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起点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实用范文

预防医学三大研究方法(6篇)

来源: 时间:2025-10-29 手机浏览

预防医学三大研究方法篇1

关键词院包皮环切术,HIV,定性研究

性传播已经成为我国目前艾滋病病毒渊HIV冤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袁尤其是异性间传播[1]遥我国西部地区的广西尧新疆和重庆三省的艾滋病渊AIDS冤感染者占到了全国的27.3%袁而人口总数却仅占全国的7.47%[2]遥与此同时袁我国累计报告的HIV感染者以处于性活跃期的20-39岁年龄组的人群为主袁占70.0%[3]遥近年来袁随着生物医学干预预防技术的发展袁并经过大量生物学机制研究和大型随机对照研究证实袁包皮环切手术渊Malecircum鄄cision,MC冤能有效降低活跃的男性群体通过异性间感染HIV的风险[4]遥医学大学生作为预防艾滋病的生力军袁对相关知识了解的多寡袁对于我国AIDS的防制工作将发挥巨大作用遥因此袁了解我国HIV疫情比较严重的西部地区男性医学大学生对包皮环切手术作为HIV预防措施的知尧信尧行等信息袁将能为今后引入顶层设计尧利用大学生的示范效应尧开发宣传材料尧推广包皮环切术提供思路和理论依据遥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广西尧重庆和新疆三地医科大学年满18-30周岁尧未行包皮环切术尧的男医学大学生遥排除已经做过包皮环切手术尧不能提供自愿知情同意者遥最小样本量的确定原则为院当增加新的调查对象,并不能收集到新的有用信息时,停止招募新的调查对象遥当收集不到新的有用信息时袁共招募到90名符合条件的被访者遥

1.2研究方法

采用个人深入访谈方法[5]袁由各调查点的调查员选择广西医科大学尧重庆医科大学和新疆医科大学募调查对象遥经向被访者介绍调查目的袁签署知情同意书袁征得笔记尧录音同意后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采用课题自行设计的定性访谈提纲袁在招募场所的私密性房间进行一对一匿名式访谈遥内容包括包皮环切术相关知识及意愿尧艾滋病的知识和态度尧特征及个人行为特征等内容遥资料经调查员整理后由另一名调查员核对原始笔记和整理后的文本袁确定两者之间的一致性遥针对访谈提纲袁归纳出被访谈者对该提纲做出的所有答案袁最后形成书面报告遥

1.3质量控制

淤在设计研究方案和访谈提纲时袁查阅和参考有关的文献袁咨询专家袁对访谈提纲进行模拟调查曰于对访谈员进行定性访谈知识尧方法尧技巧的培训袁强调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曰盂要求访谈员及时总结袁当天整理完笔记袁并交流访谈结果和访谈技巧袁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袁以避免主观偏倚遥

2结果

2.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2.1.1广西

被访谈者中有20名本科生袁10名研究生袁被访谈者平均年龄为25周岁袁最大的28周岁袁最小的20周岁遥民族主要为汉族袁其次是壮族遥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尧预防医学和基础医学等专业遥

2.1.2新疆

被访谈者中有22名本科生袁8名研究生袁被访谈者平均年龄为26周岁袁最大的26周岁袁最小的20周岁遥民族主要为汉族遥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尧预防医学和药学等专业遥

2.1.3重庆

被访谈者中有16名本科生袁14名研究生袁被访谈者平均年龄为24周岁袁最大的28周岁袁最小的21周岁遥民族主要为汉族遥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尧预防医学等专业遥

2.2包皮环切术的知识

被访者均听说过包皮过长尧包茎及包皮环切手术遥广西尧新疆和重庆的被调查者中听说过包皮环切术可以预防HIV的分别为3人尧5人和4人遥三地的被访者中袁约84%渊76/90冤的人认为"包茎或包皮过长者"是做包皮环切手术的主要原因曰65%渊58/90冤的人能说出包括手术适应症尧手术最佳时期和并发症等在内的一些包皮环切知识曰而且都认为如果行MC,会选择二级乙等以上医院袁比较信任级别高的医师袁如主治医师尧主任医师等曰同时绝大部分人认为手术对自身的心理不会造成影响袁术后愿意和朋友分享曰对手术的安全性不是很担心袁主要关心术后对保持生殖卫生健康尧改善性生活及对生育能力等的影响袁手术的费用问题遥广西尧新疆和重庆的被访者中均有3-5人表示周围有做过包皮环切手术的人袁因此获取以上信息的主要来源为医学专业课程尧网络尧周围朋友尧广告和免费宣传材料遥

2.3包皮环切术接受意愿

只有12人知道对于MC可以预防HIV感染遥只有6名研究生略微了解一些MC预防HIV的相关知识袁但是对于其作用机制却不是很清楚遥经调查员解释其流行病证据及生物学机制后袁并被告之课题组现在提供免费手术袁广西尧新疆和重庆三省分别有21人尧20人和19人明确愿意接受手术袁并愿意作为顶层设计的志愿者参与课题研究曰认为除了包皮过长或包茎者需要做之外袁其他艾滋病的高危人群甚至是普通男性都应做包皮环切手术曰分别有6人尧5人和7人明确表示不愿意接受手术,其原因主要是认为没必要或认为自己无包茎或包皮过长现象曰其余人表示需要考虑袁其中有5人表示是因"担心手术的风险和安全性袁需要考虑"遥

