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神经疾病的认识(收集3篇)
对神经疾病的认识范文篇1
就其研究范围来说,神经外科主要研究对象是中枢神经系统,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复杂,加上人类大脑的机能的认识并不是十分清楚,而且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千差万别,同种、同部位的疾病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不同的临床表现也可能是同一种或同一部位的疾病,这给神经外科疾病、特别是颅内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例如:对于昏迷的病人,可能是颅内疾病所致(如肿瘤、出血),也可能是颅外疾病所致(如水电解质紊乱、心血管疾病),其研究范围可能属于外科范围,也可能是属于内科疾病,因此,对于神经外科医生来说,面对有神经系统症状的病人,首要的问题是确定,是否属于本学科的研究范围。然后才考虑治疗方案。
就其治疗方法上看,神经外科的手术治疗涉及大脑及其病灶,面对着人类目前还不十分清楚的、复杂结构的、而且又是生命中枢所在的大脑,神经外科医生在手术前必须决定,在什么部位、以何种方式进行手术,既达到治疗目的,又对大脑正常组织损伤最小的理想术式;在手术时,必须十分熟悉大脑的局部解剖,以娴熟的操作技巧,进行手术操作,才能做到既损伤小,又能达到手术治疗的目的,在手术后,采取何种有效的方法,促进病人的恢复,这一切,都对神经外科医生的理论水平及操作技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对于颅脑损伤的病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这就要求神经外科医生临危不乱,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析判断,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及治疗措施。因此,随时准备处理突发事件,也是神经外科的特点之一,而具备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也是神经外科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㈡、实习方法
由于神经外科属于专科性强的科室,实习同学进入科室后,面对各种神经外科的疾病,常常感到疾病复杂,手术操作难度大,从而产生畏难情绪,实习的收获却与所用的时间不能成正比。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呢?怎样才能搞好神经外科的实习呢?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实习前及实习中掌握有关神经外科的实习方法。
首先,熟悉掌握有关的理论基础知识是本学科实习成功的关键。因此,在进入神经外科实习前,就应该复习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入科后还应根据具体疾病的临床表现对照复习,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实现对疾病的正确认识。
其次,要选择好自己实习的立足点,明确实习的重点。由于神经外科的专业性相对较强,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专科的水平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员和专科医生热衷于研究的疾病并不一定是同学需要掌握的重点疾病,同学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明确自己需要掌握重点内容,然后制订适合于自己的实习计划,而不应好高鹜远,片面追求专业性太强的有关知识和内容。
第三,临床实习的目的是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应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对神经外科疾病,特别是神经外科急症疾病(如头皮外伤、各型颅脑损伤、脑疝等)的诊断、治疗方法以及临床工作程序等方面,这样才能及时正确地对病人的病情作出判断,从而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对神经疾病的认识范文篇2
提到“双心”,人们会感到很奇怪。其实我们这里所谓的“双心”,并非两颗心脏的意思,而是指心脏和心理。
在当今的疾病谱中,心脑血管疾病为头号杀手。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达300万,即每3个死亡者中就有1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而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高达2.3亿。
