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教案(收集3篇)
四年级上册教案范文篇1
课题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内容
理解课文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2、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能正确的看待自己和他人。
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学习书信的格式、写法。
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学习书信的格式、写法。
关键
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教材
环节时间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复案
一揭题导入:
1分钟
出示课题,生齐读
二检查预习
5分钟
1、生字
2、四字词
3、明确本文是书信格式
1、自读生字
2、哪些字需要提醒注意?
字音:“匪”读三声
3、说一说预习中明白了哪些四字词语的意思?
4、齐读生字
5、预习中你发现本课在形式上与前几篇课文有什么不同之处?(书信)
书信是人们之间沟通的一种方式,本文是谁写给谁的一封信?(板书:张国强柯岩)
6、简介柯岩
三自学课文
5分钟
四、全班交流
14
1、依照阅读提示的问题自学
1、完成前两个问题
2、小结,理解课题的含义
3、信封的格式
5、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柯岩老师,懂得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还学会了书信的格式,收获多不多?用书中的成语说可以称得上是”受益匪浅“。
1、自读阅读提示,看看要求我们自学时需要完成哪些问题?
2、汇报,教师:(出示要求)
1)、想想信中主要讲了什么问题
2)、自己对这些问题有什么看法和体会。
3)、注意书信的格式,学习书信的写法。
学生:
3、学生带着问题读文思考
1、学生交流,教师随机点拨
(1)提出问题
(2)生谈看法
(3)引导:柯岩老师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又是怎样帮助张国强一步一步分析的?抓住“摔跟头、碰钉子”等词理解体会
生交流对课题的理解,结合生活实际说
1、教师引导对照两封信,观察格式有什么相同之处?书信一般情况下都包括哪些格式?
2、师板书:称呼、正文、结尾、署名、日期
3、观察,写信时注意哪些格式?
教师随机提醒:
称呼:第一行,顶格,后面加冒号。
正文:开头空两格,先写问候的话。
结尾:写致敬或祝福的话。“祝你”之类的话另起一行空两格写,“身体健康”之类的话在后另起一行顶格写
署名: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
日期:另起一行写在署名下面。
四巩固练习
12分钟
1、选择正确字音
受益匪浅()
⑴fēi⑵fěi
2、把成语补充完整
年逾()()
患难()()
形()影()
3、填一填
书信的格式一般包括()、()、()、()、()五部分。
4、书信格式改错
五总结2
六作业1
生谈收获
作业:写信交流成长中的困惑。也可以发电子邮件,出示老师的邮箱地址
板书设计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张国强柯岩
?嫉妒
疏远从自身找原因
四年级上册教案范文篇2
教学内容:
冀教2011课标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2、9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对比使学生认识什么是质因数。
2.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合数能写成质数相乘的形式,进而理解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概念。
3.经历探索分解质因数的过程,使学生掌握分解质因数的两种方法。
4.在探索分解质因数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成功感,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分解质因数的两种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质因数,经历探索分解质因数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引领知识。
1.同学们,我们上课之前先做一个猜年龄的游戏好吗?谁能猜猜老师的年龄?
2.出示45,运用本单元的知识,说说这个数。(是合数、奇数、因数有1,3,5,9,15,45等。)
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扎实,真替你们高兴。
二、探究体验,理解质因数的概念。
1、分解45(写出算式)
现在大家把45写成两个整数(1除外)相乘的形式。你能写几种?
45=5×9
45=3×15
还能写成3个整数(1除外)相乘的形式吗?你能写出几种?
45=5×3×3
45=3×3×5
45=3×5×3
这些式子等号右边的数字都是3,3,5,所以只能算一种。
那还可以把45写成更多的整数相乘的形式吗?(能,但是只能乘1,这样的话就会写的没完没了了。)
2.式子等号后面的三组数和45有什么关系?(都是45的因数。)
3.学习质因数(分析45=3×3×5的因数的特点。认识质因数。)
(1)现在我们看一下:这三组因数中有一组因数有些特殊,同学们看出来了吗?(都是质数。)
(2)其他两组的因数中既有质数还有合数。
45=3×3×5这个式子中,3、3、5既是45的因数,又都是质数。我们就把3、3、5叫做45的质因数。
(3)你们觉得一个数的质因数要满足哪些条件?
强调:一个数的质因数要符合两个条件:它是这个数的因数;它又是质数。这时它就是这个数的质因数。
(4)那么1、9、15、45等这些数是不是45的质因数?
(不是,只能说是45的因数,而不能说是45的质因数。)
4.即时练习。
我们刚刚学习了质因数的概念,现在老师考考大家。
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1,2,3,6,7,14,
21,42都是42的因数。
2.1,2,3,6,7,14,
21,42都是42的质因数。
3.2,3,7,都是质因数。
4.2,3,7,都是42的质因数。
三、继续研究,感知分解质因数的概念和分解方法。
1.
