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环境整治方案内容(收集3篇)
社区环境整治方案内容范文篇1
关键词:土地整治;规划方案;评价大纲;监测跟踪
中图分类号:DF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土地整治作为解决我国当前土地利用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其本质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区域内的土地整治活动进行安排与协调。对土地整治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是土地利用相关规划体系自身不断完善的客观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环评法、规划环评条例和国家对保护生态环境这一国策的需要。土地整治活动的开展对区域土地利用状况必然会造成一定影响,进而影响到区域内环境状况。
1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程序规划的编制过程是一个较规范的决策过程,可以从规范决策过程的角度来分析规划的编制过程。在决策过程中贯穿规划的相关评价活动,这样才能协调规划环评的程序。规范性决策学要求按科学的程序规范和方法规范来制定决策,决策的制定过程分为确定问题所在,提出决策的目标、发现、探索和拟定各种可能的备选方案和从各种备选方案中选出最合适的方案3个阶段。确定决策目标是决策的前提,拟定备选方案是决策的基础,方案的选择则是决策的关键[1]。根据上述理论,可将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分为4个阶段:制定评价大纲、评价实施、评价总结和监测跟踪。
1.1制定评价大纲
1.1.1规划方案的初步分析
包括对土地整治规划的层次性、目标、作用对象、涉及领域、实施区域与时段等进行初步研究。
1.1.2规划区域内基础资料的收集与现场调查
收集规划区内以及可能影响到区域内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基础资料,需要时进行现场调查。1.1.3相关规划的类比与分析包括该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政策等相关内容,了解该规划编制的目标、背景等情况。
1.1.4环境影响识别
为了确定土地整治规划对未来造成的环境影响,是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的前期性基础,也是保证环境影响评价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关键环节。包括识别规划目标、指标、方案的主要环境问题和环境影响,并且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①确定所有预期的环境影响或相关的环境影响因子与规划之间的关系;②识别出较为关键的环境影响。
1.1.5确定环境目标,选择评价标准
以环境影响识别为基础,结合调查的情况以及涉及部门或区域的环境保护目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通过理论分析、专家咨询、公众参与等多种形式,初步确定环境指标,并在后续工作中补充、完善和调整。根据现行的环境标准值、区域环境背景值,通过上述各种方式,确定评价标准。
1.2评价实施
1.2.1采集评价信息
根据初步确定的环境目标、评价标准,利用多种调查手段,全面收集相关资料。
1.2.2环境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价该部分是整个影响评价的核心。预测内容主要有土地整治结构与规划调整、土地整治空间布局调整和重点项目实施的直接或间接的环境影响及其规划方案影响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预测方法一般有类比分析法、投入产出数学模型法、系统动力学法、情景分析法等[2-3]。同时,对土地整治规划方案的主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与评价,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一般有加权比较法、对比评价法、层次分析法、费用效益分析法和环境承载力分析法等。
1.2.3评价结论
按照下列形式中的1项给出评价结论:可以接受这一规划;修正本方案或制定补救措施;接受1个或几个替代方案;否定该规划。
1.3评价总结
1.3.1编制报告书
报告书既是对整个评价工作过程的总结,又是其成果的体现,应该全面、客观、概括地反映评价的全部工作。
1.3.2编制工作总结
由于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我国刚刚起步,因此每次评价工作完成后的总结对于检验评价方法,完善评价的理论体系和指导以后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项工作主要是对评价活动的成功经验、不足之处以及有待探索的一些问题等方面进行总结。
1.4监测跟踪
首先利用现有环境标准和监测系统,监测土地整治规划实施后对环境的影响,并通过专家咨询和公众参与等方式,监督规划实施后的环境影响。然后,在此基础上,评价规划实施后的实际环境影响,其评价内容主要有环境影响评价及其建议的减缓措施是否得到了贯彻实施,同时确定为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环境效益所需的改进措施并总结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得到的经验和教训。