在当前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因精神和心理疾病导致的自杀者逐年增多,目前全球患有各种精神一心理疾病的患者至少有5亿人,约占人口总和的10%。
由此可见,心脏病和抑郁症是增加全球疾病负担的两大主要疾病。以往由于心脏病和心理疾病是两个不同的学科,在治疗中并没有把两者相联系。但是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界逐渐认识到心脏和心理这两个“心”息息相关,相互影响导致疾病的产生,并能够相互伴发并加重疾病的发展。因此,近年来把两者相提并论,称之“双心疾病”,同时更加重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治疗中也将两者共同予以考虑及治疗,并且发展为“双心医学”,又称之为“精神心脏病学”,是研究心脏疾病与心理疾患相关性的学科。
七情致病
在我国的传统中医学理论中,就十分重视心理因素对疾病的作用,把心理因素归为“七情”。早在两千年前《黄帝内经》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相关的论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肝在志为怒。
“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七情正常的情绪反应,即称“五志”。在一般情况下,正常情绪变化不会致病,但是在突然、剧烈或长期精神刺激情况下,情绪反应过于强烈和持久,加上肝的疏泄功能失调,就会扰乱气血和脏腑功能活动,导致阴阳失调,从而产生疾病。
《黄帝内经》中就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记载。《内经・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暑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其意思是说,人体的“七情”,若太过了就伤及人体的五脏,反之,五脏疾病又可以导致人体的异常情绪的变化。比如,大怒则可伤肝,临床可见患者大怒后,两胁胀痛、胸闷不舒、暖气腹胀、饮食无味;而肝气郁结患者也会常常出现易急、易怒的临床表现。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人体的情绪与疾病密切相关。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或人接触客观事物时所引起的体验,即,根据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体的需要而产生满意的情绪或不愉快的情绪;而消极情绪则可促使人的心理活动失去平衡,引起机体一系列改变,导致神经活动的机能失调,对机体健康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比如人在恐惧时出现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口干及出汗等,严重时可使意识范围变得狭窄,判断力和理解力降低,理智和自制力丧失。如果这些消极情绪经常反复出现,就会造成长期的或过度的精神紧张,引起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功能失调及血压持续升高,最后很可能转变为某些器官或系统的躯体疾病。
“双心”不离
“心主神明”是中医提出的理论。《黄帝内经》把人的记忆、思维、意志、情感等心理活动统称之为“神”。在唯物的整体观思想指导下,认识形体与神的关系,认为人之神由形而生,形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因此《黄帝内经》中提出了“心主神明”论和五神脏学说。“心主神明”中“神明”有广义,狭义之论,广义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有“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灵枢・邪客》指出“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说“心藏神”:《素问・六节藏象论》有“心者,神之处也”。都说明神“出”于心,神“舍”于心,神“藏”于心,心乃神之宅。神通过心与血脉活动表现出来。“神”藏于内,“明”显于外,合称“神明”。这些论述构成了“心主神明”的体系框架,确定了“心主神明”的理论。古人之所以特别强调心主神明论,就是因为在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的过程中,所有的活动都是在心神的统帅下协调地进行,并各司其职,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也就是说,心对精神(心理)活动有主宰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血液是大脑进行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基础,正常成年人每分钟流经脑组织的血液达750毫升左右,占心脏每分钟血液输出量的六分之一。