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年报审计报告(收集3篇)
公司年报审计报告范文篇1
近年来,上市公司经营失败、公司舞弊的指控以及财务报表的重述(financialstatementrestatements)都将注意力集中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充分性上。但综观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财务欺诈案可以发现,像安然、新加坡中航油等财务欺诈案的发生,并不是因为这些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不够充分,如新加坡中航油就一再强调公司有“严格的风险控制程序”,只不过这些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值得怀疑。因此,管理当局如何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报告成为当前紧迫的理论和实务问题。本文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报告的有关规定人手,结合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报告的意义,分析美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报告对我国的启示。
(一)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报告的内涵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2002年的33-8138号提案中首次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了诠释,该提案认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目的是确保公司设计的控制程序能为下列事项提供合理的保证:公司的业务活动经过合理的授权;保护公司的资产避免未经授权或不恰当的使用;公司的业务活动被恰当的记录并报告,从而保证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符合公认会计原则的编报要求。
《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Actof2002,本文简称萨班斯法案)404条款要求公司必须就管理当局建立和保持充分的公司财务报告程序内部控制的职责进行报告,并报告管理当局对这些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同时,该条款及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的审计准则要求从事审计的会计事务所也须对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和管理当局的评价发表意见。为了配合萨班斯法案404条款有关内部控制规定的实施,SEC在2003年6月正式的最终规则中提出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操作性定义,SEC规则规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是由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或者公司行使类似职权的人员设计或监管的,受到公司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影响的,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满足外部使用的财务报表的编制符合公认会计原则提供合理的保证。具体包括以下控制政策和程序:(1)保持详细程度合理的会计记录,准确公允地反映资产的交易和处置情况;(2)为下列事项提供合理的保证:公司对发生的交易进行必要的记录,从而使财务报表的编制满足公认会计原则的要求;公司所有的收支活动均得到公司管理当局和董事的合理授权;(3)为防止或及时发现公司资产未经授权的取得、使用和处置提供合理保证,这种未经授权的取得、使用和处置资产的行为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要影响。从SEC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定义可以看出:其一,内部控制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涉及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SEC将主体对内部控制的考虑限定在财务报告编制的内部控制范围内,因此使用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这一术语。其二,SEC期望其所定义的内部控制与COSO委员会报告中的财务报告目标相一致。其三,上述第3点是针对公司资产的使用和处置提出的,表明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是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萨班斯法案404条款与SEC规则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报告的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萨班斯法案404条款要求首席执行官(CEO)和首席财务官(CFO)对主体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报告。该份报告包括在公司按年度提交给SEC的表格中,为此,SEC已经为其注册成员制定了规则,要求公司提交的表格必须包括:(1)管理当局对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年度报告,具体为:关于管理当局建立和维护适当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责任报告;管理当局用于评价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方法框架的报告;管理当局对到最近年末为止的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包括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声明,其中,必须披露管理当局所认定的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任何重大弱项,如果存在一个或多个重大弱项,则管理当局不得认定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有效的;一个声明,即会计事务所(对公司包含在年报中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的机构)已经对管理当局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意见签发鉴证报告。(2)会计事务所的鉴证报告,提供审计人员对管理当局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意见的鉴证报告。(3)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变动,对于任何重要影响或可以合理预期将重要影响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任何变动都应予以披露,该项披露要求从2003年8月14日起生效。