2不同类型土地整治规划对环境的影响
土地整治包括开发未利用土地、调整用地结构、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归并农村居民点、恢复利用废弃土地和道路、沟渠、林网等综合建设等方面内容,可以分为农用地整治、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未利用地整治和土地复垦等类型。土地整治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等环境都有影响。在评价过程中的特异性和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影响的指标构建,是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关键环节[4]。
2.1农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可能引起的环境影响
零星土地的归并、村庄的搬迁合并和道路渠林的规划可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增加土地利用率,提高经济产出,也可能导致农村景观异质性减少,破碎度减小,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连贯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可能引起系统中气候因素、水资源、水文及地质变化;以改良土壤、农膜使用、喷施农药、化肥、灌溉为措施的提高耕地生产效率的手段,易引发耕地污染、地下水体污染及地力下降等环境及耕地质量问题。
2.2未利用地整治可能引发的环境影响
提高经济产出,可能导致土地本身的沙化、水土流失及土壤的盐渍化问题,影响并导致周围外部环境问题,诸如自然淡水体减少、环境质量恶化、水质富营养化、泥沙含量加大和淤积、水生物减少、水文环境恶化、洪涝灾害频发或海洋环境恶化等。
2.3土地复垦可能引发的环境影响
改善当地环境,提高经济产出,可能导致矿山废弃地复垦,如使用污染的客土可能引起耕地二次污染[5];灾害地复垦可能引起当地抗灾害能力减弱;建设施工破坏地复垦可能引起土地的污染及地力下降等问题。
3土地整治规划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指标的建立
3.1社会环境影响指标
在获得经济及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从社会角度看,为实现社会发展目标所作贡献与影响的程度(表1)。
3.2经济环境影响指标
从投资者的角度,可以用投资综合效益(静态)指标法和投资综合效益(动态)指标法进行分析。其中投资综合效益(静态)指标法的主要衡量指标包括投资效益率和投资回收期;投资综合效益(动态)指标法主要衡量指标包括内部报酬率、净现值、益本比和动态投资回收期。从农户的角度,主要用耕地整治面积的产投比提高量来判断土地整治后的经济环境效益[6]
3.3生态环境影响指标表现为整理后自然生态系统中各构成要素的组合、相互关系等(表2)。
4结语
分析、预算和评价不同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选定最优方案拟定相关对策和措施,有利于对土地整治对象的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加强后续管理等相关政策和措施。通过分析规划实施可能对相关区域环境产生的影响,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可得出土地整治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随着社会经济、土地整治工作的不断发展和相关法律、法规等的完善,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也将深入开展,文中提出的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容、程序和相关指标还需根据实际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探索完善。
参考文献:
[1]罗明,张惠远.土地整理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综述[J].资源科学,2002(2):29.
[2]卞正富,路云阁.论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04,18(2):21-28.
[3]杨海泉,张健,杨在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569-7570,7592.
[4]杨晓燕.环境视角下的土地整理: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社区环境整治方案内容范文篇2
一、整治范围
全街辖区内的“四小”即“小街、小巷、小区、小院”、主次干道、广场、楼体、城市出入口、城乡结合部、集贸市场周边的环境卫生。
二、组织领导
为保证整治活动顺利开展,经街道办事处决定成立城区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领导小组,具体组成人员如下: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街道综合办,办公室主任由同志兼任,具体负责整治工作的日常事务。
