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收集3篇)
旅游发展的新趋势范文篇1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云南省政府研究室与云南省旅游局主办的《云南旅游年鉴(2003)》及云南省统计局编的《云南统计年鉴》汇总而成,时间跨度为1996—2010年,共计15年的时间。符合本底趋势线建模要求。本文采取内插订正法对上述数据进行订正。具体方法为:(1)先用统计数据做长期趋势线;(2)通过目视观察,从统计线上找出需要进行订正的时间区间,并确定适合直线内插的起始点(na)和终止点(nb);(3)用内插公式Yn=Ya+(n-na)×d订正异常区间统计数据。在内插公式中,Yn代表第n年客流量订正数值,Ya、Yb分别代表内插起始点、终止点客流量统计值,n代表所要订正的年份,d为进行内插的公差值,其计算公式为d=(Yb-Ya)/(nb-na)根据云南省边境旅游的发展实际,除选取边境口岸入境一日游总人次外,同时还选取德宏州、红河州、西双版纳州3个典型区域进行分析,15年来这3个区域占云南口岸入境一日游的70%~80%。
二、旅游本底趋势线的形式及建模方法
旅游本底趋势线总体分为两类,一类是较简单的模型,有直线、曲线、指数、逻辑、正弦等5种类型,一类是较复杂的模型,有直线—逻辑、直线—指数、直线—正弦、指数—逻辑、指数—正弦、逻辑—正弦、曲线—正弦等7种类型[6-7]。在选配具体模型时,主要根据观测数据时间序列变化趋势而定。1较简单的本底线模型2、较复杂的本底线模型建模方法:选取1996—2010年共15年的数据,作趋势线统计图;观测统计图,选择合适的模型;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进行数据的最优拟合,确定相关参数,建立云南边境口岸入境一日游本底趋势线。
三、云南边境口岸入境一日游本底趋势线的建立
以下本底趋势线方程中,t为时间变量,从1996年开始依次取t=1、2,3,…。
(一)云南省边境口岸入境一日游总人次本底趋势线
从1996年,云南省累计接待口岸入境旅游人数313676万人次,用逻辑—正弦复合模型进行模式识别,得到云南省边境口岸入境一日游旅游人次本底趋势线方程为:Y=372871/[1+exp(3089-0536t)]-132804sin(0307t+4547)相关系数R2=09994,说明上述模拟相关性显著,符合高精度预测要求。
(二)德宏州边境口岸入境一日游旅游人次本底趋势线
德宏州为云南最早开展边境旅游的地区。1996—2010年,德宏州累计接待边境口岸入境一日游游客120412万人,占云南省总数的384%。为云南省边境口岸入境游的重要区域。用逻辑—正弦复合模型进行模式识别,得到德宏州边境口岸入境一日游旅游人次本底趋势线方程为:Y=157769/[1+exp(3935-0593t)]+53892sin(0300t+1156)相关系数R2=09985,说明上述模拟相关性显著,符合高精度预测要求。
(三)红河州边境口岸入境一日游旅游人次本底趋势线
红河州为云南边境旅游发展较为迅速的地区。1996—2010年,红河州累计接待边境口岸入境一日游游客87294万人,占云南省总数的278%。2005年以来,红河州边境旅游发展迅猛,与云南其他边境州市相比,旅游人数几乎未出现大的波动,渐与德宏州形成并驾齐驱之势。用曲线—正弦复合模型进行模式识别,得到红河州边境口岸入境一日游旅游人次本底趋势线方程为:Y=0657t2-6188t+54907-7036sin(11882t-4368)相关系数R2=09968,说明上述模拟相关性显著,符合高精度预测要求。
(四)西双版纳州边境口岸入境一日游旅游人次本底趋势线
与德宏州、红河州两州相比较,西双版纳州边境口岸入境一日游波动性较大,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变化,但稳定性逐步增强。1996—2010年,西双版纳州累计接待边境口岸入境一日游游客28802万人,占云南省总数的92%。特别是2009年以来,西双版纳州边境口岸境游客数量稳居云南省边境8州市第3位。用逻辑—正弦复合模型进行模式识别,得到西双版纳州边境口岸入境一日游旅游人次本底趋势线方程为:Y=31677/[1+exp(6832-2789t)]+23102sin(0286t+2177)相关系数R2=09887,说明上述模拟相关性显著,符合高精度预测要求。
四、云南边境口岸入境一日游分析
旅游业易受到各类自然、社会等重大事件的影响,但每种事件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则存在着较大差异。下面以云南省1996年以来几个突出事件为例,对云南边境旅游的发展进行分析。
(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
