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起点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的原因(收集3篇)

来源: 时间:2024-09-05 手机浏览

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的原因范文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拓展计划;主题训练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基本内容是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及其他等六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1]。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自2002年3月在全国63所院校试点以来,各地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其中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474所高职高专院校实施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其实施比例占高职高专院校总数的40.6%[2],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对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全面推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工作必将发挥积极的作用。然而,通过调查不难发现,有关这一新型教育活动的研究依然比较匮乏,现有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研究对象也主要集中在对普通高校,而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拓展主题训练的研究较为罕见。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要抓好职业设计指导、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和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的工作,而素质拓展训练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关键环节。本文围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素质拓展主题训练内容,结合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从素质拓展训练体系的构建原则、训练项目与内容、实施保障等方面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拓展主题训练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一、高职人才培养的特征

分析现有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不难发现高职人才培养工作在目标、内容以及实践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征:

1.目标特征。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技术技能。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要求与市场需要实现“无缝连接”,因此,“以市场为导向”成为其重要的目标特征。

2.内容特征。通过学校教育教学以及管理服务等全方位的努力,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都得到全面提高,让学生在为就业、创业做好准备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3.实践特征。高职教育特别强调重视实践操作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这就要求学校的教育途径和手段应与实践体验密切结合,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设计和安排各种教育教学活动。

二、素质拓展训练体系的构建原则

1.科学性原则。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必须符合党的教育方针,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符合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培养要求,符合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尤其要突出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2.主体性原则。素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个性化教育。作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接受拓展训练教育的主体也是学生,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是素质拓展训练的根本导向,主体性原则要着眼于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社会人才的评价准则,既要体现学生自主策划素质拓展训练的方式和内容,又能保证将学生主体的个性和社会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使个体在参与过程中得到个性的尊重和张扬,充分体现出人性化和社会化的发展趋向。

3.系统性原则。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项目要围绕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及其他等六个主题内容,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的特征与要求进行设计和实施,逐渐构建和形成一个具有“素质教育特征、高职学生特点、高职院校特色”的完善的素质拓展主题训练项目体系,并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实践体验开展素质拓展主题训练活动。

4.技能性原则。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加强技能性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特色。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深入,“世界制造工厂”地位的进一步确立,培养各类高技能人才已成为高职院校的主要目标和企业的普遍需求。因此,在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项目中,应围绕学校专业实践教学,重点设计技能性训练项目,把技能性训练放在显著位置并贯穿始终。

5.创新性原则。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既要继承长期以来开展大学校园科技、文化、体育、艺术等第二课堂活动所形成的基本经验和优良传统,更要根据新形势对人才素质和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新要求,适应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变化,不断创新活动内容、活动载体和活动形式,形成校园文化新的生长点。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到训练项目的策划中去,力求活动丰富多彩,最大限度地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要不断刷新拓展训练的内容,凸现学生主体,拓展训练空间,为丰富实践活动提供良好的“土壤”。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体拓展训练项目走出“老生常谈”思维,朝着“常搞常新,层出不穷”的方向发展,不断检验和提高整个拓展训练体系的先进性。

三、素质拓展训练的项目与内容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历史使命,因此,对其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独特的要求。具体表现为:培养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需要掌握相应的实践技能,尤其是要使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成为合格的企业“工程师”。可见,以“培养职业素养、提高专业技能、塑造健全人格、铸炼团队精神”为宗旨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拓展主题训练,无疑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学生的有效方法之一。

从理论上讲,素质拓展训练的内容包罗万象,注重校内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项目,其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而高职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内容除了要针对普通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六大主题模块的传统项目外,还应该着重符合高职院校特点与高职学生特质的自身特有的特色项目(见附表),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方面要注重职业素养,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方面要体现技术应用,在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方面要引导科技创新,在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方面要塑造健全人格,在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方面要铸炼团队精神,在技能培训及其他方面要强化职业资格。

四、素质拓展训练的实施保障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作为新时期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和有形载体,在普通高校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试点,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基本上属于新生事物,仍处在探索阶段,需要高职院校各级党政部门、共青团组织、社会企业各界统一思想、协调工作,共同做好高职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推进工作。

