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研讨活动(收集3篇)
高中语文教学研讨活动范文篇1
一、加强组风建设,提高人文素养。
从教研组文化、思想建设、教育理念、人际关系及制度规范等方面入手,坚持“文化治组”的理念,做到全组教师自觉、努力、踏实、勤奋,爱岗敬业、认真工作;同事间互相关心、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真诚相处、团结友好,创设教研组内浓厚的教学风气和良好的人文环境,形成“团结和谐实践创新”的良好组风。
二、抓好教学常规和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1、抓好备课组建设。以集体备课为主要形式,加强备课组内的听课,提高备课组活动质量,促进各年级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2、加强教学质量的反馈、监控。明确教学常规,以反馈课为抓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目的,加强随堂听课力度,落实好月考及期中、期末考试和质量分析,并在期末召开学生座谈会,全面了解学校语文教学情况,把好质量关。
3、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和阅读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三、以“杜郎口教学改革”为主题开展校本教研,做到研修一体化,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提高学校的语文教学质量。
1、结合研修主题,加强教研组内的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2、精心设计和组织好教研组活动。本学期以“备好课”为主题,组织开展教研组专题研讨活动。
3、加强教学交流,拓宽教学视野。如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的听课评课和课堂教学研讨等活动。
四、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
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导向,深化教师培养制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构建语文骨干教师群体,探索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开展全方位、多层次、互动式的师资培训,以拓展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空间。
1、教研组内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苦练教学基本功,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有效发挥骨干教师的教学示范和辐射作用;总结发扬老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
2、以县教学竞赛、教师论文评比、等为契机,将青年人推到台前,组织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竞赛和教学活动,进一步推进教研组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
五、加强组内教科研建设,以科研促教学。
1、坚持把课堂当作教学研究和教师成长的实践舞台,坚持以杜郎口模式下有效语文教学展示为教研新课题,以校本研修为抓手,以科研促教研,坚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研究与改革为切入口。
2、抓好组内科研活动,争取做到人人参与到教科研课题研究中。
3、加大力度,推进高效阅读课题实验。
六、积极开展语文活动,精心组织设计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1、开展师生读书活动,加强阅读指导,精心组织设计学校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和阅读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2、继续做好校报编辑工作,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
3、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力争取得好成绩。
七、积极贯彻落实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精神和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整体水平。
语文教学注重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培养,在口语教学、写字教学及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具体要求如下:
七年级: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能力,开设口语课,进行写字教学,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与写字水平。
八年级: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能力,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改错别字比赛。
九年级: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综合能力,注重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培养。
本学期重点工作
1、开展以“备好课”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