二是SEC的S-K规章要求管理当局披露公司主要执行官、主要财务官或履行类似职权的人员在对报告期间的披露控制和程序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就企业披露控制和程序的有效性做出评价。
三是SEC要求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财务官签署两个书面证明,包括在公司提交的表格中。这两个书面证明是萨班斯法案302和906条款所要求的。(1)302条款要求在呈交SEC季度和年度报告时提出证明:包括已经核查了某个确定注册公司的特定报告;报告中没有存在任何重大的错报和漏报而导致对本期报告产生了误导性的信息;报告的财务报表和其他报告公允地反映了注册公司在所报告期间和时点上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动状况;对建立和维护公司的披露控制和程序以及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报告承担责任;已经向公司的审计师和公司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进行披露(或者行使相同职权的人)等。(2)906条款包括对具体联邦犯罪法典的证明,如证明报告是完全符合1934年证券交易法中的条款要求,报告中的信息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报告的意义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报告的有关规定要求报告管理当局建立和保持充分的公司财务报告程序内部控制的职责:并报告管理当局对这些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报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界定了管理当局的责任管理当局必须承担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责任,并运用恰当的控制标准(如COSO标准)来评价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形成的评估结果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同时签署一份关于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书面申明。为取得足够的证据支持管理当局的评估结果,管理当局可以利用内部审计人员、管理人员、其他人员或第三方的工作,将其作为评价内部控制执行有效性的基础。相应地,管理当局可以雇佣外部审计师之外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或咨询公司来帮助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执行有效性进行评价。
(二)强调“人”的重要性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应包含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法律顾问、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经营管理当局、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等各个方面,明确了评估的每个行动步骤由哪些高级管理人员负主要责任,以确保按时完成内部控制评价工作。
(三)保证信息披露的质量管理当局作为编制财务报告的一方,直接参与信息的制作,在信息的传输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广大
的股东(投资者)属于被动接受信息的一方,处于劣势。因此为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政府机构通过制定会计准则、证券监管等,设置外部审计人员、投资分析人员等中介人员,以形成公司财务报告供给链,如图1所示:
在该供给链中,为保证投资者得到准确、及时的信息,其信息传输渠道的各个主体都必须以诚实信用为原则。但由于公司管理当局是信息输出的起点,因此,公司管理当局对编制的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满足外部使用者的财务报表符合公认的会计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要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合法合规性,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制度必须有效,其有效性由管理当局提供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报告和发表财务报告内部有效性声明进行合理保证。
(四)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通过为管理当局评估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程序提供建议,使管理当局认识到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能够通过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及时发现重大控制缺陷和重要管理要点,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向法律顾问、审计委员会和董事会报告财务报告中的内部控制薄弱之处,使公司财务报告情况更为透明,有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三、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报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萨班斯法案和SEC有关规则提出的一系列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制度安排,对于我国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和报告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进行强制性规定目前,我国仅有2001年10月证监会的“关于做好证券公司内部控制评审工作的通知”中对内部控制评审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即要求证券公司根据“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的要求聘请有证券执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评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向证券公司提交内部控制评审报告。而在其他规范中,没有对管理当局进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提出强制性规定。面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失败和公司舞弊指控的增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这就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对内部控制评价提出明确要求,将财务报告错误表述的风险降低到一个恰当的水平。
