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垃圾处理情况调查(收集3篇)
关于垃圾处理情况调查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谋划、强化管理、标本兼治、构建和谐交通的要求,建立“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联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长效工作机制。依据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着力解决建筑垃圾运输车辆管理的热点、难点、盲点问题,建立建筑垃圾运输行业标准,规范建筑垃圾清运市场秩序,推进建筑垃圾清运行业规模运营、科学管理。
二、工作目标
明确各相关单位的职责,集中时间开展建筑垃圾运输车辆综合治理,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最大程度降低建筑垃圾清运车辆违法率。通过建筑垃圾运输车辆综合治理工作有力推进,健全我区建筑垃圾运输行业综合治理机制,增强建筑垃圾清运行业自律性、提高市民群众满意度。
三、组织领导
为加强建筑垃圾运输行业综合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四、整治时间
即日起至2012年上半年
五、责任划分
本次治理工作已纳入区政府2011年绩效考核。各相关单位要立即行动,坚持标本兼治、严管严控,抓好建筑垃圾源头和道路运输环节的整治工作,按照责任分工,全面深入落实。
(一)区城区交通管理办公室为本次专项治理协调督导单位
1.明确各相关单位的职责分工,负责协调、督导检查评比工作;
2.协调各相关单位对违法车辆进行集中治理;
3.组织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治理工作的绩效考核。
(二)区城市管理局
1.对建筑垃圾清运企业资质和营运车辆进行审查;为符合营运条件的车辆核发《市城市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处置服务许可证》和《市建筑垃圾车辆运输许可证》。负责建筑垃圾营运车辆运输时间、行驶路线、倾倒地点的核定和准运证件的办理;
2.组建建筑垃圾运输车辆综合治理办公室,筹备联合办公事宜;
3.确保垃圾清运车辆驶出建筑工地时,车身整洁、不超载、密闭运输;
4.负责深入调研,摸清底数和治理重点;
5.按照市里有关要求,设置1—2处建筑垃圾消纳场,并负责日常管理;
6.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建筑垃圾处置、运输收费标准,避免恶意竞争;
7.设立24小时值班电话,及时受理市民的投诉举报和咨询。
(三)区行政执法局
1.建立补偿机制,通过对污染路面的责任方依法处罚,对相关责任单位实行有偿清运,逐步畅通补偿渠道;
2.查处建筑垃圾运输车辆高尖装载、沿途抛撒、轮胎带泥、随意倾倒等违法行为;
3.查处辖区内违法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施工工地,取缔私设建筑垃圾消纳场。
(四)规划分局
协助区政府完成垃圾消纳场设置任务,协调跨区域倾倒建筑垃圾。
(五)区城建局
1.对辖区内开工工地、从事建筑垃圾运输的企业和车辆的核实、登记、备案;
2.监督建设、施工方使用有清运资质的车辆清运建筑垃圾;
3.管理辖区内城中村改造拆迁现场及垃圾清运,督促有关单位按要求设置围档、标示,抓好降尘、及时清运;
(六)区数字化指挥中心
加强数字化监控,及时发现无牌照、带泥上路及未密闭的车辆,并通知相关职能部门及时查处。
(七)交警二大队
交警二大队为建筑垃圾道路运输环节第一责任单位。主要职责:查处建筑垃圾运输车辆超速、超载、闯红灯、逆行等违法行为、收缴“黑车”;负责对建筑垃圾清运企业进行生产安全的宣传、教育和培训。
1.负责车辆安全检查,对拟改装的建筑垃圾运输车辆进行安全状况检查,不符合改装标准的不予受理改装申请;
2.负责对已改装合格车辆进行登记入户,并办理特种车辆行车证;
3.建立GPS监控系统,对安装有接收装置的建筑垃圾运输车辆进行监控,充分发挥电子监控的优势,对不按规定线路行驶、违法处置建筑垃圾的车辆进行查处通报;
4.负责检查建筑垃圾清运车辆牌、证、照是否齐全合法,车辆驾驶室顶部应安装具有夜间亮示功能的顶灯,表明车牌号、建运号、监督电话等;负责建筑垃圾清运车辆驾驶员的资格审查;
5.负责查处违法建筑垃圾清运车辆,每周向市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违章查处情况;
6.加大执法和巡查力度。对超速、超载的司机及车辆,严格执罚。
(八)各街道办事处