2、充分利用好语文自习时间,加强阅读指导,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组织教师参加县等教学竞赛。
4、举办演讲征文朗诵等活动。
5、做好高效阅读的试验与推广工作。
教研组活动具体活动安排:
一、学习讨论新学期教研组计划、布置开学工作
二、公开课编排及听评课要求
三、专题研讨(一)杜郎口模式下的有效教学
四、专题研讨(二)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集体备课
五、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六、专题研讨(三)备好课七、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系列活动(征文、演讲)
八、专题研讨(四)高效阅读试验经验交流
高中语文教学研讨活动范文篇2
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班、非改革班和英语专业班共533名学生为对象,采用问卷与访谈结合的混合研究法,研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否影响词汇活动的课堂架构和师生对词汇活动有效性、喜爱度的感知。结果表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影响了课堂词汇活动架构,逐步实现传统教学法向任务型教学法转变,但还未从根本上改变师生对词汇活动有效度和喜爱度的感知,学生仍偏好教师解释和词汇翻译等传统教学法。因此改革仍需继续深入,提高学生对任务型活动的正面感知。
关键词:
大学英语改革;词汇;任务型教学法;传统教学法;感知
1研究背景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高等教学的工作重点,高等教育司在2014年工作要点中指出需要“积极稳妥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颁布实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1]。为落实高等教育司的指导意见,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在2014年5月开始进行“新一轮《大学英语》教程体系改革”。改革的目的为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以语言“输出驱动、输入促成”的理论为指导,开展各种课堂活动,减少教师讲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2014年9月至2015年7月,我校在2014级73个大英班级中随机抽取25个班级进行试点改革。针对第一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笔者试图对比改革班和非改革班的词汇教学,探究下列两个问题:一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否影响课堂词汇活动的架构,二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否改变学生和教师对不同词汇活动的有效性和喜爱度感知。
2文献综述
词汇是语言重要的组成部分及基本单位,
曾说如果没有语法,很多信息很难传递,但如果没有词汇,任何信息都无法传递[2]。胡文育在独立学院词汇研究中提到,因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老师词汇教学枯燥,学生词汇量严重不足,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较差[3]。文秋芳认为传统教学法以“课文中心,课文至上”为理念,其目标是学生学会某项语法规则或词汇[4]。董燕萍进而指出,传统的教学法强调词汇的直接学习,最典型的就是背词汇表[5]。课堂基本上以老师为主,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作用。课堂活动多以灌输为主,常用缺少灵活性的练习,如听写、模仿造句、单词解释等[6]。相比之下,任务型教学法则强调词汇的间接学习,即将注意力放在传递信息上,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词汇,在运用中习得语言[7]。Willis把任务型教学法的“任务”定义为学习者运用目的语进行信息交换从而达成某个目标的交际活动[8]。为了促使信息交换,Ellis认为任务设计常需要有一个缺口,这包括信息缺口、意见缺口或逻辑缺口[9]。因此课堂活动常涉及两人或小组活动,李耸等曾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为例,分析大学词汇教学如何利用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完成课堂任务[10]。由此可见,任务型教学的课堂常以学生为主,以任务为途径,而老师则起指导和辅助作用。指出,“一个课程不能被称之为以学习者为中心,除非我们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观需求和感知。”[11]同时,的二语动机理论也认为教师和课堂活动会生成非语言产出,这包括对语言学习的态度[12],Barkhuizen把学生对课堂活动的态度定义为感知和[14]的研究都指出学习态度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影响因素,Grookes和Schmidt认为学习动机强的学生能对语言学习保持较高的注意力[15],且学习效率更高[16-17]。因此,进行感知研究有助于教师了解真实教学情况,改善课堂架构,提升学生对课堂的积极态度和学习动机,有利于促进外语学习水平。感知研究通常包括师生对活动的喜爱度和有效性的认知,例如探究了南非师生对写作阅读活动的喜爱度和有效性的感知[13],Collins分析了东亚大学学生对课堂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性感知[18],而Rao则研究了中国学生对于交际教学法活动的喜爱度感知[19]。
3研究方法
第一,研究对象。本次研究从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2014级大学英语班级中随机抽取9个班级,其中大学英语改革班208人,大学英语非改革A班165人。此外7个英语专业综合英语班160人作为任务型教学法的控制对照组。