1.提高认识,强化制度建设。要充分认识实施素质拓展主题训练的重要意义,通过素质拓展主题训练使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从课堂延伸到课堂外,力争覆盖全体同学在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使素质教育更加扎实、有效,落到实处,对高职生提高素质、成才就业提供有益的帮助,也将对他们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要完善素质拓展主题训练项目的规划、申报、实施、认证的相关制度,以规划促发展、以申报促落实、以实施促建设、以认证促改革,加强对素质拓展训练的重要内容与重要举措抓紧、抓实、抓好。

2.加强组织,完善阵地建设。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于2002年3月25日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也明确要求,在校领导的牵头下,学校团委、学工部(处)、教务处等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高职院校党政领导要从全面贯彻国家的职业教育要求以及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出发,主动关心,积极支持,加强指导,通过素质拓展训练把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纳入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方案之中,为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同时,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阵地作用,围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特点,依托校内外实践基地,发挥企业、行业作用,强化社会认同,与有关单位和部门通力协作,做好素质拓展训练阵地建设,把各项工作落实好,切实发挥阵地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

3.扎实推进,树立高职品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全国统一品牌、统一规范的一项工程,只有坚持规范、统一的原则,才能保证此项工作的影响力。但全国高校的情况千差万别,高职院校更是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强调统一并不是不鼓励与实际结合的创新,只有我们充分发挥了地方优势,体现高职特色,才能探索出更多的经验,开拓更广阔的空间。因此,各高职院校要根据各自实际,大胆探索,努力创新,不断拓展主题训练项目的特色与品牌,不断增强素质拓展主题训练的生命力。学生是素质拓展训练的主体,既是受益者也是参与者。因此,要以高职学生愿意不愿意参与,在参与中能不能受到教育、得到提高,是否有利于高职学生成长成才,以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作为检验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拓展主题训练是否成功的标准,切实做到学生欢迎、家长满意、企业赞赏、社会认可,进一步推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在高职院校中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学联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中青联发[2002]14号).

[2]蒿鹏,梅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2008,(3).

[3]学校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编.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

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的原因范文篇2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习不够深入。在业务学习方面,缺少了钻研的精神,很多都是来自平时的工作经验,工作上缺乏激情和拼搏精神,在党的理论学习中,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面,仅仅停留在了解一些条例、规定的部份章节、条款上,深入真正理解政治理论更少。学习上存在畏难情绪,有时比较懒惰,即便学了些政策理论和业务知识,但停留在表面的多,深入不够。

2、是工作积极性不够。表现在工作主动性还不够,多数时候是上级安排了什么才做什么,缺乏开拓精神,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责任感还不是很强。责任意识不强,完成工作任务很多时候停留在只是做了,但对做得效果好不好、质量高不高,对怎样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思考太少。

3、是作风不够务实。有时受个人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工作精神状态还不是很好,不能把全部精力放在工作上。工作创新意识不强,循规蹈矩、默守陈规的时候多,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时候少。有时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工作特点不突出,成效不够明显。

二、原因分析

1、学习自觉性不够。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强。对知识的学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满足完成本职工作,被动地去学习,而没有自觉地去学习,理解性地学习。业务用的着就学一点,用不上的就敷衍且学的不牢、理解的不透,钻的不深,不愿过多过深地去研究业务,有满足于一般的思想。

2、创新主动性不够。总觉的自己不是领导干部,参加工作也这么些年了,出了不少力,也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觉得只要完成本职工作,不出问题,就满足了,本职以外的、领导不安排的不管不问,有与己无关的思想。工作干劲没有持久性,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意识不强。

3、工作艺术性不够。工作方法简单,只安于表面,把自己份内的事做好就可以了,处理事情方法比较简单,缺少灵活性和艺术性,对问题深层次思考不够,对工作方法的完善会给自己的工作带来动力认识不深刻。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联系实际努力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不断提高理论水平,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要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在实际工作中碰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努力学习业务知识、法律法规,拓展知识面,在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要学习党的政策、法律、法规、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业务能力,努力适应新的形势,新的变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习用政治的方法思考问题看待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

2、增强能力,推动创新。创新是能力厚积薄发的结果。没有深厚的能力积淀,就无法实现工作的创新。我觉得迫切需要增强四种能力。一是敏锐果敢的政治鉴别能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特别是要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组织工作,在政治上保持坚定、成熟和清醒。二是旁征博引的知识运用能力。加强各类知识的学习积累,熟悉党的政策和规定,成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活辞典”;法律上精学《公务员法》、《行政许可法》等相关法规条例,成为知晓法律法规的“百事通”;文学上博览群书,通今晓古,成为言论与写作的“标志杆”;广泛涉猎各种社会知识、科学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学以致用。三是高效快捷的服务发展能力。增强公仆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培养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协作奉献的团队精神。四是亲和正派的人文感染能力。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做到自觉,在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群众观上做到自醒,在工作和生活中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平等,公道正派,拒腐防变,以良好的人格魅力感染党员群众。

