怀才不遇和渴本文由收集整理望用世的积极的思想感情。李白重激昂豪迈而少细致描述,以气为主”,重书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事件做细致描述。在他的诗中无处没有我”的存在,对客观事物的全部描写,都是为了抒发我”的情感,这就是他的诗塑造出极其鲜明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性。
3以独特的抒情方式显示情感特征
3.1起兴无端、想落天外的结构特征。李白的诗篇《蜀道难》劈头就是连声惊叹,噫吁嚱,危乎高哉”,就像是郁积已久的思想感情突然迸发而出,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将进酒》开端便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两组排比反问长句凭空而起,仿佛作者思从天外而来,把黄河之水写的来有气势,去的悲壮激昂,表现完全超越个人局限而上升为普遍意义的人生感叹,又迥异乎于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那种平和的境界,而让人感受到更多的伤感与无奈,读之使人喘不过起来,甚至有窒息之感。起句以其巨大的张力令人呼吸不畅,根本不给读者留有吟咏。咀嚼的时间,使其难以在此逗留,不得不迅速往下读去以求舒展,获得一石三鸟的艺术效果。这样的语言表到效果不仅完全符合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张扬个性,更在深层次上暗合了李白狂放不羁的思想模式。李白在读者由习惯和常规维系的日常生活世界之外,开辟了一个完全不同得让人陌生、使人惊奇的诗意境界。
3.2语言清丽自然、清水芙蓉、清秀明快。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李白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李白的诗如行云流水,非常自然,有民歌化和口语化的特征。《越女词》之三写到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歌词活泼自然,语言质朴率真。李白十分崇尚清丽自然的语言风格,故他可在诗中大力赞美追求,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的谢眺。在对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的赞美中体现了他对清秀明快自然语言的追求。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长干行》),同样语言率直,浑然一体,毫无雕琢的痕迹。李白为了更真实、更直接、更迅捷地表达一时的情感与愿望,将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信手拈来及入诗,有一种彷佛语言在说话而不是诗人在做诗的奇绝效果,让人感受到语言活泼的生命特征。李白诗歌语言上返璞归真,诗句的口语化、民歌化,不仅增强了其诗歌的表现力,而且无形增添了其感染力。
3.3具有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表现特色。赵翼称赞:诗之不可及处,在乎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李白在诗歌中熔铸神话传说,借神仙、大鹏、天马,历史人物来抒发喷薄而出的激情,形象鲜明,奔放无比,有着神奇的魅力。白发三千丈”一句,传颂千古。因为愁而生白发,不仅满头的白发,而且竟有三千丈”之长,可见忧愁之深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诗人用镜子一照,满头白发,恰似落了厚厚的一层白霜。反问句仅扣首句,用秋霜作比,是诗意加深。《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使人驰骋想象,运用夸张,借古代神话传说,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和雄奇。当想象、夸张不足以表达其奔放激越的情感时,李白便借助于富有浪漫色彩的梦。他的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便是以梦游来驰骋想象,梦中的神仙世界,绚丽多彩,令人神往。想象丰富惊人,夸张极为大胆奇特,正是李白豪迈狂放的个性所要求的。
黄河诗句篇2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②品读诗歌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②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③通过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教学方法]
教法:采用三学一反思教学模式
学法:自学研学反思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黄河相关的知识。
导学过程:
一、导学
1、导入激趣(学生看《黄河颂》歌曲视屏,老师导入激趣)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激情赞美过它。可以说,与黄河有关的诗句数不胜数,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背诵的诗句多。抗日战争时期,诗人光未然向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让我们共同倾听吧。
2、作家作品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诗人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
3、写作背景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诗人光未然奔赴延安,随八路军将士在黄河两岸抗击日寇。雄奇壮丽的山川,英勇抗敌的战士,强烈的感染了诗人。激动之余,光未然于1939年初写下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传唱全国,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豪情。
4、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澎湃狂澜宛转哺育一泻万丈
二、自学(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①听读:倾听视屏朗读,注意节奏与重音。②练读:反复自由朗读,读出气势和感情。③赛读:每组一人参赛,展示个性和风采。
2、精读课文,思考下列各题:①题目《黄河颂》中,哪个是关键词?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②本诗可以分几个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③序曲部分和尾声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三、研学(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习、讨论后,各组选派代表到黑板前展示学习成果。
1、朗读“主体”部分,思考:可以分成几部分?重点在哪里?概括它们的大意。
2、“绘黄河”的部分由哪个字来统领?诗中是怎么描写的?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3、朗读“颂黄河”部分,思考: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
四、反思(检测作业)
学法提示:自己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并将小组交流的结果展示出来。
1、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下列问题。①歌词中“颂黄河”部分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②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③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
2、学完本诗,你有哪些收获与疑惑,请你列出清单。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②你还有那些疑惑?