既然45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那么我们看看课本怎样把60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的。
自主学习例5,学习书写格式,汇报方法。
汇报方法:课本把60先写成了两个数6×10相乘,由于6和10都不是质数,再把6写成2×3,把10写成2×5,现在都成了质数,然后把这些质数乘起来,写成
60=2×3×2×5的形式。)
60只能先写成6×10吗?还能写成哪两个数相乘?
运用书上的方法继续写下去。
谁能用一句话总结这些方法:把60写成质数相乘的形式,先写成任意两个整数相乘的形式,然后看是否是质数,如果不是,继续分解,直到乘数全部是质数为止,然后,把这些质数乘起来,写成
60=2×2×3×5的形式。
刚才我们用课本介绍的方法,把60写成了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由于这种书写格式,像一棵树,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树形分解法。
2.
同学们学会了吗?下面我们就用树形分解法分解下列整数。
给出36、41、27、24、53、1,让学生尝试分解。说说有什么疑问或者有什么发现。汇报。
得出:合数可以分解成几个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质数和1不能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3.
合数一定能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吗?每人选一个合数试试。(独立分解,同桌交流。)
4.
汇报结果。得出结论。任何一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5.
感知分解质因数的概念。
任何一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我们就把一个合数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就叫做分解质因数。像45=3×3×5这样,把45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我们就叫把45分解质因数,同样,把60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60=2×2×3×5我们就叫把60分解质因数。(板书:分解质因数——合数质数相乘)
6.
相关练习。
判断:
(1)把一个整数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就叫做分解质因数。(
)
(2)28分解质因数是:28=4×7(
)
(3)16分解质因数是:16=2×2×2×2×1
(4)36分解质因数是:36=2×2×3×3
(5)15分解质因数是:3×5=15(
)
(6)12分解质因数是:12=2+3+5(
)
四、介绍分解质因数的第二种方法----短除法。
1.刚才我们学习了用树形法分解质因数,知道了一个合数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分解质因数还有另一种方法,那就是短除法。这种方法又是怎样分解的呢?我们仍旧以60为例进行学习。
2.认识短除号,介绍书写格式。
3.分解的方法:
每次用质数做除数,除到商是质数为止,再把每个除数和商写成连乘的形式。
4.练习:用短除法把18、27分解质因数。指名学生板演。
五、课堂检测。
1.填空。
(1)如果一个质数是某个合数的因数,我们就说这个质数是这个合数的
(
)。
(2)
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有(
)和(
)。
(3)把一个合数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叫做(
)。
2.选择。
(1)
把45分解质因数正确的是(
)。
A.45=3×3×5
B.45=5×
9
C.45=1×3×3×5D.3×3×5=45
(2)
能分解质因数的是(
)。
A.质数
B.合数
C.奇数
D.偶数
(3)
2、3、5、7都是(
)。
A.因数
B.质因数
C.质数
D.合数
(4)
(
)是36的质因数。
A.1、3
、6
B.9、36
C.1、3、6
、9、36
D.3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下面各数分解质因数。
六、总结知识,畅谈收获。
1.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很多知识,说说自己的收获。
2.
为了便于同学们记忆,老师也和大家分享几句顺口溜。我们一起读一下。
合数分解质因数,方法树形和短除;
从小质因数去除,商到最后是质数;
分解合数写左边,右边相乘质因数。
板书设计:
分解质因数
合数----质数相乘
四年级上册教案范文篇3
比
班级
姓名
分数
.