而大脑所需的氧和营养成分都来源于心脏所泵出的血液。心脏主宰着全身血液循环。心脏泵血正常,则体循环的血压和血流相对稳定,脑及全身组织的血液供给正常,氧和葡萄糖的供给也充分,脑的功能活动及正常的精神思维活动得以较好维持,全身的组织功能活动正常,各种新陈代谢得以正常进行。心脏泵血功能异常,导致脑及全身组织的血液供给减少,大脑的特性决定其最先受到影响。尽管机体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等机制部分代偿,但仍旧不能满足脑代谢的需要,所以脑组织受体循环影响程度较其他组织器官更为明显。实践证明,脑的供氧量减少时,临床首先表现为精神症状,如失眠、健忘、烦躁,甚至神昏、谵妄等。研究发现:体外循环特别是阻断主动脉后,多数病人意识和自主呼吸均消失,心脏复跳后即可以清醒,因而认为,心脏可以决定性地影响大脑的功能,从而影响人的精神活动。可见,心功能活动直接影响着血液循环,决定了脑功能活动和全身的状况。
此外,近来研究认为,心脏和血管的内分泌功能与心主神明的关系密切,心脏除了是血液循环的关键器官外,也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心脏和血管受神经系统、激素、细胞因子的影响和调节,产生和分泌多种激素和血管活性物质,如心钠素、血管紧张素、儿茶酚胺、前列环素、内皮素等。这些血管活性物质可直接作用于心脏血管,影响局部和全身循环,同时也可通过血液循环在局部系统。器官发挥生物活性。这显然可对大脑活动、精神心理同样产生影响。尤其是心房分泌的心钠素,能将心的指令通过血液循环传到全身,包括大脑,使人具有整体的协调应对能力;同时它还能帮助大脑思维,一旦缺乏心钠素,人就会反应迟钝,全身精神不振。因此,心脏和血管分泌的活性物质是心主神明的物质基础之一。
随着现代医学中解剖、生理、病理学科的建立,认为大脑是人精神活动的中枢,是精神、意识、思维产生的主要场所,占据主导地位,但还另有很多研究显示,心血管系统与人的精神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如,有人观察到国外有散在报道心脏移植后,受者的所有思维及行动都呈现为捐献者的。研究者认为,心脏可以决定性地影响大脑的功能,从而影响人的精神活动。如,心脏手术后或心脏安装起搏器之后的病人可以出现精神障碍。如此看来,意识的形成对于大脑皮层来说可能也不是唯一的。
对神经疾病的认识范文篇3
【关键词】脑象图;精神医疗;客观诊断;大脑高级功能;心理测量
世界卫生组织的“2011心理卫生地图”调查了184国,结果显示,当前世界各地的精神卫生状况已经不容乐观,精神疾病约占全球疾病负担的13%[1]。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居民中心理疾病患者约占20.8%,人数已超过心血管病,跃居我国疾病患者首位。其中主要疾病为抑郁、焦虑障碍、人格障碍等。据WHO统计,全球完全没有心理疾病的人口比率只有9.5%[2]。心理疾病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长期以来,人们比较注重生理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人们对这一问题过于乐观,认识不足,甚至讳疾忌医。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一份题为《精神卫生:新观念,新希望》的报告指出,精神障碍问题往往被低估,2/3的精神障碍患者从不进行治疗[3],而社会污名[4]、社会歧视[1—3]和病耻感[5]成为患者拒绝治疗和康复的最大障碍。全世界范围内,每人每年的精神卫生费用不足2美元,在有些低收入国家,每人每年精神卫生费用不足0.25美元[1]。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就全球而言,每年每人平均只花3美元在心理卫生。在贫穷国家甚至只有25美分,呼吁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加大对心理疾病治疗方面的人力和财力投入[1]。
以心理疾病中最突出和常见的抑郁症为例。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4大疾患,预计到2023年,可能成为仅次于冠心病的第2大疾病。抑郁症是一种慢性的反复发作的脑疾病,影响到全球20%的人群[6]。据预测从2010—2023年以致残水平和社会花费计算,抑郁症将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成为第2位疾病[7]。有超过1/10的人不知道抑郁症属于精神障碍[5]。由于抑郁症的病症常常被躯体的病痛所掩盖,90%左右的抑郁症患者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能患有抑郁症并及时就医。全国地市级以上综合医院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不足20%。在现有的抑郁症患者中,只有不到10%的人接受了恰当的药物治疗[8]。
