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特征(收集3篇)
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特征范文篇1
[关键词]内隐理论;创业企业;创业者特征;招募偏好;相似效应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09)07-0064-0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屡次创业团队决策模式绩效机制研究》(07CJY006);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改课题《企业家型创新研究人才培养横式研究》(200710602R37);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多维度创业能力与创业文化关系研究》(200712LX080);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广西高校多维度创业文化与创业型人才多维度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研究》(2008BB11)。
一、引言
创业企业在本文中是指成立时间为6年或6年之内的企业(Brush,1995)。目前国内外对于创业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关注其绩效方面,如谈毅,叶岑(2003)Ⅲ对产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的动因、绩效进行了研究,刘帮成、王重鸣(2005)对国际创业模式与组织绩效关系进行了探讨。当然取得高绩效是创业企业的最终目的,但企业绩效的高低更多的是基于企业内部人员的素质质及其行为,人力资本才是企业的核心要素,因此,对创业企业被招募者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内隐理论及其特征
(一)内隐知识及特征
Polanyi在1958年出版的《人的研究》窃一书中首次提出内隐知识的概念,他将人类通过认识活动所获得的知识区分为“内隐”和“外显”两种形式。外显知识是指那些通常意义上可以用运用言语、文字或符号的方式加以表达的知识,而内隐知识则用来指那些无法言传或不清楚的一类知识。Polanyi由此提出他最著名的认识论命题一“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
1985年。著名智力心理学家Steinberg也提出了自己的内隐知识概念。这里的内隐知识相对于传统智力测验所抽取的学术知识而言,是实践智力的一个标志。内隐知识被Steinberg定义为:“行动定向的知识,在没有他人直接帮助的情况下获得,它帮助个体达到他们个人所认为是具有价值的目标。”
探讨知识经济的学者也对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进行了区分。1998年,Nonaka和Konno也对内隐知识进行了界定,他们认为内隐知识是高度个体化,难以形式化或沟通,而且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
学者们对两种知识类型的划分是为了论述的方便,实际上任何知识都含有内隐的维度。Lenoard等人用一个连续体来描述知识,完全内隐的(主观的、经验的)和完全外显的(客观的、理性的)知识分别处于连续体的两极,而大多数的知识存在于这两极之间。
与外显知识相比较,内隐知识具有如下显著特点:
1个体性。内隐知识是与认知者个体无法分离的一种个人知识,这种知识一旦脱离认知主体而成为纯粹公共性和客观性的知识,就意味着内隐知识本身的消失。
2直觉性。内隐知识是需要学习者通过个人的身心介入才可获得的,是一种需要身临其境地体验、领会而获得的过程。学习者无法详细分析其过程。往往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
3自动性。对认知者来说,内隐知识的获得往往在主体无意识的状态下发生。在认知者的实际活动中自动获得,它隐藏在认知者的内隐深处,常被认知者自己所忽略。
4即时性。内隐知识是产生于认知者当下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之中的,是一种动态的存在,伴随着认知主体注意力的转移而建构或者消解。
5非系统性。内隐知识通常是粗糙、零碎和不明确的,它往往片面或偏执地认定实践活动某一方面的意义,忽略了对指导自身实践活动的系统完整的认识,以局部或局限的认识取代系统和完整的认识。
6情境性。内隐知识的获得是与特定问题或任务情境联系在一起的,是个人在特定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某种思想和行动倾向,其内涵与认知者际遇的特定的情境背景有着直接的契合性,其作用的发挥往往与某种特殊问题或任务情景的“再现”或“类比”分不开。
7文化性。内隐知识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与一定文化传统中人们所分享的概念、符号。知识体系分不开,处于不同文化传统中的人们往往分享不同的内隐知识“体系”。
8层次性。内隐知识并非只有一种形态,根据其能够被意识和表达的程度可以划分为不同层次,如“无意识的知识”、“能够意识到但不能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以及“能够意识到且能够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等,在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之间存在着一种“连续性”或“谱系”现象,而不是截然不同的两极。
正是由于内隐知识的上述特性,导致它常为人们所忽视。然而正是这种知识,事实上支配着人们的整个认识活动。一方面,所有的外显知识都植根于内隐知识,外显知识的增长、应用和理解都依赖于内隐知识。如果说外显知识是露出水面的“冰山的尖端”,那么内隐知识则是隐藏在水面以下的大部分。内隐知识是智力资本,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外显知识不过是树上的果实。另一方面,内隐知识对于人的认识与实践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内隐知识既能成为一种提高行为效率的资源,也能成为导致行为效率低下甚至失败的根源。内隐知识的实际功效取决于人们对它的接受及有效使用的程度和方式。对外显知识的获得来说,内隐知识既可以起到一种基础的、向导的作用,也可能干扰和阻碍与之不一致或相冲突的外显知识的获得。内隐知识与认识或实践的目的相一致,外显的知识就容易获得,反之则难以获得。
(二)关于内隐理论
内隐理论起源于社会心理学,已经在对许多研究领域中引入了内隐理论,如内隐智力理论、内隐个性理论、内隐压力理论、内隐领导理论、内隐绩效理论等。什么是内因理论,文献上还没有进行全面的阐述。Ross(1989)在研究内隐理论和个人成长历史构建的关系时认为,内隐理论是类似于图式的一种认知结构,包括对事件特征的内在特性的具体信念,和对时间特征稳定与变化条件的一系列原则。这些理论是很少可以被准确阐述,是一种强烈的信念,因此是内隐的。Ross认为,内隐理论和人类记忆有关,当记忆和内隐理论一致时记忆更容易接近,人们为什么回忆起模糊的信息,主要是因为得到内隐理论的支持,内隐理论可以组织记忆,形成内隐理论一致的信息模式,与内隐理论相关的信息得不到回忆时,人们可能会对过去进行猜测,用内隐理论和目前的状态去填充这些空白。Schneider(1973)对内隐个性理论的应用进行了总结。他认为内隐个性理论不仅仅是描述人的特质或特征之间关系的理论,也可以描述特征的均值、方差和特征间的协方差。凌文辁等(2000)在中国人的内隐领