3、假如你是当年的随军记者,有幸与《黄河颂》的作者光未然面对面,你准备向他提出哪些问题呢?请你拟写一份采访提纲。
五、总结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我们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为振兴中华奉献自己的力量!
六、课外作业
1、搜集积累与黄河有关的:诗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俗语、谚语、成语。
2、黄河的水源和周围的植被正在遭受着巨大的破坏,请你拟写一至两条标语,呼吁社会各界都来打一场新时代的保卫黄河的战役。
黄河诗句篇3
1、文学常识:
①《黄河颂》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著有歌词《五月的鲜花》、组诗歌词《黄河大合唱》,论文集《风雨谈》等。
②《最后一课》作者都德,法国小说家。散文和故事集《磨坊书简》,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③《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作者李大钊。
④《土地的誓言》作者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现代作家。
⑤《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与汉乐府中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同被誉为“乐府双璧”。
2、注意下列的字词的读音和字形。
巅diān澎湃péngpài狂澜lán屏píng障哺bǔ育踱duò步赚zhuàn钱
哽gěng住祈qí祷dǎo气氛fēn崎qí岖qū阻抑yì一泻xiè万里炽chì痛
嗥háo鸣谰lán语镐gǎo头污秽huì默契qì机杼zhù可kè汗hán
鞍ān鞯jiān辔pèi头溅jiān溅啾jiū啾柝tuó
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木兰当户织当:对着。(2)惟闻女叹息惟:只。(3)愿为市鞍马市:买。(4)赏赐百千强强:有余。(5)出郭相扶将郭:外城。(6)著我旧时裳著:穿。
(7)双兔傍地走傍:靠近,贴近。(8)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只。(9)万里赴戎机戎机:战争。(10)旦辞爷娘去旦:早晨。
4、通假字。
①“帖”通“帖”②“火”通“伙”
5、《木兰诗》
⑴默写名句。
①写木兰出征前的紧张准备: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②思念亲人: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③行军之速: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④描写军营苦寒生活: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⑤表现战争的旷日持久、激烈悲壮: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⑥木兰淡泊名利: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⑦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⑧木兰替父从军的原因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⑨表明木兰功劳之大、赏赐之多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⑵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听不见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胡人战马的嘶鸣声。
点拨:重点理解“但”“闻”“溅溅”等词语。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点拨:重点理解“戎机”“度”等词语。
③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雌雄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点拨:重点理解“傍地走”“安”等词语。
④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可汗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回答不想做官。点拨:重点理解“问所欲”“不用”等词语。
6、课文内容把握
①《黄河颂》在题裁上是一首颂诗。诗人光未然座位时代的歌手,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以他为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
②《最后一课》通过小弗朗士在最后的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与感受,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③《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进程,以崎岖险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史路,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坚信革命必胜、民族必兴,气魄雄健豪壮,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④《土地的誓言》作者通过抒发对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眷恋之情,表达了“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充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⑤《木兰诗》叙述了农家女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保卫国家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聪明勇敢、坚毅质朴、不贪功名、热爱家乡的巾帼英雄形象。
二、单元能力要求:
1、在反复朗读中领悟语句的意蕴,进而总体感知课文内容。
2、揣摩精彩的语段和关键词语。
3、学习语言的技巧。
①直白抒情。如“啊!黄河……”
②特殊句式的使用。如《木兰诗》中的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顶针“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三、其他归类。
1、关于黄河的名句:
①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②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③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类(人教版)学习总结。(王之涣《登黄鹤楼》)
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课外古诗词:
①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②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③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④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⑤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黄河诗句篇4
关键词:民族特色时代气息黄河颂
冼星海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著名的作曲家,他善于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塑造各种各样的音乐形象,创作了大量具有浓郁时代精神和民族风格的作品。《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音乐创作中最突出、影响最广泛的一部代表作,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自始至终充满了动人心弦的力量和雄伟深厚的气魄,成功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潮和坚持抗战的必胜信念。
一、热情激昂的音乐旋律
男声独唱歌曲《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二乐章(主体乐章),曲调壮丽庄严,抒情优美;它以中国民间音调和五声调式为基础,与西洋大小调式自然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浓厚的民族特色。歌曲通过对黄河形象的描述和对黄河历史的回顾,歌颂了黄河孕育我们中华民族,创造灿烂文化和文明古国的博怀,是一首充满豪放激情和感情深厚的史诗性的颂歌。歌曲是按颂歌的体裁形式创作而成,整个乐章由a、b、c三个乐段构成。
前奏在主三和弦的分解中,奏出壮阔而又深切的主题,这是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追溯。音乐徐徐展开,a段主题乐句由低向高陡然升起,4/4拍子非常自然地转入3/4拍子,从表现黄河的宏伟、宽广转入表现黄河之蜿蜒、逶迤。乐段中几乎每一个乐句都把旋律性很强的起伏音型与句末的延长音结合起来,表现出黄河滚滚奔流的壮美。这段音乐的旋律基础是自然大调缺下属音的六声音阶,在整个旋律轮廓中主三和弦的三个音占据着显眼的位置,但五声音阶的三列音或四列音(例如di—re—mi—sol;mi—re—do—la等)的频繁出现,冲淡了一些旋律进行中所隐伏的和声功能的内涵;融合中国语言的声韵,形成了它独特的风格,是“既有中国民族风格特点,又能表现新时代情感的颂歌旋律”。①
b段转入2/4拍子,稍快的进行曲节奏使音乐情绪更加激昂。感叹旋律句“啊,黄河!”两次变化出现,激情的甩腔既热情洋溢又亲切自然。这个段落的曲调基本上是从主题音调发展而来的,从“五千年的古国文化”的曲调中可以看出,其色彩与a段形成鲜明的对比。从第四乐句开始旋律发展呈向上趋势,曲调刚劲、奔放。在急促的三连音和后十六分音符后突然停下,以高昂的气势进入乐段高潮。“在这里,为了表达一种肯定或着重的语气,或把句子的内部组织扩大、深延,而在一些分句的句尾多次地重复同一个音。例如在第二部分开头的赞叹声后,两个分句的尾腔都用了sol,后三个分句的尾腔都用了la,这是一种夸张,一种强调,一种坚硬的力度,一种棱角性的旋律进行。”②
c段与b段连接紧凑,第一个乐句与b段尾句在同一音高上进行。c段转入3/4拍子与歌曲的开头遥相呼应。“啊,黄河!”的旋律曲调再度变化出现,这具有小调色彩的乐句,使音乐显得新颖动人。接下来速度逐渐加快,线条起伏,每乐句尾音逐级升高,音程四五度跳跃以及切分音、三连音的运用,如波浪向前涌动,最后乐句突然出现mi—re的七度大跳,停留在di—re—mi三个最高音上。级进音调起伏不大,但显得高亢、辉煌。
二、雄浑豪迈的诗歌韵律
这首歌歌词明快雄健,节奏鲜明,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且错落整齐。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诗人十分注意刻画黄河形象,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并借黄河歌颂我们民族,激励中华儿女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
第一段内容层次比较分明,首句“高山之巅”较为突出(旋律跃于最高音),为俯望黄河、表现黄河挺拔和辽阔的气势做好了铺垫。诗人一开始便展示了主人公登高纵目的形象,既借以起兴,又为全篇意境的壮阔、热情和深沉确立了基调。“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从容亲切地描述了黄河的自然风貌;“浊流婉转,结成九曲连环”的诗句细腻地将“高山”之崛起,“滚滚”之回旋,“澎湃之伸展”,“掀起”之强劲,“婉转”之逶迤,“狂澜”“连环”之滔天的黄河风姿展现在我们面前。“在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诗人不是静止地描绘黄河景观,而是从大处落笔,将隐喻手法运用其中,以几个响亮有力的词一气贯通,将黄河一泻千里的壮美作了宏大的描绘,展示了古老黄河的磅礴雄浑,恢宏壮观。
第二段:“啊,黄河!”的赞语,三字一顿,词笔跌宕,道出了无限感慨。诗人以驰骋的想象,缅怀了祖国的光辉灿烂的历史:“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周围扮演!”这是深沉的感叹,概括的点染。诗人将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叙事性地描述了黄河千百年来历尽沧桑、百折不挠的苦难历程。“你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英雄的体魄,做成我们民族的屏障”,这里诗人把黄河又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表现了它伟大坚强的精神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诗人由黄河的雄姿,追溯祖国的文化,由景物的铺写,进入对民族精神的颂扬,体现了歌词艺术的主题单一、纯情、内容丰富、生动的特性。
第三段诗人再次发出的赞叹:“啊,黄河!”比前两次更为激越、舒展。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形成和谐、工巧和纵横有力的结构。接下来歌词照应第一段的总写全景,再现了黄河的雄姿,“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在你的保育下发扬滋长。”诗人将黄河比喻成一个巨人,与前段“摇篮”相呼应,母亲的形象美感大大增强。诗人的感情在母亲形象的激励下达到顶点,表达出我们要做无愧于黄河的儿女、要像黄河那样具有伟大坚强的决心,以及要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念:“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这里化实为虚,使母亲之河的深厚、博大的情怀得到升华。
注释:
①乌析零《〈黄河大合唱〉是怎样诞生的》
②苏夏《〈黄河大合唱〉的艺术分析》
参考文献:
黄河诗句篇5
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2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提高朗诵诗歌的能力
3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伟大民族精神的内涵