2.5艾滋病知识尧态度和特征

被访谈者对艾滋病知识掌握比较多袁传播途径以及对当地的一些流行态势都很熟知遥一半的被访者认为艾滋病离自己的生活比较遥远袁自己不会感染HIV/AIDS,主要原因是自己生活在学校里袁环境比较好袁同学之间比较单纯袁通过三大途径渊吸毒尧输血和性传播冤感染HIV/AIDS的机会很小遥三分之一被访者认为自己离艾滋病很近袁说不清楚会不会感染遥主要原因是广西是艾滋病疫情比较严重的地区曰由于专业渊医学冤的关系袁职业暴露而感染的机会增大曰艾滋病感染者不能从表面看出来袁潜伏期内无任何症状袁不能排除周围是否存在HIV/AIDS感染者遥绝大部分被访者认为不应对HIV/AIDS感染者不歧视袁而建议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遥有三分之一被访谈者发生过袁并表示坚持使用安全套袁主要原因是为了避孕袁只有极少部分被访者是处于减少性病或艾滋病感染的考虑遥

3讨论

定性访谈发现袁医学生对包皮环切术的相关知识比较了解袁但只有12人知道对于MC可以预防HIV感染遥认为接受手术的原因主要是存在包茎或包皮过长现象袁担心自己的生殖健康袁以及对性生活改善的期待袁这跟中国大多数人做包皮环切术的原因一样遥同时也说明包皮环切相关知识对包皮环切手术意愿的影响袁与有多项研究发现的文化因素是提高包皮环切接受意愿的重要因素的结果相似[6-8]遥医学大学生对于该手术不存在太多担心袁原因是他们由于专业的原因袁已掌握了一些包皮环切术基本知识袁如手术的并发症尧护理情况等遥因此在宣传推广包皮环切术时袁应着重对包皮环切术基本知识进行系统尧全面地宣传袁以消除人们对手术的恐惧和疑虑遥有研究显示袁在肯尼亚尧乌干达尧南非尧斯威士兰尧坦桑尼亚共和国及津巴布韦等国袁60豫的男性愿意进行包皮环切[9]遥本次研究调查显示袁当调查员告知MC可以预防艾滋病袁并提供免费手术时袁广西尧新疆和重庆三省均有近三分之二渊20/30尧21/30和19/30冤的人明确表示愿意接受手术袁并愿意作为顶层设计的志愿者参与课题研究遥这提示在此类人群中推广包皮环切手术具有一定可能袁并可利用医学大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袁新思想袁具有一定医学知识袁卫生预防意识较强袁其示范效应能被普通民众接受的特点袁让已做过包皮环切术的医学大学生作为大众接受该手术的引导者袁达到改变民众对包皮环切术的接受性的目的遥本研究发现袁受访者接受MC的因素有"存在包茎或包皮过长现象尧认为包皮环切能够保持生殖卫生健康尧改善性生活"遥这表明被访者对包皮环切手术的接受意愿是与其对自身健康及性生活影响的认识度有关遥这与Westercamp和Bailey[10]在2007年对包括9个国家的13项包皮环切意向性调查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有相同之处遥研究还发现袁大多数被访谈者关心术后对"保持生殖卫生健康尧改善性生活及对生育能力的影响"曰有5人表示因"担心手术的风险和安全性袁需要考虑"遥同时袁文献也报道如果没有良好的手术培训和指导袁可能会导致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袁并对为预防HIV而实施男性包皮环切服务的努力构成严峻的挑战[11]遥因此袁我们在推行包皮环切手术时袁不仅要使人们对包皮环切手术并发症有正确认识袁还应建立一个更为安全尧简便和容易操作的包皮环切技术及良好的专业培训袁这是包皮环切手术成功的关键遥另外袁虽然被访者对艾滋病知识掌握比较多袁传播途径以及对当地的一些流行态势也很熟知遥但一半的被访者认为艾滋病离自己的生活比较遥远袁因为自己生活在学校里袁环境比较好袁同学之间比较单纯袁通过三大途径渊吸毒尧输血和性传播冤感染HIV/AIDS的机会很小曰明确表示经常或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人袁其主要原因是为了避孕遥这些都提示首先要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艾滋病袁才能理解和接受包括MC在内的相关预防干预措施遥本研究是在假设的基础上采用个人深入访谈的方式询问调查对象对于男性包皮环切手术的知识尧态度和接受意愿遥鉴于任何在访谈基础上进行的知识尧态度和行为的调查研究都有其局限性袁这就需要结合定量调查的结果袁得出真实可靠的基础数据。

参考文献院

[1]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R].北京,2009,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袁世界卫生组织.2009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估计工作情况报告[R].北京,2010.

[3]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国艾滋病专题小组.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估计报告[R].北京,2007.

[4]BritoMO,CasoLM,BalbuenaH,etal.Acceptabilityofmalecircum鄄cisionforthepreventionofHIV/AIDSintheDominicanRepublic[J].PLoSOne,2009,4(11):e7687.