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似乎存在一定的误解。非洲的一项公众调查显示,大多数人并不认为精神疾病是医学问题,而认为精神疾病或与压力有关,或与意志力缺乏有关[1]。另一方面,患者尤其是重症精神病患者常否认自己有病,拒绝交谈、隐瞒病情,收集资料不易正确、全面等客观原因,以及有的心理治疗者只看症状(尤其是只重视精神症状)就下诊断,不顾及其他等主观原因,导致精神疾病的错误诊断[9]。很多精神疾病无确切实验室生物指标可寻[9],这种医学诊断上的漏缺导致精神疾病的诊断曾被人认为是单纯的伦理价值判断[9]和“被精神病现象”[11]。可见,对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已迫在眉睫。
1精神疾病的诊断手段
1.1常用诊断手段
1.1.1通过咨询师对来访者及相关人员的观察、交流与了解从诊断依据上看,目前大多数临床心理诊断所采用的工具为工作用诊断标准,又名操作性诊断标准。其实是一套汇集国内外精神科专家诊断经验的总结。从症状学、病程、严重程度,鉴别诊断4个维度拟定特定精神疾病的不同标准。
1.1.2标准化心理量表测验主要包括精神疾病的症状量表和一般的心理测验。比如用以评定抑郁症状的Hamilton抑郁量表(HAMD)[12]、抑郁自评量表(SDS)[12]、Zung抑郁量表[14],评定焦虑症状的Hamilton焦虑量表(HAMA),评定精神病性症状的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15]、精神疾病预测量表(MDPS)[16]等都是症状量表。评分越高,症状越重,有某种疾病的可能性,但并不能诊断就是这种疾病[15]。症状量表并非用于诊断疾病,而是用在确定疾病诊断后进一步评估疾病及症状群的严重程度[17]。
同样心理测验也是作为精神障碍诊断的辅助工具,如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验(MMPl)在鉴别常见精神疾病中可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定的参考[18],韦氏智力测验如智商小于70为诊断精神发育迟滞的重要依据[15];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过低常有老年痴呆症的诊断价值[18]。但大多数心理评估只是对被评估者心理状态的测定,有的可作为评定有无精神疾病的参考而并非疾病的诊断依据[15]。
以上两种常用手段主要是专家依据经验进行的主观诊断手段。在标准制定的过程中十分严谨,但在具体的操作与判断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主观性。
1.1.3多轴诊断系统多轴诊断系统,即通过综合临床障碍诊断、人格障碍与精神发育迟滞诊断、躯体疾病诊断、心理社会和环境问题诊断、整体功能诊断等各轴的综合评定做出诊断。更确切地说,多轴诊断系统是一种诊断理念[17]。
1.2客观诊断手段精神疾病的发病与大脑的功能有关,而复杂的心理活动也都与大脑密切相关[19]。随着分子遗传学、神经生物学和神经精神药理学等学科对于精神疾病研究的深入,对如何确定精神疾病的核心成分成为最为关键的环节。迄今为止,对于多数精神疾病的诊断尚未提供十分肯定的有参考意义的生物学指标,传统的量表评定仍然是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16]。客观诊断手段的匮乏使得医生无法对某些精神疾病做出确切诊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些高科技手段正逐步在精神医疗领域得到应用和推广。以下对目前主要的客观诊断工具作比较。
1.2.1基因检测以遗传学和神经科学为研究背景。从人类基因组中寻找与脑部失常的指标。如果双胞胎中有一人患自闭症,那么另一人患病的概率是60%。这些数字远远高于一般人患这2种病的风险(普通人精神分裂症患病概率为1%,自闭症为0.2%)。许多精神疾病是多个基因所致。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基因完全相同,但有些双胞胎并没有患相同的病。对于所有精神疾病,基因是重要的因子,但基因不等于命运[20]。
1.2.2脑部成像技术主要属于神经科学研究范畴。具体的技术包括:(1)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17—21]。通过脑部结构的形态测量以及大脑活动情况来分析诊断。(2)正电子断层扫描(PET)[20]。利用放射性示踪剂来确定大脑定分子的位置并进行定量分析,探测脑部活动图像。(3)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17—21]。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对X线的吸收与透过率的不同,摄下人体被检查部位的断面或立体的图像,发现体内任何部位的细小病变。(4)脑电图(EEG)[22]。