肇始于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其触发的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使世界旅游业发展脚步放缓,使亚洲旅游业受到影响。云南边境口岸入境一日游旅游人次与上年相比也呈下降趋势,但云南各地情况有所不同,德宏州影响最大,持续时间也最长为3年,其次为红河州,持续时间1年,西双版纳州受影响较小,口岸入境一日游基本未受到影响。3个州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边境口岸入境一日游所表现出的差异与各自的旅游客源市场有关,德宏州主要以缅甸游客为主,红河州以越南游客为主,西双版纳州以老挝、缅甸游客为主。危机期间,缅甸经济形势恶化,汇率下跌,外汇短缺,通货膨胀上升;越南同样也受到经济危机影响,再加之1998年越南农业遭受严重自然灾害,越南农业生产受到重大损失,因此以越南为市场的红河州1998年边境旅游损失率达到231%。西双版纳州面对老挝、缅甸两个市场,因老挝经济总体运行平稳,由此受危机影响最小。
(二)2003年SARS危机
发生于2003年初,止于2003年7月的SARS疫情,使世界旅游业受到重创。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云南边境旅游在非典期间表现基本平稳,旅游本底趋势线未形成明显“凹型谷”,仅有微小波动,这一方面与云南“非典”期间正面阳光的旅游形象有关,即云南未发现非典疑似病例,另一方面也与云南省所采取的营销措施有关,2003年7月“非典”疫情刚一解除,“皇马昆明行”的宣传报道无疑给正处彷徨期的旅游业打了一针强心剂,从而在当年月度旅游接待人次曲线上呈现出年头、年尾高,中间低的总体趋势。
(三)2004边贸政策调整影响
2004年云南边境州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边贸发展有关政策,边境贸易实现跨越式发展,据海关统计,2004年全省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总额实现52407万美元,同比增长25%,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5亿美元大关。其中出口30876万美元,增长221%,首次突破3亿美元;进口21531万美元,增长293%,首次突破2亿美元。边境贸易的红火引起边境旅游大发展。2004年云南省边境贸易总额524亿美元,其中德宏州290亿美元,占当年云南省全省边境贸易额的553%,因此在图1和图2上形成两个比较明显的“凸型峰”。
(四)2005年边境禁赌风暴
为了打击出境,2004年,云南省旅游局根据中央精神下发了《关于暂停开展边境一日游异地办证的紧急通知》,从2005年9月30日起,各口岸出入境旅游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一日游游客量下降了70%,每天约400人下降为每天90余人;16家旅行社,5家注销,3家歇业,尚存8家经营异常艰难;170多家宾馆年平均住宿率由原来的70%降为50%,旅游饭店、景点景区、旅游商店业务量均下滑40%;万名旅游从业人员中1/3转岗、分流和失业”[8]。这是2005年9月云南停止办理边境旅游异地办证后的一组数据。尽管是从出境的角度统计的数字,但也从另外一个侧面放映了入境一日游的严峻形势。边境禁赌对云南三州市边境一日游所施加的影响略有不同。受影响最突出的是德宏州,从2004年底到2009年约4年的时间边境口岸一日游才基本得以恢复;其次为西双版纳州,影响时间为1年;影响最小的为红河州。
五、云南边境口岸入境一日游未来预测
判断一个理论合理性的准则有二:一是解释功能。是否可以对过去观测到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以此而论,本底线与统计线比较的“晴雨表”功能具有这种品质;二是预测功能。是否可以对事物未来的发展变化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由于本底趋势线反应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作为本底线的自然延伸当然具有这样的预测功能,它可预测一个地区未来几年的客流量发展趋势。利用上述4条本底趋势线方程,对云南未来4年的边境口岸入境一日游旅游人次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见表4。从最新获得的2011年云南边境口岸入境一日游旅游人次数据,对2011年的数据进行验证比对:可以看出(表5),除西双版纳外,本底趋势线方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误差约在4%以下。西双版纳的预测值比统计值略小,估计与2011年西双版纳州有效的旅游开发和促销策略有关。未来是黑色的,无法完全预知未来。但只要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找到合适的检验预测方法,使现实中的现象能如价格围绕价值般上下波动得到合理科学解释,在相关理论研究领域则为可喜之事。
六、结论及建议
旅游发展的新趋势范文篇2