三、时间安排
此次城区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从2014年3月11日开始至2014年10月30日结束。
(一)筹备工作:
1、3月16日—3月25日。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制定方案。
2、3月18日召开全街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动员大会,与各社区签订责任状。
3、3月20日协调环卫处、全街对辖区内的迎宾小区开展先行整治工作。
(二)开展宣传发动
3月26日—4月5日。为宣传发动阶段,各社区要层层发动,广泛宣传,唤醒市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和环境卫生舒适观念,自觉保护周边环境。使居民群众主动参与到整治活动中来,形成人人爱护环境、人人保护环境的良好局面。
四、集中整治
4—6月春季集中整治阶段。各社区、台兴村要对越冬垃圾、残雪进行清理、清除,整治乱倒垃圾、乱泼污水、乱堆杂物等违章行为。彻底清理城区结合部及城市出入口的卫生死角垃圾。
7—8月全街道组织开展“洁我家园共创文明”行动。在城区环境卫生整治取得成效基础上,进一步巩固阶段成果,结合创建活动,净化、美化、优化公共场所和居住环境,营造以讲卫生、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氛围;将环境卫生整治成效作为创建精神文明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考核评比,进一步促进城区环境卫生面貌的全面改观,形成整治行动的第二个高潮。
9—10月推动“城区环境卫生整治行动”进一步开展,完善硬件设施,健全队伍,积极探索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以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服务优质、管理优化的城区新面貌,形成整治行动的第三个高潮。
五、保障措施及工作要求
(一)各社区居委会、村委会是城区环境卫生整治行动责任主体,要把这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制定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强化督促检查,切实抓好整治行动的组织实施,指标分解和任务落实,确保如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充分发挥媒体宣传引导。围绕环境卫生整治行动主题,加大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通过标语、横幅、专栏、宣传单等媒介广泛开展整治行动宣传,既要加强正面宣传,又要曝光问题。对于群众关注、社会影响大的环境卫生问题,要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督促有关部门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三)加强督促检查。由街道综合办牵头,组织开展整治行动进展情况督促检查。春季城区环境卫生行动结束时,对各社区、台兴村环境卫生情况进行测评并公布。
(四)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各社区、台兴村要注重城区环境卫生整治行动长效机制的建立,继续完善设施、健全队伍、建章立制,使城区环境卫生整治的成果得到持续、巩固和提升。
(五)认真组织督查。各社区、台兴村要建立定期督查机制,督促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并取得实效。街道将适时组织若干个督查组,分别对各社区、村环境卫生整治情况进行督查。各社区、村可邀请党员代表、村、居民代表对本辖区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指导。
社区环境整治方案内容范文篇3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按照以人为本、共享和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综合治理、务求实效的总体要求,深入开展城乡环境集中整治,解决影响城乡环境的突出问题,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环境管理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城乡容貌管理水平,营造整洁优美、规范有序、和谐文明的城乡环境。
二、整治目标
通过集中整治,镇区、村庄和镇域主干道路环境得到全面改善。村庄进村路和大街小巷卫生得到彻底整治,无“三堆”(柴草堆、粪堆、垃圾堆)、无乱搭乱建、乱贴乱画现象,无乱倒垃圾、乱堆乱放问题,村庄绿化整齐美观,为下一步建立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奠定坚实基础。镇区的卫生、绿化、设施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镇域主干道路两侧违章建设、各类料场、环境卫生、经营秩序等方面得到彻底整治,广告牌等宣传设施规范有序,无卫生死角。
三、整治内容及责任分工
(一)村庄整治内容
1、进出村庄路段环境整治
①对进出村路段两侧进行杂草清除,路肩整平;
②对路两侧暴露垃圾进行填埋;
③拆除路口及拐弯处有碍观瞻障碍物;