通过脑电图描记仪将脑自身微弱的生物电放大记录成为一种曲线图,以帮助诊断疾病的一种现代辅助检查方法。(5)脑电地形图(BEAM)是通过电子计算机FFT转换技术,将脑部各频段按解剖部位用脑地形图的形式直观显示不同频谱的分布及功率高低,以此来判断器质性或机能性变化及变化范围和程度[23]。(6)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由声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在脑干听觉传导通路上的电活动,能客观敏感地反映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19]。(7)经颅多普勒(TCD),用超声多普勒效应来检测颅内脑底主要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及血流生理参数,根据脑血流速度的降低或增高就可以推测局部脑血流量的相应改变[19]。(8)脑象图技术(EEQG)通过一组数学算法,把脑电转化为具有演化特征的动态的大脑图像,通过对图像不同指标的判识来诊断精神疾病。脑影像学检查技术用于临床后,对疾病的定位、病因诊断常有关键作用[21]。
1.2.3其他方法量子共振检测是通过检测人体微弱磁场的电磁波的异常情况来鉴别精神疾病的种类[24],平稳眼球追踪测验(SPEM)用于精神分裂症辅助诊断,麻醉分析用于癔症的鉴别诊断等[17]。目前客观诊断尚未作为临床诊断的常规,只有遇到意识模糊或者原因不明等特殊情形下才考虑使用这种客观测量。在具体的操作实施方面,涉及费用合理性和灵敏度的问题。
2脑象图技术主要特点
脑象图技术(EEQG)是在脑电图的基础上,依据混沌动力学原理和脑电图学临床判读规则,通过数据编码分析,将脑电波转化为具有物理性质和示意功能的流体几何图像[25]。脑象图具有整体性、运动性、相关性、演化性以及对初始动因的敏感性。通过对图形特征和图形指标的分类判识,不仅可以用于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诊断,而且可以了解个体的大脑高级认知功能,包括个体的性格和能力特征[26]。这项技术融合了物理学、数学、医学、生理学、哲学、教育学等诸多学科,是精神医疗诊断手段的创新。
与其他客观诊断手段相比,脑象图技术作为精神医疗诊断具有以下明显优势。
2.1脑象图技术测试精神疾病灵敏度较高脑象图帮助人们读懂人类个体的精神世界。它的振荡飘摆、反复迭代、镶嵌套叠、扭结折曲蕴含着个体独特的精神状态信息。通过图形的和谐程度、节奏感、图形的疏密程度、图形的面积等若干个指标可以了解个体的精神势态[27]。通过将特殊类型精神疾病患者的脑象图与正常人的脑象图相比较,找到该类患者的共性图形,为精神疾病患者的删选以及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2.2脑象图是测试大脑高级功能状态的工具不唯独用于病理诊断,脑象图还是一种测试个性和能力等大脑高级认知功能的重要工具。一方面为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多轴诊断提供生物学依据。美国DSM—Ⅲ推出精神障碍的多轴诊断系统以五轴对每一病例进行评估,其中轴Ⅱ是人格障碍的诊断,但是如何识别与诊断人格障碍以及使用怎样的测验工具是每个医师能否掌握和推行第二轴诊断的前提[27]。另一方面有助于发现治疗精神疾患的有效切入点。从而使测试结果能够服务于诊断和治疗的整个过程,充分体现其应用价值。这一点是其他客观测量工具所望尘莫及的[26]。
比如自闭症患者出现大脑功能障碍[29],症状是沟通能力和社会互动能力受损,脑象图样本统计可以探索自闭症的特异图型,同时可以找到导致个体心理疾病的人格方面的原因,确认是由沟通能力弱、操作能力弱、认知能力弱、还是兴趣狭窄等因素引起的。
2.3脑象图测试快速便捷脑象图测试的整个过程只需要不到20min。带上电极帽之后,测试不同状态下的自发电位,是非入侵式的测试,对人体无害。在经济上也不需要昂贵的费用。
3脑象图技术在精神疾病领域的研发成果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脑象图研究中心采集了500例抑郁症患者,并发现从轻度到重度抑郁的脑象图指标,这一研发成果打破了传统的抑郁症临床诊断方法,将大大提高抑郁症的识别率。目前已成功研制抑郁症诊断的医疗器械设备,并已通过天津市食品药品监督局的检测,进入医院临床应用。
脑象图技术应用于亚健康人群的脑功能研究并取得初步成果[30]。还与多所幼儿园和某些专门的特殊教育机构合作研究自闭症患者的大脑功能特征及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取得初步的成果,并且实践中得到家长和有关教育机构的广泛认可。
未来的研究将采集各类特殊需要人群的脑象图,通过与常人组的对照分析,获得各类特殊人群的大脑特异性指标,从而为各类精神疾患的诊断提供有力的客观依据。比如,近20多年来精神病学家们都在努力对广泛性发展障碍的亚类别进行区分[31],脑象图技术通过测试与统计手段可以为此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张文燕.WHO绘就精神卫生地图[J].中国医院院长,2011,(23):84—86.
