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起点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人生哲理散文(整理2篇)

来源: 时间:2024-09-09 手机浏览

人生哲理散文范文篇1

关键词:许地山散文;创作来源;创作特色

许地山笔名落花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和散文家,其创作风格、思想见解都可以用独树一帜来评价。

一、许地山散文的创作来源

许地山的散文作品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有着深刻的哲理性和神秘的宗教情怀以及异域风情。他用个人的睿智对人生和社会进行了理性的思考,虽然深受宗教的影响,但对命运的透视非常清晰。他熟知佛道经典但却不消极避世。他同情弱者,想着凭借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的不平和世道的不公,他的这种忧患意识是建立在当时的社会现实基础上的,当时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我们可以想见,腐朽社会的摧毁和新世界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那么容易做到的。他的那种佛宗禅理都只是他对现实无奈的一种寄托,所以说他的作品带有很浓厚的宗教和异域色彩。他的作品《命命鸟》直接取材于佛教,而《空山灵雨》中空和灵本就是佛家经常用到的两个词,而且其整个散文集都弥漫着“生本不乐”的思想意识和情绪,这一思想意识与佛教的教义其实是一脉相承的。无论是《债》还是《愿》,我们最后都可以体会到佛教所阐释的道理,普度众生也好,还债人生也罢,都是通过平凡的人世生活一点一点剖析出来的。然而许地山绝不是悲观消极主义者,他总是以改变社会和改变世界为人生目标的。在《海》这篇文章当中虽然他把人生比作苦海,但却鼓励人们“尽管划吧”,只有努力奋进才能在茫茫大海中博取希望和自由,所以他的散文作品才这样具有思想和艺术的魅力。

二、许地山散文的创作特色

许地山的散文联想丰富灵活,想象瑰丽奇特,所表达出来的思想具有很深刻的哲理和思辨的味道。《空山灵雨》是他的散文集,非常著名。它或者以写物为主,借实物描写来发表议论,阐释观点,表达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或者借助身边小事老表情达意,从记事开始,到哲理的升华结束;又或者借助佛禅故事以及夫妻生活中的琐事来赞扬人间的真情和爱意。他可以把蝉在疾风骤雨的打击之下的生存状态与旧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的命运联想在一起,从写景开始,从蝉这个弱小昆虫的挣扎和求生开始,把它的遭遇一一展现,让读者透过这一小小的昆虫透视整个社会,自然而然地引发了他们对人生命运和前途的深思和探究。《蛇》这篇散文描述了人和蛇的对峙以及人和蛇的互动,也对这一人蛇互动的场景进行了探讨,最后得出结论人怕蛇的同时蛇也是怕人的。作品中对人和蛇的心理以及心态变化对人蛇大战结局的推测最后让我们都感悟到面对强权应该奋起反抗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这些联想所带来的深刻哲理才是许地山散文的价值所在。

许地山散文中体现出很浓厚的女性崇拜的观念。这与许地山的生活经历和道教文化影响是分不开的。他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女性形象,她们或典雅贤淑或善良聪慧,她们或勇敢坚强或者坚韧不拔。他在《醍醐天女》中塑造了一位勇敢无畏,排除万难与丈夫患难与共的,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空山灵雨》有很多的篇章是塑造妻子形象的。

许地山所处的时代,散文和小品的写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摒弃了封建八股和诗歌的格律要求,吸取了国外散文和艺术的精华,形成了现代抒情散文的写作风格。许地山的散文作品取材非常普通,大多数题材均来源于大自然中的微小的日常琐事,然而这些日常琐事通过作者刻意的经营,精巧的构思,通过丰富的想象力进行联想和对比,再通过诗一样的语言表达出来,行文虽然短小精悍然而所蕴含的哲理却非常深刻。他的散文《落花生》被收入中学的教科书成为散文学习的经典之作。通过夫妻父子相处的生活琐事,对花生这一寻常的食物进行了探讨,用语朴实无华,然而要做一个像花生那样有用的人这一思想却深入人心。

三、结语

总而言之,许地山的散文受到其生活经历和的影响,具有很浓郁的佛家和道教的宗教色彩,其散文作品善于通过灵动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对大自然的寻常实物进行描写来表达寓意深刻的哲理和思想,他可以通过人间百态和夫妻生活的场景来探索人生存在的意义,抒发自己的感情。他的散文虽然有着佛家和道教各种禅理的表述,但其自身却绝不消极懈怠,而是希望人们敞开自我,积极向上,有着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雷文学.超越命运之苦与求真适性――许地山创作与老庄思想浅论[J].咸宁学院学报.2010(11).