(二)制定相关规定要求管理当局提供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报告管理当局不仅要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而且应将评价结果以书面声明的形式对外报告,以使外部投资者能够确定公司提供财务报告的程序合规合法,对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对法律法规的遵循性提供合理保证。
(三)明确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目前我国理论与实务界没有对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形成一致的意见。由于独立审计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审计时,主要是针对财务报告形成过程中所有重要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因此在确定内部控制评价内容时,一方面应根据注册会计师与委托人达成的业务约定书内容,另一方面还需考虑审计师在审计初期确定的审核标准。除了独立审计师的审计外,企业自身进行评价时的评价内容也有待进一步明确。
公司年报审计报告范文篇2
【关键词】年报披露及时性;年报时滞;审计报告时滞;注册会计师变更;内部监督
一、引言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的重要性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主要是指向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的信息。会计信息作为市场信息的一部分,其质量的高低除了对行业监管、公司自身的稳定、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和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人们区分效益良莠的企业、降低利益相关者在决策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性也有重大意义。“及时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特征之一,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及时、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披露既是资本市场有效的基石,也是上市公司治理效率的关键因素。只有及时披露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才能保证信息使用者适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从IASC,到美国FASB、英国ASB,再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无一不将及时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特征之一,会计信息披露及时与否,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及时披露会计信息有助于降低上市公司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及时作出合理的决策;有助于缩短信息使用者的内部交易时间以及提高我国股票市场的效率等。
(二)从审计视角研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的意义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一般程序是首先由上市公司编制报表,然后由注册会计师对报表进行审计,最后向证券交易所提交报告,证券交易所按均衡披露的原则安排年报的披露。从该程序可以看出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及时性的因素主要有公司编制报表的时间,审计报告时滞和证券交易所安排披露的时间。但是“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遍推行和年报预约披露政策的实施,公司耗费在报表编制上的时间和证交所安排披露时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样审计工作时间的长短就成为了影响年报披露时间的主要因素”(杨世忠、朱晓婷,2006),可见审计在影响上市公司年报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上的重要地位,所以,本文选择从审计视角来研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的影响因素。
中外学者都曾对年报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的影响因素进行过研究,从国外的文献来看,公司规模、公司所处行业、审计意见、业务复杂程度等都是常被用来检验的变量;国内对年报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的研究绝大部分是2000年以后才开始的,虽然起步比较晚,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不过对影响因素的选择并没有实质性的拓展。从已有的文献来看,专门从审计视角来进行的研究很少,或者与本文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二、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的样本从2007年度沪市A股上市公司中选取,具体的样本选取如下:
(1)披露2007年年报的所有沪市A股上市公司;
(2)剔除在国泰安CSMAR系列研究数据库中有数据缺失(本文所需要的数据有缺失)的上市公司。
经过筛选,最后得到825个公司样本。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均来自国泰安CSMAR系列研究数据库(直接使用或经过处理后使用)。关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数据的取得,采用了年报会计信息披露时滞作为年报披露及时性替代变量的做法。本文的年报披露时滞计算选择日历天数,即年度结束日到年报报出日的日历天数。年报披露时滞越小说明上市公司年报会计信息披露越及时。
数据分析软件为SPSS17.0。
(二)研究假设
杨世忠、朱晓婷在研究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的时候提到:“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遍推行和年报预约披露政策的实施,公司耗费在报表编制上的时间和证交所安排披露时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样审计工作时间的长短就成为了影响年报披露时间的主要因素”,可见审计工作时间对上市公司年报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影响的重要性。此外,我国学者上海财经大学蒋义宏教授等人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及时性研究》一书中介绍财务报告披露及时性影响因素的时候,几乎都从审计报告时滞的角度进行了讨论,例如,在介绍公司规模对财务报告会计信息影响的时候提到“大公司拥有更强的内部控制系统,使得审计师花费更少的时间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缩短审计时滞,从而使得公司能加快年报披露”。审计报告时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审计工作时间和审计时滞,由此,得到第一个假设:
假设1:审计报告时滞越短,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时滞越短,年报会计信息披露越及时;反之亦然。