1.新疆入境旅游差异在时间序列上呈较强波动变化,国内旅游差异在时间序列上波动不明显。图1显示,在新疆入境旅游差异方面,2001-2002年呈现上升趋势;2002-2004年呈大幅度下降趋势;2004-2006年又呈上升趋势;2006-2009年趋于缓慢下降趋势;2010年下降到十年来最低。而2001-2010年新疆国内旅游差异变化不大,2007年达到这十年来最小;2007-2009年有缓慢上升的趋势;而2009-2010年又趋于缓慢下降趋势。
2.新疆地带间及地带内旅游经济收入不平衡度呈波动状态。表1、图2显示在2001-2010年时间序列上北疆旅游区城市内部的国内旅游经济收入的不平衡度波动程度较南疆旅游区和亚心旅游区的明显,同时北疆旅游区城市内部的国内旅游经济收入不平衡度高于亚心旅游区、南疆旅游区和区域间的,且2007年的不平衡度达到最大,达到0.59。而南疆旅游区、亚心旅游区和区域间的国内旅游收入的不平衡度在2001-2010年时间序列上呈轻微波动状态,2009年亚心旅游区内部城市国内旅游收入的不平衡度达到最大,达到0.30,到2010年亚心旅游区内部城市国内旅游收入的不平衡度又开始回落。2007-2010年南疆旅游区城市内部国内旅游收入的不平衡度呈下降趋势,直到2010年南疆旅游区城市内部国内旅游收入的不平衡度达到十年来最低0.05。2001-2010年区域间的国内旅游收入的不平衡度波动不大,但2010年区域间的国内旅游收入的不平衡度达到了这十年来的最大。表2、图3显示,在2001-2010年时间序列上南疆旅游区和北疆旅游区城市内部的入境旅游收入不平衡度指数明显高于亚心旅游区和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度指数,并且北疆旅游区城市内部的入境旅游收入的不平衡度指数的波动程度较南疆旅游区的大,在2006年南疆旅游区和北疆旅游区城市内部的入境旅游收入不平衡度指数达到十年的最低,分别为0.70和0.60。2001-2008年时间序列上亚心旅游区城市内部入境旅游收入的不平衡度指标指数一直波动较小,但2008-2009年期间该地带内的入境旅游收入不平衡指数迅速增大,而2009-2010年期间该地带内的入境旅游收入不平衡指数又迅速回落。在2001-2010年时间序列上地带间的入境旅游收入不平衡度波动较大,2001-2002年时间序列上地带间的入境旅游收入不平衡度呈缓慢上升趋势,2002-2005年时间序列上地带间的入境旅游收入不平衡度呈下降趋势,但2005-2007年时间序列上地带间的入境旅游收入不平衡度又呈上升趋势,2007-2010年时间序列上地带间的入境旅游收入不平衡度呈下降趋势。
3.新疆入境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空间集聚度较高,梯度明显。2001-2010年,新疆国内旅游收入空间上的集聚度较入境旅游收入的不明显。新疆的国内旅游收入可以形成四个等级:乌鲁木齐进入第一等级;阿勒泰、伊犁州、喀什、吐鲁番、哈密、巴州、阿克苏进入第二等级;塔城、克拉玛依、昌吉州、和田、博州进入第三等级;克州进入第四等级。它们的国内旅游收入在空间上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新疆的入境旅游收入可以分为三个等级:乌鲁木齐进入第一等级;喀什、伊犁州、吐鲁番进入第二等级;其余地州市进入第三等级。2001-2010年时间序列上,无论是国内旅游收入还是入境旅游收入方面,新疆14个地州市的旅游收入整体上在逐年增加,到2010年各地州市达到了这十年来的最大值,但是在2003和2009年各地州市的旅游收入反常,没有随整体趋势的发展态势。这是由于2003年的“非典”和2009年“7.5”事件的发生。
二、新疆旅游经济发展时空差异性分析
(一)新疆入境旅游市场
1.空间集聚度原因分析。(1)受旅游交通设施和区位的影响。《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1)分析显示,由于新疆位于中国大西北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外国人、港澳台同胞主要通过航空方式入境旅游。目前新疆最大的两个国际航空港是乌鲁木齐的地窝铺机场和喀什机场。乌鲁木齐是新疆的交通枢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吸引了较多的入境游客。喀什与伊犁州因为口岸优势,在边境旅游方面吸引了不少的入境游客。综合以上因素,入境客源市场主要集中于乌鲁木齐、喀什、伊犁州。(2)受入境旅游接待设施的影响。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1)分析,入境游客按事由分类依次为“观光休闲”、“会议和商务”、“其他”、“服务员工”、“探亲访友”五类。其中,因“观光休闲”和“会议和商务”入境的游客占总数的65%以上。因此,完善的旅游接待设施便成为“观光休闲”和“会议和商务”入境游客停留的关键。截止到2010年,乌鲁木齐有星级宾馆112家,其中五星级10家;伊犁哈萨克州有星级宾馆66家;喀什有星级宾馆36家;吐鲁番有25家。入境旅游接待设施的集聚使得入境旅游市场在乌鲁木齐、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喀什、吐鲁番集聚具备了物质条件。(3)受旅游资源禀赋的影响。喀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存有众多的伊斯兰教和佛教的古墓葬、古建筑,显示了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因其处于沙漠的绿洲之中,自然景观亦颇具特色。至于古尔邦节、肉孜节、叼羊等独特的风俗人情,更是远近闻名。这些为喀什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喀什的主要旅游景点有香妃墓、石头城、艾提尕尔清真寺等。这些浓郁的民族风情是吸引入境游客的又一重要因素。同时吐鲁番的热、甜、干等独特的旅游资源是吸引入境游客的重要的客观条件。图32001-2010年新疆入境旅游经济差异分解
