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职业医疗保险(收集3篇)
高危职业医疗保险范文篇1
【关键词】
保洁;医疗废物伤害;防护行为
医疗废物,在国外被视为“顶级危险”和“致命杀手”,中国的“国家危险废物目录”也将其列为头号危险废物[1]。文献报道[2],医疗机构内处理医疗废弃物的保洁人员是发生医疗废物伤害的高危人群。因此加强医疗废物管理预防保洁人员的职业伤害是一项十分重要紧迫的工作,笔者从临床工作中目睹保洁人员对医疗废物伤害认知及防护行为存在的问题,对我县医疗机构中保洁人员进行“医疗废物伤害认知及防护行为”调查,现报道如下。
1资料
1.1调查对象
以便利取样的方法,调查了我县级别不同的医院的保洁人员共172人
1.2调查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一般资料,包括:年龄35~60岁,119例;60岁以上,53例;性别男21例,女151例;受教育程度,初中,8例;小学,39例;文盲,125例;工作时间:6月以下,128人;6月以上,44人;第二部分:保洁人员对医疗废物伤害认知,包括:如何减少医疗废物对机体的损害、徒手能否处理破碎玻璃、医疗废物处理方法及分类、标本运检要求、认为医疗废物有危险性、血渍处理方法、医疗废物包装袋要求、锐器要求、意外伤害处理、医疗废物是否放在专门的容器内送往规定地点进行焚烧处理、传染患者用过消耗品及废弃物隔离的重要性、运送医疗废物工具如何消毒等。第三部分:保洁人员对医疗废物防护行为,包括:接触医疗废物后脱掉手套洗手、接触医疗废物使用防护设备、手或身体被血液体液污染时洗手、手有伤口时戴双层手套、预料到手要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洗手、是否能直接用抹布或拖把擦血渍、用有效氯消毒血渍呕吐物30min后戴手套用抹布或拖把擦血渍后彻底洗手、手持标本时戴手套、艾滋病毒对人体影响、意外针刺伤局部紧急处理、意外针刺伤后行疫苗注射、意外针刺伤后报告、医疗废物置标有生物危险标记专用容器内、防护用品使用。
1.3调查方法
全部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问卷由作者自行设计,问卷由作者亲自发放,针对不能理解问卷内容者,调查人员向其逐项宣读、解释,请保洁人员回答问题,用是或否回答,自己填写。对文盲者有另外一人,
2结果
从调查结果来看,级别不同医院的保洁人员对医疗废物伤害认知及防护行为认识不同。医疗废物伤害认知与防护行为成正相关。
3讨论
3.1保洁人员对医疗废物伤害的认知分析从调查中发现,不同级别医院职业危害认知因素比较,医院级别越高,其保洁人员对医疗废物伤害认知越好。因二级医院一方面接受的患者及危重患者多于一级医院,因此,职业防护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的规范化管理教育好于一级医院;另外与二级医院担任医学、护理教学任务,其任务越多,保洁人员接受信息机会就多,这也是促成其职业危害认知较好的原因。
3.2保洁人员对医疗废物防护行为的状况分析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二级医院保洁人员对职业危害采取的防护行为相对处于较好水平。分析原因可能是一级医院相关管理者盈利目的,对职业防护的硬件设施不到位,重视不够,防护设施(如仅限于口罩帽子一次性薄膜手套,绝大多数未设立暂存处)再加保洁人员自身缺乏必要的防护知识,任其暴露在职业危险中,久而久之,相关管理人员对这些不正常情况熟视无睹,虽然少部分保洁人员有自身防护意识,也在无可奈何中逐渐习惯,即使伤害后亦当作一般损伤简单处理,管理者及被损伤者均未想到要进行疫苗注射治疗。
3.3建立医疗废物管理三级网络机构成立分管副院长任组长,由医务科、感管科、护理部、药剂科、总务科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医院医疗废物领导小组;设专(兼)职的医疗废物管理员,监督各科室医疗废物管理的具体实施。从而使医疗废物管理规范化,为预防保洁人员的职业损伤提供了重要保证。
3.4建立医疗废物分类体系根据《条例》要求,将医疗废物分为一般性废物(生活垃圾)、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锐器)、病理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放射性废物七大类;各类医疗废物采用固定的颜色标识:黑色代表一般性废物;黄色代表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和病理性废物;红色代表放射性废物和化学性废物。各类废物都按照类别分置于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的专用包装袋或容器内,并在包装袋或容器外贴上国际整理的分类标志和警示语[3]。如无耐刺容器,可用装消毒液空塑料壶代替,效果较好。通过正确的分类、收集管理,改变了以往医疗废物混合放置、无防渗漏、耐刺包装物而用普通塑料袋包装的现象,减少了保洁人员在处理、运送医疗废物时的意外损伤。采用固定的颜色标识和分类标志,使阅读能力较差的保洁人员无需打开医疗废物包装物或阅读医疗废物包装说明便可一目了然地知道为何种医疗废物,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防止他人在清理医疗废物时扎伤,减少了职业损伤,有效地预防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3.5制定严格岗位培训制度保洁人员文化程度低,流动性较大,本次调查小学及以下的文化程度占83.7%,工作6月以下的占74.42%,其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技能严重缺乏。所以必须加强对保洁人员的岗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医疗废物处置、防护品使用、安全防护、意外损伤后应急处理等专题培训。同时也建议上级行政部门加强对分关院长相关知识培训,组织考核,纳入等级医院评审。只有这样领导重视才能不断强化保洁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意识。
参考文献
[1]李慧平,王小万.国际医疗废物分类及特点.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4,24(3):1821.