第二,研究工具。研究采用混合法,包括问卷调查的定量研究和访谈的定性研究。词汇学习调查问卷把班级类型(大学英语改革班、大学英语非改革A班和英语专业班)作为自变量,活动频率和活动感知(有效度、喜爱度等)为因变量。传统教学法活动以老师解释、听写、翻译为代表,任务型教学法则以两人讨论、小组讨论、自由造句为代表。问卷第一部分为个人信息,第二部分研究6种词汇活动每节课和每周的频率,第三部分针对词汇活动频率、有效度和喜爱度感知。为避免学生逃避选择而趋向中间选项,问卷采用封闭式问题和去除中间选项的李克特量表,即4分制,4=强烈同意,3=同意,2=不大同意,1=不同意。访谈设置了15个半开放型和开放型的问题,用于进一步探究影响学生和老师对词汇活动有效度和喜爱度感知的因素,并在调查问卷对象中随机选取11名学生和5名老师进行了一对一访谈。采集的定量数据通过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方差分析,访谈录音转录后通过编码主题进行文本分析。
4研究结果和讨论
第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否影响课堂词汇活动的架构?非改革班词汇活动是否偏向传统教学法,改革班是否偏向任务型教学法?表1是调查问卷中三种班级类型运用任务型教学法词汇活动的频率均值与方差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非改革A班每节课使用2人和小组讨论的频率都小于改革班和英语专业班。每周进行2人讨论的频率均值依次为:英语专业(M=2.88)>改革班(M=2.68)>非改革A班(M=2.31)。方差分析显示A班每周两人讨论次数显著地低于英语专业班和改革班(F(2,531)=12.669,p=0.000)。每节课小组讨论频率均值为英语专业班(M=2.36)>改革班(M=2.29)>A班(M=2.04);每周频率均值为英语专业班(M=2.92)>改革班(M=2.82)>A班(M=2.40)。方差分析也显示A班每节课(F(2,531)=5.818,p=0.003)和每周(F(2,531)=12.773,p=0.000)小组讨论次数显著地低于英语专业班和改革班。但与前两种活动相反,每节课进行自由造句频率均值依次为A班(M=2.39)>英语专业班(M=2.09)>改革班(M=2.03)。方差分析表明A班每节课造句次数显著地高于英语专业班和改革班(F(2,531)=6.842,p=0.001)。这可能由于在英语专业班和改革班,教师在课堂上布置了更多有目标性的任务给学生进行讨论,在这过程中学生实际上已运用新单词做自由造句。而非改革班的课堂可能较少布置讨论任务,因而只能选择自由造句让学生使用新词汇。访谈中非改革班的2名教师对最常用的词汇活动回答,也支持上述的推断:“每次课都有造句翻译,词汇讨论一两个单元一次。”“讲课文时遇到新的词就会解释,造句和翻译常做。”总体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促使教师提高了两人和小组讨论的使用频率,改革班的课堂活动与非改革班相比更趋向于任务型教学。表2是调查问卷中三种班级类型运用传统教学法词汇活动的频率均值与方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非改革A班每节课使用老师解释和翻译的频率都大于改革班和英语专业。每节课老师解释频率均值:A班(M=3.52)>英语专业班(M=3.37)>改革班(M=3.20)。方差分析也表示A班每节课老师解释次数显著地高于英语专业班和改革班(F(2,531)=6.774,p=0.001)。而每节课翻译频率均值与上述相似:A班(M=3.17)>英语专业班(M=2.85)>改革班(M=2.70)。方差分析也显示大英A班每节课老师翻译次数显著地高于英语专业和改革班(F(2,531)=11.572,p=0.000)。表2三种班级类型运用传统教学法词汇活动的频率均值与方差分析结果英语专业班N=160改革班N=208非改革A班N=165F(2,531)p老师解释(每节)3.37±0.8393.20±0.8563.52±0.7966.7740.001翻译(每节)2.85±.9322.70±0.9293.17±0.95411.5720.000听写(每周)2.34±0.8532.32±1.0682.05±0.9864.3670.013但每周听写的频率均值则与前两者相反:英语专业班>改革班>A班。方差分析表明A班每节课老师听写次数显著地低于英语专业班和大英改革班。教师访谈中改革班和英语专业班的3名教师都表示,每两至三周有一次听写。虽然听写是传统词汇学习方法,但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词汇习得的准确性[21]研究指出虽然任务型教学强调在运用中习得词汇,但也应注重单词运用的准确性和单词词形,否则学生可能会发展出一种课堂方言,最终导致在较低的语言水平上石化。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新单词完成任务后,背诵单词表可以作为课后作业巩固单词词形,从而提高词汇使用的准确性。总的来讲,非改革班的课堂活动更趋向于传统型教学,改革班则趋向于任务型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使教师减少了教师解释和单词翻译的使用频率,逐步从以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法转向以运用为主的任务型教学法。并且,教师把传统教学法中的单词听写作为课后巩固与堂上讨论任务相结合,促进学生对词汇的形、意、用[22]的共同提高。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确实对课堂词汇活动的架构有积极性影响。