预防医学三大研究方法篇2

[关键词]社会需求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改革

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其工作模式是“环境-人群-健康”。徐州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自2005年开始,招收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生,为及时了解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现状,同时也为高校对本专业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改革提供建议。

一、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及社会需求现状

我国预防医学教育体系始于建国以后,其教学思想、办学理念基本上沿袭了前苏联的教育模式。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不同之处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而不是以个体为对象,预防医学是通往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一座桥梁。高校开办预防医学专业的宗旨,是为社会培养具备预防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卫生检测技术,能在卫生防疫、环境卫生或食品卫生监测等机构从事预防医学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医学相关内容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卫生检测技术、疾病控制和实施卫生监督的基本训练。2005年9月,卫生部举办了一次“公共卫生教育论坛”,来自卫生部、教育部、全国各地医学院校公共卫生学院及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专家就公共卫生教育展开讨论,他们认为,目前,我国的公共卫生教育存在以下问题:目前,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日益矛盾,如理论和实践脱节;知识结构单一、教学内容陈旧;专业设置不能满足需求;师资构成不合理;公共卫生教育重视程度不高等。全国有60多所高等院校开展了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本科教育,每年招生规模达到6000多人,但如果按照我国13亿人口去平均计算的话,仍然显得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十分紧缺。

二、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对策与建议

本校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正处于改革与创新的探索阶段,为满足新时期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高等院校应充分开展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调研活动,深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等主要用人单位,及时了解用人需求信息动态,对人才知识背景及结构的新要求。根据定期开展的社会需求调研,为高校预防医学专业教育做到及时反馈,确立培养目标,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方向,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依据社会用人单位急需确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对策与建议。

1.加强基础,拓宽专业

预防医学专业由于所学内容的多样性,学生在掌握一般医学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还需要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厚基础、宽人文、宽专业、高能力”已成为新时期衡量公共卫生人才的标准。新时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拓宽知识领域,不仅包括医学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非专业素质,包括思想道德、心理、身体、人文素质等,注重交叉学科知识的培养,不断拓宽知识面,使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够具备向多方面发展的潜力。

2.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预防医学校内教学应该注重与校外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投身到人群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实践工作中去,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树立起主动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他们具备能够在实践中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深入社区和农村宣讲课堂所学的疾病防治知识,既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又增强了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我校公共卫生学院建立了分层次,多模块的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体系。将实验中心的教学内容整合为四个实验教学模块,即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实验教学、卫生学实验教学、生物与微生物实验教学和管理学与社会医学实验教学,在各模块实验内容的安排上体现了基本实验、提高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相结合原则。基本实验注重学生的基础操作规范和技能的培养,提高型实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创新型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课程内容

预防医学专业的教育应该走出学校,与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医院等机构密切合作,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培养的人才能尽快地适应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实际工作的需要。例如,2008年,围绕汶川地震期间的公共卫生问题,我校邀请赶赴灾区参加抗震救灾的徐州市疾病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做“抗震救灾防疫报告会”,通过从灾区饮水问题、食品卫生检测、垃圾处理问题以及人群免疫接种等方面,介绍了灾区疾病防疫的工作流程和真实体会。不但提高了同学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外,而且学校还可以根据社会工作岗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条件,合理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及时融入到实际当中,增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实际就业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适应新的工作岗位的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探索预防医学专业培养模式,明确培养目标,合理完善课程内容体系,强化实践教学。

4.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如举办科研知识讲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申请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学生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写作等,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培养学生具备查阅科研文献资料、独立设计实验或调查表、进行预实验及独立撰写、发表科研论文的能力。另外,我校还创新性开展硕士研究生帮带本科生的开放科研实验,有效地促进了本科生与研究生的科研交流。如2008年和2009年利用暑期开展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生殖毒性科学研究的动物实验,就是硕士研究生带领本科生进行动物灌胃、解剖、指标的检测等科研工作,在培养研究生的同时,也对本科生科研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我校由学生独立撰写的科研调查报告《居民健康教育需求状况及干预效果》获2007年江苏省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一等奖,《艾滋病知晓状况与宣教效果研究》获三等奖,《江苏省丰县地氟病现况调查研究》获2008年省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三等奖。

参考文献:

[1]傅华.预防医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侯淑军,王志玉,宋明洋.搭建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平台加强预防医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0):40-41.

[3]覃益敏,赖振屏.浅谈公共卫生教育状况和改革思路[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23(9):346-347.

[4]孙要武,祁艳波,董艳梅.创建实践平台培养预防医学应用型人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16):2017-2018.

预防医学三大研究方法篇3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出血防治三“十”措施临床研究的意义及价值。方法采用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在省县共建的5家医院(1家三甲医院和4家二甲医院)集中培训,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统一进行产后出血防治的三“十”措施的实施方案,2年内发生产后出血病例为研究组,实施前的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5家医院发生的产后出血病例为对照组,对实施三“十”措施前后二年的产后出血发生率、严重产后出血发生率、子宫切除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产妇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江西省妇幼保健院(三甲)研究组和对照组两年内发生产后出血率为5.87%和7.11%,严重产后出血发生率0.79%和1.1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4家二甲医院(上栗县妇幼保健院、修水县妇幼保健院、于都县妇幼保健院、石城县人民医院)研究组和对照组两年内发生产后出血率为0.98%和1.41%;1.53%和2.61%;1.87%和2.64%;0.98%和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十”措施可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严重产后出血发生率;但在三甲医院,由于二甲医院转诊危重症病人多,近年来剖宫产史伴胎盘植入孕妇增多,子宫切除率无明显降低,因此应降低剖宫产率,倡导阴道分娩。

