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价值观(整理2篇)
教育孩子的价值观范文篇1
【关键词】积极心态;先进的教育理念;尊重;赏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由于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相对落后,仍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国民素质提高的需要。为了全面提升素质教育质量,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育的理念。全体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未来社会要求,转变传统的落后观念,树立起适应社会要求的全新的教育理念。现在社会对教师的素质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的心态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正如所说,要想培养阳光向上、积极进取的学生,必须要有身心健康、心态积极的教师。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要求也是教师素质提高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然而,现在的教师,在时代的发展空间中获得发展的同时,心理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出现了在认知、情绪、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不适应。事实证明教师不健康的心理对学生身心的伤害远远超过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业产生的影响。首先,直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特别是不健康情绪和暴戾性格,往往会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教师不能正确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理智地对待各种遇到的问题,往往造成对学生的心理伤害。对其学生心理健康的威胁,犹如肺结核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威胁一样严重。其次,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甚至人生观和世界观。一些教师由于工作或家庭中的矛盾没有解决好,情绪调节能力不强,将个人在社会、学校、家庭方面的失意烦恼带入学校,错把学生当作自己发泄情绪的对象,将自己的否定情绪迁怒于学生,或者用自己错误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影响学生,造成对学生的心理的伤害,甚至改变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贻害终生。因此,作为学生“心理保健者”角色的教师,首先就应懂得如何进行自身的心理保健工作,懂得如何进行自身的心理调适。
二、先进的教育理念
传统教学是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也就是说,传统教学只关注学生的达标率,学校的升学率,而忽视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忽视一些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武断地破坏孩子们的作息时间安排,忽视孩子们的经历、成长和心理发展,一切硬性的东西只会造成教育的短视,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考试的机器,和教师学校成名的工具,这是再拿教育的未来做赌注,一开始就奠定了失败的基础。
教育不光是给传授孩子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使其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及价值追求对待生活。
价值观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是指导人们价值活动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一般思想原则。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使得价值判断标准不一,容易使人们的思想出现混乱。当代学生是我国未来建设的生力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其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发展和定格阶段,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将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我国未来的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振兴和腾飞。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带着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和理想追求。”也就是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未来做准备。教育是为了未来的教育,是着眼于孩子一辈子的教育。虽然正确的价值观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不仅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外部教育和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样需要学生主动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
三、学会正确的教育方法――尊重和赏识
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新理念下的教育:“从尊重和赏识开始”。因为新理念下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孩子的幸福”。
尊重是教育的基础与前提,离开了尊重就谈不上教育,在尊重的基础上,没有赏识教育就不完美。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与欣赏,尤其是父母和老师的尊重、欣赏。赏识教育以鼓励表扬为手段,它是从孩子的需要出发,以尊重孩子价值为前提,唤醒孩子的主体意识及自身发展潜能,让每个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尊重与赏识是相互贯通的,必须在尊重的基础上实施赏识教育,赏识教育离不开尊重,尊重在赏识教育中得以充分体现。
通过尊重与赏识教育,可以维护孩子的自尊,保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做错事或者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往往心理压力较大,自卑、自责、不知所措。这时,他所需要的是帮助、安慰。而我们有的家长为了给孩子以教训,往往采取比较严厉的批评。这种教育方法会让孩子丧失信心,不再努力,甚至反叛。但是通过尊重与赏识教育,可以维护孩子的自尊,保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尊重与赏识教育能挖掘孩子的潜能,使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每个孩子的聪明才智和先天禀赋都基本相同,但他们最后的成就都会大相径庭。这说明我们老师、家长要懂得教育,懂得欣赏,对孩子的任何一个特长都要肯定,帮助发展,而不能打消孩子的积极性。
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赞赏孩子,鼓励孩子,是师生情感的催化剂,是激发学生学习内在的动力。那么请从尊重开始去赏识去赏识我们的学生吧!
总之,我认为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心态,而且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及关注人类命运的使命感,更需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马卡连柯.教育过程的组织方法.
教育孩子的价值观范文篇2
关键词:价值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每年经过高考的洗礼,千千万万的考生步入了大学殿堂,带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走进了象牙塔。然而近些年大学生犯罪率却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些具有高智商、高素质、高层次的大学生们触犯法律,身陷囹圄,断送了自己美好的前程,这是令人万分痛心的。究其大学生犯罪的根源在于缺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可见,拥有积极向上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一生,更关系到我们的社会和国家。
一、培养一个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每一所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意思是说老师是为学生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韩愈所谓之“道”,指的是伦理道德,即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韩愈将传道置于首位,足以可见培养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多么的重要。但是我们现在的一些中小学学校仍然单一地追求升学率,采用精英教育、选拔式教育的管理模式,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忽略了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学校的这种做法本身就是对青少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误导。因而,学校要培养青少年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改变重智轻德、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状。教育者务必将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到实处,而且我们的各级教育监管部门更应该加大监管力度,彻底改变这种现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它应该是一个持续的、系统的过程,要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顺利开展的基石
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孩子最重要的启蒙老师。(1)要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父母务必为孩子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与那些备受父母呵护、拥有幸福童年的孩子相比较,父母离异的孩子由于幼小心灵所遭受的伤害,人生观和价值观被扭曲,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不论是父亲还是母亲如何疼爱他们,这种爱仍然是不完整的,极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向畸形发展,进而形成极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父母与孩子朝夕接触,父母的言行是孩子通往社会的第一座桥梁,时时刻刻都对孩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父母必须在生活中为孩子树立典范。问题孩子往往出自问题家庭,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西晋初年的文学家、思想家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写道:“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重要途径。(3)孩子在初步形成一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后,需要进一步地进行强化和巩固,而这种强化和巩固是通过父母的欣赏和认可才得以实现的。父母要懂得欣赏孩子,和孩子平等地相处,不断赞扬和鼓励孩子,让孩子找到好孩子的感觉。
三、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并不仅仅局限于学校
人的属性是社会的,人的成长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社会。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们的教育理论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强调的都是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社会应该通过网络媒体等途径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健康、和谐的环境。近年来令人们倍感欣喜的是有很多网友将他们身边的好人好事视频上传至网络,并很快引起众多网友的关注,点击率一路飙升,进而引起新闻媒体关注,成为当日的热点新闻。这些视频之所以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正是由于它们让每个人的心里都能感觉到一股暖流。这股暖流必然会给每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公益广告现在已经成为众多电视节目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句简短的广告词、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都会给每一位观众带来视觉及听觉上的冲击,进而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培养一个人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既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体,而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延伸和发展。要想使青少年全面健康地发展,必须树立整体教育思想,实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