一、填空题。(
每空一分,共32分)
1、(
):6=12÷18==2:(
)=(
)(填分数)。
2、女生人数占男生人数的,则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
),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
)。
3、因为a×=b×(a,b均为非零数),所以a:b=(
):(
)。
4、如果A:B=,那么(A×7):(B×7)的比值是(
)。
5、甲数和乙数的比是3:5,乙数和丙数的比是4:3,甲、乙、丙三个数的比是(
)。
6、甲、乙两数的比是3:4。如果甲、乙两数的和是56,那么甲数是(
);如果乙数比甲数大56,那么甲数是(
)。
7、如果把10克的盐放进100克的水中,盐与盐水的比是(
)。
8、有一个三角形,它的三个内角的度数的比是7:3:10,最小的角是(
)°,这是一个(
)三角形。
9、完成一项工程,甲要12天,乙要18天,甲乙完成工程的时间比是(
),甲乙工作效率之比是(
)。
10、用45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已知腰和底的比是4:1,这个三角形的腰长(
)厘米,底长(
)厘米。
11、小华的身高是140厘米,比小明高,小明的身高是(
)厘米。
12、一根铁丝,剪去的长度与剩下的长度的比是5:7,剪去的长度占全长的(
),若剪去了3.5米,则全长是(
)米。
13、甲正方体和乙正方体的棱长之比是1:1.25,那么棱长总和之比是(
),表面积之比是(
),体积之比是(
)。
14、某工厂从甲车间调出的人给乙车间,甲、乙两车间的人数正好相等。原来甲、乙两车间的人数比是(
)。
15、如下图,5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ABCD,
AB:BC=(
):(
)=(
)
(填分数)
AD:DC=(
):(
)=(
)(填分数)
二、判断题。(5分)
1、把3:5的前项和后项同时增加3倍比值不变。(
)
2、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比是1:2。(
)
3、一场足球比赛的比分是2:0,因此,特殊情况下比的后项可以是0。(
)
4、3.6厘米:0.9厘米=4厘米。(
)
5、两根铁丝一样长,第一根用去,第二根用去米,剩下部分相等。(
)
三、选择题。(14分)
1、下面各比中,比值不为0.5的是(
)。
A.2:4
B.0.25∶0.5
C.7∶14
D.1∶0.5
2、学校买来80本图书,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给三个班,正好分完,三个班分到的图书本数的比可能是(
)。
A.2:3:5
B.2:3:4
C.1:2:3
D.3:4:5
3、一个平行四边形与一个三角形的底的比是1:2,高的比是1:2,面积的比是(
)。
A.1:1
B.1:2
C.1:4
D.3:4
4、120克盐水中含盐20克,盐与水的质量比是(
)。
A.1∶5
B.1∶6
C.5∶6
D.2:3
5、甲数和乙数的比是3:5,乙数和丙数的比是4:3,甲数和丙数的最简整数比是(
)。
A.1:1
B.15:12
C.3:4
D.4:5
6、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40米,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是4:3,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平方米。
A.4800
B.1200
C.2400
D.700
7、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需1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需8天完成,甲乙两队的工作效率的最简整数比是(
)。
A.5:4
B.10:8
C.4:5
D.8:10
四、计算题。(共20分)
1、化简下面各比。(8分)
0.12:5.6
:
300
cm∶50
dm
2.25::
2、化简下面各比,并求比值。(12分)
1.75:
小时:45分钟
公顷:1000平方米
吨:250千克
升:350毫升
625立方分米∶立方米
五、解决问题。(共29分)
1、(4分)某种混凝土是黄沙、水泥和石子按4:3:5搅拌而成的,一个建筑工地需混凝土60吨,需黄沙、水泥、石子各多少吨?
2、(5分)图书室买来540本新书,其中是连环画,其余的是文艺书和科技书,文艺书和科技书的本数的比是3∶2。三种书各有多少本?
3、(5分)甲、乙、丙三人共分一批化肥,甲分得这批化肥的,乙、丙分得化肥的比是4∶5,已知丙分得1.5吨化肥,甲分得了多少吨?
4、(5分)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80
km,与乙车的速度比为4∶5,2小时后两车共行全程的,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5、(5分)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72厘米,长、宽、高之比是4:3:2,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分别是多少?
6、(5分)两个相同的杯子中装满糖水,A杯中糖与水的比是5:2,B杯中糖与水的比是4:1,若把两杯糖水混合,混合后的糖与水的比是多少?