注册会计师发生变更的上市公司,其新任注册会计师需要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治理层进行更多的沟通,花更多的时间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进行了解,花更多的时间进行内部控制测试。总之,新任注册会计师面对新的被审计单位,将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解决,这就对审计进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延长审计时间,进而影响年报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这就得到第二个假设:
假设2:注册会计师发生变更的上市公司,其年报披露时滞较长,年报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较差。
上市公司设有内部审计部门,且通过履行其职责,定期向董事会提交内部检查监督报告,可以为注册会计师审计带来很大的便利。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监督部门比注册会计师更了解自己的公司,其监督检查结果可以为注册会计师所用,有利于注册会计师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时间。此外,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可以使公司内部控制更加完善和有效,从而使审计证据更加可靠,提高审计证据的可依赖和可利用程度,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就可以相应减少审计程序,节约审计时间,进而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及时披露创造条件。由此,提出本文的第三个假设:
假设3:设有内部审计部门,且定期向董事会提交内部检查监督报告的上市公司,其年报披露时滞较短,年报会计信息披露较及时。
(三)研究设计
本文主要是建立三个多元回归模型来分析审计报告时滞、注册会计师变更和内部监督对上市公司年报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的影响。
变量设计表如表1。
模型1:LAG=a+b1SIZE+b2ROE+b3ALAG
用模型1来检验假设1;
模型2:LAG=a+b1SIZE+b2ROE+b3DIF
用模型2来检验假设2;
模型3:LAG=a+b1SIZE+b2ROE+b3INNER
用模型3来检验假设3。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1)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样本公司年报时滞的均值将近89天,审计报告时滞的均值为86天,只相差三天,由此可见我国年报时滞与审计报告时滞的高度一致性,这也反映了我国审计报告时滞对年报披露及时性的高度制约及影响。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从2003年开始在大约3年的时间里逐步加快出具10-K表的最后期限,从90天缩短至75天,甚至60天,而我国年报时滞的均值为89天,几乎是美国前几年10-K表出具的最后期限。由此可以看到我国在信息披露及时性问题上与美国等经济发达、市场成熟国家的巨大差距,我国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时滞有待进一步缩短,以满足利益相关者对年报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的要求。
表3是年报时滞与各变量间的相关性表。从该表可以看出,年报时滞与各变量至少在5%的水平上显著相关。
(2)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表4、表5和表6是多元回归的结果。从表4和表5可以看出,审计报告时滞和注册会计师变更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影响年报披露时滞,且参数估计符号与预期的符号一致。多重共线性诊断结果显示,各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均在1.08之下,说明各变量间不存在影响系数估计值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审计报告时滞对年报披露时滞的正向影响,说明审计报告时滞越短,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时滞越短,年报会计信息披露越及时;反之亦然,这正好验证了假设1。注册会计师变更与年报披露时滞的正向关系表明注册会计师发生变更的上市公司,其年报披露时滞较长,年报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较差,这是对假设2的验证。
从表6可以看出,内部监督对年报披露时滞的影响不够显著,即设有内部审计部门,且定期向董事会提交内部检查监督报告的上市公司,其年报披露时滞并不一定就比较短,年报会计信息披露不一定及时。这可能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立,及其职责的履行更多的表现在形式上,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只是像花瓶一样的摆设;其次,注册会计师因为不信任内部审计的结果或其他原因,对内部审计的成果利用很少或者有限,即是否利用了内部审计的成果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没有多大的影响,进而对年报会计信息披露不产生显著影响。
三、结果讨论
(一)结论
本文从审计角度讨论了上市公司年报信息披露的及时性问题,多元回归的结果表明:审计报告时滞与年报披露时滞呈正向关系,审计报告时滞越短,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时滞越短,年报会计信息披露越及时;注册会计师变更与年报披露时滞也呈正向关系,注册会计师发生变更的上市公司,其年报披露时滞较长,年报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较差;但是,内部监督对年报披露时滞的影响不够显著,即设有内部审计部门,且定期向董事会提交内部检查监督报告的上市公司,其年报披露时滞并不一定就比较短,年报会计信息披露不一定及时。
(二)下一步研究方向
本文在研究审计报告时滞对年报披露及时性的基础上,只选择了注册会计师变更和内部监督两个影响审计的因素来研究其对年报披露及时性的研究,研究范围不够广,也不够深入。笔者认为,进一步扩大范围,深入研究影响审计的内部控制等对年报披露及时性的影响,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1]蒋义宏.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及时性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2007:476.
[2]杨世忠,朱晓婷.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3]陈晓,陈小悦,刘钊.A股盈余报告的有用性研究――来自上海、深圳股市的实证证据[J].经济研究,1999(6).
[4]巫升柱,王建玲,乔旭东.中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披露及时性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6(2).
[5]陈汉文,邓顺勇.盈余报告及时性:来自中国股票市场的经验证据[J].当代财经,2004(4):103-108.