导理论的比较研究中写道,心理学家把领导行为理论区分为外显理论和内隐理论,外显领导理论是基于经验观察的领导行为概念,而内隐领导理论则是人们“内心”中关于领导概念的结构,这种结构是以某种形式已经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它既含有领导者是什么的意义,又含有领导者应该是什么样的意义,对实际的领导行为的感知和描述,将受到这种领导内隐理论的影响,并且外显理论的研究结果与内隐理论的研究结果具有非常类似的因素结果。
因此内隐理论至少具有一些特征,Wegner和Vallaeher(1977)认为内隐理论具有两个基本的特征:结构性和动态性。结构性指理论的组成元素和元素之间的关系,动态性指对内隐理论的应用和结果操作的动态性。
人们对内隐理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有趣的成果。Flank等(1988)研究了绩效评估和对被评估者个人特征评估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评估者对个人特征的评估和对绩效的评估有非常大的关系,对个人特征的评估影响了绩效的评估结果,这说明与绩效无关的信息也会影响绩效评估结果。内隐理论假设人们根据一个特征的知识去推断另一个特征,这种推断在实际评估中是很冒险的,一项内隐压力理论(implicitstresstheory)的研究验证了这一结果。在Rotondo和Perrewe等(1993,1995)的研究中,使用MBA学生和经理人员作为被试。使用实验设计方法(低压力一高压力工作条件,低绩效一高绩效),结果发现当主管评价绩效时,评估者对高压力工作的个体评价明显偏高,在低绩效个体重,评估的偏差效应比较明显。其他一些研究对内隐理论的影响作用做了分析,例如内隐理论对自我工效的影响,内隐理论对上下级领导关系的影响,对评估能力的影响作用等。Tabemero和Wood(1999)研究了内隐理论和能力的社会构架对自我功效、情感反应、目标设置和群体工作绩效的影响作用,结果发现,认为“群体管理能力是一种逐渐提高的技巧,可以通过经验积累得到提高”,持这种内隐理论的被试可以形成较强的自我功效、保持良好的情感和挑战性更强的目标。Engle和Lord(1997)的研究认为,上下级知觉到的相似性可以预测上下级的交换关系的质量(LMX),上下级在内隐领导、内隐绩效理论上的匹配同样可以预测交换关系质量。Hauenstein和Alexander(1991)就内隐理论与智力对评估能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在实验控制条件下,智力和评估精度有关,也和评估者的内隐理论有关,在控制评估者智力的条件下,具有规范内隐理论的评估者比独特内隐理论的评估者具有更多的晕轮效应。尽管Cardy等(1987)的研究中只提及绩效图式概念,实际上类似于内隐绩效概念,认为评估精确度是评估者经验性图式和外来强加的图式的函数。评估者已经形成的绩效图式会对被评估者的行为产生敏感性。因此评估比较正确。研究通过有经验的评估者对三位人事经理的工作录像片段的评估,结果发现有经验的评估者的评估精度比较高,而且评估者在评估中也产生了更多新的绩效维度,结果还发现熟悉评估量表对提高精度没有影响。内隐理论的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例如内隐理论和信息呈现的框架(正面、反面信息)、和记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等问题还没有得到研究。在Guzzo等(1986)的研究中发现,内隐理论和负面信息(不是正面信息)会影响评估者对群体的评估,但它和评估者对群体事实的记忆没有关系。
三、创业者特征
创业者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创业者是指参与创业活动的全部人员;狭义的创业者是指参与创业活动的核心人员,包括创业领头人及其管理团队。由于创业的领头人及其管理团队对于创业活动具有核心作用,与一般的创业参与者相比,需要具备更高的素质和特殊的能力,因此。本文以狭义的创业者为研究对象,定义为:“具有冒险的创业精神。能发掘机会,组织资源,研究策略,建立及创立企业,并且基于利润与成长而经营、管理一家公司。的人。”国内外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创业者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本文主要从人格特质和人口统计学两方面来进行探讨研究。
(一)创业者人格特征
人格一词的英文personality是从拉丁文per-sona演变来的。拉丁文的原意是面具。面具是用来在戏剧中表明人物身份和性格的,而这也就是人格最初的含义。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已使用“人格”的概念,并引申出较复杂的含义,包括:一个人的外在行为表现方式,他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与其工作相适应的个人品质的总和,声望和尊严。
过去几十年来的创业研究。指出一些可以用来分辨创业者的个人特质,其中最常见的几项特质分别是:成就动机、自主性、风险承担、内控性和创新精神。
1成就动机。Carsrud,K.w.和Eddy(1986)认为:成就动机是指一些人所具有的试图追求和达到目标的驱力。一个拥有这种驱力的个体希望能够达到目标,并且向着成功前进。成功对于个体的重要性主要在于其本身的原因,而不是随之而来的报酬。成就动机强的人,抱负水平就高些,缺乏成就动机的人,抱负水平就很低。成就动机强的人,在工作上,“求成功”的心理超过“怕失败”的心理。成就动机低的人,“怕失败”的心理超过“求成功”的心理。成就动机是企业者的本能特质。它决定企业者的选择与方向。企业者都具有很强的自我成就意识。
2自主性。McClelland(1987)认为,所谓自主性,就是指思维的主体一即人在进行思维时,不拘泥于旧框框,不迷信于权威,不屈从于压力,不去扭曲思维和实践的规则,而只坚持实事求是、遵循真理的道路。但是,这里强调的自主性,不是孤立、封闭状态下的独立,也不是故意标新立异状态下的独立。创造性思维已经内含了自主性原则。创新与风险创业需要创业者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灵活性、新颖性、艺术性、潜在性等,这就决定了创业者在创造性活动中必然要带有独立思维的特色。自主性的个性特征在创业者创造性思维中至关重要。没有自主性,就没有进取、创新。
3风险承担。我们将创业称呼为newventurecreation就是认为这一过程是充满风险的,这也是为何将创业投资的资金称呼为风险资金(ventureeapital)。有研究指出企业经营者为追求成功就必须承担合理、计算过的风险冒险,所追求的利润越高,风险则越大,更有甚者必须冒着失败的风险以追求预期利润。Henshel(1971)认为,经营者成功的要素之一即是要有创意的承担风险(ere-ativechancetaker),亦即愿意承担合理的、估计过的风险。然而与经济学中效用函数所推导出的风险态度不同的是,风险承担所衡量的是个人对风险的态度,亦即对风险的嫌恶的程度。一般而言,
大多数人认为创业者是风险的爱好者;然而从研究得知,创业者只是适当的承担风险。也就是说,创业者应该是被称为风险承担者,而并不是大众所认知的风险追求者。因为创业者不必然会寻求高风险事业,但是他们愿意承担新创事业的应有,适当/合理的以及估计过的风险(simon,1986)。因为不论是企业的基本精神也好,创业者的基本特征,便是具有风险承担倾向,愿意冒险,甚至是冒着失败的风险,也要勇于承担风险,追求利润。
4控制源。Rotter(1966)提出了“内部控制源”构架,认为创业者会拥有内部控制源而非外部的。I-E标杆被广泛应用于管理学以及组织理论的研究中;内部控制源也被广泛应用于大部分的心理特质以及创业研究中。创业行为和内部控制源导向的关联具有很强的表面效度。创业者更会是内部控制源导向的而不是外部的。关于内部控制源构成(维度划分),很多实验都验证了创业者具备内部控制源。他用了三个控制源的维度:外部、内部和巧合的,结果也都支持了以往的观点:创业者具备内部控制源。内部控制源可以视为创业行动的先决条件。
