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分析报告(收集5篇)
不良分析报告篇1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合理用药
现代药物治疗学的发展要求安全、有效、经济地用药。人们对药品不良反应(ADR)也越来越重视,进行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是加强药品管理,提高用药质量和医疗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确保人们安全用药的重要措施。本文就我院2009年收集到的45例ADR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资料来源与方法
对我院2009年度呈报至广州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45例ADR报告分别按患者年龄、ADRI临床具体表现以及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ADR患者的年龄分布
45例ADR报告中,男性27例(占60%),女性18例(占40%),患者年龄最小4岁,最大88岁。其中,>60岁的老年人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最大,有14例,为31.11%。发生ADR患者的年龄分布见表1。
2.2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68.89%。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见表2。
2.3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分布
45例ADR报告中,抗感染类药物ADR发生率居首位34例,占总数的75.56%,中成药制剂引起ADR7例.占15.56%,位居二位。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分布见表3。
2.4引起ADR抗感染药种类及具体药品
抗感染类药物引起的ADR中,以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为主,分别占抗感染类药物种类的58.82%、38.24%。引起ADR抗感染药种类及具体药品。见表4。
3讨论
45例ADR报告中,男性患者中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略大于女性。不同年龄段都可发生不良反应,其中,>60岁的老年人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最大。这与我院主要为老年人就诊有直接关系,也与老年人的重要脏器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衰退,药品在其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发生改变,易畜积有关。此外,许多老年人因患多种病症而使用多种药物,药物相互作用也是不良反应危险性增加的因素。老年人除急症或器质性病变外,一般应尽量少用药物。老年人用药原则是应用最少药物和最低有效量来治疗。一般合用的药物控制在3-种。临床应注意考虑年龄因素,加强老年人的用药安全。
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主要表现为全身或局部皮疹、红斑、搔痒,皮肤红肿、疼痛、静脉炎等症状。药物性皮疹是已知ADR的主要症状。目前,我院ADR主要是门诊患者发现不良反应要求退药时,由临床医师、药师填报的,由于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容易观察,患者也容易感觉,这可能是造成ADR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的原因之一。有些不易观察的、潜在的ADR可能存在漏报的现象,临床应加强一些相关的检查,便于分析ADR发生的原因。
从表3的数据来看,抗感染药物ADR发生率居首位34例,占总数的75.56%,涉及抗感染药物以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为主,分别占抗感染类药物种类的58.82%、38.24%(见表4),头孢菌素类药物品种多,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对青霉素酶稳定,毒性相对较低,临床疗效高。另外,该类药物制剂品种发展迅速。因此在临床的应用逐渐增加。这造成抗感染药物ADR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对此,临床必须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使用抗菌药品,减少或避免无明显指征用药、预防用药、联合用药、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等情况出现。
我院由中成药制剂引起ADR位居二位,特别是注射剂,例如注射用血塞通、痰热清注射液、红花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中药制剂的ADR除了与中药自身因素有关外,还与患者机体因素、中药材的产地、质量、炮制、制剂的方法、应用药物的时间等密切相关也由于医师认为中药作用缓,而重复用药、溶媒选择不当等均可导致ADR的发生,提醒临对中成药的ADR不能忽视。
ADR的发生与药物本身的性质和患者的生理、病理状态以及临床使用等方面相关,为避免ADR的发生,提示医护人员和患者要严密监测用药过程,尤其应当注意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尽量减少使用中药注射剂的频率。只有加强药物ADR监测与报告,不断掌握药品可能存在的各种不良反应,审慎用药,才能减少ADR的重复性,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徐洪发,老年患者用药之管见[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8,6(10]:64-65
[2]金伟华,陈华,王晓蕙,等戒院114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0,5:1700-1702
不良分析报告篇2
[关键词]矿区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分析
[中图分类号]R96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13)01(c)-0156-03
随着药物种类的增多,关于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ADR)的报道也越来越多。为了解枣庄矿区医院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ADR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本文对枣庄矿区医院2011年度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进行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枣庄矿区医院(1家三级医院、2家二级医院、1家专科医院、16家一级医院及社区诊所)2011年收集上报的724例ADR报告。