[2]冯芳.《愚妇人》的“委屈”――以佛学重新观照许地山受争议的散文《愚妇人》[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6(06).

人生哲理散文范文篇2

首先要从哲理散文的内涵及其特点说起。哲理散文即作家因眼前事物触发而感悟出的某种人生真谛或生活道理,进而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出来的文字。针对哲理散文的内涵,我们可归纳出三个关键点:第一,有特定的人、事、景、物等,即物象;第二,有引发作者感触的某种机缘或动因;第三,有作者感悟的某种人生真谛、生活道理抑或某种情感。这里所说的“某种人生真谛、生活道理或某种情感”,既有作者赋予物象的某种道理或情感(此时“物象”则成了“意象”);又有作者由“意象”而衍生或生发的某种道理与情感。故而,对于哲理散文深刻意蕴的探究,我们不仅要探究出作者赋予该“物象”的特定“意象”之义,还要探究出由此“意象”派生出的某种道理或情感。也正因如此,对哲理散文深刻意蕴的探究才比较困难。但凡事只要我们剥离层层遮幕或幻象,总会发现其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对哲理散文深刻意蕴的探究也如此,既然作者按照一定思路构思行文,我们不妨也沿着作者的思维对文本的意蕴进行层层剥离式的解读。试以2012年四川卷刘亮程的《柴禾》一文为例剖析说明。

一、梳理行文思路,把握思维脉络

较之于一般的议论文,哲理散文既有一定的说理功能,又具有议论文较难或无法做到的语言优美、表达生动、情理交融等优点。哲理散文的表达并不像议论文那样遵循着严格的“论点一论据一论证”模式,而是由眼前具体而实在的人、事、景、物等写起,然后再逐步生发出相关哲理,鲜明地体现了散文之“散”的特征。初读哲理散文,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好作者的行文思路,这样才能为进一步探究其意蕴做好准备。

节选的《柴禾》一文,共有九个节次,分析后我们可以大致归纳出:前三节回忆从黄沙梁搬走柴垛的情景,重点写柴禾这一物象的特点;中间几节写柴垛后来的遭遇与命运,重点写今天我们对待柴垛的态度;最后三节写由柴禾的遭遇与命运而引发的深沉思考。在分析归纳文章思路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初步作出判断:《柴禾》一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意蕴,主要应该在第三部分。其实,不仅《柴禾》的行文思路如此,分析一下2001年全国卷《门》以及上面所列举到的《说村落》等多篇文章,大致都有这种行文思路。先从日常生活中人、事、景、物写起,进而由具体描绘逐步转向理性思考,这种思考的过程又体现作者一定的感情倾向。我们此时要做的是,借助这种倾向来把握作者的意图,为后面的意蕴探究作准备。

万事万物各具特点,同一个物象,在不同人眼中亦有不同色彩,正所谓“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哲理散文中,作者仅截取物象某个层面进行个性化的叙述或描写,一定有其目的,这个目的就是为后文阐发哲理或抒感作准备。

刘亮程的《柴禾》,作者选取“柴禾”这一物象哪些特点来写,是“柴禾”特点的全部吗?就“柴禾”的特点来看,我们可以从科学属性上列举出其物质构成、自然分布等;我们也可以从艺术属性上列举其外在形态、审美效果等;我们还可以从社会属性角度讲述其生活作用、功能意义、某些际遇等。阅读该文,我们发现作者刘亮程笔下的柴禾具有“生活物资,家力象征,家的一部分,传统生活方式,精神寄托”等特点,很显然,作者是从社会属性这一角度述说。为什么要选取这一角度,目的何在?阅读后文我们不难懂得,刘亮程先生正是借助“柴禾”这一社会属性作为触点,在介绍“柴禾”的种种社会遭遇之后,才引发出深刻的社会学层面意义的思考。