公司年报审计报告范文篇3
关键词:年报披露的及时性;公司业绩;审计意见类型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60(2009)01-0133-07
公司年度报告是公司对外披露信息的主要途径,也是会计信息和公司其他信息的重要载体。因此,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主要表现为公司年度报告披露的及时性。及时性是会计信息重要的质量特征,各国会计准则都将其纳入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当中。年度报告披露时间的具体规定也为上市公司选择实际披露时间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上市公司在法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主选择实际的年度报告披露时间。那么,上市公司自主选择的年报实际披露时间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为什么有的上市公司选择及早披露年报,而有的上市公司选择延迟披露年报?上市公司自主选择的年报披露时间有没有信息含量,这一行为意味着什么?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旨在检验业绩好的公司和业绩差的公司、被出具清洁审计报告的公司和被出具非清洁审计报告的公司年度报告披露时间的系统性特征,并分析被出具的审计报告的不清洁程度和类型对上市公司披露年报及时性的影响。
一、文献回顾
影响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及时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公司业绩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国外以往的研究中,Pastena等(1979)研究发现相对于公布各类积极信息而言,公司倾向于推迟公布各类消极信息;Kross(1981)发现公司披露年度会计盈余的及时性与公司实际盈余和分析师预计盈余之差存在显著的关系,实际盈余低于预计盈余的公司倾向于更晚披露年报,实际盈余高于预计盈余的公司倾向于提早披露年报;Givoly等(1982)也发现了公司倾向于推迟披露坏消息的类似结论;Kross等(1984)发现公司中期和年度报告的披露时间都与业绩好坏有关系,业绩好的公司较早披露,业绩差的公司较晚披露;Begley等(1998)研究了在美国法律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的1983―1992年期间是否还有类似的现象,结果与之前的研究十分一致。在国内这一方面的研究中,Haw等(2000)用中国1994―1997年A股样本数据研究发现,业绩差的公司比业绩好的公司年报披露时间更晚;程小可等(2004)利用沪市A股上市公司1997―2002年的样本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验证了年报披露的及时性与未预计盈余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好消息偏向于更早披露,坏消息偏向于更晚披露;陈汉文等(2004)以我国2000―2002年的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采用分组检验的方式,发现好消息公司倾向于比坏消息公司早报告盈余;李维安等(2004)以我国2000―2003年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发现,在同等条件下,业绩越好的上市公司年报披露越及时。
影响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及时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审计意见类型。在国外的研究中,Whittred(1980)运用非参数方法研究了审计意见类型与公司年报披露时间的关系,发现被出具非清洁审计意见的公司比被出具清洁审计意见的公司更晚披露年报,而且审计意见程度越严重,年报披露时间越晚;Ashton等(1987)以及Ashton等(1989)都运用多元回归模型研究了影响年报披露时间的各个因素,他们发现被出具非清洁审计意见的公司年报披露时间更晚;Bamber等(1993)以及Kinney等(1993)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在国内的研究中,王建玲(2004)以1999―2002年深沪两个交易所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相关性分析和非参数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审计意见与年报时滞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且审计意见越严重,年报披露就越不及时;李维安等(2004)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发现,本年度和上一年度未被出具非清洁审计意见的公司,其年报披露更及时。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关于以往研究中公司业绩与年报披露时间的关系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寻找其原因。第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们往往倾向于主动对外报告好消息,而对坏消息的披露“遮遮掩掩”。在公司年度报告这个问题上也是一样,公司管理者出于人的本性,会倾向于及早报告好业绩,而推迟报告坏业绩。第二,根据经济学中的信号传递模型和信息甄别模型,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高质量(业绩好)的公司会主动显示自己的优秀特征,以解除责任,避免利益相关者的逆向选择,这样一来,相对于业绩好公司的主动披露,业绩差公司的披露时间就较晚了。因此,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提出假设1。
