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收集3篇)
数学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范文篇1
【关键词】数学教学;法制教育;渗透
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是以小学学科教学内容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活动平台,而课堂教学又是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有意识、有计划地渗透相关的法制知识和法制理念;而法制教育的学科渗透又是进行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呢?
一、理解小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小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有着很强的模仿能力,周围的一切新鲜事物他们都会感到好奇,但是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有限,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留守儿童比例较大,再加上受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的侵袭,少部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极易在学习生活的道路上误入歧途。如有的违反校规校纪,破坏公共财物、公共设施;有的打架闹事;有的甚至小偷小摸,敲诈勒索……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而法制教育又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势在必行。
二、充分挖掘数学学科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
要想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教师就要根据数学学科的教学规律和特点,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法制教育因素,寻找法制教育的渗透点,把法律知识自然融入到数学教学之中。如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50页“8和9的认识”主题图,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相关内容。告诉学生:种花是为了美化环境,图中的优美环境是通过大家的热爱和保护得来的。因此,每个小朋友都要学会保护周围的环境。再如二年级数学上册第12页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情景图,可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知识,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自觉遵守交通安全的良好习惯。
三、以游戏活动为教育平台,在游戏中渗透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是当前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应借助情境教学,结合数学游戏活动规则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如: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在学生认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后,我让学生将自己的铅笔、文具盒,橡皮、转笔刀等标出价格,利用学具人民币进行买卖物品游戏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对人民币的兑换,面值的大小加深了认识,同时还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让学生认识到:保护人民币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教育学生不能在人民币上乱涂乱画,不乱花钱等法制教育。又如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认识前、后》,教学时我设计了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了前后的位置关系,同时又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让学生知道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这样,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以游戏活动为教育平台,穿插渗透法制教育,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创设教学情境,培养法制意识
在数学课堂上,创设与法制有关的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法制渗透,是老师们追求的最佳效果,这让法制教育富有了“趣”的生机与活力。如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千克和克”的认识,在教学时,我一边指导学生通过用手来感受1千克和1克的重量,一边告诉学生:一克物品很轻,但一克的危害却很大,这样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远离”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的危害。又如三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搭配》中一题:有豆浆、牛奶、蛋糕、油条、饼干和面包。饮料和点心只能各选1种,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在学生说出早餐搭配方案统计时,可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穿插其中,对学生进行食品安全教育。
五、结语
法制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和几堂课就能解决的事情,只有在平时教育中加以重视,并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深化、细化法制教育。并把传授科学知识同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筑起一片纯洁的法制蓝天,让他们在蓝天下快乐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数学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范文篇2
关键词:遵循德育纲要;渗透德育;实践第一;示范引领;培养爱心
G623.5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以外,同时也要结合笛Ы萄Ф匝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如何在小学数学学科中进行德育教学呢?下面谈谈我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针对教学大纲,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在教育教学中交叉渗透德育教育,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针对教学大纲,遵循德育纲要,深入钻研本科教材,就能行之有效地促进德育的渗透。
1.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联系生活实际,阐明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然地渗透德育教育。如: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可以向学生介绍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和生产建设中的作用,使学生把所学新知识同现实生活、今后的学习和国家的建设逐步联系起来,明确所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渗透德育教育。
2.中、高年级教学“应用题”时,可以根据应用题中所反映的日常生活、工业、农业、卫生、交通、教育、科技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经过比较、分析、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高年级教学“百分数”时,可以介绍中国人民用占世界耕地面积5%的土地,养育了世界上20%的人口,而且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从而进行国情教育。再利用我国不断沙漠化的面积比例和每年沙尘暴的次数逐渐攀升的数值,向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
3.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我国的发明创造,如“九九口诀”和“七巧板”的发明,在教学圆周率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南北朝科学家祖冲之的伟大成就,是他第一个将圆周率的精确数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我国也是世界上确定圆周率为七位数的国家。要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领域的辉煌成就,学冲之的伟大科学精神,从而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将德育教育渗透于无形之中。
二、在注重课堂教育的同时,还要抓好课外活动。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离开了生活,数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通过数学知识的产生,揭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关系,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渗透一些“实践第一”的观点。
1.有的学生发现,如果人人都节约粮食,每人每天节约50克,许昌市80万人口,每天就会节约4万千克,一年就会节约1460万千克粮食,通过学生自己来计算,就会发现浪费粮食太可怕了,而且还号召同学们都来节约。
2.有的同学发现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分钱,全国13亿人口,每天就会节约1300万元,可以让很多失学儿童上学。通过计算,使不少学生下定决心要改掉乱花零钱的坏毛病,知道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教学《时、分、秒》这单元结束后,我让学生回家统计并记录下自己在家的各项时间,制成一个作息时间表。课上我让同学们之间互相进行交流,互相了解一下其他同学是怎样进行安排自己生活的。提出思考问题:哪些地方比自己安排的更合理?有没有白白浪费时间的地方?交流后举出好的例子,例如:有的同学除了把起床、睡觉、学习等日常生活列出来以外,还把课后的体育锻炼时间做出了合理的计划。有的同学完成家庭作业用的时间很少,而有的同学要花很长的时间,原因是什么,是不是花较短时间做作业的同学的作业质量也是最好的呢?请做作业做得又快又好的同学介绍自己的经验。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借鉴之后,让每个同学再进一步修正自己的作息时间表使之变的更加合理,督促自己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合理、安排和利用有效的时间,养成合理利用时间,按计划做事的好习惯。
三、示范引领,渗透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
数学课上,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及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
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教学时,教师要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例如:1.要求低年级学生在听课、写字时要有正确的姿势,回答问题时要说完整话,写作业时字、运算符号要工整,计算要正确等。2.中年级要求学生听课要专心,分析题意时重点字、词要用笔画出来,作业要干净、正确,要求演算的要列式演算等。3.高年级不仅要求学生听课专心,而且要手脑并用做好笔记,解应用题时要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计算时选择简便方法,要自觉检验等。
总之,不论是示范还是要求,教师都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工整以及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培养学生爱心,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数学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计划范文篇3
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绝不仅是思想政治课和历史课的事,相反,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辨证的思维品质、化归的思想、耐心细致的习惯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怎样渗透德育呢?
