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起点作文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大全 > 办公范文

基层治理问题研究(整理2篇)

来源: 时间:2024-10-07 手机浏览

基层治理问题研究范文篇1

一、加强组织建设,健全研究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组织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重要途径,它在两个文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参谋助手作用、实践指导作用、咨询服务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搞好组织建设,发挥组织优势,是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可靠保证,为此,我们坚持从两个方面人手,着力加强研究组织的建设。

一是及时调整研究组织,不断充实研究队伍,考虑基层政研会人员变动频繁,造成人员空缺;有的不能常年坚持开展活动而名存实亡;有的即使开展一些活动也是活力不足,直接影响了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活动的正常开展和实际工作的进行。为了扭转这一被动局面,使基层政研会真正做到有位、有为,我们按照“规范、调整、充实、提高”的原则,对一些相对薄弱的基层政研会进行了调整充实,从而为全市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研究上档次、上水平、出成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到目前,全市机构、人员健全并能常年坚持开展活动的基层政研会(学组)已达152个,专兼职研究人员达600多人。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以市政研会为核心、以基层政研会(学组)为基础的网络格局。

二是完善工作机制,落实研究任务。为了调动和激励各基层政研会的工作积极性,我们制定了基层政研会工作考核办法,加大了对基层政研会的考核力度,为使各基层政研会更加明确任务,我们每年年初都专门下发全年的工作要点和调研指导课题,确定工作思路和研究重点,并实行目标责任制,将全年的重要研究课题分解下达到各具体的基层政研会,除年中召开一两次秘书长课题调度会外,还利用多种形式进行督促与检查,于年终进行总结、评比,使研究工作真正进入了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二、抓好调查研究,提供决策依据。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指导实践。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围绕这一宗旨,积极开展应用性、对策性研究活动。一是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应用性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注重把握“三个坚持”,即坚持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进行研究;坚持围绕市委、市政府及各单位、各部门的中心工作进行研究;坚持围绕工作难点进行研究。突出“两个结合”,即突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突出研究与应用的结合,使思想政治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几年来,我们先后组织开展了国有企业,国有困难企业、商业零售企业、医疗卫生行业。社区街道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的研究;如何有效地搞好形势任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一系列专题的应用性研究。二是围绕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对策性研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干部群众的思想异常活跃,各种矛盾和焦点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为了准确地把握干部群众的思想脉搏,为领导决策和基层干部有针对性地做好解惑释疑的正面疏导工作提供依据,我们每年都要对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进行调研。先后组织开展了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情况、青年职工思想状况、私营企业主思想状况、在校大学生思想状况、职工思想道德状况等多方面的调研。其中,《关于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关于企业道德建设和职工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分别被省委宣传部、省政研会评为优秀调研成果,并被全国政研会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刊发。

同时,我们还组织基层政研会的同志边工作、边调研、边实践,立足实际,总结出了不少具有指导性的典型经验,撰写了一大批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实际指导作用的调研文章。

基层治理问题研究范文篇2

一、在农村基层治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干部群众沟通渠道不畅。一些村干部民主意识薄弱,民主作风欠缺,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益事业发展、惠民为民政策落实上,向群众宣传沟通力度不足,出现“替民做主”现象。部分群众对村务工作不知晓、不理解、不支持,即使村干部为村民办了好事,也常常被误解,导致干群感情生疏、情绪对立。

(二)村务工作监督不到位。个别村干部仍然存在“家长制”作风,凭主观意志、人情关系办事,在生产和村务管理过程中,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不按规定召开党员、群众会议,不按照制度程序办事,提议决策不民主,村务管理执行不透明,过程结果不公开,缺乏有力有效的监督。部分村的账务不进行公开,有的村公开的帐目不清,数目不明。部分地方低保户评选不公开、不透明,“关系保”、“人情保”时有发生。

(三)村“两委”关系不尽和谐。部分村委会与村党支部的关系不是很融洽,工作仍存在碰到问题互相踢皮球、扯皮现象,造成有些工作重叠,有些工作死角无人管。有的村委会班子成员认为自己是全村群众选举的,而村党支部书记只是由占村民总数一小部分的党员“两推一选”的,于是盲目自大,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不尊重党支部的领导;有的村党支部认为,基层党组织是领导核心,就是要领导一切,于是就大包大揽,妨碍了村委会班子正常行使应有的权力。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少数群众大局意识不强。当前农村兴办公益事业,既要靠国家的优惠政策支持、引导,更要靠群众自力更生、自主筹资筹劳。但少数有承担能力的群众大局意识、公民意识不强,只想享受权利,不愿承担义务,导致农村发展不快,村级债务增大,干部与群众、群众与群众不和谐因素增多。

(二)部分村干部综合素质不高。当前大部分村干部普遍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综合素质不高,现代基层治理理念有所欠缺。部分干部工作作风不扎实,执行力不强,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在工作上满足于过得去,对工作质量要求缺乏高标准;有的干部在仍习惯于“一班人”“说了算,定了干”的“为民作主”的领导方式,常采用强迫命令和强制性行政手段,不能正确运用服务群众、民主协商的工作方法。

(三)部分基层干部服务意识不强。基层干部有的民主意识较差,决策不民主,听不进群众意见,凭主观想象决策和开展工作;有的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存在享乐主义和盲目攀比现象;有的工作不深入,工作怕吃苦、怕担责任、怕吃亏,对群众存在的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没有深入的了解;有的工作作风粗暴,为民服务的意识不强,群众办事难,未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新时期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的对策和建设

(一)治理规范化,完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建立健全既保证党的领导又保障村民自治权利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积极探索新型农村治理机制,着力强化农村基层自治结构,构建在党组织领导下,以政府管理为基础、村民自治为核心、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多元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因地制宜推广重大事项由村党支部提议、支委会和村委会联席会议商议、全村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以及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等做法。推进村务、党务公开,建立健全民主监督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健全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深入开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四项实践。探索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指导和支持村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

(二)培育民主意识,提高群众自我治理的能力。十报告指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利。”当前基层干部的素质与村级治理机制还有一定的差距。进一步培养干部群众的民主意识,仍然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实际制定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集体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用制度规范村干部和全体村民的行为,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意识,依法行使民利。村级干部要在制度框架内管理村中事务,改变工作方式方法,学会运用示范、引导、服务的方式开展工作,运用说服教育、民主协商的方法处理农村工作中的矛盾和冲突。

(三)加强培养选拔,完善村级干部选人用人机制。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实行“两推一选”,先由党员推荐、群众推荐确定候选人,再进行党内选举,改变村支部选举“由少数人选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做法。党委会成员的选举实行“两票制”,先由全体村民对本村现有党员投“信任票”,然后从得票超过半数的党员中提名村党委会候选人,召开党员大会“正式投票”选举村党支部组成人员。完善选民登记和投票程序,在村委会选举过程中,加强对村委会选举的组织和监督,严查舞弊贿选,确保村民有效行使选举权。加强对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私营企业主、返乡务工人员等新生代村干部的培养和选拔,以改变目前村干部年龄渐趋老龄化、学历偏低等难以适应新形势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