关键词:产后出血;防治;三“十”措施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h内出血量超过500ml,它是常见分娩并发症,发病率为2%-3%[1],是产妇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2]。产后出血如得不到及时正确诊治,将发展为严重产后出血、失血性休克、凝血功能障碍、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甚至导致孕产妇死亡。孕产妇死亡病例分析显示,超过4/5的孕产妇死亡是可以避免的,其中有一半以上(52.5%)是由于医疗处理延误导致,因此,50%产科出血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是可以通过早期干预避免或创造条件避免的[3,4]。本研究是我院产科与省内四个县级二级甲等医院妇产科通过“省县共建项目”共同实施,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对产后出血进行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研究,形成规范化产后出血防治方案,即三“十”措施,然后向全省各级医疗保健机构推广,提高全省处理产后出血的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组: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省县共建的5家医院(江西省妇幼保健院、上栗县妇幼保健院、修水县妇幼保健院、于都县妇幼保健院、石城县人民医院)2年内发生产后出血病例。对照组:本课题实施前的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2年内五家医院发生的产后出血病例。

1.2诊断标准

参照曹泽毅主编的《中华妇产科学》,将胎儿娩出后2h内出血量≥400ml或胎儿娩出后24h出血量≥500ml定义为产后出血。严重产后出血:胎儿娩出后24h出血量≥1000ml定义为严重产后出血。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参照第六版外科学,是指急性疾病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或系统同时或序贯发生功能障碍。

1.3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在项目实施前,集中培训,五家医院统一“产后出血防治的三“十”措施”的实施方案,制定统一登记表格。1.3.1对入院待产的孕妇进行高危因素的评估存在以下高危因素的孕妇,分娩前启动防治产后出血预案。十个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包括:⑴子宫过度膨大(羊水过多,巨大儿,双胎);⑵伴子宫瘢痕妊娠孕妇;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⑷前置胎盘;⑸胎盘早剥;⑹合并肝脏疾病;⑺合并贫血;⑻合并血小板减少症;⑼因头盆不称难产而急诊剖宫产;⑽行产钳等助产手术分娩。

1.3.2根据出血原因,及时采取相应的止血技术迅速有效的控制产后出血

十项止血技术包括:⑴子宫按压术;⑵正确使用各种缩宫药物;⑶人工剥离胎盘术;⑷宫腔填塞术;⑸子宫背带式缝合术;⑹子宫动脉动结扎术;⑺骼内动脉结扎术;⑻产道裂伤缝合术;⑼子宫动脉栓塞术;⑽子宫切除术。

1.3.3在积极止血过程中,采用以下监测技术规范监测病情变化

十项产后出血病情监测技术:⑴产后出血量的准确测量;⑵血压、脉搏、呼吸及体温等生命体征监测;⑶尿量监测;⑷脉搏氧饱和度监测;⑸动态心电监测;⑹中心静脉压监测;⑺血常规监测;⑻凝血功能的监测;⑼肝肾功能、电解质等生化指标监测;⑽动脉血气分析。使用统一登记表格,对每例产后出血病例相关信息进行登记。比较省县共建的五家医院研究组和对照组实施三“十”措施前后两年的产后出血发生率、严重产后出血发生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子宫切除率、因产后出血导致产妇死亡的死亡率。

1.4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概率法;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为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省县共建的五家医院中,其中1家为三级甲等医院,其他4家均为二级甲等医院,因此5家医院之间无可比较性,三甲医院更多承担危急重症孕妇及下级医院转诊孕妇,因此对五家医院实施三“十”措施前后两年的产后出血发生率、严重产后出血发生率、子宫切除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因产后出血导致产妇死亡的死亡率进行比较;

2.1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实施三“十”措施前后数据比较

江西省妇幼保健院(三甲)研究组和对照组两年内发生产后出血率为5.87%和7.11%,严重产后出血发生率0.79%和1.1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上栗县妇幼保健院实施三“十”措施前后数据比较

上栗县妇幼保健院研究组和对照组两年内发生产后出血率为0.98%和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修水县妇幼保健院实施三“十”措施前后数据比较

修水县妇幼保健院研究组和对照组两年内发生产后出血率为1.53%和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于都县妇幼保健院实施三“十”措施前后数据比较

修水县妇幼保健院研究组和对照组两年内发生产后出血率为1.87%和2.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石城县人民医院实施三“十”措施前后数据比较

石城县人民医院研究组和对照组两年内发生产后出血率为0.98%和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讨论

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一项数据[5]:全球每年大约有60万例孕产妇死亡,而产后出血就占1/4。某些国家产后出血死亡占到1/3甚至更多,其中许多孕产妇死亡通过做好产后出血防治是可以避免的。甚至有全球数据统计显示:每4min将有一名产妇死于产后出血[6]。产后出血尤其是严重产后出血会带来许多并发症,如子宫切除、DIC、Sheehan综合征、与输血相关的传染性疾病等,以及给孕产妇带来严重身心伤害[7]。故产后出血的防治是围产医学一个永恒的话题,预防产后出血的方法、研究有很多,但我们此次研究是结合“省县共建”平台,在五家医院(包括我院产科和四家县级医院妇产科)开展产后出血防治的三“十”措施临床研究;是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的,并建立产后出血的综合防治体系,为预防及处理产后出血提供规范化诊疗方案。