高危职业医疗保险范文篇2
【关键词】助产士;职业危险;防护措施
国内外文献报道,助产士由于其专业特殊性,需接触或面对特殊的职业危险因素,危害助产士身心健康,本文对助产士职业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对应防护措施,为医院控制助产士职业风险提供依据。
1助产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分析
1.1细菌性和病毒性所致的职业暴露风险助产士在遇到需要紧急处理的情况如急产、新生儿窒息复苏、胎盘早剥、羊水栓塞、产后大出血等的抢救时,注意力高度集中到患者病情不自觉放松自身防护,助产士常常受到患者大量的血液、体液污染时,甚至在受到患者携带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梅毒和艾滋病毒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时因需持续操作或未及时察觉而不能及时去除污染;另外紧急情况下因产妇配合不佳或助产士操作不慎引起的针刺伤也增加了助产士职业暴露的风险;再者产前未按规定进行传染病检验的流动孕妇量不断增加,也给助产士防护带来更多的职业暴露风险;有研究表明,护士防范意识不足是导致职业暴露后感染的主要职业因素[1],助产士自身抱有不同程度侥幸心理导致防护措施执行不到位,这些客观、主观因素均增加了职业暴露风险。有资料表明,眼、鼻、口腔因暴露于污染的血液和体液中而感染HIV的感染率为0.1%,而刺伤后被乙肝、丙肝、艾滋病及其他血液性传播病原体感染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国外,有研究显示:在最具有职业危害的相关科室中,分娩室排在了第2位[2]。
1.2物理因素职业风险物理因素包括噪音、长时间站立或接生的固定姿势、长时间灯光照射导致的损伤等。助产士在观察产程和接产过程中,除了医疗设备产生的噪音外,经常暴露在产妇痛苦的和叫喊中,长时间的噪音刺激导致助产士产生不同程度的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现象,形成恶性循环;接产时长时间站立是静脉曲张的直接原因,本院连续执业十年以上的助产士均有不同程度的静脉曲张发生;接产、缝合时需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是颈椎、腰椎疾病的重要因素,因颈椎、腰椎疾病不能继续从事助产工作导致调离岗位也是助产士的职业风险之一。另外,长期日光灯照射也会对女性身体造成一定的损害。
1.3消毒剂及有害气体所致职业风险产房高频应用含氯消毒液擦拭产床,消毒地面和物体表面,大量使用低温灭菌物品,工作环境相对密闭情况下,吸入各类消毒剂残余气体几率和时间增加。长时间皮肤接触消毒剂、呼吸道接触灭菌残余气体可导致过敏症状,引起接触性皮炎、哮喘和鼻炎,同时存在致细胞突变,致癌、致畸的潜在风险。
1.4社会因素所致职业风险在现阶段国内医患关系缺乏信任,家庭及产妇对母婴安全期望值高的大环境下,一旦分娩过程中母婴出现并发症或医疗结局不理想,往往立即升级为医疗纠纷,妇产科是医疗纠纷的高发科室,助产士是妇产科护理人员中医疗纠纷的高发人群。医疗纠纷的非正常途径解决是助产士面临人身威胁、暴力殴打等重大职业风险。
