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起点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范文

微观经济案例(收集3篇)

来源: 时间:2025-10-27 手机浏览

微观经济案例范文篇1

微观经济学是西方国家数百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其概念和模型多,不容易使学生理解,如何让枯燥的深奥的理论真正为学生所掌握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得以灵活运用,这就需要借助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最初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所倡导,是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说明道理,给学生以启发的教学模式。将案例教学引入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思考和分析身边各种经济现象的能力,并将经济学基本理论与我国经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目前,在经济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还不是很广泛,还存在很多障碍,不能发挥案例教学的真正作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教的方面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主次不分、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学的方面主要体现在学生被动机械式学习、缺乏学习的兴趣、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因此,为发挥案例教学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时间

尽管借助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案例教学不能因此取代教师课堂讲授的地位,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为案例教学提供理论分析基础和工具,没有理论知识,学生就缺乏分析问题的理论基础,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在讲授经济学概念、原理时,很多理论是相当抽象的、枯燥的,为加深学生的理解,经常采用案例教学法。采用案例教学法,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准备工作,由于大学本科教学任务重,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来分析、研究和讨论案例。哪一方时间的增多意味着另一方时间的减少,进而影响到教学效果。时间的具体分配取决于教学的对象,对本科教学而言,教学时间很紧,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时间分配比例一般在5:2比较好,这样可以使学生较系统的掌握理论基础。

2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

在讲解某一章节经济学基本原理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各种案例加以分析说明,把案例作为理论的一部分穿插其中,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基本理论。从而使学生主动融入到独立思考,积极讨论的教学过程中,加深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学习和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授十大经济学原理时,将每一个原理与经典案例或历史故事紧密结合,让学生思考、分析,从而简单通俗地把握这些经济学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信息不完全理论内容时,将“空城计”和“赤壁之战”等经典故事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从而完全掌握信息不完全的意义。在教学资源的收集和使用上可以将新浪等网站财经新闻,以及现实生活中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引入到课堂教学与讨论当中。使用案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摆脱了复杂抽象的理论知识的困扰,通过学生参与教学,发现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够将经济学的理论与现实之间加以联系,减少对经济学知识内容的恐惧与困惑,逐渐建立起与经济学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帮助学生在比较轻松愉悦的环境当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完成一次美好的精神旅行。

3让学生成为案例教学的主体

案例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讨论经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从中找到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并通过分析与决策,发现问题、找到对策。案例教学中,学生先要自己阅读,分析案例,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向前台,展示自己的观点。教师则由前台转向幕后,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当组织和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讨论、交流,发现问题和分歧,并选择适当时机给与解答。讨论时也应当有层次、递进性地展开。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不断启发,诱发学生开动脑筋,尤其应鼓励学生勇于独立思考,形成独特见解。形成富有亲和力的教学机制,有利于调动学生思想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的能力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过程中得以锻炼和提高。

4案例教学中尽量联系生活实际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古语对于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通过教学活动,不但使学生了解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还要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工具以及治学的精神与态度。因此,教师不但要对微观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进行介绍,引导学生掌握所有的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原理,而且能够运用经济学理论去分析现实经济生活的各种经济现象,了解了经济学家在分析经济问题时的角度与方法。让学生能够将经济学的理论与日常生活际之间加以联系,减少对经济学知识内容的恐惧与困惑,把日常生活实际与经济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在比较轻松愉悦的环境当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完成一次美好的精神旅行。

综上所述,尽管借助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案例教学不能因此取代教师课堂讲授的地位,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从教学实践来看,单一的案例教学模式很难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一是单个案例不能全面涵盖某个相关理论,用案例来学习理论是本末倒置;二是没有概念和理论的讲解,仅仅从案例中得到结论,难以使学生建立起全面的理论结构,获得的是零散的不系统的知识点;三是单纯分析案例而缺少充分的课堂讲授,不能完全展示由数学推导得到经济模型的全过程,学生只是得到了理论观点,而失去了掌握西方经济学特有研究方法的机会。这样做不仅不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也削弱了经济学的科学性、严谨性。抛开传统课堂讲授,一味强调创新,强调启发式自学,在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条件下,是喧宾夺主的不现实的想法。以教师在课堂向学生讲解知识为基础,以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为辅助,才是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合理模式。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刘志迎,程瑶.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07(6):82-84.

[3]瞿华.案例教学法在旅游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5):85-87.