假设1:业绩差的公司比业绩好的公司年报披露更加不及时。
关于审计意见类型与公司年报披露时间的关系问题,也可以从两方面寻找原因。第一,就目前的法律规范而言,在一个大的法定时间范围内,公司年度会计信息何时接受审计、何时向外披露,都是由公司而不是审计师决定的。高质量的公司“急于”及早披露信息,可能会提早接受审计,而由于其高质量,审计过程的阻力相对较小,审计时间较短,而且由于“真金不怕火炼”,审计意见更可能是清洁的;相反,低质量的公司可能“遮遮掩掩”不愿及早接受审计,审计过程阻力较大,审计时间长,而且由于其更有可能粉饰报告的“做贼心虚”而导致被出具非清洁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较大。第二,出具非清洁审计意见,一般需要更多的证据,这就使审计时间相对较长,而且出具非清洁审计意见会导致审计师与公司管理者讨价还价,延缓了审计工作结束,因此被出具非清洁审计意见的公司,其年报披露相对较晚。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提出假设2。
假设2:被出具非清洁审计报告的公司比被出具清洁审计报告的公司年报披露更加不及时。
其中,清洁审计报告仅指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其他审计报告都为非清洁审计报告。另外根据上述分析,还可以进一步提出假设3。
假设3:公司被出具的审计报告严重程度越高,年报披露越不及时。
(二)研究方法
关于年报披露及时性的研究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非参数检验。如及时性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检验(Spearman检验等,如Haw等(2000));按公司业绩指标的正负将公司分为两组,比较它们的年报披露时间有无显著差异(MannWhitneyU检验等,如Whittred(1980));按审计意见类型将公司分为若干组,比较它们的年报披露时间有无显著差异(KruskalWallisH检验等,如Whittred(1980))。第二种是参数检验,即建立回归方程,针对年报披露时间的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根据系数判断其相关性,如Ashton等(1987)。
本文采用非参数检验进行分析,这主要是因为:(1)建立回归方程进行参数检验,通常要求变量具有正态分布,而正如下文描述性统计显示的,“年报披露延迟天数”明显不符合正态分布;(2)若建立回归方程进行检验,则难以避免各解释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需要对回归方程进行多次修改,如Ashton等(1987)、李维安等(2004)。
(三)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文的样本包括2003―2005年深沪证券交易所的全部上市公司,共1371家,其中2003年1261家,2004年1359家,2005年1369家[ZW(]因为需要公司的所有变量同时存在,所以剔除了极个别缺少某些变量的样本。[ZW)]。年报披露日、公司财务数据和审计报告类型等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本文的统计分析使用Excel和Stata软件。
(四)变量定义
1.及时性
用年报实际公布日与年报所包含会计年度结束日(我国即为公布日上一年的12月31日)的时间间隔天数作为公司年报披露及时性的替代变量,称为“年报披露延迟天数”。年报披露延迟天数越小说明年报披露越及时,越大说明越不及时。国外文献中通常存在三种计算年报披露延迟天数的方法:(1)上一会计年度结束日与年报预告日(preliminaryfinalstatement)的时间间隔,称为预告延迟(PreliminaryLag);(2)上一会计年度结束日与审计师签署审计报告日(opinionsignaturedate)的时间间隔,称为审计师意见延迟(Auditor'sSignatureLag);(3)上一会计年度结束日与年报实际公布日(publishedannualreport)的时间间隔,称为总延迟(TotalLag)[ZW(]见Dyer等(1975);Whittred(1980);Whittred等(1984)。[ZW)]。由于我国至今尚无针对所有上市公司强制的业绩预告制度[ZW(]深沪两个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2004年修订)只对“净利润为负值”和“业绩大幅变动”两种情况要求业绩预告。[ZW)],并不是所有上市公司都会披露业绩预告,因此我们不使用预告延迟指标。又因为本文主要关注年报披露的及时性及其影响因素,因此也不使用审计师意见延迟指标。所以,本文只使用总延迟这一指标来表示年报披露的及时性。
2.公司业绩
本文使用通过随机游走模型计算出的未预计盈余(unexpectedearnings,UE)来表示公司业绩。即以上年盈余作为本年盈余的期望值,计算本年盈余与其期望值的差额作为未预计盈余,再除以上年盈余。我们采用两个指标作为盈余的替代变量:(1)净利润(NI);(2)每股收益(EPS)。分别计算如下:[ZW(]见Haw等(2000),张华等(2004)。
3.审计报告类型