1.2方法
对724例ADR报告资料按患者性别、年龄、既往过敏史、引发ADR的药品种类、ADR的预后、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
统计结果显示,724例ADR报告中,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1.23∶1),在20岁以下年龄段的患者中男女比例基本平衡(1∶1.02),31~60岁年龄段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2.90∶1),>60岁年龄组发生ADR病例最高(占44.89%),10岁以下患者ADR的发生率也较高(25.41%),见表1。
2.2过敏史及合并用药
患者有药物过敏史者70例(9.67%),有家族药物过敏史者45例(6.22%),过敏史不详者154例(21.27%),无过敏史者455例(62.85%);合并用药601例(83.01%),单一用药120例(16.57%)。
2.3程度分级及预后
轻度580例(80.11%),中度122例(16.85%),重度22例(3.04%);对病程影响不明显702例(96.96%),病程延长21例(2.90%),病程加重1例(0.14%)。
2.4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统计结果显示,静脉滴注引起的ADR比例最高,占68.78%,见表2。
2.5治疗药物分布情况
2.5.1引发ADR的相关药物ADR涉及药物18类,132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291例(40.19%)占首位,其次为中药制剂76例(10.50%)及抗肿瘤药物65例(8.9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分类方法,对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见表3;因抗感染类药物较多,其具体分类见表4。
2.5.2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分类及其临床表现同一药品引发的ADR可以在不同部位、不同器官表现出相应的症状,因此ADR发生的例次大于ADR的报告例数,共计839例次。按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药品不良反应术语器官分类代码进行分类,将839例ADR按其累及系统或器官及其临床表现进行分类,见表5。
3讨论
3.1性别、年龄对ADR发生率的影响
由表1可知,724例ADR报告中,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1.23∶1),与文献报道的女性ADR发生率高于男性的数据不一致[1-2]。可能和矿区医院接诊患者男性居多有关。在20岁以下的患者中男女比例基本平衡(1.02∶1),30~60岁年龄段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2.90∶1),和这个年龄段矿区男职工较多有关。各年龄组发生ADR的比例也有明显差异,≥60岁年龄组发生ADR病例最高(占44.89%),这可能与这个年龄段患者较多有关,另外也与老年人多是慢性病,需长期、繁杂用药且组织器官功能退化,各脏器功能逐步萎缩,代谢功能逐渐下降有关。10岁以下患者ADR的发生率也较高(25.41%),小儿特别是新生儿和婴幼儿各系统器官功能不健全,肝脏对药物的解毒作用与肾脏对药物的排泄能力低下,因而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3]。提示临床医生在处方用药时,应考虑这些特殊人群的生理特点,熟练掌握药物的适应证、不良反应、禁忌证,防止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2合并用药与ADR的关系
724例ADR中,合并用药者占83.01%,这可能和患者联合用药者较多有关,也提示医师联合用药在提高疗效的同时也有可能增加患者不良反应的机会。
3.3ADR与不同给药途径的关系
由表2可知,给药途径的不同,ADR的发生频率亦不同。静脉给药引起的ADR比例最高,占68.78%。这与静脉注射患者均在医院使用药物,便于观察和报告有关,另一部分原因可能是静脉途径给药时药物直接进入人体,无肝脏的首过效应,故药物浓度较高,对机体的刺激较强,其作用及不良反应较口服给药迅速而强烈。因此,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病情正确选择给药途径,如能选择其他用药途径尽量避免静脉给药,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4]。
3.4中药制剂对ADR发生率的影响
由表3可知,中药制剂引起的ADR76例,占总例数的10.50%,位居第二。提示医师使用中药注射剂时要辨证施用,更不可随意超时超量用药,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尤其是中西药的配伍禁忌、药物浓度、滴注速度等问题[4]。
3.5ADR临床表现及药物类别
由表3、4可知,724例ADR报告中,由抗感染药引起的ADR居首位,与相关报道一致,但比例低于相关报道[2-3,5-6],这可能与卫生部2011年开始的为期三年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的开展有关,各医疗单位对抗菌药物使用规范管理,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和使用量降低有很大关系。其中β-内酰胺类药物占了22.34%,喹诺酮类占了11.00%,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与药物的使用量有关。提示必须加强抗感染药物临床使用规范的贯彻实施,避免无指征用药、联合用药、用药剂量过大等情况,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抗肿瘤药物共65例,占ADR总数的8.98%,主要与抗肿瘤药物联合使用有关,临床多表现为肝功能损坏、白细胞减少等症状,该类不良反应可以预测,主要与药物使用剂量有关,临床上可预防[7]。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用药引发的不良反应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可能和这部分患者年龄偏大、联合用药较多有关,建议临床应用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3.6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其临床表现
由表5可以看出,ADR报告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多见(46.60%),主要表现为各种皮疹和皮肤瘙痒等;其次为胃肠道系统(27.65%),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该结果与皮肤及附件损害及胃肠道系统反应易观察、患者也易感觉有关。
[参考文献]
[1]戴昆怡,梁雪茵,肖翔林.55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海峡药学,2009,21(8):189-191.