④对路两侧树木涂白;
⑤对进出村路面进行全天保洁。
责任单位:各农村社区、村
2、村内大街小巷卫生整治
①在街道醒目位置张贴环境整治宣传标语,营造全民参与城乡环境集中整治的浓厚氛围;
②对村内大街小巷卫生进行彻底整治,做到无“三堆”,无违规种植物;
③对可视范围内白色树挂及电线杆、主街道两侧墙面上的“野广告”、陈旧标语等进行清除,对村内宣传展板、横幅标语进行维护;
④对大街小巷现存的建筑物料堆进行清除;
⑤对围村垃圾进行填埋;
⑥对主要街道两侧乱搭乱建的构筑物进行拆除;
⑦对村庄主要街道路面进行全天保洁。
责任单位:各农村社区、村
3、村庄公用设施维护管理
①疏挖村内排水沟,贯通环村沟渠,确保排水畅通;
②对村内已硬化路面进行维护,未硬化路面进行整平;
③对群众文化广场、大院墙体进行粉刷,广场、大院内外无乱堆乱放现象;
④对娱乐健身器材进行维护管理,无破损现象。
责任单位:各农村社区、村
4、村庄垃圾集中清运处理
①选好配强村保洁员,每千人配备3名保洁员,年龄在65周岁以下,身体健康;
②垃圾箱摆放到位;
③按照整治办公室要求做好垃圾池选址;
④建立卫生保洁员管理制度,卫生保洁人员做到“一日两清扫,巡回拣拾、全日保洁”。
责任单位:镇城管办,各农村社区、村
(二)镇区及镇域主干道路整治内容
1、镇区整治
①加强镇区市政公用设施的维护管理,确保设施完好和功能正常发挥;
②做好镇区道路、广场的绿化、美化、亮化工作,确保绿化美观、亮化到位;
③加强镇区环境卫生管理,做到道路清扫保洁及时,无卫生死角;
④做好镇区容貌的管理,加大对乱搭乱建、乱摆乱设、乱停乱放、乱泼乱倒、乱扯乱挂等现象的整治,确保镇区环境整洁有序;
⑤加强对首集市场的管理,加大对占道经营的整治,维持良好的镇区市场秩序。
责任单位:镇城管办
2、镇域主干道路整治
①做好主干道路的路面保洁,做到路面整洁、无坑洼,两侧无杂草,确保道路通畅;
②加强对道路两侧50米范围内的卫生保洁和环境治理,确保道路两侧无白色树挂、边沟漂浮物等垃圾杂物,无有碍观瞻的建筑物、构筑物,无外接棚舍及违章建筑,无乱堆乱放的物料和“三堆”;
③做好主干道路两侧苗木的管护工作,保持绿化苗木生长旺盛、整齐美观。
责任单位:镇城管办、农委、各相关农村社区
四、时间安排
全镇城乡环境集中整治活动从2012年5月23日开始,到6月10日结束,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2年5月23日-28日)
召开动员会议,组织现场观摩,统一思想认识,全面部署环境集中整治工作。各农村社区、村层层宣传发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通过村内高音喇叭、张贴宣传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发动,提高全社会的重视和参与程度,营造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二)集中整治阶段(2012年5月29日-6月5日)
各农村社区、村,镇直各部门、单位要按照“突出重点、分类实施、全面推进”的原则,对照整治工作重点和具体要求,逐条梳理需要整改的问题,并建立工作台账,集中力量,加大整治力度,按时完成全镇城乡环境集中整治各项重点任务,使城乡环境面貌得到全面改善。
(三)检查评比阶段(2012年6月6日-7日)
组织各农村社区、村开展城乡环境整治自查自纠,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整改,同时采取“互评”的方式,组织各农村社区进行相互检查评比,对检查不合格的社区、村要求限期整改,直至达标为止。
(四)总结验收阶段(2012年6月8日-10日)
镇环境集中整治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成立联合检查验收组,逐社区对所辖各村城乡环境集中整治情况进行验收。对验收合格的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奖励,依据验收得分系数按4元/人的标准核发奖励资金(计算公式:村奖励资金=2010年底村人口数×4元/人×考核得分/100)。同时,依据各农村社区所辖各村平均得分系数,按每个社区3000元的标准核发社区奖励资金(计算公式:社区奖励资金=3000元×社区所辖村平均得分/100)。对验收得分在75分以下的村和社区视为不合格,取消其资金奖励资格,责令限期整改,并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镇党委、政府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城乡环境集中整治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镇城乡环境集中整治活动的组织、指导、调度和督查工作。各农村社区、村,镇直各部门、单位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推进整治工作开展。
(二)健全制度,强化督查。各农村社区要建立日调度、日总结制度,对各村环境整治情况进行随时调度、检查,并开展自查互检活动,及时研究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推进工作扎实开展。环境集中整治办公室对各村整治进展情况实行一天一调度,并以展板形式展示各村形象进度,各农村社区每天下午5:00前上报各村整治进度表。环境集中整治办公室、城管办、督查办组成联合督导组,加大督查力度,定期不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跟踪督办,限期整改,确保活动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