我国审计报告的类型有五种: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否定意见审计报告、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和带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报告。首先(假设2),我们把审计报告类型笼统地分为“清洁”和“非清洁”两类,即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和其他审计报告,来比较被出具这两类审计报告的公司年报披露的及时性;之后(假设3),我们按照审计报告的严重程度,把审计报告细分为5类,按照严重程度由轻到重依次为:标准无保留意见、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和否定意见,并比较被出具这5种审计报告的公司年报披露的及时性。
三、实证检验及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及其结果
所有公司年报披露时间分布如表1和图1所示。表1列示了各年和全部样本年报披露所处时间段的公司数量和比例。图1a、图1b、图1c分别对应着表1中2003年、2004年和2005年的披露时间分布;图1d对应着表1中全样本披露时间的分布。
(1)年报披露时间主要处于二月、三月和四月,从二月下半月开始年报披露开始增加,而在一月全月和四月之后披露年报的公司合计只占全部样本的2.76%;
(2)三月和四月是公司年报披露最多的两个月,分别有38.88%和47.10%的样本公司在这两个月披露,合计占到全部样本的85.99%;
(3)年报的披露很明显有两个高峰期,即三月下半月(全部样本中28.40%的公司)和四月下半月(全部样本中31.11%的公司)。
从表1和图1可以进一步看出,年报披露时间分布不是正态分布。所以本文以下针对年报披露非正态分布的特征,主要采用非参数检验的方法对假设进行实证检验。表2列示了样本公司年报披露延迟天数的均值和四分位数。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平均延迟天数为87.73天。
(二)年报披露延迟天数与公司业绩的关系
表3列示了在各个时间段披露年报的公司及其净利润(NI)、UEN、UEE的平均数、中位数以及取正负值的比例。随着披露延迟天数的增加,业绩指标总体呈下降趋势;延迟天数与各业绩指标的回归结果(略)和非参数检验(Spearman检验)结果显示,二者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年报披露延迟天数与NI、UEN、UEE的Spearman检验相关系数分别为-0.3891、-0.2672和-0.2405)。
表4列示了各业绩指标取不同符号时样本公司年报披露延迟天数的平均数和四分位数。可以看出,业绩指标为正的公司,年报披露延迟天数较小;业绩指标为负的公司,年报披露延迟天数较大。Mann-Whitney检验表明,业绩符号不同的公司年报披露延迟天数有显著差异。
概括起来,表3说明,年报披露迟的公司比年报披露早的公司业绩要差;表4说明,业绩差的公司比业绩好的公司年报披露更加延迟。这样就从两个方面都验证了假设1――“业绩差的公司比业绩好的公司年报披露更加不及时”。
(三)年报披露延迟天数与审计意见的关系
表5将审计报告分为5类,并统计了被出具各类审计报告公司的年报披露延迟天数。总体来看,被出具的审计报告程度越严重,年报披露延迟天数就越大。
表6将审计意见分为“清洁”和“非清洁”两类,用Mann-WhitneyU检验来判断被出具这两类审计报告的公司其年报披露延迟天数有无显著差异。结果显示,被出具“非清洁”审计报告的公司,其年报披露时间显著地迟于被出具“清洁”审计报告的公司。另外,Spearman检验也显示,年报披露延迟天数与报告是否清洁呈显著的相关关系。这样就验证了假设2――“被出具非清洁审计报告的公司比被出具清洁审计报告的公司年报披露更加不及时”。
表7将被出具5类审计报告公司的年报披露延迟天数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被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公司,年报披露时间要显著地迟于被出具带强调事项段无保留意见的公司;被出具带强调事项段无保留意见的公司,年报披露时间又显著地迟于被出具保留意见的公司;而被出具保留意见公司的年报披露延迟天数与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公司的年报披露延迟天数之间的差异显著性水平较低,p值为0.0225。但从总体上看,随着被出具的审计报告类型越来越严重,年报披露时间也越来越晚,这也就验证了假设3――“公司被出具的审计报告严重程度越高,年报披露越不及时”。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运用非参数检验,验证了年报披露及时性与公司业绩和审计意见类型的关系。业绩好的公司比业绩差的公司更及时地披露年报;被出具清洁审计报告的公司比被出具非清洁审计报告的公司更及时地披露年报;被出具的审计报告类型越严重,上市公司披露年报就越不及时。这也意味着,如果发现上市公司年报披露较晚,可以合理预测其业绩较差的概率比业绩好的概率要高,同时审计意见为非清洁的概率也较高。年报披露这一行为本身,而不仅仅是年报内容,也成为公司向外传递的一种信号。当然,市场是否能够识别年报披露时间的信号,即年报披露时间的市场反应问题,是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此外,影响公司年报披露时间的因素还有很多,本文尚未逐一考察,这也是另外需要研究的。值得思考的是,到目前为止,上市公司拥有年报披露时间选择的主动权。在法律规定的一个大范围内,上市公司决定何时聘请审计师,何时向外披露年报,这也就成为年报披露时间具有信息含量的原因。如果公司的审计时间由审计师决定,那么公司的主动权就会大打折扣,这就有可能限制公司对年报披露时间的操纵。
参考文献:
陈汉文,邓顺永.2004.盈余报告的及时性:来自中国股票市场的经验证据[J].当代财经(4):103-108.