2.2001-2010年时间序列上的差异性分析。(1)2001-2002年新疆入境旅游差异呈上升趋势。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给新疆入境旅游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加快新疆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此时,对于一些有接待能力地州市优先发展了入境旅游业,如乌鲁木齐市,而那些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没有接待能力,故2001-2002年期间新疆入境旅游差异呈上升趋势。(2)2002-2004年新疆入境旅游差异呈下降趋势。2003年,由于全球受“非典”的影响,此段时间不再存在所谓的接待能力的优势,新疆各地州市的入境旅游收入都下降。因此,此段时间新疆入境旅游差异呈下降趋势。(3)2004-2006年新疆入境旅游差异呈上升趋势。随着2003年“非典”疫情的消失,再加上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逐渐增大,有接待能力的地州市恢复了以前的优势,因此此段时间序列上新疆入境旅游差异呈上升趋势。(4)2006-2009年之间的新疆入境旅游差异又缓慢下降。2007年阿富汗发生暴乱,由于新疆与阿富汗接壤,影响了入境游客的进入;2008年是奥运年,使得众多的入境游客聚集在奥运会的举办地北京;2009年新疆发生了打、砸、抢、烧的“7.5”事件,严重影响了新疆旅游业的发展,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使得有接待能力的地州市也没有了发挥能力的舞台,因此此段时间的新疆入境旅游差异缓慢下降。(5)2009-2010年新疆入境旅游差异迅速下降。2010年的新疆入境旅游差异下降是因为在19个省份对口支援新疆的情况下,以前欠发达的地州市在兄弟省份的帮助下,当地的旅游经济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使得2010年的新疆入境旅游差异下降。
3.地带间及地带内旅游经济收入不平衡度呈波动状态的分析。(1)入境旅游收入北疆区和南疆区的不平衡度高于亚心区城市内部的不平衡度。因为在北疆区内部有入境旅游强市伊犁州,而其它地州市的入境旅游都不是很好;同样在南疆区内部有入境旅游强市喀什市,而其它地州市的入境旅游不是很发达;而在亚心区内部乌鲁木齐市和吐鲁番市的入境旅游相对来说都很强,而唯有昌吉州的一个城市不是太强,加上亚心区仅有三个城市,而北疆区和南疆区内部都有五个旅游城市。这些方面造成了北疆区和南疆区的入境旅游收入的不平衡度高于亚心区城市内部的入境旅游收入不平衡度。(2)2009年亚心旅游区内部的不平衡度突然增长,2010年又迅速回落。2009年新疆发生了打、砸、抢、烧的“7.5”事件,使得新疆的整个旅游业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入境的客人此时来新疆主要是“会议和商务”,而“观光旅游”的入境游客较少,作为省会的乌鲁木齐有独特的优势,而吐鲁番、昌吉州却没有这样的优势,因此2009年亚心区内部的入境旅游收入不平衡度突然增长。而2010年新疆的旅游业在国家政策的援助下,各地州市的旅游业恢复了以前的观光旅游,而不仅仅是“会议和商务”、“探亲旅游”,属于亚心旅游区的吐鲁番地区和昌吉州又有了施展的机会,使得亚心旅游区内部的不平衡度又迅速回落。
(二)新疆国内旅游市场旅游经济差异分析
1.旅游资源的禀赋。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物质基础。旅游资源禀赋不同,对游客的吸引力也就不同。如阿勒泰喀纳斯景区,吐鲁番地区的葡萄沟,哈密地区的哈密瓜,伊犁州的那拉提大草原,首府乌鲁木齐等那些给予国内游客特殊印象的地州市的旅游资源是吸引国内游客的重要客观要素。2.基础设施和区位因素的影响。旅游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南疆地区的经济基础较薄弱,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水平低于北疆区和亚心区。从区位上讲,乌鲁木齐的区位条件最好,其次是吐鲁番。目前,新疆的旅游业发展与区位条件有很大的相关性。
三、建议与措施
旅游发展的新趋势范文篇3