一、加强渗透的“三性”
针对性研究把握学生的思想的新特点及变化趋势,是数学教学渗透德育的重要前提,教师必须用政治家的敏感去接受新信息,观察学生思想变化和行为变化,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掌握了学生的思想动态,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才能有的放矢,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规范性数学教学渗透德育绝不能随心所欲,想讲什么讲什么,必须完成数学课程标准对思想教育的要求,这是数学教学渗透德育的基本依据,必须长期贯彻,克服随意性,不搞运动式,使德育内容规范、完整。
计划性数学教学中要研究哪些内容跟思想教育联系紧,哪些内容能有机结合,要求数学教师要订出整体计划,形成相应序列,这样才能紧扣教材,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德育渗透,使德育目标融入教材。
二、把握渗透的“点”、“时”、“度”
找准教材中的“渗透点”是重点。教材是教和学的根本,也是进行思想教育之“源”,数学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育人因素”,如“平面直角坐标系”、“圆周率”、“国旗中五角星的大小比例”等。新教材中则更多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数学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几乎都寓于知识之中,有一定的“隐蔽性”,这要求数学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只有在充分驾驭教材的基础上,才能悟出育人的真谛,找准教书与育人的“最佳结合点”——德育渗透点,数学课堂中只有找准“渗透点”,思想教育才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掌握育人渗透的“时机”是难点。数学教学由于知识性较强、注重知识运用,对课堂结构的严谨,连贯性要求较高,因此,数学教学中不能不顾知识随意安排思想教育内容,进行强迫“渗透”冲击教学,教师必须遵循教材中知识的结构、层次、所处的特定位置,安排好教学过程,使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随教材要求的变化而随机渗透,做到因材施教,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态度的变化,捕捉其情思的变化信息。调整思想渗透的“点”与“时机”,做到因人施教。要把握好渗透时机,教师要做到“眼明、耳灵、腿勤”:眼明则不失察;耳灵则信息准;腿勤则深入,掌握了解学生的知、情、意、行。再针对学生、教材实际,精心思考设计,思想教育的最佳渗透“时机”就不难把握了。
把握思想教育渗透的“度”是关键。“点”与最佳“时机”的结合中,教师应注意恰如其分处理好二者关系,数学是一门科学性、知识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如果“透”得“过度”,就会改变数学的性质,降低数学的知识性与科学性,而如果“渗”得不够,“透”不到位,则不能与学生的“兴奋点”发生共振而功亏一篑,因此数学教师要注意数学教学的特点,把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融合,不偏不倚,调度得当,准确把握渗透的“度”,使其到位而不越位。
三、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数学课堂的各个环节
新课引入可以用数学家富于独创的史实或数学中蕴含的美激励学生对数学奥秘的探求欲和浓厚兴趣,也可以介绍其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促其学好数学解决问题的强烈意愿。如在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向学生介绍笛卡尔生病在床上学习,观察墙角吊在空中的蜘蛛,从而发明了坐标系。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在引入“比例线段”时,可利用国旗上的五角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美的教育。
概念教学在引入数学新概念时,可通过揭示矛盾,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进行,通过新概念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对比,寻找联系、区别。如在教学零指数和负整指数幂的概念时,可通过正整数幂的除法中,被除数指数不大于除数指数时产生的矛盾,引入解决矛盾的新方法,规定了零指数与负整数指数幂的定义,但又产生底数取值缩小为非零数的矛盾,这样,通过矛盾的产生、解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解决问题的主动探求欲。
定理、公式、方法的引入及指导论证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参与到结论的探求推导过程之中,启发引导学生用辨证的思想方法去探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如在推导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时,可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入繁,通过特殊探路,执果溯因培养学生严谨、精确的治学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