[2]宫爱玲.73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1,8(2):108-112.
[3]静芸芸,孟庆义,赵云.105例静脉滴注致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0,7(4):240-242.
[4]王学峰,谭子方,王健,等.185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0,32(2):264.
[5]潘晓燕.我院2006年-2007年20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海峡药学,2009,21(6):221-223.
[6]孔飞飞,谭兴起,郭良君.449例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1,8(1):39-42.
不良分析报告篇3
关键词合理用药药物不良反应给药途径适应证
中图分类号:R96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6-1533(2017)09-0057-03
Analysisofthereporton180casesofadversedrugreactions
YINHui*,JINJian
(DepartmentofPharmacy,ChineseMedicineHospitalofUrumqi,Urumqi830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characteristicsof180casesofadversedrugreactions(ADR)soastoprovidereferencesforthesafetyofclinicalmedication.Methods:Thereporton180casesofADRoccurredfromFeb.2014toFeb.2016werestatisticallyanalyzed.Results:MostofADRoccurredinmiddle-elderlypatients(41~80yearsold,accountingfor66.1%)andthepatientswithintravenousadministration(accountingfor73.3%).TheincidenceofADRcausedbyantibacterialswasthehighestintheinvolved18drugs(accountingfor24.4%),inwhichcephalosporinswasthehighest(accountingfor20.5%).Thereweretotal207casesofADRinvolvedindifferentorgansandsystems,inwhichtheproportionofskinwasthehighest(34.3%)followedbydigestivesystem(27.5%).Conclusion:TheincidenceofADRisaffectedbymanyfactors.ThemonitoringofADR,thestrictcontroloftheindications,thereasonablechoiceofdrugsandtheiradministrationrouteandtheindividualizedmedicationtothespecialconsiderationofagegroupsshouldbestrengthenedinclinicalmedicationsoastofurtherreducetheincidenceofADR.
KEyWORDSrationaldruguse;adversedrugreactions;administrationroute;indication
按照WHO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的定义,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ADR)是指合格的药品在使用剂量正常的情况下,将其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且对机体有害的反应。使用药物过量或用法不当所导致的机体反应不属于ADR范畴。ADR报告主要用于我们研究药物与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强化药品监管,提高临床用药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1-2]。本研究对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间我院各科室收集上报的180例次不良反应报告进行了分析。
1资料与方法
搜集整理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间我院各科室上报的ADR报告,共计180份,排除资料填写不完整的报告例次。将180份ADR报告分别按照患者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涉及的抗菌药物种类、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临床表现等录入MicrosoftExcel表格,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
2分析结果
2.1ADR报告涉及患者的年龄分布
从180例ADR报告所涉及患者的年龄分布上来看,这些不良反应可能出现于任何一个年龄段,而在各年龄端中,尤其以中老年人群(41~80岁之间)的发生率最高(表1)。
2.2ADR报告关于给药途径的分析
180例ADR报告中,静脉注射给药途径的比例达73.3%,明显比其它给药途径ADR的发生率高(表2)。
2.3ADR与药品种类的关系
在180例ADR报告中,共涉及药品种类有18种,其中抗菌药物引起ADR最高,共44例次,占24.4%,其次是抗肿瘤药占比例为22.8%(表3)。在涉及抗菌药物的44例ADR报告中共涉及12个品种,其中头孢菌素类9例,所占比例最高,为20.5%;其次是除头孢菌素类以外的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等(表4)。