比
单元测试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每空一分,共32分)
1、(4):6=12÷18==2:(3)=(
)(填分数)。
2、女生人数占男生人数的,则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
5:6
),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6:11)。
3、因为a×=b×(a,b均为非零数),所以a:b=(3):(4)。
4、如果A:B=,那么(A×7):(B×7)的比值是(
)。
5、甲数和乙数的比是3:5,乙数和丙数的比是4:3,甲、乙、丙三个数的比是(12:20:15)。
6、甲、乙两数的比是3:4。如果甲、乙两数的和是56,那么甲数是(24
);如果乙数比甲数大56,那么甲数是(168)。
7、如果把10克的盐放进100克的水中,盐与盐水的比是(
1:11
)。
8、有一个三角形,它的三个内角的度数的比是7:3:10,最小的角是(27)°,这是一个(直角)三角形。
9、完成一项工程,甲要12天,乙要18天,甲乙完成工程的时间比是(
2:3
),甲乙工作效率之比是(
3:2
)。
10、用45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已知腰和底的比是4:1,这个三角形的腰长(20
)厘米,底长(5)厘米。
11、小华的身高是140厘米,比小明高,小明的身高是(
120
)厘米。
12、一根铁丝,剪去的长度与剩下的长度的比是5:7,剪去的长度占全长的(
),若剪去了3.5米,则全长是(
8.4)米。
13、甲正方体和乙正方体的棱长之比是1:1.25,那么棱长总和之比是(
4:5
),表面积之比是(
16:25
),体积之比是(
64:125
)。
14、某工厂从甲车间调出的人给乙车间,甲、乙两车间的人数正好相等。原来甲、乙两车间的人数比是(
6:5
)。
15、如下图,5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ABCD,
AB:BC=(
4
):(
5
)=(
)
(填分数)
AD:DC=(
5
):(
4
)=(
)(填分数)
二、判断题。(5分)
1、把3:5的前项和后项同时增加3倍比值不变。(
√
)
2、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比是1:2。(
√
)
3、一场足球比赛的比分是2:0,因此,特殊情况下比的后项可以是0。(
×
)
4、3.6厘米:0.9厘米=4厘米。(
×
)
5、两根铁丝一样长,第一根用去,第二根用去米,剩下部分相等。(
×
)
三、选择题。(14分)
1、下面各比中,比值不为0.5的是(D
)。
A.2:4
B.0.25∶0.5
C.7∶14
D.1∶0.5
2、学校买来80本图书,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给三个班,正好分完,三个班分到的图书本数的比可能是(
A
)。
A.2:3:5
B.2:3:4
C.1:2:3
D.3:4:5
3、一个平行四边形与一个三角形的底的比是1:2,高的比是1:2,面积的比是(
B
)。
A.1:1
B.1:2
C.1:4
D.3:4
4、120克盐水中含盐20克,盐与水的质量比是(
A
)。
A.1∶5
B.1∶6
C.5∶6
D.2:3
5、甲数和乙数的比是3:5,乙数和丙数的比是4:3,甲数和丙数的最简整数比是(
D
)。
A.1:1
B.15:12
C.3:4
D.4:5
6、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40米,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是4:3,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B
)平方米。
A.4800
B.1200
C.2400
D.700
7、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需1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需8天完成,甲乙两队的工作效率的最简整数比是(
C
)。
A.5:4
B.10:8
C.4:5
D.8:10
四、计算题。(共20分)
1、化简下面各比。(8分)
0.12:5.6
:
300
cm∶50
dm
2.25::
3:140
21:20
3:5
81:20:21
2、化简下面各比,并求比值。(12分)
1.75:
小时:45分钟
公顷:1000平方米
14:17=
4:5=
5:4=
吨:250千克
升:350毫升
625立方分米∶立方米
5:2=
4:7=
5:3=
五、解决问题。(共29分)
1、(4分)某种混凝土是黄沙、水泥和石子按4:3:5搅拌而成的,一个建筑工地需混凝土60吨,需黄沙、水泥、石子各多少吨?
解:黄沙:60÷(4+3+5)×4=20吨
水泥:60÷(4+3+5)×3=15吨
石子:60÷(4+3+5)×5=25吨
答:需要黄沙20吨,水泥15吨,石子25吨。
2、(5分)图书室买来540本新书,其中是连环画,其余的是文艺书和科技书,文艺书和科技书的本数的比是3∶2。三种书各有多少本?
解:连环画:540×=180本
540×(1-)=360本
文艺书:360÷(3+2)×3=216本
科技书:360÷(3+2)×2=144本
答:连环画有180本,文艺书216本,科技书144本。
3、(5分)甲、乙、丙三人共分一批化肥,甲分得这批化肥的,乙、丙分得化肥的比是4∶5,已知丙分得1.5吨化肥,甲分得了多少吨?
解:乙:1.5÷5×4=1.2吨
总量:(1.5+1.2)÷(1-)=4.5吨
甲:4.5×=1.8吨
答:甲分得了1.8吨。
4、(5分)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80
km,与乙车的速度比为4∶5,2小时后两车共行全程的,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乙车速度:80÷4×5=100千米
(100+80)×2÷=810千米
答:A、B两地相距810千米。
5、(5分)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72厘米,长、宽、高之比是4:3:2,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分别是多少?
解:长:72÷4÷(4+3+2)×4=8厘米
宽:72÷4÷(4+3+2)×3=6厘米
高:72÷4÷(4+3+2)×2=4厘米
表面积:(8×6+8×4+6×4)×2=208平方厘米
体积:8×6×4=192立方厘米
答:表面积是208平方厘米,体积是192立方厘米。
6、(5分)两个相同的杯子中装满糖水,A杯中糖与水的比是5:2,B杯中糖与水的比是4:1,若把两杯糖水混合,混合后的糖与水的比是多少?
解:A杯中的糖:,水:
B杯中的糖:,水:
混合后糖:+=,混合后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