关键词:区域差异;区际差异;省际差异;旅游业
关于我国旅游业的区域差异研究,张凌云运用洛伦兹曲线、首位度指数、变异系数、竞争力指数探讨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旅游业的时空演变趋势。周云波等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国际旅游业的区域非均衡增长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唐留雄分析了1986~2000年中国国际旅游业的旅游收入、接待人数、饭店数的基尼系数,结果表明地域非均衡增长差别正在逐步缩小,并探讨了其缩小的原因。陆林以大陆31个省市区为例,以入境旅游为重点,分析了1990~2002年中国省际旅游经济差异变化的总体水平及变化的空间特征,阐释了影响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缩小地区差异、协调地区旅游业的对策。本文运用区域差异的测度方法,对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旅游业发展差异作动态的比较研究,为我国协调各区域旅游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分析方法
(一)研究对象
1.研究时期。本文采用1991年以来的连续时间序列数据,原因如下:(1)1991年以来的相关统计数据容易获得;(2)从“八五”至今,是我国旅游业大发展并成长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阶段,其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
2.研究区域。本文采用国内学术界大多选择的“东、中、西三大区域”、省份为区域单元,其中“三大区域”按照国家最新公布的划分标准①,“省份”指大陆的31个省市区,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②。
3.统计指标及数据来源。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结合国家现有的衡量旅游业发展指标,本文拟采用旅游外汇收入、入境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数等四个指标来研究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差异③。
本文所采用的1991~2002年的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旅游统计年鉴》、部分缺失的数据来源于相应的地方年鉴;2003~2004年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公报。
(二)旅游业发展区域差异的测度方法
1.极差系数。对拥有2个以上的m个区域的特定区域系统而言,可用极差系数rt衡量区域差异:
2.标准差系数和变差系数。标准差系数st和变差系数vt为合理地反映一个区域系统内部差异情况,并可以进行细化分析,对一个区域内的二级子区域之间的差异程度进行量化分析,计算公式为:
3.均方差分解。均方差可以满足总体的均方差等于区际均方差与区内均方差之和,而后者又等于各地区区内均方差之和。其计算公式为:s=sa。+se
式中:s表示从二级区域系统即省际角度出发得到测度全国区域差距的均方差指数;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区域差异分析
(一)区际差异分析
本文以入境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四个指标,分别计算其绝对差异来测度我国三大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差异。
由图1、2可知,对于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指标,东中之间的差距与东西之间的差距几乎一样大,且呈上升的趋势;中西之间的差距较小,但也呈现上升趋势;由图3、4可知,对于国内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指标,东西之间的差距最大,东中之间的差距稍次之,中西之间的差距最小,它们均呈上升的趋势,从图4可以看出,1996~1998年间,东中之间的差距与东西之间的差距几乎一样,但是从1998年之后,他们之间的差距有逐渐拉大的趋势。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我国区际间的绝对差异在拉大,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增强,各地政府纷纷加大对旅游发展的支持力度,全国旅游业的总体发展水平提高,但是由于区域间的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基础设施条件、区位条件等因素的差异,导致旅游经济的发展基础和发展速度的不同,区域间旅游经济总量的差异在拉大,从而出现了区际间的差异呈上升的格局。