5创新精神。Muller(2000)认为;创新是将发明(创造力)变成市场化产品的过程。创新在熊彼特关于创业的描述中是外显的;创业是变革的催化剂;创业者是有主意有行动且能够发现新机会的人。Drueker详细描述了创业者中的创新者的角色并将创新看作是“创业者”的特殊工具,通过这个途径推动变革(Drucker,1985)。在创业者的定义中也特别强调了其主要特征―具有创新行为(carlandetal,1984)。成功的创业者会采用和执行竞争性策略比如引进新产品或服务,通过产业变革获取新的市场资源等(Bird,1989;Carlan-detal,19814)。潜在的创业者定能有效的形成这种策略,显示出能反映出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特征。创新是指公司创造新产品或者改进现有产品以满足顾客目前和未来的需求。Porter认为,具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创新能使企业在产业内别具一格。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化而取得产品溢价。Drucker(1993)认为。创新是创业家的特殊工具,他们借助系统化、有目的的创新,改变了资源的产出价值,创造出新的消费者需求。Robert(1999)的研究也表明,产品或服务创新在引入阶段所遭遇的竞争程度较低,领先者可以独享高额利润,直到竞争对手模仿或者出现新的替代品;从此,市场开始进入成熟、衰退阶段,利润也随之下降。因此,企业的持续利润只能来源于不断的创新。创新是21世纪企业最重要的战略,美国硅谷成功的经验不是电子商务,而是创新。
(二)创业者人口统计特征
本文主要从7个方面探讨创业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它们包括:性别、创业年龄、文化程度、家庭背景及排行、工作经验和专长。
性别:创业者的性别,按“男”和“女”分类。
创业年龄:创业者在开创目前这一事业的年龄。
教育程度:创业者目前所受过的教育程度。
工作经验:创业者在创业前与创业相关的工作经历与经验。
家庭背景:创业者出身的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
排行:创业者按出顺序在家庭子女中的排序。
专长:创业者在创业时所具有的与创业相关的专门技术。
对创业者人口统计特征的描述主要引用汪宜丹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创业企业家心理特征识别与创业精神培育研勉中的相关数据。见表1。
从上表不难看出创业者年龄主要分布在31岁~40岁,开始创业的年龄主要分布在21岁~30岁;以男性为主;大部分出生在普通家庭;多数在家庭中排行老大;创业者教育程度在本科和专科最多,分别占37.5%和31.3%;绝大多数在创业前具有与创业相关的工作经验;50%的创业者具有与创业行业相关的专长;71.4%的创业者在此次创业前已有创业经验。
四、创业企业招募偏好
有研究表明,人们有时会隐藏自己的偏见。有些无意识的内隐知觉会影响人们的外在行为及内在心理过程。相似性是影响人际吸引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在年龄、背景、经历、社会阶层、态度等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还有很多人支持社会融合程度和人口统计特征相似性(例如:种族、年龄和教育程度)有关的观点(例如:Hoffman,1985;Ward,LaGory&Sherman,1985;Tsui&O’Reilly,1989),这些研究都表明相比背景情况与自己不同的人,人们更可能与背景情况和自己相似的人相互交往。中国俗语中的“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这句话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事实。在企业招募中也常常会存在相似效应,即招募者会对与他们有相似的看法、教育背景、种族、宗教、社会地位等的应聘者产生过高评价。这便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受内隐影响而产生的偏见。
发展成熟的企业设有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开展企业人力资源招募时,这些由专业化知识人才组成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就会向直线管理人员提供一种专业化的帮助以协助直线管理人员开展好本部门的人力资源招募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相似相应的产生。然而,由于创业企业往往刚创立不久,各方面条件不完善,很多都没有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因此人力资源招募工作就常常由直线管理人员来进行即通常是创业企业的创业者。由于创业者不是专门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人员,在进行人员招募时往往会依赖自己的直觉,在面试时常常会发生基于内隐理论的评委一面试者匹配现象,即相似效应。因此结合创业者自身的人格特征与人口统计学特征,本文作出如下理论假设:
H1:创业者人格特征与被招募者人格特征正相关
H1b:创业者成就动机与被招募者成就动机正相关
H1b:创业者自主性与被招募者自主性正相关
H1c:创业者风险承担与被招募者风险承担正相关
H1d:创业者内控性与被招募者内控性正相关
H1e:创业者创新精神与被招募者创新精神正相关
H2:创业者人口统计特征与被招募者人口统计特征正相关
H1a:创业者性别与被招募者性别正相关
H1b:创业者年龄与被招募者年龄正相关
H1c:创业者文化程度与被招募者文化程度正相关
H1d:创业者家庭背景与被招募者家庭背景正相关
H1e:创业者家庭排行与被招募者家庭排行正相关
H1f:创业者工作经验与被招募者工作经验正相关
H1g:创业者专长与被招募者专长正相关
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特征范文篇2
关键词:通感意象;诗学功能;审美功能;认知功能;语言建构
Abstract:Synaesthesiaisalinguisticandalsoapsychologicalphenomenon.Thesynaestheticimagesresultingfromtheactionmechanismofexperienceofmingledsensationsembodytheindividualperceptionsofmatters.Also,thestudyonsynaestheticimagesthrowsaestheticandevenpoeticlightonthelanguageresearch.Inthecognitivedomain,thesynaestheticimageinvolvesthemappingofimagefromalowermodalityontoahigheronemorefrequentlythanitsinverse,themappingfromthemoreaccessiblepropertiesofthesourceimagetothelessaccessibleoneofthetargetimage.Intheaestheticdomain,thesynaestheticimage,asanovelmetaphoricalimage,providesmuchfoodforthesubject''''saestheticexperience.Meanwhile,intheliterarydomain,theimagerevealsitspoeticfunctioninnarration.Andthedeconstructionoflinguisticpatternsrelatedtosynaestheticimagesmayfacilitatetheunderstandingofsynaesthesiafrommulti-perspectives.