协助上述职能部门做好此次整治工作。
六、治理方法与措施
(一)联合检查严格管理
成立建筑垃圾专项整治联合检查组,在垃圾运输车辆的重点违法时间段内,对辖区内所有出土工地和建筑垃圾清运车辆进行全面检查。区城市管理局每周通报报建筑垃圾清运企业、车辆及驾驶员违法违规信息。实行建筑垃圾清运企业车辆违法情况季度排名评比制度,对排名屡次靠后的企业,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取消其清运资质。
(二)落实责任严格处罚
严格落实建筑垃圾运输有关制度。对建筑垃圾清运、施工期间造成城市道路污染扬尘,依法依规进行制止和处罚。
(三)提高标准规范统一
建筑工地出入口的道路硬化率、冲洗设备设置率达到100%;建筑垃圾运输业资质认证率达到100%;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四统一”达到100%;建筑垃圾清运车辆运输作业规范。随车携带证照齐全,遵守交规;车容整洁,无抛撒遗漏、无扬尘、无装载高尖;按规定时间、线路行驶,按规定地点装载、倾倒。
(四)严打违法处罚违规
对非法从事建筑垃圾营运的“黑车”,依法查处,并追究车主责任,对违规违法的司机从严处罚。
七、工作要求
各有关单位要加强组织领导,细化方案,严格落实责任,形成整体合力,强化依法严管。要始终坚持严查、严管、严惩、严治的方针,着力打击整治建筑垃圾运输车辆交通违法行为。综合整治期间,对交通违法行为的处罚要严格执行“四个一律”,即依法应当拘留的一律拘留,应当吊销证照的一律吊销,应当暂扣证照的一律按最高限暂扣,应当扣留车辆的一律扣留。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有关单位要按照本方案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出台具体工作方案。
(二)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各单位要加强沟通和联系,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及时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形成工作合力,工作中的重要情况和事项要及时上报。
关于垃圾处理情况调查范文篇2
摘要:乌鲁木齐市现在有垃圾中转站40个,但能够正常运行的有18个。而垃圾中转站作为生活垃圾处理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其设置的影响也非常大。我们通过对乌鲁木齐市的四个区的垃圾中转站的详细调查,根据调查资料,提出了生活垃圾中转站的优化方案。
关键词:乌鲁木齐市,垃圾中转站,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乌鲁木齐城市水平和城市规模不断得到提高,人口也大幅度增长,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刺激了人民生活的消费,致使乌鲁木齐市生活垃圾量逐年增长.为了更好地改善乌鲁木齐市的市容环境,就需要做好对乌市的生活垃圾的处理,所以对垃圾的合理及时的处理已显得颇为重要,而在生活垃圾的转运过程中,垃圾中转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就要对它的数量,设备,位置做出合理的布置和规划.我们通过对乌鲁木齐市生活垃圾转运站的问卷调查,提出了一些优化方案。
1.乌鲁木齐市垃圾中转站的基本情况
乌鲁木齐市土地面积约占10900平方公里,人口为208.2万(该数据为2005年人口普查数据).总共21个垃圾转运站,现正常运转的中转站为17个,主要分布在天山区,水磨沟区,沙依巴克区,新市区四个区中,经调查显示,现正常运转的中转站中,大部分存在着问题(见表1,表2,表3,表4)。
表1天山区垃圾中转站运转情况
天山区垃圾中转站名称地理坐标日处理量
(吨/天)现状
教委路垃圾中转站43°46′703〞n
087°37′137〞e
30噪音、污水、臭味较严重;交通不便利,对居民影响大
马市小区垃圾中转站43°47′283〞n
087°36′732〞e
60—70噪音、臭味、车辆的进出对居民影响大;设备简陋;路面较窄交通不便
新华北路垃圾中转站43°47′653〞n
087°36′354〞e
12—24运转正常,与商业区运转时间错开;无交通影响;但气味、污水对周围影响大
和平南路垃圾中转站43°46′955〞n
087°37′123〞e
15位于商业集中区,离居民区远;设备简陋,条件差;交通不便;气味、噪音进出车辆对周围影响大
肥皂小区垃圾中转站43°45′857〞n
087°36′478〞e
11—16处于居民集中住宅区,人流量大,交通不便,存在很大的气味.