程小可,王化成,刘雪辉.2004.年度盈余披露的及时性与市场反应:来自沪市的证据[J].审计研究(2):48-53.
李维安,唐跃军,左晶晶.2005.未预期盈利、非标准审计意见与年报披露的及时性:基于2000―2003年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3):14-23.
王建玲.2004.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及时性与审计意见[J].预测(4):78-80.
王建玲,张天西.2005.基于信息质量理论的财务报告及时性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5):81-88.
张华,张俊喜.2004.我国盈利公告效应的动态特征[J].经济学(季刊)(2):305-318.
ASHTONRH,WILLINGHAMJJ,ELLIOTTRK.1987.Anempiricalanalysisofauditdelay[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25(2):275-292.
ASHTONRH,GRAULPR,NEWTONJD.1989.Auditdelayandthetimelinessofcorporatereporting[J].ContemporaryAccountingResearch,5(2):657-673.
BAMBEREM,BAMBERLS,SCHODERBEKMP.1993.Auditstructureandotherdeterminantsofauditreportlag:anempiricalanalysis[J].Auditing:AJournalofPractice&Theory,12(1):1-23.
BEGLEYJ,FISCHERPE.1998.Isthereinformationinanearningsannouncementdelay[J].ReviewofAccountingStudies,3(4):347-363.
DYERJC,MCHUGHAJ.1975.ThetimelinessoftheAustralianannualreport[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13(2):204-219.
GIVOLYD,PALMOND.1982.Timelinessofannualearningsannouncements:someempiricalevidence[J].TheAccountingReview.57(3):486-509.
HAWIM,QIDQ,WUW.2000.Timelinessofannualreportreleasesandmarketreactiontoearningsannouncementsinanemergingcapitalmarket:thecaseofChina[J].JournalofInternationalFinancialManagementandAccounting,11(2):108-131.
KINNEYWRJ,MCDANIELLS.1993.Auditdelayforfirmscorrectingquarterlyearnings[J].Auditing:AJournalofPracticeandTheory,12(2):135-142.
KROSSW.1981.Earningsandannouncementtimelags[J].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9(3):267-281.
KROSSW,SCHROEDERDA.1984.Anempiricalinvestigationoftheeffectofquarterlyearningsannouncementtimingonstockreturns[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22(1):153-176.
PASTENAV,RONENJ.1979.Somehypothesesonthepatternofmanagement′sinformaldisclosures[J].JournalofAccountResearch,17(2):550-564.
WHITTREDGP.1980.Auditqualificationandthetimelinessofcorporateannualreports[J].TheAccountingReview,55(4):563-577.
WHITTREDGP,ZIMMERIR.1984.Timelinessoffinancialreportingandfinancialdistress[J].TheAccountingReview,59(2):287-295.
[JZ][WT3HZ]TheInfluenceofCorporatePerformanceandAuditingOpinion
[JZ]onTimelinessofCorporateAnnualReports
[JZ][WT4BZ]DUXingqiangLEIYu
[JZ][WT5BZ](SchoolofManagement,XiamenUniversity,Xiamen361005)
[WT5HZ]Abstract:[WT5B1]BasedonthedataofChineselistedcompaniesfrom2003to2005,thenonparametricmethodisusedtoexamine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timelinessofcorporateannualreportsandcorporateperformanceandtypesofauditingopinion.Theresultsindicatethatannualreportsofcompanieswithpoorperformancesaremoredelayedthancompanieswithgoodperformanceswhileannualreportsofcompaniessufferingfromuncleanauditingopinionsaremoredelayedthancompaniessufferingfromcleanauditingopinions.Italsoappearsthatthemoreseriousthequalificationis,thegreaterthedelaywill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