2.4累及器官或系统及其临床表现
部分ADR引起多种临床表现、累及多个器官或系统,因此180例ADR累及不同的器官或系统207例次,高于ADR报告数27例。其中以皮肤占比最高(34.3%,71/207),其次是消化系统(27.5%,57/207,表5)。
3讨论
几乎所有的药物都可引起不良反应,只是反应的程度和发生率不同。而ADR也可能在任何年龄段人群中发生,从表1可见,41~80岁的这几个年龄段ADR发生率较高,说明ADR主要集中发生在中老年人群,这一推论与孙言才等[3]研究基本一致。究其原因,可能是肝肾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发生不同程度的衰退,导致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受影响,使药物成分更容易在机体内发生蓄积效应。此外,中老年人同时罹患多种疾病的几率较高,同时服用多种药物的可能性较高,各类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也导致中老年人群更容易出现ADR[4]。
ADR的发生率受给药途径的影响。180例ADR报告之中,可以看到静脉注射给药途径引起ADR的比例明显较其它给药途径高,甚至与居第二位的口服给药途径也相差巨大,分析原因可能是药物通过静脉直接进入体内,在其pH、渗透压、不溶性微粒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使ADR发生率增加[5],尽管这种给药方式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具有起效迅速的优点,但其更容易引起ADR的特点不容忽视。
在180例次ADR报告中,共涉及药品种类有18种,而抗菌药物引起ADR44例次,占24.4%,成为最高者,而在抗菌药物的44例ADR报告中共涉及12个品种,其中头孢菌素类9例,所占比例最高,为20.5%;其次是除头孢菌素类以外的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6]指出,一、二代头孢菌素应作为一类切口手术预防感染的常规用药,我院实际工作中医生多倾向于使用头孢呋辛,导致头孢呋辛造成ADR的病例数增加,患者多呈现出皮疹、瘙痒等皮肤过敏反应。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引起ADR报告数量也较多,主要也是由于其应用广泛,加上其皮试往往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可能也有一定关系[7],常见不良反应也以过敏反应为主。喹诺酮类具有广谱、无需皮试、抗菌力强等优点,由于临床应用广泛,其不良反应报道也较多见,大多表现消化道反应和皮肤损害。中成药(含注射剂)引起ADR的比例为15.6%,位居第三,也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分析原因首先中成药成分往往较复杂,在中药的炮制、储运等过程中易发生理化性质改变;其次是目前中成药的说明书往往无明确药理作用、不良反应、禁忌证等信息,缺乏对临床用药时的有力指导;另外,临床存在中成药注射剂滥用的现象,这些情况也在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8]。
ADR几乎可累及人体各个系统,有时一起不良反应事件可累及患者多个器官、系统,由表5中数据得知,ADR最常累及的器官或系统是皮肤,其表现多为皮疹、注射部位肿痛、皮肤瘙痒、荨麻疹、潮红多汗等,程度一般较轻。消化系统受累也很常见,多为轻微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等,但也有一些为消化道出血、肝功能损害等,程度较重,值得引起关注。而累及神经、循环、呼吸等系统的ADR表现有时易于患者原发病表现重叠,有可能存在被忽视而漏报的情况。至于血液、泌尿生殖等系统受累者往往症状隐袭或用药后潜伏较长时间才被发现,也不容易被临床关注、判断,也存在上报率较低的情况[9]。
综上所述,通^对180例ADR报告的分析可以看出,ADR的发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在临床用药中应加强不良反应监测,严格掌握适应证,对药物进行合理选择,强化考量特殊年龄群体的个体化用药,并合理选择给药途径,以进一步降低ADR发生率。同时需加强临床用药知识和不良反应监测相关的培训[10],使医疗工作者提高对ADR的认识,加强ADR的监测,更加安全、合理地使用药物。
参考文献
[1]王爱保.我院41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质量分析与建议[J].中国临床研究,2012,25(3):292-294.
[2]熊磊,李罄,辛华雯,等.临床药师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的作用[J].医药导报,2011,30(6):815-816.
[3]孙言才,刘斌,苏丹,等.1224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年龄分布的分析评价[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4,23(1):29-34.
[4]朱叙德.临床药物相互作用机制及其有效利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1,9(8):1-2.
[5]韦宁,覃净.2009-2011年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7):146-148.
[6]《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修订工作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41-47.
[7]王云龙.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阴性后过敏反应22例临床分析[J].中国药业,2016,25(5):68-69.
[8]张妙英,林琴,陈宇.中成药注射剂说明书现状分析[J].海峡药学,2014,27(11):228.