表2水磨沟区垃圾中转站运转情况
水磨沟区垃圾中转站地理坐标日处理量
(吨/天)现状
西虹东路垃圾中转站43°49′419〞n
087°37′721〞e
12—24交通便利;运行正常;对周围影响不大;但工人用水缺乏
六道弯垃圾中转站43°49′792〞n
087°37′752〞e
14—30离居民区较近;噪音、气味、污水、进出车辆对居民影响较大
西八家户垃圾中转站43°49′550〞n
087°35′743〞e
12离居民区、商业区较远;运行较好,对周围几乎无影响
南胡二期垃圾中转站43°49′789〞n
087°36′120〞e
12—14离居民区较近;噪音、气味、污水、进出车辆对居民影响较大
表3沙依巴克区垃圾中转站运转情况
沙依巴克区垃圾中转站地理坐标日处理量
(吨/天)现状
青峰路垃圾中转站43°43′902〞n
087°34′764〞e
12—24交通便利,对居民影响不大
红山路垃圾中转站43°48′366〞n
087°36′876〞e
12—14位于居民区、商业区集中区,路面窄;噪音、气味、车辆的进出对周围影响大,交通不便
和田二街垃圾中转站43°47′293〞n
087°35′753〞e
12—14
扬子江路垃圾中转站43°48′682〞n
087°35′149〞e
12
西北路897号垃圾中转站43°48′676〞n
087°35′317〞e
表4新市区垃圾中转站运转情况
新市区垃圾中转站地理坐标日处理量
(吨/天)现状
新市区红泽垃圾中转站43°48′366〞n
087°36′876〞e
140-170交通便利,气味、污水较严重;因离居民区较远,对居民影响不大
银川路垃圾中转站43°50′810〞n
087°35′364〞e
13—14进出车辆、噪音、气味对周围居民影响大
天津路垃圾中转站43°52′166〞n
087°34′354〞e
3—4日处理量少,处理的较为干净,对周围居民影响不太大
2.存在的问题
本次调查共发放354份问卷,天山区122份,水磨沟区97份,沙依巴克区54份,新市区71份,根据调查问卷有如下总结。
2.1天山区存在的问题
在天山区发出的调查问卷中,平均每日垃圾产生量低于2kg的占90%以上,社区垃圾每天清理1—2次的占70%,50%以上的人认为最近的垃圾中转站应距离小区至少50m。90%以上的人对自己小区附近的中转站不满意,大部分人觉得中转站所产生的噪音、发出的臭味和溢出的污水影响了自己的生活,但他们对中转站给交通带来的影响不甚关心。
2.2水磨沟区存在的问题
在水磨沟发出的调查问卷中,居民平均每日垃圾产生量低于1kg的占70%左右,,1—2kg之间的占25%,社区垃圾每天清理1—2次的占85%,其中,南湖东路北七巷的居民均认为应该把垃圾中转站建在100m以外,而且,他们对中转站所产生的噪音、气味、污水反应十分强烈。
2.3沙依巴克区存在的问题
在沙区发出的调查问卷中,居民平均每日垃圾产生量低于2kg的占80%左右,其中,低于1kg的占60%,社区垃圾每日清理1—2次的占80%,居民认为最近的垃圾中转站应该距离小区至少50m的占60%,100m以上的占20%,80%的居民对小区附近的中转站不满意,认为噪音、气味影响过大,但对交通带来的影响关心甚少。
2.4新市区存在的问题
在新市区,银川路垃圾中转站和天津路垃圾中转站的日处理量小,且居民反映不强。新市区红泽垃圾中转站离居民区则较远,虽臭味刺鼻,噪音大,但对居民影响不大,交通也不受影响。
2.5小结
乌鲁木齐市区的中转站主要分布于天山区,水磨沟区,沙依巴克区,和新市区四个区中,由于各个区的建设,发展,人口密度等不同,垃圾中转站的分布和运转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应该对各个区存在的问题分别讨论。在对所有的垃圾站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显示,普遍的问题存在,个别的特殊问题也很突出,下面将具体分析。
(1)中转站位置的不合理
根据调查,一半以上的垃圾中转站都分布于居民集中区,而垃圾中转站在运转过程中所产生的噪音,气味,污水等问题无疑给会对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健康状况造成影响。从这个方面考虑,天山区的问题最为突出。由于天山区人口密度大,中转站都处于居民集中区,对居民的影响也很大。因此,在优化过程中,应合理布局中转站的位置,使得它给周围居民带来方便的同时,给周围环境的减小到最小。
(2)中转站分布不均匀
由于一些垃圾中转站的建设仅是基于垃圾处理的需要,垃圾中转站的分布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在相同的设备和区域人口密度等条件下,中转站分布不均匀。如:在天山区,马市小区垃圾中转站与新华北路垃圾中转站相距很近,而它与肥皂小区垃圾中转站却比较远,这会使它们所服务的区域的面积出现冲突,不便于分配管理。
(3)处理量存在很大差异