[4]丁谦,李录青.浅议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改进[J].当代教育论坛,2006,(6):101-103.

微观经济案例范文篇2

微观经济学是高校财经类专业学生重要的基础课,学生、教师都对该门课程非常重视。国内外许多高校教师都在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方面做过许多研究。Johnston(2001)通过使用课程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关于经济学教学改革的看法,并发现大多数学生并不喜欢复杂的经济学习题。MeyerandCleary(1998)认为,经济学教学应该转变观念,学生学习经济学的成果,主要是通过他们对现实世界中的经济现象的认识,主张加强案例教学。赵红梅(2002)认为教师在授课时应把微观经济学的框架结构融会贯通到整个教学过程。戴魁早(2011)加强课堂师生互动和案例教学时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好方法。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单调与考试方法单一

目前,国内高校经济学教学方法主要是单一的课本讲授,内容复陈旧,并且由于微观经济学理论较为抽象,学生大都难以完全掌握,一知半解的学生比例不少。另一方面考试方法过于简,就是传统几种题型,只要学生考试前死记硬背老师的笔记,大多能顺利通过测试,考试成绩不能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过度强调数学工具

数学方法的大量使用是目前经济学教学的普遍现象,经济学对问题的研究,首先是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假设条件,然后构造数学模型和图形,最后进行数学推导。国内许多高校在经济学教学时喜欢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却忽略了对学生经济学分析思想的培养,以至于学生很难从日常经济现象中找到经济规律,这也是造成我国经济学研究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的主要因素。

(三)案例教学缺乏互动性

在长期的经济学教学中,许多教师都积累了许多教学案例,但案例的使用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且许多案例都远离生活,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徐伟(2011)建议经济教师应该构建一个小组,规范案例采集、创作和更新。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许多教师在案例讲授时缺乏与学生互动,失去了一个让学生能深刻体会经济学思想的机会。比如,在讲授厂商停产的条件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为几组,每组学生代表生产不同产品的厂商,但却需要相同的生产要素。教师在一旁不断变化生产要素价格和产品销售价格,学生根据成本的变化来决定是否停止商品生产。在这样的互动中,学生就能深刻理解为什么厂商会在产品价格低于平均可变成本的时候选择停产的理由了。同样,在讲述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案例时,教师也可以在课堂设置临时法庭,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占优策略。

三、改进微观经济学教学的一些建议

(一)选择合适的教材与合理的考试方式

鉴于国内经济学教学的情况,对经济类学生选用的课堂教材外,可以选一些国外经典教材作为辅助读物,如曼昆《经济学原理》、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等,并注意考察学生辅助教材的阅读情况。在考试方面,并将小论文写作体现在平时成绩中。这样,可以锻炼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减轻期末考试的压力,不再通过死记硬背而完成期末考试。同时对期末考试的内容进行调整,注重考评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逻辑计算能力,期末考试试题中,减少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加大案例分析的分值和计算题的分值。经过几个学期的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行之有效,较好地发挥了考试的导向作用、教育作用和反馈作用。

(二)强调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想

实际上,大部分经济现象即使不用数学也能讲清楚它的因果关系,但是数学有它的好处,因为数学是最严谨的一种形式逻辑,尤其有不少人在运用语言时逻辑容易不严谨,但通常为了严谨性可能失去一些有用性。过度强调数学工具会使学生产生误解,把经济分析的方法误认为目的,却忽略了更重要的经济学思想。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经济学思想的培养,从日常生活中寻求经济规律,使经济学理论可以为日常生活决策提供参考。

(三)案例教学要体现互动性

针对微观经济学理论较多且较为抽象,老师在讲授过程中,应理论联系实践,多运用生活中的案例来讨论、解释微观经济理论,活跃学生的思维。如果能让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分析,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上,只要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兴趣来提出问题,或者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场景,学生们的积极性还是非常高的。在案例选择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来选择合适的案例。比如,笔者在讲授垄断市场的价格歧视时,让学生自己来举例,学生举出了电影票价在周一至周日价格不同,且每天不同时间段票价也不相同的案例,教师再通过引导,来分析垄断市场进行实行歧视性价格的条件和利润等,就可以让学生深刻的理解价格歧视理论。

四、小结

总的来说,微观经济学理论抽象复杂、内容繁杂以及研究方法较多,学生在学习中理解起来相对较为吃力,教师教学也比较困难。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谈了个人在微观经济学教学方面的一些心得,希望能抛砖引玉,加强和老师们之间的交流,共同提高经济学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JohnstonC.Studentperceptionsoflearninginfirstyearinaneconomicsandcommercefaculty.HigherEducationResearchandDevelopment,2001,20(2):169-184.