Keywords:synaestheticimage;poeticfunction;aestheticfunction;cognitivefunction;linguisticconstruction
在生活的经验中,人的眼、耳、鼻、舌、身诸种感官在特定的环境下往往是彼此相通的。这一点可以从生理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中得以证实。人的各种感官虽然各司其职,对各自的适宜刺激(adequatestimulus)经内导神经传到大脑的皮质,进入能够引起兴奋的相应区域。这种兴奋的“分化”使其他区域相对“抑制”,因而不同的区域刺激物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出现个体(individual)感觉域的表现。但大脑皮层的各个“区域”间不是彼此孤立的、相互隔绝的,它们的边缘地带有许多“叠合区”,具有连接、协调、沟通的作用,在兴奋分化的同时,产生兴奋泛化,引起心理感觉的挪移,在心理上表现为一种幻觉,甚至是错觉。正因为如此,也就有了“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1]之说。在语言呈现的策略上,通感是用属于乙感官范畴的语义单位去组配属于甲感官范畴的语义单位,或用乙感官域的心理表征去描写甲感官域的心理表征,通过语言的表意功能将不同的官能感觉综合化,以创造新奇意境的积极修辞方式。这种艺术语言所唤起的通感意象较之一般意象更具有诗学、审美与认知的价值。有鉴于此,本文拟就通感意象的诗学、审美和认知功能及其语言的建构作进一步的考察与探讨。
一、意象与通感意象
意象是“语言借以映衬和匹配指称(referent)的融合了主体的主观感受的情感意味的心理表征(representation)”[2]。具象性与情感性是意象的显著特征。意象来源于经验,但它不同于来自经验的概念,它不是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抽象,而是一种取象,它以具体表现一般,它凝聚着主体的心境、情绪等因素,因而是一种象和意之间的融合,是一种象征。意象成形的基础是人的心理想象,或者进一步说是文化心理想象。在文学作品中,意象是一种以语言单位为载体的修辞艺术的基本符号。意象的运用折射出修辞主体的观物能力、独特的审美心理结构以及独特的情感郁结方式。
意象具有多种存现形态,其一就是通感意象。通感首先是建立在生理的联觉上,进而上升到心理的联觉表现。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它是建立在感觉的联觉上,建立在知觉的统觉(多维感知)上,建立在表象的综合性的基础上,而具有生理和心理联觉表现基础的通感意象则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经验的筛选,渗透了特定的情感和意味。无论在文学艺术创作的活动中,还是在文学艺术的欣赏活动中,通感意象是一种塑造意境的实现手法。可见,通感意象是主体为了创造审美效果、表达心境,借用跨感官域之间的映射藉以言语呈现策略而营造的意象,是一种交感意象。
二、通感意象的功能:诗学、
审美与认知
感觉范畴中的联觉是初级的、简单的认识,带有普遍性,而修辞语言中呈现的通感意象则更复杂、更高级,是一种艺术性创造,它集文学性、审美与认知于一体。言其文学性,是因为它具有诗学功能,透视出叙事的文学性。言其审美,是发话主体以独特的审美视角、精湛的语言技巧,营造出一种“陌生化”的意象,使不同感觉共同影响,相互渗透,从而产生丰富的感受效果。另一方面,由于有了共通感[ZW(DY]共通感是指“将个人感受事物时所享受的愉快、崇高传达给他人的必然性心理规律”。参阅林同华:《美学心理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46页。[ZW)]的观念、审美相似律和超时空的思维机制,接受主体就能够发挥想象力,模拟创造(发话)主体的审美定式,去审视、关照和感受通感意象,品味其真意,从而为之动容、为之生情。同时,从认知的角度看,通感意象又映现了发话主体认识客观现实、表达意念的思维方式。
[1.诗学功能
诗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艺术,其研究的范畴已超越传统的诗歌领域,涉足到整个文学领域。诗学语言的本质是语言的自指性,聚焦于自身的音响、词语、句法、修辞的审美意义。这样,在诗学的视野下考究文学语言的运用问题时,文学性就会凸显成为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根据俄国形式主义与布拉格学派的定义,文学性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形式有关(自指性),指的是那些打破常规的变异的、反常的、前景化的表达方式。”[3]所谓的诗学功能就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诗学观的一种发挥,是对诗学语言风格效用的一种认识。通感意象是变异的、陌生化的意象,是意象范畴中的非典型意象,具有标记性特征,即感觉的移借、沟通的表现特征,其诗学功能是构建前景效果。在语言结构上,通感意象能造成语言感受上的陌生感、新奇感,使语言表现具有诗学价值,让人体验到通感意象语言的多感性,语言意境的丰富性和完美性。如“青色的夜流荡在花荫如一张琴,香气是它飘散出的歌吟”(何其芳《祝福》)。视觉的“夜”、“一张琴”,动觉的“流荡”、嗅觉的“香气”和听觉的“歌吟”融合在一起,致使意象在多个感觉域间移动,由此构筑出新颖独特、无理而妙的意境。同样,下例所营造的诗学效果也跃然纸上。
(1)Herewillwesitandletthesoundsofmusic
Creepinourears:softstillnessandthenight
Becomethetouchesofsweetharmony.