教学重点及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赞颂黄河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内涵。
师来导学我来学
资料文献:
我的预习提纲(可不要忘了欣赏我的书上笔记哦)
一:基础常识积累:
1、字词(除课后读写机课下注释外)我还发现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diān峰()流xiè()狂lán()pínɡ障()发yuán()wǎn转()
哺育()澎湃()浊流()劈成()气魄()臂膀()
2、关于作者
二、结构内容梳理把握(我能概括和复述)
三、思想主题感悟(我最想说的话)
四、写作特色欣赏评点(可在书上做批注)
1、本文在写作上最值得我欣赏和借鉴的地方
2、我也怀疑权威,大胆指出不足
五、预习小结。
我给自己的预习评价()
2、课文必读汇报,我读一遍需()分钟
3、对不起,我还有问题。
【课堂研讨,合作展示】
一、导语设计(导入方式自由)
二、检查预习,公布小组得分明确本课目标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介绍本课梗概
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二)、四边互动或分组完成
找出你认为描写精彩的语句,并分析好在哪里?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找出你体会较深的句子,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2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3“黄河”这一概念已深深融入民族文化中,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与黄河有关的诗,你知道哪些赞颂黄河的诗歌?请至少写出三句
4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摇篮。诗中说“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你能够从历史中撷取一朵小花来解释它吗?请用一段文字表达出来。
四、质疑释疑
五、学结,巩固练习
六、自测评估当堂检测(15分钟)
1分析下列句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1)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2)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2现代文阅读《坐看黄河》
许多故事就那么流去了。
物化的岁月伸手可掬,每一掬却都已是过去。上一辈尚在感叹那些小去的孤帆远影,排天的浪花已溅湿我们的青春衣衫。
坐看黄河,看天上来的水,奔腾到海不复还。
这个世界平静的东西太多了,山巍峨吧,可很肃穆;云飘逸吧,又显轻浮。于是有了河,以一种沉重的流动,赋江山以活泼,给地球以血性,也让一种种生活有了千回百折的映照,一个个时代有了波澜壮阔的象征。
坐看黄河,我们无法无动于衷。
这是一条曾让风云人物敬畏得不能泅渡的英雄河,这是一条当同名乐章响起就会冲湿海外游子眼眶的母亲河,这是一条淹没过许多家园和梦想也滋润了许多沃野和希望的岁月河,这是一条负载厚重的泥沙也负载粗犷的船工号子的生活河。
我们已静坐不得徘徊不得,只能与她同行。
我们在岸边看河,河在历史里看我们。
1、选文的第二段写道“上一辈尚在感叹那些小去的孤帆远影,排天的浪花已溅湿我们的青春衣衫”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2、本文主要写“黄河”,为什么又提到了“山”和“云”?
黄河诗句篇6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
朝庭的使臣轻车从简,将到边关慰问,行走到居延这个地方。你看,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秋天归来的大雁飞入这北方的天空。广漠的沙漠上,烽火台上燃起的那道孤烟冲天而起,在蜿蜒曲折的黄河的映衬下,落日变得更红更圆。他们在萧关遇到侦察的骑兵,向他们报告都护在前线大破敌军。
【写作背景】
唐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胜吐蕃,王维以监察御使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在河西节度使幕府兼任判官。这首诗即王维在出塞途中所作。
【内容主旨】
这首边塞诗通过描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反映了紧张的边塞生活,流露出作者对边疆战事的关心,表达了诗人希望边疆早日和平安定的感情。
【诗中意象】
这首诗重点写景,诗人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为空间实体,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意境奇特,气象博大。
【表现手法】
这首诗叙事与写景相结合,侧重于写景。而在写景时,着笔简洁,将多种景物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奇特的画面,震撼人心。同时,此诗还采用了两两对照的写法。用“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用“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大雁北归,而诗人却迎着漫漫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从而形成鲜明的对比。
【重要词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对仗工整,描写了塞外雄奇壮观的独特风光。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伟,堪称千古名句。其中“直”写出了孤烟之高,有雄浑壮阔之美;“圆”写出了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苍茫感。这两个词极状沙漠地区的平旷,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景象,还把诗人孤寂的情绪融入在广阔的景象中,触动人心。
【诗歌风格】
笔调简练,意境雄浑。
【中考链接】
1.(2012四川南充卷)古人写诗,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妙的佳句。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王安石《登飞来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皆属上品;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与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均显边塞独特风景。
2.(2012广西柳州卷)阅读王维的《使至塞上》,完成下列题目。
①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于前线击溃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②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