3.1实施三“十”措施的临床价值

刘兴会等[8]提出产后出血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同时也指出通过产后出血积极预防和处理是可以很大程度避免产后出血带来的并发症甚至死亡。有文章[9,10]指出:早期筛查并及时正确判断病因,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是成功处理产后出血的关键。有报道指出[11,12]:分娩前寻找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做好预防产后出血的各种措施,剖宫产术中及时实施各种止血缝合技术,能有效预防产后出血,及减少产后出血量。本研究在一家三甲医院,四家二甲医院开展产后出血防治三“十”措施临床研究,即认识十种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十种产后出血的止血技术及十种产后出血的监测技术。比较实施前后2年的产后出血发生率、严重产后出血发生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由于二甲医院接收危重病人少,特殊复杂病情病人转诊多,分娩量少,因此严重产后出血发生率,子宫切除率无统计学差异。但我院为三级甲等专科医院,收治高危孕妇(胎盘植入,多次剖宫产史,双胎,羊水多,人流次数多等),同时接收下级医院的病重转诊病人,因此产后出血、严重产后出血率及子宫切除率较其余四家二甲医院高,但实施产后出血防治三“十”措施前后研究组及对照组统计数据显示,实施后产后出血发生率及严重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来我院就诊的剖宫产史伴胎盘植入的患者越来越多,外院转入我院的产后出血病重病人多,因此子宫切除率无明显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省县共建项目”的平台,对产后出血防治三“十”措施临床研究,为预防及处理产后出血提供规范化诊疗方案,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严重产后出血发生率,建立产后出血的综合防治体系,为预防及处理产后出血提供规范化诊疗方案,推广和提高处理产后出血的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3.2实施并推广产后出血防治三“十”措施的注意事项

通过系统培训,在待产孕妇中进行十项高危因素的识别及积极预防;相关医护人员掌握十项产后出血止血技术,一旦发生产后出血,能正确及灵活使用;在产后出血过程中,实施十项监测技术,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整个识别处理监测过程中需灵活,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干预处理,每个拐点都能掌控,避免不可挽回的结局。并将这一临床应用研究向全省各级医疗保健机构推广,提高全省处理产后出血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12-216.

[2]赖慧超,吕岚.卡孕栓在剖宫产术中预防产后出血应用的临床观察[J].江西医药,2010,45(9):912-913.

[4]刘兴会,陈锰.产后出血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3,29(8):561-563.

[7]陈拉妮,黄春容,谭惠民,等.6124例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9):1118

[8]刘兴会,陈锰.产后出血与孕产妇死亡[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4,30(4):241-243

[9]王文彤,王艳琴,景海云,等.116例产后出血防治中的问题[J].中国妇幼保健,2004,19(20):43-44.

[10]张方芳,徐永莲,刘兴会,等.产后出血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135例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4,30(2):144-146.

[11]汪虹.经阴道分娩产后出血126例分析[J].江西医药,2014,(3):236-238.

预防医学三大研究方法篇4

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00

[摘要]在我国,临床流行病学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它在临床实践(病因研究、诊断、治疗和预后)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它是医学教育的新学科。因此,本文从临床流行病学的定义、内容、方法和未来发展方向展望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临床流行病学。以拓宽临床医师的视野,使临床流行病学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

关键词]临床流行病学;定义;研究方法;未来展望

[中图分类号]R1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4)06(a)-0193-02

临床流行病学被认为是临床医学的一门基础科学,是一门研究临床医学的方法学,也是临床医学与流行病学结合的产物。通过引入现代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从而发现和解决临床问题。实践证明,它的普及和发展,将促进临床医疗、科研和流行病学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对医学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提高临床科研水平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临床流行病学定义

在临床医学的领域内,在临床流行病学的基础上引入了统计学及现代流行病学等有关理论,对临床科研的严格设计、测量和评价进行创新的临床科研方法学,研究范围从患者的个体诊治扩大到相应的患病群体,以对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的整体性规律进行探讨,力求研究结果的真实性,获得研究的结论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和防病治病的重要实用价值[1]。

临床流行病学的基础为临床医学,而提供高质量的临床科研证据是临床医学得以发展的基础,而高质量的科研证据有赖于设计严谨的临床试验,对结果通过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而进行专业解析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结论[2]。临床流行病学结合多门学科如卫生统计学、卫生经济学、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及社会医学等,互相渗透,进而逐渐形成其学科特点,解决了包括疾病自然史、病因和危险因素研究、诊断方法、疗效分析以及疾病预后研究等临床问题。其主要研究对象是病人而不是在动物或集体组织中研究,如组织培养、垂体激素等,所以除了生物因素外其他诸如社会、心理因素都会对临床实践工作产生影响,存在某些难以控制和预料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往往影响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3]。医生不可能亲自诊断治疗每一位病人,因此,临床流行病学将患者个体及患者群体作为研究对象,达到既认识个体患者的特征,又认识患者群体规律的目的,基于以上原因借鉴科学的方法来总结临床规律尤为重要。