在对乌鲁木齐市正在运行中的垃圾中转站调查中显示,各中转站的处理量存在很大的差异,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如:位于天山区的肥皂小区垃圾中转站的日处理量仅为8-10吨,而位于新市区的洪泽垃圾中转站的日处理量达到140-170吨,经归纳,存在这些差异的原因有如下:①那里垃圾多在哪建中转站,没有经过统筹规划,从而使垃圾中转站的疏密程度不同,使得有的垃圾中转站收集范围达到方圆三公里,而有的仅800-1000米。②相同的垃圾站数目分布的地区人口数目差异较大。同是一片面积差不多的两片区域都分布着两个垃圾中转站,人口多的那片区域产生的垃圾量大而垃圾站有限,人口少的那片区域垃圾量产生小使得垃圾站运行不饱和。
(4)对交通的影响
根据对垃圾中转站的实地考察,可以发现有很多的中转站是建设在主干道的旁边,往往中转站大门离大路仅4-5米,垃圾转运车经常停靠在路边很长时间,严重影响交通,加上很大的气味,堵车的同时还有漫天的垃圾味。
3.对中转站的优化思路
乌鲁木齐市作为发展中的城市,其市政市容也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因此对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处理就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垃圾中转站作为生活垃圾转运过程的中间环节,显的尤为重要。但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垃圾中转站都存在着问题。我们通过定性的分析及获得的数据,对乌鲁木齐市的垃圾中转站提出了优化思路。
3.1对天山区垃圾中转站的优化
天山区近200平方公里,其中建城区面积32.79平方公里。全区下辖14个街道办事处、1个村和1个牧场,共有130个社区居委会。驻地单位1060个。区内有52.2万人。该区人口密度高,巷道密集、狭窄是其最大的特点。垃圾中转站对天山区的生活垃圾进行压缩后,每日产生的生活垃圾量为130—160吨,平均每人每天产生0.6斤垃圾。根据中转站的实际运转状况,每天运出处理过的垃圾2—3次为宜。
在天山区的五个中转站中,马市小区垃圾中转站服务范围大,先保留。对于新华北路垃圾中转站和教委路垃圾中转站,因为它们对周围环境影响较之稍小,也予以保留。但在保留的三个中转站中,应该加强对它们的管理,对设备进行改新,采用方法对污水、臭味、噪音进行减除,使它们在处理垃圾的同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低至最小。
3.2对水磨沟区垃圾中转站的优化
水磨沟区区域面积121.7平方公里,人口25.5万。区辖1个乡、6个办事处、5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是集纺织、煤炭、电力、轻工、旅游、居住为一体的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之一。垃圾中转站对水磨沟区的生活垃圾进行压缩后,每日产生的生活垃圾量为50—80吨,平均每人每天产生0.5斤垃圾。水磨沟区人口密度低,交通方面影响不大。在水磨沟的四个垃圾中转站中,可以保留西虹东路垃圾中转站和六道弯垃圾中转站,因为这个两个中转站的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不是很大,拉入车辆对市区的交通影响也不是很大。
3.3对沙依巴克区垃圾中转站的优化
沙依巴克区总面积103平方公里,总人口48.2万。辖10个街道办事处,114个社区居委会,两个村委会,驻区单位5000余家。沙区是集居住、商业、对外交通、教育、一类工业为一体的乌鲁木齐市的中心城区之一,是全市人口最多的城区,垃圾中转站对沙区的生活垃圾进行压缩后,每日产生的生活垃圾量为130—160吨,平均每人每天产生0.6斤垃圾,与天山区相比,沙区的街道较为宽阔,便于垃圾收集车辆的进出。而且,沙区到大浦沟垃圾卫生填埋场的平均运距约19公里。鉴于这几个方面,可适当减少沙区的垃圾中转站,加大后装式压缩车直运的模式范围。这样,大部分的生活垃圾可以不用进行压缩,直接运往填埋场,降低了费用。
在沙区的五个中转站中,可以保留青峰路垃圾中转站和扬子江路垃圾中转站。因为这两个中转站对周围的影响非常小,而且交通方便。但在保留以后,沙区相关部门还应加强管理,合理安排服务范围(主要服务于两个中转站的中间区域),并加大投资,改进设备。可使整个垃圾清运系统健康运行。
3.4对新市区垃圾中转站的优化
乌鲁木齐市新市区位于乌鲁木齐市。西北部,城区总面积142平方公里,人口约44万。下辖11个街道办事处、两个乡、6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8个村民委员会,有驻区单位500多个是自治区首府中心城区之一。其人口密度低,街道宽阔。垃圾中转站对沙区的生活垃圾进行压缩后,每日产生的生活垃圾量为160—180吨,平均每人每天产生0.8斤垃圾。
在新市区的三个中转站中,新市区红泽垃圾中转站我日处理量最大,虽有气味、噪音的影响,但因离居民区较远,所以对居民影响不大,而且交通方便,所以保留新市区红泽垃圾中转站就可以满足要求。
4.对乌鲁木齐市垃圾中转站的优化方案