1.5心理因素所致职业风险助产士独立观察产程、独立接产具备责任明确的工作特点,产科母婴严重并发症突发性强、新生儿预后短时间不明朗、不良结局影响范围大的特点是助产士集压力、风险、责任于一身,也为助产士带来较长阶段性焦虑,助产士精神长久地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而得不到缓解;另外国内助产士第一学历基本都是中专或者大专,随着产科服务模式的改变,助产士面临专业发展、知识更新的紧迫感与繁忙的临床工作任务之间存在的矛盾产生疲惫、焦虑等心理变化。助产士长时间焦虑、紧张、无助且自身无法移除以上心理压力所产生的根源,导致助产士容易处于抱怨状态的不健康心理状态,长期将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
2规避职业危险的防护措施
2.1从医院管理系统上加强执业危险的防护国内曾有报道,CDC评估表明62%~88%的锐器伤害是可以预防的[3]。因此医院各层管理部门对各年资助产士进行职业风险防护培训,提高风险防护意识,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的职业理念,配备完整的防护用具,人人掌握预防措施和执行标准,督导防护措施的落实,将培训、督导考核及奖罚形成固定工作流程,从流程上减轻职业暴露风险造成的危害,特别减少针刺伤的危害。
2.2改善工作环境,降低不良因素的影响产房应布局合理,按要求定时进行空气监测,保证空气质量;对孕产妇做好心理护理,提倡开展分娩镇痛,以解除产妇因恐惧、疼痛发出的喊叫;助产士更新认识,使用符合人体力学的产床,避免长期固定侧位接产姿势对身体的不良影响,减轻工作环境因素助产士的身体损害。
2.3科学使用化学消毒剂使用各种消毒剂均应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使用范围、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按照《消毒技术规范》配比,不能擅自扩大消毒剂使用剂量;使用时做好个人防护措施,有强烈刺激气味时人员离开现场或加强环境通风。
2.4合理安排助产士的继续教育护理部有目的有计划分层次对助产士组织助产专业知识、人文科学、心理疏导、沟通技能、法律法规等对学科知识培训,不断汲取新知识、新理念,扩大视野,提高助产士个人专业素养和抗压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同时树立助产士对自己人身安全负责的意识,掌握医疗纠纷处置应急预案,增强自身保护能力,降低因纠纷所导致的身心伤害。
2.5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按病房床位比低配或标配助产人员比例满足不了临床工作需求,配置人员时要考虑到产科床位周转率高、患者服务需求逐年增长、母婴安全期望值高的因素,并结合实际工作量合理配置产房助产士,减少因工作繁忙导致的护理缺陷,减少助产士工作压力。合理安排休假。
2.6对不良事件发生者提供支持利用不良事件上报系统,护理管理人员对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或纠纷后的助产士提供必要的专业辅导、情感支持,心理疏导,做到轻装上阵,预防因压力大对工作造成的不良影响。
3小结
从规避职业危险的防护措施中可以看出,医院管理层面较助产士个人层面需要采取的防护措施比重大。因此,医院在系统及流程设置、中层管理和系统培训、助产士个人素质三个层面共同重视助产士职业危险的因素,采取多环节综合防护措施,才是减少助产士职业危害,保障其身心健康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孙云.妇产科职业暴露及防护对策研究.上海护理,2008,8(6):72-74.