(WilliamShakespeare,TheMerchantofVenice)
译文:我们就在这儿坐下来,让音乐的声音悄悄送进我们的耳边;柔和的静寂和夜色,是最足以衬托出音乐的甜美的。(朱生豪,译)
2.审美功能
通感意象的营造是审美的需要,它凝聚着取象的情状以及发话主体的“情”和“意”。它是发话主体从“以眼观物”发展到“以心观物”的心理产物。通感意象的潜在张力就在于人的感官体验的心理表征。发话主体对意义的传递不是靠语言线性组合律来实现,而是建构在对语言超常规组配所营造的跨感官域意象的感悟上。换言之,通感意象是从新颖的角度[CD2]跨感官域的视域[CD2]去把握概念系统中感官域之间感受的相似性,来勾画、渲染取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唤起包含情感意味的拟态意象。这种意象是情感意念的外化形式,是客观“象”(实存“象”)的审美化。它可以超越其客观形质以寻求与情感的契合。在“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时,“立象”可以传达情意,那“象”与一般意象不同,其美的特质体现在把相异感觉域的情感色彩赋予核心意象上,使核心意象被追加了本身不具有的特征,而新特征的追加意味着对核心意象审美空间的扩大,由此便生成了像《荷马史诗》中那样绚丽多彩的通感意象:“Likeuntocicadasthatinaforestsituponatreeandpourforththeirlily-likevoice”(像知了坐在森林中的一棵树上,倾泻下百合花似的声音)。诗人把百合花的视觉意象给了知了鸣叫声的听觉意象,同时又把“pourforth”(倾泻)的动觉赋予了听觉,使蝉鸣似乎有了色泽,有了动感。
发话主体借艺术语言营造的通感意象所遵循的理据(motivation)不是理性逻辑,而是情感逻辑。情感逻辑是“以情感为内趋力,调动感知、想象、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推动心象思维的过程,本质化与个性化的交融统一”[4]。因而通感意象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所创造的“陌生化现象”极富新意。如长于营造通感意象的唐代诗人李贺,在其笔下的“绿”就有寒绿、凝绿、颓绿、静绿;红,有笑红、冷红;雨,有红雨、香雨;风,有酸风;光,有冷光等。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受话主体对通感意象的接受是一种意象性的审美活动。在艺术语言的刺激下,受话主体在认知域中建构起审美意象,并对其进行意象性解读和关照,将其整合、充实成一个完美意象,即心理学上的格式塔完形[ZW(DY]“格式塔”概念最早由奥地利心理学家艾伦菲尔斯在《论格式塔性质》(1890)一文中提出,经由德国心理学家韦特墨、柯勒、考夫卡发展,于1912年正式创立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知觉是对整体的感知。格式塔心理学最主要的美学代表是阿恩海姆,他强调了审美主体的能动性,并把主体所具有的完形能力纳入审美活动的研究中。[ZW)],再通过审美判断以把握通感意象底蕴的情和意。这种审美活动是一种高层次的创造性活动,既要依赖于外部输入的信息(语言语境),也要依赖于解读者的认知语境和心理图式。
在审美的过程中,由于想象与联想、共通感等心理功能的作用,通感意象开拓了受话人的情感世界,使受话人可以感觉到通感意象的表情冲力。这两者是统一的[CD2]“表情”是在通感意象的可感的过程中流露出来的。因此,对通感意象的解读就是对发话主体的情感流露、价值取向的重构。
可见,通感意象一方面使发话主体“情趣意象化”,另一方面使受话主体“意象情趣化”,它架构起审美主体之间的情感交流,成为审美的中介。例如:
(2)Softmusiclikeaperfumeandsweetlight
Goldenwithaudibleodoursexquisite
Swathemewithcerementsforeternity.
译文:[HTK]柔软的音乐声飘逸着芳香幻化成甜美的光,
金光闪闪让人听来品味出极精美的味道,
包裹着我让我沉寂在永恒之中。
诗人西蒙斯听了肖邦的乐曲,情感涌动,官能相通,创造了艺术语言特有的境地。乐曲优美动听,诗人仿佛有了“soft”(触觉)、“perfume”(嗅觉)、“sweet”(味觉)、“light”(视觉)、“golden”(视觉)、“odour”(味觉)、“swathe”(触觉)所包含的官能体验。诗人内心的感受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渲染,音乐之美也得到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由于读者呈象能力的存在,承载着通感意象的艺术语言便能激活读者的知识草案(script)与情景模型(situationalmodel)去体验诗人情感思维的运行过程。这就是通感意象的审美功能。
3.认知功能
通感意象的呈现向我们揭示了主体认识事物的一个新视角。它是把属于乙感官域的意象特征映射到甲感官域的意象上,使甲感官域的意象染上乙感官域的意象色彩。在认知的范畴里,通感是隐喻的一种特殊表现。无论是从认知路径、认知原则还是从认知功能来看,通感的认知性都可以从Lakoff和Johnson[5]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中得到启发性阐释。但通感毕竟不是普通的隐喻,其源域(sourcedomain)与目标域(targetdomain)的基点是感觉,即两域均为感觉域,这种感觉域的表现意象自然不同于一般隐喻意象。例如,我们把温觉映射到听觉,就会得到像“coolthesoundofthebrook”(让小溪的叮咚声冷凝下来)这样想象突兀新颖的通感意象句。
通感是概念系统中感官域之间特征相似性的心理联想,而不是简单的词义特征之间相似性的联想。这种相似性究其实质就是从不同感觉域的意象中所体验到的心理美感的相似性。由于这种心理基础的存在,在特定的语境、情感的作用下,就会产生以一种感觉域的意象特征去映射另一种感觉域的意象特征的认知方式,人类凭借这种认知方式来发展、丰富和升华其对主客观世界的认知。以心理美感的相似性为基础、情感为逻辑的感觉域之间的映射也透视出通感智能(intelligence)(包括意象的形成和感受相似性联想的流利性)[6]。例如韩愈《听颖师弹琴》对颖师所弹的琴声的描绘:
(3)浮云柳絮无根蒂,
天地阔远随飞扬。
……
这两句是把视觉映射到听觉。诗人写琴声的轻快、流畅,像无根的浮云、随风飘扬的柳絮。轻快、流畅的声音是听觉感知的,而这种感知在此境中类似视觉感知的状态:像无根的浮云,飘扬的柳絮那样。于是,两种感觉域中的意象就相通了。
在通感意象中,意象特征的映射方向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即感觉的移动方向主要表现为由较低级向较高级、由简单向较复杂的映射。对此,Ullmann[7]从共时的角度进行研究,并得到例证:他分析的2?000个通感例句中,有80%呈向上的等级分布(hierarchicaldistribution)。他将调查中的六种感官由低级、简单到高级、复杂依次排列为:触觉、温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在通感意象的运作中,由触觉域向听觉域映射的现象最为普遍,其次是由触觉域向视觉域的映射。这是因为视觉域的语词比听觉域的语词丰富得多。据心理学的统计,正常人大脑贮藏的感觉信息,80%来自视觉,10%来自听觉。因此相对视觉域的心理表征而言,听觉域的心理表征更多地诉诸于其他感官域特征的补充。此外,其他感官域中自下而上的映射现象也不乏其例。
(4)Howdoestheroomstrikeyou(你对这个房间的印象如何/这个房间给你的印象如何)?