通过对人口密度、环境及交通影响的定性分析,保留了八个垃圾中转站:马市小区垃圾中转站、新华北路垃圾中转站、教委路垃圾中转站、西虹东路垃圾中转站、六道弯垃圾中转站、青峰路垃圾中转站、扬子江路垃圾中转站、新市区红泽垃圾中转站。但应该增加袋装垃圾收集站的建设,这样,在每日产生同体积垃圾量的情况下,增加的垃圾房,可以减少运输次数,降低运输成本。
在保留的点中,还应对垃圾中转站进行优化改造,加大投资,改进简陋设备,引进降音、除尘、除臭技术,使保留的中转站在服务周围居民的同时,又不会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
参考文献:
[1]谭和平.生活垃圾中转站的形式及应用[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1期.
[2]黄爱民.济南市建设大型垃圾中转站的可行性研究[j].城市环境卫生通讯-1994年4期
关于垃圾处理情况调查范文篇3
关键词:垃圾分类;资源二次利用;居民环保意识
一、杭州市可回收垃圾资源二次利用的现状
众所周知,城市垃圾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公害。由于垃圾污染,使得对城市造成侵占土地,堵塞江湖,有碍卫生,影响景观等表面上的危害,与此同时,更深层次的是,如果处理不好垃圾,会造成水污染,进而影响人体的健康,这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同时,如果大量未经分类就填埋或焚烧垃圾,既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又会产生二次污染。目前我国对于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垃圾的混合处理、垃圾造成环境污染、垃圾分类的实行性低、
对于可二次利用垃圾的浪费。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是人均资源并不丰富。大多数居民,虽知道有资源的二次利用,但是真正行动起来的却很少,导致资源无节制的浪费,个人消耗和支出的增加,国家的损失严重。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对资源二次利用,其国民对于资源保护及利用意识很强,而且效果显著。
因此,如何把“实行垃圾分类,实现资源的二次利用”这个观念深入人心,达到保护资源、节约资源的目的,成为我国目前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以杭州市资源垃圾回收和再利用的情况为例,杭州市内居民对于可回收垃圾资源二次利用的意识不高,依据我们的调查问卷,要么,根本没有想到可回收垃圾资源可以再利用,还有,就是有些居民知道这些废弃物是有用的,但是没有合理便捷的方法来变废为宝,因为嫌麻烦,故而弃之不用。对于居民意识存在的现状,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对于垃圾分类及再利用也于2012年到来之际,关于印发了杭州市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为创造杭州的旅游型城市,生态型城市,响应世界的低碳生活,看待杭州市区在居民间实施可回收垃圾资源二次利用的前景十分可观,而且城市环境问题也是展示城市面貌的最直接的一个方面,故而政府也非常注重环保这一块。
二、关于杭州市可回收垃圾资源再利用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为了调查杭州市可回收垃圾资源再利用的情况,设计了垃圾分类处理问卷调查表,并进行统计分析。在2010年已做好市区关于杭州市小区垃圾分类的情况调查的89份问卷表,主要分布在杭州的金沙学府,金沙居,多蓝水岸,野风海天域,已有60份填写完毕的问卷调查表;在新雁公寓有7份已填写完毕的问卷调查表;在伊萨卡国际城区域,完成问卷调查表14份,照片46张;在梦琴湾,完成问卷调查表9张,照片71张。主要内容是关于垃圾分类处理,主要针对居民垃圾分类意识状况的调查,以便完成我们课题中关于可回收垃圾资源二次利用的现状调查与研究。2012年问卷调查的主要地点也是分布在金沙学府,金沙居,多蓝水岸,野风海天城,新雁公寓,梦琴湾等小区,总共发放130份问卷,最后回收到问卷数有95份,回收率在70.3%,问卷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居民的资源二次利用的意识状况的调查,对于居民分类垃圾习惯的调查,以及让居民认识垃圾分类的好处,与此同时我们通过对现状的了解,借鉴邻国日本垃圾二次利用的经验,对于杭州市垃圾资源可回收利用提出意见与建议。相比2010年的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2012年居民对垃圾分类和再利用的意识提高了很多。