2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

2.1探讨病因及危险因素

应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阐明疾病的病因,对于认识疾病的本质、准确地诊断疾病以及有效防治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运用临床观察、描述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及实验性研究等多种方法探索疾病的危险因素和病因,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有效防治以及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等方面提供真实可靠的科学证据。

2.2筛选诊断研究方法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临床检验项目五花八门,新的诊断方法的出现,无疑给临床诊断带来了许多好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新方法刚应用于临床时,其作用往往被夸大,这就需对诊断方法进行科学的评价。多数诊断试验的正确性并非是绝对的,只是提供患病与否的概率,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应树立诊断概率的观念,为临床研究提供科学的方法。

2.3评价临床疗效

在临床流行病学中,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是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在正式推广应用之前,任何一种新药或治疗方法必须经过正规、严格的临床试验研究与评价才能做出判断。因此,为检验其疗效和不良反应,在临床推广应用之前任何一种新药物或疗法都应进行多次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只有经过严密设计的临床试验,才能获得新药物和新疗法的真实可靠的结论。

2.4研究疾病预后

临床实践中必然会经常涉及疾病的预后问题。究疾病预后是指对疾病的各种结局进行概率预测。若要对预后做出客观评价必须采取严格的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尤其是针对目前还没有特殊治疗措施的疾病(如病毒性疾病,或新发现的疾病),这就涉及到疾病自然史的研究,即在不给任何治疗或干预措施的情况下,疾病从发生、发展到结局的整个过程。医生了解该病的预后,不仅有助于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而且可以回答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各种问题。

2.5制定临床决策

临床医生在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经常要做出简单且重要的临时决策。为了提高临床决策的科学性必须以策略论和概率论的理论为指导以各种概率数量为依据,通过将复杂的临床问题数量化,才有可能选出最佳的临床决策方案。

3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临床流行病学(ClinicalEpidemiology)是一门临床科研方法学,曾经被简称为DME,即临床研究的设计(Design)、测量(Measurement)与评价(Evaluation)[4]。

3.1设计

设计是指临床研究方案和观察方法的设计,是临床科研实施前最重要的内容,直接决定科研的成败。临床科研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

3.1.1确定研究目的和科研假设研究目的和假设的来源可以是临床实际所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是从文献资料获得的思路,根据大量的信息提供具体、明确的研究假设,为达到研究目的进行论证。

3.1.2确定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应依据提出的临床假设、内容、目的以及不同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等方面综合考虑从而确定最终设计方案。表格1提供了在不同性质研究课题下不同研究方案的选择,以及各种设计方案的论证强度。(表内的“+”数目表示论证强度及其可行性,“+”数目越多越好),见表1。

3.1.3确定研究因素研究因素的确定是一项研究临床研究课题先进性的关键。研究因素一般包括生物性因素、化学系因素、物理性因素以及人口学特征、遗传、心理、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等。在确定设计方案时应明确研究因素的重要性、创新性、实用性和科学价值等方面[5]。

3.1.4选择研究对象在流行病学研究设计中,应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来选择研究对象。选择研究对象时将经过以下四个层面:①确定目标人群。②确定源人群。③确定合格人群。④最终确定研究对象。在选定研究对象后,应该列出确切、可靠、准确无误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以降低研究数据的偏差,保证结论的可靠性。

3.1.5确定资料收集及数据处理方式由于临床研究对象是人,在收取资料数据时,主观因素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导致资料、数据等无法全部收集,这时我们可以使用盲法。由于临床研究的复杂性也决定了资料的多样性。因此,在设计中应根据预期结果正确选择统计学分析方法。

3.1.6确定效应测量指标临床研究是指通过观察研究因素在研究对象上产生的效应来验证疗效和因果关系,因此确定效应测量指标时,要力求客观、定量和可操作性以及与研究的关联性、特异性等,再确定指标的类型和数量。常用反映效应的指标有发病率、死亡率、治愈率、缓解率、复发率、毒副作用、体征的改变和实验室测定结果等。

3.1.7确定质量控制措施在进行任何一项临床研究时都将面临各种偏倚的干扰,可能出现影响结果真实性的三大偏移分别为选择偏移、信息偏移和混杂偏倚。研究者可以根据临床流行病学设计的三大原则,即设置对照、随机分组和盲法来对偏移进行分析和控制,并用统计学原理计算从而减少误差。

3.2测量

测量时指应用定量方法来衡量和比较各种临床研究结果。需要利用频率测量指标和效率测量指标进行定量分析。为了准确测量,应注意试验的措施要有反应性和可度量性及测量的方法要有敏感性和特异性,良好的敏感性才能发现措施的效应,而良好的特异性才能确认这种效应。最后,测量指标的判断标准和临床意义要明确。

3.3评价

评价研究成果应考虑成果的真实可靠性、临床价值、患者是否愿意承担治疗费用等方面。评价是指运用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临床实践,科学地制定出标准,在运用标准来评价各种临床数据、实验数据、临床研究结论、建立并因联系及匀后估计及临床不一致性等,并评价其真实性和实用性。

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从设计、测量和评价三大方面入手。通过排除各种主客观偏倚的影响,有助于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6]。