[2]熊先军,李静湖,王丽莉,等.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国内外管理基本情况分析[J].中国医疗保险,2012,1(5):40—43.
[3]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
[4]李强,高文珺,许丹.心理疾病污名形成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4):582—589.
[5]栗克清.中国精神卫生工作回顾与展望[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2,29(2):1—11.
[6]刘佳莉,苑玉和,陈乃宏.抑郁症的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1,27(9):1193—1196.
[7]熊新英,王国相.抑郁症的整体治疗[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7):66—67.
[8]李越,李玉经.谈精神科疾病的诊断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8,18(5):356.
[9]吕淑云.21世纪“抑郁风暴”来袭[J].医药保健杂志,2008,12(1):14—17.
[10]戴庆康.精神疾病诊断:科学的判断?伦理的判断?[J].医学与哲学,2005,26(7):22—24.
[11]刘东亮.“被精神病”事件的预防程序与精神卫生立法[J].法商研究,2011,1(5):51—56.
[12]余新良.坦度螺酮对脑卒中后抑郁的辅助治疗作用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3):49—50.
[13]盘娟,梁少梅,莫丽萍.异位妊娠输卵管切除术后患者焦虑和抑郁调查及护理干预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1,9(12):60—61.
[14]谭正强,韦安枝.心理测量在精神卫生领域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1,1(7):64.
[15]姚芳传.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J].校园心理,2011,9(6):363—364.
[16]张广亚,张理义,汪广剑,等.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精神疾病预测量表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价值[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2):1452.
[17]张明园.精神障碍的诊断进展[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4,3(2):69—71.
[18]崔利军,于雪竹,孟庆瑞,等.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验对常见精神疾病鉴别诊断的研究[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6,23(3):11—13.
[19]贺丽萍,时楠.BAEP、EEG、TCD对精神疾病的诊断价值[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4):158—159.
[20]许炽友.精神疾病前沿诊断解析,编自《科学美国人》[J].国外科技动态,2003,1(12):29—31.
[21]陈彦方.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研究进展,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5,5(2):83—85.
[22]王德堃.脑波技术对心理冲突认知的价值[J].广州医药,1991,1(1):45—46.
[23]闫宝云.脑象图与临床应用[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05,12(3):188—192.
[24]郭芝芳,师建国,刘飞虎,等.量子共振检测常见精神症状的诊断价值[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5):516—518.
[25]王德堃.脑象图的混沌美及其应用[J].自然杂志,1992,1(7):483—489.
[26]王德堃.一切从原始创新开始—脑象图技术应用纪实[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8,1(2):32—33.
[27]王德堃,王雷,王霆.中医情志论中惊与恐的脑动力学特征[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4):263—264.
[28]杨德森.多轴诊断的讨论[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9,9(3):157.
[29]陈巍,安龙,丁峻.自闭症脑功能性关联障碍研究进展:来自fMRI的证据[J].中国特殊教育,2010,1(6):54—58.
[30]王德堃,杨俊丽.对亚健康人群脑功能活动状态的分析[J].山西中医,2002,18(5):47—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