总体来说,哲理散文中的物象意义,作者一般都是选取该物象众多意义中某一层面进行阐释,“弱水三干,我只取一瓢饮”,而这“一瓢”又多是该物象的一些社会学层面的意义,《柴禾》中的“柴禾”,《说村落》中的“村落”莫不如此。

既然哲理散文的写作本意不在于向读者介绍物象的社会属性,而是借此传达深层次的人生命题或社会思考,那么,作者笔下的人、事、景、物等,其由“物象”到“意象”的转变就一定有某种机缘。换句话说,一定是某种现象或某个动因才引发了作者进入一个新的思考空间。这种在文章中存在的某种现象或某个动因,正是“物象”变成“意象”的拐点,这个拐点,我们应善于捕捉并予以深究。

《柴禾》一文,前几节主要介绍柴禾是“生活物资”,是“家力象征”,是“家的一部分”,象征“传统生活方式”,是“精神寄托”等等,即便这些特点中已有作者想表达的部分社会学层面意义,但细读全文,我们发现,作者的写作意图不只在此,接下来作者在述说柴禾今天的遭遇和命运,尤其是选文的第六节,几个“看见了”的反复使用,按照时间的顺序强调了一种现象——正是我们的漠视,才导致了“梭梭柴”无声无息地走向毁灭——这是全文的“拐点”。也正是这个“拐点”才使作者的思考进入一个新的层面。

分析哲理散文,我们发现,多数文章都会有类似于“漠视柴禾”的相关内容,或回顾历史遭遇,或感叹当下生存状态等。其实,细究起来,正是这些直接进入作者眼帘的现象或信息成为导火索,才引爆作者后面的感触与思考这颗理性炸弹的;岂有看到“柴禾”就抒发悲哀与无奈,看到“村落”就呼唤人们关注农民的生存状态?这种没有机缘与诱因的思考是无源之水,明显有悖于思维常理。

基于前面的分析,我们对作者赋予物象的内涵及深刻思考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此时我们就应思考:怎样做到全面、正确、深入地把握哲理散文的深刻意蕴?

针对高考哲理散文的行文特点,可以大致明确这样一种思考路径:“物象”意义上的主体是怎样的?“意象”意义上的主体是怎样的?社会意义上的客体怎样?应该怎样?我们应该怎样?等等。具体仍以《柴禾》为例。

“物象”意义上的主体——柴禾的命运如何,说明了什么?“意象”意义上的主体——柴禾代表社会上什么样的一类人,他们怎样?社会意义上的客体——人们是怎样对待或关注如柴禾一样的人,应该怎样做?我们应该怎样——我们还能为如柴禾之类的人做点什么,怎样去做?根据以上思考,我们大致可以探究出《柴禾》一文如下的深刻意蕴:对过去生活的怀念;生活今昔发生变化;对冷落柴禾的自责与无奈;呼唤对如柴禾一样的卑微生命多加关注,等等。

对于涉及多主体或多客体的哲理散文,我们同样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探究解读其深刻意蕴。比如《说村落》中除去主体“村落”之外,还涉及“人们”和“我”两个客体,那么对此文内在意蕴的探究,我们可以这样进行思考:“村落”的命运怎样?人们对村落持怎样的态度?“我”对人们的做法有着怎样的认识?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村落?这样就可以从四个角度深入思考,再联系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的情感态度,我们也不难探究出《说村落》一文的深刻意蕴有:对当今村落的处境表示同情与遗憾;“村落以外的人”对“村落”意义的理解存在“删节”,其实是对村落以及农民的背叛;“我”对“村落以外的人”对待村落的态度感到迷惑与无奈;唤起人们对村落命运及农民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