4临床流行病学的展望和未来

临床流行病学引入我国只有20余年,现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临床流行病学促进了临床科研水平的提高,从只关注患者个体到患病群体及其相应正常人群体的转变,促使临床医学从经验医学转向循证医学。

我国现在临床流行病学面临着部分诊断性试验设计不合理、缺乏标准评价、无灵敏度、特异度等问题,而临床流行病学的核心-DME正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提供系统而科学的方法学,提高我国整体临床科研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7]。临床流行病学能够促使临床医生从患者个体走向群体,同时,将眼光放在疾病的预防上。不但有利于临床医生更加深刻的认识疾病的全貌、分布概率及致病因素,而且有助于提高临床决策的正确性,促进临床医学的整体进步和保证人类的健康[8]。循证医学作为临床流行病学的新范例,提供给病人的医疗服务是建立在目前所能提供证据的基础上,以获得最可靠的信息,然后依据这些证据对所接待病人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做出正确的决策[9]。

5结语

临床流行病学在近些年中蓬勃发展,并且逐步完善。在我国,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认识到临床流行病行对疾病控制及治疗的重要性。临床流行病学是临床医师在医疗实践和教学中重要的方法。未来,随着临床流行病学的更加完善,势必将会带给医学界不可预估的价值。

[

参考文献]

[1]王家良.临床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刘建平,李昕雪.临床科研设计的基本原则与常用方法概述[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2(2):120-123.

[3]王家良.循证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4]杨岫岩.在临床流行病学的基础上谈循证医学[J].CHINESEJOURNALOFPRACTICALINTERNALMEDICINEMay,2007,27(10).

[5]胡良平,鲍晓蕾,王琪.科研设计应遵守重复原则(英文)[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1(9):937-940.

[6]冯国双.科研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随即[J].中华护理杂志,2011(5):529.

[7]张伟,史良科.预防医学发展的未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整合[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2(12):10-12.

预防医学三大研究方法篇5

一、预防医学教学改革背景

教育部提出了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面向21世纪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要求主动适应21世纪卫生服务和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改革高等医学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世界卫生组织也已将HealthforAll/2000进一步扩展为21世纪的预防卫生保健工作,将工作重点由获得健康转向主动的健康促进及健康保护。在国内,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改革和全科医学的发展,各级医疗卫生部门对医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是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者,还应当是交流能手、流行病学和行为医学的应用者、社会保健的支持者和卫生保健的提供者[3]。当前我国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我国的疾病谱和死亡谱已发生改变,由急性传染性疾病为主转变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另一方面,传染病特别是新的传染病,时时威胁人民健康,地方病、营养不良和环境卫生问题以及劳动保护问题,都威胁着人民的健康[4]。

2003年SARS疫情的发生,突显了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育的薄弱,这是我国医学教育的通病。为此,教育部、卫生部下发了《关于加强预防医学相关课程教育的通知》,要求加强预防医学教育,补充群体预防、社会医学、心理健康及非典治疗与防护等预防医学的相关课程,使广大毕业生能以更全面的知识和能力走上工作岗位。

二、预防医学教育现状

我国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共有两类:

《卫生学》教材,包括环境卫生、劳动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统计学和卫生组织保健,其体系是沿用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科体系,是“卫生专业的大拼盘”;《预防医学》教材,包括群体健康及其影响因素、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和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该教材打破了传统的卫生专业体系,围绕群体-环境-健康的基本观念将各有关内容重新融合,并要求增加为期一月的社会卫生实践。

长期以来医学教育忽视了进行有益的预防医学教学,不管选用哪种预防医学教学模式,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学科的融合,困难也逐步体现出来。由于该学科长期被人轻视,对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联系较疏远,他们是为了完成学业的规定不得不学习该课程[5]。在教学上,重理论轻实践,纯学院式的教学使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不了解中国的卫生现状,缺乏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虽然《预防医学》正被越来越多的院校所采用,要求增加了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卫生实践。但苦于多数无进行社会卫生实践活动的经济实力或条件,很少开展预防医学的社会卫生实践。目前全国各医学院校已开始着手改革《预防医学》教学内容,以弥补以往教学中的不足,但没有现成经验。

我校预防医学系在全日制本科层次已开设《预防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社会医学》和《临床营养学》等课程,其中以《预防医学》为重点,各专业均开课,并且整个教学重点在卫生统计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一定的科研设计和分析能力;在教学安排上,有理论和实验课,但没有社会卫生实践;《社会医学》为选修课;《临床营养学》只对护理本科专业开课,大多数学生在群体预防、社会医学、健康教育、全科医学、流病调查等方面知识欠缺。

三、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探索

现阶段医学模式正处于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期,但目前的医学教育尚不能起到推动医学模式转变的作用,因而预防医学的教学改革,将会极大地影响或促进该模式的应用[3]。教育部和卫生部在最近十多年来,也多次发文要求各高等医学院校加强预防医学的教学与改革,以应对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世界卫生事业的发展[6]。为此,我系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本科教学大纲的重新制定”的时机,进行了新的预防医学教学体系的改革探索。

1.改革教学内容。

新的教学大纲采用新版《预防医学》教材,全面体现了医学模式的转变,我们重点调整了《预防医学》的教学内容,从群体与预防角度出发,努力体现微观与宏观的综合,体现群体、预防、社会医学的整体观,实现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整体统一;课时总数也由104节增加到120节;多媒体课件根据新教材和内容进行调整。具体见表1。