高危职业医疗保险范文篇3
近年来职业危害颇受医护人员关注,护士的职业危害不容忽视。尤其感染科护士工作在临床第一线,感染科患者的特点是病情危重、化染性强,常伴有生命危险、脏器功能衰竭,感染料护士往往在患者没有明确诊断的情况下就投入抢救。这就要求感染科护士全面掌握高超抢救技术的同时还要合理处置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在这样特殊的环境里,护士因工作而面临发生医院感染职业危害的可能性极大。因此,必须增强护士自我防护意识,了解自我防护状况,保证护士的身体健康,提高护士思想意识,正确认识职业危害。
1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1.1医源性感染损伤医源性感染主要是指锐器伤,锐器伤包括:注射器针头刺伤、输液器针头刺伤、手术时缝针刺伤、手术刀片划伤、安瓿划伤、玻璃划伤等等。而针刺伤是感染科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损伤,可引起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和感染[1]。国内调查显示[2],80%以上的护士发生过针刺伤,每年1~3次不等,被HIV污染的针头或其他器械刺伤皮肤会有0.3%的感染危险:被HBV污染的针头或其他器械刺伤皮肤会有6%~30%的感染危险,只要有0.004ml的含乙肝病毒血液就可使正常人感染:被HCV污染的针头或其他器械刺伤皮肤会有3%~10%的感染危险。
1.2生物性危害生物性危害主要是各种血液传播性疾病;呼吸道传播的疾病;特殊病菌因素包括细菌性和病毒性因素。由于收治患者大多病情危重,感染的病原菌复杂,感染科护士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因针刺伤、锐器伤、黏膜或破损皮肤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可能受到感染。目前,在通过血液传播引起感染的血源性疾病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人类免疫缺陷综合征是最具威肋的,给感染科护理人员的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1.3化学性危害工作中所接触的有毒化学物质所致的危害。这些可在消毒液的配制、使用过程中发生;某些医疗器械损坏所致的毒物外漏,如体温计水银、血压计损坏时造成的汞外漏;执行化疗过程中对机体的损伤等[3]。
1.4护上职业防护意识淡漠,知识缺乏临床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较弱,对普遍性预防原则了解不够,通过调查241名护士发现,高达51.1%的护士在注射、输液操作中不戴手套,而护士不戴手套的原因是“操作不方便”占84.6%,是医院没有要求戴手套的占15.4%,这反应了护士防护意识的淡漠和管理人员缺乏全面性防护的管理理念[4]。
1.5心理性危害护理人员的心理性危害主要由精神压力过大,工作紧张,生活缺乏规律等引起的,可导致睡眠障碍、饮食结构改变、代谢紊乱、慢性疲劳等。
2防护措施
2.1标准预防
2.1.1标准预防[5]的基本观点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均含有传染性物质,无论何时接触以上物质都必须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1.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2.1.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2.1.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也可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2.1.5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2.2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2.2.1加强教育提高自我防护。目前,护理人员普遍缺乏防护意识,对职业暴露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应通过职业教育,组织继续教育课程,增强专科理论知识,深入了解各种职业暴露的危害性,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掌握防护原则和具体防护措施。护士应加强自我防护知识的学习,保障自身的身心健康,充分发挥护士在维持人类健康中的积极作用。
2.2.2尽量减少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对人体的污染,尽可能地防止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溅至衣服、皮肤、床面、地面等处,所有接触过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的器具都要经过1:2000的过氧乙酸浸泡消毒。床与地面用过氧乙酸擦洗消毒后再接受下一个患者。
2.2.3针刺伤、皮肤破损发生血液、体液接触时,应立即按程序进行局部紧急处理。若无伤口则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有伤口则应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以减少受污染程度。同时用肥皂液和流动的净水冲洗,禁止伤口局部挤压,冲洗后用3%碘酊、75%乙醇或1%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被暴露的黏膜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同时留验标本。
3规范护士操作行为
3.1规范护士操作行为护士在进行日常诊疗活动中应遵循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不要徒手处理污染的针头和锐器。
3.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强化洗手意识,教育护理人员重视洗手环节,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及防护措施。医院感染病原体传播最主要媒介是污染的手,护理人员因工作接触手上携带的细菌较多,因此卫生洗手、去除手上的暂住菌,预防交叉感染、做好自我防护意义重大。
3.3加强对传染病的防治,以及在传染病流行期或遭受各种传染物质污染后,应及时进行各种相应的免疫接种。如乙肝疫苗、流感疫苗等。
4建立保健制度
4.1建立医务人员保健档案凡有血液、体液暴露事故必须在24小时内报告有关部门。要求护理人员在发生了医疗锐器伤害后,要将锐器名称、伤害部位、是否受到感染等做详细记录,一方面可追综医护人员受伤伤害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不断总结避免锐器伤害的经验。
4.2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护人员进行定期随访和体检,并提供心理支持和医学咨询。
5体会
作为感染科的护士在应对各类传染病的同时,还需要接触各类新发感染病,掌握职业防护的相关内容、医疗废物分类处理和有关传染病的治疗、护理及健康宣教。增强护理人员法律知识学习,戒备职业风险。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日益增强,医疗纠纷时有发生,护理工作往往首当其冲地受到瞩目口因此,要加强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增强护理工作中的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并结合典型病例,分析护理差错高危因素,对可能发生的主观风险,制定预防措施,减少护士在工作叶的职业损伤。
参考文献
[1]阮征,刘芳.护士职业防护新进展[J].现代护理,2008,2,(14):333.
[2]吴丽军,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6~388.
[3]滕倩倩.护理职业损伤的风险因素及防护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8):59~60.