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的原因范文篇3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类已进入以创新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目前,我国教育正面临重大改革,能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具备现代科学文化素养,成为衡量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准。在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学生智力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一、通过优化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营造民主教学气氛,激发创新意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必须树立其创新意识。初中学生处于思维发展阶段,有很强的创造欲望和潜在的创造发明灵感,若恰当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也许就会有发明创造和新发现。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尊重学生,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创新教育中课堂教学氛围应该是民主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应成为学生探究真理的合作伙伴、服务者、引路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学生,消除恐惧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电荷》教学中,演示完课本实验后,教师可提问:“你知道的摩擦起电现象还有哪些呢?”面对这一问题,学生有的认真思考,有的动手操作。接着,学生便争先恐后地回答生活中的各种摩擦起电现象。在这种气氛中,有的学生还会问:“毛皮和玻璃棒摩擦会起电吗?”这个问题会激起学生对摩擦起电更深入探究的愿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状态,产生创新意识。

2.创设物理情境,诱发学生提问。问题是探究之本,思维之源,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也就没有创新。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初中学生年龄尚小,又是刚接触物理学科,大多数还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因此,创设良好的物理情境,让学生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如讲《大气压强》一节时,让学生亲身感受马德堡半球实验,学生就会被实验现象震撼。当学生还沉浸在“空气竟有这么大的力量”疑问中时,教师用艺术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提出:“通过刚才的实验,你能想到什么?”学生积极思考起来,很快就提出了问题:“大气压强这么大,为什么把房子压不塌呢?”“人在大气中,为啥把人压不坏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鼓励,有些想法,尽管是错误的,也不能轻易否定。因为智慧的火花、思维的能力正是从这里开始的。

二、通过解题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一题多解,开拓思维空间。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只满足于一种解法,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在做题训练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用多种解法解题。当学生无法想到其他解法时,教师应给予启发和诱导。题解出后,小组间可进行交流,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对一些新颖、有创造性的解法应让全班欣赏,以开拓学生思维空间,激励创新行为。

2.一题多变,形成创新思维。大量做题,学生深感枯燥,事倍功半,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在做题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题型拓变,这样才能达到做一通百的效果,形成创新思维。在解题过程中,教师应教会题型拓变的方法,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实际,使学生有足够的信心投入到题型拓变中。学生进行题型拓变时,要营造好氛围,鼓励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探讨、发现。对于题型拓变正确、有创意的同学,应给予鼓励。在题型拓变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会思维受阻,无法拓变。有的拓变的题型不合题意,学生也无法解答。此时,教师应因材施教,耐心引导,帮助他们拓变题型,感受成功的快乐,以此激励创新行为,形成创新思维。

3.自编题目,增强创新意识。只会做题,不会编题,这是学生的普遍情况。因此,在教学中学生掌握了基本内容之后,可让学生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设计练习题,这有助于学生形成创新意识。自己设计练习题,学生会感觉难,因而可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当学生出题难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思维情况、知识水平进行启发和诱导,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习题的设计中。例如,在学习《热机》这一节热值这部分内容时,很多学生只能设计最基本的练习题,这时可这样启发:“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有什么利用呢?能量转化或转移到其他的物体上,物体改变了什么?”受到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起来,终于把热值这部分内容与前面学过的有关热量的计算联系起来,设计出很好的题目,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创新欲望。

三、通过改革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扩展演示实验,树立创新意识。扩展演示实验,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开拓学生思维。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做好演示实验的扩展工作。如《透镜》一节中图3.1-3.5的演示实验可以这样扩展:完成课本实验后,在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焦点处发出的光经凸透镜后会怎样?”先让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对设计出好的实验方案的学生应表扬,然后演示。方法是,将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形成最小最亮的光斑,再拿另一个知道焦距的凸透镜把它的焦点放在前面一个凸透镜的光斑上,让学生观察光通过这个凸透镜后的方向,学生很自然地得出结论:焦点处发出的光经凸透镜后变成平行光。让学生将扩展后的实验与课本上的实验对照比较,从中体会实验扩展的实用性,以达到激励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