新的教学内容结合了临床医学专业的特点,其中包括群体健康及其影响因素、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重点讲授对各种不良环境因素的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作用,使学生能真正做到运用所学的知识来预防各种不良社会因素,真正通过健康促进来达到健康保护的目的。树立正确的健康观,让学生能深刻理解医学模式的改变。

2.建立和实施新的课程体系。

多年来我院预防医学教研室在全日制本科层次开设的课程只有《预防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社会医学》和《临床营养学》,为了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战略,调整了课程体系,申请开设了《社会医学》、《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服务》、《艾滋病健康教育》和《临床科研设计与统计分析》等四门选修课,对部分专业学生增设了《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科研设计》、《社会医学》、《健康教育学》和《运动营养学》等必修课。具体情况见表2。

3.改革教学方法。

以往我们的理论课教学方法较单调,主要为传统的板书和投影形式,教师备课工作量大,传递信息量小。从2002年开始,我院在各教室安装了多媒体设备,预防医学教研室各位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提高了教学效率。目前,在理论课教学中,100%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见表3。

4.改革考试方法。

《预防医学》的考试内容以往侧重概念和重要原理、方法的考核,学生在没有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强记也能获得高分,但在实际工作中不会应用。通过改革,从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向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思维、操作、交流能力),特别是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部分,增加了分析题和辨析题,充分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

四、存在的问题

1.实践基地的问题。

我校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规模小,学院经费紧张,人力资源也较为紧张,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实习基地至今尚未建立,无法开展为期一月的社会卫生实践,这对于改善和提高我院临床医学毕业生的预防战略意识会有较大影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一定时间的预防医学实践,可以加深学生对于“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的认识,理解在临床实践中贯彻预防策略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做到防治结合,以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的影响。在SARS疫情发生之后,建立预防医学实习基地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应转变观念,像对待临床实习基地建设一样,积极建立预防医学实习基地。

2.“研究型学习”的开展。

多媒体教学方法相比传统教学方法有它的优点,但运用不当或准备不足,会加快教学进度,出现3学时教学内容在2学时完成的现象,或为凑教学时间不断简单重复的现象[7],并且如果多媒体教学方法不改变“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受一定影响,教学质量也会受到影响。当前,我们虽然开展了多媒体教学方法,但应试教育的成分较多,素质教育的成分较少。“研究型学习”的教学模式对改善当前教育现状有一定的作用,这正是我们的薄弱之处。

预防医学三大研究方法篇6

作者:隋巧变,于雪丽

【关键词】预防医学;麻疹;预防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在儿童中是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成人中较为罕见。此病传染性很强,在未接种疫苗或人口密集的地区易发生,常有大规模爆发,且发病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一般2~3年会出现一次大规模的流行[1]。临床上麻疹通常会有10d左右的潜伏期,接下来逐渐出现发热、咳嗽、流涕、流泪等症状,发热后3~4d开始出现红色斑丘疹,最后进入恢复期,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2]。同时,其可引发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因此对该病的预防成是必不可少的。为研究预防学在麻疹预防中的应用,对其效果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麻疹流行地区儿童5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32例,女168例,年龄在1~6岁之间,平均年龄(3.7±0.5)岁,研究对象均未注射过麻疹疫苗及进行相关的麻疹预防措施,且均无呼吸道感染、皮肤丘疹等并发疾病。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预防组与对照组,每组250例,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环境等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3>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预防组研究对象使用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麻疹减毒活疫苗进行接种免疫,国药准字为20063047,规格为2.0ml/瓶。按瓶标签加入一定量的注射用水,摇匀,使完全溶解后使用。先用蘸有医用酒精的棉球擦试接种者上臂外侧三角肌处皮肤,待酒精挥干后,进行皮下注射,根据接种者的体重选择药量,一般为0.2ml,最大不超过0.5ml;对于接触过麻疹患者的研究对象则采取被动免疫法,按0.8ml/kg的量肌内注射胎盘球蛋白,免疫3周后再进行注射,并通过合理膳食、提高营养以及进行体育锻炼来提高免疫力;而对照组不进行接种,两组研究对象均通过在麻疹高发期减少外出,减少公共活动来进行综合预防。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到的临床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用χ2检验法进行数据统计,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数据收集按照上述方法进行预防8个月,恰巧新麻疹流行周期的开始,收集两组研究对像的临床数据,收集方法有以下几个方法:①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发病率检测。出现红疹、发热等症状者则被列为疑似对象,并对其进行血清学鉴别,根据鉴别结果做出诊断,并计算发病率;②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发病的进展速度,一般麻疹病程在8~12d之间,经预防免疫患者的疾病发展速度明显减慢,以潜伏期延长为主,因此以潜伏期开始时间作为衡量进展速度的数据;③以麻疹流行开始日起计算发病时间,至患者出现症状并确诊的时间;④发病程度则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检查数据进行评价。

2.2结果收集以上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预防组发病时间平均为9d,对照组为5d;预防组发病率仅为5%,而对照组发病18%,发病程度观察组较对照组略轻,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性。经不良反应、进展速度等临床数据的比较中,预防组均优于对照组,将统计学分析,P=0.041<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