(二)省际差异分析
通过相对差异指标(变差系数)、绝对差异指标(标准差)的计算,可以得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省际差异特征。
从图5~8可看出,我国省际之间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相对差异呈缓慢下降趋势。其中,对于入境旅游来说,全国的省际差异最大,东部次之,中部最小;对于国内旅游来说,从图7可以看出,全国国内旅游收入的省际差异呈下降趋势,西部国内旅游收入的省际差异在波动中下降,并与全国国内旅游收入的省际差异在1997年、1999年、2003年相交;东部与中部国内旅游收入的省际差异比全国的和西部的小,在2001年之前,中部的省际差异大于东部的省际差异,但2001年之后,东部的要大于中部;从图8可看出,西部国内旅游人数的省际差异最大,呈在波动中下降的趋势,全国的次之,中部的最小。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我国国内旅游的省际差异:西部的最大,全国的次之,中部的最小。
从图9~12可看出,我国省际之间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对于入境旅游来说,东部的省际差异最大,上升的速度也最快,全国的次之,中部的与西部的则呈缓慢的上升趋势。对于国内旅游来说,全国的与东部的差不多,有相交的趋势;西部的次之,呈较快的上升趋势;中部的最小。综上所述,我国旅游业发展区域差异的总体变化趋势是: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呈缓慢下降趋势,但有一定的波动性。
(三)总体差异的地区分解
为了更进一步说明我国旅游业发展区域差异情况,选取旅游外汇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这两个指标进行均方差分解。根据均方差分解的性质,将全国旅游业发展水平总体差距分解为四个来源:东部地区省际差距、中部地区省际差距、西部地区省际差距、三大区域之间的差距,并分别计算其贡献率,计算结果见表1与表2。
由表1、2可知:(1)就旅游外汇收入而言,如果不考虑2003年的特殊情况,全国的均方差指数呈不断扩大的趋势,1991~1998年间,其上升的趋势比较缓慢,1998年之后,其速度明显加快;就国内旅游收入来说,全国的均方差指数也是呈不断扩大的趋势,1996~2000年间,其上身的幅度比较小,2000年之后,其速度明显加快。这就说明不管是我国的入境旅游还是国内旅游,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总体差距在不断扩大。(2)就旅游外汇收入而言,sa在1991~2004年间不断扩大,但其贡献率却呈下降的趋势,虽然期间略有起伏,其贡献率从1991年的76.34%下降到2004年的66.02%。具体而言,东部地区内省际差距最为明显,贡献率一直在65%以上,对sa的影响也最大,其走势与sa基本一致;中部与西部地区内省际差距都不大,前者历年贡献率都在0.3%以下,后者也从未超过0.7%;就国内旅游收入而言,sa的走势情况与旅游外汇收入的情况基本一致,也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其贡献率也一样呈下降的态势,中间略有起伏,其贡献率从1996年的62.97%下降到2004年的50.25%。具体而言,也是东部地区内省际差距最为明显,贡献率一直在40%以上,对5a的影响也最大,中部与西部地区内省际差距都不大,前者历年贡献率都在13%以下,后者也从未超过7%。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我国三大区域内部的绝对差异呈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与我们前面所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3)不管是旅游外汇收入,还是国内旅游收入,se均逐年扩大且有所加速,这说明我国地区间差距在扩大且日益明显,亦即我国旅游业发展水平不存在总体趋同。(4)就其关系而言,s总:sa+se,就旅游外汇收入而言,sa占主导地位,虽然其历年贡献率一直都保持在66%以上,但其贡献率却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而se历年贡献率却在逐步上升,其贡献率从1991年的23.66%上升到2004年的33.98%;就国内旅游收入而言,sa比se稍大,但是其贡献率也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而se则不断上升,从1996年的37.02%上升到2004年的49.75%。以上的分析表明,我国区际间的差距在不断扩大,且将逐渐影响着全国总体差距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