[2]Meyer,Shanahan.Onvariationsinconceptionsof''price''ineconomics.HigherEducation,2002(43):203-225.

[3]赵红梅.关于微观经济学体系的教学体会[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1):36-40.

[4]戴魁早.关于本科阶段中级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向导,2011(18):84-85.

微观经济案例范文篇3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课程

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属于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而案例教学法合理应用于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知识应用平台,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了解到经济学和生产、生活等经济活动紧密相连的关系,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经济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1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微观经济学课程涉及面较广,内容较抽象,而授课对象一般为大一或大二的学生,对于处于低年级的大学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大。

首先,微观经济学内容面涉及较广,包括价格理论,弹性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市场失灵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论等。学生在学习和理解过程中很难将这些理论与模型和现实生活相联系,理论多又容易混淆,比如说,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做出决策,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时对边际的概念理解起来有些难度,这时可以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为什么水这么便宜,而钻石如此昂贵?”来使学生加深对边际决策的理解,所以如何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并运用到实际中是值得推敲的。其次,微观经济学是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分析时一般要进行假设,很多理论只有建立在假设基础上才能成立,而不同的假设又会导致不同的理论结果,这使得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再次,微观经济学在分析问题时使用的工具较多,有些理论需要借助数学公式进行推导,有些理论需要运用图形来分析,有些则需要构建模型进行理论推导。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扎实的数理基础,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对数学知识掌握不牢固学生的学习和理解难度。最后,尽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但如果不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相联系,学生掌握的只是空洞的理论,无法理解学习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现实意义,也就无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鉴于微观经济学的以上特点,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经济学理论知识更易于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方式

案例教学法越来越多的运用到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实践证明,案例教学的运用能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经过几年案例教学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笔者总结了以下三种主要的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应用方式。

2.1案例讨论式

教师在讲完某个章节或者某个理论知识后,将与该理论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并且适当的提出问题引导大家,鼓励大家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再加以总结。比如在讲到“供求弹性”问题时,提出为什么会“谷贱伤农”(农民丰收反而收益下降了)。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可以使学生深化对“弹性和收益之间关系”的理解。在学生讨论案例时,教师应该营造宽松、开放的氛围让大家各抒己见,这样有利于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讨论。还应注意的是,教师所选的案例应贴近生活,让学生容易理解,尽量避免采用复杂的案例,紧扣知识点足矣。

2.2案例导入式

所谓导入,即通过案例来导入即将学习的内容。理论化的经济学知识较抽象,通过先引入案例,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例如,在讲“公共物品和公有资源”这章前,先引入经典的灯塔案例,以及提出“为何鲸鱼濒临灭绝而鸡却无繁衍之忧?”让学生先思考并讨论片刻,然后进入到理论部分的学习,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2.3案例专题辩论式

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采用专题辩论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爱上这门课。教师可选择贯穿各章节的综合性案例,将学生分成两大组,分别为正反两组,每大组又分成若干小组,以每小组五到六人为宜,确保小组人员的分工。比如,在讲完“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后,组织学生辩论“政府对价格进行管制的行为是利大于弊呢还是弊大于利?”这样,学生会在课后大量收集资料,进行讨论,理清辩论的观点,这有助于提高学生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在采用这种方式时,教师应注意对时间的控制,以及明确辩论规则,并且可以采用激励法,对最后被大家推选出的最佳辩手给予平时成绩加分的奖励。

3案例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

(1)在选择案例时,教师应尽量选择能反映当前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作为案例,以国内经济热点为主,可以适当结合国外案例进行分析。在确定案例后,教师还应进行案例设计,弄清楚案例所关联的章节内容,清楚案例分析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哪个方面的理论知识。教师可以截取案例中的重点部分让学生讨论,避免案例过分冗长和复杂,达到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目的即可。

(2)适当运用多媒体配合案例教学。教学活动应与时俱进,贴近生活,通过播放社会热点问题的视频与所学知识点串联,可以增强学生用理论结合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完理论部分后,可以利用十到十五分钟的时间截取视频中的重点部分给学生观看,如《财经郎眼》《经济半小时》等视频。在播放视频前,提出几个与知识点相关的问题,看完视频后,让大家结合视频,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就视频中的问题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