第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否改变学生和教师对不同词汇活动有效度和喜爱度的感知?非改革班是否对传统型教学法的有效度和喜爱度更高,还是改革班是否对任务型教学法的有效度和喜爱度更高?如表3所示,在对词汇活动的有效性感知方面,英语专业班、大学英语改革班和非改革班的学生都认为传统教学法的活动如老师解释和单词翻译最有效,而任务型教学法的活动如两人讨论和小组讨论对于词汇学习没有显著效果。在喜爱度感知方面,英语专业学生排序为:教师解释>单词翻译>两人讨论>小组讨论>单词听写>自由造句;大英改革班学生:教师解释>单词翻译>小组讨论>两人讨论>自由造句>单词听写;大英非改革班:教师解释>单词翻译>自由造句>小组讨论>单词听写>两人讨论。由此可见,传统教学法词汇活动还是更受学生喜欢。方差分析表明,改革班和非改革班对这六种词汇活动的有效性和喜爱度感知没有显著性差异。换句话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学生词汇活动的感知没有显著性影响,未能从根本上减低学生对传统教学法的心理依赖。另一方面,两人和小组讨论在英语专业班和改革班的喜爱程度都位于第三四名,高于非改革班。访谈中改革班学生也表示喜欢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涉及的观点)比较全面,懂的东西会得到拓展,很多人一起意见会更多。”这显示出学生对任务型教学法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有初步的提升。
5研究结论
高中语文教学研讨活动范文篇3
人文通识教育的本质是“人学教育,旨在通过人文精神引领和熏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从能力角度看,理解分析和内省思辨是人文学科所注重的能力素养。通俗地说,人文教育就是教人如何阅读、如何分析、如何思考、如何进行有说服力的论述。这些可迁移能力不仅在学校使用,在商业等职场活动中也无处不在。本文借用马扎诺的新教育目标分类框架,准确深入地理解教育目标的各个层次,以进一步构建人文通识教育的具体教学目标框架。马扎诺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是按照人对学习行为的控制情况来排序的。他将学习行为模式分为四个元素:自我系统﹑元认知系统﹑认知系统﹑知识。自我系统具有最高级的内省意识思维,是任务动机的主要决定者,是由个体态度﹑信念和情感组成的相互联系的系统。元认知系统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负责确认与新任务有关的目标,制定为实现目标所需的策略。认知是心智作用的过程,认知系统的核心是心智技能。因此,学习行为模式的流程图是:自我系统先起作用,决定是否从事某一学习任务;接着元认知系统起作用,提出相关的认知目标与认知策略;最后认知系统处理相关信息。需要注意的是,这三个系统的运作都要借助和使用学生已经存储的知识。刘春燕认为,描述教育目标要特别注意动词的使用。同时,刘春燕的跨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教育目标框架也给予了本文重要启示。这里将分别从知识﹑认知系统或心智技能﹑元认知系统和自我系统四方面对人文通识的素质教育目标进行外化描述,建构人文通识教育目标框架的具体内容。
二、人文通识教育和语言技能训练的融合策略
(一)“以输出为驱动的教学原则
“以输出为驱动的教学原则是人文通识教育目标框架所体现的能力目标在课程教学中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并重的唯一可行途径。人文通识教育和语言技能训练并重的大学英语课程主要包含三个学习目标,即语言技能训练、人文知识摄取、分析思辨能力。以输出为驱动的教学策略可以融合学习目标,集三位于一体。具体地说,学习者可以在摄取知识和输出思想的过程中,运用和训练语言技能,贯彻“从做中学原则。同时,以输出为驱动的原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在对新语言点的琢磨运用过程中提高语言学习效果。此外,以输出为驱动的教学原则可以使学生深入领会课程中涉及的人文知识点,并在分析思辨的过程中得以升华。
(二)以“输出为驱动的思辨研讨型授课模式
从具体的能力目标看,大学英语课程需要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研究思辨的能力,包括对经典名著的阅读理解﹑问题分析﹑查阅文献﹑主题研究﹑观点思辨﹑撰写或表述﹑团队合作分享等能力。因此,思辨研讨型授课方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佳选择。思辨研讨型课堂是以学生在课下进行充足思考研究为前提﹑以互动的观点讨论和分享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活动。从过程角度进行解剖,思辨研讨活动的流程图为:阅读→知识摄取→分析→思考→观点形成→观点互动/讨论→思辨→观点再形成。可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任务的是保障思辨研讨课顺利开展的关键。
(三)思辨研讨和语言技能的统一
语言是意义和符号的结合体。思辨研讨和语言技能可以统一并重﹑彼此促进。在教学设计中,完全可以在体现授课内容重点的同时,考虑思辨和语言的融合,做到“思辨研讨中的语言学习和语言学习中的思辨研讨。否则,语言点讲解时间过多,课堂容易乏味枯燥。同样,大量的人文内容固然值得推崇,但教师同样应关注语言训练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因此,教师授课时,必须注重思辨研讨和语言技能的统一。
(四)第二课堂的拓展
第二课堂自主学习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第一课堂的教学质量。首先,第一课堂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人文通识教育的价值﹑语言技能的提高和观点碰撞下的共同成长;其次,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内容需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再次,教师需精心设计第二课堂任务,使之达到预期效果,如对第二课堂的学习任务做“预告式导入,以引起悬念等;最后,布置第二课堂任务,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通过组员间的互动,提高任务完成质量。
(五)建设导向明确的课程评价体系
针对整个课程中的关键环节,设立“四维评价体系——思辨性研究论文的写作评价、语言技能测试、第一课堂活动参与评价、第二课堂自主学习评价。此外,笔者认为,期末考试可以采用思辨性研究论文写作的开卷测试和闭卷语言点测试两种形式。或者为便于操作,可以在期末考试中增加思辨性小论文写作。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