(5)Themustardishotenoughtobiteyourtongue(这辣椒辣得咬舌头)。
(6)Theviolingaveasoursound(小提琴发出酸的(刺耳的)声音)。
(7)Sheflashedasweetsmile(她脸上露出了甜蜜的微笑)。
(8)a.aloudshirt(花哨的衬衫);b.quietcolors(朴素的颜色)。
(9)Hisvoicewasacenserthatscatteredstrangeperfume(他的嗓音好似香炉,散发着奇异的芳香)。
上述例句中,感官域的体验特征均呈现出从低级感官形式到高级感官形式的映射。例(4)中的“strike”是从触觉映射到视觉;例(5)中的“hot”是从温觉映射到味觉,而“bite”一词则是从触觉映射到味觉;例(6)中的“sour”是从味觉映射到听觉;例(7)中的“sweet”则是从味觉映射到视觉;例(8)中的“loud”与“quiet”是从听觉映射到视觉;例(9)中的感官的心理体验特征是从嗅觉映射到听觉。
三、通感意象的语言建构
通感意象的语言呈现策略是,在情感逻辑的统摄下,突破语言规范,把隶属于不同感官域的词语组配在一起,使语法产生变格,或用一感官域的感觉去描述另一感官域的感觉,跳越了思维逻辑的常规性,使核心意象的语义兼容了相异感官域词语所特有的语义色彩或确切地称之为情感色彩,从而造成一种独具效果的“陌生化”意象。
在词语的层面上,任何一个词语都是伴随着其语义特征的存在而存在。尽管词语的语义特征存在模糊的边界,但仍具有相对的范畴稳定性。那些意义相关联的词构成一定的语义范围,即语义场(semanticfield)。这样,表示感官体验的词语依据其语义的心理表征不同可以归属为相应的感觉的语义场,例如视觉感知的色彩词就应属于视觉感的语义场。正常的语义搭配发生在同一义位汇聚下的语义关联域[CD2]语义场中。具有相同义位的词以其语义特征的相容性而能组合在一起,而不同义位的词往往存在着相斥性,这就是语言结构规约的结果,也就是语词之间构成的逻辑制约和语法规则。然而在语言的现实应用中,常规的语义组合在表达个体感受与体验时有时显得极为乏力,词作为选择的对象一下子陷入贫困之中,于是一种“陌生化”的语义组配形式就成为必要,这是修辞艺术中的普遍现象与基本规律。在这样的修辞活动中,主体鲜活的感受得到升华,人们也获得了一个崭新的语言视野,语言本身也因此而意味隽永。通感意象生成的语言形式就是有意打破语言的线性组合规律,把不同感觉语义场的语词组配在一起,造成语义结合上的“错位”,即语义特征的不相容性。从这一点上看,语义组合的“错位”是通感意象构成的灵魂。产生意义“错位”的词语类型可以分述如下。
1.名词型
多数名词可以独立唤起意象,构成名词性自足显像词。在相异感官域的超常规语义组合中,一个名词性自足显像词能把属于自身语义场的感觉特征映射到核心意象上,从而生成通感意象。例如:
(10)Themusicbreathingfromher[ZZ(Z]face[ZZ)].
面庞的美丽本是一种视觉感知,是视觉意象的心理表征,它却产生了一种音乐美妙的听觉感受,这种听觉体验在特殊的情境下映射到了视觉域的心理表征上,由此生成的陌生化意象语句写尽了“她”那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的美。
(11)Jean''''sreallyquitea[ZZ(Z]dish[ZZ)],isn''''tshe?
美貌女子的视觉形象本诉诸视觉,却以佳肴类比,顿有嗅觉和味觉的美感,视觉通达了嗅觉和味觉。在通感意象的营造中,名词“dish”触发的嗅觉和味觉的语义特征赋予了视觉域的感知上,从而在言语的呈现上就有了“秀色可餐”的通感语句。
2.动词型
运用与核心词语分属不同感觉语义场的动词,造成语义特征的映射关系,从而构成一种陌生化意象即通感意象。例如:
(12)ThesamebrightfaceItastedinmysleep,
Smilingintheclearwell.Myheartdidleap
Throughthecooldepth...
(13)Hisnamestinks.
例(12)描写情人那张动人的脸,作者不是藉以视觉行为来表现,而是用味觉域的动词“tasted”(品尝),以味觉代替视觉,生成的意象别具一格,感彩显得更浓、更重,也更渗透着亲切感。例(13)运用了动词谓语“stinks”(发臭),使主语“name”(名声)似乎有了嗅觉域的行为意象特征。这是感官域中的感觉特征从嗅觉映射到听觉的语言呈现。
3.形容词型
形容词的运用基本涉及两种构造功能:一是充当定语,二是充当表语,两大功能依据形容词的语义分野或是描述对象的性质,或是表述对象的状态。在营造通感意象的语词范畴中,形容词是一个很活跃的词族。形容词型通感意象的成因是形容词超越其自身的感觉语义场与相异感觉语义场的词语配置在一起,造成语义结合上的“错位”,这样,形容词就把属于自身语义场的感觉色彩赋予核心词语,使其词义具有了某种超常属性。例如:
(14)Shealwaysflashedthatsweetsmile,evenwhenencounteringdifficulties.