不良分析报告篇4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合理用药;分析;监测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ADR)监测是加强药品管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及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有效手段。随着ADR监测工作的不断深入,临床医务人员对ADR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为了解我院ADR发生的特点及引发的相关因素,进而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我院属三级乙等医院,从2007年正式成立ADR监测机构后,ADR报表明显增多。本文对我院2008年至2010年12月上报的260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
1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08~2010年12月上报的260例ADR报告,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第四章药品不良反应病例的分析与评价进行评价[1],其中肯定231例,很可能25例,可能5例。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按照患者的一般情况、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及ADR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患者一般情况260例ADR患者中,男142例,女118例,年龄1~85岁,平均年龄43.9岁。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2.2涉及药品种类分布260例ADR报告中,以抗感染药物为主,发生131例(50.38%)。其次为中草药制剂28例(10.77%),循环系统药18例(6.92%),抗肿瘤药16例(6.15%),神经系统药14例(5.38%),血液及造血系统药12例(4.62%),激素有关药物11例(4.23),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各8例(3.08%),其他14例(5.38%)。
2.3给药途径静脉滴注为主141例(92.69%),其次为口服10例,皮试7例,肌肉注射2例。
2.4ADR累及器官及临床表现260例ADR中,累及最多的器官是皮肤及附件,占46.54%,临床表现多为皮疹、斑丘疹和瘙痒等,其次多累及消化系统,占17.69%,临床表现多为恶心、呕吐等,见表2。
3讨论
在ADR年龄分布上,老年人群的发生率较高,占50.38%,主要原因是老年人多病且治疗时使用药物品种多,而其各项生理功能减退发生体内药物积蓄。41~60岁占40.38%,是ADR易发的年龄段,可能与该段人口数量多,面临压力大,容易处于亚健康状态而增加用药机会有关。
抗感染药物是引发ADR的主要药品类别,其次为中草药制剂,与相关报道一致[2]。抗感染药物使用频率高,使用时间长,不合理应用尤其是滥用及多药并用是导致ADR的重要原因。加强抗菌药物的临床管理,积极合理应用是临床医生和临床药师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国中草药制剂尤其是注射品种不断增加,临床应用广泛。但是中药制剂成分复杂,有效成分纯度、稳定性和质量标准等方面存在不足,由此引发的ADR逐年增多,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在使用中药制剂时严格掌握适应证,注意过敏史,尽量单独使用,以减少ADR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损失。
给药途径决定着药品的生物利用度,即药品进入体内的速度和程度。体内药物浓度不仅决定疗效,也与ADR密切相关。本次调查分析静脉滴注的ADR发生例数最多,为141例(92.69%),说明静脉滴注较易引起ADR,其原因除与患者自身特殊体质因素有关外,可能还与注射剂纯度不高、个别成分不单一、滴注速度过快及临床用药习惯等有关[3]。目前国内外大力提倡“能够口服不肌注,能够肌注不静脉”的用药原则,以减少静脉用药导致ADR的风险概率。
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常见,其次为消化系统。皮肤及附件损害表现为全身各部位的皮疹、瘙痒、红肿,临床上较易发现和观察,故此类不良反应报告最多。但是,其他系统或器官的损害可能比较隐匿,医患双方都不易觉察,对人体的危害更大,应引起临床医务人员的重视。综上所述,ADR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用药途径和药品种类等密切相关,因此,在临床诊疗中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遵循个体化原则,合理选用药物,采取合适的给药途径,并注意加强ADR的监测。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就报告和监督管理办法.中国药事,2004,18(4):203-205.
不良分析报告篇5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时所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本文对我院2011年2月至2012年6月发生的75例adr进行归类统计与分析,旨在发现和研究其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今后的用药提供更安全、更科学的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2011年2月至2012年6月对我院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的75份有效(adr)报告表。男32份,女43份,年龄2-76岁。
1.2统计方法按患者性别、年龄及引起adr的药物的类别、剂型、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
2内容
2.1性别与年龄女性患者在药品不良反应中占比例比男性大,约57.33%。adr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年龄最小的2岁,最大的76岁。各年龄组adr发生情况,见表1。
2.2药物类别与adr的关系75例adr涉及34种药物。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有抗感染药、中药制剂、神经系统药、营养治疗药、心脑血管用药、消化系统药、维生素类、血液系统药、抗肿瘤药、造影类药等,抗感染药和中药制剂的药品种类及发生率分别占前两位。adr与药物类别的关系计,见表2。
2.3adr涉及的器官及临床表现adr的发生与组织器官有部分相关,75例adr涉及6个器官或系统,其中皮肤反应最多,为39例,以各种呕吐和腹泻最常见,见表3。
2.4不同给药途径与adr的发生统计结果表明,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为65例,占86.7%;口服给药7例,占9.3%;肌注给药2例,占2.7%;外用给药1例,占1.3%。
3讨论
3.1报告人与报告来源我院从2008年6月成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领导小组以来,adr报告数量和质量有显着提高。75例adr报告均经《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直接上报。从adr报告的来源分析,临床医师上报adr的数量最多(48份),占总例数的64.0%药品不良反应在质量上得到了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