根据2010年数据显示,有80%的人能正确分辨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哪些是不可回收的垃圾,而这些人平时生活中偶尔会注意垃圾分类,真正进行垃圾分类处理的却也很少。而其他的20%的人都几乎不能很好的分辨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或者不是很了解,而他们对待垃圾的方式也就比较随意。其中还包括一些文化水平较高的人,虽然知道垃圾分类,但是对可回收还是不可回收也并不是很清楚。而2012的调查显示,所有被调查人口中,超过90%的人正确的认识到垃圾分类对人们所带来的好处,但是仅有2%的人会偶尔或者经常的把垃圾分类进行处理。其中85%的人在想丢垃圾的时候会随便的放入垃圾桶而不看分类标识,13%的人则会选择将垃圾随便丢弃。所有受调查者都赞成垃圾分类处理,超过80%的人听说过垃圾分类这回事,也清楚具体情况,52%的人表示如果有关于垃圾分类的讲座就会去听。
显然2010年居民对垃圾分类只是停留在知道上而已,具体的情况都不是很了解。还有些人不知道有垃圾分类这回事的,能自觉的垃圾分类的人少之又少。而2012年居民大部分都能进行垃圾分类再利用,很多人会自觉的去获取与垃圾分类有关的知识,并且对于垃圾分类的前景,被调查的参与者都表示乐观,有很好的前景等积极观点,还表明自己也会积极加入到垃圾分类的宣传中来。
三、杭州市垃圾处理模式的启示
如上所述,杭州市小区居民关于垃圾资源二次利用的意识不高,有待提高,因此,对于解决好杭州市环境问题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积极借鉴其他市的处理方式,从多种角度去解决垃圾问题:从居民角度看,自觉履行垃圾分类,提高环保意识。我们可以通过大众媒体、网络这些手段进行宣传教育,更要加大对儿童的教育,可以从正面的案例进行教育,也可以从历史惨痛地教训吸取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从企业角度来看,大力发展城市垃圾资源技术,形成新的产业。面对垃圾的挑战,变废为宝,向垃圾要效益,就必需要加大科技的投入,广泛应用高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城市垃圾的资源化在很大程度上与资源化技术有关。科技的进步可增加可利用废物的种类及其利用深度,提高综合利用率,从而推动垃圾资源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城市垃圾处理和资源回收利用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从技术开发、设备制造、安装维修、原料能源相互利用、垃圾产品生产以及管理培训来说,这将形成一个产业链。从市政府角度看,加强市场机制在治理环境问题中的力度,完善垃圾资源的法律体系。环境问题光靠政府提倡、惩处是不够的,关键是要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形成自觉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不重视环保,产品就没有出路,企业就没有出路,从而形成内在的环保机制与内生的环保动力。可以通过能源价格、环保补贴等具体办法加以推进。
总结
杭州市的生活垃圾量十分庞大,而其中以再利用为目的回收的垃圾资源竟还达不到一成,其余的垃圾要么直接燃烧,要么就地土埋。如此严峻的现实,减少垃圾的产量,推进垃圾的可循环利用,构建资源循环性社会极其迫切。这些靠杭州市政府去加强对垃圾处理及回收政策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居民和企业等积极配合,共同去美化的。
目前,杭州市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而这问题的产生则是和废弃物的不合理投放,垃圾的不正确处理等等密切相关的。为了更好的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垃圾问题,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已成为当务之急。在处理环境问题上,日本的经验十分值得学习,同时必须要以我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切不可盲目照抄照搬。
为了更有效地解决垃圾问题,一方面,要加大垃圾的分类回收、利用,以及大型垃圾处理设施的构建力度,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此同时,作为这一行动的主力军,城市的市民,更要大力支持环境的保护,从我做起,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这不仅仅是为了我们自己,我们更要考虑子孙后代的利益。
参考文献
(1)袁婷.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J].
(2)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20(1):20-23.[M].
(3)《岩松看日本》,华艺出版社2007年9月版[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