(15)Hersweetvoicemademerelaxedattheverymoment.
(16)Hernameisfragrantwithgooddeeds.
例(14)、(15)中的修饰成分味觉“sweet”(甜蜜)分别转向视觉和听觉,使“smile”(微笑)和“voice”(声音)都有了甜蜜的特征,使视觉意象、听觉意象分别染上了味觉域表现的特征。例(16)以嗅觉“fragrant”(芳香的)修饰“name”,激活了嗅觉域的表现,使“名声”似乎有了芳香的特征。
4.副词型
在语义关系的构造中介入了来自不同感觉域的副词的语义特征,由此生成的通感意象也能产生奇特的意境美。例如:
(17)Itisabitterlycoldnight.
天气的冷热程度本应诉诸感觉域的副词来修饰,这里却用了味觉域的副词“bitterly”,于是寒冷似乎有了苦涩,一种奇冷的感觉也随之而生。又如E.Spencer的名句“SweetThames!Runsoftly,tillIendmysong”(Prothalamium)句中“Runsoftly”的语义超常规共现使人感到流水潺[FK(W][TPpz1,+3.4mm。3.5mm,Z][FK)],轻柔可触,视觉意象中顿生触觉的感受。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通感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手段,开拓了语言美学领域的新境,是语言美学领域的一朵奇葩。通感意象的语言营构形态可以超越语词范畴的单一类型或多级类型共现的界阈,达到较高层面的语言范畴,如句与段。文中例(3)便是一例,再引英文一例以窥一斑。
(18)Thenagaintherewasaburstofsound,andaburstofbrilliantlight,themoonhadexplodedonthewater,andwasflyingasunderinflakesofwhiteanddangerousfire.Rapidly,likewhitebirds,thefiresallbrokenroseacrossthepond,fleeinginclamorousconfusion,battlingwiththeflockofdarkwavesthatwereforcingtheirwarin.Thefurthestwavesoflight,fleeingout,seemedtobeclamouringagainsttheshoreforescape,thewavesofdarknesscameinheavily,runningundertowardsthecentre.(D.H.Lawrance,Womeninlove)
译文:[HTK]突然,又传来一阵响声,接着是一道耀眼的光亮。月亮在池面上炸开了,白炽、凶险的光焰如碎片一样四处飞溅。完全破碎了的月光像白色的小鸟迅即在池内扩展开来,沸沸扬扬地四下乱窜,与强压过来的层层黑浪搏斗着。逃窜到最远处的粼粼波光喧嚣着,似乎在和池堤喋喋不休地进行争吵,企图逃到岸上去。黑暗的浊波汹涌地压过来,朝着池中翻腾。(李建,等译)
例(18)是用一种感觉去描写另一种感觉。在对月亮的描写中,作者创造出由视觉向听觉、触觉挪移的通感意象:月亮的视觉形象得到诸如“炸开”、“喧嚣”、“争吵”等听觉形象和“沉重”(heavily)触觉形象的渲染。这例通感意象的语言表现形态使人读之联想奇妙,产生一种视之有象、闻之有声、触之有物的复合性心灵感受。
四、结语
通感意象的客观存在有着自身本质性的基础。在揭示通感本质的过程中,其内涵的丰富性获得了不断的扩展与延伸。事实上,我们已看到,在美学的范畴里,通感蕴涵着主体对取象的审美体验,即通感的审美功能,在认知的范畴里,通感揭示了主体对事物的一种认知方式,一种跨感官域的认知方式,而在文学的范畴里,通感意象则具有诗学的功能,表现出叙事的文学性。无论从何种角度来透视通感的内在属性,通感的表现形态是离不开语言的,借助其语言的构建模式,我们能更深入地洞察艺术语言所要表达的感觉的经验。这种经验是感觉在不同感官域中泛化的表征过程。我们也由此能更完整地认识感官联袂所营造的意象的多面特性。
参考文献:
[1]钱钟书.七缀集[M].北京:三联书店,2002:64.
[2]邱文生.语境与文化意象的理解和传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8(3):135.
[3]王东风.从诗学的角度看被动语态变译的功能亏损[CD2]《简•爱》中的一个案例分析[J].外国语,2007(4):50.
[4]骆小所.浅谈艺术语言和情感逻辑的关系[J].修辞学习,2001(1):31.
[5]LakoffG,JohnsonM.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
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特征范文篇3
关键词:“心理地图”;区域地理;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3-0089
近五年研究区域地理复习“策略”的文章中,作者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心理地图”或相关的表述,如姚伟(2012)认为“建立区域复习模型,构建思维导图”、郑细扬(2012)认为“梳理‘三基’主干知识,构建系统地理网络结构,为区域分析储备地理知识”、赵轩(2012)提出“将区域地理知识系统化,建立结构模型,使复习有章可循;建立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在理解中形成知识网络”、何必相(2013)认为要“选取重要经纬线重点训练,构建世界和中国‘心理地图’”、简豪光(2013)认为应该“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区域知识网络,深化对区域发展问题的理解”、施兵(2013)提出“应主动构建知识网络,从而达到宏观上控制、微观上深入的目的,进而熟悉重要的地理事物”、张玉贞(2013)认为“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很多学生感到知识杂乱无章,较难记忆。实际上这就是由于没有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即没有建立起知识模型。”、罗秋官(2014)认为“帮助学生构建‘心理地图’,做到‘手中无图、心中有图’是搞好区域地理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徐占福(2014)认为“定位是前提――运用地图,建立‘心理地图’,学会空间定位。”、钟晓贤(2014)认为“抓住主导要素构建区域要素知识网络。”、史小燕(2015)认为“构建‘心理地图’准确区域定位、运用思维导图,综合评价区域问题。”、蔡双君(2016)J为“首先弄清区域的范围和位置,建立区域的心理地图,学会区域空间定位。”、周曰志(2016)强调“强化地理思维建模,促使知识结构化,思维可视化。”
以上学者分别结合高考中的实际考题就区域地理复习中的“思维导图”进行了构建。通过分析,笔者概况整合出高考复习中有效构建学生“心理地图”的策略,具体如下:
一、引导学生科学思维,强化区域分析和区域综合
地形、气候、水文、植被、人口、文化、经济、城市等地理环境中各个地理要素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渗透,且当其中某一个地理要素发生变化,则其他地理要素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就构成了一个区域最突出的典型特征。地理课程内容的区域性,表现在它不仅展示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区域特征是通过各地理要素融合渗透而形成的,故需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从整体方面来认识。区域分析和综合的方法为区域地理复习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泛化模式。
区域分析就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作为个体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的特点、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细致地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主线,并以此解决问题。
区域综合是在区域分析的基础上探求区域的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由此而形成对区域特征新的整体性的认识。区域综合不是关于各个地理要素认识的简单相加,综合后的整体性认识具有新的关于区域特征的理解和认知。
区域地理复习中,区域分析和区域综合习惯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1.梳理地理基本原理、地理基本规律、地理基本过程的主干知识。引导学生在思维前,必须明确考查对象的概念,学会将区域分解成若干部分或个别属性方面来认识。
2.引导学生学会对区域的状况、特征和成因等各方面进行剖析,把已分析的各要素组成统一的整体加以认识,进而揭示区域各要素的相互联系,并预测区域发展方向的能力。
3.引导学生抓住地理问题的核心,认识各个部分的联系并找出主导因素,明白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它与其他问题有什么关联,是不是可能构成一个新的其他问题。
4.区域比较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它要求通过区域间的自然、人文要素的横向比较,认识区域间的“一致”和“差异”。地理教学中应加强引导学生在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时,灵活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对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对照、比较和分析,找出他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抽象出特殊的、本质的特征,进而揭示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区域地理特征。
二、通过突出空间定位,构建空间图像,搭建“心理地图”
区域定位是区域地理学习的第一步,也是解答各类区域地理试题的金钥匙,是学好区域地理的第一道门槛。掌握基本的区域定位方法,准确而快速地进行区域定位,是高考命题的主要能力考查点。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往往从地理空间入手,要求考生对试题中给出的地理信息进行正确的空间定位,再以此为基础,分析、推理其他特征解题。如果空间判断错误,则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如何正确判断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特点以及空间联系的规律,已成为地理应考的首要问题。
从概念上来理解,空间定位就是为所给试题确定区域的地理位置(包括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等)准确地定位。可能的考查方式是进行区域位置判断,概括区域的突出特征,并与系统地理有机结合。这就要求考生能够准确把握所考区域的特征,根据地理位置来进行定性,进而确定试题的空间定位。
地理教学中教授学生对区域地理进行空间定位常用的方法有:
1.重要经纬线定位法
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是区域定位中最常见、最准确的方法,也是近几年高考的重点。地理事物都有精确的经纬度位置,要仔细观察地图,熟悉重要地理事物的经纬度位置,当具备了较扎实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基础,解题时就能通过经纬度数据进行正确判断。
2.面积、轮廓、形状定位法
国家、地区都有自己特殊的轮廓特征,河流、湖泊也有自己的形状。通过其面积、突出的轮廓和形状特点确定区域位置,如河流、山脉的走向、长度,河流的源地、注入的海洋,大洲、世界分区、世界主要国家、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面积大小、轮廓形状等进行判断。引导学生善于发挥想象,把轮廓、形状特征作为判断地理事物分布的一把钥匙。
日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和识记世界的局部地区、重要的地理事物如山脉、河湖、海峡、运河、岛屿等的分布和主要国家的轮廓形状等。掌握常见地区地理位置、轮廓形状,世界大的地形单元、河湖海等基本特征的分布,典型经济区的自然环境结构及经济、人文特征。
3.相对位置定位法
有些地理事物可能一时辨认不出,但其周围事物可以成为判断、推理的依据,通过对相对位置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其位置往往能够做到事半功倍。考题中的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现代建筑物、文化现象等往往是定位的重要线索。
4.典型区域分布规律定位法
很多地理事物都有自己的分布特征及规律。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自然带特征、动物特征、土壤特征、河湖特征、地貌特征、人文特征等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或特殊性,这些特征是区域判断的重要线索。掌握了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再依据试题中的材料,如:气候类型、河流径流量、农作物的分布、地貌示意图、正午太阳高度图及文字说明等,可以清晰地帮助分析出地理事物所在的空间位置。
5.利用题目中的信息进行判断
教师应在平时解题时注意培养学生地理空间的整体定位意识和能力。如有些题目会在题干或问题中提示区域的大致范围或自然、人文特征,对缩小定位的范围和提高定位的速度很有帮助;有些提示信息甚至决定定位的成败,如图例、注记往往是重要的提示信息,引导学生在解题时充分利用图例、注记、比例尺等图中信息辅助判断图中的河流、湖泊、山}、等高线、沙漠等;根据比例尺的大小可以初步确定区域范围的大小,有利于定位;依据地球的自转方向、气旋及反气旋的气流方向等信息判断南北半球。
三、运用地理图表,构建复习模型,建立“心理地图”
新课程理念突出了地理的学科特色,重视在新课程实施中对学生综合能力、地理素养的培养。地理学的表述有别于其他学科,文字只能恰当地表达地理概念和观念的一部分,而不能形象地表达空间的概念。有形的图表既是地理学的工具,又是地理知识与信息的载体,同时也是地理思想的表达方式。文字与图表构成了地理学的形象特征。因此,利用区域地图为载体,要求考生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对题目负载信息的提取、认定、分析、判断的思维过程,以考查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是地理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地理知识很繁杂,记忆内容很多,但很多都是通过图展示的,借助图形表达地理空间规律,对世界区域图的判读,关键是根据图示中的信息如经纬度、海陆轮廓、山川形状、特殊事物等进行判读和定位。因此,教师务必教会学生读图、判图,训练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四、结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